七仙女分别叫什么名字?

2024-05-16

1. 七仙女分别叫什么名字?

七仙女:神话传说中玉帝的七个女儿。《西游记》里七仙女的名字是:红衣仙女、素衣仙女、青衣仙女、皂衣仙女、紫衣仙女、黄衣仙女、绿衣仙女。据说名字分别是天寿、天阳、天荣、天昌、天显、天庆、天羽。在中七仙女叫红儿 橙儿 黄儿 绿儿 青儿 蓝儿 紫儿

七仙女分别叫什么名字?

2. 中国古代神话当中的天上的七仙女分别是?

七仙女,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七位女神的总称。有时也单独指七姊妹中最小的七妹。
七仙的起源:一是天文崇拜,与女宿扶筐七星、昴宿七星、牛宿织女三星、女宿婺女四星等有关。二是由于秦汉时的登仙思想,而产生的羽人形象。
民间一般称呼这七姐妹为:大仙女、二仙女、三仙女、四仙女、五仙女、六仙女、七仙女(私配董永)。
七仙女的传说故事多记载于《天仙配》、《西游记》等神话书作;多出现于明清戏曲之中,常被世人口耳相传为王母的女儿女官等属神。
从汉代起,历代多有七仙神话的记载。宋代有话本。元代多见于戏曲。
明代仍多见于戏曲,而在明代小说里少见。明 戏曲《织锦记》首次提到董永妻的具体称呼“七姑”。
明代小说《西游记》也提到七仙的具体称呼“红衣仙女、青衣仙女、素衣仙女、皂衣仙女、紫衣仙女、黄衣仙女、绿衣仙女,”认为七仙身穿七色衣裳,似乎跟七种色彩有关。
但也有民间传说认为,七仙身穿“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衣裳。
宋元起的戏曲,结合历代民间传说,形成明清 更完整的《天仙配》一类的戏曲。内容基本是:董永家贫,卖身葬父。天上七位织布仙女中最小的七妹爱而怜之,私下凡间,于槐树下与永结为夫妇,同至傅员外家织锦偿债。
百日期满,方拟还家共建未来美好生活。玉帝忽遣天神往敕七仙女返回天庭。七仙女恐董永受害,只得与永别于缔婚之槐树下,洒泪归天而去。

扩展资料:
民俗信仰
七仙神话来自民间。关于董永的传说遍布于全国各地,并不是某一地区产生的当地乡土神话。
对照各地众多的口头传说。可见这一类传说,有些地点多在水泊处。七仙女在水泊处或歌舞、或沐浴、或浣衣(在水中洗彩衣,可能跟彩虹吸水的典故有关)等。她们的形态常常在水鸟和人形之间转换。在神话中,水域多跟女性神的悲伤传说有关。
七姐妹的组合式形象、董七婚姻等元素,在文化风俗中也常有痕迹。如: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身着盛装的姑娘聚集在飞梭石旁,手捧针线盒向七姐乞巧,唱乞巧歌。唱完乞巧歌后,还要询问年成好坏、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
民间各处有奉祀带七仙元素的庙。有时七姐妹一起被奉祀,有时分开被奉祀,主祀陪祀都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仙女

3. 王母娘娘的手中葫芦叫什么?

王母娘的葫芦应该是一个宝葫芦。

王母娘娘的手中葫芦叫什么?

4. 神话传说中的七仙女分别是哪几个?她们从大到小分别叫什么名字?属于什么星座?各自又有什么感人的故事?

七仙女
 【简介】

    七仙女,神话传说中玉帝的七个女儿。《西游记》里七仙女的名字是:红衣仙女、素衣仙女、青衣仙女、皂衣仙女、紫衣仙女、黄衣仙女、绿衣仙女。据说名字分别是天寿、天阳、天荣、天昌、天显、天庆、天羽。


【相关传说】

“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故事是玉帝第七个女儿被“卖身葬父”的孝子董永打动,向往人间幸福生活,私自下凡与之结合。后玉帝派天兵天将把她追回天廷。董永行孝的动人故事被编入很多戏曲中,较早的为明代传奇剧《织锦记》,最有名的是黄梅戏《天仙配》。1952年,由洪非等人重新将黄梅戏《天仙配》剧本进行了改编。戏中塑造了老实憨厚的董永、善良美丽的七仙女、相互帮助的仙女姐妹、刁钻刻薄的傅员外、无情狠毒的玉皇大帝等生动形象,再加上优美的舞姿、动听的黄梅调,无不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特别是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的出色表演,让“董永遇仙”这个民间传说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七仙女”艺术形象得以人人皆知。


【董永与七仙女】


传说玉帝之女七仙女因感天宫孤独寂寞而思慕人间生活。一日随六位姐姐往凌虚台游玩,偶见下界卖身葬父的青年农民董永,被他的忠厚老实所打动而萌发爱慕之情。 

大姐看穿小妹的心事,不顾天宫戒律森严,助其下凡。临行之时又赠难香一支,以便小妹危急时焚香求助。七仙女来到人间,经土地爷说合,槐荫树作媒,与董永结为夫妻。为了帮助丈夫赎身,七仙女去傅员外家做工。员外故意刁难,限她一夜之间织成锦绢十匹。 

如成,便将董永的长工期限由三年改为百日,否则将三年改为六年。七仙女在机房燃起难香求救,六位姐姐下凡相助,一夜织成十匹锦绢。傅员外只得履行诺言。 

董永做工期满后,夫妻双双愉快返家。途中,董永发现妻子已怀孕在身,赶忙去讨水为她解渴。这时,狂风骤起,空中出现天兵天将,传下玉帝圣旨,限七 仙女午时三刻返回天宫,违命则将董永碎尸万段。七仙女不忍丈夫无辜受害,只得将自己的来历向董永说明,并在槐荫树上刻下“天上人间心一条”的誓言,怀着悲 愤的心情,返回天庭。 

考证

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可谓家喻户晓。1950年,这个传说有赖于黄梅电影《天仙配》而大扬于天下。2002年10月26日中国邮政局发行的一套邮票《民间传说———董永与七仙女》,更是扩大了这个传说在当代生活中的影响度。但是,自古以来,人们对传说中的两个主人公董永与七仙女的来源则不甚清楚。董永一角是来源于历史人物还仅是传说人物?唐宋以来,博兴、孝感、丹阳、东台、通州、蒲州、河间等地都称有董永遗迹,可见人们并不认为董永是可考的历史人物。至于七仙女,至今仍有人将之混同为织女,到头来,董永与牛郎之间的关系便难以理清。 

董永遇仙传说发生于东汉中叶,支持这个结论的可靠材料过去只发现了三条,第一条见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修建的今山东嘉祥县境内的武梁祠石刻,该石刻上有董永孝养父亲的画像,但是画像中还没有出现仙女的踪影。第二条是魏曹植乐府诗《灵芝篇》:“董永遭家贫,父老无财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第三条见于东晋干宝《搜神记》卷1:“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董永上工的路上遇到一个女子,那女子要与他成亲,董永推脱不了,便一同来到主人家。妇人“能织”,“一旬织缣百匹”。帮助董永偿清债务后,便与之告别了。临行之时,她向董永交了底:“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上帝令我助君偿债尔。” 

其实,董永是实有其人的。笔者发现,历代史料中至少记录了四个名叫董永的人。第一个董永记在《汉书》卷17《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中。有一个叫做董忠的人,因为告发别人的一个阴谋而立功,被汉宣帝封为高昌壮侯。后来他的儿子董宏、孙子董武又相继为侯。西汉末年,董武为王莽所废。幸运的是,27年之后,东汉光武帝为了收买人心,复封被王莽所废的西汉故侯时,建武2年(公元26年)高昌侯第四代(玄孙)董永又被朝廷找到,再度封侯。《汉书》明确记载,董永生活于“千乘”(今山东青州,即高昌侯国所在地),与《搜神记》所记完全一致:“汉董永,千乘人。”因这条材料记在《表》中,且非常简略:“侯永绍封”,历来不为人所知。第二个董永生活在东汉末年。最早记下这个董永名姓的材料首见于南宋人娄机所撰的《汉隶字原》卷1:“孟郁尧庙碑阴。碑云:刊碑勒谍。碑皆载仲氏父祖兄弟子孙所历所终之官,独有一董永为异姓。”若此碑文所录不误,可以确定,公元167年左右今山东曹县(济阴)之地有一位大约五十上下的乡绅董永其人。第三个董永在唐代,《新唐书·孝友传》记载河间有一个孝子董永,曾受到朝廷旌表。第四个董永在宋代,《宋史·董槐传》的传主董槐是南宋的名相,他的父亲叫董永。 

以上四个董永,只有两汉之间的那个董永最有可能是传说主角的历史原型。董武被废后不久,正逢乱世,山东犹受其害,董武父子生活艰难自不必说,即所谓“董永遭家贫,父老无财遗”。所谓“遭”家贫,只能说明原先董永并不家贫,后来因发生变故,所以致贫;如若原就贫寒,父老岂有“遗财”?董永在贫寒中能“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正是他孝行的体现。

高昌侯董永与传说中的董永之间至少有五点重要的吻合之处:(一)二人姓名相同。(二)从时间上看,前者与武梁祠壁画,曹植、干宝的记载均不矛盾。(三)从地点上看,前者与武梁祠画像题记、干宝《搜神记》所记完全一致,皆为“千乘人”。(四)二人都与“孝”有关。尽管高昌侯董永的孝行只是笔者的推测,但“孝”作为高昌侯的传家宝却是史实,所以这种推测有合情合理的一面。(五)二人的生活条件有相似之处。高昌侯董永在父亲被废之后、自己未封之前,有27年的贫寒生活经历;传说中董永家境本来似乎不贫,后来才破财。因此可以认为,董永遇仙传说极有可能是以两汉之间的历史人物高昌侯董永行孝、封侯的史实为材料,杂糅东汉时期的神仙观念而形成的。因后人不知它的历史渊源,所以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失真,以致到了东晋时,干宝只听说董永“少偏孤,与父居”的故事,而对他的家世则一无所知了。 

至于七仙女,曹植之诗称她为“神女”,《搜神记》中她自称“天之织女”。而在《搜神记》成书的东晋时期,牛郎织女的传说已经成熟并得到广泛的传播。今存晋代到唐代的董永遇仙传说材料几乎是空白,也许正好说明牛女传说的巨大影响抑制了董永传说的传播。之所以会这样,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既然牛郎已经与织女结缘,那么董永怎能再与之结为夫妇呢? 

敦煌残卷《董永变文》是一篇重要的文献。变文有一个重要的变化是,织女已经从一个演变成三个了!董永的儿子董仲长到七岁,受人羞辱,要找母亲,一个道士孙宾告诉他说:“阿耨池边澡浴来,先于树下隐潜藏。三个女人同作伴,奔波直至水边旁。脱却天衣便入水,中心抱取紫衣裳。此者便是董仲母,此时纵见小儿郎。”织女变成三个的契机,一方面是为了与牛女传说划清界线,另一方面也是以天上星象为依据的。织女星本有三颗,位于银河岸边,三星呈三角形排列。虽然有了三个织女,到底还不能与牛郎之妻截然分开,也不能确认哪一个织女是董永之妻。到了宋代,这个问题才得以彻底解决。 

明代人所编的一部载录宋元旧话本的小说集《清平山堂话本》在中国早已失传,20世纪初由日本传回国内,书中保存着一篇完整的话本小说《董永遇仙传》。董永的儿子董仲舒为了寻母,道士严君平指点道:“难得这般孝心。我与你说,可到七月七日,你母亲同众仙女下凡太白山中采药,那第七位穿黄的便是。”董永所遇的仙女第一次成了“七仙女”。从此之后,明清以来的各种地方戏中,董永所遇的仙女都叫七仙女了。织女一下子变成了七位,那么在天上,她们又是什么星宿的化身呢? 

笔者发现,在中国古代星象学中,天上以“七星”命名的一共有十三组:北斗七星、紫微垣华盖七星、太微垣常陈七星、天市垣七公七星、东方亢宿折威七星、北方女宿扶筐七星、北方危宿车府七星、西方奎宿外屏七星、西方奎宿天溷七星、西方昴宿昴七星、南方鬼宿天狗七星、南方星宿星七星、南方轸宿青丘七星。这些星宿都有自己的特定功能,其中北方女宿扶筐七星的功能是:“东七星曰扶筐,盛桑之器,主劝蚕也。”(《晋书·志一》、《隋书·志十四》)、“扶筐七星,为盛桑之器,主劝蚕也,一曰供奉后与夫人之亲蚕。明,吉;暗,凶;移徙,则女工失业。彗星犯,将叛。流星犯,丝绵大贵。”(《宋史·志三》) 

得名较迟的“扶筐七星”,首见于《晋书》,而《晋书》、《隋书》均为唐人所修,则此星大致得名于六朝之后。唐宋时期,扶筐七星的主功能是非常明确,为人间桑蚕、纺织的主星神。因七星相围如采桑之提筐,所以得名“扶筐”,即“盛桑之器”。《宋史·志三》还说:“织女足常向扶筐,则吉;不向,则丝绵大贵。”元人所修的《宋史》对之记录甚明,可知当宋末元初扶筐七星主桑蚕之功能在民间定有流播。而首出七仙姑的《董永遇仙传》正出于宋元之际。可知,扶筐七星的纺织功能及吉凶预兆上的反映正是七星姑形成的星辰源典。这种民俗认定与宋元话本《董永遇仙传》中首次出现七仙女身影在时间与寓意上都是非常吻合的。因此,唐宋之后,民间观念中织女与七仙女才能不相混同,牛女传说与董永传说则自然分离开了。 

不过,今天民间观念中的所谓“姑儿星”,其实指的是昴七星(昴星团),但在唐宋时代,这种观念还没有形成。唐代人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说:“昴七星为髦头,胡星,亦为狱事。明,天下狱讼平;暗为刑罚滥。六星明与大星等,大水且至,其兵大起;摇动若跳跃者,胡兵大起;一星不见,皆兵之忧也。”可能是,后来人们因为找不着“七仙女”的星宿身份,便将之附会到看上去挤成一团的昴七星身上。

5. 《西游记》中蜘蛛精是7个七仙女也是7个,其中有什么联系吗?

《西游记》里从来不缺少女妖怪,而且女妖各个都美貌异常。除了金银角大王的狐狸精干娘,其他的都是大美人。这其中有一组妖怪最引人注目,就是蜘蛛精。

那就来说说她们的数量。蜘蛛精一共是七个人,当年86版《西游记》中的七个女演员不管是从美貌还是衣着上都给幼年的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别的妖怪都是一个一个地出现,为什么蜘蛛精一出现就是七个呢?这个数字有没有让你想到什么?对。七仙女也是七个,这究竟是巧合?还是有别的什么深意呢?我们一起来看。
石桥高耸,古树森齐。石桥高耸,潺潺流水接长溪;古树森齐,聒聒幽禽鸣远岱。桥那边有数椽茅屋,清清雅雅若仙庵;又有那一座蓬窗,白白明明欺道院。窗前忽见四佳人,都在那里刺凤描鸾做针线。

长老没计奈何,也带了几分不是,趋步上桥,又走了几步,只见那茅屋里面有一座木香亭子,亭子下又有三个女子在那里踢气球哩。数学不差的人都算出来了,一共是七个女妖怪。这七个女妖怪在干什么呢?有四个在做针线,三个在蹴鞠。
一朝,王母娘娘设宴,大开宝阁,瑶池中做蟠桃胜会,即着那红衣仙女、青衣仙女、素衣仙女、皂衣仙女、紫衣仙女、黄衣仙女、绿衣仙女,各顶花篮,去蟠桃园摘桃建会。七衣仙女直至园门首,只见蟠桃园土地、力士同齐天府二司仙吏,都在那里把门。仙女近前道:“我等奉王母懿旨,到此摘桃设宴。”土地道:“仙娥且住。今岁不比往年了,玉帝点差齐天大圣在此督理,须是报大圣得知,方敢开园。”

因为她们是蜘蛛,她们会吐丝结网。那么我们宽泛一点想象,她们也必然精通针线女工,这个特点还真的跟七仙女有点像。民间传说中的七仙女不仅漂亮,而且手巧。所以,一年一度的董永和七仙女见面的日子,中国传统也叫“乞巧节”,这一天可以向七仙女祈祷把自己变成一个手巧的姑娘。

《西游记》中蜘蛛精是7个七仙女也是7个,其中有什么联系吗?

6. 王母娘娘身边有几个待女?

七个,七仙女。七仙女的名字是:红衣仙女、青衣仙女、素衣仙女、皂衣仙女、紫衣仙女、黄衣仙女、绿衣仙女。据说名字分别是张天寿、张天阳、张天荣、张天昌、张天显、张天庆、张天羽。
从先秦到汉代西王母形象的变化:
考之古籍,西王母这一名称最早应该是指位于我国西方的一个原始部落。可见这西王母最早是一个西方的部落名称,当然也可以指代部落的首领。关于这个部落具体的位置,有多种说法,现在比较常见的说法是在昆仑山附近。
早期西王母的形象可以说是非常“恐怖”的。《山海经》中有多次提到西王母,说她“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基本上说都是半人半兽的形象。《山海经》是战国到汉初这段时间巴蜀和楚地的人写的一本志怪书,西王母部落的人当然不可能半人半兽。
但从这些看似荒诞的文字描述中,可以大概看出当时这个部落的一些衣着以及生活习惯:比如着兽皮为衣、兽骨为饰,又比如穴居等等,这些其实也比较符合我们对部落时代先民的认知。朱芳圃先生有一种比较有趣的观点,他认为西王母可能是以豹为图腾神的部族,母为貘之音假。

到了汉代,西王母的形象和先秦相比有了巨大的变化。从半人半兽变为了白发老妪。而到了汉武帝时期,西王母的形象又有了进一步的变化,从白发老妪变成了“可年卅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的绝代佳人。
这基本上也就是后世常见的西王母的形象了。我们在西汉中期以后的汉画像石中,经常能看到西王母的形象,基本也就是这个端庄、华美的女神形象 

扩展资料:西王母形象变迁的原因思考
从先秦到汉代,西王母的形象可以说是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这可以反映出在信仰这一文化现象中,其信仰对象形象的构建过程。总体来说,对信仰对象的形象构建,是由对该对象的社会认知决定的。而具体到西王母,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
1、西王母身份和职能的变化
最早的西王母,其身份是一西方部落的首领。《竹书纪年》被认为是伪书,故这个事情可能不确,但反映出来当时人们对西王母身份的认识实际上是一种外交身份。
而到了战国时期,也就是《山海经》的那个时代,西王母开始神化了,人们对她的身份认知也开始趋向于具有无边法力的大能,《山海经》载她司掌灾害与瘟疫,是一位瘟神和杀神。所以这一时期的西王母在世人眼中是一种凶厉的形象。
到了汉代,西王母进一步的仙化,其执掌也随着嫦娥奔月等传说的传播逐步变成了长生不老药的掌管者。长生不老,这可谓是很多信仰体系中的“终极追求”了。
而掌管不老药的仙人,那自然不可能再是一个丑陋凶厉的形象,否则谁敢去求药呢。所以西王母的形象就逐步地变成了慈祥的老妪,又变成了端庄的女神,总之给人一种慈爱、亲善的感觉。

在这一形象变迁的过程中,人们也逐步完成了西王母的人格化构造。西王母有了丈夫,甚至有了孩子。西王母的丈夫叫东王公,这一形象完全是按照西王母对偶制造出来的,《神异经·东荒经》曰:“东荒山中,有大石室,东王公居焉。
长一丈,头发皓白,人形鸟面而虎尾,载一黑熊左右顾望,恒与一王女投壶”。我们在现存的汉代画像石中,也经常能看到西王母与东王公的“同框”画面。

从西王母形象的变迁中可以看出,信仰对象的形象,实际上是人们出于功利化的目的,按照功利化的需求对自我想象的一种投射。
2、社会审美情趣的变化
除了职能和身份的变化之外,西王母形象的变化应该还与社会审美情趣的变化有关系。人们对美的认知,应该与对事物的固有印象有某种一致性。符合我们认为“啊,这个应该是这样子的”才会被认为是美的。
早期西王母被认为是部落首领或者凶神,凶厉的形象自然符合人们对这一对象的固有认识。而后来西王母成了执掌长生的吉神,其形象自然就要修正。老妪是慈祥的,符合人们对善之美的认识。而进一步地,既然执掌长生,那不仅要善,太老了也不行,所以西王母的形象又逐渐年轻化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母娘娘

7. 七仙女故事是怎么来的?

始于西汉中叶的一个古镇,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流传着董永与七仙女的传奇故事。而与这个传奇故事有关的地名传说却更为当地群众所津津乐道,久传不衰。
西溪镇西北角有一小村庄,叫“董家舍”。传说,东汉初年董永就出生在这个村子里。早在南宋时的《方舆胜览》中就有记载:“海陵西溪镇,汉孝子董永故居。”
清嘉庆《东台县志》详载:“汉董永,西溪镇人,父亡,贫无以葬,从人贷钱一万,以身作佣……”。所以说“董家舍”与董永有关是有一定依据的。
西溪镇北有一水塘,叫“凤凰池”,昔日池水碧波荡漾,清澈见底。传说王母娘娘的七个女儿常来此沐浴。传说七仙女深为董永的勤劳和孝心所感动,一日在众姐姐的帮助下,乘鹤下凡来到人间,七仙女乘鹤下凡之处,得名“鹤土仑,即今台南镇社东村,东庄叫“鹤东”,西庄叫“鹤西”。

扩展资料:
《搜神记》称七仙女为“天之织女”。七仙跟织女星一样,是织布的仙女。
在文化典故里,色彩主要跟裁衣染色有关。在后期民间传说,包括明代小说《西游记》,都认为七姐妹的形象正好能分配多种色彩。七仙在后期跟色彩有关。
汉代一直到明代的中国主流神话里,七仙女与玉皇无关。玉皇家族始见于明清,仿羌族天父木比塔家族,认为玉皇有三个公主,或有说九个,并非七仙女;
玉皇公主为三花聚顶之女神,生育了杨二郎,这是民间为杨二郎出身而创作的主流神话。直到清末,在一些新出现的小众说法里,七仙女才有时与玉皇诸公主混淆。见清末的一些戏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七仙女

七仙女故事是怎么来的?

8. 西游记中,七仙女与王母娘娘、玉皇大帝是什么关系?

在神话的世界里,王母娘娘是女仙之首,是不是玉帝的皇后不一定;七仙女只是七个仙女,是不是玉皇大帝的女儿也不一定。
在《西游记》里呢?书生可以很确定的告诉你,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是夫妻关系。原著道:“仙女近前道:我等奉王母懿旨,到此携桃设宴……适至此间,先见了本园土地等神,寻大圣不见。我等恐迟了王母懿旨,是以等不得大圣,故先在此摘桃,万望恕罪。”(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回: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诸神捉怪)

懿旨,相信无需多言了,不是皇太后就是皇后下的旨意。此处,显然是皇后。王母娘娘在吴承恩的笔下,为玉皇大帝的皇后。
这也不奇怪,因为《西游记》里神权为大,就连道教三清都得认玉皇大帝这个三界大天尊,虽然是他们让贤给玉帝的。
王母娘娘是玉皇大帝的什么人,不用多解释了,一个“懿旨”就能说明一切问题。大家看的宫廷剧不少,懿旨是什么意思,也无需解释了。七仙女呢?会是玉皇大帝的女儿吗?

吴承恩并没有介绍玉皇大帝的子女,因为他的神话背景本就与其他有区别,再杜撰上玉帝的子女,那就太离谱了。没说子女,只说了外甥二郎显圣真君。
我们看原著土地公怎样接待七仙女原著道:“土地道:仙娥且住。今岁不比往年了,玉帝点差齐天大圣在此督理,须是报大圣得知,方敢开园。”仙娥,也就是仙女的意思。真要是王母娘娘的女儿,还会用“仙娥”这种对侍女的统称吗?绝对不会。我们再看七仙女没摘到桃子,回禀王母娘娘时的表现。

原著道:“却说那七衣仙女自受了大圣的定身法术,一周天方能解脱。各提花篮,回奏王母,说道:齐天大圣使法术困住我等,故此来迟。王母问道:你等摘了多少蟠桃?仙女道:只有两篮小桃,三篮中桃。至后面,大桃半个也无,想都是大圣偷吃了。及正寻间,不期大圣走将出来,行凶挖打,又问设宴请谁。”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