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是指什么

2024-05-14

1. 主要观点是指什么

问题一:主要观点是什么意思  在论证事物或问题时所表达的核心思想,也是辩搏和确立所要证明的主要依据,即为主要观点. 
  
   问题二:训俭示康什么意思?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训俭示康》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所写的散文作品,为司马光写给其子司马康,教导他应该崇尚节俭的一篇家训。 
  文章先写司马光自己年轻时不喜华靡,注重节俭,现身说法,语语真切。接着写近世风俗趋向奢侈靡费,讲究排场,与宋初大不相同,复举李文靖、鲁宗道、张文节三人的节俭言行加以赞扬,指出大贤的节俭有其深谋远虑,而非侈靡的庸人所能及。进而引用春秋时御孙的话,从理论上说明“俭”和“侈”所导致的必然后果,使文章更深入一层。最后连举六名古人和本朝人的事例,又以正反两面事实为据进行对比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俭能立名,侈必自败。末尾以“训词”作结,点明题旨。全文说理透辟,有理有据,旨深意远,反复运用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第一段说明作者自己年轻时就不喜欢华靡,崇尚节俭;虽受世人讥笑,自己却不以为病。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先交代了自己的家世,说明勤俭持家是他们家一贯的作风,这就为结尾教训儿孙应当厉行节约,以保持优良家风作好了铺垫。接着列举三个事例说明自己不喜欢奢靡的性格与作风;一是从幼儿时起,就不喜欢穿着金银华美之服;二是考中进士,参加闻喜宴时,独不戴花,经同年规劝,乃簪一花;三是平生布衣蔬食,但求蔽寒果腹,在遭到别人的讥笑时,也不以此为缺陷。文章是写给儿辈看的,在文中列举自己的生平事迹,现身说法,亲切动人。 
  第二段慨叹近年风俗侈靡,与宋朝初年大不相同,然后说居高位的人不应随波逐流。作者开始就列举风俗奢靡的具体表现:一是衣着日尚华丽;二是饮食趋向精细丰腴,以宋初士大夫家宴客情况与近年士大夫家宴客情况来对比说明。衣食固已如此,其余自可想见。列举两点以赅其余,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最后以一个反诘句,对居高位者随波逐流的做法,委婉地进行了批评。 
  第三段举出宋朝初年李、鲁、张三人崇尚节俭的言行加以表扬,赞叹大贤的深谋远虑,非庸人所能及。作者在指出近年风俗侈靡以后,又举出宋初大贤的节俭事例来反衬近年与宋初风俗习惯的不同。宰相李沆居第厅事前仅容旋马,他并不以为太隘,反而认为这里作为太祝祭祀和奉礼司仪的地方已经很宽了。参政鲁宗道,由于家贫无肴果,只好宴客于酒家。张知自从当了宰相以后,生活享受仍和在河阳作节度判官时一样。这这三个人都身居高位而能励行节约,保持勤俭作风。这样的深谋远虑,深为作者叹服。 
  第四段引用御孙的话加以解说,从道理上阐明俭和侈必致的后果。上述以近年风俗的侈靡与宋初大贤的节俭对比,从正反两面来突出近年风俗侈靡的程度。在这个基础上,作者引用了春秋时鲁国大夫御孙的话,指出节俭是有德之人所共同具有的行为。人们生活俭朴了那么私心杂念也就少了。人们生活奢侈了,私心杂念也就多了。所以,他们做官时就必然受贿,在乡间为民时,就必然盗窃他人的财物。这就从道理上阐明了节俭和奢侈必然导致的后果。俭和侈的利害关系,也就不言而喻了。 
  第五段再以正反两面的事实为证,连举六个古人和当代人的事迹,说明俭能立名,侈必自败。最后以训词收束全篇。 
  文章先叙述自己素来以节俭朴素为美德,对别人的讥笑不以为然,并说自己并非故作不同流俗而沽名钓誉,乃顺应自己的性情;又追忆天圣年间士大夫往来宴聚普遍尚俭的旧事,慨叹近日愈趋侈靡的风气;接着以本朝有识之士的俭朴美德为例,说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再引述古人的遗训,分析“俭”与“侈”的得失利弊;最后以古人俭、奢的历史事实,阐明俭能列名得福,奢必招祸自败,勉励子孙行俭戒奢,保持家风。所论虽是为子孙后代保全身家性命着想,但于后世颇具教益。全文平实自然,明白如话,广征博引,说理透彻。虽是告诫后人,却不板着严肃面孔正面训诫,而是以老人回首往事、今昔对比的亲切语调信笔写来,未经......>> 
  
   问题三:基本理念是什么意思?? 5分 辞海》(1989)对“观念”一词的解释有两条,一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二是“观念(希腊文idea)。通常指思想。有时亦指表象或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辞海》第1367页)通过对英文idea的考察发现,-ide有时用作后缀,表示“……化合物”或“合成物”。而idea一词的英文含义却有10条之多,这里仅列出其中的4条用法。(1)主意、念头、思想、计划、打算、意见(A picture in the mind);(2)想象,模糊想法(a guess, feeling of probability); (3)理念,理性概念,观念(a philosophical use, means a perfect and eternal archetype of which reality is an imperfect copy.);(4)理解(understanding)。 这些用法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一般意义上的观念或观点,比如我们可以说,“我有一个想法、看法、意见、念头”或“我的观点、想法、意见是……”;二是哲学意义上的观念,或学说。而我们所使用的往往是一般意义上的观点或观念,也就是我们对教育、对教学等的看法,所持有的信念。 为了更好的理解“理念”一词的含义,我们从英文中寻找其对等词,或者说我们都把那些英语词汇翻译成“理念”。实际上,我们经常把idea一词译为“观点、看法、主意、想法”,而很少把它译为“观念”。“观念”一词的英文对等词有这样一些: concept、conception、 idea、 notion、 thought、和 impression。在这几个词里面,Concept和 conception用于大范围内的成形的思想,意思是“在脑海中形成的公式化想法;系统而确切的思想或观念”,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概念”。比如我们都熟悉的“新概念英语”(new concept English)。其实我们也可译成“新理念英语”,只不过在1980年代时我们不用“理念”这个词表达一种新思想、新思维。idea是综合性最强,应用最广的一个,有时候,它可以表示一种“映像”(image),或者是一种从一点点信息中设想的,而从未觉察的东西。Thought一词是指明显的智力活动,特别是指经过思考和推理后得出的结论,与单纯的观察、感觉或愿望不同。Notion一般指模糊的、笼统的甚至是荒谬的想法。Impression则指外界 *** 物在头脑中留下的模糊的观念、记忆或者信念。在英语里,用来表达教育教学观念或理念的除了上面的词以外,用得最多的是philosophy、perspective和creed这几个词,在一些场合也用rationale。比如 teaching perspectives, teaching philosophy, 或者my philosophy of teaching, personal perspectives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最为典型的是杜威(1897)的“My pedagogic creed”(我的教育信条)。[①] Philosophy在这种情况下不是“哲学”的意思,而是对某人或事物的基本看法和持有的观点。Perspective在此种情况下的含义除了“观点、观念、看法、想法”之外,还有“视野、图景”的意思。 综上,无论是汉语的用法,还是英语的用法,“理念”实际上就是我们对某种事物的观点、看法和信念。在很多情况下,理念和观念都是可以互用的。比如:“一是认为新的教育理念是外在......>> 
  
   问题四:庄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1.哲学思想 
  (1)其宇宙观和认识论。庄子没有专论宇宙观的文章,只在《大宗师》和《齐物论》两篇中涉及到。在《大宗师》中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大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对道的解释,把“道法自然”的老子学说继承下来。他明确地阐述了道的本质作用:“道”是“有情有信”,但却“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道”是宇宙的本体,产生万物的根源,道是超时间、空间的绝对,“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的作用特别大,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可以主宰一切。他认为道的本质是物质的,是混浊状态的“气”,而这“气”没有固定的形态,叫做“无”。这种物质性的道,就是世界根源。庄周的道,实际上是指主观意识之外的,不受任何力量支配的宇宙精神。 
  《庄子》还讲到“道”可生万物,对宇宙形成进行了探索。在《天运》篇中举出了天地运行,日月其争,云雨转换等自然现象,提出了大量的物与物的运行问题,但最后解释为物的产生归于道了。最终把物说成了一种精神的东西。什么是精神,什么是物质,有时可以合而为一,没有什么区别。庄周还认为“物”可分化,分化就是生成,生成也就是毁灭。“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他把“物有分”,和“齐生死”化为一体,说明了他的观点的一致性。 
  《庄子》在《追逐游》、《秋水》、《在宥》、《天地》等篇中,还阐述了“无己”、“无功”和“无名”的概念。“无己”是把自己看成是虚幻的。在头脑中忘掉一切外物,连自己的形骸都忘掉。“无功”、“无名”就是反对人们追求功名利禄。 
  此外,在其哲学中,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无为”。具体讲就是,君主治理天下,没有比无为而治更好的了。君主要顺物而动,随天而行,无为而治,万物才会升腾。他举例说,古代君王管理天下,毫无欲望,无所作为,天下财富足。君主只有运用无为之道,天下才能大治。在《天道》篇中说:“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不处于帝王职位而被天下人仰慕的道德品质)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隐士)服,以此进为(做官)而抚世(统治人民),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统一)。”这段话说明,不绝对反对功名.而把“无为”当作最大的功名。 
  《庄子》书中从“无”的论点出发,进而又否认是非、大小、贵贱,有用无用的区别。所以世间也就没有了对错之分,没有客观标准判断是非。《齐物论》中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是典型的相对论观点。从上述可见,《庄子》“道”可以生万物,万物最终化为乌有。从不可体察的道产生了世间不可认识的万物,最后达到“无待”,达到了绝对的“无”。 
  《庄子》书中哲学主体“无为而治”属唯心主义范畴,是一种消极的治世思想。但在庄周所处的时代,面对丑恶和污浊的社会现象,愤恨当世,找寻不到摆脱现实的道路,只好凭命由天了。 
  (2)《庄子》书中的辩证法思想极为深刻,这也是其哲学思想的精华之一。首先,认为事物的变化在于自身运动。在《天道》篇中说:“天道运(运动)而无所积(停滞),故万物成(生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归附);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指出天道的运动,王道的运动是时刻不停的。而运动的动力在自身。在《秋水》篇中说:“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庄子》中深刻地认识到了天地、王道、人、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 
  《庄子》书中的对立统一观点,认为事物存在着矛盾的对立统一。在《在宥》、《秋水》、《......>> 
  
   问题五:讲的是什么内容  “四书五经”中分别讲的是什么内容 
  几百年来,“四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四书”指《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书。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己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部。《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绌,诗味不多。《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周礼》 
  《周礼》亦称《周官》或《周官经》,它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把《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六经。孔子收徒讲学时,选用了这些典籍作为教材。不过,孔子所讲授的礼、乐和旧的富有鬼神迷信色彩的礼、乐已有很大的区别。他认为,《乐》教,可以使人“广博易良”;《礼》教,可以使人“恭俭庄敬”(见《礼记・经解》)。孔子还说过:“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在孔子看来,不学礼,便没有立足社会的依据。因此,必须“立于礼”(《论语・泰伯》)。礼所包括的四书五经范围很广,从国家的典章制度,直至个人的行为准则。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礼书,有《周礼》、《仪礼》和《礼记》。《周礼》是讲周朝官制的,《仪礼》是讲各种典礼节仪的(如冠、婚、丧、祭等具体仪式),《礼记》是孔子学生以及后人传习《礼经》的记录,内容有关礼的性质、意义和作用。东......>> 
  
   问题六:现代化管理理论主要包括哪些学派?各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现代管理理论包括哪些主要学派? 参考答案: 
  (1)管理过程学派。这一学派的创始人是约法尔。其主要特点是把管理学说与管理人员的职能联系起来。他们认为,无论是什么性质的组织,管理人员的职能是共同的。 
  (2)经验学派。代表人物是德鲁克和戴尔。他们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来研究管理学问题。不少学者认为,经验学派实质上是传授管理学知识的一种方法,称为“案例教学”。实践证明,这是培育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很有效的途径。 
  (3)系统管理学派。该学派认为,组织是由一个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为环境所影响的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它是由目标和价值、结构、技术、社会心理、管理等五个分系统组成。它提出,必须以整个组织系统作为研究管理的出发点,应该综合运用各个学派的知识,研究一切主要的分系统及其相互关系。系统管理学派突破了以往各个学派仅从局部出发研究管理的局限性,从组织的整体出发阐明管理的本质,对管理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4)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是西蒙。该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都是决策的过程,管理是以决策为特征的;决策是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管理人员应该集中研究决策问题。 
  (5)管理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主张运用数学符号和公式进行计划决策和解决管理中的问题;经营管理是管理科学在管理中的运用;信息情报系统就是由计算机控制的向管理者提供信息情报的系统。 
  (6)权变理论学派。该学派认为,由于组织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外界环境的影响,组织的管理并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也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理论,任何理论和方法都不是绝对有效也不是绝对无效,采用哪种理论方法,要视组织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而定。 
  
   问题七: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典型观点有那些?其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典型的观点有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二因素养论。 
  (1)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其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是同人的本能决定的,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起加速或延缓作用。它的典型言论是: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2)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化生,其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是由后天的环境决定的。其典型言论:“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一个由我支配的环境,我可以保证,无论这些儿童的祖先如何,我都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为任何一种人,或者是政治家、军人、律师,抑或是乞丐、盗贼。” 
  (3)二因素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太伦,其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施太伦曾假设遗传是长,环境是宽,认为发展就是长乘以宽。 
  
   问题八: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内容、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包括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基本立耽是坚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基本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基本方法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问题九:什么是论点、论据?  论点,又叫论断,在逻辑学上,论点就是真实性需要加以证实的判断。它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明确地表示着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实论点的根据,在逻辑学上,它是用来确定论题的真实性的那些判断。在证明中,它担负着回答“为什么”的任务。 
  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性论据和理论性论据两类。事实性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事实性论据包括个别事例,概括性事例和数字。理论性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它包括马列主义、 *** 思想的基本原理,党在不同时期内的路线、方针、政策、科学的定义、法则和规律,一般的公理、常识以及成语、谚语等等。

主要观点是指什么

2. 主要观点

无为而治。兼爱非攻。道法自然。仁政民贵君轻。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3. 基本观点

如前所述,100年来几代地质学家为探索研究区域成矿规律,提出了很多科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其中有些已经过反复的找矿实践的检验,而日趋成熟;有些是抓住关键而富有新意,虽不成熟,但应重视研究和检验。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本书作者的实际体验提出以下6个主要观点,建议作为区域成矿研究的基本学术观点和思路。
(一)全球构造演化控制区域成矿
矿床是有用物质高度浓集的结果,成矿带是矿床比较集中的区域,它们都是地球在漫长演化历史过程中的特定产物。成矿作用是地球动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各类成矿系统是地球物质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区域成矿受许多条件的制约,而这些条件又受更深刻的地质背景,即它们所处的地质历史阶段和地球动力学背景所控制。即:成矿作用是一定历史阶段和特定地球动力作用下的产物。在区域成矿学研究中,要从全球的地质构造宏观背景来认识局部的成矿区段,要从整个地球的演化历史来了解特定的成矿时段,要从整个地球物质-热构造-化学运动来探索成矿物质在一定时-空域中的高度富集机制。也就是说,将矿床和成矿区(带)的形成与全球地质背景有机地联系起来,立足于全球整体,来探索认识区域局部,从整体着眼,从局部入手,这是区域成矿学的一个基本观念。
(二)构造-成岩-成矿作用
构造运动是地球物质运动的一种基本的主导的形式。大型构造促使地球各层圈物质作大尺度的运动和分异,形成各类岩石建造(组合)。岩石建造形成过程中或形成后所发生的次级构造运动和化学运动又使成岩、成矿物质进一步发生分异,并促使成矿物质高度浓集而形成矿床。因此构造-成岩-成矿作用是一个完整的一环扣一环的自然作用体系,它又因地质环境和成岩作用的明显差别,可分别表现为构造-岩浆(岩)-成矿作用及有关成矿系统、构造-沉积(岩)-成矿作用及有关成矿系统、构造-变质(岩)-成矿作用及有关成矿系统等。区域构造-成岩-成矿作用是区域成矿学的一个核心内容,它体现了物质和运动、时间和空间、成岩和成矿的和谐与统一。
(三)构造-流体-成矿作用
区域成矿的过程中,在具备成矿物质的前提下,构造和流体(广义的,含岩浆、热液、水等)是相互作用的一对基本控矿要素。构造在总体上或经常状态下对含矿流体的运移起着驱动、输导和停积并导致矿质沉淀富集的作用;而在一定条件下,流体又表现得十分活跃,能对构造发生物理和化学效应,尤其是具有强大能量的地质流体可以突破所在构造的束缚和局限,并产出新的构造型式。构造与流体的相互作用对成矿物质的话化、迁移和浓集起了明显的控制作用。因此,将构造、流体、成矿三者结合起来,全面研究构造体制、流体运移系统和矿床形成分布三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将能从更广、更深层次上认识各类矿床的成矿机理和时-空分布特征。
(四)区域成矿系统
运用系统科学思想研究成矿作用,已经引起学者们的关注,逐步形成了成矿系统的概念,并已开始广为运用。如前面所述,成矿系统是指在一定时-空域中和一定的构造背景下控制矿床形成和保存的全部地质因素和作用过程,以及所形成的矿床、矿点和相关异常的总和。
以成矿系统为中心环节,分析它形成的宏观地质构造背景,研究成矿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它们的相互关联,追踪成矿系统的发生和作用过程及其演化轨迹,以及直到后来的矿床保存和分布状态,……研究这一系列的要素和过程可以全面地、历史地认识区域成矿的基本过程和演化趋势。因此,区域成矿系统的形成和演化是区域成矿学的一项基础研究内容。
成矿系统的核心内容是成矿物质的浓集和演化,即成矿元素由分散——预富集——再富集,以及成矿后的再循环的整个过程,体现了矿床形成和成矿后的保存变化历史和矿床形成、演化、分布的时-空统一整体性。
(五)边界、转换、耦合、叠加成矿
区域成矿过程中,导致成矿物质由分散态到浓集态的因素和作用形式多种多样,因具体地质环境、成矿系统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别。概括起来,基本的成矿动力型式有:边界成矿(包括边缘成矿、界面成矿)、转换成矿(温度压力转换、岩相转换、构造应力场转换、各类物理化学参量的转换,尤其是这些转换的急变、突变部位和时段)、多场耦合成矿(矿源场、流体场、能量场、应力场等)和叠加改造成矿(叠加成矿、复合成矿、多期成矿、改造成矿等)。这些基本成矿动力型式的耦合是形成大矿、富矿和矿集区的基本条件。
这些边界成矿、转换成矿、耦合成矿的动力型式是促使成矿物质由分散到富集成矿的基本因素,它们既包括宏观形式,如不同板块的边界,也包括微观形式,如不同矿物晶体的边界。在区域成矿学中,着重研究区域尺度的成矿动力型式,如古大陆边缘构造-成矿系统、大型剪切带动力-成矿系统、构造-岩浆-成矿带的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等。
(六)矿床形成——变化——保存全过程
矿床的形成是地球物质运动在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矿床形成后,又经历着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变化和改造。有的矿床被强烈剥蚀而消失,有的被保存下来,直到今天被人类发现和开发利用。因此,在矿床形成和分布规律研究中必须重视研究矿床和成矿物质随时间前进而发生的变化。区域成矿学由于它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更有利于研究矿床的形成、分布和成矿后演变的全过程,包括矿床形成后的变质、剥蚀、氧化等改造作用以及次生富集作用等。成矿后的变化有两个方面:一是矿床本身(矿体、围岩)所经历的改变(变质、变形、变品位、变规模);二是矿床所在环境和空间位置的变化。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既可以系统地认识矿床形成、演变的全过程

图1-2 区域成矿学框架图

———“来龙去脉”,又为找矿预测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线索,在理论和应用上都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以上扼要提出关于区域成矿研究的几个基本学术观点,有关内容将在以后各章中具体展开。从系统论观点看,区域成矿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波及多个层次、多个要素和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为探索和解决这些问题,要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系统论、整体观、自组织、临界性等观念和方法来观察和分析问题,以期能逐步深入认识成矿动力学机制和定量地分析成矿作用。

基本观点

4. 关于观点的观点

 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无时无刻不在形成各种各样的观点,也无时无刻不在和他人交流彼此的观点。做大大小小的决策,给领导述职,给下属分配任务,和家人商量事情,和朋友讨论下对最新电影的看法,背后都是在展示自己的观点,更不用说学者们做学术研究和提供专业意见了。
   一个人的观点是不是靠谱,是不是独特,是不是合理,是不是有逻辑,可以充分反映这个人背后的知识、认知和思维水平。不夸张的说,和一个陌生人就某个你熟悉的话题谈三句话话,就能掂量出他的水平。
   所以,研究一下观点是怎么形成的,如何有效的给别人展现自己的观点,如何有效的论证自己的观点,以及如何接纳或者反驳你不同意的观点,都有着极高的现实意义。
   按照维基百科的定义,An opinion is a subjective belief, and is the result of emotion or interpretation of facts;观点,是一个主观信念,是情绪的结果或者对事实的主观解释。
   观点不等同于事实。事实是客观的,而观点是主观的。
   在美国,老师在小学里就会教大家一句话:There is only one fact. But opinions are like assholes, everybody has one。事实只有一个,但是观点就像屁眼,每人都有一个。
   事实是唯一的,确定的,真相只有一个。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知道多少就是多少。但观点是每个人都可以有的,甚至同样一个人,不同时间对同样的事情的观点也有可能不同。
   简单的说,两个渠道: 感性和理性 。
   有些观点源自我们的偏好、直觉,或者价值观,其实并没有什么理由。比如,我就是觉得苹果比梨好吃,我就是看谁谁谁不顺眼,我就是觉得股市要涨。
   还有些观点,是经过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得出的,是一个逻辑推理的过程,是一个论证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表述如下:
   证据有对错、真假之分,论证有有效和无效之别。一个正确的观点是建立在真的证据和有效的论证基础上的。
   当然,如果不写文章,不做学术研究,我们可能不会清晰的知道上述观点形成的过程,但其背后的机理是一致的。在日常交流中,当我们能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观点以及别人的观点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就具备了比一般人更高的认知水平。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事实有真假,观点无对错。
   这其实也是一个观点,我对这个观点,有不同的观点。
   我认为的确有些观点没有对错,但有些是有的。具体来说,带有对未来预测性质的观点是有对错的,因为可以用结果进行验证。而纯偏好性质的,或者对事物进行主观评价的,的确没有对错,只是不同。
   举个例子,当我们说特朗普是不是一个好总统时,这是一个主观评价,它没有对错。但是,当我们说特朗普是一个好总统,他会让美国的经济更好时,就是一个预测,这个观点就有了对错,如果未来经济不好,那这个观点就错了。
   对于可检验的观点,我们说其好还是坏,正确与否,需要两个条件:
   二者缺一不可。
   如果一个观点,推导过程毫无逻辑可言,那就算它的预测和结论相符,我们也很难说它是一个正确或者好的观点。比如,为什么我认为特朗普能搞美国经济搞上去呢?因为他没有出卖情报给俄罗斯。这个论证过程毫无逻辑可言,就算其结论正确,我们也可以把它扔进垃圾桶去。
   而一个观点,如果其论证十分清晰、缜密,但是结果和事实不符,我们固然不会认为它是一个正确的观点,但这个人的认知和能力还是会得到认可,而且,大家也愿意花时间去研究他究竟错在哪里。比如,一个人用经济学的比较优势原理,论证出特朗普的贸易战会让关税增加,从而影响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并导致经济总量的下降,这至少看上去是一个合格的论述,尽管结论不一定正确。
   对于无法评判正确与否的观点,仍然可以评价其优劣。只要这个观点有论证过程,我们就可以通过论证的有效性来衡量其好还是坏。
   我们评价特朗普是不是一个好总统,是没有对错的,因为标准就很难统一。但是假设我们明确了一个标准,那么在这个标准下的论证和推理,是有有效和无效的区别的,因而该观点也有了好和坏的区别。比如,我把能否让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作为最重要的标准,那就可以去调查事实,看看他上任以后的失业率、人均收入的变化,以及能否和他的举措之间建立因果关系,这就是有效的论证,是一个好的观点。如果我说,你看,特斯拉把工厂建到上海了,所以特朗普不合格,这就是无效的论证,一个特例没法证明特朗普的综合业绩,是一个差的观点。
   一般来说,当我们有了一个观点,需要向别人介绍时,我们首先需要的是解释。而当别人质疑我们的观点,我们再做回应时,就必须进行论证。
   解释和论证是不同的。解释是假设观点已知,甚至观点正确,然后描述观点的含义,介绍观点的论证过程。而论证是假设不知道观点是什么,或者不知道其正确与否,通过论据和论证来证明给大家看,我是怎么得出这个观点的。
   解释也会涉及论证过程,但不要求论据必然推导出结论,只要有合理关系即可。但论证不同,论证要求论据必然的推导出该观点。
   网上有篇文章,中学语文教材里的四大论证方式,逻辑上是不成立的,即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严格意义上说,这四个方式都更适合去解释一个观点,而非论证一个观点。当然,举例和道理在某些特殊场合也有论证作用,而对比和比喻则一点都没有,完全无效。
   举个例子,如果你是一家初创家电企业的CEO,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昼夜奋战,领导大家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的空调。在全体员工大会上,你发表了国王的演讲:
   不出五年,我们必将超越格力,成为中国空调行业的龙头(观点)。我们的空调,最近在成都的一个商场中,销量超过了美的(举例)。管理大师柯林斯说过,很少有企业的繁荣期超过15年的,格力、美的差不多到头了(道理)。我们将会是手机界的苹果,汽车界的特斯拉(对比),现在就像一条河流快要到入海口了,前面将是无限广阔的大洋(比喻)。
   全场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或许你还在某些员工眼里看到了些许泪花。
   你的演讲成功了。
   但如果你面对投资者,想要融资,你发表上述演说会如何?你连五毛钱都融不到。
   面对投资者,你不能只是解释,你必须得证明,为什么你觉得五年内会超过所有企业成为龙头。你的技术会不会被格力和美的复制?他们会不会研发出更好的技术?格力倒下了,会不会日本欧洲的企业接棒?会不会有新进入者,比如小米?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除了纯偏好的观点以外,不管观点能否被验证,能否被评价为正确还是错误,其论证的有效性都是可以评估的。
   一个观点如果论证是有效的,那就算其结论是错误的,但这个人还是会给人以思维清晰严谨的印象的。反之,则比较糟糕。
   严格意义上说,论证只有两大类,演绎法和归纳法。演绎法是有推理必然性的,归纳法是或然性。不符合这两个大的规则的,都是无效的论证。
   具体如下:
    1、演绎法 
   演绎法,简单的说,就是三段论。一个大前提,一个小前提,一个结论。如果大前提和小前提都是真的,那么结论必然是真的。
   比如,所有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这个推论过程是有必然性的。
   这里还要指出一点,推理的必然性不等于结论的必然性(100%)。比如吸烟和不吸烟比会让人患癌症的概率增加,公共场所禁烟可以导致人们患癌症的概率减少。这个论证是有必然性的,但是并不意味着大家因此就不会得癌症,只是患癌症的概率会降低而已。
   逻辑学之父亚里士多德说,一个推论不管多么复杂,都可以被还原为一系列的三段论。
    2、归纳法 
   太阳过去每天都从东边升起,所以明天太阳也会从东方升起。归纳法不具备必然性,不能保证100%发生,但是当样本足够大时,我们会认为其推导成功的概率很高。换句话说,不求100%,但求够用即可。
   归纳法在日常生活中被大量的使用,尤其有些事物,严格的论证其背后的规律是很难的,或者很滞后的,而归纳法可以帮助我们马上获得一定程度的或者够用的确定性。
   比如,如果你负责一家传统的汽车企业,现在看到有越来越多的顾客愿意选择电动车时,你就应该果断的布局。目前很难通过演绎法,依据道理和逻辑去推测未来的趋势,坐等专家把这个研究清楚,黄花菜都凉了。基于有限的样本,做出一个趋势的假设,然后行动,观察反馈,进行调整,是更合适的策略。
    3、证伪法 
   证伪背后的逻辑推理就是演绎法,如果大前提和小前提都正确,则结论一定正确,这个命题的逆否命题也是正确的,即如果结论不正确,则大前提和小前提必然有一个是错误的。
   比如,大家熟知的用黑天鹅来证伪地球上的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这个过程是这样的,假设地球上所有天鹅都是白的作为大前提,澳大利亚是地球上的一个地方是小前提,那么必然推导出澳大利亚的天鹅也是白的。但实际上澳大利亚发现了黑天鹅,那么大小前提必然有一个是错的,澳大利亚在地球上没有错,只可能是所有天鹅都是白的错了。
   如果一个观点是全称命题,比如“所有”、“每一个”、“100%”,那么只需要一个反例,既可推翻该观点。
   证伪法的一个延伸用法是,如果一个命题表述的虽然不是100%,但是是“绝大部分”,“极高概率”,那么如果我们很轻松的找到了一些反例,也可以对该观点进行有效的反证。
   比如,绝大部分私人企业的效率不如国企高,感冒有极高的概率引发肺炎,随手获得的少数反例就可以有效证伪。
   这里还要强调一点,有效性和正确性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比如,一个人引用的经济数据出错了,推导出特朗普不是一个好总统,但是他的论证过程本身是没有毛病的,我们仍然可以说他的论证过程是有效的,只是结论不正确。
   而一个人如果仅仅统计了著名影星的收入,就得出演员的平均收入巨高的结论,则是论证无效的。
    简言之,论证有效就是符合推理原则,没有明显的逻辑矛盾和漏洞 。
   在交流观点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碰到观点不同的情况。如果是纯偏好不同导致的,那反驳没有意义,此时只能求同存异了。
   除此之外,都可以反驳,要么你反驳别人,要么别人反驳你。
   反驳针对的就是论证,而非解释。
   有效的反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对结论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精确的定义 。如果两个人对结论的定义不同,则很容易导致观点不同。比如,梅西是不是球王,那怎么定义球王?特朗普是不是一个好总统,怎么定义好总统?《无双》好看还是《影》好看,怎么定义好看?
    第二,考察证据的真假 。证据是用来支撑论证的,要么是事实信息,要么是引用别处的有更高确定性的观点。一个正确的论证,首先必须保证证据是真实的,如果证据为假,则结论没有意义。比如,糖和脂肪,哪个对身体影响更大?我们作为普通老百姓,不可能去做这个研究,只能引用学术机构的研究成果。但头段时间美国新闻界爆料,脂肪比糖更有危害是被刻意扭曲的结论,因为有学者被糖果公司收买了。
    第三,评判推理过程是否有效 。只要论证过程有漏洞和矛盾,则整个观点就不足信。
   即便我们抛开错误的观点不谈,也会存在各式各样不同但都合理甚至正确的观点。
   首先,真实的证据理论上也是无穷的,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证据进行论证,自然有可能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去评价特朗普,就算经济数据,也多如牛毛,不同行业、地域、时间,收入还是支出,医疗还是消费,任何人也不可能穷尽所有。
   其次,事物作为一个整体,去做出分析就势必需要选择视角,有时甚至需要做出取舍、简化或者转换,即便面对同样的事实信息,也有可能产生不同的观点。比如,特朗普的所有已知信息现成的,但是评价他好坏是考察哪个方面呢?经济、政治、外交、诚信,还是形象?还是综合?权重如何?
   对于个人,由于每一个人掌握的信息和思维特性都有局限性,接触不同的观点恰恰是跨出舒适区,开拓视野,学习新知的好机会。
   对于一个社会而言,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也就保持了多样性的存在,进而增加了该社会所有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机会。
   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言的权利。
   用人说,争论的结果只能使双方更加坚定自己的观点。而且,争论很伤感情,所以尽量避免争论。
   对于这个观点,我也有不同观点。
   一个优秀的组织,不管是政治、商业还是军事,争论是必须的。好的主意、策略,往往是在激烈的碰撞中产生的。
   乔布斯说过,好的主意就像宝石,必须经过一个从粗粝的石头打磨和抛光的过程,也就是争论。他发现,优秀的人才是没有自尊心问题的,大家在一起吵的热火朝天,面红脖子粗,但是一旦有了共识,大家第二天跟没事一样,继续合作。
   准确的讲,优秀的人不仅是没有自尊心问题,大家对事不对人,而且大家的认知水平都比较高且接近,尤其是论证的有效性上,那么大家争论的地方就会集中在视角和证据的可靠性上。一旦视角统一了,剩下的问题其实就是证据的可靠性,这就变成了一个事实问题,是必然会有答案的。
   但是,如果大家在论证的有效性上不一致就麻烦了,正确的逻辑只有一种,而不正确的逻辑千千万,那争论就会彻底陷入泥潭,必然是一地鸡毛。
   所以,关于争论,我的建议是:
   1、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尤其是逻辑推导的有效性;在工作和生活中,尽量寻找几个水平差不多的同盟和老铁,进行有效的碰撞,从而提高自己的输出水平,避免狭隘视角、同质化和局限性。也就是俗话说的,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2、和陌生人,以及普通的同事和朋友之间,不要做深入激烈的争论,点到为止。因为双方在认知、知识储备、立场、偏好、视角和逻辑等方面都有可能存在不同,更不用说还有没有裁判,稍微复杂和敏感一点的话题,都有可能进入拉锯战,根本无法达成共识,也伤了感情。
   3、对于持不同意见者,留心观察,分析其在视角、信息量和论证方法的特点,同时反思自己,看看有没有需要弥补或者值得学习改进的地方,也可以对对方有个客观的了解。
   4、养成自我辩论的习惯。凡事都从反面多想一想。对于自己笃信的观点,也尝试做一下蓝军,看看自己有没有忽视什么东西。碰到对方持不同观点的情况,除了反驳以外,站在对方的观点里思考一下对方的论证过程也是必要的。

5. 观点是什么

观点的意思是:
1、观察事物时所处的位置或采取的态度:生物学~。纯技术~。
2、特指政治观点:没有正确的立场,就不会有正确的~。
不可能理解另外一个人的观点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果子外面的一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做假种皮。——《南州六月荔枝丹》
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即阶级分析的方法,作几次周密的调查,乃是了解情况的最基本的方法。——《农村调查序言》
徐兴业《金瓯缺》第四章:“她既要用自己的观点,又要用 嚲娘 的观点来观察 马扩 。”

观点的近义词:看法 、主张
一、看法 [ kàn fǎ ]
对客观事物所持的见解:谈两点~。两人~一致。
曹禺《北京人》第三幕:“那么您死啦没有棺材睡又有什么关系呢?这都是一种习惯!一种看法!”
巴金《要不
要制订“文艺法”?》:“现在形势大好。不过所谓‘大好’也有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解释”。
二、主张 [ zhǔ zhāng ]
1、对于如何行动持有某种见解:他~马上动身。
2、对于如何行动所持有的见解:自作~。这两种~都有理由。
《红楼梦》第三二回:“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

观点是什么

6. 观点的介绍

观点:处于一定立场,分析事物利弊和适用性的表达。观念:观,看的意思,念,理念、概念,意思就是对待事物的看法和理念!另一种说法是:观,拆开来是又、见。念,拆开来是今、心。观念=又见今心,意思是又看见了今天的心态。一般针对新事物、新观念而言!

7. 观点的其它相关

观点采择1. 概念解释观点采择(Perspective-taking),经常被形象地比喻为“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对于这一概念的定义主要有三种:Rubin(1978)认为:观点采择是指个体把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区分并协调起来的能力。Selman(1980)认为:观点采择是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以及发现这些观点之间的关系的能力。Shantz(1983)认为:观点采择表现为一个过程,它是一个人依据我们关于人类行为的一般知识,结合可以从直接的情景中获取的任何具体信息,对在一定情景中突出的角色特性的意义作出了猜测的过程。皮亚杰认为的自我中心是认知方面的,而我们多是将自我中心与社会学上的利己主义联系起来的。要理解观点采择和自我中心之间的关系,就要提到锚定调节理论。锚定调节理论是指:人们在采择他人观点的时候不是把自己的观点放在一边,而是把它作为一个起点,或者一个判断的立足点。成人会同时考虑其他人有他们自己动机,信念和背景,所以对于同样的刺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知和理解,因此他们认为这个自我中心需要用判断来调节他们自己和别人之间的差别。2. 研究表明人们在社交中,观点采择会使人们对社交的公平感下降,在实际采取行动时比不进行观点采择更加自我中心。也就是说,当我们用观点采择考虑他人的想法时,会认为别人是自私的,觉得存在着不公平,于是自己也更加以自我为中心了。想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当我们认为别人很自私的时候,自己心理难免不平衡,也想自私一回,于是就出现了两种情况,有的人因为超我比较重,虽然心理不平衡,可还是选择不自私,还有的人就会受到这样认知的影响,而选择以自我为中心处事。这样说来,观点采择就有两种作用,一种是促进合作,更为别人着想,另一种就是会让人更加会自己考虑,更加自私地处理问题。这样的认知过程仿佛就有些复杂,但确实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可我们也可以选择采择的内容,采择别人善意的观点,采择别人恶意的观点,我想结果是不一样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也许大家习惯以一种善意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相信世上的好人很多,也把别人想得简单美好,当介绍到这样一种观点时,我有点明白了以前的困惑。我和好友会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会复杂,有的人会如此自私。也许他们把这个世界想得很复杂,很黑暗,是一种自我保护吗?为了自己不受伤害,他们也选择了以自我为中心。

观点的其它相关

8. 什么叫做观点,观点是什么?

观点:处于一定立场,分析事物利弊和适用性的表达。
观念:观,看的意思,念,理念、概念,意思就是对待事物的看法和理念!
另一种说法是:观,拆开来是又、见。念,拆开来是今、心。观念=又见今心,意思是又看见了今天的心态。一般针对新事物、新观念而言。
扩展资料引证解释:
1、观察事物时所处的立场或出发点
例:不可能理解另外一个人的观点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果子外面的一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做假种皮。——《南州六月荔枝丹》
2、专指政治观点。从一定的阶级利益出发所形成的对事物或问题的看法。
例: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即阶级分析的方法,作几次周密的调查,乃是了解情况的最基本的方法。——《农村调查序言》
3、从一定的立场或角度出发,对事物或问题所持的看法。
例:徐兴业《金瓯缺》第四章:“她既要用自己的观点,又要用 嚲娘 的观点来观察 马扩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