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阻力定律的定律说明

2024-05-16

1. 最小阻力定律的定律说明

最小阻力定律只能用来粗略地判断宏观塑性流动情况,实际上质点的位移方向并不都是阻力最小的方向。因为延伸应变增量最大的方向与应力代数值最大(即阻力最小)的方向对应,但由于变形的整体性,延伸应变增量最大的方向与质点位移方向之间有时是不对应的。1、最短法线法则。镦粗矩形柱体时,在垂直镦粗方向的任一剖面内的任一点,其移动方向朝着与周边垂直的最短法线方向进行的(见图)。2、最小周边法则。横断面为任意形状的棱柱体或圆柱体,在存在摩擦的条件下进行塑性镦粗时,将力图使断面的周界为最小,在极限情况下为一圆。

最小阻力定律的定律说明

2. 最小阻力定律的介绍

塑性变形体内有可能沿不同方向流动的质点只选择阻力最小方向流动的规律,是判断变形体内质点塑性流动方向的依据。与此定律有关的有最短法线法则和最小周边法则。

3. 最小阻力定律的形成原因

体积不变定律与最小阻力定律是怎么形成的?钢锭在头几道轧制中因其缩孔、疏松、气泡、裂纹等缺陷受压缩而致密,体积有所减小,此后各轧制道次的金属体积就不再发生变化。这种轧制前后体积不变的客观事实叫做体积不变定律。它是计算轧制变形前后的轧件尺寸的基本依据。舟后的轧件尺寸变化见图2-23。轧前的轧件体积以V1表示,轧后的轧件体积以V2表示。因为矩形体积等于轧件的高×宽×长,所以V1= HBL         (2-2)V2 = hbl          (2-3)根据体积不变定律,轧件轧制前后体积相等,即Vl = V2        (2-4)HBL=hbl所以根据式2-4可以计算轧制前后乾件的尺寸变化。

最小阻力定律的形成原因

4. 最小阻力定律在机械工程有什么价值

由最小阻定律可知:变形体内的质点,在垂直于外力方向的位移,应发生在该点到断面周界的最短法线方向上。这是因为在这个方向上质点的移动距离最短、阻力最小。长方形或矩形毛坯镦粗时,随着变形量的增大,毛坯的外轮廓逐渐趋向于圆形,就是最小阻力定律的实际应用。长方形和矩形毛坯镦粗时,其横截面大体可分为四个区域的质点沿着最短法线方向流动,即流向与该区距离最近的边。 其流动情况如图2.2和图2—3所示。
    由于中心部分向外移动的质点多,而四角部分较少,故变形的结果是毛坯的外缘逐渐趋于圆形。 最小阻力定律是考虑变形方案时必须加以注意的。例如,用圆柱形毛坯直接挤成塔形工件(轴承内外组合锻件,如图 2—4所示),只有在金属向下流动的阻力小于向上的阻力时才能实现,否则,为保证底部成形良好,就需增加预成形工序。
    又如用钢板作FAG轴承套圈的坯料时,为节省材料,钢板可不切成圆 形,而是切成方形或六边形,如图2.5所示。后两种情况之所以能适用,就是因 为在挤压前,方形或六边形坯料按最小阻力定律首先充满模腔成圆板形,因而 对成形过程没有影响。

5. 什么是最小阻力定律?如何应用其分析变形趋向性

由最小阻定律可知:变形体内的质点,在垂直于外力方向的位移,应发生在该点到断面周界的最短法线方向上。这是因为在这个方向上质点的移动距离最短、阻力最小。长方形或矩形毛坯镦粗时,随着变形量的增大,毛坯的外轮廓逐渐趋向于圆形,就是最小阻力定律的实际应用。长方形和矩形毛坯镦粗时,其横截面大体可分为四个区域的质点沿着最短法线方向流动,即流向与该区距离最近的边。 其流动情况如图2.2和图2—3所示。     由于中心部分向外移动的质点多,而四角部分较少,故变形的结果是毛坯的外缘逐渐趋于圆形。 最小阻力定律是考虑变形方案时必须加以注意的。例如,用圆柱形毛坯直接挤成塔形工件(轴承内外组合锻件,如图 2—4所示),只有在金属向下流动的阻力小于向上的阻力时才能实现,否则,为保证底部成形良好,就需增加预成形工序。     又如用钢板作FAG轴承套圈的坯料时,为节省材料,钢板可不切成圆 形,而是切成方形或六边形,如图2.5所示。后两种情况之所以能适用,就是因 为在挤压前,方形或六边形坯料按最小阻力定律首先充满模腔成圆板形,因而 对成形过程没有影响。

什么是最小阻力定律?如何应用其分析变形趋向性

6. 如果阻力恒定

由于阻力f恒定,质量m恒定,所以物体加速度a=f/m恒定,物体达到最高点h时速度v2为0,设初速度为v0,末速度为v1.由此,将上升和下降过程分解得以下二式:
  1.-2(g+a)h=v2平方-v0平方
  2.2(g-a)h=v1平方-v2平方
  所以:
  2式-1式得:
  4gh=v2平方+v1平方=136
  所以:
  h=136÷40=3.4.
  不错吧,给分吧.

7. 避免“最小阻力原则”之我见

“最小阻力原则”来自于《深度工作》一书,这本书我读的很认真,最小阻力原则也就记了下来。最初我把他理解成大脑很懒,人会不由自主的选择不动脑子的事情去做,后来发生一件事,我才知道这样理解是片面的。
  
 书中将最小阻力原则(The Principle of Least Resistance)定义为:在工作环境下,若各种行为对底线的影响没有得到明确的反馈意见,我们就会倾向于采取当下最简单易行的行为。举个例子,如果面前有两个工作,一个是艰难的工作还不知道会得到什么结果(大概率就是书中提出的深度工作),一个是简单的边缘工作比如收发邮件(书中提出的肤浅工作)。那么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后者,这就是最小阻力原则。是最小阻力原则驱使着我们愈发的青睐肤浅工作,让自己只是简单的查收邮件,机械的回复邮件,然后频繁的开着乏味的例会。就在前几日,最小阻力原则就驱使我在工作中犯了错误。
  
 作为行政单位中业务科室的主要负责人,领导布置我一项任务,明天向下级单位通报近期的工作。这项工作是我主导,我的副职着手完成的,只是不巧,安排任务时副职没有在单位,这项工作的安排部署都没有明确的反馈,于是,我“下意识的”采取了对自己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把工作要求告诉他,要求他按时完成,因为反正有他具体操作就好。
  
 可是,对我来说,最简单易行的工作,最终的结果却是整个工作的失败。通报的材料准备的非常不充分,第二天的会推迟了很久才召开。领导对我非常不满,认为我工作不力,副职对我很有意见,认为我没有安排好。
  
 事情发生以后,我认真的反思了自己,认为这都是由于我被“最小阻力原则”所驱使,让自己偷了懒。
  
 那么,如何避免自己不自觉的偷懒呢?我想到了樊登老师讲的领导力课程里,有关于自己的三个角色定位问题。
  
 一个职场人的三个角色应该是:领导者、管理者、执行者。
  
 
  
                                          
 初级职场人中三个角色的比重应该是:执行>管理>领导。这比较好理解,干活的应该是更注重执行力。
  
 高级职场人中三个角色的比重应该是:领导>管理>执行。这也好理解,领导就应该多考虑方向上指引,宏观上的规划。
  
 所以,樊老师说,为什么中层最累,因为他是执行=管理=领导。领导的心要操,下属的活要干,自己还要把事情给管好。
  
 我既然要锻炼自己的中层领导力,这个图就告诉自己,什么工作都不仅要想自己的工作,上面的领导,下面的下属的工作我都要想到。
  
 而“最小阻力原则”在我身上能够得逞,就是因为我以为自己是中间这部分,上面有安排,下面有落实,我当然可以做最简单的事情了。其实,我是完全想错了,做错了。
  
 知错就改吧。

避免“最小阻力原则”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