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艺术系的科研荣誉

2024-05-14

1. 武汉大学艺术系的科研荣誉

自成立来,艺术学系在系主任彭万荣教授和党总支书记丁康的带领下一直稳步发展,在学科建设及科研工作诸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业已形成戏曲文化学、戏剧美学、电影学、话剧研究和艺术学、音乐学以及表演等特色鲜明并在国内同学科领域具有一定地位或优势的研究方向。近年来,艺术学系获批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湖北省文化厅科研项目等多项。在《文艺研究》、《北京大学学报》、《戏剧》、《电影艺术》等国家级权威、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有多篇为《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或转摘。出版了一批戏剧、戏曲、影视、艺术史学术专著和音乐、表演专业教材。艺术学系创办了艺术类理论与批评学术刊物《珞珈艺术评论》,该刊受到了海内外艺术学专家的关注。艺术学系教师中有多人次获得“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称号、中国戏剧家协会“梅花奖”、文化部“文华”表演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省部级奖励或表彰;学术著作和论文荣获国家教委“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奖”、湖北省人民政府优秀社科成果等各种奖项;师生创作的美术、音乐、舞蹈表演艺术作品多次获得省部级大奖。同时,艺术学系努力挖掘潜力,将全校大学生艺术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正规化轨道,目前已承担戏剧、影视、音乐、舞蹈、艺术理论等多类课程。艺术学系还花大力气为广大同学建立了专业实践基地,包括中央电视台中视影视公司、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唱片总公司、《深圳特区报》、《湖北电视台》、《武汉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单位。其中,中央电视台国际制作总公司中视影视制作有限公司不仅创立了武汉大学“中视影视”实践基地,还设立了专门赞助艺术学系在校本科生的“中视影视”专项奖学金。艺术学系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已经与美国杰克逊威尔州立大学、伊利诺斯大学、康奈尔大学、莫斯科艺术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等著名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并多次互派访问学者。

武汉大学艺术系的科研荣誉

2. 武汉大学艺术学系的获奖情况

艺术学系教师中有多人次获得“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称号、中国戏剧家协会“梅花奖”、文化部“文华”表演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省部级奖励或表彰;学术著作和论文荣获国家教委“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奖”、湖北省人民政府优秀社科成果等各种奖项;师生创作的美术、音乐、舞蹈表演艺术作品多次获得省部级大奖。同时,艺术学系努力挖掘潜力,将全校大学生艺术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正规化轨道,目前已承担戏剧、影视、音乐、舞蹈、艺术理论等多类课程。艺术学系还花大力气为广大同学建立了专业实践基地,包括中央电视台中视影视公司、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唱片总公司、《深圳特区报》、《湖北电视台》、《武汉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单位。其中,中央电视台国际制作总公司中视影视制作有限公司不仅创立了武汉大学“中视影视”实践基地,还设立了专门赞助艺术学系在校本科生的“中视影视”专项奖学金。艺术学系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已经与美国杰克逊威尔州立大学、伊利诺斯大学、康奈尔大学、莫斯科艺术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等著名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并多次互派访问学者。

3. 武汉大学艺术系的师资力量

艺术学系现有专任教师3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2人,并聘请了谭霈生、曾永义、华玮、郑洞天、冯天瑜、梁伯龙、尚长荣、余笑予、张华、王立平、吴雁泽、王晓鹰、王丽君、彭青莲、王桂枝、张英进等十多位国内外著名学者、导演、作曲家、歌唱家为兼职教授,初步形成了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学历层次较高、学科互补性较强的学术梯队。

武汉大学艺术系的师资力量

4. 武汉大学艺术学系的现任领导

丁 康 武汉大学艺术学系党总支书记刘丹丽 武汉大学艺术学系主任李海波 武汉大学艺术学系党总支副书记汪余礼武汉大学艺术学系副主任王杰红 武汉大学艺术学系副主任

5. 武汉大学艺术学系的介绍

武汉大学艺术学系成立于2003年8月,是学校独立建制的直属系之一。艺术学系设置有戏剧影视文学教研室和表演艺术教研室,拥有一个博士点:戏剧影视文学博士点;三个硕士点:戏剧戏曲学、电影学、艺术学硕士点;两个本科专业:戏剧影视文学和表演。建有表演艺术研究所和表演实验艺术团。现有专任教师37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0人,并聘请了谭霈生、曾永义、华玮、郑洞天、冯天瑜、梁伯龙、尚长荣、张华、王立平、吴雁泽、王晓鹰、王丽君、张英进、刘祯、沈铁梅等著名专家、学者、艺术家为兼职教授,形成了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学历层次较高、学科互补性较强的学术梯队。

武汉大学艺术学系的介绍

6. 武汉大学的学术研究

 截至2015年9月,武汉大学共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0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6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5个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还拥有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13个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3个):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主要协同)、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协同创新中心(牵头) 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软件工程、测绘遥感信息工程、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病毒学(联合)、杂交水稻(共建)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多媒体软件、国家卫星定位系统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湖北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武汉大气遥感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0个):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植物发育生物学、口腔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地理信息系统、人工微结构、水力机械过渡过程、生物医学分析化学、水工岩石力学、组合生物合成与新药发现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有机硅化合物及材料、建筑物检测与加固、植物生物技术与遗传资源利用、雷电防护与接地技术、时空数据智能获取技术与应用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环境法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信息资源研究中心、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现行武汉大学校徽为1993年庆祝百年校庆时设计的图案。校徽图式为圆形,上方为武汉大学英文校名,呈弧形,表达学校国际化办学理念和成为国际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与价值追求;中居学校老图书馆造形,表达学校独有地标特征和文化标志;中间下书阿拉伯数字“1893”,表明学校建校年代;下方为中文汉字毛体校名。  自强、弘毅、求是、拓新1993年,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经校务委员会审议,武汉大学新校训定为自强、弘毅、求是、拓新。“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自尊自重,不断自力图强,奋发向上。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就事业当以此为训。该校最早前身为“自强学堂”,其名也取此意。“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意谓抱负远大,坚强刚毅。该校30年代校训“明诚弘毅”就含此一词。用“自强”、“弘毅”,既概括了上述含义,又体现了该校的历史纵深与校风延续。“求是”即为博学求知,努力探索规律,追求真理。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拓新”,意为开拓、创新,不断进取。概言之,武汉大学校训的整体含义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树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刻苦学习、积极奉献的伟大志向,以坚毅刚强的品格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努力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绩,办好社会主义的武汉大学,不断为国家作出新贡献。  武汉大学校歌作词:珞宣 谱曲:陈国权(1998年所征集)东湖之滨,珞珈山上,这是我们亲爱的学堂。百年沧桑,弘毅自强,根深叶茂育桃李,满园芬芳。啊,美丽的珞珈山,多少雄鹰竞翱翔。扬帆长江,奔向海洋,这是我们成长的地方。德业并进,求是拓新,大同寰宇向未来,我创辉煌。啊,心中的珞珈山,今朝多磨砺,明日作栋梁。

7. 武汉大学艺术系的介绍

武汉大学艺术学系成立于2003年8月,是学校独立建制的直属系之一。艺术学系设置有戏剧戏曲、影视、表演和艺术基础理论教研室,拥有一个博士点:戏剧影视文学博士点;三个硕士点:戏剧戏曲学、电影学、艺术学硕士点;两个本科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和表演专业。建有表演艺术研究所和表演实验艺术团。著名校友包括:吴倩、黄灿灿等。

武汉大学艺术系的介绍

8. 武汉学院的学术研究

 “教学为本、科研兴校”的思想,高度重视并鼓励教师开展学术研究工作,设立了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等各类资助及奖励经费,另有陈一丹先生在武汉学院设立的奖励基金。学院对科研工作在政策和经费上的大力支持,使得我院科研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0年至今,学院获得立项的各级科研项目共39项,包括: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2项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湖北省科技厅科技项目:2项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14项湖北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4项湖北省教科规划项目:6项武汉市社科基金项目:1项湖北省省级教学研究项目:4项湖北省统计局科研所项目:1项湖北省R&D资源清查研究课题:1项中国物流学会研究课题:1项。武汉学院教师在国内优秀出版社出版专著20部,在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论文103篇,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各级科研立项及获奖数目稳居湖北省独立学院前列。学院还多次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我院作学术报告并成功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营造出良好的学术氛围,在独立学院中独树一帜。 《武汉学院学报》是湖北省教育厅主管、武汉学院主办的内部综合性学术期刊(季刊),2007年创刊,主要刊登经济、管理、法律、教育、新闻、文学、语言、艺术、信息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科研成果。武汉学院图书馆于2004年4月建馆,内设机构有四部一室:流通部、期刊部、采编部、信息咨询部以及馆办公室,其中流通部、期刊部、电子阅览室为读者服务窗口。馆舍面积1.8万平方米,阅览座位800个,自习室座位1,400个,两个电子阅览室座位共306个。拥有各类计算机45台,4台专业服务器,388个网络交换机端口,存储总容量达14,500GB,采用ILASⅡ集成管理系统实现了采、编、流和办公自动化管理。馆藏以突出财经政法专业为特色,总藏量为100万册,收藏有《四库全书》、《二十四史》等巨型工具书。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近90小时,全部服务窗口均实行开架借阅。2012年馆藏文献外借12万余册,读者阅览人数达8万余人次。2013年6月18日,陈一丹先生捐资三千万元,与学院共建新图书馆。新馆总面积3.9万平方米,建成后兼具网络化、数字化等现代化特点,藏书能力将达到150余万册,阅览座位达4,000多个,日均读者接待能力达万人次。新馆规划具有现代化的一流数字信息服务系统,并集借、阅、藏、管、咨询、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于一体。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