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青花从胎釉上来说有何特征?

2024-05-14

1. 康熙青花从胎釉上来说有何特征?

从元代至今,青花瓷一直是瓷器烧制的主流,大量的碗、盘、缸等生活用瓷,都是以青花瓷这种形式烧制出来的。根据康熙青花瓷器实物及其所具的不同风貌和特点,并结合其干支年款将其发展过程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图1 康熙十年 青花八仙炉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1662-1680年),此时康熙青花瓷仍处在明末至清初的过渡期内,各方面皆有明末瓷器的余绪,但在继承中也孕育着发展(图1)。中期是康熙十九年至康熙四十年(1680-1701年),此时青花瓷器的制作工艺有所提高,有了长足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时代高峰。著名的康熙五彩青花,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晚期是指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1701-1722年),此期青花瓷器随着时间的发展又有了相应的改变,从而影响了后世,尤其是雍正年间青花瓷器的风格。
  
 胎釉特征
  
 总体来讲,康熙青花瓷以胎体厚重,质地细腻坚硬,釉面稀薄而著称。其胎釉精细,结合紧密。这是与后期青花瓷器所不同的。
                                          
 图2 康熙六年(丁未)款 瓷片
                                          
 图3 康熙 青花缠枝花卉纹小杯“大明成化年制”款
  
 康熙早期的青花瓷器,胎体厚重粗率,釉面肥润泛青,有缩釉和黑色小棕眼(图2)。其中大部分器物口沿往往施一层酱釉(图3), 底足处理的均粗糙些,且粘有细砂,或呈不光滑现象,有的器底露胎处仍明显的保留有晚明民窑瓷器上所常见的放射状跳到痕,个别器物的足墙两面斜削尖状(图4),且圈足的直径大,许多如瓶、觚、罐、盘及琢器(大件瓷器,如缸)的底足作台阶状,折角处挺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双圈足在此时期内也大量流行,民窑中的大盘居多,官窑中以夔龙折沿洗,印盒等器物居多。这些器物具有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足之间无釉而露胎,一线拍行藏品征集,壹叁壹陆柒柒贰,柒柒陆捌王女士。圈足相当宽厚等特征。康熙官窑青花瓷器的底足,在康熙早期这段时间内处理的亦不是很细腻,多有“火石红”的现象产生,在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胚痕迹。
                                          
 图4 康熙 青花爵杯纹碗底瓷片
  
 康熙中期的青花瓷器,胎体方面有了一定发展,工艺更为精湛。随着瓷窑内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烧成瓷器的胎体度薄且坚白细腻,即古玩行前辈们常说的“糯米”胎。此期内青花瓷器的质量有了整体提高。器物的釉面也由初期泛青带有黑色棕眼变为洁白光润,从而将青花反衬得更加娴静美丽。官窑瓷器的胎体亦是洁净坚硬,少见杂质的“糯米胎”,其胎体薄厚均匀,修胎工整仔细(图5)。一般瓷质釉面多见有粉白和浆白两种颜色,粉白釉面稍显疏松,并多伴有细碎开片。另外,还可见一种亮白闪青釉的釉面,但不是很多。到了康熙中期,在早期瓷器底部所见的“二层台”现象此时继续存在,底足的切割也与早期大致相同,只有足径与早期相比略显偏小。绝大多数器物的底足露胎处洁净细润,处理极佳,足端浑圆光滑,此即古玩行前辈在论及康熙青花瓷器中通常所讲的“泥鳅背”底足。
                                          
 图5 青花缠枝宝相花纹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由于瓷器制作工艺的发展,制瓷所需之胎土陶炼得更加精细,原料的提纯也有了一定发展。致使器物胎体更加细腻、坚硬、纯净,故此胎体中铁杂质的含量大为减少,“火石红”的现象也很少见到(图6)。除此之外,康熙中期青花瓷器的胎与釉结合紧密,整体釉色浑然一致。此期出现了用淘洗精细的浆泥制作瓷胎,俗称“浆胎”,它的特点是质地精细,手头偏轻,制成器物多为印盒、水盂等小件器物。
                                          
 图6 康熙 青花花卉款碗底瓷片
  
 到了康熙晚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稳定、提高,海内外对瓷器的需求更大量增加,从而导致瓷器的产量大增,瓷器的烧造在充分继承康熙中期的基础上,不断的快速发展,民窑器物的胎体薄厚兼有,但趋向变薄,且瓷化程度较好,看上去胎显坚致细硬。釉色多为细润的青白和粉白色,但以粉白为主,胎釉结合紧密,呈现出一种剔透坚硬的感觉(图7)。此时官窑瓷器的胎体变的更薄,胎质更加坚硬,釉面也变得更加光洁润泽,从中期的那种粉白色向清白色逐渐过渡。釉面显现出一种硬亮青色,光泽自然柔和,与早期釉色给人以青中泛混,色调灰暗的感觉相比,晚期的青中显绿,予人以清新明快之感, 器物胎釉结合也更加紧密,所生产出的瓷器显露出如同玉石一般的质感。
                                          
 图7 康熙 青花花卉纹碗瓷片
  
 由此可见,这三个时期内的胎、釉及器物底足总的变化是趋向进步、发展的,独清白色釉面贯穿三期始终。

康熙青花从胎釉上来说有何特征?

2. 清咸丰青花瓷的胎釉

总体来说小件瓷器胎子轻薄,稍粗松;大件瓷胎厚重粗松。修胎不精细,口沿较厚,其余地方厚薄不均。釉面粉白或泛青,基本上都是稀薄的波浪釉。官窑器胎体轻薄,胎质疏松,釉面白,釉层薄,缺少莹润感,常见“波荡釉”。咸丰早期民窑青花瓷与道光青花瓷相似,胎质较细。晚期则粗松、笨重。啄器口沿处显厚,腹壁较薄,胎质疏松不够坚致。釉面与道光时相仿,以稀薄的波浪釉为主,早期釉色较白,晚期白种泛青。

3. 如何从胎,釉来鉴定历代青花瓷

青花瓷器是一种釉下彩绘瓷器,成品白地蓝花。典型的青花瓷器是用含有钴的矿物颜料在白色或接近白色的瓷胎上进行绘画,然后罩以透明釉,在高温(1300°C 左右)还原焰中一次烧成。元明以来习惯上把这种瓷器称之为“青花瓷器”。
青花的鼎盛时期在明清时得到极大的发展,
明代以及清代嘉庆朝(公元 1796—1820 年)以前景德镇窑的主流产品,不仅产量大,而且还是很多种彩瓷的基础。
明代官窑青花瓷器可以分为六期,即:1、洪武期(或名曰“明初期”,含建文四年):公元 1368--1402 年2、永乐、宣德期(含洪熙一年):公元 1403--1435 年3、正统、景泰、天顺期(或名曰“空白期”):公元 1436--1464 年4、成化、弘治、正德期:公元 1465--1521 年5、嘉靖、隆庆、万历前期:公元 1522--1600 年前后6、万历后期、天启、崇祯期:(或名曰“明末期”):公元 1600 年前后--1644 年民窑青花瓷器的分期与官窑大致同,但因为研究资料相对较少,有时还要再粗略一些,最常见的是“三期说”,即明早期(洪武--宣德)、明中期(正统--正德)、明晚期(嘉靖--崇祯)。明代官窑和民窑青花瓷器的发展并不同步,有时还有很大差异,兹分述如下。
(一)、明代官窑青花瓷器:
1、洪武期
洪武青花瓷器胎体坚硬,胎壁厚重的器物有汽孔,胎呈白色;
2、永乐、宣德期

这时使用的青料是苏麻离青(或叫“苏渤泥青”、“苏泥渤青”),呈色浓艳,蓝中透红紫,料厚处有铁黑斑点(上图)。永乐、宣德官窑青花瓷器的差别主要是,永乐青花胎体比较轻,青花发色浓艳,花纹布局疏朗;宣德青花则胎体厚重,同样大小的器物重于永乐,釉色白中泛青,青花发色凝重,花纹密度比永乐时大,器型明显增多
3、成化、弘治、正德期
成化官窑青花胎薄体轻,质地细腻、洁白;釉质莹润,釉色纯白,亦有些白中微透青。典型的器物造型有大小不等的各式碗、杯、盘以及“天”字罐、鸡缸杯、梅瓶、洗、盏托等。青花料为江西乐平出产的平等青料,呈色淡雅,一般为蓝中微泛青灰色,适宜绘画纤细图案;也有一些器物图案的局部发色较鲜艳,有铁黑斑点。
4、嘉靖、隆庆、万历前期
嘉靖官窑青花瓷器产量较大,大件的罐、瓶等器型多见,胎质粗细不一,小件器物胎质细腻,大件器物胎质稍粗;釉面滋润。此期典型的青料是回青料,呈色为青中泛红紫;典型图案纹饰道教色彩比较浓重,有云鹤、缨络、八卦、八仙、松竹梅、折枝花托八吉祥以及树枝组“寿”、
“福”字等;婴戏、高士、鱼藻纹也比较多见,正面龙纹开始出现。
6、明末期
万历十九年(公元 1591 年)以后,官窑烧造趋于低落。高岭土取代了麻仓土,胎质硬度增强,万历晚期回青料绝,改用江西石子青料及浙江青料,发色浅淡,呈纯蓝或蓝中透灰色。天启、崇祯两朝,景德镇御窑厂的生产已在若有若无之间,带正式年号款的两朝官窑器物非常少见。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
明朝早中期的民窑烧制青花瓷器大多胎质粗糙,胎色黄白或白而泛灰,还有些呈米黄色,胎质糠而微粗;釉层一般比较厚,有卵白、青白、青灰等釉色。器型以碗、盘最为多见,也有罐、瓶、炉、高足碗等。青料为国产,大多呈蓝中泛灰色,有不少色调灰暗;纹饰一般比较简单,主要是花卉、云气、动物等,基本都是简笔写意画法。
从成化、弘治朝开始,民窑青花瓷器的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有些亦使用平等青料,一些绘画精细的作品开始出现。正德、嘉靖以后,民窑青花瓷器生产迅速进步,器型增多,绘画总体上趋于精细,与官窑青花的差异日益缩小。
一、清代的青花瓷器
清代的官窑和民窑青花瓷器,除个别品种和纹饰有所差异以外,两者之间的区别已不甚明显,可以合并研究。清代的青花瓷器可以按十朝皇帝的纪元顺序来记述,也可以按其发展变化的大致规律分为五期,即:
1、过渡期:顺治到康熙早期(公元 1644--约 1681 年)
2、鼎盛期:康熙中后期(约公元 1681--1722 年)
3、稳定期:雍正、乾隆(公元 1723--1795 年)
4、衰落期: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公元 1796--1874 年)
5、复兴期:光绪、宣统(公元 1875--1911 年)
清代青花瓷器的基本特征分述如下:
1、顺治
据清代文献记载,顺治十一年(公元 1654 年)命景德镇造龙缸、十七年(公元 1660 年)又命造栏板,皆不成,当时御窑场生产尚在低落状态。一般所见顺治青花多为民窑产品,器物胎体厚重,胎体致密度不一,釉色白中微透青。青料为浙料,早期呈色蓝中透灰,晚期色泽浓艳。多见博古、花叶、玲珑石、云龙、蕉叶、“括号云”等纹样(右图),其中花叶图案上还常配有诗文,如梧桐叶题“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红叶题“红叶传书信,寄与薄情人”等。
2、康熙
康熙十九年(公元 1674 年)是御窑场大规模烧造的开端,民窑生产差不多也在此时开放渐入佳境。康熙青花胎体坚硬厚重、胎质细腻,呈色纯白;釉胎结合紧密,釉色前期白中闪青,后期呈色纯白,釉面有时会有桔皮皱纹或小棕眼。这时的青料为浙料和云南的珠明料,尽管色调不一,但基本特征是呈色青翠明快、色泽鲜丽浓艳,由于窑工们对于青料性能的熟练掌握,康熙青花被誉为“翠毛蓝”或“宝石蓝”。这时的青花图案能分出浓淡不同的若干个层次,可以用多色阶描绘出图案的远近浓淡疏密,具有传统水墨画的效果,加以绘画精工,康熙青花因而又有“五彩青花”之称。
康熙青花品种比较多,除白地蓝花外,还有哥釉青花、蓝釉青花、黄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釉里红等。
3、雍正
雍正青花瓷器胎质细腻、胎呈白色,釉色纯白洁净而滋润。造型十分丰富,制作工整。青花图案不如康熙朝丰富,主要有缠枝花卉、花果以及一些人物、动物纹等。在青花呈色方面,主要是仿古,基本上没有自身特色,一种是仿明朝永乐、宣德的苏泥麻青,呈色浓艳,但所用青料为国产,模仿永宣呈色,黑色结晶斑系人工点染出;另一种是仿成化青花,色彩浅淡,描画精致,颇得成化神韵;还有一种是仿嘉靖青花,色调深沉。从总体上看,雍正青花呈色以淡雅见长,无论模仿前朝任何品种,所绘图案多为雍正本朝风格。另外,雍正朝对于铜红呈色能够很好地控制,青花和釉里红发色皆正的作品比较多见。
4、乾隆
从乾隆朝起,青花瓷器开始逐渐走下坡路,在各类瓷器中所占的比例开始减少,但其数量和质量仍很可观。乾隆青花瓷器胎质细腻洁白,但硬度不及康熙瓷;釉细莹润,釉面光洁,有时有桔皮纹。器物造型规整,大小件均能制作得心应手,胎体厚薄适度,器型丰富,日用器、陈设器、祭器、文玩等应有尽有。纹饰绘画工细,有花果、鸟兽、人物、吉祥图案等;青花料仍为浙料,呈色变化很大,和雍正一样,以模仿前朝为主,尤以仿永乐、宣德为、多见,青花图案开始有飘浮的感觉。
5、嘉庆
嘉庆朝开始,官窑民窑瓷器生产均趋向衰落,青花瓷器的主导地位也被粉彩等彩瓷所替代。嘉庆早期青花瓷器的胎釉和造型、纹样特征,基本与乾隆时期相同,但胎质开始疏松,釉质稀薄,器物造型也日趋厚重笨拙。典型嘉庆青花纹饰特点与乾隆朝基本相同,但多见吉祥图案,画工开始粗糙,制作工艺粗疏;青花呈色基本稳定,但有色调灰暗且时有晕散,青花飘浮。青花釉里红等品种已不多见,并且红色还原多不到位。
6、道光
道光青花瓷器胎色洁白但胎质疏松,釉质肥厚而稀松,釉面起伏不平有如波浪釉,胎釉结合不紧密。器型种类较多,但大都厚重笨拙。青花发色灰蓝,色料飘浮,纹饰呆板图案化,主要是吉祥图案。
7、咸丰
咸丰朝江西数度成为清军与太平军战场,制瓷业生产衰落,咸丰青花瓷器比较少,各方面特点多同于道光,还多见哥釉青花。
8、同治
同治青花瓷器胎、釉均显松散,皆纯白色,青花发色蓝中泛灰,有些甚至黑褐不清,纹饰漂浮,亦有哥釉青花、豆青青花。纹饰图案程式化,画风呆板,纹样多见吉祥图案和婴戏图,还有“寿”、“万寿无疆”、“喜”(其中有双喜、四喜、八喜等)等文字。
9、光绪
光绪朝青花瓷器一度复兴,主要是仿康熙青花,其精品几达乱真水平。但胎体较轻,釉色过白且釉质稀疏,青花呈色有纯蓝、蓝中闪紫、蓝中泛黑褐等色,图案飘浮感强(右图)。除传统矿物料外,还开始使用化学青料,呈色更为浮艳。光绪元年(公元 1875 年)、二年(公元 1876 年)宫中曾先后烧制大量青花御用瓷器,多带有“长春宫制”、“储秀宫制”等款识,还烧制过东、西二陵的祭器。
10、宣统
宣统青花瓷器的基本特征与光绪青花相同,化学青料更为多见,质感浮艳,呈色蓝中泛紫。因为纪元短,所以传世品不甚多。
书本上的知识只能作为鉴定的一部分作为参考,鉴定瓷器还是得多上手看,仔细观察各个瓷器窑口的特征进行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早点成为行家。

如何从胎,釉来鉴定历代青花瓷

4. 清乾隆青花瓷的胎釉

官窑和民窑中高档瓷器的胎土淘洗精细,在中小器物的胎骨中找不到未粉碎的瓷石颗粒。胎骨洁白致密,胎釉交界处无火石红。胎壁比雍正青花略厚。中高档瓷釉色白中泛青,气泡细小,釉面光洁莹润,也有一些制作不够成功的作品,釉呈浆白和灰青色。有部分官窑和民窑瓷器圈足上涂抹一层护胎釉,多数呈黑色,也有酱色、褐色等。乾隆以后圈足上涂抹护胎釉的现象就比较少见了。官窑和民窑中高档瓷器的圈足有多种,一般而言,盘碗仍采用滚圆的泥鳅背圈足,但不再像雍正朝圈足着地面小,而是略有一个比较宽的着地面;瓶尊类器物圈足有一个明显的着地面,平面两边经打磨,呈一个无棱角的倒梯形;坛罐类器物圈足呈倒梯形,打磨粗糙。

5. 清康熙青花瓷的胎釉

早期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现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许多大盘及琢器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俗称“二层台”。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盘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无釉。中期青花胎体洁白坚硬,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白釉。底足露胎处光滑细致,多呈泥鳅背状,少见炎石红,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胎釉结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胎体偏轻。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体比中期要轻,底足普遍平切,切削整齐。

清康熙青花瓷的胎釉

6. 清光绪青花瓷的胎釉

 官窑青花的胎土精良,细腻洁净。胎质比同治时期好,瓷土淘洗较细,胎质较细密,但胎体仍显厚酽。釉面有青白和白色两种,常见“波荡釉”现象。器物足墙微向里斜,足跟较圆滑。民窑器粶粗均有。瓷胎体贠量略有提髐,胎土筛练较细,胎质细白缜密。也有部分为纯白色,与现代瓷釉面相近。光绪仿康熙瓷器与真品相比较,则胎薄体轻,硬度不够。光绪青花整体釉汁稀薄,釉面欠莹润、釉色白中泛青。也有一部分釉色粉白,上有爆釉形成的芝麻黑点。釉色青白为主,有一部分浆白釉,釉层薄,致使青花纹饰如浮釉面,缺乏含蓄与韵味。釉面不平,波浪纹现象较多。

7. 清同治青花瓷的胎釉

  同治官窑青花的胎体与咸丰青花相差无几,白而不精,稍厚重,有的釉色灰暗不清,透明感较差。啄器线条挺直、生硬,略显笨拙,小件器皿制作较好一些。署“体和殿”款的慈禧太后专用瓷做工较精致, 清同治青花云龙纹赏瓶胎子坚密,釉面均匀,代表了同治时的最高制作水平。民窑胎体比咸丰民窑青花更厚重,胎质松软,也有的较为轻薄、瓷质较细者,釉面不平整,多泛莹白,厚釉者更显质粗松软,浑浊,釉面的透明及硬度都不及清早期之器。釉色有粉白和青白两种。

清同治青花瓷的胎釉

8. 清宣统青花瓷的胎釉

宣统官窑瓷胎坚硬,瓷化程度高。胎质纯净、细腻、洁白。用手轻叩瓷胎能发出清脆的金属声音。如果把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同类的青花瓷盘作一比较,宣统瓷胎最薄,其次是光绪,最后是同治。民窑青花瓷的胎体多数较轻薄,胎质细密而莹润,有现代瓷的特点。器型更加规整,胎质高度瓷化,釉面火光十足。宣统官窑釉面有两种,一是青白釉,一是纯白釉,以白釉居多。釉表面不见气泡点,洁白透亮,釉层很薄,但施釉均匀。宣统官窑釉面洁白,与现代釉汁基本相同。究其原因,是在光绪后期,景德镇御窑厂来了一些曾在日本留学专供窑业的人才,如张浩等人,他们通过学习化学方法,把釉汁中微量铁元素清除干净,从而使官窑釉汁达到了洁白的程度。民窑釉面于光绪时期的相同,只是施釉较厚。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