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者逻辑

2024-05-13

1. 弱者逻辑

弱者逻辑
  
 文/吴欣悦
  
  我很喜欢法律。我认为法律是人类发明过的最好的东西。你知道什么是人吗?在我眼里,人是神性和动物性的总和。就是它有你想象不到的好,更有你想象不到的恶,没有对错,这就是人。所以说,法律特别可爱。它不关你能好到哪儿,就限制你不能恶到没边儿。它清楚每个人心里都有那么点脏事儿,想想可以,但做出来不行。法律更像人性的低保,是一种强制性的修养。它不像宗教要求你眼高手低,就踏踏实实地告诉你,至少应该是什么样儿。又讲人情,又残酷无情。 
  
 ——《烈日灼心》
  
 不知何时起,“弱者逻辑”在我们生活中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很多人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是弱者,就该受到特别的对待。在这种奇怪的“弱者逻辑”里,可以看见形形色色的人,这些不同的人却又有着相同的特质:很多不可理喻的行为在他们看来就是如此,完全把别人的善良当作理所当然。
  
 所谓“弱者逻辑”,不就是一种变相的道德绑架吗?
  
 很多时候,正是因为这种“弱者逻辑”,使这个社会充满着无形的道德绑架。高中每学期报补习班的时候,我总是抢先去选好位置。我视力不太好,又怕坐偏了上课走神玩手机。所以每次我提前报名,就能确保自己可以坐在前排中间的位置。印象很深的一次,和往常一样进入教室后,突然发现我的位置被另一个女孩子占了,旁边还站着一个女人,大概是她的母亲。于是,我环顾一下四周,就想着如果找到还算靠前的位置,我勉强坐过去,也没什么。可惜没有。
  
 “不好意思,这是我的位置。”我站在原本属于我的位置前。
  
 那个女人瞄了我一眼,不耐烦地说,这个位置她坐了,让我自己随便找个位置坐。
  
 我有点不高兴,这明明是我的位置——报名时在座位表上写得清清楚楚。
  
 她不高兴了,“我们家孩子成绩不太好,想坐这里听,跟清楚,对她的帮助大些。”她一副很有理的样子。
  
 这时候,我突然很后悔之前让座的想法。
  
 “可是,你们这坐的本就是我的位置,我只不过是...”话还没说完,她就打断了我,你这小姑娘,我们就要坐这里。
  
 同学们都在看我们,我并没觉得我做错了什么。只为眼前这个母亲感到心寒。其实我也不是非得坐那里不可,只是很反感她的态度,明明她霸占了我的位置,还理直气壮,这是什么理?换而言之,她女儿成绩差,算是弱者,按照社会道德,我是应该尊重她、让着她。但前提是,人起码讲点道理,不是吗?不能好好说话吗?一定要摆出一副“我弱我有理”的姿态对待别人的善意吗?
  
 还有一次在高中学校外的红旗连锁,很多学生排队等候结账。突然有个老奶奶走了进来,直接站在排队的“长龙”最前端,“帮我充值一下xxx”,说着掏出她的公交卡。大概已有七八十岁了吧,我有些惊讶。她得意地看了我们排队的人一眼,然后淡定地离开,仿佛一切都很自然。没有人站出来。但如果这是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肯定会有人站出来指责这种插队的行为,或许收银员也会说:“麻烦您先排队。”但就是因为“老”,意味着她属于弱势群体,所以很多人就只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尽量不去计较。
  
 理直气壮地宣布自己很道德,这就是对善良的一种消费。社会中“弱者逻辑”往往是一大热点,我不知道这个世界哪来的那么多理直气壮,总有一些所谓的弱者把美德当成理所应当。
  
 尊老爱幼固然值得推崇,传统美德也应坚守,但不是以这样的形式。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那一份不容改变的善意,但是你不能肆意消费别人的善意。更不要带着道德绑架的枷锁去强迫他人施舍善良,希望我们的善良完全出自于自愿。不要让社会道德变成你不讲道理的理由,谁都没有义务为你所谓的道德买单。学校教育我们的美德不是让你用来道德绑架的,人与人之间应该多点尊重。礼让是美德,不让是应该。但是这个社会依然会同情弱者,因为我始终相信:人之初,性本善。

弱者逻辑

2. 舆论世界,弱者为胜。

        无意间看到别人推荐邹振东教授的《弱传播》,得闲拿来阅读,谁曾想受益匪浅。不是说他的内容多么深奥高深,而是提供给我看待如今传播的一个新的视角。虽说传播这门学问想要深入研究,必定枯燥无聊,但作者以常见的例子和方式,让人不忍释卷,甚至还在浅之后觉得意犹未尽,还不够,我觉得这是这本书的魅力之处,独特且不枯燥。
  
        以前提到“传播”二字,脑海里只会想到信息,媒介,人际,但现在想想,只把传播学放在人际间是否合适?或许太过狭窄?媒介是否是拟态环境的操控者?生活中的强者,在舆论中也一定是强者吗?如若按照以前的惯性思维,一定容易误解,强者在什么世界都能发挥能量,但在《弱传播》这本书中,作者告诉我们另一个视角,生活中的强者,在舆论世界中反倒是弱者。首先,从关注的能量来看:
  
 舆论作为一种能量,也是一种资源。可舆论的第一组矛盾就是舆论客体的无限性和舆论本体的有限性,即任一对象都可以成为舆论的客体,但人的关注是有限的。
  
 从舆论的本体的有限性,同样可以推导出舆论世界的有限性与竞争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一个人在同一瞬间内,只能关注- -个内容,关注了这个内容,其他的内容就被排除在外。
  
 第二,一个人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只能关注有限的内容。一小时、一天、一年,最多一生,其关注的内容是有限的。
  
 第三,一定范围内的人数是有限的,因此其关注的内容也是有限的。表现在一个个不同的舆论场,其关注的内容也是有限的。这个范围最大不过是全世界,但全世界的人口也是有限的,所以舆论世界的内容总和是有限的。
  
 第四,总关注量是有限的。总关注量是人口数乘以时长,与传播内容总量无关。再多的传播总量,都是在有限的人口与时长中分配。我们从收视率、阅读量、转发量就可以看出端倪:就算再好的节目,再厉害的公众微信号,它的关注量和总人口相比,都是可怜的。
  
 舆论世界每一天都在瓜分全世界人口每天若干小时的有限关注时间。在舆论世界里,所有的舆论主体、所有的传播行为都在做同一件事,那就是争夺关注。
  
 舆论世界是一个竞争的世界。如果一-个传播行为不是竞争性传播,就不属于舆论。因此,是否是竞争性传播,是舆论行为区别于一般传播行为的第一特征。
  
 在关注的争夺中,现实世界的强者在舆论世界同样具备优势,一-方面,现实世界的强者更容易获得舆论的关注,另一方面,他们更容易获得甚至控制传播的资源。
  
 舆论世界的第一条丛林法则:争夺关注,弱肉强食。和我们常见的人类社会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强者为胜”生存法则有所不同,提供给我们更全新的认识世界认识传播的角度。
  
 这只是我看了一部分章节的感想,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待传播学的新的思路和角度,要把其作为独立全新的学科去探索,而不应该用惯性的角度和思维去推测,一旦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去看,就会发现不一样的世界。我相信弱传播的研究绝对没有完善,但我们要学着从这种全新的角度去完善每一个学科,用创新的思维去对待每一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