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战役隆美尔为什么失败

2024-05-13

1. 北非战役隆美尔为什么失败

从隆美尔在北非的作战情况来看,他在北非的失败之所以来的如此之快,和德国最高统帅部所犯的战略错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下面我们就将讨论一下以希特勒为首的德最高统帅部所犯的战略错误。
1.错误的出发点
希特勒他叫嚣着要为德国争取“生存空间”,并以此为借口四处出击,他这一倒行逆施的举动,被世界人民所揭穿,并被打败是在情理之中的。当然,如果不是他野心膨胀,他也不会发动这次世界大战,我的这篇论文也就无从写起了。
2.根深蒂固的“先大陆,后海洋”思想
希特勒的主导战略是“先大陆,后海洋”。他的这一战略思想自是又他自己的道理,如希特勒正确地认识到他的海军实力还不足以达到可与英国海军正面交锋的地步,所以他才在打败法国后提出“巴巴罗萨”计划。虽然它的这一战略思想在二战初期是十分正确的,但是当北非出现战事时,他并没能够根据战场局势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战略思想。这是和他个人的思想有很大关系的。


三致命的马耳他岛
马耳他岛所在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所以他的战略价值也就可想而知了。以至于从1938年起,意大利海军就认为对马耳他岛的占领是对英作战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当意大利参战的可能性一开始出现时,海军便向意最高统帅部提出征服马耳他的计划。但是这些计划都被束之高阁了。但是事后看来,人们只能认为在开战之初是本应不惜任何代价以占领这个岛屿的。
4.固执的追击
当隆美尔打下托布鲁克后,他不顾已经拟定好的作战计划,而一味的追击英军,在战术上取得了10天内挺进500公里的战绩,直抵阿拉曼防线;凭借他指挥风格的多变,在10余天中在马鲁特击败英军,又多次与英军在阿拉曼交战。在这一切战术胜利后,所隐藏的是战略上的失败阴影。


隆美尔的战败,宣告着德国意大利失去了北非控制权,让英国成为了大本营,德国开始走向下坡路。

北非战役隆美尔为什么失败

2. 当英美在法属北非登陆时,丘吉尔将两支部队的指挥权拱手相让,这是为何?

因为只有把指挥权让给盟军,才能够让利益实现最大化。指挥权其实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因为都希望自己能够掌管盟军的指挥权,而盟军也会希望自己在指挥权上拥有主动权,只有这样才能够占领主导地位。很多联盟的国家会因为指挥权而出现分歧,导致关系很僵。而丘吉尔能够将自己的指挥权拱手相让也是因为知道自身的不足,让盟军来指挥会更加的完美。

在北非的突尼斯战役中,就是因为让了指挥权才能够让战争胜利,有时候你想要拥有指挥权也要看你自身的实力够不够,是否在这场战役中有胜利的把握。而不是说你想要为了能够占领主导地位就硬要争夺指挥权,这样只会不利于战略计划。当时的那场战争也确实证明了把指挥权交出去的这个做法是正确的,当时英国一直想要地中海地区,为了能够争夺地中海地区也是集中兵力去打德国。德国比较软弱的一个地方也也正是地中海,在这场战役中,正是因为原先让步了,才能够在第二战场的时候得到相应的配合,使得战争更顺利。

不过丘吉尔肯让出指挥权还要多亏了美军的艾森豪威尔,因为在合作期间,双方出现了分歧,艾森豪威尔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打动了丘吉尔放弃原先的作战计划,坚决反对要从欧洲大陆去抽调兵力。最终使得丘吉尔来配合自己计划,让整个计划都得以顺利进行下去。

其实只要最后能够获利,谁来指挥都不重要了。

3. 英美联军在北非采取的军事行动有哪些?

1942年10月底,英军第8集团军在这里发起进攻。英军在阿莱曼战役获胜之后,随后整整3个月沿海岸追击隆美尔指挥的非洲军,占领了的黎波里塔尼亚、昔兰尼加,解放了图卜鲁格、班加西,进抵突尼斯南部边界。1942年11月8日,美英远征军开始在法属北非登陆。在阿尔及尔、奥兰、卡萨布兰卡3大港口登陆约12个师。驻上述地区的维希政府军队几乎未进行抵抗。11月中之前,盟军已占领摩洛哥、阿尔及利亚,进入突尼斯,并开始与英军第8集团军对进。作为报复行动,法西斯德国于1942年11月占领了原由维希政府管理的那块法国领土。
此后的北非战事双方互有胜负,直到1943年春,英美联军第18集团军群才以优势兵力实施突击,攻占突尼斯、比塞大二城,迫使驻守波尼半岛的意德军队投降。

英美联军在北非采取的军事行动有哪些?

4. 二战中,北非战场的总指挥是哪位将军,他是如何指挥战争获得胜利的?

1942年秋,丘吉尔从莫斯科回国后,立即开辟北非战场,并建议罗斯福任命艾森豪威尔将军为总指挥,副总指挥由亚历山大将军担任。双方商定这一计划提前执行,1942年11月8日在法属北非登陆,然后再由西向东,对德、意在北非的军队发动进攻,控制地中海,巩固中东,为以后在意大利和巴尔干的军事行动创造有利条件。
11月5日,艾森豪威尔冒险飞抵直布罗陀。丘吉尔把这个要塞置于他的指挥之下,作为登陆战役的临时司令部。
11月8日,英美联军的3个特混舰队分别在阿尔及尔、奥兰、卡萨布兰卡地区登陆。登陆战役宣告成功。
11月底,盟军占领了整个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并进入突尼斯境内。
1943年上半年,登陆盟军和在埃及的英国军队对德意军队发动钳形攻势,彻底消灭了盘踞在北非的敌人。

5. 北非登陆战役发生过程是怎样的?

继英军于1942年10~11月在埃及阿拉曼地区对德、意军队发动由东向西的进攻战役之后,美、英联军又于同年11月8日开始实施“火炬”作战,即在“法属北非”登陆,尔后由西向东对德、意军队发动进攻。美、英当局决定实施北非登陆,是出于以下的考虑:当时,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法属西非尽管都从属于法国维希政权,但这些国家和地区尚未被德国占领。若盟军夺取了这些地方,在阿拉曼地区作战的德国隆美尔军团就会陷于登陆盟国部队和已突破阿拉曼防线的英第8集团军的两面夹击之中。同时还可进一步减轻德、意军对马耳他岛的压力,恢复英国对地中海的制海权,保证盟国这一海域交通线的安全。


此外,还可夺得进攻意大利和南欧其他地区的基地,并有可能组织一支法国军队投入对德、意的作战。


登陆战役计划美、英两国的联合参谋长委员会于1942年3月下旬在伦敦开始制定实施北非登陆的具体作战方案。美国陆军中将艾森豪威尔被指定为同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英国地中海舰队司令坎了安海军上将任盟国海军总司令。“登陆日”原定为1942年10月30日,后改为11月8日。冬季,北非的大西洋沿岸激流滚滚,而11月8日被认为是这一年中可以越过这一障碍实施登陆的最后一天。最后确定的登陆地域是3个处于德国空军航空兵作战半径以外的海港地带。它们是:在地中海方向有阿尔及尔和奥兰,在大西洋方向有卡萨布兰卡,包括麦赫迪亚、费达拉和萨菲地区。


登陆一部队的编成与任务区分参加北非登陆战役的登陆兵力共约10.7万人,分别编入西部、中部和东部3支海军特混舰队。


西部海军特混舰队,即美国第34特混舰队,将直接从美国本土遣送3.5万人,抵达法属摩洛哥西海岸之麦赫迪亚至萨菲一线实施突击上陆,主要目标是攻占卡萨布兰卡。特混舰队指挥是美海军少将休伊特,登陆兵则由美陆军少将巴顿指挥。舰艇兵力有战列舰“马萨诸塞”号、“得克萨斯”号,航空母舰“突击者”号,护航航空母舰“桑加蒙”号、“切南戈”号、“苏万尼”号、“桑提”号,重巡洋舰“威奇塔”号、“塔斯卡卢萨”号、“奥古斯塔”号,轻巡洋舰“萨凡纳”号、“布鲁克林”号、“克利夫兰”号、“费城”号,驱逐舰38艘,潜艇4艘,部队输送舰船23艘,补给舰8艘,油船5艘。登陆兵是美装甲第2师、美步兵第8师、美步兵第9师,共3.4万余人、54辆中型坦克、198辆轻型坦克。


上述舰船分别编入掩护舰群和南路、中路、北路3个突击舰群。掩护舰群编有战列舰1艘、重巡洋舰2艘、驱逐舰4艘和油船1艘。南路突击舰群负责输送和保障登陆兵从萨菲方向登陆,下辖登陆兵6423名,配有轻、中型坦克各54辆,编为火力支援大队,突击输送大队,掩护、护航大队和航空火力支援大队。


中路突击舰群负责输送和保障登陆兵从费达拉方向实施突击登陆,下辖登陆兵1.8万名,配有轻型坦克79辆,编为火力支援大队,突击输送大队,掩护护航大队,扫雪大队,航空火力支援大队和特种任务队。


北路突击舰群负责输送、保障登陆兵从麦赫迪亚方向登陆,下辖登陆兵9099名,配有轻型坦克65辆,编为火力支援大队,突击输送大队,掩护护航大队,航空火力支援大队和特种任务队。


中部海军特混舰队,将在英海军的支援下,从英国本土遣送3.9万美军抵达地中海的奥兰地区,实施登陆作战。特混舰队指挥官是英海军少将特鲁布里奇,登陆兵由美陆军少将弗果登多尔指挥。旗舰是“拉格斯”号,编有护航航空母舰“比特耳”号、“冲锋者”号,防空巡洋舰“德里”号,防空舰1艘,驱逐舰13艘,护卫舰4艘,炮舰6艘,扫雷舰8艘,拖船8艘,潜艇2艘,登陆舰艇29艘,补给舰船28艘。登陆兵是美步兵第1师和美装甲师。上述兵力分别在“Z”海滩、“Y”海滩和“X”海滩实施突击上陆。


东部海军特混舰队,将从英国输送2.3万英军和1万美军到达阿尔及尔方向实施登陆作战。特混舰队的指挥官是英海军少将巴勒。登陆兵则由美国陆军少将赖德指挥。旗舰是“布洛洛”号,编有防空舰3艘,驱逐舰8艘,炮舰3艘,护卫舰6艘,扫雷舰6艘,拖船8艘,潜艇3艘,登陆舰艇25艘,补给舰船16艘。东部海军特混舰队还包括一个O编队。该编队由航空母舰“百眼巨人”号,护航航空母舰“复仇者”号,轻巡洋舰“谢非尔德”号、“西拉”号、“查利布迪斯”号和驱逐舰5艘组成。登陆兵是美步兵第34师、第9师、美装甲第1师、英步兵第78师,共3.3万人。上述兵力分别编入“A”、“B”、“C”3个突击舰群,依次在“A”、“B”、“C”3个海滩实施突击上陆。


此外,在地中海的作战行动还可得到驻直布罗陀的英海军H编队的支援。H编队辖有战列舰“约克公爵”号、“纳尔逊”、“罗得尼”号,战列巡洋舰“声望”号,航空母舰“胜利”号、“可畏”号、“暴怒”号,轻巡洋舰“亚尔吉水手”号。


美、英联军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的登陆,虽然受到法国维希政府军的抗击,但不甚激烈,进展较为顺利。


在卡萨布兰卡方向,突击上陆的时间是11月8日。西部海军特混舰队于10月23日从美国东海岸出发。海上编队航行时,浩浩荡荡,覆盖海面达500平方海里。


为欺骗对方,北路突击舰群和南路突击舰群于10月23日从汉普顿锚地出发,向南航行;次日,中路突击舰群也离开该锚地,向东北方航行,给人以开往英国的错觉。后来,各群兵力在海上会合。27日,一支由缅因州开斯克湾出发的掩护舰群加入特混舰队。另有一支航母支援群被预先派往百慕大,该支援群于28日加入特混舰队。这支特混舰队于10月28日以前,伪装开赴英国。28日以后,突然改变航向,朝东南航行,给对方造成攻击达喀尔的错觉。自11月2日起,特混编队又沿东北航向航行,伪装驶向直布罗陀。11月7日,特混舰队分兵前进,各突击舰群分头向各自的登陆地域接近。


南路突击舰群调头南下,驶向磷酸盐出口港萨菲。准备在那里遣送6500名登陆兵和90辆中、轻型坦克上陆,以便从南面逼近卡萨布兰卡。午夜前抵达预定的换乘海域。登陆兵按预定的作战计划,分别在“黄色”、“蓝色”和“绿色”海滩登陆。对萨菲港进行正面攻击的2艘驱逐舰各搭载197名登陆兵强行突入港内。靠岸后实施突击上陆,取得成功。这是北非登陆战役中使用舰艇作正面突击而取得成功的唯一的一次。


中路突击舰群选择卡萨布兰卡东北约15英里的小港费达拉为登陆地域,准备在此遣送1.95万名登陆兵和79辆轻型坦克上陆,以便从北面向卡萨布兰卡进逼,攻占该地的港回。输送舰船于11月7日午夜抵达登陆海滩附近,立即开始换乘和实施上陆战斗。登陆过程中,没有遇到法军有力的抵抗,进展顺利。


北路突击舰群驶向费达拉东北约35英里的一个海滨村镇麦赫迪亚,遣送9000名登陆兵和轻型坦克上陆,以夺取利奥特港附近的机场。到达换乘水域后,按预定作战计划实施突击上陆。5时15分。第1艇波通过出发线向岸滩开进。登陆部队虽然受到一些抗击,但较快地打破了守军的抵抗,到11月11日已按计划完成了预定战斗任务。


在奥兰方向,突击上陆战斗是11月8日1时开始的。中部海军特混舰队于7日晚掩护登陆输送队佯装经过奥兰,向东驶去,深夜又悄悄扳回。午夜刚过,部队输送舰船便进入阿佐湾,随后换乘登陆艇,开始向“Z”海滩实施上陆战斗。未遂抵抗。约半小时后。美军在奥兰西侧的“Y”海滩登陆,接着又在“X”海滩登陆。


由于完全出其不意,美军在突击上陆时没有受到多少抵抗,迅速占领了机场。只在天亮以后从正面进攻奥兰港时。登陆部队被阻于半路。为了防止守军破坏港内的设备和停泊在该地的船只,英军派遣护卫舰“哈特兰”号和“沃耳尼”号于8日冲进港内,受到法军岸炮和港内法舰的猛烈炮击,2舰均被击沉。至10日,美军推进到奥兰城郊,随后占领了该城。


在阿尔及尔方向,东部海军特混舰队于10月22日离开英国本土。航渡途中,由英本土舰队的部分舰只和2艘航空母舰的舰载机以及英本土、直布罗陀、马耳他岛上的岸基航空兵担任海上和空中掩护。11月5日夜和次日凌晨,东部海军特混舰队与中部海军特混舰队在海上会合,通过直布罗陀海峡后,开始向马耳他方向航行。尔后转向,直指各预定的登陆海域,因而取得了相当大的奇袭效果。


“A”突击舰群的登陆突击部队于11月8日凌晨1时开法突击上陆。登陆正而为2公里。登陆过程中,仅遇到少许抵抗,进展迅速。“B”突击舰群的登陆突击部队于11月7日午夜到达换乘海域。在突击上陆过程中,没有遇到任何抵抗。但由于登陆兵缺少训练,登陆技术差,登陆过程中竟有98艘登陆舟艇受到意外损坏,损失率高达94%。“C”突击舰群的登陆突击部队,其第一艇波于8日凌晨0时15分通过出发线向海滩开进,1时18分开始抢滩。拂晓时分,各输送舰船抵达海滩卸载,受到法海岸炮兵的攻击,损失较大。当日18时,法军停止抵抗。对阿尔及尔港的正面攻击,由英驱逐舰“布罗克”号和“马尔科姆”号实施。8日2时许,这2艘英驱逐舰得知各海滩突击上陆成功的消息后,就载着1营美军步兵向港内冲击,但遭到法军岸炮的猛烈攻击,损失额重。5时许,“布罗克”号再次强行靠岸,上岸部队全部为法军包围,并被俘虏。舰只被击毁,港内登陆受挫。


但由于同盟国情报机关的有效活动,法国维希政府武装部队总司令达尔朗,于这时在阿尔及利亚向法军下达了停止抵抗的命令。许多法国部队不加抵抗地缴械投降,阿尔及尔遂为盟军所控制。


在整个战役过程中,法军总的说未作坚决抵抗,法海军人员死462人,陆军死326人,伤1000人,损失飞机15架。德、意军也基本无所作为,仅派若干潜艇兵力展开在海上,企图截击输送部队,但战果不大,对战局几乎没有影响。德、意航空兵从11月8日至14日,虽对美、英登陆部队进行多次袭击,但只在北非近岸海域击沉运输船4艘、登陆舰1艘、炮舰1艘和击伤英航空母舰“百眼巨人”号。


德、意军在这次战役中遭到失败已是大势所趋。德、意虽于1942年10月下旬就对英、美联军组织北非登陆战役有所察觉,但德军在其他战场的失利,已使其无力抵抗英、美联军在北非西部所发动的攻势。德北非最高指挥官隆美尔就认为,“这是我们的末日,……我们正处在非洲刻敦尔克的前夕。”


美、英联军抢先在北非实施登陆战役并取得成功,对同盟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为盟军控制突尼斯海峡通道,进而控制整个地中海,为尔后发动西西里岛登陆战役和诺曼底登陆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并彻底解除了德、意军对马耳他岛的长期围困状态。还为美、英联军向北非德军发动东西夹击的钳形攻势奠定了基础,便称雄一时的隆美尔部队腹背受敌,最后溃于突尼斯。

北非登陆战役发生过程是怎样的?

6. 北非补给线争夺战是怎么回事?

“铁甲舰”行动


马达加斯加岛位于印度洋西部,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非洲大陆相望。由于其战略位置的重要,使远离喧嚣的地中海战场的马达加斯加岛变得异常不平静,该岛的归属关系到英军北非作战的补给问题。


英国为保证其北非作战的胜利,为它在埃及的部队提供补给,开辟了3条交通线:一条是快速护航船队绕道非洲的海运线,全程长达1.16万余海里,蜿蜒曲折,形成了独特的战场风景;另一条是穿越中非,从塔科腊迪越过尼日利亚和法属赤道非洲到埃及的空运航线;还有一条是通过直布罗陀进入地中海的航线,尽管它航程较短,但由于易遭受敌人的攻击,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应用它。


北非轴心国地面部队的补给基地在意大利,向北非运送一次物资只需3天时间,省时省力,能及时有效地对前线部队进行补给。而英国的主要海上运输却不得不绕道好望角,经马达加斯加岛抵达北非,每次航行需3个月。和北非轴心国相比,航程虽远,却安全可靠不会有不必要的损失。1942年4月下半月至11月,从英国运抵印度洋各港口的兵员达33.7万人,其中运到中东的约20万人。


自日本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发动攻势以来,英国一直担心轴心国会在马达加斯加的迭戈—苏瓦雷斯兴建基地。因为从这个基地上,德国或日本的海、空军不仅可以威胁印度和南非,而且还可以打击驶往埃及的英国运输船队,所以英国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马达加斯加是法国的殖民地,但长期以来英国一直对维希政府持怀疑态度,尤其在法国将法属印度支那转让给日本之后,英国对维希政府更是失去了信任。为防止马达加斯加落入日本控制之下,英国决定对它发动一次两栖突击,占领迭戈—苏瓦雷斯港。行动代号为“铁甲舰”。执行“铁甲舰”作战计划的舰艇包括“光辉”号和“无敌”号两艘航空母舰、“拉米伊”号战列舰、2艘巡洋舰、11艘驱逐舰、大批扫雷艇和驱潜快艇,以及15艘载运陆军的运输舰和攻击舰。


1942年5月5日凌晨4时30分,英军第一批部队开始在马达加斯加岛东北部的科雷尔湾实施登陆。维希法国守军为4900多人,其中法国人800名。英军很快突破其抵抗,上陆后迅速占领唯一可以向海面发射的炮台,并向东推进,下午4时即占领迭戈—苏瓦雷斯城。第二批部队在安巴拉拉塔湾以南登陆,向东部安齐拉纳推进。第29旅先头部队在安齐拉纳以南3公里处受阻。


5月6日晚8时,在第17旅的增援下,第29旅发起最后一次突击并获得成功。与此同时,英国海军陆战队在法国守军后部实施突袭登陆。


5月7日,法军缴械投降。英军占领迭戈—苏瓦雷斯和安齐拉纳,全部伤亡不到400人。法国海军损失大部,其中包括3艘潜艇。


4个月后,英军再次登陆马达加斯加,占领其西岸港口,马任加及首府塔那那利佛,以伤亡100余人的代价,完全控制了该岛“铁甲舰”行动取得圆满成功。


其间,英国第8集团军已将隆美尔军队遏制在阿莱曼阵地前,并根据英国首相及内阁的指示,对部队进行补充和整训,以迎击德军即将对阿莱曼的进攻,并全力以赴准备最后的大规模反攻,消灭德、意军的有生力量,配合盟军的北非登陆行动。随着好望角航线的危险被消除,英国对中东的增援迅速得到加强,大批物资、兵力源源不断地运往北非运输线畅通无阻,加速了北非作战的胜利。


扼住北非的“喉咙”


突尼斯战役中的巴顿马耳他岛位于地中海的中心,是同盟国舰船往返直布罗陀和亚历山大的一个中间停靠站,位置相当重要。同时,由于它正好横跨意大利利比亚的航线而成为有力打击轴心国海运的坚固堡垒,被称为通向北非的“喉咙”。盟国驻马耳他的战斗机和轰炸机迫使德、意运输船只不得不绕道航行,增加了德、意运输的难度,从而极大地削弱了德、意向北非实施运输的能力,也削弱了前方战线的战斗力。


作为英国舰队基地的马耳他,能够威胁意大利和德国的运输船队,迫使意大利舰队投入大量的护航兵力,而且被迫在缺乏空中支援的情况下作战。当马耳他岛上的力量强大时,前往北非的轴心国的运输船有将近2/5被击沉;当该岛力量薄弱时,轴心国便有95%以上的运输船安全驶抵目的地。因此,轴心国一直将马耳他视为眼中钉,千方百计对其实施打击,力图削弱马耳他的作用,想尽一切办法企图拔掉这个“眼中钉,手中刺”。


1941年12月,希特勒给地中海战区德军下达指令,规定1942年的任务是:“取得意大利南部到北非之间的制空权和制海权并牢牢地掌握在手里,以保证通向利比亚和昔兰尼加海路的安全,尤其要不惜代价压制马耳他……切断敌人经过地中海的交通线以及英国从图卜鲁克和马耳他实施的补给。”该指令同时任命凯瑟林元帅为德军南线总司令。此外,德军统帅部将第2航空队派往西西里,旨在协同意大利舰队作战,加强对马耳他岛的攻击,对其实施海、空封锁,想以此击垮马其他岛。


1942年上半年,德军对马耳他岛实施了一系列狂轰滥炸,摧毁了岛上大量英军作战飞机。5月中旬,凯塞林认为他已完成了摧毁马耳他防御的任务,遂将第二航空队的部分部队调往东线。放松了对该岛的封锁,使该岛得到了喘息的机会。英国趁机加强该岛的空、海军兵力。与此同时,美国航空兵也陆续投入地中海作战。5月底,盟军再次在整个地中海建立了空中基地,恢复先前的战斗力和防御力。尤其是在马耳他岛,从4月19日到6月5日,航空母舰给岛上一共运送了178架战斗机。更为重要的是,调往马耳他的新型鱼雷机具有更大的作战半径——从1939年的100海里达到1942年的400海里,超越了整个地中海的范围。因此,轴心国的运输船即使采取最远的迂回航线也难以逃脱英国飞机的攻击,甚至连拜尔迪耶、图卜鲁克和马特鲁港内的轴心国舰船也难逃脱被攻击的命运。轴心国实际上已不可能保护船队免遭英国飞机的袭击。凯塞林只好集中力量轰炸该岛的机场。在一次轰炸中,德机共投掷700吨炸弹,摧毁地面的17架飞机。但是,德国轰炸机同时也遭到英国战斗机的有力反击,损失飞机65架,而英军仅损失36架“喷火”式战斗机。到7月15日,德国轰炸机不得不实行打了就跑的战术才能维持原有的实力。


6月中、下旬,轴心国在北非取得胜利之后犹豫不决,终于放弃占领马耳他岛的“大力神”计划。马耳他岛的守军和居民凭着英勇无畏的顽强精神,经受住敌人无数次的打击,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7月初,英军统帅部决定将4、5月间被迫撤离马耳他岛的潜艇重新派回,恢复该岛的进攻基地的作用。7月20日,第一艘潜艇抵达马耳他。潜艇部队的作用很快便显露出来:8月份,共击沉7艘轴心国运输船,总吨位达4万余吨。到9月份,马耳他已完全恢复了它作为水面战舰、潜艇和战斗机基地的作用。


“基石”护航战役


自从1942年6月英国开往马耳他的两支护航船队被击溃以后,英国没有再进行例行的护航战役。高射炮弹和航空汽油等重要物资,是由快速水面舰艇和潜艇运往马耳他的。然而,守军面临的饥饿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从3月到8月只有2艘受创的补给船开到马耳他。补给的物资远远不够。岛上尤其缺乏面粉和弹药,假如得不到及时足够的补给,英国守军很难坚守下去。于是,英国政府决定在8月中旬再进行一次护航战役,派一支庞大的运输船队去马耳他,行动代号为“基石”。英军统帅部深知,只要昔兰尼加控制在轴心国手中,船队从东部进入马耳他岛是绝对不可能的,6月的“精力旺盛”护航战役已证明了这一点。英国船队必须集中力量从直布罗陀打开一条通路。为此,英国集结了一支包括现代化巡洋舰和强大的驱逐舰在内的庞大的护航队,用以对付意大利战舰。同时,英国和埃及大力加强马耳他岛的空军力量,以支援“基石”行动,希望可以取得成功。


8月10日晨,14艘货船从直布罗陀起航穿过直布罗陀海峡向马耳他方向航行。为船队护航的军队有,载有72架战斗机的3艘航空母舰,第4艘航空母舰“暴怒”号载有运往马耳他的战斗机;护航舰队还包括2艘战列舰、7艘巡洋舰、24艘驱逐舰、8艘潜艇和20余艘小型舰船。这支护航力量堪称是整个战争中最强的,也足以看出英国对这次行动的重视程度。


8月5日,意大利海军总部便从无线电截听中获悉,英军准备在西地中海进行一次重大活动。8日到10日晚,轴心国进一步获悉,一支庞大的船队分做若干群正在通过直布罗陀海峡向东航行。根据这一重要信息,德、意军统帅部即着手部署兵力想阻止此次航行。由于缺乏燃料而无法使用战列舰,德、意军遂派出大批空军和21艘潜艇,以及巡洋舰、驱逐舰和鱼雷艇,在英国船队的前进路上设置了5道阻击线,旨在迫使英国船队分散,然后由强大的意大利巡洋舰部队将其歼灭。一场激烈的海上作战即将拉开帷幕。


8月11月,当英国船队通过由部署在巴利阿里群岛和突尼斯之间的轴心国7艘潜艇组成的封锁线时,德国潜艇U-73号击沉航空母舰“鹰”号。当天下午,37架飞机从航空母舰“暴怒”号起飞,气势凶猛地前往马耳他岛,母舰则返航直布罗陀。途中该航母遭到意潜艇“达加布尔”号的袭击,英护航驱逐舰立即反击,击沉“达加布尔”号。日落时德意飞机开始猛烈轰炸,潜艇也展开攻势,但没有给英国船队造成任何损失。


8月12日上午,英国船队通过撒丁岛以南之际,德、意空军又发起攻击,重创航空母舰“无敌”号,几艘运输船受重伤,1艘驱逐舰被德鱼雷攻击机击沉。当晚,护送船队的主要舰只返航直布罗陀,运输船队由4艘巡洋舰和10艘驱逐舰护航,继续向马耳他前进。此时,除1艘货船“杜卡利昂”号受伤掉队外,其余均整列航行。


可是,在由6艘意大利潜艇组成的邦角区域的封锁线上,船队受到巨大的挫折。防空巡洋舰“开罗”号和4艘运输船被击沉,巡洋舰“尼日利亚”号受重创。这2艘巡洋舰是作战护航的两个控制中心,它们的损失在船队中造成巨大的混乱。在德意轰炸机和鱼雷机的联合攻击下,巡洋舰“曼彻斯特”号、1艘油轮和2艘运输船在班泰雷利亚岛海域被击沉。8月13日上午,德国轰炸机再次轰炸英船队,击沉2艘弹药船。后在来自马耳他的战斗机的保护下,船队剩余船只才逃脱了被消灭的命运。13日晚,5艘运输船运载3.2万吨货物终于抵达马耳他,其中1艘油轮运来了岛上空军急需的燃料。在这次护航行动中,英国船队及其护航舰艇总共被击沉1艘航空母舰、2艘巡洋舰、9艘运输船。轴心国损失约60架飞机、1艘潜艇,另有2艘巡洋舰受重创。但仍没有成功地阻截运输行动。


从英国出发的盟军舰队,目的地是法属北非。这是意大利海空军在整个战争中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同时也是轴心国在地中海海战中的最后一次胜利。从总体看,英国海军由于未得到空军的有效支援,即便在海军力量处于优势的情况下也未能击退轴心国的空中突击,在战术上是一次失败。然而,意大利战列舰舰队在战争中第一次不能投入战斗,其战略上的含义要深远得多。这表明轴心国军队在走向衰败,“基石”护航战役实际上是意大利海军的挽歌。而同盟国则依靠其强大的经济潜力和雄厚的物资基础,逐渐壮大自己的实力。到1942年秋季,根本扭转了地中海的战略形势。把主动权牢牢抓在手里。


打击北非的补给线


为了夺取地中海的制海权和破坏轴心国的海上运输,同盟国开始向地中海区域调集庞大的海空军兵力。到1942年10月,英国在地中海的海军力量迅速增长,达到了不可预料的程度,其舰艇比半年前增加近1倍,总数达114艘,其中战列舰3艘、航空母舰4艘、巡洋舰14艘、驱逐舰63艘、潜艇30艘。而意大利的舰艇仅增加10艘,共计78艘,各类舰艇比半年前只增加2~3艘。此时,英国的兵力占有绝对的优势。


美国航空兵介入地中海战区,使英国能够充分利用航空母舰的战斗机支援海上作战,大大提高了作战效率,并为马耳他岛运送飞机。10月11日,德、意空军再次对马耳他岛发起猛烈攻势,企图一举消灭该岛的空军力量。但由于同盟国强有力的补充,岛上空军力量大大加强,轴心国不得不于1周后放弃了这一企图。这时,德国海军的基本兵力已集中在大西洋和北极圈区域,困难地对付同盟国的护航运输船队。在地中海战区,德军只留下15艘潜艇,1943年1月后,潜艇继续减少,轴心国主要依靠加强空军与同盟国对峙。但是,由于德国必须兼顾大西洋及东线战事,同盟国在地中海战区的空军增长速度要大大超过对方,到1943年初,盟军飞机已达3000架;轴心国仅有1700余架。


这样,随着马耳他岛海空军战斗力的逐步恢复,该战区同盟国空军不断增强和德意军不断削弱,轴心国的航运损失急剧上升,10月份损失率已达44%。运给隆美尔的3.2万吨的补给品,只运到2万吨;对隆美尔军队至关重要的油料,装载上船1万吨。但仅有4000吨抵达北非。德意非洲集团军处于弹尽粮绝、油料匮乏的困境,而英国第8集团军则得到充足的兵力、装备及物资补给。在两军实力悬殊的情况下,英军向北非德意军发动了阿莱曼战役。战役开始3天后,10月26日,隆美尔寄予极大希望的一支运载汽油和弹药的护航船队被盟军海空军消灭,这对非洲军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其后非洲军再没有得到充分的补给。没有汽油,隆美尔便无法有效利用装甲部队实施他所擅长的装甲机动战。他不得不多次放弃反击,距胜利越走越远。


就在蒙哥马利率部向西追击隆美尔溃军之际,盟军于11月8日出其不意地实施北非“火炬”登陆战役,获得成功再度挫败了轴心国的士气。11月11日,希特勒下令“抢在敌军从阿尔及尔进入突尼斯之前建立突尼斯桥头堡”。3个德国师和2个意大利师奉命担负此项任务。为这些部队提供后勤补给的重担理所当然地落在已经不堪重负的意大利海军肩上,此时的意大利海军也只有恪尽职守,尽力而为。


在此之前,意大利海军总部曾向其最高统帅部说明,由于盟军海军力量的急剧增强,除了已在进行中的对利比亚的补给外,意海军再不能承担任何大规模的海上支援活动了。鉴于盟军突然登陆北非,突尼斯岌岌可危,意海军便建议放弃对的黎波里塔尼亚的船运补给,全力增援突尼斯守军。因为突尼斯对轴心国具有更大的战略价值:它是地中海的门户,也是未来向非洲发动反攻的桥头堡。可是希特勒却坚决不允许利比亚的隆美尔军队实行战略撤退。这样,意海军便被迫承担它力所不及的任务——同时为的黎波里塔尼亚和突尼斯两个地区提供补给。


11月12日下午,第一支意大利船队顺利抵达突尼斯比塞大港。该船队由2艘运输舰和5艘驱逐舰编成,装载1000名意军和1800吨的军事装备。为了保障补给的胜利,意海军立即在突尼斯设立指挥部,由此开始了海上补给战的最后阶段。在该阶段,德意军完全丧失了地中海制海权。


在盟军主力尚未进入突尼斯之前,英军仍致力于对利比亚提供补给之机,意海军在11月为先行空运抵达突尼斯的5个师运去的油料、坦克、火炮等补品达3万余吨,另运去部队1.3万余人。德意军依靠这些兵员、装备的增援,彻底粉碎了盟军企图迅速夺取突尼斯和比塞大的作战意图。


与此同时,德、意潜艇在北非沿海也异常活跃,有力地打击同盟国的航运。11月10日,同盟国1艘运煤船和1艘驱逐舰被德潜艇击沉。次日,又有4艘运输船被击沉。自11月中旬起,德国海军组织力量从海上封锁北非的大西洋沿岸地区,在直布罗陀以西展开了25艘潜艇,主要任务是切断同盟国对已上岸的登陆部队的供应。此外,德军还在西西里岛至突尼斯海岸之间紧锣密鼓设置两道平行的长120海里的水雷障碍。尽管采取了上述措施,对盟军的地中海航运并未产生严重影响,截至12月份,盟军在地中海仅损失16艘运输船。而轴心国实力已是强弩之末,不攻自破。


随着昔兰尼加落入英军之手,通往马耳他的交通线畅通无阻,该岛被围困的局势终于打破。英军再次投入大量兵力物力,加强该岛的作战力量,不仅增加了岛上的潜艇数量,而且开始派驻水面舰艇力量。从1942年12月起,第15巡洋舰分舰队、舰队驱逐舰“K”编队和第10潜艇区舰队,开始在那里驻泊。除担任突击任务的巡洋舰和驱逐舰外,在马耳他岛还编组了若干近海舰艇区舰队,它们由炮艇、鱼雷艇和其他小型舰艇组成,大大加强了马耳他岛的防御力和战斗力。


另一支由巡洋舰和驱逐舰编成的Q舰队,于11月13日进驻阿尔及利亚的波尼港,这给负责向突尼斯守军运送补给的意大利海军以致命的打击。波尼是通向比塞大和西西里海峡的前进据点,在战略上控制着撒丁岛以南的水域。它和马耳他岛一道成为盟军手中用以对付西西里海峡的一把钳子。在这种态势下,轴心国对非洲的海上补给线实际处于瘫痪状态。尽管具有决定性的突尼斯之战尚未打响,但非洲的轴心国部队已经奄奄一息。


盟军的注意力很快便从利比亚补给线转向西西里海峡。马耳他岛的空军部队对该海峡施行一天24小时的空中巡逻,以配合同盟国海军阻止轴心国向突尼斯运送援兵,为彻底消灭德、意非洲集团军创造良好条件。


12月1日夜,驻波尼的英国Q舰队出航,首次袭击一支意大利护航运输船队。这支船队的4艘运输船满载2000名官兵和数十辆坦克及弹药,在5艘驱逐舰的护卫下向突尼斯驶去。Q舰队依靠优势雷达和舰炮,迅速击沉3艘意大利护航驱逐舰,并重创1艘驱逐舰。唯一没有遇难的意大利驱逐舰见势不妙,痛下狠心丢掉运输船队仓皇逃走。意大利船队则遭到英国Q舰队的猛烈攻击,无一幸免。英舰则完好无损。


与此同时,在波尼以北的西西里西面,1艘满载突尼斯守军急需的燃料的意大利油轮被来自马耳他岛的舰队航空兵发现,顷刻间被鱼雷机击中葬身海底。在随后的两个夜晚,又有4艘意大利舰船被同盟国海、空军击毁,其中包括为轴心国船运屡建战功的意大利驱逐舰“卢波”号。


意大利人在夜间进行的航运没有取得成功,便改变了战术:白天在战斗机的掩护下渡过西西里海峡。同时,为了免遭英国海军水面作战舰队的攻击,意大利人于11月底开始敷设两条水雷防线。该防线从比塞大和突尼斯市向前延伸横贯西西里海峡,长达80海里,仅留下一道狭窄的航运通道,形成了一道有力的掩护屏障。


盟军不久便了解到意大利船队通过的这道宽约50海里的走廊的情况,于是,他们利用马耳他岛和波尼港的布雷舰,在日落时快速驶进走廊布雷,天亮前离开。意大利舰船在通过这条走廊付出沉重代价之后才发现,在埃加迪群岛和突尼斯诸基地之间,只剩下一条长达40海里的“胡同”,其宽度不超过1海里。要护送一支混合编成的庞大船队通过一条1海里宽40海里长而没有航标的水道,外加隆冬时节雾霜相交,海浪汹涌和盟军的空袭,必定困难重重。这样,意海军白天航运的计划也告失败,不得不改道航行。


1942年12月,意大利海军和商船队竭尽全力向其北非部队提供补给,不惜重大代价,运载的货物总吨位达到最高水平21.2万余吨。但是,其中至少有6.8万吨被盟军击沉,1.5万吨受到损坏,损失率达40%。其中运往利比亚的物资损失率达52%,运往突尼斯的物资损失率也有23%。1942年1月至12月份,盟军在地中海击沉德国和意大利的船舶为106艘,总吨位达17.79万余吨。使德国和意大利的补给宣告失败。


盟军占领阿尔及利亚机场之后,1943年1月,美国斯帕茨将军率美军第12航空队也迅速加入了地中海作战。他们高速低空轰炸的作战技能,给予意大利海军以沉重打击。至此,盟军在地中海战区已取得决定性的空中优势,作战飞机既可以击沉海上的轴心国船舶,也能对港口和港湾内的敌船进行狂轰滥炸。仅1月份,同盟国空军就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港口和公海上的敌国船舶实施突击。该月,轴心国共出动51艘货船驶往北非,其中11艘被潜艇击沉,4艘被水面舰艇击沉,2艘触上水雷,7艘被飞机炸沉,还有7艘在盟军的空袭下遭重创,损失率高达55%。意大利人懊丧地将通往突尼斯的航线称为“死亡线”。


到1942年年底,突尼斯的德意军只能依靠抢运来的补给和有利的冬季雨天,暂时迟滞了盟军的推进。利比亚的隆美尔军队却处于弹尽粮绝,气息奄奄的境地,该军每月至少需要8万吨的补给,但在12月只得到2.4万吨,最终不得不放弃的黎波里塔尼亚,于1943年2月中旬退至突尼斯马雷斯防线,抱着不畏牺牲的信念据守着这个突尼斯的门户。


盟军从3月恢复攻势后,决定首先拔掉马雷斯防线这个钉子。其间,盟军海、空军再度发挥巨大的优势,狠狠打击敌补给线及运输力量。到3月,盟军已拥有大量美国4引擎轰炸机,可以有效地在白天对西西里岛以及意大利和希腊其他滨海地域的运输船只装载点和护航运输船队编组点进行大规模轰炸。一次袭击中,22架美国“空中堡垒”式飞机将西西里巴勒莫港的一艘运输船击毁。4月10日,美国轰炸机对停泊在撒丁岛拉马达累纳港的意大利最后2艘重型巡洋舰发起猛然攻击,击沉“的里雅斯特”号巡洋舰,击毁“戈里齐亚”号。取得了重大进展。


同盟国空军实施的一系列轰炸,大大削弱了意大利的护航力量。1943年第1季度,意大利用于突尼斯航线护航的军舰每日未超过10艘,在2月底减至5艘,数量急剧下降。以后,剩余的护航军舰几乎没有进港休息的机会,一直在西西里海峡来回游荡,每月出勤时间高达二十七、八天之多。船员极度疲劳,护航能力降低。2月间,轴心国派往突尼斯34艘运输船,仅有20艘抵达。在3月,44艘运输船被盟军击毁击沉达23艘。


在突尼斯战役初期,轴心国在海上交通线上的平均损失率为25%~30%,到4、5月这最后2个月的损失则尤为严重,高达50%甚至50%以上。至此,轴心国与突尼斯守军之间的交通线实际上已被切断,想继续进行补给简单比登天都难。在这种情况下,德、意非洲集团军群司令阿尼姆上将向希特勒报告了他缺粮少油料的处境。凯瑟林元帅也建议放弃突尼斯,将残存部队撤回本土保存实力,但是遭到希特勒的断然拒绝。这意味着轴心国的陆、海、空军要继续在非洲作无谓的牺牲。


为了鼓舞士气,支援突尼斯守军,轴心国统帅部利用所有可供使用的驱逐舰、鱼雷艇以及运输船向突尼斯运送兵员及补给。4月,被盟军击沉击伤的补给船高达60%。就在4月的最后一天,3艘意大利驱逐舰载运军队900人,也没有逃脱厄运葬身于大海之中。到4月底,在美国战斗机的有效拦截下,轴心国的空运也停止了活动。轴心国不甘心失败,于5月3日夜派出1艘8000吨的大型货船,满载弹药、炸弹和地雷,在1艘鱼雷艇的护卫下向突尼斯驶去。它们在邦角附近被3艘来自马耳他的英国驱逐舰击沉。此时没有得到有效补给的突尼斯守军,情况万分紧急。


5月7日,盟军成功占领德意军队在北非的最后供应基地——突尼斯港和比塞大港。德意非洲集团军群残部撤往突尼斯北部的邦角,并向总部报告没有能力再接受船运补给。然而,希特勒仍要求派船增援。当晚,最后3艘德国货船向邦角驶去。它们平安渡过西西里海峡后却找不到可以靠岸卸货的港口,徘徊犹豫之际被盟军飞机炸成碎片,碎片漂在整个海面上异常壮观。


在突尼斯战役的最后阶段,盟军统帅部预料敌人将会通过海路或空运从邦角撤走,于是,同盟国海、空军在德意军交通线上的作战活动顺势发展成为对海岸的封锁,旨在将轴心国军队全歼在非洲大陆上。为此,护航运输船队暂时停止开往马耳他岛,也不在近海区内活动,全部兵力集中封锁突尼斯的敌军。在这里盟军进行了首次逼近的严密封锁,参加封锁行动的驱逐舰、鱼雷艇和小型舰艇在邦角附近分两线成半圆形展开。


炮舰则向集中在邦角半岛的轴心国军队开火,并有效地控制向舰艇射击的敌炮兵。盟军轰炸机和战斗机对舰艇实施支援和掩护,歼灭机场和空中的敌机,阻止轴心国残余部队乘运输机撤走。这一封锁行动,粉碎了轴心国军队妄想从突尼斯撤走的一切可能性。除数百人乘夜暗搭乘小型舰艇逃到西西里岛之外,5月13日,近30万人的轴心国部队向盟军缴械投降,至此,非洲战争胜利结束。


随着整个北非海岸控制在盟军之手,同盟国船运在地中海畅通无阻。这时德国潜艇没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攻击,只能在暗中活动,而且其数量和威胁都是微不足道的,并在逐渐减少。德国空军有时也袭击同盟国海军,骚扰它在地中海的航运,但其力量已是隔靴挠痒了。

7. 反法西斯战争是如何取得胜利的?

丘吉尔从莫斯科回国后,立即开辟北非战场,并建议罗斯福任命艾森豪威尔将军为总指挥,副总指挥由亚历山大将军担任。双方商定这一计划提前执行,1942年11月8日在法属北非登陆,然后再由西向东,对德、意在北非的军队发动进攻,控制地中海,巩固中东,为以后在意大利和巴尔干的军事行动创造有利条件。
11月5日,艾森豪威尔冒险飞抵直布罗陀。丘吉尔把这个要塞置于他的指挥之下,作为登陆战役的临时司令部。
11月8日,英美联军的3个特混舰队分别在阿尔及尔、奥兰、卡萨布兰卡地区登陆。登陆战役宣告成功。
11月底,盟军占领了整个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并进入突尼斯境内。
1943年上半年,登陆盟军和在埃及的英国军队对德意军队发动钳形攻势,彻底消灭了盘踞在北非的敌人。丘吉尔感到非常激动。为了协调盟军的下一步反攻计划,他迫不及待地要去美国访问。
5月12日,丘吉尔一行到达华盛顿,两国首脑及其参谋长们,在白宫举行了以“三叉戟”为代号的秘密军事会议。双方商定,要打破轴心国潜舰的威胁,加强军中优势,采取必要而实际的措施,援助苏联和中国。双方还商定,要在地中海地区实施大规模作战,以迫使意大利退出战争,同时准备于1944年春在法国登陆,对德国实行决定性的攻击。
1943年7月3日,盟军开始进攻西西里。7月25日,墨索里尼下台。10月13日,意大利宣布加入盟军一边,对德作战。
由于苏德战场上苏军的节节胜利,在欧洲开辟第2战场的“霸王计划”终于在1944年6月6日开始了。
1944年上半年,苏军发动了大规模的战略进攻,德军一再溃退,希特勒只得把大量的预备队和西线兵力调往东线阻止苏军。这为盟军开辟欧洲第2战场创造了有利条件。丘吉尔召集英美参谋长会议讨论了登陆地点,最后确定法国北部的诺曼底是最佳登陆地点。经丘吉尔和罗斯福商定,艾森豪威尔为盟国远征军总司令,英国空军上将泰德为副总司令。
为确保登陆成功,盟军曾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到1944年6月6日登陆作战时,英国已经准备好的大量的军队、飞机和船只,计有39个师,美国还有四五十个师要源源不断地运来。为了迷惑敌人,盟军统帅部还根据丘吉尔的建议,广泛采用了疑兵之计。它集结了一支假舰队,发出大量电讯,造成假象,仿佛盟军司令部设在肯特,并让美军少将乔治·巴顿闲步肯特街头,而德军情报人员正断定他是盟军总司令。进攻前夕,英国飞机又撒下大量的锡箔片,使德军误以为,好像有一支盟军舰队正开往加莱。而实际上盟军选择的登陆地点是诺曼底。
6月6日凌晨,盟军利用涨潮时机和刚刚出现的短暂的好天气,开始在诺曼底地区登陆。美英2395架运输机和847架滑翔机,从英国20个机场起飞,载着3个伞兵师向南疾飞,到法国诺曼底海岸后边的重要地区空降着陆。
黎明时分,英国皇家空军的1136架飞机,对勒阿佛尔和瑟堡之间事先选定的敌军海岸的10个堡垒,投弹5853吨。
天亮以后,美国第8航空队的轰炸机开始出击,1083架飞机,在部队登陆前半小时,对德军海岸防御工事投弹1763吨。然后,盟军各类飞机同时出击,轰炸海岸目标和内陆的炮兵阵地。太阳升起之后,盟军海军战舰开始猛轰沿海敌军阵地。
大约早晨6时30分,美军开始在奥马哈和犹他滩头登陆。在这之后,英国和加拿大军队也陆续在事先选定的海滩登陆。到了6日夜晚,将近10个师的部队连同坦克、大炮和其他武器已经上岸了,后续部队源源而来,不断扩大盟军对德国守军的优势。希特勒大肆吹嘘的“大西洋壁垒”被突破,从而为摧毁西线德军奠定了基础。
当天下午,丘吉尔便发电报给斯大林,通报了顺利登陆的情况。
斯大林收到英国首相的电报后,十分高兴,当即回电表示热烈祝贺。按照德黑兰会议协议所组织的苏军夏季攻势,将于6月中旬以前,在前线某一重要地段开始。苏军的总攻将随着部队之陆续转入进攻而逐步展开。
空降着陆和步兵登陆都非常成功。德军虽组织了反攻,但规模有限,无法把盟军赶下海去。而且盟军后续部队源源而来,补给物资不断增加,滩头阵地逐渐扩大,逐渐向纵深发展。在盟军的强力推进下,法国迅速解放了。与此同时,苏军在1944年夏己经开进中欧和东欧。
然而1944年底,西线出现了对盟军不利的战况,德军在阿登地区反扑,突破盟军防线向前推进了90公里。这种情况迫使丘吉尔于1945年1月6日向斯大林求援,请求俄国在东线发动强大攻势。苏军于1月12日重创德军,德军只好中止在西线的攻势。这次苏军进攻到了离柏林只有70公里的地区。
德国当局败局已定,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于1945年2月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再次会晤。会议决定由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并在柏林设置管制委员会。四国首脑还就波兰边界和政府的组成问题达成协议。最后,还就成立联合国的问题和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问题作出了决议。
4月16日,苏军发起进攻柏林的战役。25日,苏军在波茨坦以西包围柏林,并在柏林西南的托尔高地区与美军会师。27日,进入柏林。30日,希特勒自杀身亡。5月2日,柏林守军投降,各地德军也相继投降。5月7日,德国代表同艾森豪威尔签订投降书,5月8日,又在柏林向苏军元帅朱可夫签订投降书。欧洲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丘吉尔领导全英人民进行战斗,为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为战后的地位打下了基础。

反法西斯战争是如何取得胜利的?

8. “火炬行动”,丘吉尔为何提议英军穿美军制服登陆非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到了1942年,德国虽然没有了过去摧枯拉朽的气势,但依旧掌握着各战场的主动权。尤其是苏德战场,德国将266个师的精锐德军部署在东线,准备与苏军一决高下,而这些为盟军在西线对德国进行战略性进攻创造了机会。
自艾森豪威尔担任美国欧洲战区司令一个月的时间里,在英伦三岛上就集结了100多万美、英部队。他不仅要协调美、英两国以及盟军间的关系,还要将从未上过战场的美军官兵训练成一支优秀的部队。在他看来,进攻的日子很快就要到。



马歇尔在欧洲战区的进攻计划,被英国人否定。
按照罗斯福“先欧后亚的”战略,对苏联的帮助不仅仅是物资装备的支援,更需要在西线采取进攻态势,牵制德军的行动,缓解苏军压力。为此,马歇尔一行来到伦敦,举行英、美两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商讨在欧洲战区发动一场进攻的可能性。
作为此次计划的制定者,艾森豪威尔提出在9月间出动6个师,在法国瑟堡登陆的计划。作为美、英联军的首次联合行动,这是打响进攻德国的第一枪,马歇尔、艾森豪威尔等人都报以满怀的激动和期待,但英国人断然否决了他的计划。在他们看来,



首先,秋季的英吉利海峡气候恶劣,不适合渡海作战。同时,德国的空军在这个地区实力不弱,拥有一定的制空权;更何况盟军还没有找到解决邓尼兹“狼群战术”的办法。这些都将给登陆作战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危险系数极高;
其次,在法国境内有30多个师的德军,区区6个师的英、美联军,无疑是“以卵击石”。不但英、美两军没有渡海作战的经验,而且首次参战的美军更没有实战经历,这样的战斗力是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对苏联的帮助也不会大。
更为重要的是,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在北非势不可挡,有将英军赶出非洲的态势,维系英国“生命交通线”的直布罗陀海峡就会被掐断。应该将有生力量投入到相对防守薄弱的非洲战场,并增援在那里苦苦支撑的英联邦军队。
这与美国战略计划完全相悖的提议,出乎马歇尔等人的意料,只得请示罗斯福,回电是:“取消进攻欧洲计划,积极配合丘吉尔的‘火炬’行动”。说到底,此时的美国在联军的地位不高,说话没分量,而英国人又习惯按自己的方式行事。



“火炬”行动,让艾森豪威尔走向盟军高层。
同盟国拟定的在1942年开辟“第二战场”的计划破产了。这让为此承诺的罗斯福十分遗憾,而斯大林愤怒不已。无奈之下,丘吉尔只得亲自前往莫斯科,当面向斯大林解释推迟登陆法国的原因,以及“火炬行动”的意义。
艾森豪威尔对丘吉尔的做法也十分失望。他认为,作为盟友不履行承诺,就是对苏联人民的背叛,将自身利益与军事行动结合在一起,不顾大局的做法,就是对盟军战斗力的削弱。不过,让他有些意外的是,由他担任“火炬行动”总指挥。



这可是一个能够飞黄腾达的职位,也是众多高级将领们梦寐以求的位置。尤其是英军将领们,在他们看来,这个涉及国家形象和荣誉的职务,他们势在必得。但出乎所有的人意料,丘吉尔极力推举由艾森豪威尔担任,其背后的原因耐人寻味。
一是,“安抚”美国人。丘吉尔知道美国是最看重“契约”精神的,也就是人们常说“言出必行”,对“出尔反尔”尤其反感。再加上英国人拒绝美国人的方案,更带有蔑视的味道,让美国人十分愤怒。在他看来,英国的未来需要美国,不能得罪。



二是,北非战场能否顺利,法国维希政府的配合是关键。法国投降后,英国不承认维希政府,这让双方的矛盾不可调和。如果由英国人领导这支军队,遭到的抵抗是坚决的;由美国人出面,本身“面和心不合”的法属军队很有可能归顺盟军。
更为重要的是,没脸再争。不兑现承诺,让理亏的丘吉尔,既得罪了斯大林,又辜负了罗斯福,如果在指挥权的问题上再“捞取”好处,将彻底失信于美、苏两国。不管怎么说,为了利益,出兵非洲的目的已经达到,总指挥的位置让给美国人符合英国利益。



“火炬行动”,美、英两国的政治战。
“火炬行动”是艾森豪威尔第一次拥有了指挥战役的权力。对他来说,既是一次难得机会,又向他提出了挑战。军事准备按部就班的进行,登陆的地点、时间都已确定,但针对非洲法属殖民地的“暗战”在美、英两国之间展开。
按照丘吉尔的战略意图,戴高乐是其二战爆发后扶持的法国盟友,可以帮助英国在战后获得欧洲的主导地位。然而,美国参战的目的不仅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更重要的是,美国要在欧洲培养自己的势力。因此,罗斯福并不认同他的想法。



为了彻底打消丘吉尔的念头,艾森豪威尔在制定计划时,着重强调此次行动完全由美国人来承担。这么做,非洲法军更容易接受,同时,可以提高美军在盟军中的地位。心知肚明的丘吉尔自然不愿让美国一家“独领风骚”,英国的利益他不会轻易放弃。
他提出英军可以换上美军的制服参战,反正都是说英语,法国人分辨不出来。但立刻遭到罗斯福和艾森豪威尔的反对,在他们看来,这不但是欺骗盟友,而且还挑拨美国和维希政府之间的关系。因为,美国一直与维希政府保持合作关系。



美、英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论战,都想在这场决定未来欧洲政治格局的关键节点上,获得主动权。战争还未开始,战后的利益纷争已经“白热化”了。正如丘吉尔自己所说的那样:“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双方最终还是达成一致,为争取北非法军的合作,首批登陆部队由美军担任,英军紧随其后上岸,同时,美军以地面作战为主,英军负责海上支援和运输任务。同时,由美国扶持的法国将领亨利.吉罗,担任将来的法属北非总督。



在这场“暗潮涌动”利益纷争中,可以说美国获得了全面胜利。尽管事情的发展出乎美国人的意料,戴高乐成为法国的领导人,但美、英两国主导欧洲和全世界的野心,已是“路人皆知”的事情。
如果1942年美、英联军登陆法国,斯大林还会仇视西方势力吗?还会有长达几十年的“冷战”吗?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艾森豪威尔》、《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