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春节的习俗

2024-05-15

1. 安溪春节的习俗

  一、年前准备
  
  1、送灶神升天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安溪县的祭灶活动于农历二十四举行。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神,民间又称灶君,灶王爷,灶君菩萨等。对于灶神的信仰来源于古代社会对火的崇拜。古人相信与火有关的大神炎帝、祝融就是灶神并且认为灶王的神职是掌管人们的饮食。民以食为天,人们祭灶主要是为了感激和颂扬灶神的功德。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四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让灶王上天之前先甜甜嘴,因而能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
  
  2、掸尘扫房子
  送走灶神后,家家户户便开始掸尘扫房子。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每逢送走灶神后,人们就开始对家里进行全面细致的大扫除,处处洋溢着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关于这个习俗,有个颇为诡异的故事:
  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以蜘蛛网为几号标于屋檐下。凡被做上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宫来个斩尽杀绝。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四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二、大年三十到初一的若干习俗
  1、年夜饭
  在上午敬拜完菩萨,中午敬拜完祖先之后便是晚上的团圆饭了。在除夕之夜,无论相隔多远,工作有多忙,人们总希望能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有时实在不能回家,家人也总是为他留一个位置,留一副碗筷,表示与他团聚。俗话说的好,打一千,骂一万,三十晚上吃顿饭。除夕之夜的年夜饭一向都是中国人过春季的重头戏,在安溪也不例外。其年夜饭的吃食很有讲究,除了有鱼有肉有青菜外,还有年糕。其中“长命菜”颇具地方特色,它是以整棵的青菜(一种形似莴苣叶的长叶青菜)为佐,象征着长命百岁。
  2、 压岁钱
  一般在除夕夜里,长辈会把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u“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有的家长会将168人民币放入红包袋中给孩子压岁,象征着“一路发”,这168一般要随身携带,一年之后才能拿来使用。
  3 、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关于这个习俗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这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4 、开正(zhēng)(来源)
  吃过年夜饭,大家一般聚在一起聊天,打扑克,喝茶,看春节联欢晚会等等,初一子正之时(零点)一到,四处爆竹声响成一片,人们即在家中厅堂设案,摆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鞭炮、“经”(天神用的纸币)等供品(每盘贡品中的东西需为一、三、五等单数),燃三炷清香,点烛,恭拜“天公”(即玉皇大帝),敬拜的时候一家之主代表全家手握月牙形的“碑”对着天神的排位说出新年愿望(包括敬拜时间、地点以及新年愿望),并征求上天的允许,说完愿望之后手握“碑”拜两下,然后松开双手,让“碑”落地,若“碑”如图一所示(一正一反)表示上天同意你的美好愿望,并会保佑你来年顺顺利利;若如图二所示(两个正面)这表示“爱笑”也就是说没有同意但也不反对,上天对你的请求持一种笑着观看的态度,此时,敬拜者便要再次阐述新年愿望并再次请求上天允许;若如图三所示(两个反面)则表示上天不同意你的请求,此时敬拜者就该换个说话再请求一遍。在得到上天允许后,人们要把放鞭炮,并把“经”烧给天神使用,此时,开正活动方才圆满完成。
  
  月牙形“碑”
  恭拜过后,人们会泡茶敬长辈,表达晚辈对长辈们的敬爱之情,并且将祭拜过的果品分一些给大家吃,让亲朋好友们在新年伊始便甜甜美美。敬过甜过之后,人们方才纷纷回房睡觉。
  5 、“攻炮城”和“贺正”
  旧时,初一上午,政府会在中学举办拔河比赛、猜谜大赛、村篮球赛等活动,人们纷纷前往参加观看,最值得一提的是“攻炮城”活动。比赛时,会有一串鞭炮挂在一根竖立着的竹竿上,参赛者点燃另一串鞭炮对准竹竿上的鞭炮投去,裁判以参赛者投炮的次数和精准程度为依据定出一等奖(150元现金)、二等奖(100元现金)、和三等奖(50元现金)。人们积极踊跃参加此项活动,不仅为了增添新年热闹气氛,也不仅仅为了那些奖金,更多是对来年鸿运的美好期望。
  而现在此类活动渐渐消失,人们多在家迎客或者外出拜访好友。因此“贺正”取代了以往的活动。清晨,无论男女老少,纷纷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早餐合家吃面线加鸡蛋,吃蛋去壳,意在除霉气,迎吉祥,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切忌吃稀饭,如此便可避免接下来出访好友时“半途遇雨”)。早餐后即出门走访邻居亲友,笑脸相迎,首次见面皆要互道“恭喜”,俗称“贺正”,亦拜年之意,一直到元宵。有客上门,要奉上糖果、蜜饯,或喝甜茶、咖啡,让客人“甜一下”,以示有个甜蜜的开端。
  此外,在初一之日,妇女们多备好贡品、“经”、鞭炮、香、蜡烛等,纷纷前往离家较近的寺庙“定明院”烧香求福,或者到更远的有名的祈福圣地“清水岩” 烧香祈求来年家人多福多寿。
  
  6、女婿日
  正月初二,安溪民俗称之为“女儿女婿日”。据说,过去的这一天清早,女儿一家,穿着盛装,随带鸡、猪脚、面线、猪肚、糕米果和糖果饼干等,一起回娘家。女婿带领一家人给岳父、岳母大人拜年,其礼数之重与为老丈人祝寿的差不多。设宴款待,岳父同众女婿以及自己的儿子一桌,岳母同众女儿、儿媳围成一桌,而众多表兄弟姐妹围成一至几桌,尽享大团圆之喜。
  
  7、巡灯    
  在安溪,人们认为男子为“灯”,“灯”闽南话中发音为’丁’  家中有多少个男子就哪几个灯,以前多是男子去巡灯,随着时代变迁,现在女子也能去巡灯。
  

安溪春节的习俗

2. 安溪春节的习俗

一、祭先祖
每年的大年三十,家里无论男女老少都得忙起来。中午,家家户户都要备办丰盛菜肴敬奉祖先,即便是贫寒之家也要尽力而为。
供桌上摆满各色糕果和鸡鸭鱼肉,中间高堆“过年饭”,以陶钵盛大米(象征丰衣足食),上面再搁碗糕(因为碗糕俗称发糕,象征兴旺发达)、柑橘(象征吉祥如意)、红鸡蛋(象征吉祥、有福)、红米丸(象征团圆、圆满)和米粉蒸制的金、银锭(象征财源广进),中插春枝(象征年年有余,闽语中的“剩”就是“春”音)。
以前很多农户过年时都要在存放大米的米缸和存放粮食的米囤上贴个“春”字,既寓意春节来临,更寓年年有余。
供桌前还要再置放一个火炉,象征家运亨通、红火。芋头也要上供桌。刚挖出来的芋头是有许多小的芋艿附在一个大芋头上的,象征着多子多孙,坚信多子多福的古人就把它也摆上了供桌,希望多子多孙,人丁兴旺。
等到下午三四点的时候,爸爸妈妈便会张罗我们把做好的年夜饭摆在供桌上以拜祭祖先。祠堂里,长辈们点香祭拜“请”祖先,祠堂的大埕上也站满了人,小孩子们玩起各自带来的鞭炮,外出归来的兄弟姐妹们互道平安后便开始叙起旧来。一炷香烧完后,就可以给祖先们烧纸钱放鞭炮了。
二、“炝火盆”
在除夕那天晚上要吃甘蔗,寓意“甜头甜尾”,一年到头生活甜蜜幸福。吃完的蔗渣正好“炝火盆”。“炝”在闽语中就是“燃烧”的意思,一般是傍晚时分在家门口用田里的稻草、拾来的枯枝等东西堆成一堆成盆状。
然后放火点燃,寓意来年生活红火兴旺,同时也有驱邪避灾之意。到了晚上,“火盆”快烧尽时,就用蔗渣放入火堆,充当燃料。
三、拜天公
古人认为天是老大,岂能不敬天公?正月初九,是天界最高神_玉皇大帝的诞辰,俗称“天公生”。“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称之为“昊天上帝”,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是统领三界内外十方诸神以及人间万灵的最高神,代表至高无上的“天”。所以正月初九这天与过年一样隆重。
四、神明游
每一个村都有自己的神明,所以春节那几天非常热闹,今天这个村的神明到我们村,明天那个村的神明又来了,后天我们村的神明再去其他村。大人抬着神明小孩跟着,到了地点就摆香火祭品,进行祭拜。

3. 福建安溪有哪些习俗?

福建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比较完整的地区,福建安溪的具体习俗,你应该去百度搜索


福建安溪有哪些习俗?

4. 福建安溪有哪些习俗?

福建民俗的构成是多源的,主要有四个来源:

1.秦汉以前的原始土著民俗。福建原始土著居民在秦汉之前有着自成体系的民俗,秦汉以后,闽越族与汉族逐渐融合。唐朝人丁儒在《归闲诗二十韵》(其二)对唐前期闽南地区民族融合的情况作过这样的描述:“漳北遥开郡,泉南久罢屯。归寻初旅寓,喜作旧乡邻。……土音今听惯,民俗始知淳。……辞国来诸属,于兹缔六亲。追随情语好,问馈岁时频。相访朝和夕,浑忘越与秦。……呼童多种植,长是此方人。”(清·康熙《漳州府志》卷29《艺文》)闽越族的部分习俗成为历史遗迹,还有部分民俗却沉淀传承下来,成为福建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福建其它民俗。

2.汉族民俗。汉代以后,中原汉族不断南迁,带来了汉族的民俗,并逐渐成为福建民俗的主体。志称:五代时,闽北多为江北避乱之民,所以“备五方之俗”(《八闽通志》卷3《地理》),闽西也“由唐历宋,风声气习,颇类中州。”(陈一新《赡学田碑》转引民国《长汀县志》卷17《礼俗志》)福建民俗中无论是生产习俗、生活习俗,还是人生礼仪、岁时节庆,以及民间信仰和崇拜等等,都与中国传统民俗一脉相承。

3.少数民族习俗。福建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畲族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习俗是福建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元代蒙古族和清代满族的一些习俗也沉淀在福建民俗中。

4.外国民俗。宋元时期,泉州为世界著名港口,对外贸易繁荣。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其中一部分人定居泉州,府志载:“胡贾航海踵至,其富者赀累巨万,列居郡城。”(清·光绪《泉州府志》卷75《拾遗》上)他们有自己的学校--“番学”,信仰伊斯兰教,保留本民族的传统习俗。这些外来民族虽然后来基本上与汉族融合,但一些特殊习俗却保留下来,成为福建民俗的一部分。元代、明代和近代,随着基督教的传入,欧洲的一些民俗也传入福建。特别是近代以来,福建民俗受外国民俗的影响日益明显。

(二)融合性

5. 福建安溪的习俗是什么?

《记住乡愁》福建安溪南岩村,一年一度茶王赛,当地重要习俗

福建安溪的习俗是什么?

6. 福建安溪的茶风俗

  安溪县人民不但精干种茶、制茶,而且善于泡茶、品茶。古往今来,积累了一套富有情趣的泡饮技艺。分烧水、烫浇茶具、落茶、冲水、落盖、出茶、饮尝等程序,每道程序都有一个别致的名称,引经据典,比喻贴切,形象生动,饶有情趣,在重大场合,特别是茶王赛,还常常进行精彩的'茶艺表演,使人领略茶艺文化的真谛和妙趣。下面就福建安溪茶风俗做一介绍。
  
   主要程序依次为:
  
   烹煮泉水:当山溪泉水煮到“虾目”转“鱼罗”的“一沸水”最为适宜。
  
   沐霖瓯杯(孟臣沐霖、若深出浴):烫洗茶壶盖瓯和茶杯(孟臣是明代紫砂壶制家,后人把名贵茶壶喻为孟臣;若深清初人,以善制茶杯出名,后人把名贵茶杯喻为若琢)。
  
   观音进轿:用茶勺从茶罐中取出适量茶叶。
  
   观音入宫(落泡):把乌龙茶放人茶壶或盖瓯。用茶量约占茶具容量的三四分。
  
   悬壶高冲(冲水):把盛开水的烧水壶提高冲水,以使茶叶转动。
  
   春风拂面:用茶壶盖或匝盖轻轻刮去飘浮的白泡沫,使茶叶清新洁净。
  
   瓯里催香:茶叶冲水后,盖上瓯盖,浸泡几分钟,以使茶叶香气溢出。
  
   细闻幽香(也叫梦里寻芳);静嗅乌龙茶的香气。 三龙护鼎:用拇指、食指扶杯、中指顶杯,这样既稳妥又雅观。
  
   行云流水:将茶瓯在茶盘边沿轻轻一抹,去掉附在瓯底的水滴。
  
   关公巡城(出茶):把茶水依次巡回注入并列紧靠的小茶杯。
  
   韩信点兵:茶水倒到最后少许时,也要一点一点滴到各茶杯里。这样浓淡均匀,香醇一致。
  
   鉴赏汤色:认真观看杯中茶水的颜色。
  
   品啜甘霖:细致地品尝天真味道。
  
   以上就是对福建安溪茶风俗,以及泡茶的步骤的介绍,希望对大家了解这一知识有所帮助。

7. 福建安溪茶风俗

安溪县人民不但精干种茶、制茶,而且善于泡茶、品茶。古往今来,积累了一套富有情趣的泡饮技艺。分烧水、烫浇茶具、落茶、冲水、落盖、出茶、饮尝等程序,每道程序都有一个别致的名称,引经据典,比喻贴切,形象生动,饶有情趣,在重大场合,特别是茶王赛,还常常进行精彩的茶艺表演,使人领略茶艺文化的真谛和妙趣。下面就福建安溪茶风俗做一介绍。
  
 主要程序依次为:
  
 烹煮泉水:当山溪泉水煮到“虾目”转“鱼罗”的“一沸水”最为适宜。
  
 沐霖瓯杯(孟臣沐霖、若深出浴):烫洗茶壶盖瓯和茶杯(孟臣是明代紫砂壶制家,后人把名贵茶壶喻为孟臣;若深清初人,以善制茶杯出名,后人把名贵茶杯喻为若琢)。
  
 观音进轿:用茶勺从茶罐中取出适量茶叶。
  
 观音入宫(落泡):把乌龙茶放人茶壶或盖瓯。用茶量约占茶具容量的三四分。
  
 悬壶高冲(冲水):把盛开水的'烧水壶提高冲水,以使茶叶转动。
  
 春风拂面:用茶壶盖或匝盖轻轻刮去飘浮的白泡沫,使茶叶清新洁净。
  
 瓯里催香:茶叶冲水后,盖上瓯盖,浸泡几分钟,以使茶叶香气溢出。
  
 细闻幽香(也叫梦里寻芳);静嗅乌龙茶的香气。 三龙护鼎:用拇指、食指扶杯、中指顶杯,这样既稳妥又雅观。
  
 行云流水:将茶瓯在茶盘边沿轻轻一抹,去掉附在瓯底的水滴。
  
 关公巡城(出茶):把茶水依次巡回注入并列紧靠的小茶杯。
  
 韩信点兵:茶水倒到最后少许时,也要一点一点滴到各茶杯里。这样浓淡均匀,香醇一致。
  
 鉴赏汤色:认真观看杯中茶水的颜色。
  
 品啜甘霖:细致地品尝天真味道。

福建安溪茶风俗

8. 福建安溪茶的风俗

 安溪县人民不但精干种茶、制茶,而且善于泡茶、品茶。古往今来,积累了一套富有情趣的泡饮技艺。分烧水、烫浇茶具、落茶、冲水、落盖、出茶、饮尝等程序,每道程序都有一个别致的名称,引经据典,比喻贴切,形象生动,饶有情趣,在重大场合,特别是茶王赛,还常常进行精彩的茶艺表演,使人领略茶艺文化的真谛和妙趣。
    主要程序依次为: 
    烹煮泉水 :当山溪泉水煮到“虾目”转“鱼罗”的“一沸水”最为适宜。
    沐霖瓯杯(孟臣沐霖、若深出浴): 烫洗茶壶盖瓯和茶杯(孟臣是明代紫砂壶制家,后人把名贵茶壶喻为孟臣;若深清初人,以善制茶杯出名,后人把名贵茶杯喻为若琢)。
    观音进轿 :用茶勺从茶罐中取出适量茶叶。
    观音入宫(落泡): 把乌龙茶放人茶壶或盖瓯。用茶量约占茶具容量的三四分。
    悬壶高冲(冲水): 把盛开水的烧水壶提高冲水,以使茶叶转动。
    春风拂面 :用茶壶盖或匝盖轻轻刮去飘浮的`白泡沫,使茶叶清新洁净。
    瓯里催香 :茶叶冲水后,盖上瓯盖,浸泡几分钟,以使茶叶香气溢出。
    细闻幽 香(也叫梦里寻芳);静嗅乌龙茶的香气。 三龙护鼎:用拇指、食指扶杯、中指顶杯,这样既稳妥又雅观。
    行云流水 :将茶瓯在茶盘边沿轻轻一抹,去掉附在瓯底的水滴。
    关公巡城(出茶) :把茶水依次巡回注入并列紧靠的小茶杯。
    韩信点兵: 茶水倒到最后少许时,也要一点一点滴到各茶杯里。这样浓淡均匀,香醇一致。
    鉴赏汤色 :认真观看杯中茶水的颜色。
    品啜甘霖: 细致地品尝天真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