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其治理的对策?

2024-05-15

1. 试述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其治理的对策?

这问题。。。让我好好给你回答。。要码不少字。。。准备好。。。
start...
通货膨胀分为三种: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周期型通货膨胀。按字面理解就行。其中第三种的周期是指经济周期,市场经济中会出现繁荣与衰退交替的经济周期。
你要知道,通货膨胀的原因通常是混合型的,就是这三种原因互相搭配,或者都有,所以要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专家也在摸索……所以中国的情况,现在还没有定论。老师讲的是因为前两种因为中国的市场经济还不像西方那么发达,还不够强大到能形成经济周期。。。

治理的对策的话,主要有两种: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和财政政策(政府)。货币政策主要有存款准备率&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关于这三种手段你没必要了解,你只要知道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减少货币供给(在通货膨胀的时候)(你应该知道通货膨胀是货币贬值的吧?)另外,提高银行利率也是有效的刺激手段因为这样大家才有了把钱存起来的激励。财政政策的话,主要就是税收和政府开支。在通货膨胀时期,政府加大税收,给过热的经济泼冷水;节省政府开支,也是同样的目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双管齐下,搭配得当,用以减少货币供给,控制经济过热。
中国的话,主要是用货币政策——新闻上很多次说提高存款准备率和央行加息的对吧。这就是在应对通货膨胀了~

我辛苦码这么多字,在凌晨一点,分你给不给我你给不给我~~~?~~~
这绝对是再标准不过的答案了,相信我我是专业生~

试述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其治理的对策?

2. 请结合中国实际分析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导致物价不断上涨最根本的因素类型可以分为三种。1、消费性通涨,主要是由于商品供需失衡发生的。2、货币性通涨,主要是流通中的货币的增加造成失衡,导致通涨。3、输入性通涨,主要是比如石油等重要的战略商品价格上涨,导致通涨。 
我国的通涨与这三方面都有关系,但是最主要的就是第二种通涨!下面我来解释下
一、我国现阶段的通胀爆发的导火索就是第一种通胀类型。主要就是农产品的供应不足使农产品价格急剧上涨,导致市场农产品的供需发生矛盾。我们知道农产品关乎国民生计,它的不断上涨就是引导CPI的不断上涨。这是这轮通胀的诱因。
二、农产品是诱因,但是农产品价格上涨不是根本因素。根本因素则是因为我国经济过热,基础投资急剧增加,导致流通中的货币不断增加,才使现阶段的通胀向全面通胀发展。所以市场货币过多才是根本原因,所以国家要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
三、输入性的通胀因素也不能忽略。国际粮食、化肥、石油价格的暴涨也是重要因素,粮食、石油是战略商品关系到国家存亡。油价从30美元起步到现在的140美元暴涨了4倍多,而我国又是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进口价格的急剧提高导致我国的工业产品的价格上涨,这部分肯定要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这也是导致我国通胀的原因之一。
  具体措施有(一)控制需求。
  通货膨胀的一个基本原因在于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因此,治理通货膨胀首先是控制需求,实行紧缩型政策。紧缩型政策是当前各国对付通货膨胀的传统手段,是迄今为止运用得最广、最为有效的政策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紧缩型财政政策、紧缩型货币政策、紧缩型收入政策等。
  1.紧缩型财政政策。紧缩型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削减财政支出和增加税收的办法来治理通货膨胀。削减财政支出的目的是通过限制支出而减少政府的需求,从而缩减总需求。其措施主要有:减少国家基本建设和投资支出,限制公共事业投资,削减政府各部门的经费支出,减少社会福利支出等。增加税收主要是增加企业与个人的税收,增税以后,企业与个人收入减少,从而降低投资水平与消费水平。
  2.紧缩型货币政策。紧缩型货币政策又称为“抽紧银根”,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过多。因此要降低通货膨胀率,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减少流通中货币供应量的办法来实现。具体措施包括:
  (1)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出售政府债券,回笼货币,减少经济体系中的存量。
  (2)提高利率,如提高再贴现率、贴现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银行存款利率等。利率的上升促使人们将更多的钱用于储蓄,从而使消费需求减少,利率的上升使投资成本上升,对投资需求也有抑制作用。
  3.紧缩型收入政策。紧缩型收入政策是对付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有效方法。其主要内容是采取强制性的手段,限制提高工资和获取垄断利润,抑制成本的提高,从而控制物价的上涨。具体来说包括如下内容:
  (1)工资管制。工资管制的办法主要有四种。第一,道义规劝和指导。即政府制定出一个工资增长的指导线,供企业参考,但政府只能规劝、建议,不能直接干预。第二,协商解决。即在政府干预下使工会和企业就工资问题达成协议。第三,开征工资税。对增加工资过多的企业征收特别税款。第四,冻结工资。即政府强制性地将全社会工资或增长率固定,不能随便上涨。
  (2)利润管制。指政府以强制手段对可能获得暴利的企业利润实行限制措施。利润管制的办法有管制利润率,对超额利润征收较高的所得税等。此外,有的国家还通过制定一些法规限制垄断利润,以及对公用事业产品直接实行价格管制等。
  (二)增加供给。
  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社会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治理通货膨胀一方面要通过紧缩型政策减少总需求,另一方面要增加总供给。主要措施有:减税以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意愿和劳动生产率,增加企业的投资愿望,从而带动总供给的增加;减少政府对企业的限制,让企业更好地扩大商品供给;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更新设备和调整产业结构。
  (三)调整经济结构。
  由于引起通货膨胀的一个原因是经济结构的失调,所以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方案是调整经济结构,各产业部门之间保持一定比例,避免某些产品如粮食、原材料等供求因结构失调而推动物价上涨。
  (四)其他反通货膨胀措施
  1.强调性的行政干预。这种措施主要为一些经济不太发达的国家所采用。其内容主要有:强制性停建一些工程项目,整顿市场流通,实行部分商品的经营垄断,实行消费品的凭票供应等。
  2.保持经济低速增长。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往往伴随着通货膨胀,近些年来,各国政府面临两种选择;或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但同时保持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或降低经济增长速度,甚至以经济的衰退来压低通货膨胀率。不少发达国家往往选择后者

3. 求,中国持续通货膨胀的原因及面对这一形势的对策。。。

  从理论上讲,通货膨胀有可能来自四个方面:第一是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即货币发行过多或流通性过剩,货币过多必然导致货币贬值。第二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超过总供给,使得物价水平上涨。第三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即在需求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供给方面的成本(劳动力价格,原材料价格上升)增加所导致的通货膨胀。第四是结构性通货膨胀,即由经济结构变化导致的通货膨胀,这一般是由于技术进步快进而劳动生产力提高速度快的部门,其工资增长自然很快,而落后部门或劳动生产力提高不可能快的部门,在竞争性劳动力市场中其劳动者工资也会相应提高,从而推动落后部门物价水平上涨,形成通货膨胀。

  在以上四种通货膨胀中,结构性通货膨胀本应是我国通货膨胀的主因。因为我们正处于经济加速现代化的时期,在引进技术、学习效应的后发优势下,工业部门劳动生产力迅速提高,相应的农业和服务业(包括政府公共部门),特别是服务业(因为我国近二十年农业生产力提高也非常迅速)的劳动生产力提高较慢,必然导致农业和服务业工资增加幅度高于其产量增加幅度。虽然反映通货膨胀的CPI指标可能主要是由于食品价格上涨引起的,但是我们此轮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需求拉动的,而不是经济结构性变动引起的。因为我们于上世纪90年代末,在东亚金融危机后持续地实行了拉动需求特别是内需的政策。当然到目前为止,内需特别是最重要的消费需求却仍然没有拉动,占GDP比例越来越低,拉动的只是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并导致了经济过热和经济结构失衡。

  按照凯恩斯理论,经济萧条或经济紧缩时期,应实行扩张需求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开支(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减税或实行投资津贴。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外部需求)构成,长期以来我国最主要的问题是消费需求不足。在资源国有和关键产业国家垄断,从而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绝大多数居民收入过低的情况下,消费需求是难以拉动的。拉动消费需求最有效的办法是增加转移支付(特别是建立基本的社会保障)和减税。但是,90年代末的扩大内需政策却并没有选择减税和建立社会保障的方式,而是采取了增加居民支出项目、降低存款利率的逼居民增加消费支出的方式,此外还有实行消费信贷(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分期付款和抵押贷款制度)政策。增加居民支出项目的政策,主要体现在医疗、住房和教育(高校收费和扩招)三项改革,实质上是政府放弃福利责任。但这几项改革,不仅不会拉动居民消费需求,反而会抑制居民消费。因为在收入不增加的情况下,开支的增加特别是未来预期开支的增加,会使居民的预算更紧张,从而使消费紧缩。

求,中国持续通货膨胀的原因及面对这一形势的对策。。。

4. 分析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成因,以及如何有效抑制通胀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 

由于种种原因通货膨胀正悄悄的降临我国,为了避免我国经济出现畸形发展,我们必须采取调整收入政策,货币政策,对外经济政策,提高利率,降低工资水平以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抑制通货膨胀蔓延,使我国经济稳定的发展。 

1.什么是通货膨胀缺口? 

通货膨胀缺口是指实际水平总需求水平大于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而形成的缺口,或者说是指在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投资超过储蓄的差额,既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差额,在存在通货膨胀缺口的情况下,就会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价值超过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生产的价值,由于经济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中,社会已没有可以扩大实际产出的闲置资源不可能再增加实际产出,所以当存在通货膨胀缺口时,经济面临上涨的压力,经济将在高于充分就业收入的名义水平上均衡。当经济实现均衡时,如果均衡国民收入高于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即存在通货膨胀缺口;如果均衡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即存在失业缺口 

2.通货膨胀的类型: 
2.1.温和性通货膨胀 
2.2.加速性通货性膨胀 
2.3.极速性通货性膨胀 

3.通货膨胀率 
公式:通货膨胀率=(现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其中基期水平选定某年的物价水平作为一个参照,这样就可以把其他各期的物价水平通过与基期水平作一对比,从而衡量现今的通货膨胀水平) 

4.通货膨胀 
4.1.通货膨胀的含义:通货膨胀是物价水平在较长时期内以较高幅度持续上涨。 

4.2.通货膨胀的原因: 
4.2.1.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以来加之近年中央银行有发行过多的货币导致货币增长过快从而引发了通货膨胀。 
4.2.2.需求拉上通货膨胀,需求拉上通货膨胀理论是从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 
其观点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我过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形成了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局面从而形成了通货膨胀。 
4.2.3.温和性通货膨胀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两种原因。近年来我国粮价不断上涨,是由于粮食产量下降造成的,是供给出了问题,属于成本推动;投资需求幅度为20%为正常,而我国现在已经达到了25%,特别是化工,冶金等行业的价格不断上涨引起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此属于需求拉动。温和性通货膨胀还有一个因素国际传导,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需求膨胀带动国内价格上升,属于需求拉动;而原油及其他国际初级产品通过进口带动国内价格上涨,则属于供给因素,是成本推动。 
4.2.4.通货膨胀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产生,由于物价的流通,近几十年全球没有发生恶性的通货膨胀,反而是产生了不少次的通货紧缩。而我们由于汇率管制,无法与国外市场同步,客观上导致了通货膨胀。 
4.2.5.我国由于经济结构的不平衡,生产较低的部门的工人需求向生产高的部门靠齐结果导致整个社会工资增长率超过了经济增长率从而导致了通货膨胀。 
4.2.6.通货膨胀的隐性原因——生态系统失衡。生态失衡是通货膨胀的内在原因。 
①当生态失衡后,稳定协调的生态结构遭到破坏,物质循环和能量流通的效率便会受到影响而降低,导致生态系统的有效物质和能量的产出减少,即生态供给量减少;加上人们的需求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增加,使整个社会对生态的全面需求急剧增长,造成总需求大大高于总供给,产品供不应求,必然拉动相应的物价不断上涨,从而产生了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②生态失衡的表现之一是生态环境恶化,治理生态环境必须花费大量的成本。治理的社会成本费用又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各个公民和厂商,这种社会成本最终要由生产厂商来承担,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从而使产品的价格升高,相应的结果就是物价上涨。生态失衡还使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开采的难度日益增加,由此导致资源开采成本上升,原料能源价格上涨,使生产厂家的内在成本增加。造成所谓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③生态失衡所导致的生态结构的失衡和环境污染在导致供求总量失衡时还会使供求结构关系变形。即使整个社会的产出能够满足整个社会的需求却会因为资源分配结构的不合理而无法满足总需求,使效率低下部门的产品价格上升进而带动整个物价水平的上升,这就是所谓的机构型通货膨胀。 

5. 通货膨胀的对策及措施 
通货膨胀的治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在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既要从宏观上消除通货膨胀的根源,把握通货膨胀治理力度,并在时间上兼顾企业改革、金融改革的要求,又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资源配置状况改善,还要考虑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的变化,使其能够适应对通货膨胀的治理。通货膨胀既然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和多种不同的病因,而且对经济带来的破坏作用是明显的,因此许多经济学家在都深入研究和尝试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 

5.1.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最基本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它也是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手段。运用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是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以压抑总需求;二是提高利率,以抑制投资需求,并刺激储蓄增加,从而保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我国中央银行通过减少流通中货币量的办法,提高货币的购买力,减轻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通过提高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和金融市场利率水平,减少流通货币,缩小信贷规模,从而减少投资规模,达到平衡储蓄和投资,从而增加商品和服务,消除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缺口,进而达到了防止通货膨胀的目的。 

5.2.收入政策。收入政策主要是采取工资物价管理政策,以阻止工会和垄断企业这两大团体互相抬价所引起的工资、物价轮番上涨的趋势。其目的在于力图控制通货膨胀而又不致引起失业增加。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因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其中特别是工资的提高,因而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为此,必须采取抑制性的收入政策,其形式有如下几种: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以限制工资-物价的上升。强制性措施。以纳税为基础的收入政策。 

5.3.对外经济政策。一般来说,我国的国内的通货膨胀与其国际收支状况具有相互推拉的作用。在各国都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我国必须采取适当的对外经济政策,以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物价的不利影响,井阻止国外通货膨胀的输入。这方面的措施主要有: 
(1)实行浮动汇率。由于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我国货币对外汇汇率的升降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 
(2)与各国在贸易和金融领域采取协调措施,如与各国加强协作,共同采取控制各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改善国际金融制度以及其它反通货膨胀的措施,以制止世界性通货膨胀的蔓延,等等。 

5.4.加大宏观经济调节力度。为了继续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有关部门必须密切关注、善于发现并及时研究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运用政策引导和经济手段适时适度加以调节。要严格控制新涨项目出台,加大价格检查力度。此外,还要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特别是针对一些行业过快增长可能造成的能源和原材料紧张等问题的协调工作力度,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稳定市场供应,确保供需基本平衡。 

5.5.切实加强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供应,稳定粮食价格。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鼓励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确保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价格管理、农业税减免等政策措施真正到位。加强防汛抗旱和农作物田间管理,在做好夏粮秋粮的收购工作的同时,认真做好粮源组织和调运,确保市场粮食供应,保持粮价基本稳定。 
5.6.降低劳动工资水平,从宏观上调控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降低劳动工资水平,通过控制工资的增长来控制收入和产品成本的增加,进而控制物价水平,防止因劳动工资水平提高而使物价随之增长。 

二、四方面因素加大我国通货膨胀风险 
() 
考虑到国际收支顺差矛盾持续积累后有向物价上涨扩散的趋势,综合国内外因素判断,当前物价上涨并非仅受偶发或临时性因素影响,通货膨胀风险趋于上升。 
央行8日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趋势更为明显,贸易顺差过大、信贷投放过多、投资增长过快问题仍然突出;高耗能产业增长偏快,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价格上涨压力持续加大,特别是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食品价格和住房价格上涨较快。 

报告指出,当前,国内供给和工业生产能力增长较快,瓶颈制约有所缓解,加之国家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平抑食品价格上涨的综合性措施,都对价格上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考虑到国际收支顺差矛盾持续积累后有向物价上涨扩散的趋势,综合国内外因素判断,当前物价上涨并非仅受偶发或临时性因素影响,通货膨胀风险趋于上升。 

报告分析认为以下四方面因素加大了通涨风险: 

粮食、肉类等食品价格短期内易涨难落。 

能源资源价格存在上涨压力。近期国际油价再次走高。国内推进资源价格改革,加强环保,也将推动能源资源价格上涨。此外,在产能集中释放后,未来不排除再次出现煤电油运紧张。 

劳动力成本上升。一方面将在产品和服务价格中反映出来,另一方面可能拉动消费物价上涨。 

通胀预期增强,对价格形成进一步的上涨压力。人民银行2007年第二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对未来物价预期指数达到40.2%,是1999年调查以来的次高水平。此外,公众对通胀的感受主要基于经常购买商品的价格,当前价格上涨最快的肉禽蛋是居民日常消费的重要商品,因此居民感受到的通胀可能高于实际通胀水平。当“感受通胀”大于“实际通胀”时,价格预期可能进一步被推高。 

此外,报告指出,前期粮食和肉禽蛋价格的上涨已逐步传导到下游食品加工、餐饮等行业,因此有必要高度关注价格传导问题,防止价格全面上涨。 

央行表示,总的来看,在全球通胀压力上升的背景下,中国目前更需关注食品等涨价向一般消费品传导的风险。 

央行表示,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稳中适度从紧,保持必要的调控力度,努力维护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控制通货膨胀预期,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继续协调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率工具,根据宏观调控的需要积极创新对冲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价格杠杆的调控作用。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央行报告中还特别提醒,商业银行要高度重视期限错配和货币错配所潜藏的风险。报告称,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特别是资本市场的活跃,我国居民和企业部门的资产选择行为和投资偏好发生了较为显著的改变,并进一步引起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期限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此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币种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货币错配的现象逐渐显现。

5. 我国现在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运行所需的货币数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价格水平全面、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2007年1-9月,我国CPI数据逐月上升,已连续超出央行设定的3%这一通货膨胀警戒线。2007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防止全面通货膨胀作为宏观经济调控重要目标,可见2007年前9个月的通胀预示着发生全面通胀的可能性。2008年1月,CPI较去年同期上涨7.1%,4月份达到8.4%,创11年新高。从这些数据可以明显的看出,我国已发生了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一、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一)需求拉动
当国外出现通货膨胀、价格上涨时,一方面国内商品相比国外商品显得更加便宜,由此造成该国对外贸易出口需求;另一方面又会减少本国居民对国外进口商品的消费,而转为增加对本国商品的消费,一增一减,最终引起国内社会总需求的增加。而供给在短期内具有黏性,难以及时扩大,导致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最终引起整个物价上升,这就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这也就是凯恩斯学派所谓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二)国外输入
1.粮食进口因素
对于粮食而言,受产量下降、需求增加的影响,世界粮食库存下降,国际市场粮食供需关系总体趋紧。世界粮食价格自2006年9月份起持续上涨并延续到今,导致我国在进口粮食上的成本日益上升;而粮食价格上涨推动了与粮食有关的食品价格走高,并通过饲料的传导作用推动肉类和奶类等食品价格上扬。根据“一物一价”原理,进口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会构成国内物价水平的一部分,从而造成“通胀”进口的现象。
2.石油因素
目前由于全球经济增长带来的石油需求增加以及其它因素导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日益攀升。对于石油我国在国际市场上还缺乏发言权,对待石油价格上涨我国只能被动接受。而我国是石油进口国,全年进口石油量相当庞大。石油价格的上涨最终引起整个社会价格总水平的上升。
(三)外贸顺差
我国持续的经常项目盈余导致外汇供给持续增加以及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强制性结汇、限制性售汇的外汇管理制度。出口企业的全部外汇收入必须结售给外汇银行。银行为保持头寸,手中若有盈余,就必须在外汇市场上抛售外汇。在浮动汇率制下若没有外增的外汇需求,必然导致外币汇率的持续下跌,本币持续升值。而我国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央行被迫大量持续买进外汇,形成虚增的外汇需求。强行使汇率稳定在几年来的大致不变水平。在央行被迫大量买进外汇的同时,增加了大量的基础货币投放,这些基础货币再乘以货币乘数,最终导致货币供应量就急剧增加,使社会总需求增加。
(四)生产要素成本
我国在过去对各种生产要素都没有市场化,价格在行政指导下被人为压低,没有传递到通胀中,构成隐性压力。要素价格改革和公用事业改革后,各种资源价格开始上升,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这些都使得成本向最终产品价格传递,造成现实的物价上涨压力。例如,随着劳动者保护政策的不断出台,以及收入分配改革的展开,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已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超过同期GDP增长率,劳动力成本在不断上升。加之由于土地供应量减少等政策和市场原因,近三年土地价格出现爆发式增长,加剧了成本压力。
(五)宏观经济政策
由于最近几年我国长期实行以刺激总需求为中心的财政货币政策,银行下调存贷款利率,从而使得过多的资金流入企业,促使企业投资规模不断增长,导致市场流动性增加和银行贷款规模的扩张,从而货币供应量增加。
二、通货膨胀产生的影响
对于通货膨胀的危害,凯恩斯曾指出,再没有什么比通过摧毁一国的货币来摧毁一个社会的基础更容易的事情了。通货膨胀具有明显“劫贫济富”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不同社会群体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不同,他们在通货膨胀中遭受的福利损失不同,城镇低收入家庭是通货膨胀的最大受害者。造成这部分群体的焦虑感,增加了他们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这些都可能诱发各种社会问题。另外,社会群体经济地位不同,定价与议价能力不同,他们在通货膨胀过程中获得的涨价收益不同。在客观上其虽然具有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但农民从粮价上涨中所获得的收益是相当有限的。而房地产部门由于是垄断性部门,他们却有可能在通货膨胀中带来及大收益,由此造成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公平。
(一)不利于债权人
在我国当发生了通货膨胀之后,由于债务契约无法及时更改,从而就使实际利息率下降,导致债权人受损。我国在高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下,存款实际是负利率,存款人为了避免通货膨胀给自己带来的损失会促使他们提取在银行的储蓄。
(二)不利于工人
一般情况下工资的多少事先都有合同的约定,工资的增长率难以迅速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做出及时调整,因而即使在名义工资不变或略有增长的情况下,都会使实际工资下降,由此损害了工人的利益。
(三)不利于公众
通货膨胀发生后,名义工资总会有所增加,随着名义工资的提高,达到纳税起征点的人增加了,有许多人进入了更高的纳税等级,这样就使得政府的税收增加。但公众纳税数额虽然增加了,则相对物价上升,实际收入却减少了。
(四)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众多不利影响会导致一部分群体的利益受损,产生财富的重新分配,使得富者越富、穷者越穷,加剧了我国本来就很严重的收入差距过大的现象,导致社会阶层的对立和冲突,滋生对政府的不信任感,带来社会的不稳定。
三、治理对策
(一)采取灵活的货币政策
灵活的货币政策,即有松有紧。根据经济运行实际,充分利用货币政策,努力提高货币购买力,减轻货币膨胀的压力。其目的在于影响总需求,并促使总需求更接近于维持充分就业和物价比较稳定所需求的水平,在适当的时候,可以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发行特别国债、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中央银行除了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卖出有价证券、提高再贴现率和法定准备金率,适应地约束基础货币,控制货币供应量。
(二)财政政策
通过开征不动产税、遗产税等特殊税种,直接给过热的房地产市场降温。通过累进税率可以对分配进行再次调节缩小贫富差距。通过对高能耗、高污染行业提高税收来限制这些行业的盲目扩张,通过转移支付,直接对低收入人群进行补贴以缓解物价上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三)理顺外汇和汇率政策
允许银行间外汇交易,让外汇市场分流人民币资金,建立外汇储备基金,开展外汇资产交易。在现行政府债券有限的情况下,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外汇回购协议来实现外汇所有权在规定时间那转给指定的商业银行,使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储备减少,商业银行则将这些外汇在外汇市场上作掉期交易,以免汇率波动带来的危险。这样作的好处是,央行一方面没有动用外汇占款就调控了外汇供求。此外,通过回购协议调节商业银行超额储备,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四)加快国内粮食生产和供应
为了加强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要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各相关部门应直接加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实施有效稳定的农资价格管理、减免各种农业税等,并把这些措施落实到政策层面上,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加重。要加强防汛抗旱和农作物田间管理,在做好夏粮秋粮的收购工作的同时,认真做好粮源组织和调运,确保市场粮食供应,保持粮价基本稳定,防止物价上涨由局部上升到全部。
(五)消除民众对通货膨胀的恐惧心理和通胀的预期
防止通胀从结构型货膨胀演变成全面通货膨胀。现阶段通货膨胀主要由粮食等因素引起,属于局部性通货膨胀,但是如果民众形成通货膨胀预期,则民众会把潜在的未来需求变为现实的需求,可能转变为全面的通货膨胀。

我国现在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6. 分析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成因以及 治理对策

通货膨胀的 成因: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国家大量发行货币,以增加货币的流动性,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但以前由于房地产等行业对资金需求量大,将过剩的货币进行了一部分吸收,所以影响较小,最近国家正在对房地产业下手,降低房价,导致大量货币找不到出路,流动性过剩现象凸显出来,形成通货膨胀。当然还有汇率,及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的综合影响导致一些出口企业停产,导致货币需求下降,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解决方案:适当减小发行货币量,寻找新的货币需求点儿,1、大量保障房建设就可以,既可以改善民生,又可以抑制房地产,还可以为进一步解决通货膨胀赢得时间,2、募集民间资本进行大规模地公共基础建设等措施,可暂时性快速地减少社会上地货币过剩的问题。 3、减少货币供应量,控制货币的流动性(银行加息,但效果应该不太大,已经加了多次了,效果不理想),
最终解决方案:适当发行货币量,健康的消费观念,蓬勃的工商业。 
              货币价值体现在其本身的流动性上,健康合理地流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7. 结合我国实际,谈谈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效应、治理对策

简单来说,个人认为通胀原因来自于总供给不能满足总需求,我们实行紧缩货币政策,中小企业频频限产,导致需求无法满足,而不是货币过多产生的通胀,CPI的高企,缘由消费品必需品的涨价。个人认为中国经济还是很高速发展的,而且需求也相对旺盛,但是市面现金都不足,反而银行的现金充足,而这些现金是需要利息的,高利率只能让M2发挥更多印刷功能,造成更大泡泡在银行里呆着。
   而涨价就几个原因,一是上游原材料涨价,这可能是人民币升值,获取资源成本价格高了,二呢,是货币政策紧张,导致企业不得不限产而提高价格,不敢大规模投入产出了,这导致市面上的现金无法购买到足够资源而通胀。这种通缩所引起的通胀效应,应该成为特色的滞涨。
  所以我认为应该提高税收,降低基准利率,把钱都放到中小企业里去,稳定和提高股市,因为很多企业也通过股市融资,需要股市起来给他们融资,扩大生产,同时中小企业得到资金,也能吸纳更多就业人口去消费。

结合我国实际,谈谈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效应、治理对策

8. 结合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谈谈你的认识

对于迄今为止CPI的上升,我一直把它排除在通胀话题之外,理由已经表述很多了。 

但直面“两对矛盾”,这还是第一次,需要有个交待。 

先来看看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问题。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是什么导致了这些上游产品价格的上升?这些产品价格的上升其实质是由于“过热”还是由于其他原因导致的需求短缺?它与“流动性过剩”有多大关系? 

回顾一下我国这些年产业发展的过程是很必要的。 

自从96年以后,我国经济摆脱了上次通货膨胀的阴影和萧条,迎来了一个辉煌发展期。九十年代中期的那轮通胀,具有通货膨胀的典型特征:经济发展相对“过热”,流通中货币过多,购买力过剩而消费品供应短缺,物价普遍上涨,国家采取了综合性的措施进行治理。由于当时我们主要运用利率手段,所以工业生产系统受通胀及其治理措施的影响较小,萧条主要表现在房地产业。这次通胀之后,工业系统的恢复很快,国企改制和民营企业的发展,极大的释放了和发展了生产力,国内的长期未能解决的需求平衡很快得到了解决,并迅速导致了供应过剩——这就是“中国制造”向外发展的最初原动力,这也是06年以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通胀率很低的根本原因。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沿海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的出现,“中国制造”携低成本和高效率的优势,大规模走向了海外,实现了第一波的产业转移浪潮。其结果就是全世界大约30%左右的消费品市场份额被“中国制造”占有,中国商品普及到了各主要发达国家和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这种产业发展的结果,就导致了另一对矛盾的出现:国际化的供应和国内有限能源、原材料的的矛盾。于是就出现了能源、原材料进口的逐步增加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这些产品价格的上升,回过头来又使得我们的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于是就出现了目前的状况。 

通货上述过程的描述,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一个事实,就是目前在能源、原材料领域出现的价格上涨和供应短缺,并没有体现在内需环节而是主要体现在外贸环节,基础资源短缺主要“短缺”在了出口产品这一块。换句话说,就是出口产业太大了而我们的基础资源供应太小了,必须通过使用世界资源来补充和平衡,但世界资源的定价权并不掌握在我们手中。——这就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主要矛盾和这个矛盾难以破解的地方。 

如果不看外贸单看内需,我们无疑是可以求得基本平衡的。正是大规模的出口造成了这种不平衡。 

这就带来了一个更大概念上的平衡关系,就是中国商品成了世界供求平衡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十分重要的部分。没有中国制造,世界的消费品供应就会出现很大的不平衡,而要保持这个平衡,中国必须使用世界资源,并且这个资源的价格必须是合理的,或者说中国产品必须提高价格,这是世界总体平衡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件。没有这个基本要件,那么这个平衡就是不可持续的。这不仅仅是摆在中国面前的课题,也是摆在世界面前的课题。这种资源价格的上涨不仅中国需要面对,而且需要去解决——中国是没有办法解决的,因此需要世界共同面对和解决。 

弄清楚了我们的基础资源到底“短缺”在了哪里,我们就找到了毛病的根源:这种短缺和价格上涨,其实和我们的“流通中货币”即通货膨胀也没有多大关系,也很难说这种现象是“过热”。单从中国的范围来衡量,使用传统的理论方法,这种现象或许能够说成“过热”,但从世界的角度来衡量,实际上就不存在什么“过热”,因为从全球总体来看,供需基本上是平衡的,起码在“中国制造”所涉及的领域,没有什么“过剩”出现。我们只是在中低端领域满足世界的基本需求,而不是“最高需求”。即使世界经济景气下降,首先压缩的是中高端需求,对中国制造的需求压缩不了多少。因为不管经济气候有多恶劣,人们总得吃饭、穿衣,小孩子总得有玩具,这些都是省不得的。目前外贸只是增幅下降,绝对数量还是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就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这就是说,中国的产业从中国的角度看是“过剩”的,但从全球的角度看却是“必需”的;就好比欧洲的大飞机,从欧洲看是“过剩”的,但从全球看并不过剩一样。 

至于有人指责中国搞的都是中低端产品,劳动密集型而高耗能高耗材,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不管产业如何发展,日常消费品相对于高科技产业的消耗永远是高的,不仅在中国,在美国生产也一样。这点发达国家自己清楚得很,所以人家不怎么说,倒是我们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中国基础资源的毛病出在了国外,我们就不能在国内找原因。所以有关基础资源上涨的一切说辞,包括“通胀”“流动性过剩”“过热”等等并因此而紧缩银根,回收流动性等,也就失去了基本前提。 

至于有人说,这个病根在国外而得病的是中国,你自己不去治这个病而指望别人来治,岂不是痴人说梦? 

我说中国既然加入了世界经济大循环,那中国经济就不能单纯从内部找原因。当我们的经济规模已经涵盖了世界范围的时候,我们的经济学家的眼光如果还局限在中国这个范围内,那只能做井底之蛙了,不但看不清问题而且陷入了一片混乱。是什么地方出现的问题,必须到什么地方去解决,否则“头痛医脚”,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至于怎样来治这个病,放在第三部分来论述。 

现在回过头来说说内需平衡的部分,即消费品供需平衡这对矛盾。由于持续多年的产业发展特别是轻工业产业的发展,我国消费品供应很多年前已经呈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因此才出现了走向世界的动力和趋势。即使剔除外贸生产力这部分因素,单就内销企业的生产供应能力来讲,相对于需求,供应能力仍然是巨大的。这两天看到一篇文章研究这个问题,其结论是中国内需供应能力大约大于需求30%左右。而外贸这一块生产力,若有需求则随时可以转化为内需供应能力。在国内市场这个范畴内,我们的消费品供应能力有多大是可以想象得来的。我一直说我们的供应能力简直是一道铜墙铁壁,足以抵御任何形式的涨价欲望和压力,根据就在这个地方。如果内需加上外贸,我们消费品供需天平是2:1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道理为“通胀”担心呢? 

需要担心的,倒是这个"需求"。去年以来的银根的紧缩,没有压缩到什么生产领域的需求,因为这种世界性的需求是国内紧缩无法“压缩”的,反倒使得原本因为基础资源涨价,汇率上升,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因素困扰的生产企业雪上加霜,加重了其困难和倒闭的进程,这样就使得失业人数增加和就业人员的工资增幅受到压抑,再加上股票市场消灭的十多万亿元有效购买力,导致我国内需购买力和消费能力大幅度下降,消费信心受挫,消费预期变坏,使得内需的失衡进一步恶化。消费能力的降低和生产、供应能力的巨大形成了我国经济的一对突出矛盾,需要从宏观的视野加以纠正和解决。 

这就是说,我们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通货膨胀,恰恰相反,是消费能力不足表现的需求不足,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繁荣股市,开拓国内市场成为宏观调控必须直面的问题。 

我说PPI传导不到CPI,通货膨胀不足虑,是因为我国庞大生产供应能力的存在。只要这点不发生变化,再大的成本压力只能导致企业的倒闭,也不会导致物价的上升。这种庞大生产供应能力为我们的宏观调控提供了一个足够的筹码和巨大的回旋余地,使得我们可以不去理会通胀问题而去全神贯注于扩大内需,消化或减轻由于供应能力过剩所造成的企业困难,使中国经济已经堵塞的血液循环畅通起来。 

需要纠正的一个理论盲区是,通货膨胀未必全是消极因素。在经济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保持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是必然的和正常的。当整体经济的复合增长率保持在10%这个水平上时,我们承受5-6%的通胀率会出现多大问题?在我国经济持续十多年的高增长背景下,期望物价一点不涨是不现实也不合理的,更不必说适度通胀带给经济活动的良性刺激和鼓舞作用了。 

去年以来的工业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每个月的上涨幅度都没超过0.5%,——这实在不是什么通胀,而应当说是通缩了。 

虽然现在大家都对通胀的预期很强烈,但我的分析却是大可不必担心——需要担心的是需求。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