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对待金融危机采取了哪些措施?

2024-05-14

1. 国家对待金融危机采取了哪些措施?

1、股权重组,增资扩股。政府对陷入危机的金融机构进行重组,增资扩股。比如美国把“两房”国有化,把私有企业变成了国有控股的企业。
2、坏账打包,切割剥离。把银行的坏账剥离,打包放在一边,银行复苏后赎回资金,如果银行倒闭了,由政府埋单,将坏账清零。
3、注入资金,解决流动性。当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老百姓挤兑时,注入资金,增加现金流。或者政府出面担保,增强社会信心;或者政府出面担保,让其他银行拆借。



扩展资料:
金融危机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次级债券衍生合约的市场规模被放大至近40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7倍之高。
日本媒体报道这次危机将导致全球金融资产缩水27万亿美元。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撰文指出:“有一天,人们回首今日,可能会把美国当前的金融危机评为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现已显现,世界经济下滑几成定局。
中国是这次危机中受损最小的发展中国家,直接损失较小,但是间接影响也不可小视。出口将减少,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其作用开始消弱;投资者的信心有所动摇,投资积极性不高;银行“惜贷”,国内流动性不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融危机

国家对待金融危机采取了哪些措施?

2. 国家对待金融危机采取了哪些措施?

国家对待金融危机采取了措施有以下:1、 股权重组,增资扩股。政府对陷入危机的金融机构进行重组,增资扩股。比如美国把“两房”国有化,把私有企业变成了国有控股的企业。2、 坏账打包,切割剥离。把银行的坏账剥离,打包放在一边,银行复苏后赎回资金,如果银行倒闭了,由政府埋单,将坏账清零。3、 注入资金,解决流动性。当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老百姓挤兑时,注入资金,增加现金流。或者政府出面担保,增强社会信心;或者政府出面担保,让其他银行拆借。拓展资料:1、 金融危机是金融领域的危机。由于金融资产的流动性非常强,因此,金融的国际性非常强。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可以是任何国家的金融产品、市场和机构等。金融危机的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幅度的缩减,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的现象,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有时候甚至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2、 从历史上发生的几次大规模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来看,大部分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都是相伴随的。也就是说,在发生经济危机之前,往往会先出现一波金融危机,最近的这次全球性经济危机也不例外。这表明两者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其主要缘由在于,随着货币和资本被引入消费和生产过程,消费、生产与货币、资本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以生产过程为例,资本在生产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投资阶段,便开始介入,货币资本由此转化为生产资本;在第二个阶段里,也就是加工阶段,资本的形态由投资转化为商品;而在第三个阶段里,也就是销售阶段,资本的形态又由商品恢复为货币。正是货币资本经历的这些转换过程,使得货币资本的投入与取得在时空上相互分离,任何一个阶段出现的不确定性和矛盾都足以导致货币资本运动的中断,资本投资无法收回,从而出现直接的货币信用危机,也就是金融危机。当这种不确定性和矛盾在较多的生产领域中出现时,生产过程便会因投入不足而无法继续,从而造成产出的严重下降,引致更大范围的经济危机。这便是为何金融危机总是与经济危机相伴随,并总是先于经济危机而发生的原因所在。

3. 中国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应对金融危机(

加大政府投资,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或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

中国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应对金融危机(

4. 国家对待金融危机采取了哪些措施?

1、股权重组,增资扩股。政府对陷入危机的金融机构进行重组,增资扩股。比如美国把“两房”国有化,把私有企业变成了国有控股的企业。
2、坏账打包,切割剥离。把银行的坏账剥离,打包放在一边,银行复苏后赎回资金,如果银行倒闭了,由政府埋单,将坏账清零。
3、注入资金,解决流动性。当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老百姓挤兑时,注入资金,增加现金流。或者政府出面担保,增强社会信心;或者政府出面担保,让其他银行拆借。



扩展资料:
金融危机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次级债券衍生合约的市场规模被放大至近40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7倍之高。
日本媒体报道这次危机将导致全球金融资产缩水27万亿美元。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撰文指出:“有一天,人们回首今日,可能会把美国当前的金融危机评为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现已显现,世界经济下滑几成定局。
中国是这次危机中受损最小的发展中国家,直接损失较小,但是间接影响也不可小视。出口将减少,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其作用开始消弱;投资者的信心有所动摇,投资积极性不高;银行“惜贷”,国内流动性不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融危机

5. 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这是 温 家 宝 总 理达沃斯论坛2009年年会上所作的题为《坚定信心 加强合作 推动世界经济新一轮增长》发言,其中介绍了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x0d\x0a\x0d\x0a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危机中采取了积极负责的态度。把扩大国内有效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出台扩大国内需求的十项措施,陆续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这个计划包括:\x0d\x0a\x0d\x0a  一是大规模增加政府支出和实施结构性减税。中国政府推出了总额达4万亿的两年计划,规模相当于2007年中国GDP的16%。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铁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建设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这里既有“十一五”规划内加快实施的项目,也有根据发展需要新增的项目。这个计划经过了科学论证,在资金保证上作了周密的安排,其中中央政府计划投资1.18万亿元,并带动地方和社会资金参与建设。中国政府还推出了大规模的减税计划,主要是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出台中小企业、房地产交易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取消和停征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年可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x0d\x0a\x0d\x0a  二是大频度降息和增加银行体系流动性。中央银行连续5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其中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累计分别下调1.89和2.16个百分点,大幅度减轻企业财务负担。连续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累计下调2个百分点,中小型金融机构累计下调4个百分点,共释放流动性约8000亿元,使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大幅增加。我们还出台一系列金融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扩大贷款总量,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等方面的金融支持。\x0d\x0a\x0d\x0a  三是大范围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我们抓住机遇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制定汽车、钢铁等重点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既着眼于解决企业当前存在的困难,又致力于产业的长远发展。采取有力措施,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生产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我们鼓励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支持企业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调整产品结构,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生产经营水平。我们不断完善和落实金融支持政策,健全信用担保体系,放宽市场准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x0d\x0a\x0d\x0a  四是大力度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快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特别是16个重大专项,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为中国经济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推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创造新的社会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x0d\x0a\x0d\x0a  五是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我们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失业保险金和工伤保险金的标准,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保障水平,提高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今年,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的资金投入增幅将大大高于财政收入的增幅。我们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预计三年内各级政府将为此投入8500亿元。我们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正在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发展纲要。今年将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继续促进教育公平和优化教育结构。我们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特别是出台了促进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的各项措施,进一步开辟公益性就业岗位,千方百计减缓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x0d\x0a\x0d\x0a  总的看,这些重大政策措施,注重标本兼治、远近结合、综合协调、相互促进,把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振兴产业、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社会保障结合起来,把增加投资和刺激消费结合起来,把克服当前困难和促进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把拉动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对于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应对危机,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6. 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重要的影响?中国采取了什么措施来缓解?

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增加人均收入,减少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民健康和教育状况,扩大人民选择机会,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轨。从 1960年代初以来的30年里,东亚地区各经济真实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4%-6%,是拉丁美洲和南亚的三倍左右,比次撒哈拉非洲快五倍。同时,生活在绝对贫困之中(每天消费不足1美元)的人口减少了一半,从7.2亿人减少到3.5亿人,预期寿命从1961年的56岁增加到1990年的71岁,东亚地区的几个经济已经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新兴工业化经济。东亚经济在上述指标上所取得的成就,使东亚经济在近10来年成为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努力效法的发展典范。 

  然而,在1997年泰国突然爆发一场货币危机并发展成一个金融和经济危机,而且,很快波及东亚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连一向被称为是发展奇迹的亚洲四小龙也逃脱不了这场厄运。危机中,大多数东亚经济的货币和资产价值跌落了30%-40%,遭受打击最为严重的几个经济下跌得更为厉害。东亚地区的银行和企业陷入空前的财务困境。泰国、印尼和韩国不得不请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援助。到1998年,所有受到影响的经济,包括金融和企业素质相对良好的新加坡和香港,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衰退。 

  东亚金融危机来的突然,去的也迅速。到1999年发生危机的经济,出口和GDP都已恢复正的增长,除政治上动荡不安的印尼外,一般用来作为投资者信心指标的股票市场指数也已恢复、甚至超过危机前的水平,似乎东亚经济又已恢复了往日的勃勃生机。然而,东亚经济增长的恢复是否可持续?类似的危机是否会再度爆发?我们应该从这场危机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并无定论。要回答上述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这场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场危机所以能够从一个经济爆发并迅速传染到其他经济必然有其共同的外因。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内在不稳定性是主要的原因。这几十年来由于信息和交通技术的进步,大大减少了交通、通讯的成本,全球经济更为一体化。1985年到1994年间世界总的真实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年均只有 3.2%,但是国际贸易增长率则为其两倍,达到年均6.7%的水平。东亚经济以外向型著称,是国际贸易快速增长的主要受益者。在这段期间,国际金融的一体化比真实经济的一体化更快,国际资本流动更为活跃,跨国的银行贷款年均增长率为12%,外国直接投资年均增长率为14.3%。在这段期间,东亚私人资本净流入1990年总计仅为191亿美元,1996年就增长到1104亿美元,增加了6倍,东亚经济 

  也是国际金融一体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然而,国际金融市场具有内在不稳定性。 

  (1)资金的流动容易受到市场预期和信心的变化而出现急剧的逆转。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泰、韩、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五国,1996年私人资本净流入为729亿美元,1997年净流出为110亿美元,相差达839亿美元。这么巨大的资金流入、流出的逆转为中小规模的东亚经济所难于承受。 

  (2)信息技术的进步和金融市场的全球一体化使得国际资本的参与者能够以"即时"的速度,十分迅捷地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笔资金的跨国界流动,为国际投机资本的兴风作浪提供了条件,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而东亚各国在金融自由化的国际大趋势下,对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和国际投机资金操作的危险性既缺乏警惕也缺乏监管的经验。 

  (3)大的国际风险投资基金和投资银行以20倍、30倍的高杠杆运作,其可动员的资金远大于中小金融市场所可承受的规模,使中小金融市场的些微缺陷,即可受到少数几家国际风险投资基金或投资银行的狙击而酿成大祸。国际上尚无制止和惩罚国际金融投机家联合炒作的法律。 

  国际金融一体化和由此带来的不稳定性的影响对任何东亚经济都是一样的。然而,东亚各经济受到这场危机冲击的严重程度明显不同。泰国、印尼和韩国是遭受打击最重的国家,不仅汇率急剧贬值,GDP大幅下降,而且,还出现支付危机,而不得不接受IMF等国际机构条件严苛的救援。马来西亚在危机期间也经历了剧烈的货币贬值、银行危机和经济萧条,但是它并没有被迫寻求国际援助来满足短期支付的需要。新加坡货币贬值,但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998年为 1.5%,菲律宾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998年仅仅轻微下挫,为-0.5%。香港的真实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998年为-5.1%,但货币虽遭受了几次投机资本的联手狙击,仍然维持住联系汇率。我国的台湾省1997年经历了一次15%的温和的货币贬值,但是它的真实国内生产总值在危机期间一直保持正的增长,1998年达到4.8%。大陆则在危机期间不仅没有贬值货币,而且,还保持了7.8%的增长速度,对东亚经济的复苏作出了为世人所称赞的贡献。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发现,东亚经济受到这场危机影响的严重程度和下述现象密切相关: 

  (1)贸易条件恶化和经常帐户出现赤字的程度。从1995年第二季度开始,受到影响最大的东亚五国出口增长速度迅速下跌,到1996年,印尼经常帐户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左右,韩国为5%左右,马来西亚为6%左右,泰国为9%左右。而受到危机影响相对轻微的经济,如新加坡、台湾和中国大陆,经常帐户支付余额都比较充足。 

  (2)经济增长对全球资本市场的依赖程度。遭受严重打击的经济,其增长更多地依赖外债来支持,而那些所受打击相对轻微的经济外债较少。 

  (3)短期债务对外汇储备的比率。需要寻求国际援助的三个国家,不仅外债多,而且短期外债对外汇储备的比率高,199年时泰、韩、印尼分别高达100%,203%,和176%,而其他经济则在50%以下。 

  (4)受到影响大的经济对金融部门的监管不适当,裙带资本主义盛行。 

  (5)受影响大的经济,其企业的自有资金少,发展依靠高水平杠杆融资来维持,1996年泰、韩、印尼企业的债权对股权之比分别为185%,325%,和183%,其他经济一般在100%以下。 

  (6)受影响较大的经济其房地产和股市的泡沫也较大。 

  然而,仔细研究,上述现象其实和经济危机本身一样都是"果"而非危机产生的"因"。危机前东亚经济上述不同的表现其实是它们不同的发展战略选择的结果。遭受危机严重打击的国家像韩国、印尼等,一般都追求赶超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以此作为经济增长的基础。而这种产业 

  不符合它们自身经济上的比较优势,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没有自生能力。为了发展这些产业,政府除了提供税收减免之类的优惠外,还经常利用行政权力压低银行利率,并干预银行资金的分配。能得到这些便宜资金的一般是和政府关系较好的企业,于是裙带资本主义的出现也就不可避免。由于这种产业不符合经济上的比较优势,在政府的扶持下虽然能够把它们建立起来,但和发达国家的同类企业的竞争力差,因此,外贸容易有赤字。而且,企业在竞争性的国内和国外市场的获利能力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升级只能更多地靠借贷,企业杠杆融资的水平必然高。开始时这些企业主要向国内银行借款,国内银行的资金规模有限,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越来就越依赖国外的借款来支撑。外国直接投资一般都倾向于利用当地的市场和比较优势,因此,要优先发展的不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一般只能使用借款,特别是自由度比较大的国际短期资本,导致了短期外债对外汇储备的比例高。为了吸引外资的流入,不得不实现金融市场自由化,放宽金融监管,大量外国短期资本于是流入房地产和证券市场,形成金融泡沫。 

  相反,受影响较小的台湾和香港它们的外债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不高,外汇储备很大,短期债务对外汇储备的比率相当低,关键就在它们的产业发展更好地遵循了它们的比较优势。因此,外贸竞争力强,贸易盈余更多,有更多的外汇储备。它们的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也更有盈利能力。当它们的企业进行规模扩张和技术升级的时候,它们的项目融资能够更多地依赖自身的利润积累,更少地依赖外部资金来源。因此,它们的企业杠杆融资水平很低,整个经济的外债负担少,不需要大量依赖外债,可以从容地进行金融监管。新加坡的发展则更多地依赖外国直接投资,外国投资者也是按新加坡的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因此,外贸盈余多,外汇储备丰富,短期外债少,国际投机资本不易找到冲击的突破口。大陆在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最有活力的民营和合资企?t大多是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外贸竞争力强,因此,大陆的外汇储备多,短期外债少,而且,大陆的资本帐户还没开放,货币不可自由兑换,国际金融投机家无法对人民币进行狙击。 

  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国际经济和金融的一体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趋利避害的一个关键是按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发展经济。在东亚的这场危机中明显地表现出来,按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的国家和地区各项经济指标都好,国际投机资本难于找到可以狙击的机会,被波及时受到的不利影响也较小;反之,不按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各项经济指标都差,经济的体质弱,容易遭受国际投机资本的狙击。目前东亚经济恢复的势头能否持续,类似的危机在未来是否还会再发生,很大的程度决定于背离比较优势发展的那几个经济,是否能将其发展的战略转变过来并做出相应的政府职能和宏观政策的改革。另外,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大量资金可以迅速跨国流动,风险投资基金和投资银行可以高杠杆运作,这些条件给国际金融投机资本的炒作提供了机会。当发生金融大鳄的狙击时,任何一个中小经济都很难承受得了这种冲击。因此,有必要建立区域性的货币合作,减低国际金融市场内生不稳定性对中小规模经济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7. 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后。。。

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面临急剧下滑的危险,必须刺激投资和消费,使经济回稳,否则可能会失业增加、企业破产,社会动荡。
于是08年开始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有:10月左右开始连续四次降息,09年信贷规模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十万亿之多,同时推出刺激房地产政策;积极财政政策有:同时当年推出模达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涉及诸多行业领域:一方面政府在铁路、机场、电站等基础设施上有投入;另一部分资金则投入到节能环保等民生领域,同时扶持中小企业,调动民间资本投资。
在这些措施下,09年CPI逐渐在低位回稳,GDP增长率逐季上升,并于2010年一季度达到了11.9%的高速,09/10年初均出现民工荒,显示失业情况并不严重。但好景不长,10年这些措施的滞后效应开始出现,物价逐步上扬,2010年11月更是达到了5.1%的高位。

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后。。。

8.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短期效应和长远利益相结合。十大措施的出台,是为了有效应对当前的国际金融海啸及其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冲击,需要尽快见效。但实际上,十大措施中,很多内容已经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原本就是着眼长远的举措。诸如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等,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调控经济和改善民生相结合。十大措施是应对当前经济形势而打出的有力“组合拳”。但其中至少有五项以上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比如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等。
  刺激经济和经济转型相结合。刺激经济诚然是当务之急。但是,我国坚持扩大投资规模与优化结构并重,诸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民生短板、文化教育短板等举措,都是有利于促进整体经济发展转型的。
  着眼国内和为国际社会做贡献相结合。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期待她为由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肇始的这场金融风暴承担过大的责任,是不切实际的。中国仍然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眼、着力搞好国内经济,确保中国社会稳定、民生改善和经济持续发展,这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增强信心和赢得民心相结合。初步匡算,十大措施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如此大规模的投资,如此明确的举措,必然能够极大地增强国民乃至国际社会应对金融风暴的信心。与此同时,十大措施都是利国利民之举,充分体现了对百姓的照顾,必然能最大地赢得民心。而民心的支持又会进一步增强政府的信心,这将形成良性循环。
  应对风险与抢抓机遇相结合。国务院会议强调,尽管我们面临不少困难,但我国内部需求的潜力巨大,金融体系总体稳健,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意识和能力较强,世界经济调整为我国加快结构升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人才等带来新的机遇。从十大措施来看,国务院部署抓紧启动一批新的建设项目,办成一些群众期盼、对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关系重大的大事等一些积极进取的举措,通过抢抓机遇战胜风险的战略意图十分明显。
  稳定出口与扩大内需相结合。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增速回落4.8个百分点,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比上年同期减少1.2个百分点。因此,尽可能稳定出口形势是重要的考量,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利用中国内部需求潜力巨大的特有优势,加强扩大内需。从长远来看,能够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关键就是国内需求能否拉动。
  促进增长和深化改革相结合。十大措施的出台和推行,坚持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又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既有利于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诸如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等等,都将进一步推动原本就倍受关注的改革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