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理由是什么?

2024-05-14

1. 隋朝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理由是什么?

首先大运河是隋朝隋炀帝下令建造,是中华人民汗水和历史的结晶,在其建造成后的很长时间内,对中华南北文化,南北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对形成有多种文化元素的中国文化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后来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也起到重要作用,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隋朝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理由是什么?

2. 中国大运河被列为世界遗产的文化价值

提起京杭大运河想到的第一个字就是长,这个“长”字说的不仅是京杭大运河的长度长,全长有1747千米,也体现了它修建的时间长。京杭大运河从春秋时期就开始修建,直至元代成为沟通五大水系、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总共历时了近2000年才得以完成。之所以能够修筑如此浩大的工程,我想这与我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只有在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中国,才可以在君主的一声令下后,召集到如此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因此京杭大运河的修筑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也显示了当时中国经济与科技的繁荣,同时也反映了我国长达五多千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我想可以这么说,中国有两座长城,一座是建在陆地上的万里长城,而另一座就是这条建在水上的京杭大运河。因为,京杭大运河凝聚了绝不亚于长城所代表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因此可以说大运河与长城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 

而在历史上,京杭大运河对南北的交通和农业文明以及社会发展,也起了巨大作用。首先它加强南北之间的交通和交流,促进了南北方文化的交融,方便了南粮北运,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并且为沿岸城市提供灌溉用水的同时,也减少了特大水灾的发生;其次运河的开通,也加强了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建设,并且巩固了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统治。因此京杭大运河为形成一个统一的中国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更促进了中国以一个强国的身份在世界崛起。直至今日,运河依旧可通航1442千米,它依然和两千年前一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京杭大运河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命运。而“运河文化”,透过商船的穿梭贸易,将中国的文化带到世界,再将世界文化带回中国,更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还体现在作为一种文化的独特见证上。提起 “十里红妆”,我们的脑海中便不禁浮现出一幅古香古色的水墨画,清晨,在江南小镇的河道上,一艘艘乌篷船上载满了涂着朱金红漆的木雕箱子,船队一直延伸了到了十里之外。如今,虽然 “十里红妆”的旧日场景只能从老一辈的零星记忆或影视作品中寻找,但京杭大运河却是昔日“千工床、万工轿、十里红嫁妆” 那浩浩荡荡的婚嫁场面的特殊见证人。此外,京杭大运河更是见证了另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宁绍朱金木雕红漆家具。所以说大运河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它更代表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文化和精神,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是中国古代君王富有远见卓识和开创精神的永久象征。河流沿线保存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卓越成就,运河的开通也带来了中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沿线城市的发展。此外,运河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它还是丰富社会和文化结构的重要途径。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成为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为中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为自己的祖国能够有这样的文化遗产而感到深深的自豪。

3. 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理由

  1、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理由
  大运河与长城同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两大工程,对南北文化大运河是隋朝隋炀帝下令建造,作为南水北调的东线方案,时至今日,南北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影响,依然惠及世人,对形成有多种文化元素的中国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其建造成后的很长时间内,是中华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对日后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起到推动作用。

  京杭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无法超越的人工运河世界之最。大运河全程分为七段,从北京至通州的“通惠河”,从通县至天津武清县的“北运河”,从天津至山东临清县的“南运河”,从临清至徐州的“鲁运河”,从徐州至淮阴的“中运河”,从淮安至扬州的“里运河”以及从镇江至杭州的“江南运河”
  大运河最早开凿于春秋末年吴国的邗沟(现在的里运河),沟通了长江和淮河的水路。真正完成京杭大运河的是隋朝,隋炀帝为了把北方和长江三角洲的大量物质运往洛阳(当时都城),从605年开始,用了6年时间,以洛阳为中心,南边开通了通济渠和江南运河,并对原来的邗沟进行改造,北面开通了永济渠。南北大运河总长达1400KM。到了元朝,洛阳已经不在是首都,加上洛阳以北的永济渠已经淤塞严重,忽必烈皇帝从1283年起先后开通济州河和会通河,连同山东的天然湖泊,把南北大运河直接连接起来,且大大缩短了航运长度。

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理由

4. 为什么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能成功?

三大因素决定大运河申遗成功 

一、 突出普遍价值打动国际专家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且目前仍在使用的人工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组成,全长达3200多千米,流经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八个省(直辖市)35个城市。它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连成统一的水运网,是中国历史上南粮北运、商旅交通、军资调配、水利灌溉的生命线。内河航道国际组织主席大卫·白灵杰说,中国京杭大运河是世界各国运河之母。 

2013年9月16日至2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咨询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两名国际专家莉玛·胡贾、姜东辰来华现场评估。两专家表示,中国大运河代表人类创造精神,是一种建筑、建筑群、技术整体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现了历史重要发展阶段。

二、省部联动建立全线协商机制

大运河于2006年12月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宣告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正式启动。

2007年9月26日,国家文物局正式宣布扬州为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牵头城市。

2008年3月,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会议在扬州召开,35座城市结成大运河申遗联盟。此后每年春季,运河沿线35座城市都相聚扬州。2009年4月,国家13个部委、大运河沿线8省(市)共同组成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从更高层面上协调运河申遗相关工作。

这两个步骤,有效地将大运河申遗从各部门各地区的分散行动,转变为目标明确、步调一致的统一协调行动,逐步形成了各部门、各地区间更为紧密的沟通协作机制。

三、 扬州牵头示范全线合力申遗

成为申遗牵头城市后,扬州在大运河资源调查、保护规划编制、文物本体保护、环境整治等方面迅速行动,各项方案均率先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批。

2009年9月,扬州在申遗联盟各城市中率先公布实施《大运河(扬州段)遗产保护规划》。

2012年9月26日,扬州代表大运河城市联盟向全线发出倡议,共同制定、签署、遵守《大运河遗产保护联合协定》。

2013年7月,扬州率先开发大运河扬州段监测预警平台建成。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大运河遗产监测通用平台,实现大运河全线监测联网。

扬州在大运河申遗中的一个个创新、示范、表率之举促进了全线城市形成申遗合力。对此,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给予高度评价:“作为牵头城市,扬州为大运河联合申遗做了许多很有意义的工作。”

5. 大运河的世界文化遗产

 2011年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会议获悉,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正式出炉,会议由国家文物局主办,大运河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承办。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方茂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袁秋年,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副巡视员肖向红,省文物局副局长刘谨胜出席会议,国家文物局文保司司长关强主持会议。全国65项遗产点入选申遗预备名单2014年,“中国大运河”将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申遗报告,经过多次论证、现场考察和集体评审,形成了专家推荐的大运河申遗预备名单,共包括132个运河遗产点和43段河段,其中遗产点有65个立即列入项目和67个后续列入项目;河段有31个立即列入项目和12个后续列入项目。2013年8月前完成全部申遗据介绍,大运河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之一,也是世界运河史上的里程碑,被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在《国际运河古迹名录 》中列为最具影响力的水道。涉及8个省(直辖市)35个地市的大运河遗产整体申报世界遗产,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2006年,国务院将京杭大运河整体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了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法律地位。据了解,按照2014年申遗成功的要求,我国要在2012年9月将申报文本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审,在2013年8月前完成全部申遗准备工作并接受专家评估考察。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共包括中国8个省、直辖市,27座城市,大运河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河道总长度1011公里。  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第一部分:立即列入项目一、遗产点(共65项)【北京】  1、昆明湖及绣漪闸  2、广源闸、高梁闸、澄清上闸(含万宁桥)、澄清中闸(含东不压桥)  3、南新仓  4、平津上闸【天津】  1、天妃宫遗址【河北】  1、红庙村金门闸  2、马厂炮台及军营遗址  3、捷地分洪设施(含捷地分洪闸、乾隆御书《捷地、兴济坝工纪事诗碑》、清代宪示碑、1933年德国西门子启闭机)  4、东光码头沉船遗址  5、连镇谢家坝  6、华家口夯土险工  7、郑口挑水坝  8、油坊码头遗址及险工【山东】  1、德州苏禄王墓2、德州四女寺枢纽  3、临清片区(砖闸、会通闸、临清闸、鳌头矶、临清运河钞关)  4、东昌府运河大小码头  5、阿城盐运司  6、济宁枢纽(天井闸、堽城坝遗址、金口坝)  7、南旺枢纽(戴村坝、十里闸、邢通斗门遗址、徐建口斗门遗址、运河砖砌河堤、柳林闸、寺前铺闸、上泉古泉群、南旺分水龙王庙遗址)  8、济宁东大寺  9、会通河节制闸群(含23座闸:戴湾闸、土桥闸、梁乡闸永通闸、李海务闸、周家店船闸、七级下闸、七级上闸、阿城下闸、阿城上闸、荆门下闸、荆门上闸、陶城铺闸、戴庙闸、安山闸、靳口闸、袁口闸、通济闸、仲浅闸、师庄闸、枣林闸、南阳闸、利建闸)  10、通惠闸  11、微山县乾隆御碑【河南】  1、含嘉仓遗址  2、回洛仓遗址【安徽】  1、柳孜运河码头遗址【江苏】  1、龙王庙行宫(不含御码头和御马路遗址)  2、窑湾镇历史街区  3、双金闸  4、清江大闸  5、清口枢纽(洪泽湖引河堤防:临湖堤、圈堰;济运设施:济运坝、塘河遗址;御黄束清设施:御黄坝、御黄二坝、束清坝、束清二坝、御坝及其顺水堤、临清堤;中运河堤坝:中运河北岸缕堤、中运河南岸缕堤、中运河头坝、中运河二坝、中运河三坝;黄河故道堤工:黄河北岸格堤、缕堤、黄河南岸缕堤、汰黄堤、顺黄坝堤;里运河旧道堤坝:里运河左右堤遗址、盖坝、头坝、二坝、三坝、四坝、五坝;转水墩:康熙旧大墩、新大墩、乾隆新大墩;码头三闸:惠济正越闸、通济正越闸、福兴正越闸;御制重修惠济祠碑)  6、洪泽湖大堤(包括险工、救生桩、水志、信坝、碑刻等)  7、吴公祠  8、镇水铁牛(高良涧铁牛、邵伯铁牛、三河铁牛、高家堰铁牛、马棚镇湾铁牛)  9、瘦西湖  10、普哈丁墓  11、两淮都转盐运使司衙署(仅门厅)  12、扬州盐业历史遗迹  13、高邮盂城驿  14、邵伯古堤  15、邵伯老船闸  16、邵伯码头  17、清晏园  18、总督漕运公署遗址(不含博物馆)、淮安府衙正堂、镇淮楼  19、丰济仓遗址  20、清江浦楼  21、淮安钞关遗址  22、天宁寺行宫(含重宁寺)  23、西津渡古街  24、清名桥历史街区  25、盘门【浙江】  1、分水墩、落帆亭(不含杉青闸)  2、长安闸  3、南浔镇历史街区  4、杭州凤山水城门遗址  5、杭州富义仓  6、洋关旧址  7、通益公纱厂旧址  8、杭州拱墅运河历史街区(桥西历史街区、杭州小河直街历史街区)  9、水利通判厅遗址(含乾隆御碑)  10、西兴过塘行及码头  11、清水闸(不含管理设施)  12、永丰库遗址  13、宁波水则碑  14、宁波庆安会馆  二、河道(共31项,其中需要细分的14段河段用*注明)1、通惠河段主线2、玉河故道   3、长河   4、北运河段主线*   5、南运河段主线*   6、会通河段主线*   7、小汶河   8、中河段主线*   9、淮扬运河段主线*   10、宝应宋泾河  11、宝应明清运河故道   12、高邮明清运河故道  13、邵伯明清运河故道   14、古邗沟故道(邗沟东道,扬州城区段)   15、镇江城区运河故道   16、常州城区运河故道   17、无锡城区运河故道   18、现京杭运河无锡至苏州段*   19、苏州城区运河故道   20、现京杭运河苏州至吴江段*   21、江南运河吴江-嘉兴-杭州段*   22、杭州中河-龙山河*  23、頔塘东段(平望-南浔,含頔塘故道)*   24、浙东运河主线*   25、卫河(永济渠)段主线*   26、通济渠—荥阳故城段   27、汴河遗址商丘南关码头遗址段   28、汴河遗址百善老街及柳孜码头段   29、汴河遗址宿州段   30、汴河安徽泗县-江苏泗洪段*   31、淮河口段*     第二部分:后续列入项目一、遗产点(共67项)【北京】  1、永通桥(含御制通州石道碑)  2、通运桥  3、汇通祠  4、什刹海  5、白浮泉【天津】  1、十四仓遗址  2、石家大院【河北】  1、朱唐口险工  2、泊头清真寺  3、大名府故城【山东】  1、德州码头(含码头、德州仓储)  2、会通河古桥(月径桥、迎春桥)  3、临清舍利宝塔  4、河隈张庄明清砖官窑遗址  5、聊城山陕会馆  6、太和桥  7、漕井桥  8、济宁河道总督府遗址  9、台儿庄月河段古码头群  10、济宁浣笔泉遗址和泉林【河南】  1、云溪桥  2、合河石桥  3、枋城堰遗址  4、百泉和卫源庙  5、荥阳故城  6、北宋东京城遗址  7、洛口仓遗址  8、商丘古城【安徽】  1、柳孜镇遗址  2、花石纲遗址  3、濉溪县百善镇运河河道遗址剖面【江苏】  1、宿迁大王庙  2、清江清真寺  3、扬州城遗址  4、茱萸湾古闸  5、高邮南门大街历史地段  6、高邮平津堰遗址  7、高邮镇国寺塔  8、镇江虎踞桥  9、常州飞虹桥  10、常州文亨桥  11、常州新坊桥  12、常州广济桥  13、苏州下津桥  14、苏州上津桥  15、苏州吴门桥  16、苏州灭渡桥  17、吴江三里桥  18、吴江安民桥  19、吴江安德桥  20、宝带桥(苏州)  21、十里亭  22、无锡黄埠墩及西水墩  23、苏州觅度桥水文观测站  24、吴江古纤道【浙江】  1、长虹桥(嘉兴)  2、拱宸桥(杭州)  3、广济桥(杭州)  4、长安镇历史街区  5、嘉兴文生修道院和嘉兴天主教堂  6、杭州运河古桥(隆兴桥、欢喜永宁桥、桂芳桥)  7、龙山闸旧址  8、三塘五坝遗址  9、八字桥(绍兴)  10、大小西坝  11、绍兴曹娥江两岸堰坝遗址  12、虞余运河水利航运设施(含五夫长坝及升船机、驿亭坝、西陡门闸坝遗址)    二、河道(共12项)1、陶城铺运河2、仪扬运河  3、子婴河  4、丹徒河  5、古新河  6、余杭塘河(仓前—杭州)  7、永济渠遗址  8、百泉河  9、通济渠—洛河隋唐洛阳城段  10、通济渠—洛河洛口段  11、汴河遗址北宋东京城段  12、汴河济阳镇段  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列入申遗范围的大运河遗产分布在中国2个直辖市、6个省、25个地级市。首批选择了58个遗产点和27个遗产段,总长度1011公里。

大运河的世界文化遗产

6. 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理由

  申报世界遗产

  2006年3月58位政协委员联合向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提交了一份提案,呼吁从战略高度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并在适当时候申报世界遗产项目。

  这58位委员中,既有北京、天津、江苏、河北等大运河沿岸六省市的现任政协主席及原政协主席,也有国家文物局的前后两任局长——张文彬和单霁翔。舒乙、王铁城等知名人士也纷纷签名。

  第一提案人刘枫委员说,大运河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古代科技库”“名胜博物馆”“民俗陈列室”,其历史遗存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绝好实物资料,是中国悠久历史文明的最好见证。站在保护人类文明的高度看,大运河不仅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也为世界所公认。大运河水系绵延数千里,纵贯南北,构成独特的自然风情,孕育出浓郁的线形文化景观,如果再加上还未被很好发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就更加丰富。 “如果将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相加,在某种程度上说可以与长城媲美。”两位权威专家——1985年呼吁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郑孝燮、罗哲文如此预测,“我们坚信,京杭大运河‘申遗’的成功率非常大。”

  “大运河和长城在遗产名录上应该是姊妹篇。”刘枫委员提醒说,但是必须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运河的传统功能逐步衰弱,真实性和完整性正在遭到破坏。如果不注意启动有如“申遗”这样重大的、为各地重视的保护工作,她的历史文化、遗迹和自然风光等,将不可避免地退化并迅速消亡,这将是中华民族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京杭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工作绝不是某个地方和部门的事。政协委员们建议,应从战略高度,立即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成立由相关部委、有关专家、沿岸政府参加并鼎力支持的研究机构,摸清大运河“家底”,尽快制定大运河整体保护规划,并在适当时候申报世界遗产项目。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为我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

  京杭大运河显示了我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大运河与长城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保护好京杭大运河,对于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运河的传统运输功能已经改变,河道、沿河风貌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前又面临着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严重挑战。如果再不加强保护,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存、风光景物和自然生态环境就会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真实性和完整性就会不复存在,这将是中华民族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对大运河进行抢救性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到了紧要关头。


  呼吁

  ━━唤起公众对大运河重要地位和多重价值的社会认知度,进一步增强各级政府的保护意识,总结和宣传各地在保护与发掘运河深厚历史文化内涵方面的经验,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工作,延续运河文脉,传承运河文明。

  ━━从国家战略高度,建立统一协调机构,制定大运河保护的法律法规,统筹保护与发展规划,调动各方力量,实施有效保护,科学合理利用,造福子孙后代。

  ━━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重视并启动京杭大运河申遗工作,以创新的思路,正确处理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正确处理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切实把申遗的过程变成加强大运河保护与管理的过程。

  ━━尽快成立由相关部委、有关专家、沿线城市参加并全力支持的研究机构,收集资料,摸清家底,以严肃的科学态度,开展调查研究和价值评估工作,向有关部门提出可行性建议。

  ━━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大运河沿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大运河的整体风貌,确保沿线文物得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古老的运河重新焕发青春与活力。


  数字京航大运河

  为了更好保护京杭大运河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我国将“开凿”“数字京航大运河”

  2007年5月初在京召开的全国社会发展科技会议提出,我国将在“十一五”期间实施数字京杭大运河专项。

  根据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我国专家将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制定京杭大运河住处采集标准,系统开展调查评估工作,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手段建立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综合信息系统。

  《规划》介绍,这一系统能将京杭大运河的文字、图片、地图、遥感图像等非空间数据在同一地理参考坐标系下进行统一管理,实现通过文字和图形进行统一管理,实现通过文字和图形进行双向查询、检索并对图象进行浏览、查询、分析和制图,形成基础信息数据库,为实施京杭大运河的保护、研究、展示、管理和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京杭大运河治理目标
  近年来,太湖流域内年用水总量290亿立方米,而流域内本地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只有162亿立方米,剔除因污染不能利用部分,太湖流域3000多万人口年创造近万亿元GDP,用水量竟是实际资源量的两倍。由于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与经济发展和流域人口数量不相协调,流域水体污染十分严重,使太湖流域面临水质型缺水的严峻形势。根据1998~2000年三年间连续水质监测评价表明,尽管近几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了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力度,但太湖水体水质总体上尚未得到明显好转,湖泊富营养化在整体上也未得到明显改善,2000年总磷、总氮、化学耗氧量均远未达到规划治理目标;河网的水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部分地方还有恶化的趋势,太湖流域水资源面临严峻的形势。
  另一方面,京杭运河与钱塘江沟通后,随着杭州城市的发展,船舶运输在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船舶的噪音和废气的排放,已经严重影响了市民的生活品质,船舶航行发生的多起涉桥事故,对拱辰桥等重点保护文物也构成了不可避免的威胁,货运船舶的参差不齐的外观形象,也与目前的景观河道很不协调,并且已经发生了多起船舶碰撞、损坏景观设施的事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杭州生活品质之城的建设。如果运河杭州到塘栖段停止货运船舶航行,改为完全的旅游河道,旅游经济产生的效益和沿岸房地产业的经济效益,将是巨大的。
  因此,开辟钱塘江水系富春江与太湖水系东苕溪的航道,沟通钱塘江太湖流域,引富春江的优质水源,自然流经东苕溪,冲排太湖水系的劣质水,为杭嘉湖地区及上海提供优质水源,改善这些地区的水资源环境,在逐步对污水进行截污纳管后,使京杭运河及其叉河成为杭州、嘉兴等城市的优质自来水源,具有现实的意义和可持续发展的远景。为确保船舶航行安全和水质不受船舶污染、以及节约土地资源,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电气化轻轨控制船舶航行,从而实现低航道等级、高通航能力的安全型、节约型航行方式,在全国率先实现绿色航运。

  2006年05月25日,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国春秋至清时期的伟大工程,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7. 大运河申请文化遗产的原因

原因: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为中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   京杭大运河显示了中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大运河与长城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保护好京杭大运河,对于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运河的传统运输功能已经改变,河道、沿河风貌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前又面临着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严重挑战。如果再不加强保护,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存、风光景物和自然生态环境就会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真实性和完整性就会不复存在,这将是中华民族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对大运河进行抢救性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到了紧要关头。

大运河申请文化遗产的原因

8. 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理由

就我个人而言,我非常同意,不过说实话,申请下来很难,而且其实遗迹早就不多了,现在的大都是假的。再就是各地那个什么问题,总之,可能性很小很小。

2006年3月58位政协委员联合向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提交了一份提案,呼吁从战略高度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并在适当时候申报世界遗产项目。
  这58位委员中,既有北京、天津、江苏、河北等大运河沿岸六省市的现任政协主席及原政协主席,也有国家文物局的前后两任局长——张文彬和单霁翔。舒乙、王铁城等知名人士也纷纷签名。
  第一提案人刘枫委员说,大运河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古代科技库”“名胜博物馆”“民俗陈列室”,其历史遗存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绝好实物资料,是中国悠久历史文明的最好见证。站在保护人类文明的高度看,大运河不仅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也为世界所公认。大运河水系绵延数千里,纵贯南北,构成独特的自然风情,孕育出浓郁的线形文化景观,如果再加上还未被很好发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就更加丰富。 “如果将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相加,在某种程度上说可以与长城媲美。”两位权威专家——1985年呼吁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郑孝燮、罗哲文如此预测,“我们坚信,京杭大运河‘申遗’的成功率非常大。”
  “大运河和长城在遗产名录上应该是姊妹篇。”刘枫委员提醒说,但是必须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运河的传统功能逐步衰弱,真实性和完整性正在遭到破坏。如果不注意启动有如“申遗”这样重大的、为各地重视的保护工作,她的历史文化、遗迹和自然风光等,将不可避免地退化并迅速消亡,这将是中华民族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京杭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工作绝不是某个地方和部门的事。政协委员们建议,应从战略高度,立即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成立由相关部委、有关专家、沿岸政府参加并鼎力支持的研究机构,摸清大运河“家底”,尽快制定大运河整体保护规划,并在适当时候申报世界遗产项目。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为我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
  京杭大运河显示了我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大运河与长城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保护好京杭大运河,对于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运河的传统运输功能已经改变,河道、沿河风貌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前又面临着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严重挑战。如果再不加强保护,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存、风光景物和自然生态环境就会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真实性和完整性就会不复存在,这将是中华民族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对大运河进行抢救性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到了紧要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