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体系是如何演变的?

2024-05-16

1. 国际货币体系是如何演变的?

  发展演变
  1880至1914年,国际金本位制度   1918至1939年,国际金本位制度的恢复时期   1944至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   1973至1976年,向浮动汇率制度过渡时期   1976年至今,牙买加体系   金本位制度   (以一定成色及重量的黄金为本位货币的制度)  国际货币体系
  历史上第一个国际货币制度,是19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相继推行的货币制度。   条件:   (1)自由铸造   (2)自由兑换   (3)自由输出入   特点:   (1)黄金充当国际货币   (2)各国货币的汇率由其含金量决定   (3)国际收支由物价现金流动机制自动调节   主要内容:(1)黄金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可以自由输出输入国境,是国际储备资产和结算货币;(2)金铸币可以自由流通和储藏,也可以按法定含金量自由铸造,各种金铸币或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成黄金。   优势:是一种较为稳定的货币制度,表现为该体系下各国货币之间的比价、黄金以及其他代表黄金流通的铸币和银行券之间的比价以及各国物价水平相对稳定。因而对汇率稳定、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和各国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劣势以及制度的解体:该货币制度过于依赖黄金,而现实中黄金产量的增长远远无法满足世界经济贸易增长对黄金的需求,简言之,黄金不够用了。再加上各国经济实力的巨大差距造成黄金储备分布的极端不平衡。于是银行券的发行日益增多,黄金的兑换日益困难。一战爆发,各国便中止黄金输出,停止银行券和黄金的自由兑换,国际金本位制度宣告解体。   虚金本位制度(又称金汇兑本位制)   盛行于一战结束到30年代经济大萧条开始。 是在1922年,意大利热那亚召开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确定的。   基本内容:(1)黄金依旧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各国纸币仍规定有含金量,代替黄金执行流通、清算和支付手段的职能。   (2)本国货币与黄金直接挂钩或通过另一种同黄金挂钩的货币与黄金间接挂钩,与黄金直接或间接保持固定的比价。   (3)间接挂钩的条件下,本国货币只能兑换外汇来获取黄金,而不能直接兑换黄金。   (4)黄金只有在最后关头才能充当支付手段,以维持汇率稳定。   优势与劣势:节约了黄金的使用,弥补了金本位中黄金量不足的劣势。但是世界贸易的发展中对黄金的需求和黄金的产量的缺口仍然存在,尤其是在汇率频繁波动时用黄金干预外汇市场来维系固定比价显得力不从心。   解体: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国际虚金本位制度瓦解。   混乱阶段   从20世纪30年代到二战前,国际贸易体系进入了长达十几年的混乱时期,其间形成了英、美、法三大国为中心的三个货币集团(英镑集团、美元集团、法郎集团),三大集团以各自国家的货币作为储备货币和国际清偿力的主要来源,同时展开了世界范围内争夺国际货币金融主导权的斗争,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二战结束。  国际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体系   内容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建立固定比价关系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双挂钩”的具体内容是:   1、确定了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美元与黄金挂钩:①官价:35美元=1盎司黄金;②美国准许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随时按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③其它国家的货币不能兑换黄金。 其它货币与美元挂钩:①各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比价,通过黄金平价决定固定汇率;②各国货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不得超过金平价的上下1%,否则各国政府必须进行干预。  国际货币体系相关内容
  2、建立永久性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3、规定了美元的发行和兑换方式。   4、确定固定汇率制。   5、提出了资金融通方案。   优势和劣势    优势:1、解决了国际储备短缺的困难(黄金短缺)。2、固定汇率稳定了世界金融市场。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资金融通方案促进了国际金融合作。   劣势:以一个强大经济实体来稳固世界金融市场容易因为此经济实体的起伏与衰盛导致世界金融市场的波动,而造成不稳定性。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   1、美国借此成就了自身的世界金融霸权。   2、“特里芬难题”揭示了该体制存在无法解决的难题: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是在美国经济实力雄厚,国际收支保有大量顺差,黄金外汇储备比较充足,而其他国家普遍存在“美元荒”的情况下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转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美国国际收支必须顺差,美元对外价值才能稳定;2、美国的黄金储备充足;3、黄金必须维持在官价水平。这三个条件实际上不可能同时具备。这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不可解脱的内在矛盾——“特里芬难题”(由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在其著作《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指出):如果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则国际储备资产不敷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形成“美元荒”;  国际货币体系
  美元荒:二战后,欧洲各国资金短缺、物资匮乏。而美国在战争中大发横财,生产力大大提高,各国急需从美国进口商品。但购买美国商品必须用美元或黄金支付,而各国黄金数量有限,无力向美国出口换取美元,这使美国国际收支大量盈余,其他国家大量需求美元,引起国际市场上美元汇率上涨,美元供不应求。到1949年,美国黄金储备高达245亿美元之巨,而世界其他国家则发生了美元荒。   如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则易引起美元贬值,发生美元危机,形成“美元灾”。  国际货币体系
  美元灾:指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硬通货的现象。1960年代初,美国国际收支逐渐恶化,主要原因是:(1)1948年开始,美国执行马歇尔计划,对外提供经济援助,大量美元流入西欧各国,使西欧国家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其商品流入国际市场,获得了较多的黄金和美元。(2)1950年起,美国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军费开支大增,大量美元流出国境,国际收支出现逆差。(3)美国的低利率政策促使国内资金外流,美国逆差不断扩大。这样60年代以后一些国家原来普遍存在的美元不足现象变成了美元过剩,美元不断贬值。其他国家为了回避汇率风险,不愿在国际支付中接受美元。美元地位极度虚弱,经常成为被抛售对象。1960年10月爆发第一次美元危机,此后美元的国际地位不断削弱,表现是各地金融市场纷纷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硬币,美元汇率下跌。1968年3月,美国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第二次美元危机,半个多月中,美国的黄金储备流出了14亿多美元,3月14日一天,伦敦黄金市场的成交量达到350——400吨的破记录数字。1971年8月15日美国政府宣布停止各国中央银行按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同年12月宣布美元贬值7.89%,将黄金官价从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但这些措施并未能阻止美国国际收支危机和美元危机的继续发展。1973年2月,由于美国国际收支逆差严重,美元信用猛降,国际金融市场又一次掀起了抛售美元,抢购原西德马克和日圆、并  多元化货币体系
  进而抢购黄金的风潮。仅2月9日一天,德国法兰克福外汇市场就抛售了近20亿美元,国际外汇市场不得不暂时关闭。在此局面下,美国政府于1973年2月12日再次宣布美元贬值10%,黄金官价增至每盎司42.22美元。美元的两次贬值并未能阻止美元灾,1973年3月,西欧又出现了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原西德马克的风潮。伦敦黄金市场的黄金价格一度涨到96美元一盎司。最终导致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崩溃。   事实上,美国从1950年代起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国际市场上美元大量过剩,从60年代到70年代曾发生多次美元危机。   牙买加体系   牙买加体系从布雷顿森林体系70年代崩溃后沿用至今。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1976年IMF通过《牙买加协定》,确认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浮动汇率的合法性,继续维持全球多边自由支付原则。虽然美元的国际本位和国际储备货币地位遭到削弱,但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和国际储备货币职能仍得以延续,IMF原组织机构和职能也得以续存。但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五个基本内容所决定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准则与规范却支离破碎。因此现存国际货币体系被人们戏称为“无体系的体系”,规则弱化导致重重矛盾。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引发金融市场全球化趋势在90年代进一步加强时,该体系所固有的矛盾日益凸现。  国际货币体系
  具体内容   (1)黄金非货币化:黄金与各国货币彻底脱钩,不再是汇价的基础。   (2)国际储备多元化:美元、欧元、英镑、日元、黄金、特别提款权等。   (3)浮动汇率制合法化:单独浮动、联合浮动、盯住浮动制、管理浮动制。   (4)货币调解机制多样化:汇率调节、利率调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干预和贷款调节。   优点    (1)国际储备多元化:摆脱对单一货币依赖,货币供应和使用更加方便灵活,并解决了“特里芬难题”。   (2)浮动汇率制在灵敏反应各国经济动态的基础上是相对经济的调节。  国际货币体系
  (3)货币调解机制多样化:各种调节机制相互补充,避免了布雷顿体系下调节失灵的尴尬。   缺点:(1)国际储备多元化:国际货币格局不稳定、管理调节复杂性强、难度高。   (2)浮动汇率制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和体系的动荡和混乱,套汇、套利等短线投机活动大量泛滥,先后引发多次金融危机。汇率变化难以预测也不利于国际贸易和投资。   (3)调解机制多样化不能根本上改变国际收支失衡的矛盾。亚洲金融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几次干预失败就是例证。

国际货币体系是如何演变的?

2. 国际货币体系是如何演变的?

发展演变
  1880至1914年,国际金本位制度   1918至1939年,国际金本位制度的恢复时期   1944至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   1973至1976年,向浮动汇率制度过渡时期   1976年至今,牙买加体系   金本位制度   (以一定成色及重量的黄金为本位货币的制度)  国际货币体系
历史上第一个国际货币制度,是19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相继推行的货币制度。   条件:   (1)自由铸造   (2)自由兑换   (3)自由输出入   特点:   (1)黄金充当国际货币   (2)各国货币的汇率由其含金量决定   (3)国际收支由物价现金流动机制自动调节   主要内容:(1)黄金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可以自由输出输入国境,是国际储备资产和结算货币;(2)金铸币可以自由流通和储藏,也可以按法定含金量自由铸造,各种金铸币或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成黄金。   优势:是一种较为稳定的货币制度,表现为该体系下各国货币之间的比价、黄金以及其他代表黄金流通的铸币和银行券之间的比价以及各国物价水平相对稳定。因而对汇率稳定、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和各国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劣势以及制度的解体:该货币制度过于依赖黄金,而现实中黄金产量的增长远远无法满足世界经济贸易增长对黄金的需求,简言之,黄金不够用了。再加上各国经济实力的巨大差距造成黄金储备分布的极端不平衡。于是银行券的发行日益增多,黄金的兑换日益困难。一战爆发,各国便中止黄金输出,停止银行券和黄金的自由兑换,国际金本位制度宣告解体。   虚金本位制度(又称金汇兑本位制)   盛行于一战结束到30年代经济大萧条开始。 是在1922年,意大利热那亚召开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确定的。   基本内容:(1)黄金依旧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各国纸币仍规定有含金量,代替黄金执行流通、清算和支付手段的职能。   (2)本国货币与黄金直接挂钩或通过另一种同黄金挂钩的货币与黄金间接挂钩,与黄金直接或间接保持固定的比价。   (3)间接挂钩的条件下,本国货币只能兑换外汇来获取黄金,而不能直接兑换黄金。   (4)黄金只有在最后关头才能充当支付手段,以维持汇率稳定。   优势与劣势:节约了黄金的使用,弥补了金本位中黄金量不足的劣势。但是世界贸易的发展中对黄金的需求和黄金的产量的缺口仍然存在,尤其是在汇率频繁波动时用黄金干预外汇市场来维系固定比价显得力不从心。   解体: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国际虚金本位制度瓦解。   混乱阶段   从20世纪30年代到二战前,国际贸易体系进入了长达十几年的混乱时期,其间形成了英、美、法三大国为中心的三个货币集团(英镑集团、美元集团、法郎集团),三大集团以各自国家的货币作为储备货币和国际清偿力的主要来源,同时展开了世界范围内争夺国际货币金融主导权的斗争,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二战结束。  国际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体系   内容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建立固定比价关系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双挂钩”的具体内容是:   1、确定了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美元与黄金挂钩:①官价:35美元=1盎司黄金;②美国准许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随时按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③其它国家的货币不能兑换黄金。 其它货币与美元挂钩:①各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比价,通过黄金平价决定固定汇率;②各国货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不得超过金平价的上下1%,否则各国政府必须进行干预。  国际货币体系相关内容
2、建立永久性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3、规定了美元的发行和兑换方式。   4、确定固定汇率制。   5、提出了资金融通方案。   优势和劣势    优势:1、解决了国际储备短缺的困难(黄金短缺)。2、固定汇率稳定了世界金融市场。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资金融通方案促进了国际金融合作。   劣势:以一个强大经济实体来稳固世界金融市场容易因为此经济实体的起伏与衰盛导致世界金融市场的波动,而造成不稳定性。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   1、美国借此成就了自身的世界金融霸权。   2、“特里芬难题”揭示了该体制存在无法解决的难题: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是在美国经济实力雄厚,国际收支保有大量顺差,黄金外汇储备比较充足,而其他国家普遍存在“美元荒”的情况下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转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美国国际收支必须顺差,美元对外价值才能稳定;2、美国的黄金储备充足;3、黄金必须维持在官价水平。这三个条件实际上不可能同时具备。这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不可解脱的内在矛盾——“特里芬难题”(由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在其著作《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指出):如果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则国际储备资产不敷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形成“美元荒”;  国际货币体系
美元荒:二战后,欧洲各国资金短缺、物资匮乏。而美国在战争中大发横财,生产力大大提高,各国急需从美国进口商品。但购买美国商品必须用美元或黄金支付,而各国黄金数量有限,无力向美国出口换取美元,这使美国国际收支大量盈余,其他国家大量需求美元,引起国际市场上美元汇率上涨,美元供不应求。到1949年,美国黄金储备高达245亿美元之巨,而世界其他国家则发生了美元荒。   如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则易引起美元贬值,发生美元危机,形成“美元灾”。  国际货币体系
美元灾:指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硬通货的现象。1960年代初,美国国际收支逐渐恶化,主要原因是:(1)1948年开始,美国执行马歇尔计划,对外提供经济援助,大量美元流入西欧各国,使西欧国家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其商品流入国际市场,获得了较多的黄金和美元。(2)1950年起,美国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军费开支大增,大量美元流出国境,国际收支出现逆差。(3)美国的低利率政策促使国内资金外流,美国逆差不断扩大。这样60年代以后一些国家原来普遍存在的美元不足现象变成了美元过剩,美元不断贬值。其他国家为了回避汇率风险,不愿在国际支付中接受美元。美元地位极度虚弱,经常成为被抛售对象。1960年10月爆发第一次美元危机,此后美元的国际地位不断削弱,表现是各地金融市场纷纷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硬币,美元汇率下跌。1968年3月,美国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第二次美元危机,半个多月中,美国的黄金储备流出了14亿多美元,3月14日一天,伦敦黄金市场的成交量达到350——400吨的破记录数字。1971年8月15日美国政府宣布停止各国中央银行按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同年12月宣布美元贬值7.89%,将黄金官价从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但这些措施并未能阻止美国国际收支危机和美元危机的继续发展。1973年2月,由于美国国际收支逆差严重,美元信用猛降,国际金融市场又一次掀起了抛售美元,抢购原西德马克和日圆、并  多元化货币体系
进而抢购黄金的风潮。仅2月9日一天,德国法兰克福外汇市场就抛售了近20亿美元,国际外汇市场不得不暂时关闭。在此局面下,美国政府于1973年2月12日再次宣布美元贬值10%,黄金官价增至每盎司42.22美元。美元的两次贬值并未能阻止美元灾,1973年3月,西欧又出现了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原西德马克的风潮。伦敦黄金市场的黄金价格一度涨到96美元一盎司。最终导致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崩溃。   事实上,美国从1950年代起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国际市场上美元大量过剩,从60年代到70年代曾发生多次美元危机。   牙买加体系   牙买加体系从布雷顿森林体系70年代崩溃后沿用至今。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1976年IMF通过《牙买加协定》,确认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浮动汇率的合法性,继续维持全球多边自由支付原则。虽然美元的国际本位和国际储备货币地位遭到削弱,但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和国际储备货币职能仍得以延续,IMF原组织机构和职能也得以续存。但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五个基本内容所决定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准则与规范却支离破碎。因此现存国际货币体系被人们戏称为“无体系的体系”,规则弱化导致重重矛盾。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引发金融市场全球化趋势在90年代进一步加强时,该体系所固有的矛盾日益凸现。  国际货币体系
具体内容   (1)黄金非货币化:黄金与各国货币彻底脱钩,不再是汇价的基础。   (2)国际储备多元化:美元、欧元、英镑、日元、黄金、特别提款权等。   (3)浮动汇率制合法化:单独浮动、联合浮动、盯住浮动制、管理浮动制。   (4)货币调解机制多样化:汇率调节、利率调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干预和贷款调节。   优点    (1)国际储备多元化:摆脱对单一货币依赖,货币供应和使用更加方便灵活,并解决了“特里芬难题”。   (2)浮动汇率制在灵敏反应各国经济动态的基础上是相对经济的调节。  国际货币体系
(3)货币调解机制多样化:各种调节机制相互补充,避免了布雷顿体系下调节失灵的尴尬。   缺点:(1)国际储备多元化:国际货币格局不稳定、管理调节复杂性强、难度高。   (2)浮动汇率制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和体系的动荡和混乱,套汇、套利等短线投机活动大量泛滥,先后引发多次金融危机。汇率变化难以预测也不利于国际贸易和投资。   (3)调解机制多样化不能根本上改变国际收支失衡的矛盾。亚洲金融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几次干预失败就是例证。

3. 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趋势

 美元地位因其持续的贬值遭遇严重挑战,其地位正逐渐弱化。分析人士指出,虽然美元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但是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发展已成趋势,未来将有更多的货币成为美元的替代选择。

  “脱钩”美元

  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纷纷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提出改革以美元为主导的全球货币体系的建议。日前,有些国家已付诸实践。

  值得关注的是,美元在全球储备货币中的地位明显下降,与此相对应的是欧元等货币比重上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9月30日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今年二季度,美元在全球货币储备中的比重已经降至十年以来最低水平的62.8%,而欧元所占比重则创下历史新高的27%。这表明在美元汇率不断走低的状况下,各国央行已经开始了货币储备多元化的进程。

  9月20日,伊朗政府宣布,该国将使用欧元取代美元成为外汇储备货币。伊朗中央银行已经调整了外汇储备资产结构,大幅减少了美元资产。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也纷纷表示,减少美元在外汇储备中的份额。

  另外,美元作为结算货币的地位也遭到“脱钩”的挑战。拉丁美洲左翼联盟“玻利瓦尔美洲国家联盟”的九个成员国10月16日在玻利维亚开会,同意创立地区货币“苏克雷”,作区内贸易之用,从而逐渐减少使用美元。

  为推动我国和周边国家地区经贸关系发展,规避汇率风险,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中国率先开展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而近日在中俄经济贸易对话中,双方还讨论扩大贸易结算中本国货币的使用份额。

  “弱”美元的背后推手

  尽管美国财长多次强调“强势美元”符合美国利益,但美元下行已令美元地位遭遇挑战。

  分析人士指出,美元“避险需求”减弱、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及美国“双赤字”问题,都制约美元走强。更需注意的是,金融危机期间,美国政府为稳定经济注入的大量资金增加了政府财政赤字,其造成的宽松政策缺乏有效退出机制,目前正成为美元贬值的背后推手。 

  套利交易也严重打击美元,加大其贬值压力。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金融室副主任张明指出,从全球资金流动角度来看,危机之后,部分短期国际资本将撤离美国国债市场,重新流入风险资产市场。美元套利交易的勃兴,自然加大美元贬值的压力。

  不过从维护美元世界储备地位和维持美元购买力的角度考虑,美元持续大幅下挫的可能性也不大。国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认为,大幅贬值对美元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无异于毁灭性打击,但是趋势性、有节奏、小幅的贬值既能达到削减真实债务的目的,又保持了美元自我调整的主动性,实现了美国“经济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多极货币与美元的博弈

  对于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法国总统萨科齐、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和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都纷纷表示,多极化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迟早要在货币层面上得以体现,多极化的世界不能建立在单一国际货币的基础上,未来将有更多货币成为美元的替代选择。

  不过分析人士也指出,国际储备货币格局的嬗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某种货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稳定的币值、较低的交易费用和较高的透明度。眼下除了美元,没有更为切实的主导性货币选择。

  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协会常务理事谭雅玲认为,美元短期价格波折是一种策略和技术运用,并不代表美元投资长期价值的消失。美国式金融危机将强化美元主导货币地位,美元一直独霸趋势将难以改变,并将继续持续。美元危机论将滞后发生,并非短期或中期来临。未来10-20年的美元市场机制、份额比例以及作用影响难以根本消除和替代。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金融室副主任张明认为,尽管欧元被广泛看好,欧元区经济的结构性问题、统一财政货币体系难以实现等仍然让欧元能否真正成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未来蒙上云雾。在日本经济真正走出持续近20年的低迷之前,日元的前景依然黯淡。对于新兴市场国家而言,本国货币首先成长为区域性货币则是更为现实的选择。

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趋势

4. 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趋势:
1971年8月15日,美国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意味着美元与黄金脱钩,支撑国际货币制度的两大支柱之一已经倒塌。1973年3月,伦敦黄金市场的价格一度涨到每盎司96美元。美元终止了兑换黄金,各国纷纷放弃了对美元的固定比价,而采用浮动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金融形势更加动荡不安,国际货币体系再次陷入了无秩序状态,1976年1月,“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举行会议,通过了修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的协议,即《牙买加协定》。1978年4月,《牙买加协定》正式生效,标志着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开始形成。这一新国际货币体系被称为牙买加体系。
牙买加体系下,国际货币关系仍然困难重重。庞大的国际收支逆差国与顺差国的贸易冲突不断,大规模的债务危机和货币危机多次爆发,引发了人们对牙买加体系进行改革的思考。改革的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恢复金本位制度;
二是建立特别提款权本位制;
三是建立世界中央银行;
四是设立汇率目标区等。
这将是一个漫长而困难的过程。
当今货币体系两大趋势:
世界货币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并且出现货币区域一体化的倾向。

5. 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格局

国际货币体系即将发生变革。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面临多重挑战。然而,各方面仍在激烈讨论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格局。   OMFIF认为,世界(或多或少)正朝着由美元、欧元和人民币组成的稳定的多储备货币体系的方向发展。美元依然处于主导地位,但将与更多的其他货币分享它的角色。  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美国经济依然最具弹性。虽然仍存在一些不平衡,特别是在财政方面,但是美国总体上在恢复平衡方面做得比竞争对手更加成功。结果之一便是,对于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大部分设想中,美元均是走强的。这将减少外汇储备的累积。如果美元强势,那么其他国家就不必为了获得竞争优势而让自己的货币贬值。

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格局

6. 国际货币体系


7. 国际货币体系的介绍

国际货币体系( International Currency System )就是各国政府为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支付的需要,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原则、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组织形式的总称。

国际货币体系的介绍

8. 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容

(一)国际支付原则一国对外支付是否受到限制,一国货币可否自由兑换成支付货币,本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如何确定(二)国际收支调节方式各国政府用什么方式弥补国际收支缺口(三)国际货币或储备资产的确定用什么货币作为支付货币,一国政府应持有何种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的资产作为储备资产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