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岛经济学》

2024-05-14

1. 《小岛经济学》

《小岛经济学》是著名经济学家彼得·D·希夫和安德鲁·希夫兄弟俩一起写的,他们用一个简单的故事,演绎了从一个人到一个国家,再到多个国家的经济运行发展规律,揭露了经济发展背后人性起到的推动作用,简单易懂。
  
  
 
                                          
 
  
  
 《小岛经济学》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艾伯、贝克和查理在一个岛上,每天靠抓鱼维持生存,但每个人的技能只能抓到一条鱼填饱肚子。
  
 有一天,艾伯心想,自己现在抓鱼的方法,永远只能填饱肚子,未来没有盼头。于是,就选择一天饿肚子不抓鱼,找材料编了一个渔网,提升抓到鱼的概率。这种行为遭到了贝克和查理的嘲笑,但并没有影响到艾伯的行动,他饿着肚子把渔网编好了。
  
  
 第二天,艾伯用渔网抓到了两条鱼,自己每天吃一条,另一条鱼存了起来。查理和贝克见艾伯每天能抓两条鱼,也想学做渔网,又担心自己技术不行,害怕做得不好,连每天一条鱼都没有了。
  
 当查理和贝克眼红艾伯能抓两条鱼的时候,担心自己抓不到饿肚子,为了让自己不饿肚子,就跟艾伯借了一条鱼,但代价是还两条。
  
 艾伯用独特超前的思维,不仅有了渔网,还有了存鱼,最后还用存鱼让自己有了利息。艾伯行为的背后,就是经济学运行的原理,需求产生行为动机,谁能满足需求,谁就成为经济的源头。
  
 通过以上故事了解到,人与人之间拉开财富差距的3种运作规律
  
  
 第一种规律:资本积累的本质,乐观冒险创财富
  
 第二种规律:利他思维修水渠,小财靠勤大财靠脑
  
 第三种规律:深谙国家经济趋势,时势造英雄

《小岛经济学》

2. 《小岛经济学》简述

本书以一个小岛为模型逐渐叙述开来,可以展示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演变过程,简洁明了。
  
 一个远洋的小岛上生活着三个人。这三个人呢,依靠着最原始的捕鱼为生,每人每天只能抓到一条鱼,同时每人每天需要吃一条鱼,所以刚刚自给自足。
  
 没多久,其中一个脑洞比较大的青年艾伯就开始想能不能做一个渔网来提高一下工作效率。他用一天同时也是挨饿的一天(这就是他所要承担的风险),自己做了渔网,并且依靠渔网呢,每天居然可以抓到两条鱼!
  
 我们的艾伯继续开脑洞,他还把多余的鱼借给另外两个人,让他们也腾出精力来制作渔网,只不过渔网完成后必须还他两条鱼。
  
  
 这样一个小小的改变提高了整个小岛的生产力。
  
  
 因为有了更多的需求,他们提高了生产能力,增加了供给以后,小岛的经济也更能快速的发展起来。
  
  
  
  
 岛上三个人小日子过得十分滋润,其它地方的人看到贝克三人过的这么爽,非常羡慕。
  
  
 慢慢的越来越多的人也选择移民到这个小岛上生活,岛上也随之出现了很多新的职业,比如建筑工人、马车制造工人等。因为大家都吃鱼,而且都认可鱼的价值,于是渐渐的鱼就充当了货币的角色,并且可以存储。
  
  
 这时候,岛上又出现了一个脑洞更大的企业家叫迈克斯,他呢,发现了鱼背后的商机,开了一家当时具有革命意义的公司,叫贷款公司。
  
  
 它具有银行的性质,可以存款也可以借贷,一经推出呢,就受到了岛上居民热烈欢迎,业务非常好,赚的呢也是非常爽。
  
  
 成为土豪的迈克斯也没闲着,他把赚来的钱陆陆续续的投资到了一些大的工程上,于是小岛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经济发展也是越来越好。
  
  
 书中认为真正促进经济发展的是储蓄,而不是消费。只有当人们把钱存起来了,才能集中社会资本进行有益的投资。
  
  
 
  
 由于岛上的人越来越多,钱呢也越来越多,时不时就会出现其他岛屿的入侵者,所以小岛决定建立政府,取名美索尼亚国,并且设置了鱼联邦储备银行专门负责管鱼。
  
 虽然说领导班子换了一届又一届,但是每个新上任的鱼联邦储备银行负责人都像商量好了似的,鼓励大家消费,尽情地买买买!同时,它还和另一个叫中岛帝国的国家做生意,那里呢由于人工便宜,所以他们把很多产业都迁了过去。
  
  
 直到有一天,中岛帝国自力更生,不再依靠于美索尼亚国,大富的他们甚至还带着钞票买走了美索尼亚国的所有核心技术和好产品。
  
 一国的经济不会因为人们的消费而增长,而是经济的增长带动了人们的消费。
  
 整本书使用生动的比喻,从一小岛三个人的发家致富历开始抒写。把各种生硬的经济关系转变成为一个一个有趣的故事。很生动的描述了经济的产生、发展、带来的问题、政府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政策带来的问题,书中一直贯穿着经济学最本质的原理,发人深省。值得每个人阅读。

3. 《小岛经济学》的经济观点

1.生产力提升的动因:消费不足,敢于冒险
  
  
 确切讲应该是有某些欲求得不到满足,然后又勇于冒险,这样才能改变现状,提高生产力,最终满足你的欲求。
  
  
 2.储蓄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
  
 曾经美国居民每年会用10%的收入来储蓄,这种严格的做法让美国建立了巨大的储蓄供应,推动了经济的支撑,并且呢也帮助美国家庭和社区克服了意外的困难,但是近年来经济学家们低估了储蓄的重要性,他们就鼓吹说储蓄妨碍了货币的流通,降低了消费力,并且开始制定各种规则奖励能花钱的人,惩罚存钱的人。
  
  
 3.一个国家的消费不能超过产能,借款不能超出存款,至少能不能长期这样。
  
 储蓄可以创造资本,资本呢可以使生产扩大,所以作者认为储蓄起来的一美元产生的积极作用远比消费美元更有意义
  
  
 4.企业赚钱 是因为为别人提供了有价值的东西。
  
 经济学有一种观点叫“劳动价值论”。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按这种观点,利润是通过少付工人工资所产生的,企业家、公司要想致富,只能先让别人变穷。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中,对资本主义和资本家的描述都不是很客观,是负面。
  
 企业主的收益是对承担风险的回报,是对成功整合资源的回报。对利润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产品创新,正是这样的推动力提高了社会上每个人的生活水平。拥有丰厚的利润正说明一个企业家很擅长满足他人的需求,对这样的人应当予以鼓励,而不是恶意诋毁。
  
  
 5.无法自由的失败,也就无法自由的成功
  
 美国是建立在对政府权力严格限制的基础上,人人可以享有人身自由权和财产权,政府是无权干涉。但是在危机爆发的时候,很多人都确信政府需要更多的权利,那么人民我们可以牺牲一些自由,但是人们忘记了自由本身就是有风险的,如果你要政府有责任消除一切痛苦的话,那么就没有人是自由的。
  
  
 6.纸币是一场大型的社会实验。
  
 现在的纸币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只有在足够多的人愿意使用纸币交换产品和服务的时候,它才会有价值,纸币的价值完全是由人们主观决定的,如果人们对纸币失去了信心,它就会变成了一堆这个废纸,但是从长期来看,我们并没有想到未来全球经济会建立在一种不可兑换货币本身没有价。在过去40多年的时间中没有任何国家发行过真实的货币,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货币实验,没有任何人知道这个实验何时结束结果,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实验总会有结束的一天。

《小岛经济学》的经济观点

4. 解读《小岛经济学》(2)

现在,我们知道了生产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当我们生产出多余的产品时,储蓄就出现了。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第二个重要观点,改善恶化的经济状况,应该是储蓄,而不是消费。
  
                                          
 
  
  
 
  
  
 书中,关于储蓄的故事是这么说的:在艾伯的带动下,他的两个朋友贝克和查理也学会了织网技术,三人还一起建立了一个个巨型捕鱼器。很快,岛上便有了大量的鱼,储蓄也多起来。这时候,鱼的存储就成了问题。以前,人们总是习惯于把鱼放在家里,但这样做效率很低,还很危险,偷鱼贼也难以防范。于是,这时候出现了一个人,名字很有意思,叫迈克斯·郝寅航,谐音就是好银行,很好的银行。他开了一个“储鱼所”,让岛民把鱼存进去,就成了储蓄,然后雇人来看守。郝寅航通过收取一定的保管费来维持运营。但是,他并不满足于这点收入,他还用这些储蓄放贷,取得的收益,一部分给储户支付利息、给看守人员支付工资,另一部分就是自己的利润。于是,专业的银行机构就诞生了。
  
                                          
 
  
  
 
  
 这个故事对应的现实是什么样的呢?上个世纪初,美国经历了城市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储蓄,这就为其他的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提供了充足的金融支持,还有助于防范意外风险。但是,近年来,经济学家们却严重低估了储蓄的重要性,他们很多人把储蓄看作是一种累赘。特别是凯恩斯主义者们认为,消费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把钱存起来就抑制了消费,妨碍了经济循环,不利于发展。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政府通过制定各种政策来鼓励人们花钱、抑制存钱。于是,美国人形成了超前消费的习惯,结果总是入不敷出。
  
 在小岛上,如果没有储蓄,郝寅航就会失业,他的投资也就白费了。所以,郝寅航的个人利益和他所经营的银行的状况密切相关,他是最适合决定存款和贷款利率的人。比如,在贷款方面,他可以向那些还款能力强的人收取低利率,向那些风险较高的人收取高利率,来作为高风险的补偿。而贷款利率最终决定了存款利率。存款利率还跟存款年限有关,储户存的时间越长,利率就越高,存的时间越短,利率就越低。总体来看,储蓄有助于人们增加财富、延迟消费,为投资和生产提供资金,而产能增加又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长此以往,就形成了良性的经济循环。此外,如果经济受到意外影响,储蓄还是重要的缓冲器,可以防止经济崩溃,或者迅速重建受损的资产。因此,缩减消费进行储蓄,就是一种未雨绸缪的举措。
  
                                          
 
  
  
 
  
 但是,美联储出现了。在将近100年的时间里,美国的基准利率都是由美联储制定的。他们调高或调低基准利率,银行就会相应调高或调低贷款利率,从而影响整个市场走高还是走低。可以说,整个国家的利率结构都是建立在这个基准利率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书里说,这个机制有两大缺陷:一是美联储总是“高高在上”,他们并不是经济参与的主体,本身跟利率也没有任何关系。他们没有储蓄,也跟贷款的运作没啥关系,不会因为收不回来账而成为受损失的一方。二是美联储做决策,更多是从政治角度而不是经济角度来考虑。结果,导致了一种偏见,认为利率应该很低才好。
  
                                          
 
  
  
 
  
 我们都知道,低利率确实刺激借贷、但会抑制储蓄,所以,美国就从一个储蓄大国变成了一个借贷大国。当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政府和经济学家们通过各种方式,让消费者多花钱、少存钱。但是,这种为了消费而消费的做法没有什么意义。另外,过低的利率还向市场传递了错误的信号:让人们认为经济状况良好、是投资的好时机,于是,大家纷纷增加借贷。但事实上,消费并没有真正延迟,储备也并不充裕,这只是一种虚假的繁荣,而且,之后很可能还会出现巨大的危机。
  
 对于这一点,我们还是需要客观地分析,把通胀的责任完全推给美联储,也是有失偏颇的,美联储在美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大家有目共睹,在此就不赘述了。
  
 这就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第二个重要观点,储蓄创造了资本,资本可以使生产扩大,所以经济状况不好时,应该是储蓄而不是消费。在自由市场经济环境下,银行会把钱借给那些健康的企业和项目,来扩大生产、实现增值。从社会整体角度看,这些健康贷款的收益弥补了那些失败贷款的损失。所以说,把一美元存起来比花出去,对经济产生的影响要更有利。而且,无论是商业贷款、消费贷款还是应急贷款,都需要在储蓄的范围内进行,也就是说贷款总额不能超出储蓄总量。

5. 《小岛经济学》——经济学居然可以这么解释

有幸拜读了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小岛经济学》这本书,作者是美国的彼得.希夫 和安德鲁.希夫。这个故事也是由他们的父亲讲给他们的,现在由他们记录成文字,传递给我们,整个文章篇幅不长,但是涉及到的经济学知道比较多,如果一味读而不去思考,可能读完也就知道“捕鱼”这么浅显的东西了。
  
                                          
 
  
  
 
  
  
 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岛上,这里条件艰苦,人们只吃一道菜:鱼。岛上有三个人,分别叫艾伯、贝克和查理,姑且称他们为ABC好了。岛上什么都没有,由于没有先进的捕鱼工具,每个人一天耗尽全力只能捉到一条鱼,而且一天也要消耗一条鱼,这就是小岛的全部经济:醒来,捕鱼,吃鱼,睡觉。如此反复了很久。这三个人也过着同样的生活,但是一天夜里,A不淡定了,他就想除了捕鱼,还能不能做点别的事,比如说盖个住所,穿时尚的衣服,为了实现这样的生活,他开始考虑能不能做一个工具,同样的时间,能捕更多的鱼,脑子里自然而然的出现了一个渔网的雏形,但是编织渔网需要时间,如果这一天都编织渔网了,那就只能饿肚子了。他与另外两个同伴分享,却只得到冷嘲热讽,最后A花了一天的时间,织了一个网,当同伴吃饱睡觉时,他饿着肚子想明天能否捕捉到鱼。第二天,A成功捕到了2条鱼,提高了生产力,可以有时间去做更多的事了……
  
                                          
 
  
  
 
  
 通过描述小岛上经济产生发展壮大繁荣和崩溃的过程。作者对凯恩斯主义带有嘲讽之意,抨击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作者认为,量化宽松政策其实是通货膨胀的一个艺术性说法。
  
                                          
 想要了解更多经济学知识,不妨读读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堪称经典的一部经济学巨著,从中你可以找到很多问题的答案。

《小岛经济学》——经济学居然可以这么解释

6. 小岛经济学

小岛经济学是由皮得希夫和安德鲁希夫兄弟所著,故事的开始是埃博(A),贝克(B)和查理(C)三人在小岛上靠捕鱼为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引发一些列平淡却有深刻的故事,这些故事反应出现实生活中某一个或者某些个经济学原理,意味深长。
  
 故事一:故事背景是ABC三人每天只能捕捉到一条鱼,并且只能够一天的量。某次A花了一天的时间去编织渔网,并且是在不确定渔网是否可用的前提下进行的。如果不能用,那他将挨饿一天,如果可行,那他可以一天捕捉两条鱼。幸运的是渔网能满足正常使用,这样A每天能储存一条鱼,时间一长他积累的鱼越来越多,所以也就不用考虑每天下海打鱼。与此同时B和C每天过着温饱生活,终于有一天忍不住,去找A商量。他们也想自己编织渔网,但希望A能先借点鱼,保障他们安稳度过一天,以确保他们不挨饿顺利编织出渔网。BC给出的条件是借一条到时返还两条或者一条半,A就可以靠这种方式,不用劳动也可以增加收入。但同时也伴随着危险,如果BC没能编出渔网,那么当时借的鱼就无法偿还,从而造成A的损失。
  
 故事二:ABC都编制出渔网,那么长时间后,他们每天都能腾出时间做其他工作,比如A对服装有兴趣,B对制作渔船有兴趣,而C对娱乐消费有兴趣。从刚开始的温饱到后来娱乐消费服装的兴起,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发展

7. 《小岛经济学》书评

    坦率的说,这本书不是一本标准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启蒙入门书籍,当我读到前言的时候,就感觉到作者“杀气腾腾”,想要拿一些机构、一些人、一些理论进行开刀,其中不乏经济学泰斗凯恩斯……也就是,这本书是有一定指向性和攻击性的,是作者兄弟二人及其父亲关于经济学问题的一方见解,当然,这些意见是有理论与实际基础的(比如说作者就准确的预见了2008年的经济危机),也值得我们深思与参考。
  
       作者的主观视角是美国经济,与大多数经济学家类似(至少我读过书的作者),作者是向往自由经济的,厌恶、批判、唾弃政府几乎一切对市场经济施加的宏观经济政策,这让我想起中国一句老话,叫做:无为而治,这基于每位经济学家都愿意相信市场经济无穷无尽的调和能力,而这种能力调和出来的社会经济面貌即是最优解,这似乎在经济学的公式与理论层面是无懈可击的,说白了,经济学家都是相信“纯天然无害食品”是最好的,你政府老是一会儿加“催产素”、一会儿搞个“转基因”、一会儿又搞“人工饲料养殖”,这能好吃吗?!能有咱们“纯天然”的可口和健康吗?最尴尬的是,政府动作越多,则把经济学家与经济学理论蔑视得越惨,这是很多吃着碗饭的学者所不能接受的。
  
  
      那说了这么多,经济学理论与规律到底有没有道理!?当然有!它的很多原理几乎根深蒂固的影响着我个人判断事物的最佳逻辑思维,供求关系、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边际效应、弹性原理、机会成本……无一不是我们看待这个世界、处理问题、做出正确选择的最佳“法宝”。

《小岛经济学》书评

8. 读《小岛经济学》——1.一个好点子

小岛上的三个居民每天通过手动捕鱼可以分别捕捉一只鱼满足自己的一天的食物需求。但是一天居民A想到制作鱼网增加捕鱼效率,可以自己更多的时间做其它事情或者休息,他的想法被B\C嘲笑,并且他们也表示不会把自己的鱼分给A。A花费一天时间饿着肚子制造了鱼网,然而鱼网的效果竟然可以一天捕捉2只鱼,那么A可以每天捕鱼后第二天可以休息或者做一些其他事情。
  
 A能够勇于制作鱼网的事情其实反映了一个最基本能够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的经济学原则: 消费不足,敢于冒险。   
  
  消费不足: A为了织网则必须放弃一天本能捕到的鱼,饿着肚子工作,而他那么做并不是因为他减少了或者拒绝了对鱼的需求,他选择了 延迟消费 (少吃一天鱼)目的是为了 将来能够消费更多的产品 (鱼) 。   
  
  冒险: 除了消费不足,A还需要冒险,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做的鱼网好不好用,如果失败那么自己饿了一天的成果只会是一个无用的绳子和干瘪的胃,而且也没有B\C能够对他进行任何补偿。
  
 经济学术语中 资本 指一种设备,这种设备的建设和使用本身是无意义的,但是在使用它能够创造出其他有需求的东西,A需要的不是网,而是鱼网能够给他带来的更多的鱼,因此鱼网就是有价值的,是 资本 。
  
 那么由于A发明了鱼网,现在A的生产力提高了一倍,他每天在吃完必须的一只鱼之后还能够储蓄一只鱼(假设鱼不会腐烂变质),这种剩余产品就是健康经济的命脉。
  
 现实生活中,人类与动物的主要区别在于人类有大脑和双手,能够通过创造工具和机器增加改造环境的能力,提高劳动的效率,生产更多的东西,那么消费物品的种类与数量增加,生活质量也被提高。
  
  努力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以尽可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这是 经济 最简单的定义,而它必须有工具、资本以及创新的支持。那么 经济增长 的原因简单的理解就是: 找到了生产人类所需物品的更好方式。   
  
  不论经济体最后变得如何强大,这个理由都是不变的。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