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老教授名单

2024-05-13

1. 同济大学老教授名单

同济大学老教授名单:孙钧、汪品先、薛永祺、陶文铨、卢耀如。
1、孙钧
男,1949年上海交通大学毕业,获土木工程工学士学位。1954~56年间随前苏联专家И.Д.斯尼特柯修毕副博士课程并写作学位论文。现任同济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教授、校务委员、名誉系主任,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 1991年选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汪品先
男1936年11月生,江苏苏州人,1960年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地质系,我国著名的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国际海洋联合会(SCOR)副主席,中国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主席,中国海洋湖泊学会副理事长。
3、薛永祺
薛永祺,红外和遥感技术专家。1937年1月11日生于江苏张家港。195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同济大学双聘院士。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4、陶文铨
工程热物理学家。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现任西交利物浦大学校长。1939年3月生于浙江绍兴。196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动力机械系。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5、卢耀如
男,1931年5月生,福建福州人。1950年入清华大学地质系,1952年院校调整入北京地质学院,后曾随外国专家学习,1953年提前毕业。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著名的地质学家。现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教授。

扩展资料
截至2020年5月,拥有专任教师2803人,其中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115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2人(含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含双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及美国、德国、瑞典等国科学院或工程院外籍院士20人次。
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36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23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6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2人,“青年长江”“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四类优秀青年人才162人。
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8个,教育部创新团队9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入选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参考资料来源: 同济大学—师资队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老教授名单

2. 同济大学老教授名单

您好,同济大学老教授名单:孙钧、汪品先、薛永祺、陶文铨、卢耀如。

1、孙钧

男,1949年上海交通大学毕业,获土木工程工学士学位。1954~56年间随前苏联专家И.Д.斯尼特柯修毕副博士课程并写作学位论文。现任同济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教授、校务委员、名誉系主任,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 1991年选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汪品先

男1936年11月生,江苏苏州人,1960年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地质系,我国著名的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国际海洋联合会(SCOR)副主席,中国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主席,中国海洋湖泊学会副理事长。

3、薛永祺

薛永祺,红外和遥感技术专家。1937年1月11日生于江苏张家港。195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同济大学双聘院士。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4、陶文铨

工程热物理学家。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现任西交利物浦大学校长。1939年3月生于浙江绍兴。196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动力机械系。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5、卢耀如

男,1931年5月生,福建福州人。1950年入清华大学地质系,1952年院校调整入北京地质学院,后曾随外国专家学习,1953年提前毕业。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著名的地质学家。现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教授。【摘要】
同济大学老教授名单【提问】
您好,我是小蜜蜂儿老师,很高兴为您服务,我会在五分钟内回答您。【回答】
同济大学老教授名单【提问】
您好,同济大学老教授名单:孙钧、汪品先、薛永祺、陶文铨、卢耀如。

1、孙钧

男,1949年上海交通大学毕业,获土木工程工学士学位。1954~56年间随前苏联专家И.Д.斯尼特柯修毕副博士课程并写作学位论文。现任同济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教授、校务委员、名誉系主任,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 1991年选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汪品先

男1936年11月生,江苏苏州人,1960年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地质系,我国著名的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国际海洋联合会(SCOR)副主席,中国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主席,中国海洋湖泊学会副理事长。

3、薛永祺

薛永祺,红外和遥感技术专家。1937年1月11日生于江苏张家港。195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同济大学双聘院士。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4、陶文铨

工程热物理学家。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现任西交利物浦大学校长。1939年3月生于浙江绍兴。196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动力机械系。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5、卢耀如

男,1931年5月生,福建福州人。1950年入清华大学地质系,1952年院校调整入北京地质学院,后曾随外国专家学习,1953年提前毕业。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著名的地质学家。现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教授。【回答】
要83到89年著名的就可以【提问】
没有这么详细的 资料【回答】
http://www.tongji.edu.cn  你可以到学校官网搜相关信息【回答】

3. 同济大学老教授名单

同济大学老教授名单:孙钧、汪品先、薛永祺、陶文铨、卢耀如。
1、孙钧
男,1949年上海交通大学毕业,获土木工程工学士学位。1954~56年间随前苏联专家И.Д.斯尼特柯修毕副博士课程并写作学位论文。现任同济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教授、校务委员、名誉系主任,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 1991年选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汪品先
男1936年11月生,江苏苏州人,1960年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地质系,我国著名的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国际海洋联合会(SCOR)副主席,中国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主席,中国海洋湖泊学会副理事长。
3、薛永祺
薛永祺,红外和遥感技术专家。1937年1月11日生于江苏张家港。195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同济大学双聘院士。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4、陶文铨
工程热物理学家。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现任西交利物浦大学校长。1939年3月生于浙江绍兴。196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动力机械系。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5、卢耀如
男,1931年5月生,福建福州人。1950年入清华大学地质系,1952年院校调整入北京地质学院,后曾随外国专家学习,1953年提前毕业。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著名的地质学家。现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教授。

扩展资料
截至2020年5月,拥有专任教师2803人,其中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115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2人(含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含双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及美国、德国、瑞典等国科学院或工程院外籍院士20人次。
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36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23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6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2人,“青年长江”“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四类优秀青年人才162人。
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8个,教育部创新团队9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入选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参考资料来源: 同济大学—师资队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老教授名单

4. 同济大学进升三级教授的年限

8年以上。第一受聘教授岗位8年以上,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良好的学术声誉,履行重要的学科建设与管理职责,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等做出较大贡献,受聘教授期间,聘期考核合格。第二受聘教授岗位5年以上且受聘期间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或受聘教授岗位2年以上且受聘期间具备下列条件之二者,可以聘用到教授三级岗位三级教授是正高级职称中的一个等级,高校教师的岗位分为13个等级。教授岗位分一至七级。其中正教授岗位包括一至四级,副教授岗位包括五至七级,中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为3个等级,即十一至十三级。

5. 同济大学博导名单

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2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导师名单(按姓氏拼音排序)
C:蔡克峰、陈波、陈庆
D:杜建忠
F:范震、冯艾寒、傅婧
G:高玉魁、郭晓潞
H:何国球、胡勇、胡正飞、黄佳、黄云辉
J:蒋正武、金明
L:李好新、李建波、李洒、李文、李文婷、林健、刘睿、刘斯凤、陆伟、罗巍
M:马吉伟
P:裴艳中、浦鸿汀
Q:邱军、曲寿江
R:任杰
S:孙振平
W:万德成、王茹、王正洲、魏先顺、吴凯
X:项红萍、徐晶、徐玲琳、许维、许晓斌
Y:杨全兵、杨同青、杨正宏、杨正龙、姚爱华、姚曼文、姚武、姚熹、叶松、袁春雪、袁华、袁俊杰、袁伟忠
Z:翟继卫、张弛、张东、张国防、张任远、周春才、朱云卿、祖国庆

同济大学软件学院:
博导
周兴铭、陈祖煜、赵生捷、Gonzalo R、江建慧、穆斌、曹楠、董嘉文、杜庆峰、贾金原、刘琴、路建伟、饶卫雄、史清江、史扬、沈莹、王建民、袁时金、尹长青、张荣庆、张晨曦、张苗苗、张颖、张林

同济大学博导名单

6. 同济大学的学术研究

 截至2014年12年,学校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科研攻关,取得了大跨度桥梁关键技术、结构抗震防灾技术、城市交通智能诱导、城市污水处理、新能源汽车研发、国产化智能温室、大洋钻探、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等标志性科研成果。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发表于全球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Nature》与《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同济大学有22位教授担任“973计划”项目(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其中《大跨、高墩桥梁抗震设计关键技术》荣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和细胞电生理学研究》和《特大桥梁颤振和抖振精细化理论》分获2005、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2年,同济大学国家863牵头课题启动11项,合同经费近1.3亿元;全年进校科研经费11.2亿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10%,其中纵向8.6亿元;主持和参与国家重大专项、科技支撑、中央部委以及上海市科委等课题200余项,合同经费达4.3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441项,其中重点项目8项,2000万以上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2项,项目获批数全国排名从第11位上升到第8位,获批经费3.1亿元,比2011年年增长63%;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取得突破,共获3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获省部级各类基金项目41项,其中上海市哲学社科规划项目19项、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项目10项。 2005年开始,同济大学与地方政府联合推动建设“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产值从初期2005年的不足30亿元发展到2013年的220多亿元, 开创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校地合作的典范;2010年上海世博会从申办、筹备到举办,同济大学就有2800多名师生参与其中,承担了科技部和上海市世博科技专项等研究课题170多项,完成各类规划、设计任务90多项,并承担了世博主题演绎总策划、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城市最佳实践区总策划、世博总体项目管理总负责等8个方面的总负责重任。  截至2014年12月,同济大学建设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建设有国内首个“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总投资4.9亿)、世界规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国内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试验平台”、国内第一个海底观测研究实验基地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此外,在国务院2013年1月16日讨论通过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中,由同济大学领衔,经2011年总体专家组评审获得第一名的“国家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项目建议又被列为中国十二五期间优先安排的16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首位。    基地类型平台或基地名称国家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专业实验室城市规划与设计现代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陆地交通气象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研究中心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土建结构预计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磁悬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燃料电池汽车及动力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重点实验室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土木工程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心血管基础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嵌入式系统与服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微结构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金属功能材料开发应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结核病(肺)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特殊人工微结构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桥梁结构抗风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现代工程测量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地面交通工具风洞重点实验室上海市信号转导与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研究中心教育部土木信息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企业数字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新能源汽车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建筑钢结构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设施农业网上合作研究中心教育部道路交通安全与环境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建设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电动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海洋地质科学创新引智基地节能与环保汽车创新引智基地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创新引智基地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创新引智基地2011协同创新中心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 (资料来源自2014年8月同济大学科技处 ) 学术期刊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该刊以报道同济大学土木建筑、交通运输、环境及节能、车辆工程等学科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为主,业已形成鲜明的同济特色。2012年12月,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在京发布了2012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报告显示:在中国71种理工科大学自然科学学报中,同济自然版学报学术影响力综合评价指标为70.2,首次超过《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排名全国第一。 该刊2002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2003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2004年荣获“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5年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2006年被评为“首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2007年入选“第六届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08年被评为“第二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入选“2008年中国300种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第四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2010年被评为“第三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入选“2010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11年入选“2011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入选“2011年中国300种精品科技期刊”。 《城市规划学刊》创办于1957年,前身为《城市规划汇刊》,是国内最早的城市规划学术期刊。该刊是中国城市规划学科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学术期刊之一。由教育部主管,同济大学主办,是国家建筑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美国国际CODEN中心授予国际刊名代码。 《德国研究》1986年创刊,研究对象以德国为主、兼顾欧盟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该刊所刊登的文章经常被中国人大报刊资料中心下属的各类刊物全文转载,并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和《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2008年起它入选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1994年第8期《今日中国》杂志(德文版)还专门介绍了《德国研究》杂志的情况。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1998年创刊,中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内首家公开出版的科技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力学季刊》1980年创办并公开发行。该刊自1993年起连续被选为国家科委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选为核心期刊;是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力学学会主办的工程力学学科的学术刊物。《岩土工程师》1980年创刊,该刊已被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知网收录。   图书馆藏  根据2014年8月图书馆网站显示,图书馆藏纸本图书和期刊合订本超过404万册,电子图书约 180万种,纸质中外文现刊3000多种,全文电子期刊近4万种。除此之外,图书馆还订购了各种知名的大型综合性数据库、各类权威的专业学会出版物全文数据库。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