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姓文化的介绍

2024-05-13

1. 邓姓文化的介绍

2009年11月5日、6日、7日在河南省邓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来自海内外近三百名邓氏代表,举办全球邓姓文化研究活动,为加强世界邓姓华人的联谊,促进邓姓文化的研究与宣传,促进邓氏宗亲间的交流,成立炎黄邓氏宗亲联谊总会。

邓姓文化的介绍

2. 邓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郡望,又称姓望或地望,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望是指望族世家,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望族或该望族的发源地。郡望始于魏晋时期,由于门阀制度的盛行,各个州郡都形成了一批公认的高门大姓,当时称为“士族”、“右姓”等,为标榜自己是某地的望族,他们特意在姓的前面标出自己家族所在的地域,显示贵族身份,显示与同姓其他人的区别。一个郡可以有多个望族,如陈郡有陈郡谢氏、陈郡袁氏等。一个姓也可以有多个郡望,如崔姓有清河崔氏、博陵崔氏。唐朝时期,门阀制度衰落,而社会上仍多称郡望。毛汉光指出,士族是具有时间纵度的血缘单位,强调郡望以区别于其他家族,犹如一家百年老店强调金字招牌一般,郡望与士族相始终。我们邓氏的主要郡望 有: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秦朝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废,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废黜,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安定郡:汉武帝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宁夏固原)。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省平凉地区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宁、中卫、同心、固原等地及宁夏回族自治区西部。又有安定县,在今甘肃泾川北,并属于安定郡。东汉移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废安定县。十六国时期再置安定县,并为郡治。东晋又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隋、唐两朝安定郡即泾州。唐朝后期曾改保定郡,县亦名保定。大金国时期为甘肃省泾川县,为泾州治所。此支邓氏,开基始祖为汉末武威太守邓晋生。邓少毅宗亲在他的文章《邓氏春秋》称:安定邓氏始自骘公第7代孙邓晋生,因他出任武威太守而留居安定(今甘肃烃川),此后便从新野邓氏中分出,称安定邓氏。邓晋生生子名邓羌,在十六国前秦时历官并州牧、尚书左仆射。邓羌裔孙邓素,唐朝时任兵部郎中,封南阳县伯,迁属蓝田(今属陕西)。邓素二子:邓元挺、邓元机,分别官至吏部侍郎、兵部郎中。此外,唐代时又有著作郎·邓行俨,也称邓羌的后代。高密郡:又称高密国,西汉汉宣帝时改胶西郡置高密国,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高密市,治所在高密,辖境包括今山东胶州和潍坊一带。东汉时期改郡为县,隶属北海郡。南北朝后宋改为郡,治所在桑犊城(今山东潍坊),其时辖地在今山东高密市一带。此支邓氏,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傅、高密侯邓禹。 平阳郡:西汉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三国时期魏国正始八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设置平阳郡,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当时辖地在今山西省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一带地区,即今山西省临汾市。此支邓氏,开基始祖为西晋邓攸。邓少毅宗亲在他的文章《邓氏春秋》称:平阳邓氏:始自西晋尚书右仆射邓攸,因家于平阳(今山西襄汾)而称平阳邓氏。邓攸自称是新野邓禹之后,有兄子名邓绥,也知名于两晋之时。 长沙郡:周朝即有该地,战国时期楚国始建郡,秦灭楚后承之,治所在临湘(今湖南长沙),其时辖地在今湖南省东部、南部一带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省全州市、广东省连县、阳山县等地。西汉改郡为长沙国,东汉仍改回为郡。此支邓氏,开基始祖为东晋荆州刺史邓粲。邓少毅宗亲在他的文章《邓氏春秋》称:长沙邓氏:东晋时,有荆州刺史邓粲,曾任车骑将军桓冲别驾,也是东汉太傅邓禹的后裔。 陈郡:秦朝时期置郡,治所在陈县。西汉朝初期改为淮阳国。东汉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汉献帝时改回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太康县、西华县、商水县、淮阳县、郸城县、柘城县一带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将其管辖区域限制在今河南的太康、西华、商水、淮阳、郸城、柘城等五、六个县的范围之内,其中的太康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称阳夏县。隋朝开皇初年(公元581年)废黜,隋、唐两朝时期皆改为陈州淮阳郡。此支邓氏,为晋代广州刺史邓岳之族所在。邓少毅宗亲在他的文章《邓氏春秋》称:陈郡邓氏:两晋时,有广州刺史邓岳和著名将领邓遐父子,也是汉太傅邓禹之后;两人祖居陈郡陈县,亦即今淮阳县。 洛阳郡:秦始终置县。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今天郑州市大部地区就跟洛阳地区分道扬镳。洛阳现辖偃师市、孟津、新安、洛宁、宜阳、伊川、嵩县、栾川、汝阳等一市八县和涧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龙区、吉利、高新七个城市区。此支邓氏,为东汉大将军邓骘后裔。邓少毅宗亲在他的文章《邓氏春秋》称:洛阳邓氏:东汉大将邓骘的后人中有一支世属洛阳,称洛阳邓氏。唐代时,有尚书右承、扬州长史邓景山,便是以洛阳为郡望的邓姓人。宜春县:西汉时期置宜春县。晋朝时期改名为宜阳。隋朝时期设袁州,改宜阳为宜春,治所便在宜春(今江西宜春),其时辖地在在今江西省宜春市一带地区。元朝时期为路。明、清两朝均为袁州府。民国时期废府改县,治所在今江西省宜春县。南雄县:治所在今广东省南雄县。宣城郡、南唐郡这两个郡号是南唐李改邓之邓氏的郡号。其中宣城郡是以邓天和牧地安徽宣城得之。南唐郡是由南唐时期李改邓得之。堂号南阳堂:以望立堂。南阳郡邓氏多以此为堂号,意指为南阳郡禹公后裔。安定堂:以望立堂。高密堂:以望立堂。平阳堂:以望立堂。长沙堂:以望立堂。洛阳堂:以望立堂。宜春堂:以望立堂。南雄堂:以望立堂。陈郡堂:以望立堂,亦称陈国堂、淮阳堂。谦恕堂:源出东汉时,邓禹第六子邓训为郎中。谦(谦逊不骄傲)恕(对人宽恕)下士(以礼待下属),士大夫都归附他,所以叫“谦恕堂”。邓训用恩惠和信义对待羌胡,少数民族都感激他,喜欢他,都来通好。朝廷封他寿平侯。 魁宿堂是福建汀州府莲城县(今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为其主体区域)德恢公于宋代为避战乱迁江苏阜宁邓家灶一脉独有的堂号。今德恢公后人又从江苏阜宁邓家灶分迁散居于安徽、上海等地。东汉堂笔者在由贵州习水的一个邓氏宗亲(邓三祝公的后裔)提供的贵州习水邓氏族谱中看到。据此支族谱记载,其世系与南阳郡邓氏存在较大差异。世德堂、敦本堂敦本堂是今福建龙岩新罗小池卓洋邓氏友兴公迁今湖南醴陵的邓氏后裔在醴陵当地兴建了尊奉松峰(友兴)公为始祖的宗祠,友兴公后裔以此为堂号。其总堂是世德堂,是福建龙岩新罗小池卓洋邓氏、所有外迁各地敦本堂友兴公后裔的总祠堂,自明朝创建至今已经数百年。此支邓氏分布于今天的湖南醴陵、浏阳与环洞庭湖各县市;江西萍乡、湘东等地;还远及四川成都周围包括金堂和重庆包括巫山一带(原太昌镇(今巫山县大昌镇公平村)),已繁衍至少超过五六万之众。每年的农历八月初一是此支邓氏在龙岩小池卓洋邓氏宗祠世德堂祭祖大典之日,已经当地邓氏独有的一个盛大节日!云台堂福建汀州府千四郎祖贤公后裔迁浙江武义后裔所创立的堂号。九睦堂湖南长沙金圫邓氏的堂号此支邓氏位于今天的湖南长沙县榔里镇金圫村,在历史上相当富有,曾建有家族内部的免费学校。爱德堂今福建龙岩新罗区东肖邓氏及红坊悠远邓氏通用堂号,为闽沙邓氏光布公后裔一脉。崇本堂今江西永新、兴国等四县邓氏通用堂号,此支邓氏由今福建龙岩永定县合溪乡王社村迁江西永新、兴国等四县,是福建简公后裔一脉,为当地旺族。光裕堂今福建三明闽沙邓氏的堂号。闽沙邓氏尊光布公为开基祖,此支邓氏人丁兴旺,代有人才。如当代邓子基是我们中国财经界的泰斗。敦伦堂今武义县东南部金岩村邓氏家族堂号,“敦伦堂”即以传统伦理规范为堂号,劝戒训勉后代子孙。敦伦,即敦睦夫妇之伦,也可谓敦睦人伦,家和万事兴。此支邓氏由福建汀州府上杭县古田里东乾(今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蛟洋古蛟新区东乾村)迁出。清初因族人经商来到浙江,寄居于金、衢、严(州)、处(州)四府,其中部分邓氏定居武义南乡二十都唐里(今熟溪街道塘里村),建宗祠名曰善继堂。联十公长子碧进从唐里迁武义南乡双坑葛塔村(今熟溪街道甘塔村),联七公长子虞章迁到武义南乡双坑管岭脚村(上甘塔),他的四子志荣迁居金岩村,为金岩村始祖。武威堂”、“汝南堂”凤山廖邓氏家族之邓氏的堂号,当地98%之凤山廖邓氏、廖氏都以此为堂号! 四言南阳望族;新野芳踪。——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堂联。全出典出邓氏的望族南阳郡,以居新野时而著称。南阳世泽;东汉家声。——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邓姓姓宗祠南阳堂的通用联。上联典出邓姓宗族源自今河南南阳新野县。下联典出邓姓先祖望族历史启自东汉之末名将邓禹。中国分布极广的邓姓族人公认东汉的开国勋臣邓禹为本族远祖。邓禹是河南省南阳郡新野人,为汉光武帝刘秀幼年同学。他追随刘秀,屡立战功。汉光武帝平定天下之后,封邓禹为高密侯。此后,他的画相挂在功臣阁,为著名的“云台28将”之首。 南阳望族;新野芳踪。——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云台列首;谏院知名。——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东汉初南阳新野人,字仲华,少年时游学长安,与刘秀关系密切,后奉刘秀命,以前将军率精兵入关,大破绿林军王匡等部,平定河东,任大司徒。刘秀统一全国后,封他为高密侯,明帝时拜太傅,图像画于云台(今洛阳南宫所建高台,画中兴功臣像以表彰),居诸将之首。下联典指宋代建昌人邓润甫,字温伯,皇佑年间进士,历官翰林学士、承旨、礼部尚书、尚书右丞,又曾主持谏院,有直声。 平叔下士;伯道存侄。——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东汉·邓训,字平叔,明帝初为郎中,谦恭下士,人多归附之。下联典指晋·邓攸,字伯道,携家避乱,怜其弟早亡,危急关头时,存侄而弃子,时人敬其德而哀之。南阳世泽;税院家声。——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香港特别行政区锦田邓氏宗祠联。五言南阳承世泽;东汉启功名。——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屏山邓氏宗祠联。迁徙于香港屏山的邓氏,有较为详细的宗亲历史考证.据载,屏山的邓姓人,其先祖的迁播路线,是由邓州至新野,或经江西,或经福建而迁入广东,而后入香港的。屏山邓氏宗祠距今有700年的历史。上联典出邓姓宗族源自南阳新野县。下联典出邓姓先祖望族历史启自东汉之末。为邓姓南阳堂的通用联。月斜诗梦瘦;风散墨花香。——明·邓子龙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明代抗倭将领邓子龙(1523-1598)自题书心联。邓子龙,字武桥,丰城(修江西丰城)人。公元1598年,明军授朝抗倭,他以故官领水军。从陈璘赴朝。时倭军将泫海逃遁,他即偕朝鲜统制使李舜巨督水军为前峰,邀击于釜山南海,英勇奋击,杀敌无算;因舟中起火,为敌所乘遂战死。舜臣赴救,亦死。清操历冰雪;赤手捕长蛇。——邓中夏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无产阶级革命家邓中夏(1894-1933)自题联。邓中夏,原名邓康,号钟懈,湖南宜章人。忧乐关天下;安危系一身。——潘力生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潘力生赠邓小平联。东汉家声远;南阳世泽长。——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邓氏宗祠联六言平叔常能下士;伯道胡为无儿。——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禁烟功勋卓著;抗日史册留芳。——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清代名将邓延桢,字懈筠,江宁(今南京市)人。福建三明闽沙邓氏光布公后裔,历任两文总督、闽浙等。1839年与林则徐,协力整顿海防,查禁鸦片。同年调任闽总指挥总督,加强海防,率军击退进犯厦门的英国舰队。后受投降派诬陷,与林则徐同时被革职。下联典指清代海军名将邓世昌事典。邓曼智能料事;太后夙本好书。——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春秋时期楚武王夫人邓曼机智过人,料事必中。下联典指晋代邓训之女幼好读书,后贵为太后。七言以上平天下更云台首列;小寰球曾谏院广闻。——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上联“云台首列”,典出自东汉邓禹佐光武帝平定天下,后列云台之首(云台乃东汉之八宝山也)。下联“谏院广闻”,典出自宋邓润甫任谏院翰林,以直言闻名。 瑞应星辰,云台拔萃,树称杞梓,邓林毓奇。——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东汉大司徒邓禹事典,东汉大司徒邓禹子十三人,时称“邓林材木”。 世长势短,宜忘势而处世;人多仁少,须择仁以交人。——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全联劝诫族中子孙如何处世、如何交人。尊祖敬宗,登斯堂可无愧否?光前裕后,履此地能勿思乎。——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溯赐姓于殷商,邓国之衣冠如昨;纪封侯于东汉,云台之军令尤新。——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香港特别行政区邓氏宗亲会会徽两侧的对联。公道言不妨侃侃而谈,何计势力;孝顺事正当人人自尽,焉论富贫。——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大小行事执快心,东平云为善最乐;古今义礼归何处,朱子曰读书更高。——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全联劝诫族中子孙为善、读书。宗祠聚祖考之精神,群昭群穆,真觉有严有翼;祀典表子孙之爱敬,我将我享,惟期来格来临。——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派分河北,由汀州而潮州、惠州、袁州,一脉流传愈盛;祭举冬至,自始祖迄高祖、曾祖、显祖,千秋陟降攸临。——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上联寻跟,写出了邓氏的源流及其曲折的迁徙路线、支脉分布情况。下联典问祖,记载了各个时期率族人迁徙的祖先。商武丁封叔父于蔓,为邓侯,即为此支邓氏之始祖。屏翰仰闽候,绍南阳之世胄,今朝派衍支蕃,不督衣冠隆祀典;山河开万里,承高密之家风,此日苹馨藻洁,聊将俎豆报宗功。——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屏山邓氏宗祠联。上联典出并歌颂的“闽候”,乃是建祠人福建方伯(又称闽候,宋末元初人)邓冯逊。下联典出并所颂的“万里”,乃屏山的立村祖先邓万里。“高密” 即今高密市(在山东省),是邓姓早期为官迁徙并形成望郡之地。我族自殷商赐姓以来,国建西周、侯封东汉,后裔承荫,须念宗功祖德;此地是昭穆凭依之所,门环绿水、户拥青峰,先灵降鉴,好看山色湖光。——邓宾谷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湖北省鄂州庙岭邓氏宗祠联。上联典指邓氏起源及东汉时的极盛。下联道出宗祠所处的地理形胜。

3. 邓姓文化的《邓姓文化》杂志编委

 主管:邓州市文化局主办:邓姓文化研究会、炎黄邓氏宗亲联谊总会协办: 香港邓氏宗亲会泰国邓氏宗亲总会中港皮业集团公司四川兴事发集团公司炎黄邓氏宗亲深圳联谊会广东南雄珠玑巷邓氏后裔联谊会湖北邓氏宗亲联谊会深圳坳下股份有限公司东莞雁田村委会《邓姓文化》杂志通讯地址:河南省邓州市穰城路15号联系人:邓香云邮编:474150 顾问:刘朝瑞 刘树华 殷中玲 王杰敏 褚清黎 朱艳红 阿颖 赵秀荣 唐祖宣 林雪梅 邓桦 邓银国邓贵有 邓伟章 邓恩酬邓志诚 邓祐才 邓芳男 邓晴文 邓福恩 邓国威 邓干勋 邓子亮 邓繁荣邓木堃 邓海寿 邓文钿 邓钜琛 邓海波 邓日华 邓穗生 邓近有 邓琳 邓平 邓家刚 邓文邓世鸿 邓散心 邓衔富 邓伟风 邓新平 邓东方 邓诗新 邓国颂 邓永辉 邓其伟 邓耀辉 邓斌邓扬辉 邓祖科 邓子坚 邓允炬 邓惠强 邓公谅 邓云德 邓蔚 邓质生 邓铭东 邓招宗 邓兆南邓云馥 邓先瑞 邓伟文 邓品汉 邓玉树 邓居维 邓光全 邓道斌 邓敦伟 邓洪煦编委主任:邓洪军编委副主任:邓腾 邓涛 闫富传 崔伟伟 张绍从 王硕主编:邓光阁执行主编:杨平 王春玲副主编:邓香云 邓光伟 邓灵霞 刘仲杰 朱可铮编委:邓向航 邓青玲 邓文俊 邓树林 邓明珍 周雪占 吴新闻 梁光胜刘 红 吴轶涯 索淑华 王成会 罗风丽

邓姓文化的《邓姓文化》杂志编委

4. 邓 姓氏起源发展...

邓姓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起源。第一种,是说邓姓出自子姓,是夏禹的后代。夏禹的曾孙仲康,封自己的一个儿子在邓林,建立邓国,后来在商朝的时候被灭,邓国的遗民就用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邓。第二种,是说邓姓出自曼姓,是商朝皇族的后代。商王武丁封自己的叔父于邓,建立邓国,并且赐他姓曼,因此也被称作邓曼国。邓曼国后来被楚国灭掉,有些国人就用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改姓为邓。第三种,是说邓姓出自李姓,是南唐王室的后代。南唐后主李煜封自己的第八个儿子为邓王,南唐灭国后,邓王为避难,就改姓为邓了。邓姓一开始主要在他的发源地河南发展,在战国,秦代及汉代,因为战乱和做官等原因,邓姓逐渐扩展到了四川,陕西,广东,江苏等地,西晋末年,更是发展到了甘肃和福建。明朝的时候,邓姓开始有人移居台湾。邓姓的主要聚居地有:南阳,安定,高密,新野,庐陵,广安,义阳,南安,成固,平阳,长沙,陈郡,安化等。

5. 邓姓的介绍

邓姓是中国新姓氏排行27的大姓(据2013年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公布的数据),姓氏发源于今湖北襄阳团山镇邓城村,今有邓城遗址。春秋时的古今天邓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区、长江流域及沿海一带,其中江西、湖南、河南为最,四川、广东、福建、江苏次之。《说文解字注》邓国曼姓之国。左传。楚武王夫人曰邓曼。则知邓国曼姓也。前志曰。邓县故国。今属南阳。

邓姓的介绍

6. 邓姓起源 邓姓的起源

  邓姓来源有三 
  1、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为姒姓)。相传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今河南邓州一带),邓君的后世子孙就以国为氏,称邓氏。
  2、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为子姓)或曼姓。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是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此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经西周、春秋延续了600多年。
  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但因与楚为敌,于公元前678年被楚国灭掉。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姓邓,史称邓姓正宗。
  3、出自李氏。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第8子李从镒,受封为邓王。公元975年南唐为北宋所灭后,宋太宗下令缉拿南唐宗室,李从镒之子天和出逃,以父亲封地为氏,其后世子孙遂称邓氏。
   
   

7. 请问邓姓的由来

分类:  社会民生 
   解析: 
  
 一、邓姓源于邓国 
 
 1.受姓始祖:曼季 
 
 《姓氏急救篇注》说:“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 
 
 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 (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了邓地。 
 
  
 
 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语,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生天乙,是为成汤。成汤为圣王,创立了商朝。 
 
 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邓地,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记载:“初,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优、邓其出也。”《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 
 
 成汤传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个开拓性的君主,将商朝的版图大大扩展。 
 
 武丁占领当今河南省的地区,在汉水、淮河之间分封了很多小侯国。武丁封其叔曼季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附近,称其地为邓。曼季立国于颍川昭陵之间,国名为邓国。因此,曼季是邓姓的远古始祖。(邓国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南阳市,秦以后叫邓县,属南阳郡,隋改郡为州,邓县所在的地方叫邓州。) 
 
 进入春秋后,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春秋·桓公七年》载:“邓侯吾离来朝。”邓侯到鲁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通过访鲁,提高了邓在东周列国中的政治地位。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夏阝)(you)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夏阝)国。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夏阝)国,爆发了“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打败邓国。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战争。 
 
 15年后,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但邓侯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邓国。邓国最后终于被楚国灭掉。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如邓扈乐在周宫廷内任卿士,邓廖为良将于楚,邓季为贤大夫于吴。

请问邓姓的由来

8. 邓姓的来源 邓姓的起源

1、邓姓,中华姓氏。第一支相传出自黄帝时代的古邓国。第二支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第三支源出子姓,为商朝皇族的裔孙。商王武丁灭了姒姓邓国,随之封其叔父曼季于河(注指汉水)北的邓,并赐姓曼,侯爵,在今河南邓州。公元前678年楚文王灭邓祁侯,邓国亡,子孙以邓为氏。在西汉时形成了著名的南阳望族。曼季是邓姓族人公认的始祖,子姓邓氏是组成汉族邓姓群体的最主要成员,其历史至少有2600多年。
 
 2、源于姒姓,是夏禹的后裔。夏禹曾孙,即第四个夏王仲康,封其有德行的一个儿子在古邓林之地,建立妫姓邓侯国,在今河南邓州南。这个邓国前后存续了800多年,后来被商国武丁所灭。此后,邓国的遗民就以国名为姓。现在邓州西南30公里外还有邓林镇等古邓地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