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和邓稼先的事迹

2024-05-13

1. 袁隆平和邓稼先的事迹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当时的副总理 *** 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袁隆平和邓稼先的事迹

2. 袁隆平、钱学森、邓稼先谁在中国科学史上的地位更高?

虽然三位科学家都是中华瑰宝,但论起来还是钱学森科学地位更高。

第一位:钱学森,很多人对钱学森的认识仅仅是他回到新中国,主导建立核工业、弹道导弹,其实这些都远远不是钱学森的全部科学贡献,钱学森的主要科学城就有:两弹一星、航天喷气、应用力学、物理力学、系统科学。钱学森所获得的荣誉称号有:火箭之王、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等等,官方科学成就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可以说在中国科学史上,钱学森的地位可以排在当之无愧的第一位。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逝世,享年98岁。

第二位邓稼先,官方科学成就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作为中国核武器研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为中国原子弹、氢弹乃至其他核子武器的研制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的科学成就让中国核武器从无到有并买入世界先进行列,有了核武器,让中国从此没有了大规模被外国入侵的顾虑,可以放心的把国家主要精力放到发展经济上来。在以此核试验中,邓稼先遭受到致命核辐射,不行患上直肠癌,1986年在手术时因大出血去世。

第三位袁隆平,官方科学成就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作为生物归根结底生存吃饭最重要,袁隆平作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所研究的杂交水稻屡次打破世界亩产记录,以一己之力为中国人民的粮仓“鼓起来”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90岁高龄的袁隆平院士仍然奋战在科研一线。
综合看来,无论是科学成就还是地位,钱学森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邓稼先和袁隆平紧随其后,如果没有他们以及无数个爱国的科学家们,我们现在会是怎么样,你能想象吗?

3.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有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还有谁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钱学森同志是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航空领域的世界级权威、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棋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堪称二十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他在上世纪40年代已经成为和其恩师冯·卡门并驾齐驱的航空和航天领域内的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并以《工程控制论》的出版为标志在学术成就上实质性地超越了科学巨匠冯·卡门,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最为璀璨的极少数巨星之一;钱学森同志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中影响最大和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主要贡献    ①应用力学    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的工作;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学森方法。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    ②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    从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钱学森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在1953年研究了行星际飞行理论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中,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③工程控制论    工程控制论在其形成过程中,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钱学森本人就是这类研究工作的先驱者。    ④物理力学    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改变过去只靠实验测定力学性质的方法,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并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1961年他编著的《物理力学讲义》正式出版。现在这门科学的带头人是苟清泉教授,1984年钱学森向苟清泉建议,把物理力学扩展到原子分子设计的工程技术上。    ⑤系统工程    钱学森不仅将中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实践提炼成航天系统工程理论,并且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还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任何一个社会的社会形态都有三个侧面:经济的社会形态,政治的社会形态和意识的社会形态。钱学森从而提出把社会系统划分为社会经济系统、社会政治系统和社会意识系统三个组成部分。相应于三种社会形态应有三种文明建设,即物质文明建设(经济形态)、政治文明建设(政治形态)和精神文明建设(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应是这三种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从实践角度来看,保证这三种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就是社会系统工程。从改革和开放的现实来看,不仅需要经济系统工程,更需要社会系统工程。    ⑥系统科学    钱学森对系统科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    ⑦思维科学    人工智能已成为国际上的一大热门,但学术思想却处于混乱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钱学森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提出创建思维科学(noeticscience)这一科学技术部门,把30年代中国哲学界曾议论过,有所争论,但在当时条件下没法讲清楚的主张,科学地概括成为思维科学。比较突出的贡献为:    (1)钱学森在80年代初提出创建思维科学技术部门,认为思维科学是处理意识与大脑、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大部门。推动思维科学研究的是计算机技术革命的需要。    (2)钱学森主张发展思维科学要同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工作结合起来。他以自己亲身参予应用力学发展的深刻体会,指明研究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应以应用力学为借鉴,走理论联系实际,实际要理论指导的道路。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就是思维科学中的基础科学思维学。研究思维学的途径是从哲学的成果中去寻找,思维学实际上是从哲学中演化出来的。他还认为形象思维学的建立是当前思维科学研究的突破口,也是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核心问题。    (3)钱学森把系统科学方法应用到思维科学的研究中,提出思维的系统观,即首先以逻辑单元思维过程为微观基础,逐步构筑单一思维类型的一阶思维系统,也就是构筑抽象思维、形象(直感)思维、社会思维以及特异思维(灵感思维)等;其次是解决二阶思维开放大系统的课题;最后是决策咨询高阶思维开放巨系统。    ⑧科学技术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钱学森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最高概括,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科学的社会科学)的最高概括,钱学森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归纳为十个紧密相联的科学技术部门。这十大科学技术部门的划分方法,正是钱学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系统论对科学分类方法的又一创新。         袁隆平      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今中国最著名的科学家”、“当代神农氏”、“米神”等。    1953年,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85年更名为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西南农业大学与西南师范大学合并组建为西南大学)。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袁隆平1980-1981年,袁隆平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水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   毕业后,袁隆平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至今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盘古开天辟地,人类呱呱诞生,从那一刻起,摆脱饥饿,奋力生存便成了人类的主题。滚滚历史长河中的历朝历代,各君各王,虽在不同王国用却拥有着同一个恒故不变的梦想——解决粮食问题。民以食为天,人类从未停止过对饥饿的抗争,从未停歇过对粮食的渴望。面对严峻现实,世界陷入了粮食恐慌,人们连连发问:谁来养活中国,谁来养活世界?20世纪70年代,中国通过对杂交水稻的成功研究,最终将水稻亩产从300公斤提高到了800公斤,并推广2.3亿多亩,增产200多亿公斤。这些事迹都归功于袁隆平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有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还有谁

4. 有没有像邓稼先一样的科学家的故事


5. 和袁隆平一样的农民科学家有谁

和袁隆平一样的农民科学家有李振声和吴吉昌。
一、李振声
李振声,山东淄博人,遗传学家, 农业发展战略专家、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有“当代后稷”和“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之称。
李振声主要是从事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同时开展了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系统研究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种,育成了小偃4号、5号、6号等高产、抗病、优质小麦品种,及育成小偃麦8倍体、异附加系、异代换系和异位系等杂种新类型。
二、吴吉昌
吴吉昌是山西闻喜县人。他长期致力于探索棉花丰产规律,先后创造出“冷床育苗”等十多项棉花栽培新方法和“双秆棉”、“多秆两层”新株型棉,为提高棉花产量、解决棉花脱蕾落桃问题作出重大贡献。1992年12月24日,全国劳动模范吴吉昌逝世,享年83岁。

扩展资料
吴吉昌的主要贡献:
吴吉昌1959年以来,先后创造和运用了“冷床育苗”、“一窝双株”、“巧留油条”、“芽苗移栽”、“棉麦套种”、“计划整枝”、“一株双杆”等14项植棉技术,为棉花全苗壮苗,早发稳长,增蕾保桃,减少脱落,稳定高产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吴吉昌的植棉经验,他5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1965年2月和1966年1月,周总理两次接见了他,亲自交给他研究棉花少落桃和不落桃的任务。
他的植棉技术在北方广大棉区获得推广。进入晚年,仍然牢记周总理的嘱托,坚持研究,坚持试验,坚持植棉,科研人员的帮助下,他的棉花试验田,蕾铃脱落率由1978年的40%下降到1979年的35%以下,亩产皮棉125.9公斤。进入古稀,体弱多病,但他仍然坚持棉花试验,到各地传授植棉经验,深受群众爱戴。

和袁隆平一样的农民科学家有谁

6. 有没有像邓稼先一样的科学家的故事

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的成就和邓稼先齐名。在危机关头,他和总理一起捍卫国家尊严,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放射化学家杨承宗。

7. 和袁隆平一样的农民科学家有谁

和袁隆平一样的农民科学家有李振声和吴吉昌。
一、李振声
李振声,山东淄博人,遗传学家, 农业发展战略专家、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有“当代后稷”和“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之称。
李振声主要是从事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同时开展了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系统研究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种,育成了小偃4号、5号、6号等高产、抗病、优质小麦品种,及育成小偃麦8倍体、异附加系、异代换系和异位系等杂种新类型。
二、吴吉昌
吴吉昌是山西闻喜县人。他长期致力于探索棉花丰产规律,先后创造出“冷床育苗”等十多项棉花栽培新方法和“双秆棉”、“多秆两层”新株型棉,为提高棉花产量、解决棉花脱蕾落桃问题作出重大贡献。1992年12月24日,全国劳动模范吴吉昌逝世,享年83岁。

扩展资料
吴吉昌的主要贡献:
吴吉昌1959年以来,先后创造和运用了“冷床育苗”、“一窝双株”、“巧留油条”、“芽苗移栽”、“棉麦套种”、“计划整枝”、“一株双杆”等14项植棉技术,为棉花全苗壮苗,早发稳长,增蕾保桃,减少脱落,稳定高产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吴吉昌的植棉经验,他5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1965年2月和1966年1月,周总理两次接见了他,亲自交给他研究棉花少落桃和不落桃的任务。
他的植棉技术在北方广大棉区获得推广。进入晚年,仍然牢记周总理的嘱托,坚持研究,坚持试验,坚持植棉,科研人员的帮助下,他的棉花试验田,蕾铃脱落率由1978年的40%下降到1979年的35%以下,亩产皮棉125.9公斤。进入古稀,体弱多病,但他仍然坚持棉花试验,到各地传授植棉经验,深受群众爱戴。

和袁隆平一样的农民科学家有谁

8. 袁隆平在中国科技史的地位可以和钱学森,邓稼先平等或超越吗?

袁院士在中国科技史的地位可以和钱学森,邓稼先平等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