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创伤的治疗

2024-05-16

1. 心理创伤的治疗

 臧海龙医师根据国内外最新大脑神经科学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并对中国禅修及国外对禅修及超个人心理学做了详细的考查和研究,吸取了美国麻省大学医学中心JonKabat-zinn博士创立的正念减压疗程(MBSR)之精髓,及三位心理学者英国的JohnD.Teasdale、Mark G.Williams以及加拿大的Zindel V.Segal发展出的正念认知疗法(MBCT)的实践证据,也吸收日本的内观疗法及其印度等国家的对禅修的理论和经验。并经过最近两年的临床实践,编辑成书《正念训练手册》(第四版),更有效地指导心灵创伤的当事人,恢复心的平静,获得身心灵的统一与和谐。

心理创伤的治疗

2. 心理创伤的概念

 泰尔(1989)将发生在成年期的一次性创伤称为I型创伤;它包括急性应激障碍(ASD)、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适应障碍等。这个概念以时段性来分类创伤,我觉得这个概念的时段性可以考虑适用在童年时期,凡是一次发生的创伤事件,不管是幼年还是成年,可以拟定诊断为I型心理创伤,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创伤可能并不发展成为II型心理创伤。关于这方面研究资料我知道不多。是否在童年形成的创伤(有症状表现或被诊断过)会延续成II型心理创伤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依创伤的严重程度不同,环境中存在的与引发创伤相关的元素,会导致大约1/4(交通事故)甚至半数(性暴力)受害人长期陷入受到创伤引发的负性情感的侵袭之中。用外科术语讲,(心理的)创伤不会自然愈合,常常会遗留很多并发症。在临床研究中,人们也逐渐发现同样的创伤患者,但由于创伤事件的性质,尤其是经历创伤的年龄的不同,在随后的症状有很大的区别。随着创伤影像学和治疗学的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因此,现在多采用泰尔分类法(Terr,1989):将发生在成年期的一次性创伤称为I型创伤;而将略微复杂一点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反复发生的、开始童年期)称为II型创伤,即复合型创伤。在II型心理创伤中,现在的创伤事件只是一个“扳机点”。现在在研究表明,两者在症状学、影像学、治疗和预后上都有很大差别。比如在急性期后,II型创伤出现分离症状的频率高,且更多地表现为以内疚、羞愧为主的症状群,常与抑郁紧密相关,可导致缺乏自信和自责,表现出麻木退缩或行为轻率,持续的羞愧也可导致易激惹、愤怒发作和暴力行为。在影像学上,II型创伤具备广泛的功能及病理形态方面改变。治疗上,比如在创伤的稳定化上两者有根本性区别。预后上,一般I型心理创伤好于II型心理创伤。随着时间的推延,创伤状态会渗透进那些没有自行消化创伤经历受害人的主观解释、行为模式、认知模式等方方面面。这种创伤状态可以逐渐形成一种皮亚杰总结的“创伤模式”(Fischer & Riedesser,1998)。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一创伤模式是一种脱节的模式,很多时候是陷入抗争/逃避的矛盾之中。它既有被其他(认知)结构同化的倾向,也完全有可能被卷进一种慢性的疾病的过程。在精神创伤发生时,它也可以延伸到所谓(创伤过程)之中,比如一位性暴力侵害的受害人有强迫性清洗自己的身体或者其他物件的现象,就是因为性暴力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玷污)一词,在精神分析中,这是症状原发性获益的来源,也可以用“神经症性的防御机制”来加以理解。费弗尔等(Fischer & Riedesser,1998)指出:“创伤模式”包括:①精神创伤发生以后有组织的感知觉和行为;②实质为一种抗争/逃避脱节的行为结构;③可以引起大量的感知觉和认知上的歪曲;④有扩散(泛化)到其他精神范畴中的倾向(比如泛化的焦虑)。与这一创伤模式相对,受害人会从主观上发展出一种“创伤代偿模式”与之抗衡。其行为方式既可以发生积极的变化,也可以朝消极的、有问题的方向转化。提出这一模式的主要用途在于分析创伤后的种种异常状态,并寻找平衡和应对的资源。(施琪嘉主编.创伤心理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22-26)另外还有情绪忽视和情绪虐待也是儿童形成创伤的主要方面,它们常常会存在相当长的时间。这类特殊的儿童虐待养育方式会给儿童带来不良的后果,如出现依恋障碍和非器质性成长障碍。我们可以理解成与文化相关的创伤[1.2],比如文化中存在的某些信念会影响一个以后体验生活的方式,特别在家庭中父母的教育对儿童心理影响很大。在我的临床经验中,有的人在成年早期经历过恋爱或者其他事件,也会形成影响久远的心理创伤。II型心理创伤的概念,要包括以下几个特点:一、心理创伤形成时间长久,对个体身心影响广泛。二、可以发生在儿童和成人不同的阶段。三、 一般不会自然愈合。四、 症状表现复杂多样。五、 I 型心理创伤演变成II型心理创伤II型心理创伤定义描述,可以拟定包括范围: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适应障碍、躯体化障碍、严重的应激障碍未定型(DESNOS)等。

3. 心理创伤的定义

心理创伤也叫精神创伤。心理创伤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损伤”,其原来的意思为“伤”。既可指由某种直接的外部力量造成的身体损伤,也可指由某种强烈的情绪伤害所造成的心理损伤。对于心理创伤的含义不同学者的看法不尽相同。
  
  
 弗洛伊德对创伤的概念曾有过一个经典定义,他当时是在论述个体的自我处理途径时提到这一定义的:我们所称的一种“创伤性”经历,是指某事件作为在较短时间内产生和增加的一种刺激,其强度达到使人无法用一般/普遍的解决和处理的方法释怀,并由此对内驱力产生持久的干扰。弗洛伊德对创伤的理解包含三个成分:童年早期经历的事件,青春期后经历的事件及后期经历事件触发的对早年事件的记忆。弗洛伊德不关注创伤事件本身,而是强调创伤性记忆,他对创伤概念的理解来源于严格的线性、时序性模型。
  
 荣格认为,对创伤经历的正常的心理反应是从受伤的场景中退缩,如果退缩是不可能的,那么自我的一部分就必然退缩。因此人格的很多部分若整合进自我,必须分离。分离是抵制潜在的心理损害经常采用的防御机制。个体通过分离,把不能忍受的经历分配到身心的各个部位,尤其是身心的“无意识”方面。这意味着意识的诸多元素如知觉、感觉、意象不能被整合,经历本身就变成非连续性体。这样,牺牲了的内在世界以某种意象形式聚集为一种“情结”。对于曾经历过难以忍受的痛苦的心理创伤个体,分离的心理防御允许外在的生活继续前进,但却以牺牲内在世界为代价。外在的创伤虽然结束了,它的影响似乎也被个体“遗忘”了,但创伤所导致的个体心理后遗症却继续存在,并对内在世界不断产生影响。
  
  
 
  
 弗洛伊德和荣格对创伤定义的共同点在于都强调潜在的无意识幻想的创伤性作用。他们发现来访者:常与无意识幻想交流,来访者:很难区分现实和幻想,这使得创伤变得更具伤害性。他们认为幻想和外在心理创伤产生的结果是一样的。外在创伤结束后,内在创伤却走得更远(弗洛伊德后来称为“重复性冲动”)
  
 Herman (1992) 认为个体处于危机会遭遇心理创伤,而心理创伤是一种无力感(powerless) 的折磨,是因为个体面对着一个具湮没力量的事件,导致其感到无助和无力,这样的事件也摧毁了个体对感觉和意义的联结。
  
 Fischer和Riedesser (1998) 认为心理创伤是身处的威胁性环境因素与个体防御功能之间失衡(diskrepanz) 的经历,伴随着无助和无法防备地付出代价的感受,持久地对个体自身及其周围世界的理解产生动摇作用。
  
 Everly和Mitchell (1999) 认为心理创伤代表一种剧烈灾难引起心理上的失衡,这种失衡是个体无法以平常使用的应对技巧来面对心理创伤所导致。
  
 Giller (2003) 指出不同的学者专家对心理创伤的定义有不同的方式,并认为心理创伤是种个体主观的经验,这样的经验决定了一件事是否为创伤的。因此,心理创伤是个体对某一事件或持续的状况之个人特殊经验,这种特殊经验导致个体失去整合其情绪经验的能力而遭湮没(overwhelmed) ,以及个体主观经验到生命、身体完整性、神智健全的威胁。所以,当个体遭受到湮没时,创伤事件或情境将会产生心理创伤,让个体感受到害怕死亡、消灭、毁坏或精神异常等。最近,国外学者对创伤的定义有:范德科尔克和麦克法兰(2007) 指出创伤是由于对某一个特定的记忆,影响其他所有方面的体验,破坏了对现有生活的感激。詹姆斯(2008) 对创伤的定义是个体经历难以忍受的困难,超越目前的资源和应对机制。范德科尔克(2013)简洁明了指出,创伤就是不能够容忍你所知、所见、所感。
  
 国内有学者认为心理创伤是一种复杂的、强烈的内在负性情绪反应,不一定会被个体所意识到或直接表达出来,这样的情绪反应会使个体处于一种无助的状态,阻碍个体应对环境的功能。
  
 总之,心理创伤可以影响整个人,包括身体、智力、情绪和行为的改变。它是指那些由于生活中具有较为严重的伤害事件所引起的认知、情绪、意志行为甚至生理的不正常状态。这种不正常的状态可能比较轻微,经过一段时间(通常在三个月之内)的自我调整就可以自动痊愈。但是也有一些心理创伤的影响会延续较长的时间,甚至常常是终身的。对于较为严重的精神创伤,在心理学和精神科的分类中被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心理创伤的定义

4. 如何利用心理学化解心理创伤?

首先就是要尝试接受现实的状况,抚平情绪的伤痛以及缓和身体上的不适。以下就是一些简便的方式可以用来帮助自己。
•  不要隐藏感觉,试着把情绪说出来,并且让家人与孩子一同分担悲痛 
•  不要因为不好意思或忌讳,而逃避和别人谈论的机会,要让别人有机会了解自己 
•  不要勉强自己去遗忘,伤痛会停留一段时间,是正常的现象 
•  别忘记家人和孩子都有相同的经历和感受,试着与他们谈谈 
•  一定要有充足的睡眠与休息,与家人和朋友聚在一起 
•  如果有任何的需要,一定要向亲友及相关单位表达 
•  在伤痛及伤害过去之后,要尽力使自己的生活作息恢复正常 
•  工作及开车要特别小心,因为在重大的压力下,意外(如车祸)更容易发生

5. 如何理解心理创伤?

(一)途径与转变

弗洛伊德对于创伤理论的研究有两个途径。一个途径是回溯法,通过对成年人进行记忆联想去重塑心理发育过程。

还有一个途径是儿童观察。儿童观察弗洛伊德本人没有做太多,他的徒孙辈,像克莱因以及更后期的精神分析学者多用这种方法。

弗洛伊德早期听到很多来访者联想出大量跟性、虐待有关的创伤场景,弗洛伊德当初信以为真。但是越分析越奇怪,他实在是无法想象这些人的父母会如此对孩子进行大量的性侵或者虐待。

弗洛伊德清晰确认潜意识存在之后,发现不是这样。外在刺激只是诱因,内在人格结构以及心理结构是如何内化、认同外在的刺激才是创伤的根本。

弗洛伊德的创伤理论认为一个人有平衡的心理能量状态,平衡被打破,就会产生积压,积压产生焦虑。

跟性有关的东西会打破心理能量平衡。比如在口腔期出问题,肛门期出问题、俄狄浦斯期出问题都是力比多驱力或者攻击性驱力投注出了问题,问题就是创伤的原型,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

(二)三个核心观点

第一个是创伤向语言的转化出现障碍,这至今都是创伤最重要特征。如果有跟创伤后应激障碍、移民、强奸、抢劫,意外丧失、车祸等来访者工作的经验,可能会有明显的体验,这类来访者的语言不是简单的说话,而是语言功能受到了最明显的损害。

语言被拉康解读成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创伤事件使得个体没有办法把一种感觉、一种体会转换成象征的符号,这个人必定是不得解脱,这一点其实非常厉害。

弗洛伊德发现一些人会用身体或者行为释放能量,但是他们的语言功能受到的损害极大,这是核心,一直不变。

弗洛伊德后来放弃催眠,坚持自由联想的,其实也是强化来访者的心智能力,联想能力、象征能力。

第二个,创伤总是与性有关。首先,确实很多发生性诱惑、性侵犯、性剥夺、性榨取、性拒绝、性冷淡、性忽视,如果发生直接的生殖器、性欲方面性的创伤,成年之后必然出现很多症状。弗洛伊德并不指性是一切,只是突出了性的影响。

第三个,创伤总是与冲突有关。压抑与释放的冲突是弗洛伊德最初理论的核心。到晚年的时候,1923年提出了结构理论,视角不再是潜意识不能意识化问题,而是转向在不同的心理结构之间,冲突会导致创伤后的异常表现。

(三)创伤理论的修正

1916年修正了创伤理论,认为创伤是一种体验,不一定实际发生。体验造成精神不能用正常方式加以应对、解读、理解、编译的强大刺激,从而导致短时间内能量运转方式持续失调。

这次修正对临床分析工作影响非常大,分析师不再聚焦于将被遗忘的创伤与记忆向语言的转化,开始聚焦从来没有被忘记的那部分体验。

如果聚焦于个体遗忘,通过工作让来访者记起来,说出来,说不出来,别人帮他说,这就是催眠。聚焦于从来没有从来没有被忘记、主观意识又觉察不到,但是从来没有忘记,死死的受着影响的部分,就直接引出了自由联想方法。

如何理解心理创伤?

6. 心理创伤如何解决?

出现心理创伤后应该积极转移注意力,努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可以使用以下方法进行调整:第一、要学会倾诉,尤其是心理创伤特别严重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和自己的父母、同学、朋友好好的沟通和交流,寻找他们的鼓励、包容和支持,才能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和支持感,无论任何时候,来自于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鼓励都是获得幸福最大的来源之一,也能够催促我们变得更好,变得更加有活力、有动力。第二、一定要做自己能够做、喜欢做的事情,比如出去逛街、吃美食、看电影、看搞笑的视频等,这些方法都能有效的让自己从心理创伤的问题转移出来,让自己的注意力关注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上面,只有将自己的精力放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面,才能获得充实的人生,从而变得幸福和快乐。第三、也应该规律的生活、适当的运动,尤其是做瑜伽、打羽毛球、游泳、跑步等,这些有氧运动可以很好的缓解心理创伤的问题,尤其是减轻压抑、痛苦、焦虑等负面情绪带给我们的影响,但是这些运动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去做,同时坚持规律的去做,以上所有的方法都可以。。

7. 如何利用心理学化解心理创伤?

在灾变发生后,尽速的让我们回复日常的生活状态是最重要的。首先就是要尝试接受现实的状况,抚平情绪的伤痛以及缓和身体上的不适。以下就是一些简便的方式可以用来帮助自己。
•  不要隐藏感觉,试着把情绪说出来,并且让家人与孩子一同分担悲痛 
•  不要因为不好意思或忌讳,而逃避和别人谈论的机会,要让别人有机会了解自己 
•  不要勉强自己去遗忘,伤痛会停留一段时间,是正常的现象 
•  别忘记家人和孩子都有相同的经历和感受,试着与他们谈谈 
•  一定要有充足的睡眠与休息,与家人和朋友聚在一起 
•  如果有任何的需要,一定要向亲友及相关单位表达 
•  在伤痛及伤害过去之后,要尽力使自己的生活作息恢复正常 
•  工作及开车要特别小心,因为在重大的压力下,意外(如车祸)更容易发生

如何利用心理学化解心理创伤?

8. 如何利用心理学化解心理创伤

心理学知识起到的作用仅仅是引导,根据求助者自身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咨询方案进行情绪上的引导,对于求助者的心理创伤,一个需要时间来淡化,第二也需要求助者自身的意志。
能够称得上创伤的,本身就是对人意志力的一种考验,一些意志力强的人能够通过心理引导,在短时间内振作起来,恢复到以前的状态,投入到正常的生活工作中,一些意志力不是很强的人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淡化这份创伤,并且在一定时间内,自身的生活工作受到一些影响,但无论哪一种,最终都能随着时间而恢复,以后只会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人物面前会记忆起这件事,但这时候仅仅是一种经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