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指的

2024-05-13

1. 元日指的

元日指一年的第一天,即正月初一;也指吉日。
指吉日。《汉书·王莽传中》:“冠以戊子为元日,昏(婚)以戊寅之旬为忌日,百姓多不从者。”;颜师古注:“元,善也。”
指正月初一日。《书·舜典》:“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相祖。”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中国传统节日春节。这一天中国民间有许多传统民俗活动,包括贴春联和门神,除夕守岁,开门爆竹一是指吉日。

扩展资料:
1. 正月初一。
《文选·张衡》:“於是孟春元日,羣后旁戾。” 薛综 注:“言诸侯正月一日从四方而至。”
宋 王得臣 《麈史·占验》:“江湖间人,常於岁除汲江水秤,与元日又秤,重则大水。”
清 昭连 《啸亭杂录·李恭勤公》:“元日俗例,上司属员虽不接见,亦必肩舆到门。”
2. 吉日。
《吕氏春秋·仲春》:“择元日,命人社。” 高诱 注:“元,善也。”
《汉书·王莽传中》:“冠以戊子为元日,昏以戊寅之旬为忌日。” 颜师古 注:“元,善也。”《南史·宋纪上》:“敬简元日,升坛受禅。”
元日,本以为吉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为一年的第一天。元日还有很多别名,如元朔、元正、正旦、端日、岁首、新年、元春等等。但古人只有农历,没有阳历,所以正月初一最正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日

元日指的

2. 关于元日的资料

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
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扩展资料
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代替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
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__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
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日

3. 元日的内容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又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描写了宋代人过春节的场面:春风送暖,旭日初升,家家户户点燃爆竹,合家喝着屠苏酒,忙着摘下门上的旧桃符,换上贴有门神的新桃符。作者择取了这些过年时最典型的喜庆场景,展现了一幅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民间风俗画卷。宋人特别喜欢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哲学观点。王安石此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所以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及乐观情绪。抒发了他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心情。 还能体现出他的执政态度。

元日的内容

4. 元日的内容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又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描写了宋代人过春节的场面:春风送暖,旭日初升,家家户户点燃爆竹,合家喝着屠苏酒,忙着摘下门上的旧桃符,换上贴有门神的新桃符。作者择取了这些过年时最典型的喜庆场景,展现了一幅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民间风俗画卷。宋人特别喜欢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哲学观点。王安石此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所以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及乐观情绪。抒发了他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心情。 还能体现出他的执政态度。

5. 元日解释

解释: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原诗:
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出自:宋 王安石《元日》

扩展资料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
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人物成就:
王安石开启了宋诗风气,宋诗风气中很重要的一个特质便是议论,王安石诗尤擅长议论。他的咏史诗现存一百多首,继承了班固“质木无文”和左思,杜甫通过咏史抒怀的传统,质木无文,即说诗空有内容,而无文采。
王安石秉承“务求有补于世”的文学观,在咏史诗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当然,王安石的咏史诗,现实意义上远远高于班固。他的诗或言己,或讽今,或者利用诗的文体,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使得当时有人将他写的《商鞅》以为是他自己言行了。
王安石没有个人的诗话作品传世,但他选了不少诗歌选集。王安石在历代的诗话作品中,留下了大量的关于杜甫的赞誉,认为他是“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
由于对杜甫十分看重并认为天下的好言语都被他说尽了,王安石早年的诗学追求与杜甫的文学追求相一致,致力于让其诗文有补于世。罢相后,王安石的诗学观更加包容,他评价张籍奇崛艰辛,他亦如此,好炼字,偏重晚唐诗人,也承袭了晚唐诗人的精思。

元日解释

6. 元日指什么

文学课代表

7. 元日指的是什么?

元日通常是指正月初一。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即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是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
这一天中国民间有许多传统民俗活动,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热闹喜庆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
扩展资料

名称变革:
现在农历的“正月一日”,历史上称为上日、元日、改岁、三朝、正日、元辰、岁日、新正、新元、元旦等等;而现在过的农历正月初一“春节”这一概念,古代是没有的,是民国政府创造的。
“春节”这一概念是在民国时期逐渐被提起。民国时期,公历被引进,而农历成为了进行农事的标准。1914年民国政府在内务部呈文中提到“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故,春节这一说法才逐渐流传开来。
辛亥革命后,1912年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采用公历,但用“民国”纪年,1月1日为公历岁首;1914年起把夏历正月初一(即农历正月初一)作“春节”,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为岁首。

元日指的是什么?

8. 《元日》简介

 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王安石的一首著名的诗作《元日》,“元日”就是阴历正月初一。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大约是王安石在神宗初年刚任宰相不久写的。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到今天。屠苏,指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酒。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这两句是说:在爆竹的响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人们喝着过节的屠苏酒,暖洋洋地感到春天已经来临。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曈曈日”,指由暗转明的朝阳。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桃符:指画有神荼、郁垒两个神像或写有这两个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正月初一清晨挂在门上,以求“避邪”。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意思是:都是用新桃符替换了旧桃符。以桃符的更换揭示出“除旧布新”的主题。

  《元日》这首诗取材于民间习俗,他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今天它还具有古代民俗学的价值。

  其实,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 ,它是以除旧迎新来比喻和歌颂新法的胜利推行。大家知道,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大力推行新政,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

  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