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计划何时竣工

2024-04-29

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计划何时竣工

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陶岔引水,经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沿唐白河流域和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开挖渠道,在河南郑州以西孤柏嘴通过隧洞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重点解决北京、天津、石家庄沿线等20多座大中城市的缺水问题,兼顾沿线生态环境和农业用水。工程主要有水源工程、输水总干渠工程、穿黄工程、调蓄工程和汉江中下游补偿工程五部分组成。引水总干渠渠首 位于我县九重镇陶岔村,由此明渠自流到北京颐和园的团城湖(渠首水位高程147.38米,团城湖水位高程49.5米,落差近100米)。输水总干渠陶岔至北京全长1276.414公里。在河北徐水县西黑山村建支渠155.531公里供水天津市。
    工程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2010年竣工,年均调水95亿m3,二期工程2030年竣工,年均调水130亿m3。按2004年第三季度物价水平计算,一期工程静态投资1367亿元。一期工程完工,每年向北京供水12.37亿m3,向天津供水10.15亿m3,向河南供水37.7亿m3,向河北供水34.71亿m3。
    从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中线工程具有水质好、覆盖面大、自流输水等优点,重点解决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及天津等沿线城市的生活和工业用水,并兼顾农业和其他用水。规划总调水规模130亿立方米,分两期实施。
    中线第一期工程:以解决沿线主要城市供水为目标。丹江口水库大坝按正常蓄水位170米一次加高,随着水库蓄水位逐渐抬高,分期分批安置移民;兴建从陶岔渠首闸至北京团城湖全长1267公里总干渠和154公里天津干渠。工程建设项目包括水源工程、输水总干渠工程、穿黄工程、调蓄工程和汉江中下游补偿工程。
    水源工程:丹江口水库控制汉江流域面积9.5万平方公里,占汉江流域面积60%,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09亿立方米,占汉江流域的70%。中线工程将丹江口大坝在现有基础上加高14.6米,正常蓄水位由157米提高到170米,坝顶工程176.6米,增加库容约116亿立方米,总库容达到290.5亿立方米,由年调节水库变为不完全多年调节水库。
    输水总干渠:渠首至北京全长1267公里,其中河南段长731公里,干渠穿越南阳市淅川、邓州、镇平、卧龙、宛城和方城6个县市区23个乡镇,全长185公里,出南阳市后经平顶山、许昌、郑州、焦作、新乡、鹤壁、经安阳进入河北,在惠南庄出河北省界过北拒马河进入北京市境,过永定河后进入北京市区,终点是团城湖。在河北省徐水县西黑山村设分水口,修建支渠154公里,供水天津市。渠首设计流量350立方米/秒,加大流量420立方米/秒,年均调水量95亿立方米,过黄河流量250立方米/秒,相应水量40——50亿立方米,向北京、天津各供水10亿立方米。从清泉沟向南引水100立方米/秒,供湖北省7亿立方米。输水总干渠全线衬砌,与交叉河道全部立交。
    调蓄工程:除考虑线路以西的现有水库和以东的白洋淀等洼淀进行补偿调节外,可改建河北省徐水县的瀑河水库,扩建河南省的白龟山水库和河北省的东武仕水库等进行水量调蓄。
汉江中下游补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调水北送,对汉江中下游将有一定的影响,需要在汉江中下游兴建兴隆水利枢纽、引江济汉、改扩建沿岸部分闸站、整治局部航道4项治理工程。
计划2003年开工建设石家庄至北京段的渠道工程、穿黄工程和大坝加高工程,2010年建成通水。
    第二期工程:根据供水区经济社会对水的需求增长情况,扩挖第一期工程输水渠道或在第一期工程输水渠道的旁侧增建一条输水渠道,使总调水量达到130亿立方米,除满足供水区京津等大中城市用水外,可兼顾生态环境和农业用水。第二期工程将根据供水区的实际需要,在2030年前后开工建设。
远期规划从长江三峡补充调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计划何时竣工

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答案是:B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水要穿过长江与淮河之间的方城,在方城垭口处开挖17米深的明渠,就可以从这里滔滔北流达淮河流域,沿黄淮海平原北流入北京。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过黄河采用隧洞方式,穿过黄河的隧洞总长4250米,埋深23~31米,采用双洞并排穿越,隧洞轴线间距最宽处为28米,近间距为19.3米,净过水内径7米,加衬砌外围部分,整个洞直径约9米。

3. 谁知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什么时间开始?

根据资料显示大概是2010年正式开始,从1959年《长江流域利用规划要点报告》到1994年编制完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总体布置》这段时间一直在制定规划和论证规划的可行性,所以我自己根据资料认为中线开始时间为2010年3月。

资料摘录
1991年11月长江委提出了《南水北调中线规划报告(1990年9月修订)》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
2010年3月26日中国现代最大人工运河——南水北调中线引江济汉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引江济汉工程的开工建设标志着南水北调在湖北境内工程已全面启动,标志着南水北调工程朝着‘南北双赢’的目标迈出关键的一步。”

不知正确性,如有错误望指正,才给您回复,见谅!

谁知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什么时间开始?

4.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 
 
 
   近期从长江支流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沿伏牛山和太行山山前平原开渠输水,终点北京。远景考虑从长江三峡水库或以下长江干流引水增加北调水量。中线工程具有水质好,覆盖面大,自流输水等优点,是解决华北水资源危机的一项重大基础设施。
   中线工程的前期研究工作始于50年代初,40多年来,长江水利委员会与有关省市、部门进行了大量的勘测、规划、设计和科研工作。
1994年元月水利部审查通过了长江水利委员会编制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上报国家计委建议兴建此工程。 
可调水量与供水范围
   中线工程可调水量按丹江口水库后期规模完建,正常蓄水位170m条件下,考虑2020年发展水平在汉江中下游适当做些补偿工程,保证调出区工农业发展、航运及环境用水后,多年平均可调出水量141.4亿m3,一般枯水年(保证率75%),可调出水量约110亿m3。   供水范围主要是唐白河平原和黄淮海平原的西中部,供水区总面积约15.5万km2。因引汉水量有限,不能满足规划供水区内的需水要求,只能以供京、津、冀、豫、鄂五省市的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为主,兼顾部分地区农业及其他用水。
工程布置
   南水北调中线主体工程由水源区工程和输水工程两大部分组成。水源区工程为丹江口水利枢纽后期续建和汉江中下游补偿工程;输水工程即引汉总干渠和天津干渠。 
  (一)水源区工程
   1.丹江口水利枢纽续建工程
   丹江口水库控制汉江60%的流域面积,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408.5亿m3,考虑上游发展,预测2020年入库水量为385.4亿m3。
     丹江口水利枢纽在已建成初期规模的基础上,按原规划续建完成,坝顶高程从现在的162m,加高至176.6m,设计蓄水位由157m提高到170m,总库容达290.5亿m3,比初期增加库容116亿m3,增加有效调节库容88亿m3,增加防洪库容33亿m3。
   丹江口水库后期规模正常蓄水位170m时,将增加淹没处理面积370km2,据1992年调查,主要淹没实物指标为:
    人口:22.4万人
    房屋:479.4万m2
    耕地:23.5万亩
    工矿企业:120个(合乡镇企业),淹没固定资产原值1.2亿元。
  
  
   2.汉江中下游补偿工程  为免除近期调水对汉江中下游的工农业及航运等用水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需兴建:干流渠化工程兴隆或碾盘山枢纽,东荆河引江补水工程,改建或扩建部分闸站和增建部分航道整治工程。 
   (二)输水工程
1.总干渠
   黄河以南总干渠线路受已建渠首位置、江淮分水岭的方城垭口和穿过黄河的范围限制,走向明确。黄河以北曾比较利用现有河道输水和新开渠道两类方案,从保证水质和全线自流两方面考虑选择新开渠道的高线方案。
总干渠自陶岔渠首引水,沿已建成的8km渠道延伸,在伏牛山南麓山前岗垅与平原相间的地带,向东北行进,经南阳过白河后跨江淮分水岭方城垭口入淮河流域。
    经宝丰、禹州、新郑西,在郑州西北孤柏咀处穿越黄河。然后沿太行山东麓山前平原,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至唐县进入低山丘陵区,过北拒马河进入北京市境,过永定河后进入北京市区,终点是玉渊潭。总干渠全长1241.2km。
    天津干渠自河北省徐水县西黑山村北总干渠上分水向东至天津西河闸,全长142km。
  
    总干渠渠首设计水位147.2m,终点49.5m,全线自流,主要控制点水位、流量为:
控制点或渠段 设计流量(m3/s) 设计水位(黄海标高)(m) 
渠首~方城 630(加大800) 147.2~137.8 
过黄河 500 119.5~106.0 
进河北 415 91.3 
进北京 70 61.1 
进玉渊潭 40 49.5 
天津干渠 70 64.9~2.7 
    黄河以南渠道纵坡1/25000;黄河以北1/30000~1/15000。渠道全线按不同土质,分别采用混凝土,水泥土,喷浆抹面等方式全断面衬砌,防渗减糙。
    渠道设计水深随设计流量由南向北递减,由渠首9.5m到北京3.5m,底宽由56m~7m。
    总干渠的工程地质条件和主要地质问题已基本清楚。对所经膨胀土和黄土类渠段的渠坡稳定问题、饱和砂土段的震动液化问题和高地震裂度段的抗震问题、通过煤矿区的压煤及采空区塌陷问题等在设计中采取相应工程措施解决。
    总干渠沟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需穿过黄河干流及其他集流面积lOkm2以上河流219条,跨越铁路44处,需建跨总干渠的公路桥571座,此外还有节制闸、分水闸、退水建筑物和隧洞、暗渠等,总干渠上各类建筑物共936座,其中最大的是穿黄河工程。天津干渠穿越大小河流48条,有建筑物119座。
  
    2.穿黄河工程
    总干渠在黄河流域规划的桃花峪水库库区穿过黄河,穿黄工程规模大,问题复杂,投资多,是总干渠上最关键的建筑物。经多方案综合研究比较认为,渡槽和隧道倒虹两种型式技术上均可行。由于隧道方案可避免与黄河河势、黄河规划的矛盾,盾构法施工技术国内外都有成功经验可借鉴,因此结合两岸渠线布置,推荐采用孤柏咀隧道方案。
    穿黄河隧道工程全长约7.2km,设计输水能力500m3/s,采用两条内径8.5m园形断面隧道。
    (三)主要工程量和投资
    土方开挖 6.O亿m3;
    石方开挖 O.6亿m3;
    土石方填筑 2.3亿m3;
    混凝土 1583万m3;
    衬砌水泥土 718万m3;
    钢筋钢材 70万t;
    永久占地 42.2万亩(含库区淹没23.5万亩)
    临时占地 11万亩
  
    中线工程控制进度的主要因素是丹江口库区移民和总干渠工程中的穿黄河工程。穿黄河工程采用盾构机开挖,工期约需六年,并需考虑工程筹建期。
    按1993年底价格水平估算,工程静态总投资约400亿元。
工程效益
    中线工程可缓解京、津、华北地区水资源危机,为京、津及河南、河北沿线城市生活、工业增加供水64亿m3,增供农业30亿m3。大大改善供水区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推动我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提高汉江中下游防洪标准,保障汉北平原及武汉市安全。

5.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点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湍河渡槽和沙河渡槽均为三向预应力u型渡槽,渡槽内径9米,单跨跨度40米,最大流量420立方米每秒,采用造槽机现场浇注施工,其渡槽内径、单跨跨度、最大流量属世界首例。  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穿越黄河的关键性工程,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总工期中的控制性项目。穿黄工程位于郑州市以西约30km处,总长19.30km。穿黄工程由南、北岸渠道、南岸退水建筑物、进口建筑物、穿黄隧洞、出口建筑物、北岸新老蟒河交叉工程,以及孤柏嘴控导工程等组成。穿黄隧洞长4.25km,双洞平行布置,隧洞内径7.0m,采用盾构法施工。该工程总投资31.37亿元,总工期为56个月,于2005年9月开工,计划2010年3月竣工。 为适应黄河游荡性河流与淤土地基条件的特点,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开创性地设计了具有内、外两层衬砌的两条长4250米隧洞,内径7米,外层为厚0.4米拼装式管片结构衬砌,内层为厚0.45米钢筋混凝土预应力衬砌,两层衬砌之间采用透水垫层隔开,内、外衬砌分别承受内、外水的压力。这种结构形式在国内外均属先例,也是国内首例用盾构方式穿越黄河的工程。中线穿黄双线隧洞全线贯通,开创了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水底隧洞长距离软土施工新纪录。 穿黄隧洞是南水北调工程中规模最大、单项工期最长、技术含量最高、施工难度最复杂的交叉建筑物。穿黄工程于2005年9月27日开工建设,历时9年。该工程位于河南郑州市以西约30公里处,全长19.3公里。其中,隧洞段长4.25公里,双洞线布置,单洞输水直径7米,最小埋深23米,采用泥水平衡盾构工艺成洞。设计流量每秒265立方米,加大流量每秒320立方米。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点工程

6.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概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作为南水北调工程“四纵三横”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水质好、全线基本自流、受益面广等特点,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中线工程输水干渠起于河南省九重镇的陶岔,沿伏牛山、篙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向北延伸,终点分别为北京市和天津市。起点水位147.2m,入北京界的水位55.3m。根据受水区2010年、2030年的缺水量,中线工程拟分三期建设,即近期、后期和远景。近期,将丹江口水库按最终规模加高,总干渠按小规模建成,解决受水区城市2010年的缺水问题;后期,扩建总干渠,解决受水区城市2030年的缺水问题;远景,根据北方地区对水资源的需求,建设长江三峡水库高扬程(245~440m)泵站,抽水翻越大巴山入汉江,由陶岔北调,基本解决受水区其他部门的缺水问题。近期工程的开发目标为:通过解决城市缺水问题,缓和城市挤占生态与农业用水的矛盾,基本控制大量超采地下水、过度利用地表水的严峻形势,遏制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工程规划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2003)。

7.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前期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的40多年间,长江水利委员会与有关省(市)部门进行了大量的勘测、规划、设计和科研工作。1994年1月,水利部审查通过了长江水利委员会编制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上报国家计划委员会建议兴建此工程。同时上报的还有《汉江丹江口水库可调水量研究》、《供水调度与调蓄研究》、《总干渠工程建设方案研究》、《生态与环境影响研究》、《综合经济分析》、《水源工程建设方案必选》等6个专题报告。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于2001年7~8月组织有关专家对这6个专题进行了评审。评审意见认为,各专题报告资料翔实,研究的技术路线正确,方法科学合理,工作深度达到了规划阶段的要求。同时,也提出了修改和补充的意见。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订)》(送审稿)。2001年9月,由水利部主持对规划报告送审稿进行了审查,审查意见认为,规划修订报告达到了规划阶段的深度要求,多数专家同意规划修订报告的主要结论并赞成推荐的方案。按“还贷、保本、微利”原则确定水价,充分考虑用水户对水价的承受能力。集思广益,广泛听取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多方案必选。按照从长江干流引水方案,汉江中下游工程选择、输水工程分期方式及线路与形式等内容进行分类,组合成40余个必选方案,进行工程量与投资的比较,从中初选出20个方案列入报告,供进一步比选,最终筛选出推荐方案。
国务院2002年批准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中,规划目标:解决京、津及华北地区城市缺水问题,缓和城市挤占生态与农业用水的矛盾,基本控制大量超采地下水、过度利用地表水的严峻形势,遏制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规划依据:2000年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水利部组织进行的,并经两部委会同建设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审定的《南水北调城市水资源规划》。该规划在充分考虑节水治污的前提下,预测中线工程受水区主要城市2010年水平年缺水量78×108m3,2030年水平年缺水量128×108m3。规划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规划任务:按上述原则与依据,确定调水规模和工程方案,研究中线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体制,合理测算供水价格。规划水平年:近期为2010年,后期为2030年,远景为2050年。
中线工程规划受水区包括唐白河平原及黄淮海平原的西中部,南北长逾1000km,总面积15.1×104km2。在这一区域内,因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的需求量仍将继续增加,通过进一步加强节约用水、提高水价、增加投入、综合管理等措施,到2010年和2030年,缺水量分别为78×108m3和128×108m3。中线工程近、后期调水量按城市缺水量确定。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整个南水北调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由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重点解决北京、天津、河北、河南4个省(市),沿线20多座大中型城市的缺水问题,并兼顾沿线生态环境和农业用水,干渠总长达1277km。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大坝按正常蓄水位170 m加高可以减少弃水,增加供水,改善供水过程,提高汉江中下游防洪标准,但需要移民25万人。中线工程分两期实施,第一期工程建设主要目标:丹江口大坝加高后,从丹江口水库自流引水,通过硬化明渠输水到河南、河北、北京、天津 4 个省(市)。中线一期工程平均每年可调水 95×108m3,远期将达到年均130×108m3。同时,为减少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调水后,汉江中下游水量大幅减少、对湖北中部地区的不利影响,修建湖北省引江济汉等4项生态建设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从汉江丹江口水库调水到京、津及华北地区,重点工程划分为水源区工程和输水工程两大项。水源区工程主要包括:丹江口水利枢纽续建工程;移民工程和汉江中下游补偿工程。输水工程起自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沿已建成的8km渠道延伸,在伏牛山南麓山前岗垅与平原相间的地带,向东北行进,经南阳过白河后跨江淮分水岭方城垭口入淮河流域。经宝丰、禹州、新郑西,在郑州西北孤柏嘴处穿越黄河。然后沿太行山东麓山前平原、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至唐县进入低山丘陵区,过北拒马河进入北京市境,过永定河后进入北京市区,终点是玉渊潭。总干渠全长1241.2km。天津干渠线路推荐“新开淀北线”方案,起点为西黑山,终点延伸至外环河,采用明渠与管道结合的输水方式,即进入天津市境内和穿越清南分洪区及其相邻段采用管道,其余仍采用明渠,明渠线路长 93.14km,管道线路长 60.68km。输水总干渠包括天津干渠,线路总长1420km。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第一期陶岔渠首规模为350 m3/s,多年平均调水80×108~90×108m3;过黄河规模为250 m3/s,相应水量为40×108~50×108m3,向北京、天津供水10×108m3。从清泉沟向南引水规模为100 m3/s,向湖北省供水11×108m3。输水工程以明渠自流方式为主,按“宜渠则渠,宜管则管,宜涵则涵”的原则,采取局部渠段管涵输水方式,优化输水工程的总体布置。输水总干渠全线衬砌,与交叉河道全部立交,输水干线以明渠自流为主,仅尾端局部采用管涵加压输水。
中线工程可调水量按丹江口水库后期规模完建,正常蓄水位170m条件下,考虑2020年发展水平在汉江中下游适当做些补偿工程,保证调出区工、农业发展、航运及环境用水后,多年平均可调出水量 141.4×108 m3,一般枯水年(保证率 75%)可调出水量约110×108m3。
供水范围主要是唐白河平原和黄淮海平原的西中部,供水区总面积约15.5×104 km2。因引汉水量有限,不能满足规划供水区内的需水要求,只能以供京、津、冀、豫4个省(市)的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为主,兼顾部分地区农业及其他用水。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工程将在2013年完成建设。丹江口水库控制汉江60%的流域面积,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408.5×108m3,考虑上游发展,预测2020年入库水量为385.4×108 m3。丹江口水利枢纽在已建成初期规模的基础上,按原规划续建完成,坝顶高程从162m,加高至176.6m,设计蓄水位由157m提高到170m,总库容达290.5×108 m3,比初期增加库容116×108m3,增加有效调节库容88×108m3,增加防洪库容33×108m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一是适时供水调度安全可靠。丹江口水库具有巨大的调节能力,主汛期除保证防洪外,调节库容达98×108 m3,汛后达190×108 m3。总干渠两侧已建成大量的水库,可以承担“充蓄”调节和“补偿”调节的任务,另有瀑河水库作为“在线”调节水库。通过总干渠并采用已有成熟经验的现代化控制技术和先进的调度管理手段,可确保供水调度安全可靠。二是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总干渠位于平原的西部,居高临下,控制范围广。与受水区已建成的水利工程连接简单,供水调度灵活机动。三是具有丰富的水源后备。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引水,远景视需要可以从长江三峡引水。四是在给渠道沿线城市供给水源的同时,可以通过穿黄工程南岸分水闸在黄河中游给黄河中、下游流域补水。结合黄河调水调沙等工程联合运作,在黄河中游以补充长江清水的方式稀释泥沙,冲刷河床,补给水源解决黄河中、下游缺水及水沙关系不协调的问题。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一项宏伟的生态工程。中线工程受水区现状年均缺水量在60×108 m3以上,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得不靠大量超采地下水维持,从而造成地下水大范围、大幅度下降,甚至部分地区的含水层已呈疏干状态。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后,初期年均调水量95×108m3,后期根据需要进一步扩大调水规模,可使受水地区的缺水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生态环境将有显著改善。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作为一项“南北双赢”的伟大工程,它的重要作用必将随着历史的推进而不断呈现出来。中线工程对保护汉江中下游的水环境同样也起到积极的作用。对航运受影响的河段实施整治工程、对引水受影响的涵闸和泵站实施改造工程,不但将调水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而且“引江济汉”工程使得兴隆以下河段枯水期流量显著加大,预计可以基本消除汉江曾发生严重威胁武汉等城市供水安全的春季“水华”现象。中线工程的总干渠不仅是一条“清水长廊”,也是一条“绿色长廊”。总干渠不经过崇山峻岭,施工条件优越,对环境的影响小。沿线河流均与总干渠立体交叉,可保证水质。同时,在丹江口水库水量充沛的时候,可以方便地将水放入当地河流中,以改善河道的水环境。此外,中线工程还将带动绿化、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的发展,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到2015年,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实现三大目标:一是水质目标,丹江口水库陶岔取水口水质达到Ⅱ类,直接汇入水库的主要支流水质不低于Ⅲ类;二是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8.3%,氨氮排放量减少10.6%;三是水土保持目标,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50%,年均减少土壤侵蚀量0.1×108~0.2×108t。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8. 南水北调的中线工程

 主词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1959年《长江流域利用规划要点报告》中,提出南水北调总的布局是从长江上、中、下游分别调水。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引水,远景从长江干流调水。1958年9月,水电部在批准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步设计任手动阀手动阀务书时,明确了引汉灌溉唐白河流域和引汉济黄济淮的任务。1968年丹江口水库下闸蓄水,1973年建成清泉沟引丹灌区渠首(输水能力100立方米/秒),1974年建成引汉总干渠陶岔渠首(设计引水流量500立方米/秒,后期可达1000立方米/秒),同时兴建了闸后8公里长总干渠。1978年10月,水电部以急件发文《关于加强南水北调规划工作的通知》,要求抓紧进行南水北调的规划修改补充工作上报。各有关单位进一步开展了南水北调规划工作。1980年,水利部组织有关省市、部委、科研部门及大专院校的领导、专家、教授对中线工程水源区及渠首到北京的线路进行了全面查勘。查勘前后,长江委提出《南水北调中线引汉工程规划要点报告》和补充报告。制订了中线工程规划科研计划,由水利部在1981年正式下达。之后,按照该计划长江委和地矿部分别开展了黄河南、北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中科院地理所进行了江、淮、黄、海丰枯遭遇分析。1983年,国家计委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列为国家“六五”前期工作重点项目。长江委与各省市协作,1987年完成了《南水北调中线规划报告》,重点研究了丹江口水库初期规模引水方案。水利部组织审查,按计划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审查后,长江委按会议要求作补充研究,于1988年正式上报,并向部主管领导作了汇报,但第二阶段审查未进行。1990年10月,水利部发文要求“抓紧完成丹江口水利枢纽后期完建工程及调水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和设计任务书工作”。1991年11月长江委提出了《南水北调中线规划报告(1990年9月修订)》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明确了中线工程以城市生活及工业供水为主,兼顾农业及其他用水,不再要求通航,供水范围应包括天津市,并推荐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的调水方案。水利部对上述两个报告组织了审查,原则同意,也指出下阶段工作中需要补充研究的问题。1992年底,长江委提出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由水利部和国际咨询公司分别组织对重大问题如可调水量、调蓄措施、总干渠、穿黄工程、投资估算等专题是大方方法评审后,水利部于1994年初审查通过了可研报告,同意加高丹江口水利枢纽,年均调水147亿立方米的调水方案。此方案也得到国家计委和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及湖北五省市赞同。1995年国家环保局也正式批准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1995年,国务院决定对东、中、西三条线由水利部组织论证、国家计委组织审查,到1998年3月结论为: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线都是必要的,中线工程以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总干渠设计引水的萨芬流量630立方米/秒、加大流量800立方米/秒、调水145亿立方米为最佳比选方案。1994年水利部审查通过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地方撒》,在《审查意见》中指出:“下阶段应抓紧进行必要的补充工作,编制总干渠总体设计和丹江口水库续建等单项工程初步设计分别报审”。根据这一要求,长江委和总干渠沿线有关省市开展了初步设计工作。2010年3月26日中国现代最大人工运河——南水北调中线引江济汉工程正式破土动工。2013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主体工程完工,2014年汛后通水,是最早通水的工程项目,届时将实现“长江水”补给京津地区。如果说东线工程的主要压力在于治污,那么中线工程的主要难题在于移民。2014年12月12日下午,长1432公里、历时11年建设的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长江水正式进京。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Ⅱ类水质以上,“双封闭”渠道设计确保沿途水质安全。通水后,每年可向北方输送95亿立方米的水量,相当于1/6条黄河,基本缓解北方严重缺水局面。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即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东岸岸边引水,经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南阳方城垭口,沿唐白河流域和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开挖渠道,在河南荥阳市王村通过隧道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自流到北京颐和园团城湖的输水工程。中线工程可调水量按丹江口水库后期规模完建,正常蓄水位170米条件下,考虑2020年发展水平在汉江中下游适当做些补偿工程,保证调出区工农业发展、航运及环境用水后,多年平均可调出水量141.4亿立方米,一般枯水年(保证率75%),可调出水量约110亿立方米。供水范围主要是唐白河平原和黄淮海平原的西中部,供水区总面积约15.5万平方千米,工程重点解决 河南、河北、天津、北京4个省市,沿线20多座大中城市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并兼顾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用水。中线输水干渠总长达1267公里,向天津输水干渠长154公里。2014年12月12日下午14时32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选择14时32分开,寓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长度1432公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造价:截至2009年6月底,已累计下达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投资589.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14.3亿元;截至2014年7月底,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累计下达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投资2525亿元,工程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491亿元。 中线工程以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总干渠长1432公里,设计引水流量800立方米/秒、调水145亿立方米。输水工程以明渠为主,局部渠段采用泵站加压管道输水的组合。明渠渠首位于丹江口水库已建成的陶岔引水闸,北京段位于总干渠末端,流量最小,全段采用管道输水,终点为北京市的团城湖;天津干渠线路推荐“新开淀北线”方案,起点为西黑山,终点延伸至外环河,采用明渠与管道结合的输水方式,输水总干渠包括天津干渠线路总长1420千米,各类建筑物共1750座。中线工程的重要内容就是对丹江口水库的大坝进行加高,由原来的162米加高到176.6米,水位要从157米提高到170米。为此,丹江口水库上游地区需要淹没面积144平方公里,移民34.5万人。中线工程建筑物多,工程量巨大,但线路长,建筑物相对分散,施工场地宽广,有条件分项、分段同时施工。开工至建成通水的总工期受穿黄工程控制,约需56个月。丹江口水库大坝工程施工总工期为60个月,大坝加高不是输水总干渠通水的控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