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物理学院的师资力量

2024-05-13

1. 吉林大学物理学院的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211名,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21名,教授44名,副教授48名,名誉教授11名,其中有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张立纲教授等世界知名的物理学家。物理学院培养的人才是多层次的,有大学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大学专科生,还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现有大学本科生1037名,硕士研究生279名,博士研究生67名,高职班学生62名,成人教育班学生245名。学院有一批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从事着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研究。吴式枢院士在原子核理论和多体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研究成果。学院共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多项,国家攻关项目和863项目6项,高等院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14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1996年以来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平均每年有30余篇学术论文被美国的《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结果中,高锦岳教授发表的论文《在钠原子中的无反转光放大的实验观察》一文中的引用率在1996年全国排名第三(前两名是医学方面的论文)。

吉林大学物理学院的师资力量

2. 吉林大学物理系的师资状况

物理系截止至2009年有教职工141名,其中教师96名,博士生指导教师12人,教授29人,副教授38人,来物理系工作的博士后有9人。物理系十分重视学术交流,每年都有许多国内外学者来系里访问讲学。吉林大学聘请的物理学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有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著名的物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台湾科学院院士张立纲教授;著名的物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J。B。Goodenough教授等十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已先后有六十多位教师被派往欧美等国家进行高级访问研究或进修,并带着丰硕的研究成果归来,开拓了许多物理学前沿领域的新研究方向。

3. 吉林大学物理系怎么样

       吉林大学不仅是一所211,985学校,物理学也是吉大的一流学科。而且我的本科学校的很多学长学姐都有成功考取吉大的经验,于是我直接就定了一定要考上吉大物理学院凝聚态专业。

       最终,努力的汗水没有白费。总分406分,政治62分,英语一66分,普通物理143分,量子力学115分。吉林大学物理学院的分数线最近几年都比较稳定,英语、政治45分,专业课90分。只要能够坚持下来,不论基础多差,过线上岸是肯定的。

物理实验室
       吉林大学的考研难度适中,比较困难的学科是量子力学和英语。该学校对非211,985的学校也不会有很大的歧视感,并且对低分过线的同学也很照顾。

吉林大学物理系怎么样

4. 吉林大学物理系的介绍

吉林大学物理系是2001年4月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和长春邮电学院等五所院校的物理系(室)合并而成的,下设4个系和5个中心,分别是凝聚态物理系、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系、应用物理系、声学与微波物理系和物理实验中心、公共物理教学与研究中心、理论物理研究中心、物理实验中心、原子核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物理应用开发中心。

5. 吉林大学物理系的简介

吉林大学(原东北人民大学)始建于1946年,是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在东北地区诞生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当时中央教育部从全国部分高校抽调一批知名的专家学者来东北人民大学创建物理系。他们当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固体物理学家余瑞璜教授(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两院院士、原中国工程院院长、著名核物理学家朱光亚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吴式枢教授;著名金属物理学家郑建宣教授;著名金属物理学家霍秉权教授;著名固体物理学家苟清泉教授等都为物理系的创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吉林大学物理系经几代物理学家励精图治,呕心建设,不断发展壮大,相继从物理系分出的单位有中科院长春物理所、吉林大学电子工程系(原半导体系)、计算机科学系、吉林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材料科学系与材料科学研究所等。物理系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和吉林大学的学科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吉林大学物理系的简介

6. 吉林大学物理学院的介绍

2001年4月,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和长春邮电学院等五所院校的物理系(室)合并为成立了崭新的吉林大学物理学院。现学院下设凝聚态物理系、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系、应用物理系、声学与微波物理系和物理实验中心、公共物理教学与研究中心、理论物理研究中心、物理实验中心、原子核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物理应用开发中心。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齐全,几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创造出累累的科研成果。

7. 吉林大学物理学院的教学科研机构

 吉林大学凝聚态物理学科是1986年批准的原国家重点学科。该学科1989年建立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1995年通过验收并对外开放,1998年通过教育部预评估。1993建立国家物理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995年列入211工程项目重点建设学科,1998年成为首批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单位。该学科多年来一直围绕学科发展的前沿、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开展研究,形成了高压物理、超硬材料与高压相功能材料,薄膜物理,高压极端条件下的稀土固体物理学,稀土永磁化合物与材料磁性和非周期局域固体结构等五个各具特色、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近五年,在国内外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SCI收录300余篇;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10次。目前承担科学研究项目60多项。获省部级奖励3项,国家发明专利7项。近五年,本学科共招收56名博士(已获学位27名),招收111名硕士(已获学位57名),有3名博士后出站。不仅为本学科发展培养了一只高素质的后备队伍,也为其它相关领域输送了大量高层次人才。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派出20多人进修或短期合作研究,接待了30多人次的国际知名专家学者讲学,聘请多名学者任名誉或客座教授,保持了与多个国际一流单位的长期紧密合作关系,举办了全国学术会议7次,扩大了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和知名度。近20年来凝聚态物理的研究热点:1.准晶态的发现(1984年)2.高温超导体的发现YBaCuO2(1986年)3.纳米科学(1984年)4.材料的巨磁阻效应LaSrMnO3(1992年)5.新的高温超导材料MgB2(2001年) 师资力量:目前本专业从事凝聚态物理研究的集体(固体物理教研室)有教师16人,教授8人(其中博士导师2人)、副教授5人、讲师和助教4人。学术带头人苏文辉教授,现任吉林大学稀土固体物理研究室和物理系固体物理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国际材料物理中心协作成员、教育部吉林大学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重点实验室顾问、中国《高压物理学报》副主编,全国氢能发电装置委员会委员,美国物理学会会员。曾任中国物理学会高压物理专业委员会第一、第二届委员,第二届(1990-1995年)副主任委员,国际学术刊物编委;受李政道教授聘请,任CCAST(WorldLab.)特别成员。长期从事高压高温极端条件稀土固体物理和化学、新型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已发表英文论文130篇、中文论文120多篇,已培养出22名博士、81名硕士、2名博士后,指导过10多名国内外访问学者。教研室其他人员:吕天全、张程祥、许大鹏、刘晓梅、姚斌、郑以松、贺天民教授,纪媛副教授等,他们都从事凝聚态物理和高压研究多年,每人已发表30-40篇学术论文.主要研究方向1)高温高压极端条件稀土固体物理学。2)硼笼多面体化合物、纳米材料和生物物质的高压研究,新物质新材料的高压合成及应用。3)固体稀土氧化物燃料电池发电及其它新能源的开发应用研究。4)凝聚态物质(纳米材料、稀土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磁性材料、合金材料等)的结构特性研究。5)低维凝聚态理论(电子态、电输运特性)。6)高分子统计理论。7)高压物理学。 专业简介:吉林大学磁学专业(磁学教研室)成立于1954年,是国内最早建立的五个磁学专业之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教学方面,磁学教研室自1955年开始承担磁学专门化教学任务,40多年来培养出几百名本科生、几十名硕士研究生和六名博士研究生。毕业生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很多人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其中包括大学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研究所所长、工厂厂长、总工程师。科研方面,共承担完成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重点基金一项),3项吉林省科委项目。在SCI收录的国内外著名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一百多篇,申请专利2项。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奖7次,主要研究成果有:①解决了Fe-Ni合金薄膜磁场感生各向异性的起源问题,定量计算拟合了感生各向异性常数随成分、温度、以及蒸积过程中衬底温度的关系;②发现了金属Co磁场冷却后形成晶体织构,并发现它就是磁场冷却感生磁各向异性的起源;③阐明了非晶Gd-Co薄膜易磁化轴垂直于膜面的磁各向异性起源于其微柱状结构,柱表面上Gd的择优氧化,以及Gd-Co间的亚铁磁耦合。④在自旋玻璃中发现磁场感生各向异性效应;⑤系统研究了各种稀土永磁化合物的晶场和磁性,发现在一些化合物中,4f-3d交换作用的各向异性很大,4f-4f交换作用不能忽略,阐明了RCo5中Pr与Nd离子的变价行为。科技开发方面,于1990年创建了磁性材料中试基地(隶属于物华公司),研究开发并生产了一批永磁功能器件和永磁材料,目前为一汽大众配套生产永磁磁性材料。科研现状:目前我们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吉林省科委项目,主要从事稀土永磁材料及相关化合物的磁性、氧化物巨磁电阻效应的研究。研究现状:①纳米晶稀土永磁材料的研究:纳米晶永磁体是目前永磁材料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目前进行的单相纳米晶稀土永磁材料磁滞回线的微磁学研究把前人的定性计算拟合(矫顽力误差~100%)提高到定量计算拟合的档次(矫顽力误差~10%)。已经做到定量计算拟合磁滞回线随晶粒大小和温度的关系。②新型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的探索:与北京物理所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发现了新型具有高饱和磁化强度、高居里温度和强单轴磁各向异性的3:29型稀土-钴化合物。③稀土氧化物巨磁电阻效应的研究。 磁现象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磁现象的研究在过去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二十世纪以来,从1902年的洛伦兹和塞曼因磁场对辐射的影响的研究,到1998年崔琪等因二次量子化霍尔效应,至少有24次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磁学领域作出过杰出的贡献。目前磁学已经成为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磁学的发展使得现在无论是电力、电子、通信与信息技术,还是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医学,乃至家用电器,磁学和磁性材料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元素周期表中的镧系元素(14个),加上化学性质相似的Sc和Y共17个元素,统称为稀土元素。稀土元素的特点是4f壳层的电子未充满,具有大的原子磁矩,很强的自旋轨道耦合等特性,与其它元素结合形成的化合物表现出十分丰富的光、电、磁学性能,被广泛应用在稀土光学材料、稀土磁性材料、稀土储氢材料及稀土催化材料等中,是许多高新技术材料中不可替代的关键元素。另外稀土化合物的各种物理性质(导电性(如超导电性,磁电阻效应),磁性(如磁各向异性,磁有序性等))的研究也一直是凝聚态物理基础研究的主流。因此有关稀土化合物的研究近年来一直是凝聚态物理的研究热点。我国的稀土资源相当丰富,大约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80%,而且品种全,质量高。为了发挥我国的稀土资源的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国家十分重视稀土资源的开发。开发和发展稀土功能材料是稀土资源高值化的重要途径。稀土磁性材料是一类重要的稀土功能材料,包括:稀土永磁材料、氧化物巨磁电阻材料、稀土大磁致伸缩材料、稀土磁制冷材料等。作为一种重要的功能磁性材料,以Nd-Fe-B为代表性的稀土永磁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能源、交通、机械、医疗、计算机、家电等领域,深入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其产量与用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无线电物理采用近代物理学和电子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方法及实验手段,研究电磁场和波及其物质相互作用的基础规律,据以开发新型的电子器件和系统,发展信息传输和处理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并在电子系统中推广应用。现代许多高新技术:如电子计算机技术、量子电子学、光电子学、超导电子学,以及量子信息技术等无一不与无线电物理密切相关,并以之为基础,或即属于其研究范畴。当今高新科技的发展已促进电子信息科学的研究从简单物质到复杂系统,从定性解到定量解,从线性问题到非线性问题,从正向研究到逆向反演的转化,而且出现了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应用物理等不同学科的广泛交叉和应用。形成了众多交叉学科和高科技的应用基础。同时,又促进了物理学基础理论的深入发展。电子计算机就是在无线电电子学和物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今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已经历了四代,即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等。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得益于电子元器件的发展,是建立在物理学的基础之上,是以电子在真空中,在半导体材料中运动规律的认识突破为前提。一台电子计算机就是一个物理系统,计算过程是这个物理系统的一种时间演化。在计算机的发展中,小型化和高度集成化是一个重要目标,如今芯片上线宽已达亚微米乃至纳米量级,集成度为11x11mm2芯片上集成几千万个元件。再进一步缩小芯片上元件的尺寸,当其接近原子量级尺寸时,电子运动的规律只能用量子力学理论来描述,电子的波动性成为其主要特征。这意味着微电子技术将面临一场革命。量子器件将被发明,量子计算理论将被提出,量子计算机将产生。量子计算机作为一种新的计算机,不仅仅是在现有计算机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步,而且使整个计算的概念焕然一新,量子计算的思想对物理学的基础也有深远意义。量子器件及量子计算机的研究是跨世纪工程,它涉及物理学,计算机科学,数字等诸多学科,已成为当今世界研究的热点。物理学的发展为计算手段的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计算机的出现又彻底改变了物理实验的面貌,带来了新的物理学.新的物理学是立足于实验、理论和计算三大支柱之上。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物理学工作者,不能仅限于享用现有计算机资源,必须发挥创造性,自行设计专用计算机,以解决物理实验中数据采集和处理问题。方能深入探索过去无法想象的复杂现象的本质。这就要求物理学工作者即要有扎实的物理基础,又要精通电子计算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线电物理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计算机物理就是其中之一。本专业侧重于计算机物理方向的研究。 本方向主要从事磁学量的测试计量方法研究和电磁信号转换以及磁测量仪器、仪表的开发研制, 磁测量技术在航空、汽车、石油及各个领域的应用研究。汽车电子设备及仪器仪表,各种磁传感器和换能器在石油、汽车工业及其他方面的应用开发研究;磁性参数的检测方法研究及仪器的研制;各种磁参数测量器具的开发研制; 弱信号的检测方法研究等。每年平均申请科研项目4项,每年平均科研经费80万元,获得专利10余项,在各类刊物发表科研论文20篇, 本研究集体研制成功的JDM-1型振动样品磁强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近几年的科研成果在该研究方向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有些方面的工作(如:磁性材料综合测试系统、大功率电磁铁用稳流电源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先后有十几项科研成果被有关部门采用。我们的科研工作紧紧围绕我国的工农业生产、科研和教学的具体实际需要来开展,大部分科研项目来自于有关的生产单位、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科研成果解决了很多具体的实际问题,提高生产和科研水平。有些仪器设备的性能价格比优于国外的同类产品,被国内很多用户所采用,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我们自己研制成功的《可变强场振动磁强计》,已列为世界银行贷款招标目录,并已中标, 已有很多单位订购,可为国家节约大量的外汇。每年招收研究生12人 本科生 30人, 两年内本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 本学科研究粒子(重子、介子、轻子、规范粒子和夸克等)和原子核的性质、结构、相互作用及运动规律,探索物质世界更深层次的结构和更基本的运动规律。从根本意义上讲,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的研究处于整个物理学的最前沿,他们涉及从最微观领域的规律到天体的形成与演化的规律。粒子物理与核物理专业的前身是吉林大学原子核物理专业,它创建于1958年,从建立专业初期到文化大革命前,在刘运祚主任的领导下先后建成β谱、γ谱、中子物理、加速器、核电子实验室,为专业教学和科研打下了坚实基础。又经过多年的发展,该学科已形成了核结构实验研究、核技术应用研究、核数据评价以及穆斯堡尔谱学四个相对独立的研究方向。本学科具有一支整体力量雄厚、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并且培养了一批在本学科内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

吉林大学物理学院的教学科研机构

8. 吉林大学物理学院的科系设置

学院下设4个系和5个中心,分别是凝聚态物理系、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系、应用物理系、声学与微波物理系和物理实验中心、公共物理教学与研究中心、理论物理研究中心、物理实验中心、原子核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物理应用开发中心。吉林大学物理学院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物理学界的佼佼者。198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吉林大学物理学院建立“首批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86年该院的凝聚态物理学专业被教育部评定为国家重点学科专业;1993年该院的物理学科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997年该院物理学科被国家学位委员会评定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即吉林大学物理学院对物理学一级学科所包含的理论物理学、光学、声学、磁学、凝聚态物理学、原子与分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学、等离子体物理学等全部八个专业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此外,光学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等三个专业有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该院的凝聚态物理学专业、光电子和光学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211工程重点学科专业。2001年原子相干与原子分子光谱实验室被教育部评定为重点实验室。在211工程、世界贷款项目、国家级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经费以及学校1000万学科建设经费的支持下,实验仪器设备有很大改观,例如,OPO激光系统和YAG系统的染料激光器等先进设备,与国际同类实验室接轨。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