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怎死的

2024-05-13

1. 刘伯温怎死的

公元1371年,朱元璋授予刘伯温弘文馆学士,可为何朱元璋还要夺了刘伯温的俸禄呢?

刘伯温怎死的

2. 刘伯温是怎么死的?

病逝的。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
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
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由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
自京师动身返乡。回家后,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石,只是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饮食。几天之后,刘基自知来日无多,找来两个儿子交代后事。
交代完后事时,又让刘琏从书房拿来一本天文书,对他说:“我死后你要立刻将这本书呈给皇上,一点都不耽误;从此以后不要让我们刘家的子孙学习这门学问。”
又对次子刘璟说:“为政的要领在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如今朝廷最必须做的,是在位者尽量修养道德,法律则应该尽量简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则,以道德感化群众。
效果一定比刑罚要好,影响也比较深远,一旦部属或百姓犯错,也较能以仁厚的胸怀为对方设身处地的着想。所裁定的刑罚也必定能够达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过自新的目的。
而法律若能尽量简要,让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动辄得咎无所适从。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优良形象,如此一来,上天便会更加佑我朝永命万年。”
又继续说道:“本来我想写一篇详细的遗表,向皇上贡献我最后的心意与所学。但胡惟庸还在,写了也是枉然。不过,等胡惟庸败了,皇上必定会想起我。
会向你们询问我临终的遗言,那时你们再将我这番话向皇上密奏吧!”最后于农历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

扩展资料:
人物故事:
有一天,刘伯温去观看皇上新建的宫殿,刚跨进宫殿的大门,一个人就跪在他面前,哭着喊“救命”。刘伯温忙问事情的原委。
原来此人是名雕花匠,昨日他在大梁上修饰完浮花准备下来时,猛然看见皇上在豪华富丽的宫殿前手舞足蹈,狂笑不止。
雕花匠心想,皇帝一定是看到华丽的宫殿,一时得意忘形才这样轻狂的。这时,雕花匠忽然止不住咳了一声,笑声随即便没了。只见朱元璋红着脸,正瞅着自己,然后尴尬地离开了宫殿。
雕花匠事后一想,堂堂九五至尊,竟被我看到了轻狂之态,那我岂不是要没命了?所以,今日一见到刘伯温就跪在刘伯温面前,请他救自己性命。
刘伯温听完暗暗思忖:皇上是个从不轻易露出自己本性的人,所以别说是一个雕花匠,就是某个大臣看到皇上那个癫狂的样子,皇上也会毫无疑问地杀死他的。
刘伯温想了一下,便叫花匠起来俯过耳朵,如此这般地说了一通。过了几天,刘伯温装作不知道朱元璋已去过宫殿,启奏道:“臣听说皇上新殿已快落成,请皇上去游览审视一下吧!”
朱元璋因恐泄了“天机”,不好说已去看过,只好跟刘伯温一起来到新殿。两人在殿内转悠了半天,正要离去。
忽听得梁上有人咳嗽,朱元璋抬头望去,见是前几日那名雕花匠,顿时沉下脸来,就要问罪。刘伯温见状大声喝问那雕花匠:“大胆刁民I为何见皇上来到不跪,还惊扰皇上!”
那花匠好像没听见,继续干他的活,又咳嗽了一下。刘伯温张开嗓子放声大喊,朱元璋在旁边震得早已捂上了耳朵。那人经过惊天动地的喊叫似乎听见了,扭头朝两人望过来。
指了指自己的耳朵和嘴,摆手摇头。“原来是个哑巴,还聋!”刘伯温说道。朱元璋高兴地笑道:“聋得好!聋得好!”结果,雕花匠侥幸逃了一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伯温

3. 刘伯温如何死的


刘伯温如何死的

4. 刘伯温是怎么死的?

年俸禄240石,也比其他受封伯爵的大臣低。但即便如此,由于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敢于直言,不久便得罪了丞相李善长、胡惟庸等人,并逐渐失云朱元璋信任。洪武四年(1371),刘基请求告老还乡,退出政治舞台,时年61岁。
当时瓯、闽间有一条狭长的地域叫谈洋,该地区是盐贩、盗贼聚集的地方,方国珍便是从这起兵反叛的。刘基委托儿子刘琏上奏,建议应在该地区设立巡检司以控制管辖该地,使那里的刁民无机可乘,不能互相勾结或胁迫戍边士兵一道出逃反叛。胡惟庸使刑部尚书吴云弹刻刘基,反指淡洋踞山临海,有君王之气.刘基想要谋取作为自己的墓地,当地百姓不答应,便想要在那里设置巡检司为难当地民众,才导致该地区形势迅速恶化。
朱元璋不置可否,只是命令下传此文让刘伯温知晓。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也是一种胁迫,如果没有合适的反应,谋反的罪名就会临头。刘伯温于是只好赴京亲自上朝拜见朱元璋,但朱元璋又全然不过问此事,刘伯温既不能辨白,又不敢离京。不久便发病了。此时胡惟庸携带补药前来探望病情。刘基吃了胡惟庸拿来的药后,顿时感到有如拳头大小的石头般的硬物堵塞在胸口。刘基又利用空闲时间奏明了朱元璋.朱元璋依旧不过问。又过了三个月,病情更加恶化。朱元璋派人前去问候刘基,得知他已不能起床了,便让他乘坐传送公文的船返回青田家乡。
不久后,一代绝世奇才便这样去世了。
毒杀刘基,这是后来胡惟庸的一大罪状,但下毒是否为朱元璋的授意,已成悬疑。不过这出自朱元璋的授意可能性极大。首先,刘基死于洪武八年四月,胡惟庸进中书省是洪武六年七月,那时胡入相时间不长,地位并不稳固,还处在“考察期”,又有汪广洋牵制,未必能够胆大妄为到这个程度。胡惟庸虽然嫉恨刘伯温,但并无深仇大恨,弹刻刘基的奏章也强词夺理,没有能令人信服依据,如果没有来自皇帝方面的一些默许,本身就有诬告嫌疑,很可能反过来惹火上身。更何况刘伯温已归隐,不可能对其地位权势构成威胁,做下毒这种风险很大而毫无回报的事,对身居丞相高位,且以精明干练著称的胡惟庸而言,应该还不至于笨到这个程度。
再者,不露痕迹地毒杀功臣是朱元璋的拿手绝技,李文忠、徐达也是这样因病受到探望和赠药之后便不明不白的死掉的。关于李文忠之死,《明史》载:“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使淮安侯华中护医药。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当然,淮安侯也逃不过抄家灭门的命运。至于徐达,“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野史说,这是拜朱元璋的一只蒸鹅所赐。此外,与胡惟庸同为丞相汪广洋因否认胡惟庸毒杀了刘伯温,在贬责途中被赐毒而死。
刘伯温之死仅仅是一个开始。
五年之后,大清算终于来了。始于追查他的死因的胡惟庸案发生于的洪武十三年,最终的罪名则是不可饶恕的谋反。“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实际数目远高于此,因为被杀的都是以家族为单位,杀一人也就是杀一家。坐胡案死的有李善长、朱亮祖二国公二十列侯,身为太子老师的宋濂虽免于死罪,但死于流放途中。十三年后,又有蓝玉案发生于洪武二十六年,坐蓝案死的有傅有德等一公十三侯二伯及诛连被杀者又一万五千人。朱元璋铢杀屠戮,用恐怖手段造成了至高无上,森严可怖的皇权。为朱姓江山的永固,所摧残的不仅仅是功臣的性命,更有国家民族的元气和活力。

5. 刘伯温是怎么死的啊?

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他14岁时入处州郡学读《春秋》,17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宋明理学,同时积极准备科举考试。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很快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他的老师郑复初就曾对刘伯温祖父说:"他日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你家门楣,振兴刘氏家族!"西蜀名士赵天泽在品评江左人物时,将刘伯温列为第一,将他与诸葛孔明相比,说刘伯温他日一定会成为济时大器。 刘伯温果然是人中之杰。他于元统元年(1339年)考取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开始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 最初,刘伯温希望为元朝政府效力,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他在中进士后不久,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后又任元帅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朝廷的采纳,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压制。刘伯温非常失望,先后3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隐居。 刘伯温隐居青田期间,潜心著述。他将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见解进行了一番总结,创作了著名的《郁离子》一书。而当此之时,全国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国各地反元起义风起云涌,元王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但各支反元义军又互相纷争,各不相让。刘伯温静观天下形势,经过一番分析,认为在众多的起义军中,以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最有真龙天子之气,他领导的一支红巾军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队伍。 公元1360年,义军统帅明太祖两次向隐居青田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决定出山辅助明太祖,希望通过助朱氏打江山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大志。与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相似,刘伯温初次与朱氏相见,就提出了"时务十八策"。明太祖一见刘伯温之后,更是大喜不已,从此将刘伯温视为自己的心腹和军师。 刘伯温出山之后,忠心耿耿地为朱氏政权效力,积极为明太祖出谋划策。他为朱氏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而明太祖得到刘伯温的辅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刘伯温为他定下的战略、战术行事,先用诱敌之计大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于公元1363年在鄱阳湖与陈氏决战,将其势力彻底消灭。第二年,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然后,明太祖派部队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准备在南方称帝。 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为朱氏最后平定天下、开创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为了表彰刘伯温的特殊贡献和巨大功勋,明太祖还下诏免加刘伯温家乡青田县的租税。这是处州地区惟一不加税的一个县。不久又追封刘伯温的祖父、父亲为永喜郡公。 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赐封诚意伯,食禄241石。至此,刘伯温本人的事业和青田刘氏家族的发展,都如日中天,达到了最辉煌的鼎盛时期。 作为一代军师和智者,刘伯温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时疾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同时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 刘伯温在青田过了2年的隐居生活,本来希望远离世间是非争夺。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实在太高,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间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这就无法避免政敌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当了左丞相,指使别人诬告刘伯温,说他想霸占一块名叫"茗洋"的"有王气"的土地做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早就对刘伯温放心不下的明太祖,听到诬告后果然剥夺了刘伯温的封禄。刘伯温非常惶恐,于是亲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谢罪,并留在南京不敢回来。后来,胡惟庸升任右丞相,刘伯温更加忧虑,终于一病不起。 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刘伯温由皇帝朱元瘴所派使者护送回家,不久在家忧愤而死,终年65岁。后来被谥为"文成"。刘伯温在南京时,胡惟庸曾派太医为刘伯温诊病送药,但刘伯温吃了他的药后,病情加剧。因此,当时人们怀疑刘伯温是胡惟庸下毒致死。 刘伯温不但是一位谋略大师,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流传于世的有《郁离子》10卷和《诚意伯文集》20卷。其中。代表作《郁离子》一书在中国思想上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刘伯温死后,葬于青田武阳夏山。据说,刘伯温死前曾预言胡惟庸必败,到时明太祖会为自己平反昭雪,他还特留下一封密奏给儿子,要他在日后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时候再上奏。5年后,胡惟庸果然垮台。又10年后,刘伯温果然被平反。明太祖还赐给刘氏家族金书铁券,特批刘氏成员可凭此免一次死罪。

刘伯温是怎么死的啊?

6. 刘伯温的结局如何?

1371年刘伯温辞别朱元璋,回到青田老家。朱元璋赏赐很多,并特别下令青田不加税粮。刘伯温功成身退,纵情山水,很是惬意。但是他越想与世无争,烦恼却越是找上门来。 事情是这样的,自从刘基归隐不久,他的对头胡惟庸便当上中书省参知政事,他忌恨刘基以前说过他的坏话,便寻机在朱元璋面前诽谤刘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在刘基老家附近有个地方叫淡洋,这里水路两便,易守难功,常有土匪出没。方国珍就是在这里起事,拥兵自强,对抗朝廷的。刘基回家隐居后恰碰上淡洋逃军叛乱,危及朝廷安全。但是地方官企图隐瞒此事,不让皇帝知道。刘基就让儿子直接向皇帝上奏。胡惟庸闻讯欣喜若狂,认为报复刘伯温的机会来了。他指使党羽刑部尚书吴云弹劾刘基,诬陷他与百姓争夺淡洋,因为淡洋风水极佳,有帝王之气,想图谋不轨,百姓不肯让他,他就找人驱赶百姓,以致激起民变。胡惟庸公报私仇,请求皇帝重罚。朱元璋闻奏,觉得刘基太过分了,若按常规,肯定是满门抄斩,诛灭九族。只是念刘基开国功勋,不忍重罚,只是削其俸禄,并移文传达给刘基。 刘基 接文后,如五雷轰顶,惊奇万分。他知道定是有人暗中陷害。当今之计,唯有面见皇帝,说明原委,澄清是非,方可免祸。于是他立即进京。到了南京,发现朝廷内外全是胡惟庸的人,没人会替自己说话。于是他改变主意,以退为进,主动向皇帝请罪。朱元璋见其态度诚恳,也未深究,此事遂了。 刘基受此打击,也不可能隐居了,为了避免再受诬陷,他干脆住在南京,连家也不敢回了。不久便病倒了。 这时胡惟庸官升宰相。他决心再找机会加害刘基。刘基的死与胡惟庸有直接的关系。史料记载,刘基病重时,胡惟庸曾派人给他诊治,开了一些药,服后,腹中就有拳头大小的石头似的积物。1375年3月,朱元璋见刘基病情恶化,甚为怜惜,派人护送他回老家。回家只一个月,刘基就带着无限的忧怆、满腔怨恨离开了人间,终年65岁,一代谋略大师就这样凄凉的去了。 他死于胡惟庸的陷害,也死于皇帝的多疑

7. 刘伯温是怎么死的?

1371年刘伯温辞别朱元璋,回到青田老家。朱元璋赏赐很多,并特别下令青田不加税粮。刘伯温功成身退,纵情山水,很是惬意。但是他越想与世无争,烦恼却越是找上门来。 事情是这样的,自从刘基归隐不久,他的对头胡惟庸便当上中书省参知政事,他忌恨刘基以前说过他的坏话,便寻机在朱元璋面前诽谤刘基,在刘基老家附近有个地方叫淡洋,这里水路两便,易守难功,常有土匪出没。方国珍就是在这里起事,拥兵自强,对抗朝廷的。刘基回家隐居后恰碰上淡洋逃军叛乱,危及朝廷安全。但是地方官企图隐瞒此事,不让皇帝知道。刘基就让儿子直接向皇帝上奏。胡惟庸闻讯欣喜若狂,认为报复刘伯温的机会来了。他指使党羽刑部尚书吴云弹劾刘基,诬陷他与百姓争夺淡洋,因为淡洋风水极佳,有帝王之气,想图谋不轨,百姓不肯让他,他就找人驱赶百姓,以致激起民变。胡惟庸公报私仇,请求皇帝重罚。朱元璋闻奏,觉得刘基太过分了,若按常规,肯定是满门抄斩,诛灭九族。只是念刘基开国功勋,不忍重罚,只是削其俸禄,并移文传达给刘基。 刘基 接文后,如五雷轰顶,惊奇万分。他知道定是有人暗中陷害。当今之计,唯有面见皇帝,说明原委,澄清是非,方可免祸。于是他立即进京。到了南京,发现朝廷内外全是胡惟庸的人,没人会替自己说话。于是他改变主意,以退为进,主动向皇帝请罪。朱元璋见其态度诚恳,也未深究,此事遂了。 刘基受此打击,也不可能隐居了,为了避免再受诬陷,他干脆住在南京,连家也不敢回了。不久便病倒了。 这时胡惟庸官升宰相。他决心再找机会加害刘基。刘基的死与胡惟庸有直接的关系。史料记载,刘基病重时,胡惟庸曾派人给他诊治,开了一些药,服后,腹中就有拳头大小的石头似的积物。1375年3月,朱元璋见刘基病情恶化,甚为怜惜,派人护送他回老家。回家只一个月,刘基就带着无限的忧怆、满腔怨恨离开了人间,终年65岁,一代谋略大师就这样凄凉的去了。 他死于胡惟庸的陷害,也死于皇帝的多疑

刘伯温是怎么死的?

8. 刘伯温是被谁陷害的?

刘基表面是病死的,实际上死于政治斗争,可以参考《明朝那些事儿》洪武大帝的十六章 建国的原话:洪武八年正月,刘基生病了,朱元璋派胡惟庸(注意这点)探视刘基,胡惟庸随身的医生给刘基开了药方,刘基吃了药后,病情越来越重,过了不久,就死去了。
关于刘基的死因,后来的胡惟庸案发后,医生供认,是胡惟庸授意他毒死刘基的。这也成为了胡惟庸的罪状之一。
实际上大明开国的时候,朝中人大致分为两派,以刘基为首的浙东集团,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淮西集团是朱元璋起义的时候带出来。这一派大部分是朱元璋的老乡,而浙东集团则是朱元璋攻占南京以后投奔老朱的人,在建国前还能同仇敌忾,等建国以后马上就开始为权力内斗。可以说导致刘基死的胡惟庸案,是朱元璋登基后的第一大案。你说的朱元璋陷害他的事,确实存在。从朱元璋角度讲,他肯定是帮着老乡这一边,你可以具体参考一下《明朝那些事儿》,里面还有一段话:
他(李善长)也是公爵里唯一的文臣。
相比之下,刘基也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了大功,却只被封诚意伯(伯爵),耐人寻味的是,他的俸禄也是伯爵中最低的,年俸只有240 石,而李善长是4000 石,多出刘基十几倍。
后人往往不解,刘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许多重要决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什么只得到这样的待遇?
其实只要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难以解释。
朱元璋是一个乡土观念很重的人,李善长是他的老乡,而且多年来只在幕后工作,从不抢风头,埋头干活,这样的一个人朱元璋是很放心的。相对的,刘基是一个外乡人,更重要的是,刘基对事情的判断比他还要准确!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浙东集团的不信任,其实老朱那个集团都不信,他不过是想把所有权利都攥在自己手里,放任这两个集团斗。最后昨收渔翁之利,加上淮西集团的资历。所以浙东集团难逃厄运。因此说刘基其实是死于浙东集团和淮西集团的政治斗争,可悲的是参与这场斗争的没有一个胜利者,李善长,胡惟庸全部被朱元璋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