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通货膨胀到底有多严重?

2024-05-13

1. 民国通货膨胀到底有多严重?

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曾经亲如兄弟的朋友,往往会因为一个机会大打出手,也会因为几块钱结下仇恨。在这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绝大部分人都有过一夜暴富的幻想,有的时候也真想对某人说一句:XX,我不想努力了。然而,在那个以通货膨胀为主旋律的民国时期,拥有再多金钱也没用,要知道,那时候的一个烧饼,就值5000块钱。

民国时期,社会上流通的银元主要是“袁大头”和“孙小头”,而白银也是中国当时唯一能出口的商品。然而,灾祸很快就降临了,白银的大量外流,造成企业周转困难,经济陷入恐慌。于是在1935年,国民政府决定实行币制改革,放弃银本位,开始颁行纸币——法币。与此同时,法币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种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纸币。

1936年6月,中美之间签订了《中美白银协定》,法币与美元挂钩,1元法币大约等于0.2975美元。后来,民国政府又将所有的备用金取出,将价值1.2亿美元的法币存入美国纽约的银行之中。不得不承认的是,自从币制改革之后,民国时期的财政状况得到了些许缓解,经济也逐渐开始恢复。

然而,任谁也没想到的是,抗战在1937年全面爆发了,国民政府马上被庞大的军费拖进了赤字财政的泥潭,当时唯一的解决方法,就只有通过银行垫付,也就是增加法币的发行量。可是,这种办法根本就不是长久之计,那些出售公债、税收征实及消费品专卖的方法也统统无效。抗战中后期时,通货膨胀已经全面失控。

后来,虽然国民政府通过出售黄金回收了800亿元法币,但是毫无作用。不但如此,此举甚至还拉高了黄金价格,加速了通胀。据统计,在整个抗战期间,法币发行总额为5569亿元,比抗战前增长了396倍。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在1946年将法币与美元的汇价强制锁定为2020∶1,使法币价值被高估60%以上。

到了1948年的时候,面值一万元的法币,价值和100张白纸相同。恶性循环开始了:为了补贴崩溃的财政,只有源源不断地印发货币,印发的货币越多,价值就越低。最终,到了1948年8月,法币终于崩溃。据统计,从抗战开始到法币崩溃的一段时间里,法币的发行量增长了47万倍,同一时期上海的物价上涨了492.7万倍。

法币崩溃了,就要通过发行新货币解围,于是“金圆券”应运而生。但是,金圆券仍然没有坚持多久,很快便陷入通货膨胀的漩涡。当时,一粒大米就要金圆券130多元,一袋面粉则需要接近2麻袋金圆券购买,甚至一个烧饼都需要5000金圆券。后来的金圆券,更是在半日之内,连续3次贬值,民国实行的币制改革再次宣告失败。

民国通货膨胀到底有多严重?

2. 民国时代为什么会出现特大幅度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一种铸币税,它使国内所有持有纸币的人都利益受损,这部分利益实际上被政府通过增发纸币的形式拿走了,等同于政府向每个持有纸币的人都征了一道税。
在抗战和内战期间,长期的战争损耗以及大片富庶国土的沦陷,使国民政府财源日益枯竭。为支持日益庞大的财政开支,国民政府大量发行纸钞,等于向所有持有纸币的人都征了一道税用于维持政府的开支。由于当时财政到了山穷水尽的关头,所以不顾一切发行纸币,导致纸币发行量巨大,货币贬值严重,严重通货膨胀在所难免。
当时政府也一度想控制通货膨胀。但由于居民对政府的信心已经一落千丈,再之看到纸币天天狂贬,对纸币毫无信心,谁都不愿意持有纸币,这更加速了纸币的贬值。
这两种原因的叠加,使民国出现了特大幅度的通货膨胀。

3. 1948年通货膨胀怎么解决的?

1948年通货膨胀国民政府进行了币制改革,不过收效甚微,这些纸币最后也只能成为废纸,只等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有所改善。
1940年,国民政府发行更多的货币来弥补财政不足,到了1945年,法币的发行数量竟然超过了市场需求的400倍,就拿重庆来说,重庆战时的物价达到了战前的1700倍,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就是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重庆物价涨了一千多倍。就像我们历史课本上写的,战前能买一头牛,然后就只能买两个鸡蛋。

相关信息:
后来战争加剧,国民政府就开始加大印钞力度,刚开始货币面值是500元,后来就是1000块,10000块,大额纸币开始面世。到了1947年,甚至连菜农都不愿意收500块钱以下的小钞票了。当时也没有电子货币,你买菜的时候就得拿一斤钞票换一斤菜。到后面菜农都不收了。
在1948年的时候,上海的物价指数已经达到了战前的571万倍,简单的来说,当你提着一大麻袋的钞票去商店买米,可能连一斤米都买不到。还有一个例子很有趣。1948年3月11日一个烧饼取2000块,不过,3月13日涨到了5000块,再过了四天,你拿一张一千块的纸币给乞丐,他都不屑一顾。

1948年通货膨胀怎么解决的?

4. 国民党统治时期通货膨胀是怎么演变的?

1935年国民党反动政府实行了“法币改革”,规定自1935年11月4日起,以伪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1936年又增加了伪中国农民银行。1942年7月1日起,法币的发行权统一于伪中央银行);并宣布所有白银和银元的持有人,应立即将其缴存政府,照面额换领法币。
从法币改革到抗日战争前夕,法币的发行额增加到三倍以上。截至1936年6月为止,搜刮人民的白银就达二亿二千五百万元。
抗日战争期间,法币的发行额迅速增长。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时,法币的发行额为1937年7月抗日战争发生时的三百四十余倍,同一时期的物价至少上涨了二千倍左右。 抗日结束后,国民党反动派又发动了反人民的国内战争,这就不能不更加大量地增发纸币。从1937年6月至1948年8月21日法币崩溃为止,法币发行量上升到四十七万倍,同一时期上海的物价上涨了四百九十二万七千倍。大量发行的结果,法币急剧地贬值,1948年8月法币的购买力只有战前币值的五百分之一。
1937年——1949年100元法币的购买力变化如下:
1937年      可买黄牛二头;
1938年      可买黄牛一头;
1939年      可买猪一口;
1941年      可买面粉一袋;
1943年      可买鸡一只;
1945年      可买鸡蛋二个;
1946年      可买固体肥皂六分之一块;
1947年      可买煤球一个;
1948年      可买大米两粒
1949年      可买一粒大米的24.5‰,
其贬值速度简直超乎人们的想象。

5. 在国民党统治下为什么会通货膨胀

因为国民党当局混乱无序的经济接收和过早地放弃对物价、分配、资金等管制。
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国民党当局混乱无序的经济接收,给社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大批工厂、企业、商店在接收中倒闭、停工,使战后经济丧失了恢复活力的能力,也为之后的恶性通货膨胀埋下了伏笔。
另一个导致国统区经济混乱、物价飞涨的原因是南京政府在国民经济尚未恢复、国内经济秩序还处于极其混乱的时候,便急急忙忙地把战时所采取的各项管制措施一律予以废除。
在国家政治、经济秩序尚未恢复常态以前,过早地放弃对物价、分配、资金等管制是极为有害的,这使社会久久不能走出无序状态。

扩展资料抗战胜利之初,国民政府拥有600万盎司黄金,9亿美元,接收的敌伪产业折合法币10万亿元,相当于当时法币发行额5569亿元的20倍。
此外,还有美国给予的剩余物资约20亿美元,这些完全可以用于整顿税收、平衡财政收支、抑制通货膨胀,但是国民党政府没能抓住机会,反而昏招迭出。
当时,上海物资奇缺,同时由于道路破坏,法币也奇缺,导致暂时性的通货紧缩。市场上出现了1法币兑换200储备券(汪伪政权的货币)的情况。
上海官方乘机建议将法币和储备券的兑换比率定为1:200,当时任经济部次长的何廉极力反对。何廉指出货币兑换应该以各地的物价指数为基础,以局部市场的价格来定官方货币比率,实际会造成货币贬值,使沦陷区人民一夜之间破财丢产。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抗战胜利后国统区通货膨胀奇观

在国民党统治下为什么会通货膨胀

6. 近年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

什么是通货膨胀,为什么会有通货膨胀

7.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通货膨胀有哪几次?

3次
(一)“京钞风潮”。北洋军阀统治开始后,各省均可发行可兑现的银行券作为筹款办法,但由于缺乏兑换准备,故信用低下,币值日跌。当时北洋军阀筹款主要由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可兑现的银行券。1915年袁世凯要恢复帝制,又加云南起义后军费大增,就强迫动用这两行的现银准备,遂使国库空虚,引起商民争兑。1916年5月12日,北洋政府下令中、交二行钞票停止兑现,出现市面骚动,物价上涨,现银绝迹。一般商界怕承担损失,纷纷拒收京钞,而银行对北洋政府的垫款却日渐增多。5月份停兑时,京钞流通及存款数合计2600万元,10月达4600万元,第二年12月增到9700万元。于是京钞币值迅速下跌,一般常在7-9折之间。但这次通货膨膨胀风潮只限于京、津地区。后来中、交二行通过供款和发行公债,用了六、七年时间陆续收回京钞,才稳定住币值。

  (二)法币。1935年11月4日,国民党政府为摆脱美国白银政策引起的白银上涨给采用银本位制的中国带来的严重影响,因而实行法币改革,规定由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又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将白银收归国有;法币汇价为一元等于英镑一先令二便士。法币是一种以外汇为本位的货币制度,它借助无限制买卖英镑来维持币值,后来又投靠美元,从而打上了深刻的殖民地货币制度的烙印。

  1942年7月,法币的发行集中到中央银行。由于国民党政府完全控制了金融事业,其发行法币又没有限制,这就为法币不断出现通货膨胀铺平了道路。在法币改革前,1934年底全国主要银行发行的兑换券总计约5.6亿元。到1936年1月,即法币改革后2个月,已增至7.8亿,此后更是猛增,至1948 年8月21日已达6636946亿。与此同时,物价上涨得更快,如以1937年6月重庆物价指数为1,1948年8月21日上涨至1551000。而上海物价比重庆更高,如以1937年6月为1,则1948年8月21日为4927000。当时有人说,战前能买一头牛,这时只能买1/3包火柴。

  (三)金圆券。在法币已走到了绝境时,国民党政府为了作垂死挣扎,于1948年8月20日发行了金圆券。此券由中央银行发行,法币按300元合金圆券1元收兑。企业及个人持有的金银外币限期兑换金圆券,违者没收。金圆券发行限额为20亿,发行准备必须有40%为金、银、外汇。

  金圆券表现上是金汇兑本位制,实际上是一个骗局,因为黄金收归国有,外汇不能买卖。相反,国民党政府借发行金圆券大规模掠夺了人民手中的金银外汇。据统计,从1948年8月23日到10月31日,中央银行收兑的金银外汇约合2亿美元。金圆券原定限额发行,但不到3个月,即1948年11月底已发行33.94亿。于是宣布取消限额,此后发行额直线上升,到1949年4月上海解放前夕,已达51612.40亿。与此同时,金圆券面额从一元一直发到五十万、一百万。物价也一日数涨。上海当时一商店曾一日改换商品标价达16次之多。各地发生抢购风潮,暗地则以银元交易。1948年8月到1949年5月,金圆券的发行增长了307124.3倍,同期上海物价上涨了6441361.5倍。金圆券仅发行9个月,就变成了废纸,这在世界货币史上是罕见的。国民党政府12年中发行法币和金圆券,从全国人民手中掠夺去了150亿银元。随着金圆券的垮台,国民党也就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赶出了大陆。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通货膨胀有哪几次?

8. 国民党统治时期通货膨胀是怎么演变的?

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制度。1939年以前,通货膨胀速度较为缓慢。物价上升指数还未超过法币增发指数。如以1937年6月为1,到1939年12月,法币发行指数为3.04,而物价指数重庆为1.77。
1940年起进入恶性通货膨胀阶段,物价上升指数超过通货增发指数。到抗日战争结束的1945年 8月,法币发行指数为394.84,同期重庆物价指数为1795.00。
1947年起法币进入崩溃阶段。该年7月,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反共、反人民内战,军费支出浩繁,黄金外汇大量消耗,法币发行如脱缰野马。到1948年8月19日,法币发行额累计为663694.6亿元,发行指数为470705.39,而同期上海物价指数为5714270.30。法币崩溃,改发金圆券。每300万元法币兑换金圆券1元。
新发行的金圆券很快就告崩溃,1948年8月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短短10个月中,金圆券发行额为679459亿元,发行指数为307124.3,同期上海物价指数达6441361.5。如果把法币和金圆券合计,则自1937年6月到1949年5月,货币发行指数为144565531914.9(即1400多亿倍),同期上海物价指数为36807692307691.3(即36万多亿倍)。
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国民政府迁广州,同年6月,金圆券发行额增达130万余亿元,7月份又分别在广州、重庆小块地方发行了银圆券。
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后果 国民党统治区延续12年的通货膨胀,对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进行了残酷的掠夺。在通货膨胀下,物价不断上涨,而工资的提高却极其缓慢,按货币计算的名义工资虽有所增加,而实际工资则大幅度下降,工人、职员、知识分子的生活日益贫困。
农民的苦难也十分深重,不仅是工业品与农产品交换价格剪刀差扩大,农民出售产品换回来的工业品日趋减少,而且在通货膨胀下,国民党政府实行田赋征实和粮食等征购、征借,对农民进行直接掠夺。民族资产阶级在通货膨胀初期,因工人实际工资下降,获取了较多的利润。
但在剧烈的通货膨胀下,国民党政府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加以利息率奇高,民族工业正常的再生产受到破坏。后期,又受到美国商品大量倾销的打击和官僚资本的排挤,民族工业处于奄奄一息的境地。在剧烈的通货膨胀中,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则获取了暴利,民族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矛盾日趋尖锐。
国民党政府滥发纸币,陷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激起了人民群众的愤慨与反抗。从1946年12月起,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国民党统治区广大学生、工人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爱国运动进入新的高潮,逐步形成反对国民党政府统治的第二条战线。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终于宣告了国民党政府统治及其通货膨胀政策的最后结束。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