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关系对社会主义和谐的建设有何影响

2024-05-16

1. 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关系对社会主义和谐的建设有何影响

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关系的反思,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直接原因,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依据。改革开放以来,全党全社会对这个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在实践中对二者的协调和平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落实中央决策的过程中,要注意防止和纠正一些片面的或错误的认识和做法。
      一种倾向认为,强调社会发展,就是代替甚至否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的人提出“双中心”论或“多中心”论,认为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是对此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纠正,现在要转变为经济和社会“两个中心”或经济、法制、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等“多个中心”。还有的人提出用“更具时代价值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心代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认为前者是对后者的“发展和合理的扬弃”。这些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生产力发展的最终决定作用,割裂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始终不能动摇的,特别是对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生产力的发展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否则,就只会有“极端贫困的普遍化”,“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就不能保住改革开放的成果,更谈不上进一步发展了。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指出:“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    改革开放28年后,发展生产力和发展经济仍然是“压倒一切的标准”。我国经济在连续多年快速增长后,继续保持强劲发展的难度加大,经济发展问题更为复杂和艰巨。新世纪头20年,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机不可失,稍纵即逝。所以在发展问题上,任何偏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想法和做法,都是背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实质的。
      另一种倾向是,在科学发展观提出后,各地把社会发展提上了日程,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仍然重经济增长特别是GDP增长、轻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的人总以为经济发展了,蛋糕做大了,其他社会问题都会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一些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发展观”仍有偏差,总以为抓经济增长是实的,抓社会发展是虚的,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对立起来,没有充分看到社会发展长期滞后会阻碍经济的长远发展。目前,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很多不协调,公共财政对经济的投入和对社会事业的投入严重不成比例。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公布的数据,用于教育、卫生保健的公共开支占GDP的比例,在2001年前后,瑞典、丹麦、法国、德国和古巴等国家为13-15%;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约为10-12%;俄罗斯、巴西、韩国、泰国等国家为6-7%;中国为4.5%,甚至低于印度的5.0%。    当然,由于各国国情不同,我们不能把上面的衡量比较标准和数据绝对化,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较为突出的。全党全社会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方面要聚精会神地搞好经济建设,另一方面要真正把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落到实处。其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制定适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府考核指标体系,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转变发展观念,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真正造福于全体人民。

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关系对社会主义和谐的建设有何影响

2.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是什么?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是:积累和消费同比例增长原则。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必须坚持消费优先原则。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过高的积累与过高的消费都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在财政分配中,主要是正确处理好收入与支出的关系,尽量做到收支平衡。
①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两者具有相互促进的一面:积累主要是用于扩大再生产,而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也是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措施。二者也存在不一致的一面: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的总量是既定的,积累和消费两部分是彼消此长的关系。因此积累和消费不可偏废。 ②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③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属于国民收入分配中必须处理好的关系。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必须坚持的原则: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部分都应当有所增长;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关系。 ④生产和消费都属于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要是社会生产顺利发展,必须重视生产和消费环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积累和消费具有相互促进的一面,也存在不一致的一面。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首先,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部分都应有所增长。积累的最低限是使生产规模有所扩大,积累的最高限是保证人民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片面的高积累、低消费,或者只看眼前,不看长远,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消费,都是有害的。
其次,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在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两部分的价值形式称作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一方面,积累基金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相一致;另一方面,消费基金必须同全社会的消费资料数量相一致。
再次,社会主义的国民收入分配还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总之,国民收入的分配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而要受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

3.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是什么?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是:积累和消费同比例增长原则。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必须坚持消费优先原则。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过高的积累与过高的消费都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在财政分配中,主要是正确处理好收入与支出的关系,尽量做到收支平衡。
①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两者具有相互促进的一面:积累主要是用于扩大再生产,而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也是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措施。二者也存在不一致的一面: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的总量是既定的,积累和消费两部分是彼消此长的关系。因此积累和消费不可偏废。 ②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③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属于国民收入分配中必须处理好的关系。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必须坚持的原则: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部分都应当有所增长;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关系。 ④生产和消费都属于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要是社会生产顺利发展,必须重视生产和消费环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积累和消费具有相互促进的一面,也存在不一致的一面。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首先,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部分都应有所增长。积累的最低限是使生产规模有所扩大,积累的最高限是保证人民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片面的高积累、低消费,或者只看眼前,不看长远,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消费,都是有害的。
其次,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在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两部分的价值形式称作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一方面,积累基金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相一致;另一方面,消费基金必须同全社会的消费资料数量相一致。
再次,社会主义的国民收入分配还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总之,国民收入的分配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而要受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是什么?

4. 辨析;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因此,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必须坚持消费优先原则

①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两者具有相互促进的一面:积累主要是用于扩大再生产,而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也是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措施。二者也存在不一致的一面: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的总量是既定的,积累和消费两部分是彼消此长的关系。因此积累和消费不可偏废。 ②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③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属于国民收入分配中必须处理好的关系。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必须坚持的原则: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部分都应当有所增长;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关系。 ④生产和消费都属于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要是社会生产顺利发展,必须重视生产和消费环节

5.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是什么?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是:积累和消费同比例增长原则.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必须坚持消费优先原则.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过高的积累与过高的消费都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在财政分配中,主要是正确处理好收入与支出的关系,尽量做到收支平衡.
  ①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两者具有相互促进的一面:积累主要是用于扩大再生产,而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也是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措施.二者也存在不一致的一面: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的总量是既定的,积累和消费两部分是彼消此长的关系.因此积累和消费不可偏废. ②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③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属于国民收入分配中必须处理好的关系.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必须坚持的原则: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部分都应当有所增长;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关系. ④生产和消费都属于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要是社会生产顺利发展,必须重视生产和消费环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积累和消费具有相互促进的一面,也存在不一致的一面.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首先,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部分都应有所增长.积累的最低限是使生产规模有所扩大,积累的最高限是保证人民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片面的高积累、低消费,或者只看眼前,不看长远,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消费,都是有害的.
  其次,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在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两部分的价值形式称作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一方面,积累基金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相一致;另一方面,消费基金必须同全社会的消费资料数量相一致.
  再次,社会主义的国民收入分配还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总之,国民收入的分配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而要受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是什么?

6.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是什么?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是:积累和消费同比例增长原则。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必须坚持消费优先原则。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过高的积累与过高的消费都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在财政分配中,主要是正确处理好收入与支出的关系,尽量做到收支平衡。
①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两者具有相互促进的一面:积累主要是用于扩大再生产,而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也是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措施。二者也存在不一致的一面: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的总量是既定的,积累和消费两部分是彼消此长的关系。因此积累和消费不可偏废。 ②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③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属于国民收入分配中必须处理好的关系。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必须坚持的原则: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部分都应当有所增长;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关系。 ④生产和消费都属于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要是社会生产顺利发展,必须重视生产和消费环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积累和消费具有相互促进的一面,也存在不一致的一面。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首先,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部分都应有所增长。积累的最低限是使生产规模有所扩大,积累的最高限是保证人民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片面的高积累、低消费,或者只看眼前,不看长远,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消费,都是有害的。 
其次,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在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两部分的价值形式称作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一方面,积累基金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相一致;另一方面,消费基金必须同全社会的消费资料数量相一致。 
再次,社会主义的国民收入分配还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总之,国民收入的分配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而要受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

7. 运用《经济生活》中消费的相关知识,说明应如何解决我国居民消费存在的问题。

1 物质决定意识,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所以,首先必须大力发展经济,使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 抓主要矛盾,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主要是居民收入,所以必须增加居民收入
3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时代局势,采用不同的政策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副局长 李欣欣 

2002年4月26日 

对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所存在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一些业内人士曾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发表了建议和评论。但是笔者认为,目前影响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是社会总需求总量不足和社会总供给结构性过剩的问题。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市场驱动力明显不足。去年以来,我国的消费品市场虽处于平稳增长态势,但是今年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4%的增速与上年同期相比却下降了1.9个百分点。按以往的经验,每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走势均呈现出前高后低的状况。近年来,消费品市场所能呈现出的平稳增长态势,其中消费品市场比较活跃的因素主要还是由政府政策性作用所至,市场供求关系的自发性作用仍不明显。如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工资的增加拉动了消费的较大增长;费改税在农村试点的扩大缓解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幅的下滑;住房、汽车和教育等个人消费信贷的持续增加带动了消费品市场的增长。由于这些政策性因素的主导作用,才促进了消费品市场的持续增长。若排除这些政策性不可比因素,消费品市场的增长将会面临着后劲不足的危机。当前,城市下岗、失业人数的增加和低保缺口的增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住房、医疗、教育等各项改革措施的相继出台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市场驱动力已在明显减弱。 

2、商品供过于求的状况日益严重。据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对我国600种主要商品的供求情况分析预测,今年上半年我国供过于求的商品达到86.3%,比去年下半年扩大了5个多百分点;供需平衡的商品只有13.7%,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这种供给总量相对过剩的问题表面上表现为全国市场价格总水平出现走低的趋势,但实质是受到我国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区域结构和产品结构等由现在的工业化初中期向中后期转变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矛盾;知识结构与就业需求的矛盾;要素、资源状况与产业结构和布局的矛盾;重复建设、区域封锁与市场规则的矛盾等等。由于这种供给过剩的一系列矛盾的存在和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逐步加大,将使未来几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相对于前几年放慢,失业人数继续增加。因此,供给过剩的压力在未来两三年内仍会存在。 

3、推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政府行为,缺乏市场机制的内在推动力。去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的主要因素是投资拉动,并且主要依赖于政府增发国债和由国债投资而带动的贷款所拉动,社会投资增长相对缓慢。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为12.1%,增速高于上年同期1.8个百分点。今年1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为19.6%,增速高于上年同期7.2个百分点。其中,2001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8%,增幅高于上年同期3.1个百分点。今年1季度,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1%。这些状况一方面说明政府主导型的投资增长格局仍未根本改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经济增长对政府政策性投资的依赖过大,社会投资明显不足。据统计,2001年城乡集体、个体、农户等其他投资同比仅增长了8.3%,比国有及其他投资低4.5个百分点,城乡集体、个体、农户投资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了1.7个百分点,如果经济增长过渡依赖政府政策性投资而脱离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一旦将来国债投资下降,民间投资若未能及时启动,我国经济增长将后劲不足,难以形成高质量持续增长的态势。今年,尽管一些有利于民间投资的“利好”消息已经在酝酿和实施中,但真正落到实处还需一个过程,社会投资不足的矛盾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 

4、通货紧缩的压力有所加大。去年以来,我国价格走低的迹象越发明显,通货紧缩的压力有所加大。目前价格走低的具体表现:居民消费价格从去年第四个季度开始走低,到今年1月已连续3个月下跌,为近两年来的首次;工业品出厂价格于2001年4月开始再次下降,之后降幅逐月加大,今年1—2月,工业品出厂价格降幅加大,同比平均下降4.2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下降,2001年比上年下降0.8%,2002年1—2月降幅进一步加大,同比下降1.5%,已连续9个月下降;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2001年同比下降了0.2%,2002年下降幅度明显加大,1—2月同比分别下降4.8%和4.6%;房屋销售价格虽在2001年增长了2.2%,但全年的价格走势前高后低、逐季下降,特别是第四季度增速回落明显,预计今年我国的商品房价格增速将不会有大幅度上扬;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在2001年虽同比增长了0.4%,但涨幅比上年却低0.7个百分点,今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开始下滑,2月比1月下降了0.3%,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6%;我国加入WTO后,全球性生产过剩、价格下行的影响通过多种渠道传导到我国。这些因素都将直接影响我国的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上升的态势。因此,预计我国在短期内价格走低的趋势不会改变。 

5、金融贷款总量增速下降,资金供应渠道不畅的问题突出。从去年开始,我国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的增速已呈下降趋势,今年贷款增幅继续下降,1月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比上年同期的增幅下降了19.8%,其中工业短期贷款额少增了67亿元,导致短期贷款当月减少。此现状说明工业贷款资金供应渠道不畅的问题已更加突出。此外,还有几种金融现象应引起注意:一是现金净投放量增幅下降。从去年开始,我国现金流通量的增幅已呈现出同比逐月下降的趋势,今年1月,M0出现了几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同比增幅为-1.7%;今年1季度,M0同比增长8.2%,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3个百分点。根据一般经济规律,在管制利率条件下,经济体系中的商品和劳务价格总水平变动趋势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是否适应的主要标志。目前,现金净投放量增幅的下降,可以说明商品和劳务市场的萧条。二是M1的增速慢于M2。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出现了M1的增速慢于M2的趋势。2001年底,M1的增速为12.7%,M2的增速为14.4%。今年,这一趋势进一步加大,1季度M1的增速为10.1%,M2的增速为14.4%。按一般经济学原理,在正常情况下,如果M1增长率在较长的时期中始终慢于M2增长率,则说明经济的增长势头开始放缓。 

6、就业矛盾突出。目前,我国的就业矛盾已到了十分严峻的程度。对下岗、失业、待业、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大量的待就业大军,政府部门、经济学家们不仅对各有关部门的统计数字不一有不同的看法,同时对就业的主要矛盾是总量问题还是结构问题的观点也不尽一致。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就业的主要矛盾是总量问题,全国的劳动力供给远远大于劳动力需求。近几年,为缓解下岗、失业人员的压力,我国政府在增加就业岗位、加大财政支出和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力市场建设等方面尽管下了很大的力气,但就业的矛盾却越来越突出。从中可反映出我国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某些体制性的弊端,如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问题、任用干部的标准问题、经济结构问题、产业结构问题、所有制结构问题、区域结构问题、投资结构问题、教育结构问题等等。这些诸多问题如得不到缓解,或者导致失业问题的加剧,不仅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良性运行,而且可能引发政治问题。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尽管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存在上述问题,但同时也存在难得的机遇。一方面是国际资本目前正大量向发展中国家流动。去年,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已呈现出恢复性增长态势,投资额增幅为10.4%。另一方面我国市场需求空间大、机会多。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扩大需求的机遇,从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财政资金的投入使用方向、增加就业、促进出口等方面入手,加大政策调整力度,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运用《经济生活》中消费的相关知识,说明应如何解决我国居民消费存在的问题。

8. 社会主义消费有什么重要作用?简答题

社会主义个人消费是指导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劳动者个人安排的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而进行的消费活动。它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消费的主要形式。包括满足个人及其家庭的吃、穿、用、住、行等物质生活需要的消费活动,还包括满足个人及其家庭的文化、体育、娱乐等方面的生活需要的消费活动。
在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消费需要除一部分是采取公共消费的方式(如享受免费文化教育、公费医疗、城市公用服务等)来实现外,主要是采取个人消费的方式来满足,即:劳动者依靠个人的劳动报酬(主要是货币形式的工资收入),根据自己及家庭的生活需要,独立地安排家庭支出,选择和享用自己所喜好的消费品和服务。
社会主义经济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在于它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的消费需要的最有效的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因个人的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的不同而千差万别。斯大林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无论在社会主义时期或共产主义时期,各人的口味和需要在质量上或在数量上都不是而且也不能是彼此一样”,不能要求人们“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和同量的饭食”(《斯大林全集》)第13卷,第314页)。而且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一定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高,消费品还不够丰富,保证集体消费的各种企事业单位不能充分地发展起来,这就必须由劳动者根据自己的个人收入的状况和个人及其家庭的需要来安排与从事个人消费。个人消费是社会主义阶级消费的主要形式,它不仅能够使消费适应于劳动者家庭的经济条件,而且可以满足人们各自不同的、各种各样的、复杂的生活需要,提高消费的社会经济效果,更充分地调动人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社会主义的个人消费是通过对各种各样的个人消费品的享用来实现的。这种个人消费品除了物质形式的消费品以外,还包括一定量的以服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在个人消费品中,有些是一般日用品,如肥皂、衣服、鞋袜等;有些是耐用消费品,如电视机、电冰箱、住宅、车辆等;有些是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用品,如衣物等;有些是满足文化生活需要的用品,如书、报纸、文具等。由于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不断增强,各种消费品生产部门、服务部门以及文化等部门的不断发展,也由于国家根据人们的消费结构的变化来安排社会生产、服务和文化等部门,因而不仅生产出来的个人消费品越来越多,而且能够做到适销对路。这是社会主义的个人消费稳定地与持续地增长的物质前提。
社会主义社会的个人消费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消费有着本质的区别。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个人消费一般地被限制于生存资料的消费的范围内,是为了给资本家提供可供重新剥削的劳动力。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则主要是享受资料、奢侈资料的消费,肆意地挥霍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消费,体现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抗。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个人消费是为了发展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为了直接生产者和其他社会成员自身的全面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消费资料的很大部分归资本家独占,工人与资本家的消费水平极为悬殊。在社会主义社会,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都归广大劳动者共同享受,尽管在实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下,人们的消费水平还存在着差别,但是这种消费水平的差别只是全体社会成员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差别。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成员个人消费水平的差异将会趋于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