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职与现代官职对照

2024-05-14

1. 明朝官职与现代官职对照

我只介绍中央和各地长官部分
皇帝:皇族族长 朝廷(中央政府)首脑  国家象征 朝政主持者  对应  国家元首 人民大会堂会议主持者 (不对应中央政府首脑, 首脑为国务院总理 下辖各部机构,总理隶属于国家元首 由于国家特色总理是党员也隶属于党中央,但也不对应党委书记,皇帝没有党派,就算有也只是皇派。也不对应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这些机构都只是对旧时代皇帝的权利进行分解,皇帝也只是兼任这些权力外加皇权。)

内阁 皇帝办公处  对应 元首办事处 首辅对应秘书长 (皇权时代秘书长相当牛逼,非皇权时代也就那样了)
五军都督府 对应 军事委员会 武装组织训练部    都督对应委员长 武装部部长。(被朱元璋废了,自此以后明朝军队由兵部接管属于半管制半训练状态,清也步后尘被列强吊打后来才有想对应的机构负责训练新军)
六部
礼部对应教育部 外交部 国际接待处 活动组织部
兵部,国防部 参谋部  
吏部 ,对应人事部 组织部 
刑部,司法部兼公安局(明朝没有独立的警察机构所以只是兼任这种工作)辖北京看守所(天牢)九城兵马司或九门提督对应北京公安局
工部,对应水利 国家工程,不对应屯田
户部对应财政  户口  屯田。民政局
省级 
巡抚 不对应共产党省党员委员书记(也就是党委现在这个职位并非正式政府机构,它的办事机构还是挤在人家省长的省政府大楼,只是兼任这些权力 准确是对应纪委,明朝巡抚上任就是冲着省内大小官员来的)。
布政使 对应省长 省级高考主考官 交通局 经济开发处 建设局 民政 教育(太多部举例了)
按察使对应 省法院兼省公安厅工作,辖省首府的看守所。
都指挥使对武警 
总兵 对应大军区  分军区(不归巡抚管直接隶属兵部) 属于中央军系统。对应清八旗军
府级
知府 对应市长兼市委书记 市公安局 税务 教育 工程 (太多不举例了)
知县同上   推官 通判 市级县级 法官。
辽东经略 对应东区战区司令长官。
福建水师提督对应某某舰队驻防福建舰队司令。

明朝官职与现代官职对照

2. 明朝的臬台官职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按察使简称臬台、臬司,掌管一省的司法、监察以及驿传事务。宋各路提点刑狱司与明、清各省提刑按察使司的简称。
相当于省高等法院院长、省公安厅厅长、省检察院检察长,若三位一体的话,那就要算省政法委书记了

3. 明朝的千户职位相当于现在什么级别

明朝的千户官位是正五品官,相当于现在的正厅级官员。
千户,金朝始置,为世袭军职。初专授予汉人降臣,后也用以称女真军事组织猛安,统领谋克,隶属於万户。元代相沿,其军制千户设“千夫之长”,亦隶属於万户。元代千户所统领百户所:统兵七百以上称上千户所;从四品金牌,兵五百以上称中千户所。

扩展资料:
明朝官制,即明朝官吏的选任制度,是明朝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朝官制分两部分,选官制度和任官制度。明朝官制分为中枢、地方、军事官制三部分。
为了加强皇权,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沿用已久的三省制,亦罢宰相职,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明首创的内阁则成为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正五品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一个官品,处于官制中九品十八级的第九级。
明朝正五品官职:
(月俸十六石)华盖殿大学士、谨身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春坊大学士、翰林院学士、庶子、通政司参议、大理寺丞、尚宝寺卿、光禄寺少卿、六部郎中、钦天监正、太医院使 、京府治中、宗人府经历、上林苑监正、按察使佥事、府同知、王府长史、仪卫、正千户、宣抚使同知。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千户

明朝的千户职位相当于现在什么级别

4. 明朝时候的从三品,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从三品类似现在的厅级以上副部级以下。
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中央官职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地方官职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扩展资料:
一些职位古今对照:
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衎。
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推官。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代官职等级

5. 明代军政两界都有什么官职?主要官职相当于现代的什么职位?

明朝官职设置按品级,官大小要办其品,自正一品至从九品,共分18个等级。 
明朝(中央)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三公(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孤(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原是指天子或太子左右最亲近的人。 

“师”是传授其知识的,“傅”是监督其行动的,“保”是照管其身体的,即分别是负责君主智育、德育、体育的人。 

太子的师傅均以别的官衔任命,为明朝中央最高级官职;三公为正一品,三孤为从一品,两者位尊权重,但是一种虚职,是皇帝对大臣的加官和赠官的官衔!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明初,中书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于洪武二十八年(1093)撤销中书省,丞相制度被废除,殿阁大学士,明代,设大学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官阶五品。如果兼任尚书、侍郎,则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 

原中书省所辖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户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礼部: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兵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刑部:管理天下刑名,工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直接对皇帝负责, 

六部尚书实际上成为朝廷的最高的行政长官,尚书为各部正官,侍郎为六部中各部的副官。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等。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选,是吏部的最高长官。明代是正二品,通常称为天官、冢宰、太宰。 

[户部尚书]户部的最高长官,主管全国的财政监督、民政事务。正二品官 

户部侍郎]户部的副长官,为从二品 

[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贡举的大臣,正二品 

[礼部侍郎]礼部副长官,从二品, 

[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为正二品, 

[刑部侍朗]刑部副长官,从二品, 

[兵部尚书]统管全国军事行政长官,正二品。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和的大臣,正二品,。 

[工部侍郎]工部副长官,从二品。 

[郎中]在六部中仅次于侍郎的官,是部内各司的主官,正五品。 

[员外]“员外”是定额以外添派的人,为五品。 

3、督察院: 

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 

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 

都察院是明朝中央的司法行政监察机构,明朝部,院同治,院、部权并重,院长官都御史与尚书平级,为正二品。 

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 

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明代为正七品。 

[给事中]朝廷中经手章奏,稽察六部百司的官,正五品。 

4、六科: 

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 

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果有脱拉 

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 

的官员。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 

予执行。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大理寺卿]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掌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 

太常寺:主管祭祀 

[太常寺卿]掌管宗庙祭祀之事的长官,正三品。 

[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长官,正四品。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员,正七品。 

光禄寺:主管宴享 

太仆寺(兵部在地方设立的牧养军马机构)卿2人。 

太仆寺卿,太仆寺长官,主管传达王命、侍从皇帝出入、车马等职事,正三品。 

太仆寺少卿,太仆寺副长官,正四品。 

鸿胪寺:“胪”是传的意思,“鸿胪”是大传颂的意思。管招待外宾 

[鸿胪寺卿]唐代鸿胪寺卿既管朝廷的侍客,又管司仪,明代专管朝廷的朝会仪节,正四品。 

[鸿胪寺少卿]鸿胪寺卿的副职,正五品。 

6、詹士府: 

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7、太医院: 

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 

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8、翰林院: 

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 

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 

侍读学士两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 

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 

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国子监祭酒]公卿、大夫的子弟称作“国子”,“国子监供祭酒”即国子太学的主官,从四品。 

[国子监丞]唐代之后国子监丞为国子监丞国子监内部事务官。明清时期监丞职能是学监的性质,正七品官。 

[国子监博士]唐代之后,在国子监中分管教学的官员称作国子监博士及助教。 

(地方)布政司,府,州,县。 

承宣布政使司为明地方(省)最高行政长官,布政使 一省之民事财务总管,明朝全国设有13个布政使司 

[左右参政、左右参议]明代布政使的下属官员。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务,参政、参议分守各道,并分管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抚名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府: 明朝全国设159府,府按纳税粮分三等:纳粮20万以上为上府,20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无粮的叫地府, 府的长官称知府,其官正四品,明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长官仍称尹外,一般都称知府。 

[知府]宋代知府职略高于知州。清代知府为从四品。 

[同知]府的副职称为同知,如一府的主官称为知府,而府的佐官称为同知。明清时期,各府同知为正五品。 

州:明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属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府,同县级。 

[州牧]唐宋京畿的地方长官称州牧,正六品官。明代知州已降为与县略相等到的地方长官,但文字上仍尊称为州牧,与知县并称牧令,正七品。 

[知州]州的长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州属官有同知、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 

[通判]北宋初年设通判之时,职权几乎与知州相同,名为佐官,实际上是与知州共同负责,甚至还是知州、知府的监视者。到了南宋,知州职位较轻,通判职位就更轻了。明代知府以下设通判,定为六品官,实际上同知没有区别。 

县:助手有县丞、主簿。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主簿管全县粮税、户籍。水浒中宋江上山前好像就是县丞一职。 

[知县]县的最高长官。明代知县为正七品 

[主簿]主簿是主管文书的意思。中央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规的军事官,唐代列为从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为八、九品,县主簿为九品。 

总督:明代具有节制地方文武官员权力的朝廷命官。明代还有管辖专门事务的总督,如漕运总督等,官阶自正二品至从一品不等。 

[宣慰使]元明清三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世袭的“士司”中,宣慰使是最高的官职,从三品官。 

[宣抚使]明镇抚一方的军政长官,官阶由原官衔而定,一般是二、三品。 

通政使司(中央情报机关)通政使1人,大理寺(中央司法机关)卿1人, 副都御史(都察院副长官),按察使司(地方最高监察机构)按察使9人,按察使 一省之司法掌握者。 。 

与知府同级的四品官还有:按察使司副使26人,大理寺少卿4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1人。 

此外,尚有四品以下,如参议、六部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六品以上官员,数以百计。 

[通奉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二品散官。 

[通议大夫]唐宋两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正三品。 

[资政大夫]元明两代正二品文官。 

[资善大夫]元明两代二品文官。 

[资德大夫]元明两代二品文官。 

[奉直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官。 

[奉政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管。 

[奉训大夫]元明两代从五品文官。 

[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从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宪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议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顺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太中大夫]掌管议论的文官,明为从三品。 

[正奉大夫]元明两代从二品文章。 

[宣德郎]唐宋两代正七品文官,明清两代从六品、正七品文官。 

[宣议郎]唐宋两代从七品文官,明代正七品。 

[荣禄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一品文官。 

[光禄大夫]汉代掌管宫廷宿卫及侍从的长官。魏晋以后有其名而无其职,唐宋以后成为阶官的称号,从二品官。元明为从一品,清为正一品,成为文臣最高的阶官。 

[公、侯、伯、子、男]这是皇帝授封的爵号。“公”是“王”以下最高爵号。明代仅封侯、伯。 

[文林郎]从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为正七品。 

中央派出官员 

[安抚使]朝廷派往边疆重要地区统辖军民的官员。明代仅在少数民族地区设有此官,官阶一般是正三品,如原来官衔在二品以上,派出时则称安抚大使。 

[巡按]明代派遣监察御史分赴各省区巡视,考核吏治,称为巡按,一般仅有六品官。官阶虽不高,但可以与省区行政领导分庭抗礼,知府以下要服从他的指使,事毕回京。 

[巡抚]明代凡是文职官员奉命出朝,统称“巡抚”,这官职是临时性的。巡抚的职责随时随事随人而施。 

[经略安抚使]此后大多经略安抚使统管军民。明代只称“经略”而不称“经略使”,官阶比总督略高。官阶一般为正二品或从一品。 

[钦差大臣]明代由皇帝亲自派遣,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称为钦差。 

转运使]唐代经理江淮米粮、钱币、物资运输的官员,宋代称漕司,明清两代称漕运总督,一般是二品官。 

这些由中央派出到地方工作的官员,为临时的官职,任务完成之后,回朝复旨,职务也就自然取销。宣德之后(1426—1435),许多巡抚不再回朝,而成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 

[洗马]洗马即前马,也是先驱的意思,是太子的侍从,一般为三品。 

[驸马]“驸”就是“副”的意思。驸马都尉与奉车都尉都是奉陪皇帝乘车的近臣。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常授以驸马都尉,因此,驸马成为皇帝女婿的专门称号,而不是官职。明代沿用这个名称, 

[郡王]隋唐以后,郡王为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名。清代郡王并不取郡名,而是取美名冠之,如顺承郡王等。 

武官名称及品级: 

[宣威将军]明代从一品武官。 

[建威将军]明代从一品武官。 

[龙虎将军]明代正二品武官。 

[总兵]明代总兵官阶无定制。 

[副将]明代副总兵改称为副将,次于总兵一级,为从二品武官。 

[定国将军]明代从二品武官。 

[昭勇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毅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参将]明代总兵之下设参将分守各地。正三品武官,次于副将一级。 

[怀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定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明威将军]明代正四品武官。 

[广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信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宣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显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守备]明代正五品武官。 

[武略将军]明代从五品武官。 

[武义将军]明代从五品官员。 

[武节将军]明代正五品武官。 

[武德将军]明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千总]明代正六品武官。 

[昭信校尉]元明两代正六吕武官。 

[昭武将军]元代称为大将军,明代正品武官。 

[把总]明代正七品武官。 

[巡检]巡检的官名始于宋代,是边疆要地州县的武职指挥官。元明清三代,巡检仅为九品官。

明代军政两界都有什么官职?主要官职相当于现代的什么职位?

6. 刺史是古代官职,它相当于现代的什么官职?

刺史这个官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或者市长,是一郡或一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刺史“一职,最初是作为地方监察长官而设置的,其源于秦朝的监御史制度。"刺"是检举不法的意思,"史"是皇帝所使的意思。大家都知道,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郡下各辖若干县不等。郡的长官称为郡守,汉代改称太守。为了加强集权、巩固政权、保证稳定,就必须要对地方长官进行监督。
于是秦始皇在设置长官时,"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除了郡守外,还设置了郡尉(地方军事长官)和监御史。 上面所说的监就是指的监御史,其地位和郡守、郡尉并称,而其主要职责是"掌监郡",“掌”是执掌、“监”即监督,也就是负责监察本郡的各级官员。所谓:"秦时无刺史,以御史监郡。”
汉初,一度省监御史,有丞相派员监察地方。到了汉武帝时,元封五年(公元前106),武帝将全国分为十三个部州,每州下辖若干郡国,各州设刺史一名。但当时的刺史并不管辖地方行政事务,而主要是负责按"六条问事"督察郡国吏治。大致说来,刺史的职责可以概括为"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十二个字。显而易见,这个阶段的刺史一职相当于省级检察院院长一职。
从东汉起,刺史权力逐步的扩大,开始干预地方行政事务,州也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刺史也逐渐变成了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当然,这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如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光武帝时复称刺史。而到了汉灵帝时,又复称州牧,更是位居太守之上,成为实际上掌握了一州军政大权地方行政长官。
自三国至隋唐,各州也多设刺史,一些重要的州郡更是有都督兼任刺史。宋代起, 地方长官不再称刺史,而称知州,刺史仅为虚衔,不是实职。元代以后,刺史之名废。 到了清代,刺史仅是知州的别称

7. 明朝官职按品级排名

1、宗人府
掌管明朝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册,并按时撰写帝王谱系,记录宗室成员子女的嫡庶、名称封号、嗣职袭位、生卒年间、婚嫁、丧葬谥号等事。凡是宗室陈述请求,均为之向皇上汇报,并引荐贤才、记录得失等。明朝洪武三年,设立大宗正院。
洪武二十二年,改名宗人府,并命亲王掌管,秦王朱樉为第一任宗人令。此后,均以元勋外戚大臣兼领,不再专设官员,其负责事务转移至礼部。
2、三公
三公,即明朝的太师、太傅、太保三职的合称,正一品。负责协助皇帝处理重要国事政务,职位至重。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授李善长为太师、徐达为太傅、常遇春为太保。建文年间,三公职位被撤。直到永乐二十年八月,明成祖朱棣再恢复三公职位,但无实授。
宣德三年,明宣宗授英国公张辅为太师,沐晟为太傅,陈懋为太保,当时三公官职,几乎为专授。自宣德、正统年间以后,三公成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

3、中书省
明朝中书省,为明朝初期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期间的行政中枢。其中丞相为明朝中书省的最高级长官,负责统领六部。明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其中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
吴元年,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由中书省统六部,但不设置中书令。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原中书省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4、明朝内阁
明朝内阁,为明成祖首先确立。乃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明太祖废除宰相。
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大学士均因有太子经师的恩情,而得以累加至太子三孤身份,地位日益受尊崇。宣宗时期,朝廷事无大小,宣宗均悉数咨询大学士杨士奇的看法而决定。
虽然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原吉召见时得以参与各部事宜,然而其还远不如杨士奇等内阁成员得以亲自接见。自此,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亦可压制六部。
5、六部
明朝中书省时期,七卿长官均为正三品。洪武十三年,朱元璋罢中书,仿《周官》六卿之制,升六部秩,各设尚书、侍郎一人。
六部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其所属最高长官为明朝吏部尚书、明朝户部尚书、明朝礼部尚书、明朝兵部尚书、明朝刑部尚书、明朝工部尚书,其常常与都察院之都御史、通政使司之通政使、大理寺之大理寺卿合称“九卿”。
明朝时,重臣任择须由九卿及外省巡抚、总督公开举荐,此为廷推。各部司不能单独决定的国家大事、要事,须经九卿公决,此为廷议。而由三法司无法决定的大型狱讼,以由九卿开会定狱,此为廷鞠或园审。其与明朝内阁构成了明朝的行政权力中心与决策核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官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官制

明朝官职按品级排名

8. 古代官职与现在的官职对应是什么职位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