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道德经》的智慧与时代价值

2024-05-15

1. 浅析《道德经》的智慧与时代价值

  《道德经》的主题众说纷纭,从不同角度解读,《老子》呈现出不同面相。两千多年的主流派是政体哲学或者管理哲学,如法家的韩非子就是从这个角度理解的。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他的理论基础是《道德经》;三国时期王弼也是这样,他从管理角度来解释《老子》;还有的从军事角度解读《老子》,比如《孙子兵法》;还有人说这是为人处世之道、生存之道,委曲求全,以柔克刚;《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从养生的角度来解读《道德经》,修炼元气然后得道;还有从成仙的角度来讲,中国的道教产生于三国,张鲁写《老子想尔注》,是后来五斗米教的经典。
  《道德经》的思想解释,《吕氏春秋·不二》用了一个字为其定义,即“柔”字。《道德经》把中华民族的民族性通过《周易》、通过升华,以贵“柔”为核心,创造了完整的理想体系。用三个关键词概括《道德经》的思想体系:第一是“自然”,也就是事情本来的那个样子,自然之性,天生的。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生长,就达到了生命的最佳状态;第二是“无为”,不折腾,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事物的自然之性,这就是第三个词:“道”,“道”是规律,顺应自然本性就是根本的规律。
  《道德经》的时代价值: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它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浅析《道德经》的智慧与时代价值

2. 《道德经》的智慧

_____洞悉对立统一规律,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当我写下这个主题的时候,有些怯了,心里有一个声音告诉我:这是个千古不变的话题,老生常谈了,你觉得你能谈得好吗?
  
       没有在专家学者前卖弄的勇气,只用心说一说生活中的我,是如何通过学习《道德经》后,学会了辩证地看问题而不断成长的吧。
  
      以前的我在处理事情,看待问题,待人接物等方面,非常的“一刀切”,非常的主观,所有的人、事、物在我的眼里,心里是非好即坏、非善即恶的。所以,那时的我,生活的很累,也很痛苦。直到我遇见了老子,遇见了《道德经》。我学会了辩证地看问题,不再那么执着。
  
       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他告诉人们,经常保持无欲和客观,我们就能观察到天地万物的奥妙本质。如果经常心怀欲望,陷入主观,我们就只能看见天地万物的表面现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是如此。就这样开篇,老子就辩证地告诉人们,如何认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
  
      紧接着,第二章,老子直接论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里老子声声相续,教导人们: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面与之相对应,要学会全面地认识事物,看待问题。在以后的章节中,老子依然无时不刻不失时机地教导人们要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强与弱,柔与刚有和无等等。
  
      当我深深地懂得这些以后,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行为。告诉自己,认识问题,看待问题切忌不要太执着,太自我,要学会以置身事外的广阔视角看,这样,就避免“钻死角尖”。慢慢地,先是看见并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刚强武断的作风,告诉自己,说话做事时尽量柔和一些。然后决心改善自己在人际关系中那些自以为是的非常主观的态度。告诉自己多包容多接纳身边的人和事。这样,不断砥砺前行,跟自己“死磕”。一路走来,到现在,慢慢地改掉了许多性格上的缺点。家庭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渐渐融洽了,家里开始笑声不断了。工作中,和同事的关系也是更加和谐,工作顺畅了。这一路不断成长和纠正自己,已七八年有余,这条路漫漫,但圣贤的教诲和叮咛始终在耳畔,不敢懈怠……
  
           辩证地看待问题,便不再纠结,同时更有智慧,生活更加从容淡然!走进《道德经》中来把,借力使力,站在圣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生命的世界会更辽阔。

3. 《道德经》的智慧

《道德经》:
  
 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
  
 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树木和花草,整整齐齐,非常的规整,看起来很具有观赏性。
  
 但是,你会发现,这些树木和花草都不高,也不大。因为这些都是经过人为的修理、校正的结果,这符合了人的意愿。
  
 但是,这是植物本意吗?
  
 不是,植物的天性是野蛮生长。
  
 一棵树,它不会自己长的非常笔直,更多的是呈现出一种弯曲的姿态,因为弯曲才能保证它的枝叶都能够得到大自然的雨露阳光。
  
 花草也一样如此,它们喜欢“肆意”地生长,不会局限于小小的花盆,而是向四周无限地蔓延。
  
 这种无拘束的生长状态好吗?
  
 看起来符合其本性,肆意生长和蔓延,但是会显得杂乱无章,失去了其“价值”。
  
 这就像当今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种类的树木、花草,孩子的天性也是“野蛮生长”,但是,社会、家庭会把孩子的思想、行为上不“美观”的枝叶剪掉,把他们修理成规整的样子,一个个都整整齐齐的。
  
 很多人说,这个过程就是泯灭了孩子的天性。
  
 是的,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他们是不同种类的树木、花草,他们有自己的特性,但是最终都被修整成了符合人们期望的样子。
  
 这样好吗?
  
 也不尽然。
  
 纵使要发挥每个孩子的天性,培养孩子的兴趣、发挥孩子的特长,但是,孩子的自制能力差和分辨能力弱也是事实,很多家长会比较纵容孩子,给孩子最大的自主选择权,这样的孩子有很多走上了叛逆的道路,他们随心所欲,面对诱惑不懂得分辨和拒绝,甚至走上了不归路。
  
 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某一点局限、某一个项的弊端而全盘否定这件事的全部,更不能因为这个角度的瑕疵,从而去肯定另一个角度。
  
 “曲则全,枉则直”,这是事物的规矩,并不是说曲就是对的,也没有说枉是对的,它只是表明了事物的发展趋势。
  
 “洼则盈”,我们很多人不喜欢处于低洼之处,不喜欢处于低位,都想高高在上,但是,有没有想过,你凭什么能达到高位?
  
 整天想着争、抢、算计,是无法实现,而甘心处于低处,就不会有人去跟你争,少了外界的烦恼,你也能保持内心平静,从而实心做事。这样你反而能产出更多的结果。
  
 “弊则新”,人们容易守着自己的成果不愿意改变,害怕一旦做出改变就会丧失自己的位置。柯达胶卷是首先发现了数码相机的契机,但是柯达怕这一改革会影响到自己庞大的胶卷主业,害怕撼动自己的商业基础,所以,他们选择无视。而这种选择的最终结果就是,柯达被时代所淘汰。
  
 人们都以为是时代淘汰了柯达,其实是柯达自己。他们忽视了“弊则新”的规律。
  
 只有自我革新才有生机。正如草木,只有凋零,才会长出新芽。
  
 “少则得,多则惑”,人们总是喜欢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总是想学到更多的知识,这样的结果就是,头脑中的信息不断地积累,甚至出现互相矛盾的地方,这也使自己陷入了纠结,而从未有真正的行动。
  
 有的人却是,当他们学到了一些东西,就会马上去实践,有人说,这样的人是莽撞的,因为他们没有去掌握更多的信息,根本就没有思考周全。
  
 但是,恰恰是这些学到一点东西就去实践的人,他们取得了好的成果,而那些试图掌握更多信息、思虑周全的人,他们只不过是空空而谈,没有任何结果。
  
 因为他们忘了一件事:结果是做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再好的点子没有行动也是空谈,而不好的点子也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地校正。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这里面蕴含着大量的智慧,需要细细在实践中感悟。

《道德经》的智慧

4. 郭永进什么人(讲道德经的那个)

郭永进即空海法师。
空海法师,本名郭永进,1955年9月出生于台湾嘉义县的农村。从小勤奋好学,国小时期即对生命的神秘与因果产生好奇。青少年时期看到世间种种苦难,萌生悲愍之心,发愿将来要像“观世音菩萨”一样,广为济世救人。高中时期开始热衷于人生哲学、生命学的探讨。   
大专时期,广泛地接触各种宗教,同时深入探讨各种心理学、东西方哲学,而且也深入研究那些名留千古的世界级的伟大人物(如孔子、老子、释迦牟尼、耶稣……)他们是如何成就其伟大的人格特质?为何一般众生一期的生命如昙花一现、如流星般很快的消失?为何那些世界级的伟人却能够超越时空,数百年、数千年后,仍让千千万万的人景仰、感恩、学习?他们的思想、心态、人生观与一般众生有何不同之处?   服完兵役后,专心研习、攻读中医,1985年通过政府特考,成为正式合格的中医师。行医两年后,为了进一步了悟生命哲学、宇宙的真理实相,毅然放下医生工作,进入佛学院研究所深造。1989年独自一人前往泰国数个国际禅修道场参访、禅修、研习。随后又前往韩国、日本佛教界参访。同年,辞去禅学院研究所的教学工作,重回医生本业。但仍边行医,边学佛、修行。希望能够不断地提升生命层次,以便具有更高的智慧与能力来为更多人服务。同时,也希望能够深入各种问题的核心,协助众生从根本来解决问题。   1999年9月,九二一大地震后,空海对生命有了更深的体悟与突破。公元两千年,因缘自然形成,放下了原先的医生工作,专心专职的走上弘法利生之途。从治疗众生身体疾病的医生,转成为治疗众生心灵疾病的医生。同年出版《阿含解脱道次第》一书。   2001年起,应邀到各地授课--讲解“解脱道~~如何离苦得乐”系列课程。因为有人自动发心到现场录音、录像,又制作成各种光盘和各界人士结缘。“解脱道”系列的光盘出版后,广受欢迎,因而一传十、十传百的迅速流传开来。数年间,已流传至中国各省,及世界二十余个国家。   2003年起,每年应邀到中国各省和各界人士分享“净化心灵”的方法,和“心灵净化”的喜悦与益处。协助各界人士从自己内心的净化、祥和做起,进一步促进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并协助误入歧途的人,回到正法正道来。

5. 道德经中的教育智慧(一)

       《道德经》是深奥的,是玄妙的,因读者的知识结构、人生阅历不同,理解的层次,读出的感悟是不同的。
  
        再次捧起《道德经》,不求其深,不求其玄,只想从中获得一些启示,寻得一些和教育有关的智慧。那就浅浅地开始读起吧!
  
        《道德经》的内容断句有多种版本,暂且以手中所读的版本来学习。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大家关注和谈论的话题,不同领域的人谈起教育,似乎都头头是道,但真正的教育之道是什么?恐怕就不是大家口中所说的那么简单了。教育有规律可循,但教育也要随着时代和环境的改变而有所改变。既要有所传承,又要有所创新。如教育孩子崇尚英雄,战争时期,以抗日英雄,战斗英雄为榜样,和平年代,以行业英雄,建设英雄为楷模。英雄的岗位不同,但英雄的精神和价值是相同的,也可以这样说,教育的形式可以不同,但教育的目的是相同的。
  
        当教育偏离了常规之道,就会影响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困扰。需要及时纠偏,今年的教育热词“双减”就是很好的例证。
  
        当一些不懂教育之道的人破坏了教育之道,当一些人以教育之名做着违背教育之名的事,当纯洁如一张白纸的孩子被灌输,被强加了太多太多的“知识”,他们的“拥有”成了压力,成了梦魇,当少年不再像少年,我们确实应该深刻反思,教育之道走向何方?教育之名如何解读?“有”和“无”怎样把握?“双减”到底该减什么,增什么;如何减,又如何增?
  
        每一个专业领域都有其玄妙之处,教育更是如此,只有抛却功利与浮躁,静下心来向着更深处漫溯,才能寻到教育之智慧,探得教育之玄妙。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道德经中的教育智慧(一)

6. 《道德经》中的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构成和开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聪慧的结晶。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着过去时期的烙印;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的祖先,带着本人民族的颜色。等到时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或者抱残守缺,固化为明日黄花。
  
  
         道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无足轻重的位置,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它和儒、释两家一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之一,关于我国社会的影响持久而深远。
  
 
                                          
 
  
  
         道家文化在产生和长期的开展、成熟的过程中,浸透到了认识形态的许多范畴之中,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以及民族心理、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都曾产生过深入的影响,发挥过严重的作用。如今,道家文化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退出历史舞台,它已牢牢地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
  
         作为道家的经典著作《道德经》,它充沛表现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用不多的字数,论述了道家对事物的产生、开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根本思想。 
  
 一、对立统一
  
          “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翻开《道德经》劈头就是这一句。这句话的字面意义是说:道是可遵照的笼统的运动规律,但又不是一种恒定不变的笼统运动规律。依据事物的特性来冠以称号,是事物相貌的反映,但这种相貌不是原封不动的。而道的转义是道路,也能够引申为人生道路。人的终身都在属于本人的道路上行走,道是人走出来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这地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因而所谓“道”,就是一条人人都能够走得通的路。
  
  
         老子认为,高下,美丑,前后,祸福这些都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甚至在某种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辩证法思想,让我们看到对立物之间的真实关系。
  
  
 
                                          
 
  
  
 二、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
  
  
         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
  
         春秋时期,儒家提倡仁爱、礼义和忠孝,认为只有仁爱、礼义和忠孝等美的才能改造社会,融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但老子采用逆向思维,他认为,“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纷乱,有忠臣。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老子认为,仁义、孝慈、忠义恰恰是社会风气坏的表现。是大道被破坏的表现。
  
 三、不争
  
  
         老子曰:“唯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唯有不争的处世态度,天下才没有人能与之相争。老子认为,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不争,才能保全自己,立足不败之地。
  
         所谓的不争,并非说不要努力,不争很大程度是”委曲求全“,委曲自己成全别人,确实如果在合适的场合需要如此。但老子并非是说要一味的委曲自己,或者说一味的放任自己,给自己找一个高大上的借口来麻痹自己的思想。
  
  
         在生活中遇到自己无法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先采取委屈忍让的方式回避,促全自己的能力,静观其变,找到机会后再采取行动。实际上这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以退为进,舍即是得,含蓄则是彰显,不争才是最大的争取!正如我们平时所说的,没要求才是最大的要求!
  
         是你的不必争,不是你的不用争。老子认为,聪明人能在最恰当的时候示弱隐强,做出退让。老子一向的主张是:退、守、弱、柔。不争,才能保全自己,才能立足不败之地。
  
  
 
                                          
 
  
  
 四、利他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句话是说:最高的善行好像流水的境地。流水只一味的滋养万物,而不会同万物相抗争。流水总是处于低洼之处,这与众人积极向上、追求开展的肉体相背逆,自然遭人们的厌恶。水的位置与无为的“道”相仿。人要找一个优秀的环境寓居,要擅长去研讨一些渊深的学术,与人交往要擅长讲求仁道,当政要擅长管理,做事要能充沛发挥你的才能,办大事要擅长选择好的机遇。但不要与人相争,才不会有错。
  
  
         利他思维:指处理利益(物质与精神)关系时,不但想现在,还要想将来;不但想自己,还要想他人。
  
         利他思维具体内容:1、 考虑别人,别人才会考虑自己。2、 只有想到将来,才有可能忧患地面对现在。3、 本质利他才能正真利己。4、 帮助自己克服自私的人性弱点。
  
         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老子之所以推崇水,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水包含了利他精神。这个世界上,什么才是真正的无敌?儒家说,仁者无敌。这与老子有相通之处。只有利他的人,才是无敌的。
  
  
         只有利他的人,才会有精神上的大格局,有灵魂上的高度。反之,如果只是为自己的私欲所蒙蔽,看问题、做事情始终离不开自己的欲望,那永远只能是井底之蛙。
  
 五、战胜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在思考问题和做事的时候,我们难免会有些缺陷,不能够做到两全其美。因此,我们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的弱小,这样才能让自己有学习的空间,只有取长补短,才能不断战胜自己的弱点,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所谓战胜自己就是跳出自己既有的思维方式。
  
  
         老子认为,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有智慧和通达;同样地,能战胜别人的只能说明这个人有能力,而只有那些战胜自己的人才可以称作强者。
  
 
                                          
 
  
  
 六、守柔贵雌的智慧
  
  
         老子推崇柔弱的智慧。他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柔弱的东西,更懂得变化。譬如一棵树,有生命的时候,都是有韧性的,风来了可以随风摇摆。而一棵枯死的树,就变得坚硬了,风来了就吹断了。
  
  
         老子认识到柔弱的东西里面蕴涵着韧性,生命力旺盛,发展的余地极大,很能持久。故在柔弱与刚强的对立之中,老子断言柔弱的呈现胜于刚强的特性。
  
  
          “柔弱胜刚强”的例子是很多的,最典型的就是水,老子说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也就是说,天下之物论柔弱莫过于水,而在攻克坚强的东西方面没有什么能胜过它,水凭借流动的力量改变它表面上看来是柔弱卑下的特性,水能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了它。
  
 七、要重视“无”的价值
  
  
         老子指出,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做人做事一定要看到“无”的价值。盆子内部是“无”的,所以能装东西;房子内部是“无”的,所以能住人。当然这种无不是绝对的没有,在这里是说无形,看不到的东西,比如信用、道德等等,但我们一定要知道他的价值。
  
       《道德经》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生长万物而不居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奥妙玄远的德。
  
         道是万物的内在秩序、信息和生长能量,而道体现于人类,就是母爱般的、师长般的恩德。读懂玄德,懂得了舍得。舍得不是只教我们放弃,舍得是一种功成身退。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做出了贡献不据为己有,能够坦然释怀,该放下就放下。也就是说,你必须要努力做出一番事业或成就,然后才能谈舍得。一些人认为舍得就是消极的放弃,这显然是很大谬误。
  
         道德经又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老子告诫我们: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一定要看到“无”的价值。盆子、杯子等器具内部是“无”的,所以能装东西;人建造的房子内部是“无”的,所以能住人。人们很容易看到眼见的实物,却忽略了“无”的价值。
  
  
 八、守正出奇,分坚并韧的思维
  
  
         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意思是说,治国要用“正”,带兵打仗要用“奇”,取得天下要通过“无事”。
  
  
         正代表了原则性的东西,奇则代表了打破规则。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懂得守正出奇的思维,首先要尊重规则,有些事一定要名正言顺、有条不紊,但又要懂得打破规则,懂得变通创新方式。
  
         只有给别人带来好处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检验我们工作的标准就是能否给他人带来幸福和好处,而不是制造痛苦和麻烦。先付出才有回报、会吃亏才会赢。个人获得回报的前提是要付出,回报是在别人接受和认可你的付出后获得的。
  
 
                                          
 
  
  
         守正出奇,“正”正路、正道,“奇”出人意料,“守正出奇”正道而行、守法经营。突破思维、出奇制胜。就是用百分之七十的时间去想“正”的事情,用百分之三十的时间研究变通。既不墨守成规,又有创新,只有如此方可在商战中制胜。
  
         简言之就是一种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7. 老子《道德经》的智慧二

2020年2月29日 周六
  
 老子讲解《道德经》,此书为上下两卷。上卷说道,(一,道,安拉真主,神,如来,都是讲同一本源,名称不同而已)下卷论德。合称道德经,共81章。老子一生,对道德学说之感悟,尽在期中,涵盖治国,治家,治身之常理。
  
 道,德二字也万事万物之根本。道是隐形的,德是显现的。德不能离道,道更不能离德,无德不能现道!道为体,德为用。道德经的思想有以下十大特性:虚无,自然,清静,无为,纯粹,朴素,平易,恬淡,柔弱,不争。
  
 在道上的人,致虚极,守静笃为常态。用现在的话说,也就是坐忘(表意识,与潜意识,无意识融为一体,空无的境界!)
  
 我们常听人说,要做人做事在道上,何为道啊?我现在总算明白了。空无为道,有生于无;无是一切,一切是无;空是一切,一切为空;心为一切,一切为心;无为万物之源,空无,一体为正道,为本心本源。则本心亦是为无,即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空无境界,就是天人合一,无我利他。回归真我本我,才是真实存在,与本心同在。这才是在道上。所以,我执我见,则为后天意识所生的,佛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是假像,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只有破除我执,回归本心本源同在,方可见道。执着与自我,与本心本源不同在,不合,那一生都为假象所累,忙忙碌碌虚度一生啊。
  
 道有三宝,若能执道之三宝,大道不难修一矣。道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何为慈?慈性自然,以仁慈之心善待天下万事万物,以己之慈,感化万物。万物受感,自亦归慈。若天下人归慈,百姓自安,国家自治,慈焉能不勇。
  
 何为俭?俭性清净,清清静静,无妄为之行,顺天应人,合于自然,利益万物。物物受利。人人受益,俭安能不广。
  
 读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在师父眼里就是跟透明的一样了!观你的言与行,思想与言论,便可知你是否在道上。或还是一个“假人”。何为假人,即身虽不死,神实已亡。不与本心本源同在吗!
  
 何为不敢为天下先呢?不敢为天下先是指谦卑处下,无智无欲,与物无争,不炫己长。置身于后,不为人先。此为水性,此性虽不为器用,而无器能与之争。此不争之器,无器能比。人之行事,守此三性(慈性,俭性,水性),执此三宝,事无不成,道无不就。若舍此三性,贪心比生,争强好胜,争权夺利,争先恐后,仁慈皆无。如此相争,与道远一矣。(同一本源,都是一体的,争什么争吗!)远道,远本源实相,远本心本我,身虽不死,神实已亡!
  
 《道德经》老子
  
  道 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金刚经》释迦牟尼佛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虚妄。若见诸非相,即见 如来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曰如来。
  
 《古兰经》穆罕默德
  
 唯 安拉 的本体永存不灭。他是最高的实在,唯一的真宰。万物的创造主,他自有自在,无始永存。
  
 《天符经》
  
  一 始无始。终无终一。
  
 《圣经》耶稣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 神 。这道太初,与神同在。
  
 自古至今,得到的古圣贤先知们:老子,伏羲,耶稣,释迦牟尼佛,穆罕默德……等!先知们体验到的,他们所讲的:“道,如来,安拉真主,一,神”,都是同一个本源,只是称呼名字不同而已。都是指万物之源,无即是有,有生于无。无为万物的实相。
  
 有了空无的智慧境界,再来读经看书,终于总算读懂,听懂了!用心如镜,原来是这种感觉,明白了真相的存在,那看什么不就跟看镜子一样了吗!众生平等,我们本心本源都来于无,不就是平等吗!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感恩圣贤先知们给我带来的智慧和教导,所有学习体悟,都是为了勤而行之。加油!
  
 我的为人做事,做最拿手的,本心最爱做的,做最能接近道的事。我做的事,若能做到体现道的境界,让人人能感受体悟到道的存在,受到启蒙和启发!有了这个意识和智慧后,人人回归到本心本源(需自己去证悟证得)。这方为成功!
  
 文字语言终觉浅,好好做事,做出来的事,可能会有些显现。即道是隐形的,德是显现的。德不能离道,道更不能离德,无德不能现道!
  
 好好思考:我做出了什么?好的影响了多少人?多长时间?感恩!32岁起,往后的一生,不再切割生命,我为一体而活。
                                          
 这些都是古圣贤,先知们的智慧。感恩所有智者,先知们的教导!感恩大家的阅读,有不对之处望指正。感恩您!

老子《道德经》的智慧二

8. 读道德经的《道德经》应用智慧

第一讲 千手观音的《道德经》——千手观音千手便 千面道德经千面观第二讲 不可思议的《道德经》一——大梦一场再无梦 广舌三千更有形第三讲 不可思议的《道德经》二——不可思议佛门谛,超乎寻常道德经第四讲 因循自然的《道德经》——事事物物自其然 因因循循安所安第五讲 以无而为的《道德经》一——举重若轻拙巧为 制其先机大小为第六讲 以无而为的《道德经》二——以无而为超功利 因循自然守大道第七讲 上善似水的《道德经》——水可为善亦为恶 水溺水毁古来多第八讲 祸福是非的《道德经》——国共合作共玄同 民族文化大圆融第九讲 残缺圆满的《道德经》——胜人英雄汉武帝 胜己圣贤太史公第十讲 反动逆推的《道德经》——条件环境未论及 大智弱智有问题第十一讲 柔弱刚强的《道德经》——低调做人柔胜刚 诡道用兵弱胜强第十二讲 不三不四的《道德经》——是东是西不是道 不三不四非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