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山房记的原文

2024-05-13

1. 李君山房记的原文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现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辞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李君山房记的原文

2. 李君山房记的译文

象牙、犀角、珍珠、宝玉等奇异珍贵之物,能让人看了感到愉悦,然而不适于实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能适于实用,但用过就败坏,索取就穷尽。能让人看了感到愉悦,而又适于实用;用它而不坏,取它而不尽:贤和不贤的收获,各凭他们的才华;仁者和智者的见解,各随他们的天分;尽管才华天分各不相同,然而只要求取就没有人无收获的,只有书啊!孔子这样的圣人,他的学习一定从读书开始。在这个时候,只有周朝的拄下史老聃掌管很多书。韩宣子到鲁国,然后见到《易象》和《鲁春秋》。季札被中原诸侯国邀请,然后才能听到《诗经》的风、雅、颂。而楚国只有左史倚相,能读到《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读书人生在这个时代,能见到六经的大概没有多少,他们的学习可说是很困难的,然而对礼乐都很熟悉,道德修养都很深厚,不是后代的君子所能赶上的。从秦汉以来,写文章的人更多,造纸方法和文字笔画一天比一天趋向简便,而书也更多,世人没有谁不拥有。然而学习的人愈加地马虎不认真。什么道理呢?我还赶上看见老儒先辈,自称他们年轻时,要想求取《史记》《汉书》而不能得到;侥幸得到了,都亲手抄写,日夜诵读,惟恐来不及读。近年书商展转翻刻,诸子百家的书,一天要流传一万张纸,书对学习的人来说,多而且容易获取到这样的地步,他们的文章学术,理应超过前人好多倍,然而年轻的科举士子,都把书捆起来不读,谈吐没有根底,这又是什么道理呢?我的朋友李公择,年轻时在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的僧房中读书。公择离开后,山中人怀念他,把他住过的僧房命名为“李氏山房”,藏书共九千多卷。公择涉猎其流,探索其源以后,吸取它们的精华,咀嚼它们的韵味,而转化为自己的学养,表述在文章上,落实在行动上,而在当代出名了。然而书还是和先前一样,未曾稍有损坏。他将它赠送给后来之人,供他们无穷无尽的索求,而满足不同才分的人各自相应的需求。因此不把书藏在家中,而藏在先前所居的僧房。这是仁者的心思啊!我既衰弱又生病,没有什么可被世人利用,希望能有数年的空闲,全部读完那些未曾见过的书。而庐山本来想去游览但不能成行,(如能成行)恐怕我将终老在那里了。我将全部打开公择的藏书,拾取他丢弃的书来充实自己,或许有益吧?公择要求我写篇文章以作藏书记,于是替他写了几句,仗后来主人知道从前君子读书的困难,而现在求学的人有书却不读是可惜的。

3. 李君山房记的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与辛弃疾共称为“苏辛”。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年—1066年)、弟弟苏辙(1039年—1112年)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

李君山房记的作者介绍

4. 《李君山房记》苏轼

  李君山房记
  苏  轼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现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
  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辞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译文]    
  象牙、犀角、珍珠、宝玉等奇异珍贵之物,能让人看了感到愉悦,然而不适于实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能适于实用,但用过就败坏,索取就穷尽。能让人看了感到愉悦,而又适于实用;用它而不坏,取它而不尽:贤和不贤的收获,各凭他们的才华;仁者和智者的见解,各随他们的天分;尽管才华天分各不相同,然而只要求取就没有人无收获的,只有书啊!
  孔子这样的圣人,他的学习一定从读书开始。在这个时候,只有周朝的拄下史老聃掌管很多书。韩宣子到鲁国,然后见到《易象》和《鲁春秋》。季札被中原诸侯国邀请,然后才能听到《诗经》的风、雅、颂。而楚国只有左史倚相,能读到《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读书人生在这个时代,能见到六经的大概没有多少,他们的学习可说是很困难的,然而对礼乐都很熟悉,道德修养都很深厚,不是后代的君子所能赶上的。
  从秦汉以来,写文章的人更多,造纸方法和文字笔画一天比一天趋向简便,而书也更多,世人没有谁不拥有。然而学习的人愈加地马虎不认真。什么道理呢?我还赶上看见老儒先辈,自称他们年轻时,要想求取《史记》《汉书》而不能得到;侥幸得到了,都亲手抄写,日夜诵读,惟恐来不及读。近年书商展转翻刻,诸子百家的书,一天要流传一万张纸,书对学习的人来说,多而且容易获取到这样的地步,他们的文章学术,理应超过前人好多倍,然而年轻的科举士子,都把书捆起来不读,谈吐没有根底,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我的朋友李公择,年轻时在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的僧房中读书。公择离开后,山中人怀念他,把他住过的僧房命名为“李氏山房”,藏书共九千多卷。公择涉猎其流,探索其源以后,吸取它们的精华,咀嚼它们的韵味,而转化为自己的学养,表述在文章上,落实在行动上,而在当代出名了。然而书还是和先前一样,未曾稍有损坏。他将它赠送给后来之人,供他们无穷无尽的索求,而满足不同才分的人各自相应的需求。因此不把书藏在家中,而藏在先前所居的僧房。这是仁者的心思啊! 
  我既衰弱又生病,没有什么可被世人利用,希望能有数年的空闲,全部读完那些未曾见过的书。而庐山本来想去游览但不能成行,(如能成行)恐怕我将终老在那里了。我将全部打开公择的藏书,拾取他丢弃的书来充实自己,或许有益吧?公择要求我写篇文章以作藏书记,于是替他写了几句,仗后来主人知道从前君子读书的困难,而现在求学的人有书却不读是可惜的。

5. 李君山房记阅读理解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
  
 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辞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 弊:坏
  
 B.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 苟:马虎
  
 C.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 涉:渡过
  
 D.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 遗:赠给
  
 1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B.①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 ②不求闻达于诸侯
  
 C.①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
  
 D.①公择既已涉其流 ②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13、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B、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C、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D、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1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①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
  
 译文:
  
 ③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
  
 译文:

李君山房记阅读理解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