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的科学研究

2024-05-13

1. 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的科学研究

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于2002年确定了学科建设发展框架,并对物流工程、先进制造和人因工程三大学科前沿进行了规划。现工业工程系下设有三个研究所,涵盖了工业工程的核心领域,分别是:运筹与统计学研究所:主要研究数学规划、随机模型、决策理论、算法与优化理论、数理统计、实验设计,以及采购管理、运作管理、库存管理、配送管理、顾客需求管理、网络与交通管理、协调机制等工程系统研究所:主要研究生产系统设计与仿真、生产计划与控制、质量与可靠性、制造过程与系统优化、企业集成与信息化、智能监控与可视化生产管理、企业诊断与效率改善、生产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人因与工效研究所:主要研究人类与机器、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生产工效、心理工效和组织工效、可用性理论、生产与交通安全工程、人机界面、职业安全与健康等工业工程系围绕现代工业工程基础、物流工程、制造系统工程、人因工程等领域开展了系列科学研究,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地方政府项目和国内外企业合作项目,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奖励,每年在美、欧重要国际杂志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数十篇 工业工程系在运筹与物流工程、生产工程和制造系统、生产管理、企业信息化 (CIMS)、工效学与人因工程等方面有长期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建系以来已经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863高科技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省部级合作项目。合作单位工业工程系与工业界有着广泛的合作,与 Caterpillar、Liberty Mutual、铁道部、奥组委等国际国内著名企业和组织有着良好的合作。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是工业工程系科研的重点,除与国外多家研究机构和院校保持紧密的合作外,还与多家大型国际型企业开展工业工程应用研究,包括美国利保互助保险集团、美国摩托罗拉公司、英国的 Rolls-Royce 航空发动机公司、美国 GM 公司、诺基亚公司、宝洁公司等。这些研究的开展使得工业工程系的研究方向能够迅速与国际学科发展前沿接轨。

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的科学研究

2. 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的系实验室

工业工程系已建成系列实验室,包括物流系统实验室、先进制造与系统仿真实验室、人因工程实验室,这些实验设施在教学和科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验室的建设取得了重要成就,以物流系统实验室为例,2007年该实验室获得了美国工业工程学会 (IIE) 的“教学创新奖”。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从无到有,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尤其是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内同行奠定了领先的地位。2006年底的国际学科评估的结果表明,工业工程系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得到了国外同行的高度认可,被评价为“相当于美国前20名的水平”。工业工程系的目标是高起点、高水平,参照国际一流的标准,建立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的工业工程学科和教育体系。

3. 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


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

4.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新型炭材料研究室

新型炭材料研究室隶属于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是教育部先进材料实验室。研究室主要从事天然石墨(鳞片石墨,微晶石墨)的深加工技术,多孔炭材料的制备和表征,及其在储能、节能、环保、绿色制造等方面的应用研究。研究室主要有以下几个研究方向:①石墨工艺与天然石墨深加工技术;②环保材料与吸附过滤;③储能材料与高性能电池;④节能材料与绿色制造。
研究室自成立以来,先后承担过国家“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 项国家“863”项目,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时承担了多项与科研院所、企业公司合作的横向课题。在我国天然石墨资源的开发利用,深加工技术方面作出了贡献,先后完成了增强柔性石墨复合材料的开发、制备和中试线实验,膨胀石墨在吸附重油和治疗创伤方面的应用等课题。目前实验室方向主要集中在能源材料和环保材料两个研究领域。在储能材料领域中,主要研究天然石墨和合成炭材料在锂离子二次电池、燃料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方面的应用。在环保材料领域中,主要研究多孔石墨材料,多孔炭材料在水处理和室内空气净化方面的应用。
研究室主要研究工作包括:①石墨研究:低硫膨胀石墨、柔性石墨的制备,多孔石墨对黏稠类有机液体的超吸附行为和再生技术研究,膨胀石墨基隐身材料与机理研究,石墨基燃料电池双极板研制,天然微晶石墨和鳞片石墨用作锂离子二次电池阳极材料的开发,核石墨研究。②其他研究: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多孔炭材料的制备以及其对挥发性有机物和腐蚀性气体的吸附规律研究,天然多孔矿物与碳反应过程的基本物理化学问题,室内空气质量的评估与控制技术,超临界环境下炭材料纳米孔空间形成过程的研究,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研究,碳电极超级电容器研制,纳米碳管隐身材料研究,等等。
研究室经过十几年的技术储备,已经具有完整的膨胀石墨,柔性石墨制备工艺,多孔炭材料的制备技术和孔结构控制技术,具有制备膨胀石墨和柔性石墨的成套设备,普通活化、超临界活化装置,吸附系统与室内空气评价系统等。实验室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工程师1人。
研究室曾经获得了1993年国家发明三等奖(阳极氧化法制备可膨胀石墨技术),2006年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 中国硅酸盐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天然石墨的深加工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实验室在天然石墨深加工技术及应用方面拥有14项国内外发明专利(已授权10项),其中包括2项美国发明专利(已授权),2项新型实用专利(已授权1项),7项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利用这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技术,研究开发了优质可膨胀石墨材料、多孔石墨材料、柔性石墨双极板材料、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高性能电池正极石墨导电材料及石墨电磁波吸收和屏蔽材料等六类新材料,其中一些新材料已经产业化,另一些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项目成果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石墨产业的现代化提供了技术基础。在国际杂志上发表论文20篇,中文期刊上发表论文60篇。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新型炭材料研究室 邮编:100084
电话:010-62773752 电传:010-62792911
邮箱: fykang@tsinghua.edu.cn 负责人:康飞宇

5.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研究成果

环境系目前的研究涵-盖着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与环境管理的各个方向。包括环境工程,水污染控制、大气、环境科学、环境管理等众多研究方向。环境系自成立以来,一直为国家的环境保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七五”、“八五”、“九五”到“十五”都是国家环境保护科技攻关的主力军,研究成果已经-获得了13项国家级的奖励。同时环境系还为国家政策的制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完成了我国关于酸雨和二氧化硫“两控区”的国家控制方案;负责在江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级的环境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个危险废物处置的填埋场——深圳红梅填埋场;在近期发生的松花江-污染事件和圆明园环评事件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研究成果

6.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的介绍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2013年4月26日成立。新成立的材料学院由原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和原机械工程系材料学科部分组成,涵盖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3个二级学科。

7.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的师资队伍

两院院士  金 涌  费维扬  陈丙珍  双聘/兼职/讲座教授  李季伦  欧阳平凯  李静海  滕 藤  韩志超  张先恩  曲德林  马晓龙  祝京旭  教授/研究员  陈 健  程 易  高光华  郭宝华  韩明汉  胡山鹰  阚成友  李继定  林章凛  刘德华  刘 铮  骆广生  秦 炜  唐黎明  王保国  王德峥  王金福  王 涛  王亭杰  王晓工  王晓琳  王运东  魏 飞  向 兰  谢续明  邢新会  于 建  于养信  余立新  赵劲松  朱 兵           副教授/副研究员/高工  陈定江  杜 伟  杜 奕  郭志刚  郭朝霞  和亚宁  黄延宾  蒋国强  李 强  卢滇楠  吕阳成  罗国华  彭 勇  朴香兰  骞伟中  邱 彤  汤志刚  庹新林  王铁峰  王 垚  王玉军  徐 军  徐建鸿  燕立唐  杨 睿  于慧敏  于燕梅  张 强  张 翀  张立平  张敏莲  朱玉山          讲师/助研/工程师  崔 琳  丁 立  戴玲妹  戈 钧  赵雪冰  王凯  退休教职工  曹竹安  丛进阳  崔秉懿  陈翠仙  段占庭  丁富新  戴猷元  房德中  高春满  郭庆丰  何小荣  胡 平  胡献华  蒋维钧  雷良恒  李有润  李 松  李以圭  李 洲  李总成  林爱光  刘德山  刘茂林  廖史书  陆九芳  吕荣侠  潘智存  潘国昌  彭秉璞  史佃文  沈静珠  沈忠耀  苏健民  孙以实  沈金玉  孙登文  汪展文  王洪有  王光润  汪昆华  杨基础  於静芬  俞芷青  袁乃驹  朱慎林  张德隆  张桂甲  张增民  赵安赤  周其庠  周 啸  周荣琪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的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