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接近300年的历史中,长安一共被攻陷过几次,都是怎样的呢?

2024-04-29

1. 唐朝接近300年的历史中,长安一共被攻陷过几次,都是怎样的呢?

大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时代,是封建王朝的顶峰,从安史之乱之后开始走向没落,做为政治经济中心富庶的长安城,就变成了各方势力角逐争夺的中心。其中有六次彻底沦陷。
第一次是公元755的安史之乱,由于唐玄宗的昏聩失策,致使本该镇守潼关的唐军主力出关决战,遭敌全歼,玄宗出逃蜀地,自公元618年李渊开始定都,之后历经124年繁华的长安城被叛军第一次攻陷

第二次是763年,长期的平叛战争,使本来在西北防御吐蕃的边军,调往藩镇征战,边镇只剩些老弱残兵,吐蕃趁机率吐谷浑,党项,羌,氐20万进攻长安,当时的唐代宗吓得要死,赶忙逃到了陕州,长安再次陷落。
第三次是公元783年,唐朝此时经过安史之乱的打击,政治更加腐败,朝廷应有的威望,已经丧失殆尽,军阀之间互相征伐,待兵强马壮就开始反叛朝廷,唐德宗在讨伐李西烈叛乱时,调遣关内泾原兵5000平叛,这些人路过京师,就索要犒赏,不给于是兵士哗变,攻进长安,大肆劫掠,皇帝再次出逃

在这之后的长安城度过了百年的平静时光,一直到黄巢起义
这是第四次,公元880年,黄巢率军绕禁坑小路进到潼关后,夹攻潼关,唐军溃败,唐僖宗带着眷属逃往成都,黄巢率军数十万入城 ,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占据长安,
公元883年第五次沦陷,唐朝宦官杨复光招沙坨首领李克用攻击黄巢,李克用联合唐河中,易定,忠武等镇唐军进攻长安,黄巢大将尚让率军15万迎战,结果大败,黄巢率残部退守河南,李克用攻占长安,开始残害百姓,烧杀抢掠,长安城被劫掠一空

第六次是904年,军阀朱温控制了唐朝廷,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同时拆长安城宫室房屋,将木料从渭水运往长安,至此从先秦到唐末一直做为13朝国都的长安,就此陨落,在也没有成为首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唐朝接近300年的历史中,长安一共被攻陷过几次,都是怎样的呢?

2. 大唐国力的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在其中起到哪样的作用?

个人理解是有直接关系的。虽然此时盛唐繁荣的背后种种隐忧逐渐暴露,但是如果没有安史之乱的话也许唐朝会和其他王朝一样逐渐的衰落。而不像这样剧烈的方式。安史之乱主要战场在富庶的中原地区,战乱的巨大的破坏作用造成了人口、财富的大量蒸发。即使后期的唐朝帝王付出巨大的努力试图让大唐再次回到繁荣的轨道上来,也是有心无力了。

说道安史之乱对盛唐的影响可不仅仅是简单的荼毒中原的一次叛乱。它除了对人口、财富的破坏外,更重要的对唐朝对外政策、国防、军事、社会制度乃至盛唐国民的自信都有重大的影响。
国防军事
为平定叛乱,安西和北庭的大量精锐的军队被抽调回中原。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兵力空虚逐渐被吐蕃蚕食。唐朝势力直接从中亚和西北退出,影响力再也无法辐射到中亚地区。西域和中亚地区逐渐伊斯兰化。
失去了西北和河西走廊造成的恶果很明显:丧失了河西后吐蕃的势力直接抵达大唐的腹地。长安被吐蕃攻破就是典型的例子。唐朝的版图和势力范围锐减。盛唐的自信受到很大的挫伤,边疆渐渐不稳。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再也没有以前的收放自如和从容。天可汗之名彻底成为了过去。

盛唐的国力锐减
安史叛军和唐朝平叛军队对黄河流域的反复拉锯造成昔日繁荣富庶的黄河流域一片荒凉。由于基层管理的缺失,社会秩序遭到巨大的破坏。田地荒芜,人口稀少。

《旧唐书》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土地荒芜人口下降直接导致朝廷赋税的大幅下降。如果要保持朝廷正常的开支,势必对国民进行进一步的压榨,直接催生了两税法的诞生。由于官吏在执行两税法的同时巧立名目征税,所以动乱四起严重削弱了唐朝的实力。唐朝再也不是那个自信、沉稳,国民富足的盛唐了。
盛唐已经成为过去,只有在回忆中重复昔日繁荣的场景。著名诗人杜甫在忆昔诗句中写道: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这是一种对过去盛唐的一种怀念或者说是祭奠。当民心缺失,不再积极主动的时候,王朝走向下坡路就成为了必然。
唐朝中央实力的下降造成地方控制力的降低
安史之乱直接诱发了各地节度使的野心,成为后期的藩镇形成的直接原因。唐朝中央政府实力迅速下降也是造成地方控制能力降低的因素之一。藩镇有了发展的环境和土壤。造成了“虽称藩臣,实非王臣”的局面。节度使在政治、军事、财政的独立性大大增强。此消彼长之下,中央政府的实力迅速衰落。

中央政权的内政宦官的势力的膨胀也是一个巨大的毒瘤,不断蚕食和破坏唐朝本就不太健康的躯体。强大的宦官体系甚至可以废立帝王。
所以唐朝中后期,即使有几位有能力的帝王一度出现中兴的局面,但是依然无法扭转大势。最终都随风吹浪打而去。大唐只能苟延残喘向深渊滑落。

3. 安史之乱后,国力衰弱,为什么唐朝还持续了100多年

1.安史之乱使中国的经济中心由北方转移的南方,但没有摧毁南方的经济中心,所以朝廷还有很广的税收,可以维持统治工具运作。

2.唐朝强盛时期对四夷五胡进行大规模战争,打服北面的民族,打败西南的民族,打怕东北的民族。到安史之乱时,五胡四夷也不敢肯定就算自己出兵进攻唐朝能使唐朝灭亡,所以选择支持李唐。
3.秦汉以来中华在本地区的威势,实力。
4.安史之乱后形成节度使割据的局面,他们表面上是唐朝的官员,实际上拥兵自重,控制地方。唐中央政府以无力对地方进行实际控制,但地方也没有推翻唐朝的实力。

安史之乱后,国力衰弱,为什么唐朝还持续了100多年

4. 安史之乱攻占了首都长安,是什么让唐朝多活了150年?

  安史之乱攻占了首都长安,是什么让唐朝多活了150年? 
  这个麻烦就像问俄罗斯为何如今仍是全国强国一样!  
  很多人喜好拿唐代的安史之乱和明末清军入关做比照。  
  然后得出结论:你看唐代的天子多智慧晓得保持都城逃窜,涵养生息后重新来过;可崇祯呢?只晓得“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但是唐代在受安史之乱重创后,还能存活150年真的是因为天子没有这么一根筋吗?  
  安禄山  
  我们看麻烦其实不克不及这么的全面!  
  确实,“安史之乱”是唐代乱世的终结者,是唐代逐渐走向健康的转折点。  
  但是安史之乱,却不像如今的人设想的那末致命!为何呢?  
  1.安史之乱迸发前的政治经济前景  
  各人都晓得“安史之乱”迸发于唐玄宗末期,而唐玄宗恰是胜利的将唐帝国带入开元乱世。在安史之乱迸发之前,唐帝国的政治经济达到了昌盛期间。作为生活在唐帝国的人,上到天孙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过得平稳充足。  
  开元乱世  
  而安史之乱既不是人民内部矛盾的一次迸发——农民起义;也不是强大的异族入侵(固然安禄山和史思明其实不是 *** ,但也是处所政权录用的官员)。以是此时的唐帝国仍是众矢之的。中国古语有言“得民意者得全国”不无原理原理。  
  2.安史之乱其实不意味着处所 *** 对处所藩镇完整失去了掌控才能  
  固然藩镇轨制使处所 *** 既不克不及任免官员、又不克不及变更戎行,对唐代的处所集权构成了十分严重的要挟。  
  安史之乱后的唐玄宗  
  安史之乱迸发以后,也其实不是说所有的处所藩镇都支持唐处所 *** 。就如第一点所说唐代此时恰是昌盛期间,民意所向,为全国大乱背锅的是安禄山和史思明之流的叛军。这也是为何,唐代在都城也就是权利处所遭到重创以后,还能涵养生息,重新再来的主要缘由!  
  3.唐代后继的君主政治思维腐败  
  固然唐代能够说也是十分侥幸的,假如事先呈现隋炀帝之类的保守之流那末唐帝国都是危如累卵的。唐代后继的君主能够说说仍是很有才能的,在安史之乱以后最主要的经济(干系民意)和军事(干系武力值)两点抓的都十分不错!  
  如今还在使用的京杭大运河  
  固然在安史之乱以后,唐帝国关于边境的掌握之力已大不如前。但是可喜可贺的是胜利稳住了江淮一带,又有毁了隋炀帝的京杭大运河的加持,这简直是唐王朝存活的拯救粮!紧接着在保命以后,唐代又开端了各类税制变革,强化了处所集权,胜利得完成了开源。  
  神策军设想  
  安史之乱终究使唐王朝终究意想到藩镇的不可靠性,为了更好得前置这一力气唐代采用发展经济失掉的财产建立了神策军。  
  神策军终极招致唐末阉人当道临时不谈,但你也没法承认它确实给唐代供给了很大的喘气余地!  
  以是说一个朝代的消灭和持续其实不克不及仅仅归结于君主!  
  固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为博君一笑!  
   
  我的设法大概还太全面,你们有更好的观念欢送留言批评,调戏我!我在批评区等着你们!
   

5. 唐朝的劲敌:交战一百多年,却始终无法征服,长安都被攻陷

 后世经常将汉朝、唐朝并称,还把这两个王朝表现出来的强势,称为“汉唐气魄”。无论是汉朝,还是唐朝,在面临边患时,都会重兵出击,打出中原王朝应有的气势,比如汉武帝征讨匈奴,唐太宗攻打突厥。唐朝虽然开疆拓土,但依然有一个强劲的对手始终无法征服,甚至连都城长安都被攻陷!那么这到底是哪个政权呢?
   它就是统治青藏高原长达两百多年的吐蕃政权!就在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期,吐蕃赞普**干布迁都逻些,平定内乱,对外扩张,建立起了吐蕃王朝。之后,**干布派遣使者到长安请婚,但遭到了李世民的拒绝。**干布将责任归咎于吐谷浑,于是兴师动众,在打败吐谷浑后,攻打唐朝的松州,取得了胜利。
      **干布妄图以武力威胁唐朝,扬言“公主不至,我且深入”。李世民不甘示弱,派侯君集等人出战,击退了吐蕃的军队。之后,吐蕃派出使者到长安,双方达成和议,李世民将宗室女子**公主嫁给**干布。唐高宗即位后,还加封**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不过,吐蕃并没有彻底归顺唐朝,双方的战争在唐高宗统治时期再度爆发!
   原因很简单,吐蕃开始对外扩张,向唐朝的统治区域西域地区派兵,“吐蕃陷西域十八州,又与于阗袭龟兹拨换城,陷之”。唐高宗于是派薛仁贵领兵,打算一举消灭吐蕃。不过,薛仁贵在大非川之战中遭到惨败。之后,吐蕃与唐朝时战时和,据统计在670年至821年之间,双方爆发了80多次战争。
      唐朝虽然国力强盛,但无论是武则天,还是唐玄宗,始终无法灭掉吐蕃,甚至还差点被吐蕃倾覆。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将西北的军队调入内地平叛,导致边防空虚。吐蕃则趁火打劫,攻城略地,“凤翔之西,邠州之北,尽蕃戎之境,淹没者数十州”。763年冬天,吐蕃“以吐谷浑、党项羌之众二十余万”入侵。
   当时唐朝陷入混乱,根本无力抵抗,都城长安被攻破。吐蕃军队在城内肆意劫掠,长达十五天的时间,期间还拥立了一个傀儡皇帝。经过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而吐蕃的统治则达到了顶峰阶段,“尽据象雄、党项及诸羌之地,东接凉、松、茂等州,南临天竺,西陷龟兹、疏勒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里,诸胡之盛,莫与为比”,唐朝在西域的领土全部丢失。
      不过,唐朝与吐蕃的战争,极大削弱了双方的力量。唐朝前期。“天下富庶无如陇右”,可是经常长期的战乱,该地区的经济彻底衰落,成为战争的前线。吐蕃虽然扩张了领土,但没占到便宜。821年,也就是长庆元年,吐蕃、唐朝再度会盟,“重寻甥舅之盟”,双方的战争才告一段落,实现了和平的局面。
   842年,吐蕃王朝陷入分裂,王子、将领们割据一方,征战不休,至此吐蕃王朝宣告瓦解。而唐朝也是“苟延残喘”,在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的情况下,日暮西山。在唐末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唐朝的统治于907年彻底结束。
    参考资料: 1.《旧唐书》;2.《新唐书》;3.《资治通鉴》

唐朝的劲敌:交战一百多年,却始终无法征服,长安都被攻陷

6. 大唐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是如何开始走向衰败的?

要读懂唐朝,先要读懂安史之乱。这场战乱,结束了盛唐的神话,百年帝国从此走上下坡路,一去不回头。往昔的繁华,成为回忆;战争的创伤,成为唐人难以治愈的心灵之痛。
公元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禄山和史思明组织发起了一场政治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又由于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亦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往简单了说就是一场战争罢了。安史之乱是唐朝一个由盛而衰的点,同时,这件事还造成了唐代的藩镇割据。安史之乱经历了一共七年零三个月,虽然这个叛乱最后是被镇压住了,可是唐朝也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经过了这一次的祸事,大唐是大不如前了的。无论是从经济、政治还是军事上来看都是处于一种苟延残喘的状态下。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有过这样的记载:"(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从中最直观的可以看出,那时的民间是民不聊生,大家都不知道日子应该怎么过了。



在政治上,那些地方的势力开始蠢蠢欲动,不再对于唐朝中央机构的命令言听计从。当中央下达命令时,阳奉阴违,并不会好好地、完整地执行命令。
更多的情况下,是把圣旨当做一张废纸。这就看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力在下降,甚至可以说是下降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低点。
从经济上看,这次平定叛乱花了不少的物力,中央的财务状况有点被掏空的感觉。而且因为在打战,人们也无法安心地耕作。中国一向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了安心耕作的环境,人们的生活会受到很大的冲击。
据很多史料记载,在这次的安史之乱结束后,民间是有了一场大饥荒。这就可以证明,这次战争对于经济的打击是多么的大,所以虽然战乱被平定了,但是对后世却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战乱后的百姓流离失所,很多民众处于无家可归的状态。人们的生产生活一被打乱,那么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都会受到影响。



李隆基在位前期重用贤臣,励精图治,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但他在位的后期,沉湎酒色,荒淫无度,重用奸臣,政治腐败,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由此转衰。所以说,李隆基是一位功过都很突出的历史人物。

7. 盛唐的中衰,为何唐朝动用全国之力,还是很难平定安史之乱?


盛唐的中衰,为何唐朝动用全国之力,还是很难平定安史之乱?

8. 唐朝时期的国力,是在安史之乱后彻底衰败的吗?

“安史之乱”在中国古代史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以至于,其对唐以后的中原王朝亦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历史上这场叛乱结束之后,唐朝继续存在了长达一百四十年的时间,而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通常又会被称为中晚唐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唐代曾出现过三次中兴,即唐宪宗时期的“元和中兴”武宗的“会昌中兴”以及宣宗在位时期的“大中之治”。

可见,历史上的中晚唐时期,唐朝不仅存在的时间长,并且这一时期还有三次中兴之局的存在。但即便如此,中晚唐时期的历史却总是夹杂着衰败的意味。以唐代宗继位为中唐的起点,直至唐昭宗时期,唐朝终百余载再也未能重现往日天宝年间的盛唐景象,换言之,唐朝的国力在“安史之乱”结束后,整体上的国力再也没能恢复到盛唐时期的水平。那么,“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国力为何再也没恢复到过盛唐时期的水平?

首先,唐朝所以在“安史之乱”结束之后,国力在没能恢复到盛唐时期的水平,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便在于人口的损失上。
根据《通典》的记载“自天宝十四年至乾元三年,损户总五百九十八万二千五百八十四……损口总三千五百九十二万八千七百二十三”而天宝十四年,即盛唐时期的户口数不过八百九十一万余户,五千二百余万口。
由此可见,《通典》指出了唐代中晚期孱弱的一个最为直接的原因,即人口的损失殆尽。

不仅是《通典》,其它史书亦指出了“安史之乱”时期的战乱情况。
如《旧唐书·郭子仪传》亦指出叛乱结束后的情景,其描写道“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唐朝在“安史之乱”结束后,还需要应对内部的藩镇割据以及外部吐蕃的步步急逼。可见,“安史之乱”导致唐朝损失了大量的人口,而人口的损失所导致的则是农业生产、商业活动的尽数凋零。这样的情况下,唐朝若要恢复往日盛唐时期的国力,自然需要长时间的休养生息,但就中晚唐历史来讲,藩镇割据的存在则限制了唐朝国力的恢复。

“安史之乱”结束之后,唐王朝陷入了藩镇割据的困局。其中,最为重要的藩镇力量,便是割据河北的“河朔三镇”就唐朝的情况来看,“河朔三镇”的割据是一个影响其国力恢复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是因为,“河朔三镇”所割据的地区,在天宝年间一直都是唐朝的重要赋税来源地,
并且这一地区的人口亦相对较多经济农业也较为发达,如《全唐文》亦称“河北贡篚徵税,半乎九州”割据藩镇对河北地区的把持,使得唐朝失去了大量的人口以及赋税。

并且,唐代中晚期的中原地区为防遏“河朔三镇”亦布置了大量的藩镇。因此,中原地区的赋税则直接被拿来供养藩镇之兵。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唐代中晚期所能依仗的赋税来源,主要就在于当时的东南地区,即江淮、江浙一带。可见,中晚唐时期的唐王朝实际上无法有效地控制各地,
以至于在财政上,唐朝只能依靠东南地区作为支撑,这也是“唐立国于西北而植根本于东南”说法的由来。

总之,“安史之乱”对于唐代中晚期的历史发展,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而人口的损失、赋税的断绝,则使得唐朝再也没能恢复往日盛唐时期的国力。诚然,这中间穿插着边患等因素,但就历史来讲,以上两点便足以至唐朝于万劫不复之地。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