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达尔富尔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2024-05-14

1. 苏丹达尔富尔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达尔富尔地区位于苏丹西部,自北至南依次与利比亚、乍得、中非等国毗邻,面积5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600多万。达尔富尔地区包括三个省,即北达尔富尔省、中达尔富尔省和南达尔富尔省。这里居住着包括阿拉伯人、富尔人和黑人等80多个部族,其中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多居住在北部,而信奉基督教的土著黑人则住在南部。达尔富尔是苏丹经济发展水平最落后的地区,当地居民多从事家庭畜牧业。
  达尔富尔地区曾经雨水丰沛、土地肥沃。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人口膨胀、放牧过度,这里的荒漠化现象不断加剧,惯于逐水而居的阿拉伯牧民被迫南迁,并因争夺水草资源与当地黑人部落发生冲突。由于长期以来达尔富尔地区部族间的武装冲突不断,致使该地区的许多地方一直处于无政府的混乱状态。
  历史上,由于苏丹边界是十九世纪欧洲列强瓜分非洲和实行殖民统治时人为划定,达尔富尔地区不少部落曾被划到不同的国家,因而该地区的部族与周围邻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年来,随着达尔富尔地区石油等矿产资源不断被开发,部族之间为争夺资源的斗争日趋激烈,一些邻国也以各种形式卷入其中。
  2003年2月,达尔富尔地区黑人居民相继组成 “苏丹解放军”和“正义与平等运动”两支武装力量,以政府未能保护土著黑人的权益为由,要求实行地区自治,与政府分享权力与资源,并不断攻城掠地,展开反政府武装活动。迄今,冲突已造成一万多人丧生,100多万人流离失所。
  达尔富尔地区的严重局势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切和担忧,为缓解达尔富尔地区紧张局势,包括联合国、非盟在内的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做了大量工作。2004年4月,苏丹政府同达尔富尔反政府武装组织达成停火协议,由7000多人组成的非盟部队随后进驻达尔富尔执行维和任务。可是,由于非盟自身能力的限制、维和经费的缺乏,再加上来自国内外的各种干扰,达尔富尔的稳定问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局部小规模武装冲突时有发生。非盟于2006年1月宣布,非盟部队在3月底任期结束后将难以继续执行维和任务,建议把维和任务移交联合国。联合国随后表示,愿意承担这项任务。联合国安理会于2004年7月和9月先后通过第1556号决议和第1564号两项决议,以改善该地区的安全局势。同年11月,联合国召开苏丹问题特别会议,通过第1574号决议,敦促苏丹政府和达尔富尔反政府武装加速政治谈判。2004年7月和2005年5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两次前往达尔富尔地区,以推动和平进程。非盟也一直是苏丹政府同达尔富尔反政府武装举行和谈的重要协调方。为监督冲突各方停火和实现该地区稳定,非盟还向达尔富尔派出军事观察员和维和部队。


2006年8月31日, 联合国安理会以12票赞成、3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决议,决定在得到苏丹政府认可后向苏丹达尔富尔地区派遣1.73万人的联合国维和部队,以帮助苏丹政府和反政府武装落实和平协议。俄罗斯、中国和卡塔尔投了弃权票。新华社记者赵鹏摄
  在国际社会的积极推动下,苏丹政府与达尔富尔反政府武装先后进行了多轮谈判。2006年3月10日,非盟和平与安全理事会通过决议,要求苏丹政府和达尔富尔反政府武装在4月底之前达成全面和平协议。5月5日,苏丹政府与达尔富尔反政府武装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签署了和平协议,从而为结束达尔富尔长达3年多的流血冲突迈出关键的一步。根据这项和平协议,反政府武装将被解散,而支持政府的民兵亦将被解除武装。
  2006年6月,由安理会15个成员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组成的代表团与非洲联盟和平与安全理事会举行了会谈,双方就苏丹达尔富尔维和使命移交达成一致意见,同意在2007年1月份将达尔富尔维和使命移交给联合国。
  2006年8月3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706号决议,决定在得到苏丹政府同意后向达尔富尔地区派遣1.73万人的联合国维和部队。苏丹政府重申,为维护国家主权,坚决反对这一决议。
  2006年11月16日,苏丹原则同意在达尔富尔地区部署联合国和非盟混合维和部队的“安南三阶段方案”。随后,联合国向达尔富尔地区派遣了少量军事顾问,开始了三阶段方案的第一阶段计划,但后两个阶段的部署未能落实。2007年3月8日,苏丹总统巴希尔表示,支持在苏丹达尔富尔地区部署联合国和非盟混合维和部队,但对混合维和行动的司令人选、混合部队的规模等一些细节问题有所保留。
  2007年4月9日,苏丹、非盟和联合国三方代表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会议,原则同意启动第二阶段计划,但苏丹仍对其中少数要点持保留意见。
  4月11日,作为中国政府特使结束对苏丹访问的外交部部长助理翟隽在北京表示,在达尔富尔问题上,苏丹方面已原则接受安南第三阶段方案,但对混合维和行动司令人选、混合部队的规模等一些细节问题有所保留。
  4月13日,苏丹西部达尔富尔地区的扎嘎瓦部落和阿姆卡姆拉提部落在南达尔富尔州首府尼亚拉签署和解协议,同意终止两部落间的流血冲突。
  据沙特阿拉伯通讯社4月15日报道,苏丹已经与联合国和非盟就在达尔富尔地区部署的混合维和部队的职责问题签署了一项联合协议,协议明确规定了联合国和非盟维和部队在达尔富尔的职责和作用。苏丹政府4月16日致电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确认苏丹全面接受向达尔富尔地区派驻联合国和非盟混合部队的第二阶段方案,包括同意联合国向达尔富尔地区部署武装直升机。
  4月23日,苏丹达尔富尔地区过渡权力机构和达尔富尔重建与发展基金会总部启动仪式在苏丹首都喀土穆举行,过渡权力机构从当天起开始履行职责。
  2006年11月16日,非盟、联合国、阿盟和苏丹政府就达尔富尔问题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联席会议。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提出了联合国分三阶段向非盟驻达尔富尔部队提供支援的计划,即“安南三阶段方案”。根据方案,第一阶段,联合国向非盟部队提供价值2100万美元的军事装备和物资,并派遣近200名军官、警官和文职官员,在非盟部队中担任参谋和顾问等职务;第二阶段,联合国支援非盟部队的人员和装备将达到一定规模;第三阶段,在达尔富尔完成部署联合国-非盟混合部队,这支部队将由1.7万名军人和3000名警察组成,其指挥权将掌握在联合国手中。

苏丹达尔富尔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2. 苏丹达尔富尔问题 到底 怎么 回事啊

(1)苏丹达尔富尔地区位于苏丹西部,与乍得接壤,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这里地势较高,降雨量多,自然条件仅次于苏丹南部和尼罗河沿岸,蕴藏的石油等自然资源也有待开发。约有80个部族生活在达尔富尔地区,错综复杂的种族和宗教矛盾导致这一地区的暴力冲突持续不断,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居民与信奉基督教和原始宗教的黑人居民经常发生武装冲突。  (2)2003年2月,由达尔富尔地区黑人居民组成的“苏丹解放军”和“正义与公平运动”两支武装以政府未能保护他们免遭阿拉伯民兵袭击为由,展开反政府的武装活动,要求实行地区自治。武装冲突造成大量人员伤亡,100多万人流离失所。  (3)达尔富尔地区的严重局势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切和担忧,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为援助达尔富尔难民和缓解该地区人道主义危机做了大量工作。联合国安理会于2004年7月和9月先后通过第1556号决议和第1564号两项决议,以改善该地区的安全局势。2004年7月和2005年5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两次前往达尔富尔地区,以推动和平进程。  (4)非盟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非盟一直是苏丹政府同达尔富尔反政府武装举行和谈的重要协调方。为监督冲突各方停火和实现该地区稳定,非盟还向达尔富尔派出军事观察员和维和部队。2004年4月8日,在非盟的调解下,苏丹政府与反政府武装“苏丹解放军”和“正义与公平运动”在乍得首都恩贾梅纳曾达成停火协议,但协议并未得到很好的执行。  (5)在国际社会的积极斡旋下,苏丹政府与反政府武装“苏丹解放军”和“正义与公平运动”又先后进行了数轮和谈,但一直未能在结束战乱问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2005年7月5日,和谈出现转机,双方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达成《关于解决达尔富尔冲突的原则宣言》,确定“达尔富尔问题首先是一个政治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对话解决”。双方保证维护国家统一、主权与领土完整,遵守国际法和尊重人权,并执行业已达成的停火协议和其他所有协议以及非盟和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双方还同意在8月24日举行新一轮和谈,后因苏丹第一副总统兼南方政府主席约翰加朗7月底座机失事被推迟。9月15日,苏丹政府与达尔富尔地区的反政府武装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开始举行新一轮和谈

3. 苏丹达尔富尔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新华社北京4月30日电(记者王龙琴)达尔富尔地区位于苏丹西部,自北至南依次与利比亚、乍得、中非等国毗邻,面积5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600多万。达尔富尔地区包括三个省,即北达尔富尔省、中达尔富尔省和南达尔富尔省。这里居住着包括阿拉伯人、富尔人和黑人等80多个部族,其中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多居住在北部,而信奉基督教的土著黑人则住在南部。达尔富尔是苏丹经济发展水平最落后的地区,当地居民多从事家庭畜牧业。

  达尔富尔地区曾经雨水丰沛、土地肥沃。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人口膨胀、放牧过度,这里的荒漠化现象不断加剧,惯于逐水而居的阿拉伯牧民被迫南迁,并因争夺水草资源与当地黑人部落发生冲突。由于长期以来达尔富尔地区部族间的武装冲突不断,致使该地区的许多地方一直处于无政府的混乱状态。

  历史上,由于苏丹边界是十九世纪欧洲列强瓜分非洲和实行殖民统治时人为划定,达尔富尔地区不少部落曾被划到不同的国家,因而该地区的部族与周围邻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年来,随着达尔富尔地区石油等矿产资源不断被开发,部族之间为争夺资源的斗争日趋激烈,一些邻国也以各种形式卷入其中。

  2003年2月,达尔富尔地区黑人居民相继组成 “苏丹解放军”和“正义与平等运动”两支武装力量,以政府未能保护土著黑人的权益为由,要求实行地区自治,与政府分享权力与资源,并不断攻城掠地,展开反政府武装活动。迄今,冲突已造成一万多人丧生,100多万人流离失所。

  为缓解达尔富尔地区紧张局势,包括联合国、非盟在内的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做了大量工作。2004年,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第1556号决议和第1564号决议。同年11月,联合国召开苏丹问题特别会议,通过第1574号决议,敦促苏丹政府和达尔富尔反政府武装加速政治谈判。非盟也一直在达尔富尔冲突各方之间积极展开斡旋。

  在国际社会的积极推动下,苏丹政府和达尔富尔两大反政府武装先后举行了多轮谈判,2006年5月5日,双方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签署和平协议。根据这项和平协议,反政府武装将被解散,支持政府的民兵亦将被解除武装。

苏丹达尔富尔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4. 苏丹达尔富尔大屠杀是怎么一回事

苏丹达尔富尔大屠杀这场冲突开始于2003年7月。联合国引用国际公义联盟的估计,表示冲突进行的期间,已有45万人死于暴力与疾病之。
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现正于苏丹共和国西部的达尔富尔地区进行,交战方主要分别为游牧的巴加拉族组成的牧民武装部队;以及巴加拉族以外的定居部落。
与主要为穆斯林与基督徒冲突的第二次苏丹内战不同,在达尔富尔的居民以穆斯林为主。绝大多数达尔富尔居民、牧民武装部队、苏丹喀土穆政府官员都是穆斯林。

扩展资料:
冲突原因:
达尔富尔发生冲突的原因,可谓相当复杂。围绕尼罗河的国家及如达尔富尔等的周边地区,充斥着不平等,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逐渐恶化。双方之间的磨擦受到综合环境灾害、政治投机及地缘政治的影响,在20世纪后期不断加剧。
此外,有许多人误解此冲突为阿拉伯人及非洲人之间的种族问题;而历史学家则认为这种误解并不是完全正确,但也不是完全错误。也有媒体认为西方国家暗中助长了这些紧张情势,以阻挠中国与苏丹在此地区的石油合作。
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现正于苏丹共和国西部的达尔富尔地区进行,交战方主要分别为游牧的巴加拉族组成的牧民武装部队;以及巴加拉族以外的定居部落。
在达尔富尔问题上,中国政府一直主张维护苏丹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通过对话和平等协商推动达尔富尔问题的政治解决。通过谈判早日实现达尔富尔的和平、稳定与经济重建,是中国政府处理达尔富尔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达尔富尔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互动百科-苏丹达尔富尔问题

5. 达尔富尔危机的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由来

 2004年4月1日,在非洲联盟调解下,苏丹政府与苏丹解放军及正义与公正运动的代表在乍得首都举行了谈判,4月8日双方达成停火协议。同年7月15日,双方在亚的斯亚贝巴举行了第二论谈判。反政府武装提出六点要求,主要是解除达尔富尔阿拉伯民兵组织武装、对所谓种族灭绝和种族清洗进行国际调查、释放战俘、把谈判地点从埃塞俄比亚转到中立国等要求,苏丹政府拒绝接受这些要求。4月17日,此次谈判宣告破产。同年12月,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又举行了第三论谈判,也未取得任何进展。一年多来,经过中立国乍得和非洲联盟多次协调,阿布贾谈判仍在继续,谈谈停停,至今仍未解决任何实质问题。为此联合国安理会于今年上半年曾发布1590和1593号两项决议,要求苏丹政府和达尔富尔反政府武装在非洲联盟的协调下尽快停止武装冲突,和平解决争端。自去年4月8日苏丹政府与达尔富尔反政府武装签署停火协议以来,双方之间未发生严重武装冲突,但反政府武装袭击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人员和抢夺援助物资的事件仍然不断发生。 中国对非洲石油的探险是从苏丹开始的。1995年,中石油开始进入苏丹。短短几年时间,苏丹已成为中国重要石油来源。目前,中石油在苏丹拥有12家企业,占有苏丹最大石油公司大尼罗河股份公司40%、喀土穆炼油厂、石化厂各50%和95%股份,并修建了750公里输油管和苏丹港30万吨油轮输油终端。苏丹政府对华出口额一度占总额的55%,其中大部分为原油。2004年1至4月,从苏丹港出发的25艘油轮竟有19艘开往中国。通过中国的投资,苏丹在1999年成为石油出口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通过在苏丹的石油开发,中国开始逐步摆脱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正因如此,中国需要苏丹政府保持对国家的控制,以确保自己的能源利益;而苏丹方面也需要中国的扶持,从而能在日益孤立的国际舞台上继续周旋。 中国是苏丹最大的贸易伙伴。据商务部提供的信息,1997年以来,在石油开发项目带动下,双边贸易量猛增。2001年,苏对华贸易占其外贸总额的35%,其中对华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55%,从中国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14%。2003年1月到12月,中苏进出口总额达到19.2亿美元,其中中国从苏丹进口14.4亿美元。中国从苏丹进口的商品主要是原油。目前大部分西方国家的投资已从苏丹撤走,只有中国公司仍继续活跃,其中以中石油的规模最大,占苏丹最大的石油财团40%股份。中石油拥有4个苏丹油田的开采权,其中3个已经投产,年产量超过2600万吨。中国还投资兴建炼油厂及铺设输油管道,协助苏丹出口石油,现时原油出口占苏丹外贸收入的70%,其中大部分出口到中国。1996年11月,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标获得苏丹穆格莱德油田1、2、4区块开发权,并负责组建作业集团———大尼罗河股份有限公司,中方占最大股份(40%)。该项目由3个区块和一条原油外输管线组成,1999年6月完工,8月底出口了第一船原油,目前日产原油25万桶。该项目自运营以来效益显著,对促进中苏两国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另外,中国在苏丹首都喀土穆还有炼油厂、石油化工厂。中油集团和苏丹政府各占喀土穆炼油厂50%的股份,项目于2000年5月正式投产,年加工能力为250万吨原油,目前运行良好。中油集团占喀土穆石油化工厂股份的95%,苏丹政府占5%。2002年3月5日正式投产,设计年产1.5万吨聚丙烯。除了投资,中国早在1981年就开始在苏丹进行劳务承包。中国在苏丹的承建项目包括石油化工、港口、电站、房建、路桥等。外交部西亚非洲司对本报记者说,中国在苏丹大约有3000人。据了解,中方人员主要是公司代表和承包工程的劳务人员,但中国公司主要集中在苏丹中南部地区,而达尔富尔地区位于苏丹西部。因为在苏丹拥有重大的石油利益,若苏丹局势太过波动,也会影响中国的利益,所以中国对苏丹采取中庸政策,不向其施压,也不赞成制裁,游说苏丹政府接受联合国派驻维持和平部队,自己也积极参与了维和行动,先后派遣430名军人进驻苏丹,除协助维和任务外,也间接保护中国在当地的石油利益。维和部队数千名成员以非洲联盟为主,中国是少数参与苏丹维和部队的非盟以外国家,可见苏丹如何信赖中国。美国去年要求扩大维和部队至两万人,幷要求派遣联合国其他国家的军人,该建议被苏丹拒绝,中国起初也反对建议,但近月态度转变,分析估计胡锦涛在会见苏丹总统巴希尔时会协助联合国进行游说。 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在非洲的外交工作一向以国家利益先行,石油及矿产等天然资源是首要目的,其次就是非洲国家的票源。自2003年至今,胡锦涛先后三次出访非洲,三次访问的国家鲜有重复,几乎48个非洲邦交国都亲自探访过。虽然非洲国家都是穷国小国,但在联合国或其他国际组织却拥有实实在在的投票权,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推动利益攸关的议题时,需要其他成员国的支持,而香港前卫生署长陈冯富珍得以当选为世卫总干事,已证明了非洲票源的实力。然而中国虽然付出很多,却没有收到预想的回报。由于担心中国的垄断地位,近年来苏丹政府通过种种手段打压中国石油公司。作为最大股东的中石油,却屡屡在当地各项招标中失败,或被迫以高价签标。西方对苏丹实行经济制裁导致在当地控股的中石油面临国际困局。中国政府坚持“不干涉”原则,对苏丹政府使用中国资金、武器支持阿拉伯民兵不闻不问。当地大使馆又对中资企业和中国经济利益保护不力,对中国企业间的协调问题熟视无睹,一味将问题往国内推诿,造成中石化、中石油恶性竞争,结果被苏丹利用而两败俱伤。 由于达尔富尔人道危机愈演愈烈,中国出于构建国际战略的考量,不可能公然反对联合国相关决议。另一方面,顾及中国在苏丹石油利益,又势难转而支持国际社会对达尔富尔的干预,真可谓向前失分,向后也失分。苏丹拿着中国提供的武器在达尔富尔大打出手,给中国造成巨大外交麻烦,同时又毫不客气地打压中资石油公司,使其经营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对这种两头不讨好的困局,一些中国观察家认为是“美国力图打压中国的企图”,主张加大对苏丹政府的支持力度。但有识之士指出,必须检讨中国在苏丹的外交策略和经营理念,用更理性、更负责的政策来维护中国的国际形象和经济利益。

达尔富尔危机的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由来

6. 介绍一下苏丹分裂的有关情况和达尔富尔问题

  苏丹南部公投通过独立,民众对南北苏丹“和平分手”表示欢迎之余,也不禁深思苏丹南北问题背后的历史因素。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南苏丹问题确实由来已久。其中,殖民统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英殖民者始作俑  苏丹位于非洲东北部,红海西岸,国土面积为250万平方公里,是非洲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从历史上来看,苏丹北纬10度线以南直至边界的南苏丹(或称苏丹南方)在人种民族、历史地理、社会经济、宗教文化诸方面均与苏丹北方存有较大差异。尤其是7至15世纪,大批阿拉伯人从北边进入苏丹,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穆斯林就成为苏丹北方的主要居民。而南苏丹主要居民依旧是信仰原始宗教的非洲裔人。  1899年苏丹沦为“英埃共管”,实际成为英国殖民地。从1902年起英国当局就酝酿苏丹南北分治,到1939年颁布“南方禁区法令”,英殖民者在法律上正式确认南北分治政策。英国殖民当局通过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诸方面的一系列分而治之政策,阻碍苏丹南北民族之间的往来交流。二战后,英国唆使南方亲英人士提出南北分治的要求,反对与北方组成统一的苏丹民族国家,企图把南苏丹并入英属“东非联邦”或独立建国。南苏丹问题由此而生。  高压政策激化矛盾  1956年苏丹独立后,历届政府对南方执行的歧视高压政策造成南苏丹问题日趋激化,由此在半个世纪的岁月中发生了两场延续多年的南方黑人反对喀土穆中央政府的南北内战。  1958-1964年执政的阿布德军政权对南方实行强权专制政策,激起南苏丹人更为强烈的分离主义情绪和武装反抗活动。1969年上台的尼迈里政府审时度势,对南苏丹采取明智的安抚政策,准予南方内部自治,促成1972年南北对峙双方在亚的斯亚贝巴达成和解协议,第一场南北内战随之停息。  然而十年之后,尼迈里政府破坏亚的斯亚贝巴协议,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失误的政策,包括剥夺南方自治权,推行“重北轻南”的经济政策,强制南方实行“伊斯兰化”等。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位于穆格莱德盆地的阿布耶伊地区发现大型油田,这一地区恰位于北苏丹的南科尔多瓦省和南苏丹的北加扎勒河省之间。石油资源的发现让双方的分歧即刻白热化,导致1983年南北双方内战再起。南苏丹成立了“苏丹人民解放运动”(SPLM)和“苏丹人民解放军”(SPLA),和喀土穆政权进行了长达11年的血战。  经济合作成和平保证  1994年,在东非政府间发展组织倡导下,苏丹政府同SPLM展开政治谈判,并在美国直接介入下取得突破。2005年,苏丹政府同SPLM签署《全面和平协议》,成立包含南方力量的苏丹民族团结政府,结束了当代非洲延续最久的内战。这次内战造成约200万人丧生,约400万人流离失所。根据《全面和平协议》,在6年过渡期结束后的2011年,南方进行决定南方最终地位的全民公投。  分析人士认为,尽管苏丹北南双方民族、宗教等矛盾仍然存在,但经济发展已经把南北方紧密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在《全面和平协议》签订后,通过过渡政府磨合,南苏丹和北苏丹已经在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尤其是在油气资源领域,南部苏丹虽然有丰富的石油,却缺乏炼油设施和向国外输油的管道。北方控制石油产业链,却没有石油。这种差异决定了南北分家后必须加强合作,这种合作将是未来南北和平的一个重要保证。

7. 苏丹达富尔问题为什么和中国撤上了关系?

在内地,达尔富尔问题一直没有被很好的宣传。达尔富尔,苏丹的一个地区名,多年前就有政府军和反政府武装的冲突,国际上一般认为是苏丹政府支持的加宁韦德组织针对达富尔地区的非阿拉伯平民的袭击导致的危机,称为达尔富尔危机,几年下来有超过20万人丧生。联合国希望能够派出维和部队,和非盟的维和部队联合在一起制止达尔富尔地区的种族屠杀。


但是苏丹政府认为达尔富尔问题是内政,不同意联合国派进驻维和部队,此外,苏丹政府还否认国际组织和人道主义救援机构的所有指控,仅仅承认在政府打击叛乱武装的过程中的确有一些平民伤亡。在达尔富尔问题上,中国投了弃权票。


中国驻联合国代表王光亚说,中国一直建议提案国在案文中写明“征得苏丹政府同意”这一安理会固定和惯用措辞,同时敦促提案国慎重考虑表决的时机。王光亚说,遗憾的是,提案国未能认真听取和采纳中方的忠言相劝。他说,鉴于对通过决议的时机和案文措辞本身均有保留,中方只能对决议投弃权票。而外交部发言人秦刚重申,中方主张联合国在苏丹的维和行动应征得苏丹政府的同意,并且主张有关国际行动,特别是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应征得苏丹政府的同意,这样才能使维和行动真正达到预期效果。


另外有分析认为,中国是苏丹的最大投资者,中石油占有苏丹最大石油公司大尼罗河40%股份、喀土穆炼油厂、石化厂各50%和95%股份,并修建了750公里输油管及苏丹港30万吨油轮泊位。中国占苏丹全国出口额55%,大部分为原油出口。出于保护石油利益的考虑,中国一直反对美英等大国介入达尔富尔危机,反对制裁,不赞成联合国维和部队介入,并多次在安理会表决制裁行动时投出弃权票。中国政府还向苏丹政府提供了大量资金及物资援助等等。


一些非政府组织也在积极通过活动呼吁有关国家制止在达尔富尔的种族屠杀,最有影响力的是‘拯救达尔富尔联盟’,由160多个非政府组织结盟组成,目的是提高美国社会对于达富尔危机的认识程度、敦促政府采取更多的干预行动,到今年6月底,第100万个签名的是希拉里·克林顿。


可喜的是,最近关于达尔富尔危机的问题露出了曙光,《亚洲时报》最近的一篇文章说:“中国对国际社会在人泉纪录方面的批评一向甚少积极回应,但近几个月西方人权组织显然成功地找到了着力点:因为认定中国为‘苏丹达尔富尔屠杀的帮凶’,西方有人发起杯葛2008奥运的运动;近日,中国罕有地委出非洲事务特别代表向苏丹政府施压,又派遣工兵队协助落实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国际人泉组织的行动一次比一次有影响力,达尔富尔将是一个烫手山芋,持续考验北京的政治外交智慧。”

苏丹达富尔问题为什么和中国撤上了关系?

8. 苏丹达尔富尔是个什么的地方

达尔富尔(Darfur)地区位于苏丹西部,自北至南依次与利比亚、乍得、中非等国毗邻,面积5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达尔富尔地区包括三个州,即北达尔富尔州、西达尔富尔州和南达尔富尔州,有人口600多万。这里居住着包括阿拉伯人、富尔人和黑人等80多个部族,其中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多居住在北部,而信奉基督教的土著黑人则住在南部。

    达尔富尔是苏丹经济发展水平最落后的地区,当地居民多从事家庭畜牧业。 

    达尔富尔地区曾经雨水丰沛、土地肥沃。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人口膨胀、放牧过度,这里的荒漠化现象不断加剧,惯于逐水而居的阿拉伯牧民被迫南迁,并因争夺水草资源与当地黑人部落发生冲突。由于长期以来达尔富尔地区部族间的武装冲突不断,致使该地区的许多地方一直处于无政府的混乱状态。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