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师是谁?

2024-05-16

1.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师是谁?

贝聿铭,男,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
贝聿铭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贝聿铭荣获了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师是谁?

2. 苏州美术馆的介绍

苏州美术馆(新馆)位于苏州市姑苏区中心地带,北寺塔西北面,东临人民路,西抵桃花河两岸,北以校场桥路为界,是苏州古城主干道人民路北段的文化新地标。

3. 苏州美术馆的场馆简介

2010年年初落成的苏州美术馆新馆总投资3.72亿元,总建筑面积3.34万平方米。新馆位于北寺塔西北面,东临人民路,西抵桃花河两岸,北以校场桥路为界,与周边北寺塔、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昆剧传习所、朴园、唐寅纪念馆等文物和景观遥相呼应,使苏州古城区西北角形成一个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市民休闲旅游和文化活动于一体的文化区域。新建成的苏州美术馆采用传统苏式民居样式,飞檐翘角、粉墙黛瓦,古典花窗。馆内透过许多长形与方形的隔间,构成多长廊的建筑格局。灰色屋顶线条层层跌落,既满足建筑空间通风、采光等的需求,也形成富有韵味的变化效果,阳光和微风充分流动在各个角落,一派“苏而新”的风格。场馆分地下一层和地上两层。一层有层高8米,面积达800平方米的大展厅一个,其余面积在300至400平方米的6个小展厅则分散在一、二层,馆内还特别设置多功能学术报告厅、恒温恒湿库房、市民画廊,可以满足各类大中型美术展览、学术交流活动以及美术典藏与研究的需要,同时兼具交流、教育、艺术服务等多种功能。此外,还附有会议室、考级室、活动策划室、舞蹈培训室、艺术创作室等功能空间。苏州美术馆新馆以无边界设计、多样展览及免费开放为三大特色。“无边界设计“,一是形式上的,指建筑舍弃高墙大门,成为一个完全的开放空间,观众可以从街边任意角度进入。二是心理上的,即美术馆和观众的沟通方式,将从权威式的、教谕式的和制式的逐渐转变成为商量式的、建构式的、非制式的。苏州美术馆新馆将以更亲切的姿态与民同乐,以观众为中心,充分满足观众休闲、娱乐、社交、观光、学习等多方位需求,成为一个更人性化的体验中心。

苏州美术馆的场馆简介

4. 苏州博物馆是谁设计的?

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设计的。
贝聿铭(Ieoh Ming Pei,1917年4月26日-2019年5月16日),男,出生于广东广州,祖籍江苏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
贝聿铭于20世纪30年代赴美,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学。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为“贝聿铭年”,曾获得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新馆等。
2019年5月16日,贝聿铭在纽约曼哈顿一家医院逝世,享年102岁。

扩展资料

建筑风格

苏州博物馆新馆传统结合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

苏州博物馆新馆色调构材
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肌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
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
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过去的木粱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苏州博物馆新馆

5. 苏州博物馆是谁设计的

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是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成立于1960年,位于江苏苏州。苏州博物馆太平天国忠王府是中国保存完整的一组太平天国历史建筑物。
苏州博物馆新馆其特色体现在: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空间处理独特,建筑材料考究和内部构思,及最大限度地把自然光线引入到室内。在建筑的构造上,玻璃、钢铁结构让现代人可以在室内借到大片天光,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

苏州博物馆是谁设计的

6. 苏州美术馆的历史沿革

1919年,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人,美术教育家、油画家颜文梁携其同侪在苏州发起“美术画赛会”,开创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美术展览”之先河,并以“提倡画术、互相策励、仅资浏览、不加评判”为宗旨,此后每年元旦在苏州举办,历21届而未间断。1922年,他与志趣相投的好友胡粹中、朱士杰等人建立了美术专科学校,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努力,1931年10月新校奠基,1932年获教育部批准苏州美校以大专院校立案,正式定名为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简称“苏州美专”,是我国第一个由政府正式命名的美术学校。1927年,颜文梁于校内建立苏州美术馆,这也是苏州美术馆的前身。1987年9月,苏州市人民政府将美专旧址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决定在此重新筹建苏州美术馆。1995年起对旧址进行全面整修,保存了原有外观,并根据美术馆的功能要求对内部进行了改造。1996年底苏州美术馆暨颜文梁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2011年,政府再次投资,将苏州美术馆迁往人民路2075号,纳入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范围。

7. 苏州博物馆是谁设计的?

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设计的。
贝聿铭(IeohMingPei,1917年4月26日-2019年5月16日),男,出生于广东广州,祖籍江苏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
贝聿铭于20世纪30年代赴美,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学。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为“贝聿铭年”,曾获得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新馆等。
2019年5月16日,贝聿铭在纽约曼哈顿一家医院逝世,享年102岁。

扩展资料

建筑风格

苏州博物馆新馆传统结合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

苏州博物馆新馆色调构材
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肌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
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
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过去的木粱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苏州博物馆新馆

苏州博物馆是谁设计的?

8. 苏州博物馆是谁设计的?

贝聿铭先生。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设是苏州市“十五”期间的重点项目之一,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极大关注。
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和高度重视下,经过多方努力,85岁高龄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欣然接受市委、市政府的盛情邀请,亲自担任苏州博物馆的新馆设计,并于2002年4月30日正式签定了设计协议。
新馆于2006年10月建成。

扩展资料
新馆分东、西、中3路,中路立体建筑为殿堂型式,梁坊满饰苏式彩绘,入口处侧门,有文征明手植紫藤,内部东侧有太平天国古典舞台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