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途】公益读书群《道德经》41章

2024-05-14

1. 【星✨途】公益读书群《道德经》41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 
  
 前三句中的“上、中、下”并不是老子将人的阶层进行了分级,而是指对于“道”的掌握程度。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勤: 频率很高。
  
 (道掌握比较深的人,他们会经常的依据“道”来做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对于道的掌握程度没有那么深的人,他们对于道,哪怕是听到了,仿佛也像没听见一样。)
  
  “下士闻道,大笑之。” 
  
 (而对于道掌控的并不好的人,他们听到了之后,不仅不能理解,不相信,反而会耻笑。)
  
  “不笑不足以为道。” 
  
 (但是不被人误解,不被人耻笑的东西,却称不上是真正的道。)
  
  
 其实事物的真相,事物的本质,是天上天下绝顶珍贵的宝藏,就像释迦牟尼佛的称号一样,世间一切最美好,最珍贵的东西,全都集于他一身。如此宝贵,如此珍稀的至宝,怎么能够被我们如此轻易地获得呢?怎么能够被我们轻易的理解呢?怎么能轻易地被我们得到呢?如果我们真的可以很轻易的得到,理解,明白,那么他也不会是绝顶珍贵的宝藏了。
  
  
  
  
  “故建言有之” 
  
  故: 所以。
  
  建: 建立。
  
 (所以在建立语言的时候,在源头,在最开始的时候就有这样的几句话。)
  
  
  “明道若昧” 
  
  
  明: 光明、通明。
  
  眛: 愚昧、晦暗。
  
 (真正明白,通透的人,在生活中仿佛很普通,很平凡的样子。他们没有激烈的语言,也没有特殊的着装,也没有特异的行为,他们和平常人没有什么两样。)
  
  
  “进道若退” 
  
 (真正前进的道,仿佛看起来像是在后退。)
  
  “夷道若颣” 
  
  
  夷: 平坦。
  
  颣: 崎岖。
  
  
 (真正平坦的道路反而看上去很崎岖。真正正确方向的道路,往往是荆棘遍布,风雨交加的。而那些看似晴空万里,看似平坦的路,却往往是通向痛苦的道路。)
  
  “上德若谷” 
  
  
 (上等的品德,就像空旷的山谷一样。)
  
  “广德若不足” 
  
 (广大的,广阔的德行,却仿佛没有令天下所有的人都满意。)
  
 在道德经第三十二章中,有这样一句话。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天下的臣民没有去命令天地,但天地却很均匀地分布,不论人民是处于干旱渴望降雨,还是他们早已经成了涝灾,或者是他们期望艳阳高照,来晒自己刚搁下的谷子。天地都不会去理会那些理由,它只是很平均的将雨撒在天下的每一个角落。
  
  
 还有一句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仿佛不仁意,把所有的生命都当成祭祀用的草鸡,草狗一样。不会去考虑任何一个人的,任何需求和想法。但其实也正是因为它不去考虑任何人的需求和想法,仅仅是简单的来依照道行事,所以天地的不仁就是至仁。
  
  “建德若偷” 
  
 (真正强健,刚健的品德,却仿佛很懈怠。)
  
  “质真若渝” 
  
  渝: 浑浊。
  
 (真正清澈的品质,看起来却好像很浑浊。)
  
 有一句话: 水至清则无鱼。 
  
  浑浊就是至清。 
  
  “大白若辱” 
  
 (真正的清白,看上去仿佛受到了委屈和误会。)
  
  “大方无隅” 
  
  隅: 角落。
  
 (真正的方正,刚正,没有一丝角落,没有一点遗漏。)
  
  “大器晚成” 
  
 (伟大的成就总是到最后才能得以完成。)
  
  “大音希声” 
  
 (大音,仿佛听不见什么样的声音,仿佛不局限在什么样的声音里。)
  
  “大象无形” 
  
 (天地至高,至大的形象,反而不局限在形象里,反而看不到什么形象。)
  
  “道隐无名” 
  
 (真正的道,真正的本质,真正的真相,恰恰就隐藏在这些没有办法去用语言描述,没有办法命名,甚至我们很难去明白的这些现象里。)
  
  “夫唯道,善贷且成” 
  
  贷: 给予,惠泽
  
 (也只有道能真正的爱护,给养,成全万物。)
  
  孙涛: 这整篇文章都通过了一个,完全相反的,相对立的描述来为我们呈现一件事情:
  
  真正的道,真正的好,真正的善,反而在表面上看起来不是那样的,真正好的东西,不一定表面华丽,真正好的东西,不一定我们接受起来很容易,真正好的东西不一定我们听了就可以明白,真正的好的东西,可能不是我们平时所想象的那样的。 
  
  
   
  
                                                         精彩分享
   
  
 
                                          
 
                                          
 
  
  
                                               2020年3月5日
  
                                               分享者:孙涛

【星✨途】公益读书群《道德经》41章

2. 【星✨途】公益读书群《道德经》25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有一个浑然一体的物体,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了。 
  
  它寂寥无声,独立不移,循环往复,永不衰竭,为万物产生之本源。 
  
  我不知道怎么称呼它,只好称之为“道”,并勉强叫它为“大”。 
  
  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止,运行不止而伸展深远,伸展深远又重返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宇宙间有四大,而人为其中之一。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这章中,最耳熟能详的就是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借用纯阳真人,吕洞宾的话来解读:
  
 “ 修在何处?结穴在寂寥。人能自然如地之静,故常存,谓之人法地。地得天之雨露下降,生化之机,地固结而常存,谓之地法天。天禀清虚之气,凝虚于上,不动无为,而合道,谓之天法道。道本于虚无,常含湛寂之体,听无为之生化,谓之道法自然。自然之中,有物混成,感先天地而生,凝寂寥而化,随自然之机而合混成之道,谓之自然。” 
  
  
   
  
  译义: 
  
  (修在何处?) 
  
  “修”: 修行,修为,修养等。在何处在哪里。
  
  (结穴在寂寥。) 
  
  “结穴”: 缔造洞穴,这里可以译成停留或者停驻。
  
  “寂寥”: 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寂寥,是寂静空旷,没有声音的意思。在这里,其实寂寥的含义比较丰富,可以用寂静,虚灵,空洞,无杳,无有这五个词来形容他。
  
  (人能自然如地之静,故常存,谓之人法地。) 
  
  
 人能自然地像地一样寂静,所以人可以长久的存在,这叫做人效法大地。大地得到天上的雨露滋润,生化之机,这里的生化是生生不息,演化的意思。
  
  (地固结而常存,谓之地法天。) 
  
  
  “固”: 凝固,
  
  “结”: 缔结。
  
  
 地可以凝固成一个整体而长久存在,这叫做地效法天。
  
  (天禀清虚之气,凝虚于上) 
  
  “天禀”: 清虚,清净,空虚,虚无的意思。
  
  “凝虚”: 将这些虚无的气息凝聚在上面。
  
  (不动无为,而合道,谓之天法道。) 
  
 不动无为,符合道的规律,这叫做天效法道。
  
  (道本于虚无,常含湛寂之体,听无为之生化,谓之道法自然。) 
  
 “于”:在。
  
 道的本源在虚无的地方。
  
  “湛”: 清澈。
  
  “体”: 状态。
  
 时常保持清澈,寂寥的状态。
  
  (自然之中,有物混成,感先天地而生,凝寂寥而化,随自然之机而合混成之道,谓之自然。) 
  
 自然之中,有物于混沌中生成。在天地之前,它就出生了 凝聚寂寥而化形,随着自然中的机缘浑然天成的道,这叫做自然。
  
 在这段文字中,纯阳真人提出了五个对象: 人、地、天、道、自然。 这五者并不是毫无联系的。相反,它们是有非常紧密的关联,而且可以相互转化,密不可分的。
  
  
 正如这章的第四句话: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止,运行不止而伸展深远,伸展深远又重返本原。我们会发现这五个对象,他们的联系是可以形成一个循环,生生不息,没有开始,也没有停止。
  
 这里举例群主本人,经过绝望后,重大蜕变的故事:
  
 群主本人在年龄很小的时候,就有哮喘这个病,不只他,他的姥爷,三舅都有。而他的三舅也是因为这个病,30多岁就英年早逝了。记得那是一天下午,他从幼儿园放学,母亲来接他,告诉我他舅舅去世了。但是他却面无表情,没有哭,也没有喊,没有惊慌失措,很平淡,只是说:“那我知道了”。那时的他年龄还小,还不懂得如何去表达这种深沉又绝望的痛苦。三年之后,最疼爱他的姥姥也去世了。那时候他年仅八岁,这些痛苦一直就积压在心里。
  
 而他的爷爷奶奶也是特别宠他的,因为他是家里唯一一个男孩儿,而且是老大。在他很小的时候,家里的条件还不太好,那时候喝可乐都是一件挺奢侈的事情。快过年的时候,爷爷奶奶就会买那种大桶的雪碧,百事可乐悄悄藏在床底下。等到他去的时候,爷爷奶奶才会偷偷的从床底下拿出来,再拿一个小纸杯倒给他喝,还会很温柔地告诉他:“慢点喝,慢点喝,别呛着。”
  
  
 爷爷和奶奶只是一对很普通的老人。他们并没有万贯的家财,也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甚至可以说,也没有什么特别坎坷,令人难忘的经历。但是他们对他的爱就好像那种,春雨一样,仿佛不易察觉,但又无处不在,就在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中,点点滴滴的去呵护着,温暖着,去爱着他。然而在他21岁的时候,奶奶由于糖尿病最后恶化成了尿毒症,已经没有办法去医治了,离开了人世。把奶奶出殡送到火葬场的时候,他都一直跟在身边,当奶奶被推进焚化炉里的那一刻,他感觉整个世界都彻底崩塌了。他不知道在奶奶之后,这个世界上还会不会有一个人这样去呵护他,爱他,他有那么多话想对奶奶说,可之前不懂事,有那么多东西,想要给奶奶买,可惜之前没有钱。有那么多事情,想为奶奶做,可惜之前没有能力。这可能就是我们常说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吧……他就眼睁睁的看着奶奶离开,却无能为力。
  
 而他一个巨大的转变发生在23岁的那年。他刚刚从成都回到东北没多久,他的姥爷去世了,享年94岁。
  
 老人家身体一向很好,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他是国企退休下来的一个员工,他之前在烟厂工作。写得一手好字,对于诗词歌赋也很精通。别的老人在度过晚年的时候,可能没事养养鱼,养养花,逗逗鸟,逛逛公园。而他的姥爷更喜欢自己在家里去练书法,去写字,写诗。
  
  
 他一直称赞姥爷有竹子般的风骨。他的人格魅力。也对群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正是因为姥爷,他才特别喜欢文言文,特别喜欢散文,包括各类的诗词歌赋。然而,在姥爷离开他的时候,出乎意料的,他并没有很深的绝望,很深的痛苦。反而是替姥爷感到由衷的幸福,开心,还有满足。
  
 因为姥爷也有哮喘病,他又是一个老烟枪,每天烟不离口,就哪怕病得再严重,也要抽烟。所以他后几年的身体状态特别不好,有的时候。意识都会模糊,每天清醒的时间很少很少,话也很少,每天只能躺在床上。有的时候看着看着电视,人就迷糊过去了,就是这样的一个状态。
  
  孙涛:其实我是觉得,继续这样的状态活下去,对于这样一个有风骨的老人来说,其实是一种折磨和折辱。当我看到他撒手人寰的那一刻。我是感到特别幸福。 
  
 他可以风风光光的来,风风光光的走,这一辈子他经历了那么多坎坷。经历了那么多磨难,也辉煌过,也落魄过。最后,他却能挺直他的脊梁,去面对这人世间的风风雨雨。
  
  孙涛: 姥爷的离世给了我一个回到自己的机会。我总结了这么多年,我所学习的,知识理论,经验,包括这么多年的体验,我所有的经历我才发现。我困在痛苦里,其实是因为我还处在比较浅的层面里。我姥爷在表面上离去了,我就仿佛信以为真,我就深陷其中,痛苦的不能自拔。
  
 但实质上,当我姥爷被推进焚化炉的那一刻。从炉口冒出的烟,它飘到了天上,随着每一场雨,每场雪,每一阵风,重新又回到我们生活中,重新又回到我们身边。而我姥爷被深埋在地下的这些骨灰,混合着大地中的泥土,孕育了万物。可能是我家门口的那一丛花,可能是我家路口的那一棵树,甚至可能变成了树上的虫子,还可能变成了吃掉了虫子的鸟,他就在我们周围,无时无刻地用他的爱包裹着我。
  
  孙涛:人仿佛没有真正的出生和死去。生和死,只是一个循环,没开始过,也没结束过。我们是在一个完整的,清晰的世界里,不断地体验各种不同形态的,我们的人生。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活着,所谓活着有肉体的人生。 
  
 
  
  
                                            2020年2月15日
  
                                             分享者:孙涛

3. 【星✨途】公益读书群《道德经》49章

圣人无常心,
  
 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
  
 德善。
  
 信者吾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
  
 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
  
 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
  
 圣人皆孩之。
  
  译: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
  
  圣人: 明白事物本质的人,明白事物运行规律的人
  
  
  无: 没有
  
  常: 经常不变的意思
  
  心: 心态、情绪、处事的方法、核心
  
  百姓: 其他人
  
  心: 情况、状态
  
  心: 核心
  
 (圣人的情绪状态,为人处事的方法是一直在变化的,以其他人的情况,以当时的情况为核心。)
  
  
 我们在生活中没有必要,要求自己一直是积极向上的状态,或者一直是消极低沉的状态。我们的状态是随着事物的变迁,随着事件的发生,随着我们情绪的涌动而变化的。
  
  
 下面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
  
  
  我们的状态会自然而然的随着事情的发生、随着心情的改变而改变。 
  
 
  
  
 再举一个例子来诠释“状态”的问题。
  
  
 在这段小故事中,大家可以清晰的看到小A的状态,工资上涨了他很开心、很兴奋,接着到担忧,又到松了口气,又提起来,又松下来,再提起来。他的状态一直是随着事件的发展,随着妻子的讲述而迅速发生改变。这个小故事虽然看起来有一点点好笑且荒谬,但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也时常像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一开始很好的心情因为某个人的某句话、某个眼神、某个行为,便掉到地狱般的感受里。而有的时候我们在绝望痛苦里,人生一丝希望都没有的时候,就因为某个人的某句话,一下子上了天堂般的美妙世界。
  
  
  孙涛:无论是地狱般的绝望,还是天堂般的美妙。其实都只是因为别人对我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他们的眼神,他们的行为,他们的气息……让我们不由自主的去到了那个地方。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是没有自主权的,我们没有控制我们自己的权利,我们仿佛是一个没有行动能力的木偶。别人叫我们往东,我们就往东,别人叫我们往西,我们就往西,别人叫我们往南,就往南,要往北就往北。而言语、行为、眼神如同一根根线一样牵动着我们。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善: 善良
  
  
  善: 很好地去对待
  
  德: 通“得”,得到
  
 (善良的人我可以很好的去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可以很好的对待他,这是得到了真正的善良。)
  
  
 
  
  
  孙涛: 为什么翻译这句话的时候,我不用“善待”而用“很好的对待”。因为“很好的对待”是可以视情况而变,并不是僵化的说我们“善待所有人”,“善待万物”,“善待一切”,对一切一视同仁。我们确实可以在无论面对哪一种人,哪一种情况都可以做到游刃有余,我们把自己的光芒,或者说自己最好的东西奉献给对的人,而不是平白无故地,自己的东西奉献给那些不去珍惜的人。
  
 我们会区分的很清晰、很清楚。不会说:“我今天给你500块,你转手给我一耳光,我特别开心,又掏出500块给你,并且把另一边脸伸过去让你打。”
  
  如果学习或者成长自己,最终把我们成长成自我牺牲,没有喜怒哀乐,没有爱恨情仇,没有任何情绪的流动。这绝对不是我们想要到达的终点,或者说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 
  
 我们应该对所有人都好吗?我们不是说要一视同仁吗?我们要爱世间万物吗?或者从更深一点的角度讲,这样做的方式,即使分别也不是分别。因为有的时候,疏远、否认、打击甚至辱骂是对一个人更大的教育,更大的唤醒,更大的给与。 “乱世用重典,沉疴用猛药。” 就像 “棒喝之法” 一样。
  
 如同玫瑰,它需要娇生惯养、悉心呵护。而野草,它要经历风吹雨打,才能够坚韧的成长。花草和人没有什么区别,有的人这个阶段,他就需要赞美褒奖鼓励,而有的人却需要重重磨难,千锤百炼才能成就。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诚信的人我相信他,不诚信的人我一样相信他,相信他就是那样一个不守诚信的人。这是得到了信任的真谛。)
  
  
 真正的老子所讲的。包括我们所追求的 什么是“道” ? 什么是“得道” ?什么是 “得道之后的生活” ?就群主而言,为大家分享了这么久道德经,当把他所有学习的经历,他生命的经历,他在工作与学习中经历的每一件事情,把它揉合起来,总结出这样几个特点:
  
  
  是真诚的而非愚笨的;是炙热的而非莽撞的;是洒脱的不是肆意妄为。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 
  
  歙: 收敛
  
  
  浑: 浑圆
  
 (圣人生活在人世间,收敛、收敛再收敛;在人世间行走,为人处事,要浑圆他的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天下人都限于他们所听到的,他们所看到的,信以为真,无法自拔。而圣人就像天真无邪的孩子一样。)
  
  
 “圣人皆孩之”,孩童是什么模样呢?
  
 他开心了,就会笑得自己要背过气去;
  
 他难过了,就不会理你,或者他要哭的稀里哗啦,翻天覆地,怎么哄也哄不好;
  
 他如果喜欢你,他就会见到你就往你身上扑,挂在你身上,靠在你身上,抱着你的腿;
  
 他要是讨厌你抱着他,说不定还会撒你一身的尿,你怎样他都不让你靠近他。
  
  
 其实我们所追求的“圣人”状态很简单,但我们轻易无法来到那里,因为在这之间还阻碍着太多太多,我们已经形成的对事物的认知。
  
 我们认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我们形成了对为人处事的方式,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我们形成的对生活的认知,什么是幸福的?什么是不幸福的?
  
  有太多太多乱七八糟、铺天盖地、一堆又一堆的认知,阻碍着我们和这个天真的孩子相遇,阻碍着我们和最开始的源头相遇,最纯净的自己相遇。如果,这一座座大山不被打破,我们无论如何努力,无论如何拼命也没有办,来到我们最向往的地方,没有办法去遇见那个最开始的自己。 
  
 最后把一句群主恩师说的一句很宝贵的话奉献给大家: “生命中最可怕的不是未知的,而是我们对已知的深信不疑。” 
  
 
                                          
 
  
  
                                                 2020年3月15日
  
                                               分享者:孙涛

【星✨途】公益读书群《道德经》49章

4. 道德经全集的图书目录

上篇 道经第一章 天地之始第二章 美之为美第三章 圣人之治第四章 象帝之先第五章 天地不仁第六章 玄牝之门第七章 天长地久第八章 不争无尤第九章 功遂身退第十章 长而不宰第十一章 无之为用第十二章 圣人为腹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第十四章 无状之状第十五章 善为士者第十六章 没身不殆第十七章 功成事遂第十八章 大忠大义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第二十章 而贵食母第二十一章 惟道是从第二十二章 圣人抱一第二十三章 道亦乐得第二十四章 自是不彰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第二十六章 静为躁君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第二十八章 复归于补第二十九章 为者败之第三十章 以道佐主第三十一章 有道不处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第三十四章 其不为大第三十五章 不可既也第三十六章 欲翕固张第三十七章 道恒无为下篇 德经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第三十九章 一为始祖第四十章 虚中生有第四十一章 善贷且成第四十二章 以为教父第四十三章 不言之教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第四十六章 知足常足第四十七章 不行而知第四十八章 为道日损第四十九章 善者吾善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第五十一章 是谓玄德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第五十三章 盗夸非道第五十四章 其德乃普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第五十八章 福祸倚伏第五十九章 长生久视第六十章 德交归焉第六十一章 皆得其欲第六十二章 万物之奥第六十三章 能成其大第六十四章 无为无败第六十五章 善为道者第六十六章 莫能与争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第六十九章 哀者胜矣第七十章 被褐怀玉第七十一章 以其病病第七十二章 自爱不贵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第七十五章 无以生为第七十六章 强大处下第七十七章 不欲见贤第七十八章 柔之胜刚第七十九章 报怨以德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第八十一章 善者不辩附录老子与《道德经》……

5. 《道德经》第二章读书分享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先后相随。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一部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就是说当天下人对美善有了定论,那么丑恶也就有了定论,就有了好美善,厌丑恶之心,那就糟糕了,老子想说的是,对于善恶美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这是正常的现象,要客观的去看待,但如果有了固定的标准,人为的去定义,去界定什么是善恶美丑的话,就会滋生出不好的东西,就会对社会造成不好的影响,比如建立一个善的典型,那个善便会为人利用,成为作恶多端的挡箭牌了;建立一个美的标准,那个美便会闹出“东施效颦”的陋习
  
 第二部分:老子紧接着就用六种自然现象,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先后相随,进一步论证,人为的把美丑,善恶用固定的标准去界定,是多么荒谬的一件事;同时告诉世人世间万物是相对的,流动的,变化的,而不是绝对的,固定的,不变的,要效法天地宇宙的自然法则,不执著,不落偏,不自私,不占有,为而无为
  
  
 第三部分:老子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像圣人那样,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少说多做,遵循自然规律;要像道那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道生万物却从不占有,做事情却从来不说,有功劳却从不自居
  
  
 第四部分: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句就是本章的总结,也是老子在教导我们,要能像圣人,道那样,做到不执着于居,这样才能不去,才能一直存在,一直拥有
  
  
 从中获得一些启示,给大家分享一下:1.要客观的去看待,不要主观的去评判,要学会尊重,理解,包容,做到和而不同;2.我们要构建科学的价值观,思想观,道德观,世界观,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而不是迷失在别人的世界里,活在别人的世界里,随波逐流;3.不要把自己的思维拘于一方天地,要敢于跳出思维的牢笼,才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看到更广阔的天地;4.做人不要居功自傲,要谦虚平和,做事要少说多做,要有底线,有原则

《道德经》第二章读书分享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