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为什么是再分配的

2024-05-16

1. 社会保障为什么是再分配的

社会保障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本质是追求公平,责任主体是国家或政府,目标是满足公民基本生活水平的需要,同时必须以立法或法律为依据。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业化的产物,以19世纪80年代德国俾斯麦政府颁布并实施的一系列社会保险法令为标志,经历了发展、成熟、完善、改革等不同时期,各国根据各自的政治、经济和人口环境等因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等内容。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形式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实现的。我们将由法律规定的、按照某种确定规则经常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称之为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各国的国情和历史条件不同,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不尽一致。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为满足社会成员的多层次需要,相应安排多层次的保障项目。
一般来说,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组成。[31]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64]全球的社会保障模式,大致可分为国家福利、国家保险、社会共济和积累储蓄四种,分别以英国、前苏联、德国、新加坡为代表。目前我国在建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社会共济模式,即由国家、单位(企业)、个人三方共同为社会保障计划融资,而且这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改革趋势。个人责任的强化已经成为全球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共识。社会保障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是经济发展的“推进器”,是维护百姓切身利益的“托底机制”,是维护社会安全的“稳定器”。[8]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一项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社会保障为什么是再分配的

2. 我国社会保障有没有起到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对收入分配调节作用应当说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各项社会保险占劳动者工资收入比例达到40%左右,但综合来看,社会保障对收入分配调节作用尚待加强。
一是社会保障特别是社会保险覆盖面尚需提高。
二是政府对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比例尚待提高。
三是社会保障存在着城乡、行业、群体差距。

3.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D  【解析】由定义可知社会保障是一系列社会安全制度。A、B、C项都是有组织有计划长期实施的一系列社会安全制度,而D项是临时行为,不是长期行为。另外,由定义可知社会保障的实施主体是国家和社会,而D项的实施主体是红十字会。故正确答案为D。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4.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必要性和途径是什么?

(1)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必要性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进而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分配。国民收入之所以必须进行再分配,是因为: 
    ①社会主义社会除了生产领域外,还有非生产领域,如文化、教育、卫生部门、国家行政与国防部门、社会团体等。它们所进行的活动虽然不创造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但对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却是十分重要的, 是社会化大生产必不可少的。而上述部门所需要的物 hd质资料和各种耗费、资金、职工的工资等,必须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才能得到满足。
    ②是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既能较高速度地又平衡协调地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建设的投资实现了多元化,但国家投资仍占重要的部分,同时我国地区之间、各产业之间发展是不平衡的。为了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加强薄弱环节、扶持贫困地区,加快经济落后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 特别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 .k由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把一部分国民收入有目的有计划地分配到有关的部门和地区。 
    ③社会上一部分劳动者的劳务收入是通过收取服务报酬的形式,从物质生产部门劳动w者在国民收人初次分配得到的个人收入中转移到他们手中的,因而属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④为了应付突发事故和各种自然灾害,需要建立社会后备基金,这也要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实现。w ⑤为了保证劳动者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解决劳动者暂时困难,保障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和残疾者的生活需要等, 国家必须举办各种社会福利事业,建立社会保障基金,这也主要是借助国民收入再分配实现的。

    (2)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主要通过下列途径和形式来进行:
    ①国家预算。国家预算是指经过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国家年度集中性财政收支计划,也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个重要渠道。 国家预算反映整个国家的政策,规定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经过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国家财政机关把各企业上缴的税金和利润集中起来,形成国家的预算收入。然后以预算支出的形式,有计划地用于社会管理、扩大再生产和非生产部门的费用开支,以及建立社会后备基金和社会保障基金等。
     ②劳务费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各种非生产性劳务提供服务性劳动,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 享受这种服务的人们要以自己初次分配或再分配取得的收入支付劳务费用,从而使一部分国民收入向这些非生产性劳务部门转移,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③价格杠杆。商品价格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有关当事人的收入分配。例如,农产品价格上升或农用生产资料价格降低会相应增加农业的收入; 消费品价格的上升或降低会减少或提高居民的实际收入;生产资料或消费品价格的变化会影响生产不同产品的企业的收入。
    ④银行信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贷也是一种资金和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银行等信贷机构通过存款吸收社会闲置资金,通过贷款把资金借给有关的单位和个人,这就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资金再分配的作用。同时,银行的存贷款所支付的利息,也使一部分国民收入在银行、企业和个人之间进行再分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贷、利息日益显示出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以后,从收入主体来看,可以归之于四者所有:一是归社会主义国家支配; 二是归企业支配;三是投资者的收益;四是劳动者个人收入。从最终用途来看,可以归纳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两大部分。

5. 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

国民收入再分配:国民收入继初次分配后在整个社会范围进行的分配

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

6.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必要性及如何分配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进而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分配。国民收入之所以必须进行再分配,是因为: 
    ①社会主义社会除了生产领域外,还有非生产领域,如文化、教育、卫生部门、国家行政与国防部门、社会团体等。它们所进行的活动虽然不创造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但对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却是十分重要的, 是社会化大生产必不可少的。而上述部门所需要的物 hd质资料和各种耗费、资金、职工的工资等,必须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才能得到满足。
    ②是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既能较高速度地又平衡协调地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建设的投资实现了多元化,但国家投资仍占重要的部分,同时我国地区之间、各产业之间发展是不平衡的。为了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加强薄弱环节、扶持贫困地区,加快经济落后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 特别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 .k由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把一部分国民收入有目的有计划地分配到有关的部门和地区。 
    ③社会上一部分劳动者的劳务收入是通过收取服务报酬的形式,从物质生产部门劳动w者在国民收人初次分配得到的个人收入中转移到他们手中的,因而属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④为了应付突发事故和各种自然灾害,需要建立社会后备基金,这也要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实现。w ⑤为了保证劳动者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解决劳动者暂时困难,保障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和残疾者的生活需要等, 国家必须举办各种社会福利事业,建立社会保障基金,这也主要是借助国民收入再分配实现的。

    (2)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主要通过下列途径和形式来进行:
    ①国家预算。国家预算是指经过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国家年度集中性财政收支计划,也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个重要渠道。 国家预算反映整个国家的政策,规定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经过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国家财政机关把各企业上缴的税金和利润集中起来,形成国家的预算收入。然后以预算支出的形式,有计划地用于社会管理、扩大再生产和非生产部门的费用开支,以及建立社会后备基金和社会保障基金等。
     ②劳务费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各种非生产性劳务提供服务性劳动,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 享受这种服务的人们要以自己初次分配或再分配取得的收入支付劳务费用,从而使一部分国民收入向这些非生产性劳务部门转移,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③价格杠杆。商品价格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有关当事人的收入分配。例如,农产品价格上升或农用生产资料价格降低会相应增加农业的收入; 消费品价格的上升或降低会减少或提高居民的实际收入;生产资料或消费品价格的变化会影响生产不同产品的企业的收入。
    ④银行信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贷也是一种资金和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银行等信贷机构通过存款吸收社会闲置资金,通过贷款把资金借给有关的单位和个人,这就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资金再分配的作用。同时,银行的存贷款所支付的利息,也使一部分国民收入在银行、企业和个人之间进行再分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贷、利息日益显示出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以后,从收入主体来看,可以归之于四者所有:一是归社会主义国家支配; 二是归企业支配;三是投资者的收益;四是劳动者个人收入。从最终用途来看,可以归纳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两大部分。

7. 如何认识我国的分配制度?如何认识社会公平及社会公平与国民收入的关系

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一个社会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式,是由该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制度,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采取按劳分配原则,是由下列经济条件决定的。 
首先,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生活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条基本原理。生产条件本身的分配主要是指生产资料归谁占有和支配,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中是主体,在公有制基础上,劳动者对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决定劳动成果也应归劳动者共同所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的平等,任何人都不能凭借公有的生产资料无偿地占有他人的劳动。另外,在公有制基础上,劳动者所给予社会的,所能进行比较的,只有他们的劳动。劳动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也就成了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唯一依据。 
同时,生活资料的按劳分配也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是对按资分配的否定,没有个人消费品的按劳分配,生产资料公有制就失去了其经济意义,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就不能实现。 
所谓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其意思只是说明,没有生产资料公有制就根本谈不上个人消费品的按劳分配。但是,仅从公有制本身还不能充分说明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因为,公有制下也可实行平均分配,也可实行按需分配。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已非原始社会可比,而又远非具备实现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的高度发达的经济条件。在这种条件下,除了以劳动作为尺度外,不可能有别的选择。 
其次,劳动分工,特别是旧式劳动分工的存在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劳动分工,特别是旧式三大差别的存在,不仅束缚了劳动者的全面发展,而且也引起劳动差别的长期存在,这种差别在分配上应予以承认,并在个人消费品分配上反映出来,要求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 
再次,劳动是谋生手段也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社会主义社会,每个劳动者不可能不计报酬地为社会劳动,人们要把劳动看作获取收入、维持生活的手段。因此,人们要把劳动同收入联系起来。 
最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终极原因。恩格斯曾指出:“分配方式本质上毕竟要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的数量。”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生产的社会产品数量有限,能够用来分配的个人消费品也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采取对全体劳动者来讲都比较公平的方式,即按劳动者为社会提供劳动量的多少来分配个人消费品,并以此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如何认识我国的分配制度?如何认识社会公平及社会公平与国民收入的关系

8. 如何解决我国国民收入与分配中的公平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我们进行分配领域改革的基本政策导向。毋庸置疑,20多年来中国改革在效率得到普遍重视与提高的同时,公平则日益成为被社会广泛关切的重大问题。贫富和收入差距的扩大化、显性化与阶层化是无法回避的基本现实。因此,重新反思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特别是在不损害效率的前提下,切实保证社会公平,是一个紧迫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一、市场经济:探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逻辑起点     二、市场扭曲:公平与效率关系病态的基本根源
     三、各司其责:建立效率与公平统一的新体制                        (一)思想观念更新
                        (二)重新定位政府职能,使政府成为维护和保证社会公平的主体
                        (三)完善市场机制,使现代企业成为实现经济效率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