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的利器——《金字塔原理》

2024-05-16

1. 逻辑思维的利器——《金字塔原理》

有一位残暴的国王,总是毫不留情地将反对他的人处死。有一次,一位正直的大臣在朝堂上向他进谏。国王对此大臣的不满由来已久,这一次更是不悦,想要处大臣以死刑。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呢?很快,大臣就被国王捏造了一项死罪。
  
 但是国王又怕人们觉得自己太残暴,引起众怒。便对大臣说:“看在你过往的功劳上,现在给你一个机会,回答我一个问题,如果答对了,我就赦免你的死罪”大臣知道国王的凶险的目的,但即如此,也没有放弃最后这份求生的可能。便接受了国王的提议。
  
 国王问道:“你猜我现在心里想什么?”阴险的国王早已想好了问题,并且觉得无论大臣无论说什么,他都可以说非他所想。这个反对他的大臣终究是难逃一死的。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大臣略加思索便回答道:“您想处死我。”国王愣了一下,只好把大臣放了。好险啊!幸好大臣有清晰的逻辑思维,这才使自己免遭于难。按照国王定的条件,无论答对答错,他都不能处死大臣。
  
 清晰的逻辑思维可以救命,更可以指导我们解决日常所遇到的各种难题。 汇报工作的时候大脑一片空白,写一份报告不知道如何表述清楚,写了半天的文章找不到中心思想,面试的时候不知道如何作自我介绍……很明显,你缺乏逻辑思维能力。 
  
 曾作为麦肯锡每一个女性咨询顾问的芭芭拉.明托所著的《金字塔原理》,给我们介绍了如何建立表达、思考及解决问题的逻辑, 能帮助你“想清楚,说明白,知道怎么说、说什么”。
  
 
                                          
 
  
  
 要提升表达,沟通和思考的能力,必须要掌握逻辑思维的原理和思考架构。一个完整的逻辑思维结构就像一个金字塔。最上面是指结果,结论和目标。中间是本持,底层则是表象。了解了金字塔原理,我们就能够根据表象来分析本质,根据本质来确定结果。最终看清楚最终的目标。
  
 在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四个重点:
  
 结论先行。先提出总结性思想,再提出被总结的具体思想。
  
 以上统下。事先对需要传达的思想进行归类和概括。按自上而下的顺序呈现,受者就更容易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归类分组。大脑会认为同时发生的任何事物之间都有着某种关联,并且会将这些具有共性的事物按某种逻辑模式组织起来。
  
 逻辑递进。分组以后,还必须找出其逻辑关系,进行抽象概括,形成类似金字塔的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
  
 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无效沟通,家人朋友之间产生误解,或者工作效率大打折扣。要如何提升沟通能力呢,按照金字塔原理,可以分成以下四步走:
  
 1. 首先找到对方的需要点,满足对方利润。说对方想听话,沟通就会顺畅许多,自然效率得到提升
  
 2. 学会用金字塔逻辑结构来表达。以自上而下的形式,先说最重要的,再说次要的,再到各个细节
  
 3. 学会分门别类。也就是分类组合,把各种相同的东西联系起来,分组后再做整体的链接,形成相互联的金字塔,让受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4. 建立裙带关系,在各个关系之间架起梯子,层层递进到最后目标。
  
 金字塔原理是可以用来在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式,在书面表达上,可以搭建逻辑清晰的框架结构,缩短写作时间,减少修改次数,让人看得懂,愿意看,记得住。
  
 在写作上,作者强调了序言的重要性。序言说明某种背景,这种背景中发生了某种冲突,从而引发了某种疑问,而整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回答该疑问。序言可以长至2-3段,最多四段。用讲故事的形式,先同读者传递简单易懂,容易接受的信息,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全篇的思想。
  
 金字塔原理是一种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简单易懂的思考方式 、沟通方式、规范动作。它适用于所有希望提高思考、讲话、写作、讲课、管理下属及解决问题逻辑性、条理性、效果和效率的人。当然,实际运用金字塔原理需要有相当的毅力,需要反复不断地刻意练习,当你把它修炼成思维的利器,必将无往而不胜。

逻辑思维的利器——《金字塔原理》

2. 《金字塔原理》---如何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同样是给领导汇报一项工作进展,有的人得到老板的肯定和青睐,有的职场小白被老板赶出会议室。为什么?是因为表达方式不同,被老板肯定和欣赏的人一定是说出了老板想要听到的内容。他知道老板想要听什么,说的内容跟老板的需求点和关注点一致。
  
 在我们生活中,不会说话的人是挺吃亏的。说话和写作一样,不仅仅包括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和逻辑能力。说话还体现一个人的情商高低。不会说话的本质就是因为思维逻辑混乱导致的,那么我们如何来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呢?
  
  
 
                                          
 
  
 这本书的作者是芭芭拉·明托,她是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第一位女咨询顾问,毕业于哈佛大学。这本书的厉害之处不仅仅是广泛应用在学习和工作上,是政界,商界和教育界的逻辑思维教科书。而且只要你认真阅读后,让你的大脑在任何需要梳理思路的时候,自动运用金字塔逻辑思维方法解决问题。这本书教你思考,写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本书读起来还是挺枯燥的,书中并没有详尽地说明举例说明逻辑思考问题的具体应用操作,只是用了极其简单的例子说明大脑在活动时的思维方法。
  
  
  1,什么是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顾名思义,塔尖是结论,一般我们形容一个人的成就。最下面第一层是最宽的,越往上越窄。金字塔原理表达逻辑结果是一个整体的逻辑思维知识体系,比如你想说明白一件事情,首先要知道说什么,然后怎么说。分析别人想听什么,想要什么。表达的时候先说结果再说过程。每一个表达主题都会有一个中心思想,比如演讲和汇报工作都会用的方式。
  
  
  2,构建金字塔原理的内容有四个方面: 
  
 a, 结论先行 
  
 写作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表达先说结果再说过程。结论放在金字塔的塔尖。
  
  
 b, 以上统下 
  
 先提出总结性思想,在提出被总结的具体思想。这是最最清楚的写作顺序。
  
  
 c, 归类分组 
  
 如果作者传达给读者的思想事先经过归类和分组,读者就更容易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文章结构也会更清楚有条理。
  
 d, 逻辑递进 
  
 如果写作者不预先告诉读者某一组思想之间的逻辑关系,读着很可能会认为某一组中的思想之间根本没有任何联系。读者未必能做出跟你相同的理解,因为读者的知识背景和理解能力各不相同。
  
  
 
  
  3,金字塔原理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四个步骤: 
  
  
 a,  找到他人关心点,满足他人利益。 
  
 在商界中经常听到有人说利他思维,的确,人的天性决定人都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感兴趣。比如跟客户合作,能顺利合作一定是要满足客户的需求和利益。和合作之前我们就要找出客户的兴趣点,关注点,需求点。
  
  
 b,  学会金字塔逻辑结构,上下和下上。 
  
 如果用来表达,说清楚一件事情,就用自上而下的结构方式。先说结论再说过程。
  
 如果用来思考,类似推理这种,通过一层层事情揭露真相和证明结果的就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先分析原因再得出结论。
  
  
 c,  要学会分门别类,有利于增强记忆和加深理解。 
  
 对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就相当于进行了大脑加工,能增强记忆和加深理解。
  
  
 d,  学会建立裙带关系,层层递进直到最后的目标。 
  
 我们学到了新的知识,要和旧知识联结起来,形成网状结构状的知识链,被大脑牢牢记住。建立裙带关系,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比如我感冒了有哪些原因?主观原因有哪些,客观原因有哪些,一系列的因素导致感冒的结果。
  
  
 
  
 电影《教父》中有句话:“ 花半秒就能看清事物本质的人,和花大半辈子都看不清事情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逻辑思维能力就是通过表象看清事物的本质的能力。所以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有多重要不言而喻。
  
 《少有人走的路》有句名言:“  如果你解决不了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无你是商界人士,学界人士,教师,医生和记者,只要你在日常工作中需要与人沟通,你都需要解决问题。学会并运用金字塔原理提升逻辑思维能力,你的想法很快会付诸实践。一定会成为一个能解决问题的高手。

3. 讲逻辑—金字塔原理

我在蚂蚁私塾拆书训练营学习如何拆书,这是我拆的第一本书。
  
 【书籍】
  
  
   《金字塔原理》
  
   【全书结构框架】
  
 1、金字塔原理的优势和基本结构
  
 2、构建一个金字塔的方法
  
 3、构建逻辑和应用逻辑的顺序
  
 4、结构化分析问题
  
 5、呈现金字塔
  
   【第一章主题】
  
   金字塔原理的优势和基本结构
  
   【第一章内容】
  
 好好说话的开场一直是:脑子想得通,说话才能说通,说话说得通,做事才能做通。
  
   
  
 通过这句话我们知道了三件事:想清楚,说明白,知道说什么,《全字塔原理》就是这样一本介绍了清晰的展现思路的方法,能够让我们重点突出,逻辑清晰的有用书籍。
  
   
  
 我们希望在与人沟通或者写文章的时候,能够说在点子上,逻辑清晰,快速产生共鸣,达成共识。
  
   
  
 首先,我们需要想清楚三件事:
  
   1、谁是我们的受众(听众、读者)
  
   2、他们想听什么。
  
   3、他们要怎么听,喜欢怎样的方式
  
   
  
 可以这样解释金字塔原理,任何事情都可以归纳出一个中心论点, 而中心论点可由三至七个论据支持,这些一级论据本身也可以是论点,被二级的三至七个论据支持,如此延伸,状如金字塔。
  
   
  
 如此,金字塔原理的结构也就出来了:
  
  1、结论先行:每篇文章,每次讲话只有一个中心思想。
  
 2、以下统上:每一层次上的思想必须是对下一层次思想的总结概括。
  
 3、归类分组:每一组中的思想必须归属于同一逻辑范畴。
  
 4、逻辑递进,每一组中的思想必究须按照逻辑顺序排列。
  
 总结成一句话:先重要,后次要;先总结,后具体;先框架,后细节;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先论点,后论据。
  
 金字塔原理在运用时要做到自上而下表达,自下而上思考,纵向总结概括,横向归类分组,序言讲故事,标题提炼思想精华。
  
 要去关注、挖掘受众意图、需求点、利益点、关注点和兴趣点,想清说什么,怎么说,掌握表达的标准结构。
  
 说了这么多,如何消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呢?先想一想,我们在与人沟通的时候,有没有过在说了大段的话语的时候,听的人并没有理解我们的意思是什么,或者在写文章的时候,明明自己觉得条理清晰,可是看的人却觉得不甚理解。
  
 如果你的文章被读者认为是条理不清,很可能是因为你表达思想的顺序与读者的理解力发生了矛盾。
  
 读者最容易理解的顺序是:先了解主要的、抽象的思想,然后了解次要的、具体的、为主要思想提供支持的思想。也就是先搭建起一幢房屋,再往里面添家具,同时可以描绘家具的颜色,气味,形态,位置。
  
 这是因为抽象的思想大多约定俗成而具体思想需要更深入的描写和思考,主要思想是从次要思想概括总结得出的。
  
 这样再写一遍,首先表达主要思想,使读者对作者的观点产生某种疑问,而下一层次上的思想将回答这些疑问。通过不断进行疑问/回答式的对话,读者更容易了解文章中的全部思想。
  
 书中有一个很好的例子: 
  
 你老公/老婆/男朋友/女朋友让你去超市帮忙买点东西,你问宝贝儿需要点啥?
  
 对方说:亲爱的,我想要吃苹果,鸡蛋,芥蓝,香蕉好像也不错,那来两瓶酸奶吧!哦对了超市二楼不是新开一家蛋糕店吗?你记得去奶制品区买几盒皮蛋,帮我看看自动吸尘机没有器人降价了,一定要买橘子和西红柿。
  
 啥???????你再说一遍....我还是记不住!
  
 有科学家提出,我们大脑的短期记忆无法一次容纳约7个以上的记忆项目,这就意味着,当大脑发现需要处理的项目超过4个或5个时,就会开始将其归类到不同的逻辑范畴中,以便于记忆。
  
 例子中,我们可以把水果归为一类,蛋奶制品归为类,蔬菜归为类,这样就很可能记住。
  
 但这样是不够的,还需要找出逻辑关系,将大脑所记忆的9个项目变成3个项目。使得你思维的抽象程度提高了一层。
  
 在写作中,你要表达的思想就是每组思想的逻辑关系直接蕴涵的思想,也就是说,每组中的思想都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筹。检查你将思想分组的一个简便方法,就是你是否能够用单一名词表示该组的所有思想。
  
 【第二章主题】
  
 构建一个金字塔的方法
  
 【第二章内容】
  
 有时候我们只知道大致要写些什么,并不清楚具体要表达的是什么,如何表达更好。即使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一个金字塔结构,还是会有这种不确定感。
  
 了解我们的“成品”之后,利用你所知道的知识,就可以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的构建金字塔结构了。
  
 自上而下法:
  
 先抛结论,然后列出几点来支持自己的结论,再层层详细展开。
  
 当自己心中对问题已有思路,就差清晰的表达出来时,适合用自上而下法,这通常比自下而上法更容易,因为你最容易确定的东西就是文章的主题,以及读者对主题要了解的情况。
  
 步骤:
  
 1、提出主要思想
  
 2、设想受众的主要疑问
  
 3、写序言:背景—冲突—疑问—回答
  
 4、与受众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
  
 5、对受众的新疑问,重复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
  
 通过总结的步骤可以看出,自上而下法使得作者在构思时要先获取与读者的疑问有关的信息,要全面的考虑该疑问,不是只考虑一部分。
  
 如果作者在写作时遵循了这种自上而下法,读者也非常容易的理解作者的全部思想。
  
 自下而上法
  
 当你还没想清楚的时候,无法构建出金字塔的顶端,那么我们可以先向下移动一个层次处着手。即:先归类分组,然后概括每组思想,最后提炼主题,完善整个思考过程。文章还是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写出来,较为直观。
  
 步骤:
  
 1、列出想要表达的所有思想观点
  
 2、找出各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3、总结结论
  
 先找出所要表达出的所有问题和解决方案,从问题中看出有哪些存在逻辑关系(因果、时间等),对这些逻辑关系进行梳理,最后得出结论。当读者同意所得出的结论,才不会再找可疑之处。
  
 对于刚刚尝试用金字塔原理来写作或者表达的小伙伴们来说,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用好金字塔结构,就要按照金字塔结构的整体去表达。
  
 初学者注意事项:
  
 1、先搭结构
  
 2、序言写背景
  
 3、背景多花时间,不要省略
  
 4、序言是读者对于真实性提出质疑的地方
  
 5、归纳推理优于演绎推理
  
 
  
  
 【第三章主题】
  
 构建逻辑和应用逻辑的顺序
  
 【第三章内容】
  
 说了这么多天,我们建立起了自己的金字塔结构,但还要完善一下,在每下层级都要有一个逻辑关系,可以自己构建出一种逻辑关系。
  
 金字塔结构的24字真言:思考自下而上,表述自上而下,纵向引发问题,横向回答问题。
  
 现在流行的文章,不论观点类还是干货类,文章可归纳分组一下三种:
  
 1、时间顺序
  
 2、结构顺序
  
 3、程度顺序
  
 时间顺序
  
 有时间性,按照时间的先后采取行动的顺序,依次表述达到某一结果必须采取的行动。这个顺序可以是实际的行动步骤也可以是在大脑中思维过程得出的结论。
  
 在出现逻辑不清的情况时,可以依据结果寻找原因,这是在过程步骤太多,流程太长时,常常无法分辨出原因和结果。
  
 在思维过程中,得出的结论是基于一些隐含的逻辑思路,当认识到这一点,可以帮助明确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结构顺序
  
 当作者使用示意图、地图、图画或者照片等想想某事物时的顺序。在绘制“XX图”时,通常需要将整体分割成部分,或者将部分组成整体。
  
 想象的“某事物”既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概念性的;可以是物体,也可以是一个过程。
  
 在将整体分成部分时要保证各部分之间相互独立,没有重叠;所有部分已经完全穷尽,没有遗漏。
  
 一旦建立起逻辑结构,就可以按照自上而下,自左而右的顺序描述各个部分。
  
 程度顺序
  
 问题与问题之间具有某种共同特性,使作者能够将其列为某一特定种类的问题。区别在于每个问题所具有的共性的程度不同,因此可以按照重要性或者程度从高到低排列。
  
 每个程度不同的问题之间要有排他性,要指明所有问题是具有共同特性的,先强后弱,先重要后次要。
  
 在金字塔结构中,位于金字塔结构每一层次上的思想,都必须是下一层次思想的提炼、概括、总结。这些句子不仅要回答文章主题思想引起的读者的新疑问,还要呈现出文章的框架结构。
  
 本篇最后强调,如何找出各结论之间的共性:
  
 1、列出一些可能值得思考的思想
  
 2、寻找这些思想间更为密切的关系
  
 3、完成归纳跃进,概括出主题思想
  
 
  
  
 【第四章主题】
  
 结构化分析问题
  
 【第四章内容】
  
 判断问题是否存在,要看得到的结果与希望得到的结果之间是否有差距。
  
 界定问题的框架按照逻辑顺序介绍了大部分问题的构成因素,把这些要素写于序言中。界定问题的框架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建立思想的金字塔结构、交流解决方案的第一步。
  
 从界定问题到找到解决方案,要经过对问题实际分析产生的原因,并评估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
  
 界定问题框架的价值在于它能指导你在寻找有效解决方案时,提高找到问题原因和进行结构化分析的效率。
  
 分析问题的标准流程是:
  
 收集信息—描述发现—得出结论—提出方案
  
 使用逻辑树可以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1、是否有问题
  
 2、问题在哪里
  
 3、为什么存在
  
 4、我们能做什么
  
 5、我们应该做什么
  
 列出问题,针对每一步开始寻找解决方案。将各种可能性从逻辑上加以展开,以便确定一套最终方案。
  
 某一个问题的时候,你的分组思想可能来源于指导你的分析的某种结构。把你的思想和这些结构相对照,可以帮助你证实它们在逻辑上是有效的。
  
 这章探讨的方法,包括界定问题、诊断框架和逻辑树,都有双重功能。它可以使解决问题的系统性工作变得更加容易,更加专注于受众的疑问,找出所有原因及相对应的解决办法。同时大大减少了在最终文稿里组织和交流思想的工作量。
  
 
  
  
 【第五章主题】
  
 呈现金字塔
  
 【第五章内容】
  
 一旦找到了金字塔的逻辑关系,在纸面上还是屏幕上展示你的思想时,需要确保能加强组成金字塔的思想之间的逻辑性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受众能一目了然抓住构成金字塔结构思想的不同层级。
  
 在书面上呈现金字塔
  
 写作长篇文章时最常见的方法有:
  
 1、多级标题法
  
 2、下划线法
  
 3、数字编号法
  
 4、行首缩进法
  
 5、项目符号法
  
 无论哪种方法,目的都是便于读者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以及所有各类型的支持性观点。
  
 采用的格式必须符合你的论述层次,能凸显出文章的框架结构,上下文之间要有过渡。注意论点的措辞,说明论点的信息越少越好,必须坚决把论点限制在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框架内。
  
 在PPT中呈现金字塔
  
 大多数人都愿意通过口头而不是书面表达组成金字塔的思想观点,在他们想象中,视觉演示只是以PPT的形式作报告,把结构转换成幻灯片,再加一些图表,站起来解释一番就好。
  
 实际上视觉演示是面向现场观众,大部分的工作是预测观众可能有的反应,并努力让他们集中注意力,也就是说,你要取悦观众。
  
 因此,你要会“作秀”。“作秀”需要一些视觉元素,还要考虑一些如时机、节奏和悬念等的无形因素。好的幻灯片总是尽可能直接简单地传递传递信息,不把文字浪费在可以通过口头表达的转折性会介绍性语言上。
  
 有几点基本规则:
  
 1、文字幻灯片只包含最重要的、经过分组和总结的思想,叙述时应简洁
  
 2、PPT应图文并茂,使用各种图表、示意图,更形象直观,有冲击力
  
 3、PPT应呈现经过深思熟虑的故事梗概和剧本
  
 4、说明PPT的框架结构
  
 5、强调重要的思想、观点、结论、论点、建议等
  
 6、阐明单用文字难以说清楚的数据、关系
  
 在字里行间呈现金字塔
  
 要做到条理清晰,至少有两个步骤:先决定要说明的思想或证明的论点,然后用文字表现。
  
 文章要能做到清楚的表达你的思想观点,并能让读者在接受你观点时感到愉悦。可以用图像来进行理性思维,图像能把大量事实总合成简单抽象的概念。简单说就是画思维导图。
  
 全书的最后,借威廉·明托教授的教诲共勉:写作时,你好像一位司令官,指挥着千军万马,排队通过一个你每次只能通过一个人的狭隘关口,而你的读者则在另一边迎接,将部队进行重新编队和重新组织。无论主题多么大或者多么复杂,你只能以这种方式表达。

讲逻辑—金字塔原理

4. 《金字塔原理》:什么是逻辑思维能力?为什么要有逻辑思维能力?

 什么是逻辑思维能力?如何练就逻辑思维能力?   相信这是很多职场人都迫切想要了解并渴望拥有的一项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欠缺拉低了很多人的办事效率,并最终影响了升职加薪的速度,可以说,逻辑思维能力这个看似简单但很多人都不具备的软实力,已经困扰了很多人。   面对同一件事,同一个问题,有逻辑和没逻辑的人在表达和处理问题时的表现可以说是天差地别。有逻辑的人给人一种聪明伶俐和靠谱的感觉,而没逻辑的人说话容易让人产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很难获得对方的信任。   假如你遇到一个同事,问他去不去吃饭,结果他说“我刚刚遇到了小王,所以现在不想吃饭。”这就是说话没逻辑,因为看不出“遇到小王”与“不想吃饭”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果同事这样回答你,你也许会想为什么遇到小王就不去吃饭了?是不是在搪塞我?   而如果说“我现在不想去吃饭,因为小王的零食都被我吃了。”这就合乎逻辑,令人信服。   现在很多职场新人在写报告时也会出现逻辑混乱的问题。报告上面的内容没标序号、内容分散、意群分散,读着前面的句子,突然断了逻辑,读到中间时,感觉和前面讲的是同一个意思,好好的报告还需要你去总结、二次提炼才明白汇报人表达的意思。读这种报告,估计你想打人的心都有了。   这些都说明了缺乏逻辑性对日常工作和人际交流会产生多么消极的影响。   当然逻辑性是可以通过训练增强的,而芭芭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就能帮助我们提高表达、思考与解决问题的逻辑性。
                                            那什么是金字塔原理呢?    所谓金字塔原理,具象化来看就是一个正立的三角形,它所搭建的逻辑思维结构就和正立的三角形一样。   金字塔原理的塔尖就是一个中心论点,而它的下一级由支撑这个中心论点的三至七个论据组成。同时,下一级的论据本身也可以是论点,再被下一级的三至七个论据支持。以此类推,若被画在纸上,形状就像是一座金字塔。   当然了解这些还不够,想对金字塔原理有个清晰的认知,还要知道它的四大特点!   1.结论先行。结论先行,指的是一段信息只有一个结论,并且要放在开头。   2.以上统下。以上统下,指的是给出一个结论时,下面应有论据支撑。   3.归类分组。归类分组,意思时每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范畴。比如西瓜、土豆、桃子、香蕉、洋葱这些蔬果,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两组,水果类和蔬菜类。西瓜、桃子、香蕉属于水果类,土豆洋葱属于蔬菜类。将香蕉放在蔬菜类别之下,就不是归类分组,而是逻辑混乱。   4.逻辑递进。逻辑递进,意思是每组中的思想必须按照逻辑顺序来梳理。书中给出了4种逻辑顺序,分别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重要性顺序和演绎顺序。
                                           了解了“金字塔原理”的概念之后,也许你会有另一个疑问,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能让我们更有逻辑性,令我们的观点鲜明、重点突出、思路清晰,这只是表面原因。而需要学习金字塔原理的最根本原因是,我们大脑具有的两大特点,第一,大脑一次性记不住超过7个及以上思想、概念或项目;第二,大脑倾向于在复杂的事物中找出逻辑关系。这两大特点决定着我们必须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金字塔原理教给我们的法则将想说的、想做的经过逻辑分析后展现出来,这样别人才不至于听不懂、记不住我们的话,如此才能高效的交流与处理问题。
    首先是第一个特点,大脑一次性记不住超过7个及以上事务。    举个例子,你要出去买报纸,问妻子需要带什么?妻子告诉你她想吃葡萄,然后再买一箱牛奶给孩子。   妻子走进厨房,看了看土豆和鸡蛋没了,于是又让你带1斤土豆和一打鸡蛋,你准备出门时,妻子又说,再买些胡萝卜、橘子、咸鸭蛋,在你等电梯时,妻子追出来跟你说,再带点苹果。   如果不写在纸条上,相信你回来时妻子会大失所望,因为你可能只买了报纸和葡萄。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无法一次性记住7个及以上的东西,这就是乔治.A.米勒提出的奇妙的数字7理论。米勒认为,大脑的短期记忆无法一次性容纳7个以上的记忆项目,比较容易记住3个,当然最容易记住的是1个项目。   只听一遍,大家确实很难记住这九种食物,葡萄、 橘子、 牛奶 、咸鸭蛋 、土豆、 苹果 、鸡蛋、 酸奶、 胡萝卜。但若将这九种食物分成三组,蛋奶、水果和蔬菜类,这样我们就无需记住九种食物,而只需记住三组,这样不但减少大脑负荷,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思维抽象程度。   大脑一次性记不住超过7个及以上事务意味着,当我们想要一次性表达复杂的内容时,就必须对它们进行逻辑分析,把它们归类分组到不同的逻辑范畴下,以便对方理解记忆,若不对它们进行逻辑分析,对方就要费很大的脑力进行记忆,这显然不是对方喜欢的表达方式,所以,为了提高沟通效率,学习金字塔原理很有必要。
    下面是大脑的第二大特点,大脑倾向于在混沌中找出事物的逻辑关系。 典型的例子就是,星座的发现与命名。古希腊人遥望星空,看到的是由距离相近的星星组成的图案,而不是一颗颗散乱无序的星星。他们把处在不同位置的星星组成的图形看成是自己熟悉的图像,比如天秤、水瓶、金牛、巨蟹等,并根据形状来给他们命名,用这种方式来记忆它们,这也是具备逻辑性的体现。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人的大脑天生是懒惰的,它不喜欢记忆,不喜欢思考,也害怕承担压力,所以大脑遇到复杂问题时的应对措施就是将他们简单化,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我们必须强化自己的逻辑性,以便更加高效的和别人交流以及快速的处理复杂事务。
                                           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大脑的运作方式,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它的特点。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运用金字塔原理,让我们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重点突出、思路清晰,那你自然会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

5. 《金字塔原理:搭建清晰的逻辑思维体系》

日常情景再现:
  
 我妈准备出去购物,问我需要买什么东西? 我说:“我说想吃草莓,还想要个酸奶”我妈刚要走出门口,我又说:“最好再买一包薯片和一盒脱脂牛奶,早餐没有牛奶了。”我妈好不容易走出了家门,我又补充一句说:“我还想要一包全麦面包和一些柠檬”
  
 预测下我妈能一样不落的都买回来吗?非常有可能,为什么呢?因为我妈了解我啊,知道我的饮食习惯,所以就算她想不起来具体某一个,她联想下日常生活,大概齐也就都买全了。
  
 但是在我们日常中,会接触不同的人,彼此并非都像母女关系一样亲密,试想,如果换成同事、朋友、同学,他们会全部记住吗?
  
 再比如,我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在单位,同事下楼时,要求帮忙带东西,如果你说的东西种类类似,且在一个地方就可以买到,大概率是可以买全的,如果你说了两种或两种以上彼此不想干的物品,很有可能会忘记一个或者只买回来其中几种。
  
 为什么种类相似的东西,貌似对方记忆起来相对容易些,种类不一致的就很容易遗忘呢?
  
 如果我跟我妈妈说:“妈,我想要水果,零食和牛奶。水果要:草莓和柠檬、零食要:薯片和全面面包、牛奶要:一个脱脂牛奶和一个酸奶。”如果这样表达是不是显得更清晰更有逻辑性呢?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想问题的时候能够清晰有条理,表达观点的时候又能言简意赅,让别人抓住重点呢?
  
 思考是为了表达,表达是思考的载体,一个想一个说,怎么想的就怎么说,貌似就是这样得来的吧。那么如何把想和说做到极致呢?
  
 笆芭拉的《金字塔原理》一书,为我们揭秘了其中的奥妙。这本书的副标题是: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逻辑。不仅教你如何表达和思考,还揭秘了表达思考背后的本质问题是逻辑能力,解决问题的逻辑能力。
  
  什么是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是表达逻辑的一种方式。
  
 那么该如何运用金字塔原理,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呢?
  
  金字塔原理的4个基本原则 
  
 在运用金字塔原理的时候,需要遵守这四个基本原则:
  
 1 结论先行:每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思想,并放在文章的最前面。
  
 2 以上统下:每一层次上的思想必须是对下一层次思想的总结概括。
  
 3 归类分组:每一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畴。
  
 4 逻辑递进:每一组中的思想必须按照逻辑顺序排列。
  
 先重要后次要,先总结后具体,先框架后细节,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先论点后论据。做到观点鲜明,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易于理解。
  
 我们可以在脑海中想象一个金字塔的模样,最上面是塔尖,从金字塔的最顶端开始,沿各个层级向下展开,到达底部的塔底。层层递进,就像是在塔尖到塔底之间架搭建了一条传送带,中间不能有间隔,否则容易发生物品掉落。
  
  如何构建金字塔结构 
  
   自上而下表达: 表达观点时采用自上而下的逻辑思维。
  
 比较下面两种表达方式那种更有吸引力
  
 1 他7年赚了100万。他毕业后先是在工厂打了两年工,又和城管打游击摆了1年的地摊,然后开始了自主创业,在第7年,实现了100万的财富收入。
  
 2 他先通过打工,又经历了摆地摊,后来自己创业,在7年的时间内赚到了100万。
  
 显然是第一种表达方式,这是为什么呢?
  
 读完后,对方肯定会想,他是怎么在7年内赚到100万的?赚钱真的这么容易嘛?他是通过什么方式赚到的?我能从中学习到什么?这就会激发想要继续听下去的欲望。然后再投其所好叙述事情的过程,顺理成章,一气呵成。
  
  要点: 先提出结论,然后不断提供能支持观点的思想,紧抓读者疑问进行回答。
  
  2 自下而上思考: 想问题的时候采用自下而上的逻辑思维。
  
 比如神探福尔摩斯,断案前期,都是从微小的地方发现线索后,顺藤摸瓜,不断搜集发现证据,然后在分析汇总找出关系,直到查出凶手。
  
  要点: 尽可能列出所有的思考的要点,找出关系,进行分类,提炼观点
  
 由此可以看出不论是表达观点还是思考问题的背后都无法脱离逻辑思维体系。
  
  逻辑思维体系又从何而来呢?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一个人的知识体系决定思维质量,思维质量影响思维逻辑,思维逻辑最终又会作用于逻辑思维系统中,完成其伟大使命。而这所有的一切又都建立在底层知识体系之上。
  
 建立知识体系是我们一生的事业,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提高思维质量,培养健全完善的心智模型,搭建逻辑思维体系,才能成为超越90%以上的人,站上金字塔最顶端。

《金字塔原理:搭建清晰的逻辑思维体系》

6. 《金字塔原理》、《结构思考力》和《简单的逻辑学》

曾经读过一本《结构思考力》,其核心框架和思想都是基于金字塔原理来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赋领域”,对于逻辑思维能力我认为自己是有一定的先天基础的,但没有意识或者能力不足以做到提炼方法论。无论是《金字塔原理》还是《结构思考力》,读着都有种理所当然、本就如此的感觉,而《简单的逻辑学》让我意识到逻辑学上的严谨性以及有趣的逻辑误区和陷阱。重读《金》和《结》,整理一些对我有启发性的内容,以备今后温故知新。
  
  
  
 序言结构:
  
 背景:读了3本有联系的书。
  
 冲突:和“天赋领域”有重叠。
  
 疑问:还有读的价值吗?
  
 回答:有,且今后仍可回味。
  
 
  
  
  
  
  
  
 
  
 归根结底,原因只有一个——效率。
  
 1、沟通交流的效率(包括口头和书面),更精简的文字,更清晰的结构,可以让交流双方迅速猪猪重点。
  
 例如:汇报工作说结果,检讨工作说流程,请示工作说方案。
  
 在这样一个大框架结构下,在做进一步的细分,谈话双方在同样的默契下,有的放矢,沟通效率自然得到了提升。
  
  
  
 2、解决问题的效率(包括发现-分析-决策),在比较完善的金字塔结构中,思考会更加理性、全面,从而高效解决问题。
  
 人们总是习惯于“纵向分析”,当一个问题出现是,立刻抓住一个点,一条绿走到黑,而忽略了其他的因素和可能性,导致片面、狭隘,轻则带来个人的愚昧,重则造成整个团队、组织的沦陷。
  
 
  
  
 
  
  
  
 
  
 1、金字塔原理的原则:结论先行,以上推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
  
 结论先行,即我们所熟知的“总分”,先说重点,再讲该结论是怎么来的;
  
 以上推下:从上一层可以顺理成章的推断出下一层,自然、不跳跃;
  
 归类分组:把共同类型的元素放在一起形成小组,再对小组做进一步分析;
  
 逻辑递进:上下层级之间的逻辑关系应是递进的,而不是并列的罗列。
  
  
  
 2、金字塔结构
  
 金字塔结构就像一棵倒着的树,从我们想要的结论/目标出发,不断分层、细分。所谓目标,是我们要在这次沟通之后希望对方有哪些行为。所以,我们的金字塔必须是从受众出发的,他们对此会有什么疑问。
  
 纵向上:疑问-回答,进一步的疑问-进一步回答……
  
 横向上:运用归纳法/演绎法对问题做出回答。
  
                                          
 
  
 1、自上而下法
  
 确定主题/目标-设想受众的疑问-给出答案-检查背景和冲突是否能引起受众的疑问-证实答案-写出关键句要点
  
  
  
 自上而下的构建方式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每一个观点的提出都要充分设想受众会产生的疑问。
  
  
  
 2、自下而上法
  
 收集信息-分类-概括总结
  
 在收集阶段列出所有要点-找出要点之间的联系进行分类-概括总结得出结论。
  
 
  
  
  
  
 
  
 
  
 演绎推理更具有说服力:M属于P,S属于M,所以S属于P。
  
 归纳推理更容易理解:把相似的元素/观点进行归纳。可以按照:时间、结构、重要性的顺序进行归纳,如果出现断层,说明归纳的信息没有列举全面。
  
 分组的原则:互相独立不重叠,完全穷尽无遗漏(MECE原则)
  
 分组的方法:4象限法(找出两个核心要素;写出各自的两难困境,比如核心要素是“重要性”,两难困境就是“极其重要”和“完全不重要”;两个坐标轴交叉,构成4象限矩阵),
  
 
  
  
  
                                          
 注:本文比较抽象,都是方法论,没有举具体的栗子。枚举、归纳和演绎都是需要一定的见识和训练的,只有方法是不够的。
  
  
 
  
  
 ——END——

7. 金字塔原理――关于思考的逻辑

第二篇      思考的逻辑
  
 
                                          
 通常情况下,确定文章的主题和读者可能提出的疑问,想好序言,提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关键句要点,我们就可以使用疑问回答式的对话方式,在每一个关键句要点之下的层次上展开论述或者说明。
  
  
 
                                          
 当我们对文章结构的思考已深入到关键句层次的下一个层次,这时应该开始写作了。我们可以用罗列的方法将作者的思想排列出来,保证每组中的各个思想之间确实存在某种内在的逻辑关系,然后明确说明这种逻辑关系的隐含意义。
  
  
 如何才能从原文罗列的信息,找出修改后罗列的结论呢?首先要找出将这些思想联系起来的逻辑框架,并确定其逻辑顺序。然后概括总结出各种思想的隐含意义。
  
 
                                          
 第六章          应用逻辑顺序
  
  
 在归纳性的思想组中,我们需要选择一种逻辑顺序,因此必须掌握选择逻辑顺序的方法,以及判断选择是否正确。大脑的归纳分组分析活动,只有以下三种。
                                          
 一确定前因后果关系。代表一个过程和系统的一种行为,必定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2,将整体分割为部分,或将部分组成整体。首先划出行业结构图,然后确定在各个部分成功的必须要素,以及必须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与行业结构图中的各各部分的关系,互相一一对应,这种逻辑顺序就是结构顺序。
  
 3,将类似事物,按重要性归为一组。按照这个问题具有某种共性的不同程度,可以从重要到次重要,这种顺序就是程度顺序,也称为比较顺序和重要性顺序。
  
 如果任何一种思想是通过以上三种分析框架中的一种的得出,那么该组思想就必须按照上述之一的逻辑顺序组织。
  
 下面进一步介绍,逻辑顺序的知识以及如何应用这些知识检查我们的思路。
  
 时间顺序
  
 时间顺序是最容易理解的,一种逻辑顺序。也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我们只需要按照采取行动的顺序,依次表述达到某一结果,必须采取的行动步骤和行动性的思想。
  
 结构顺序。结构顺序就是当你使用示意图地图图画或者照片,想象某事物时的顺序。
  
 创建逻辑结构。要符合分组的,mece原则。及各个部分之间相互独立,没有重叠,有排他性,所有部分完全穷尽没有遗漏。一旦建立其逻辑结构,就可以按照自上而下,自左而右的顺序,依次描述各个部分。
  
 当然,我们也可以对我们的,已有逻辑结构提出修改和建议。写作时必须构思文章的结构,及早的发现错误和遗漏。
  
 程度顺序
  
 也称为重要性顺序,明确指明每组中的项目具有共同性,确保其所有具有该特性的项目列入该组。在每组中根据各个问题具有该特性的程度高低排序,最具有该特性的问题排在第一位,先强后弱先重要,后次要。确认某一组思想的划分,合理又完整。
  
 
                                          
 第七章    概括各组思想
  
  
 位于金字塔结构每一个层次上的思想都必须是对其下面一个层次,思想的提炼概括。确保思想属于同一组,应抽象提炼,概括思想精华。总结句避免使用缺乏思想的句子,否则,难以吸引和保持读者的注意力。另外,这种句子还会掩盖思考不完整的事实,使我们错失了一个进行有逻辑性和创造性思考的机会。那么应该怎样正确的概括呢,首先必须检查该属思想的分组基础,保证其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然后需要确定准备得出的概括性思想的语句类型。
  
 思想的表达方式可以是行动性语句,即告诉读者做什么事,也可以是描述性语句,即告诉读者关于某些事情的情况?概括行动性思想时,应说明采取行动后取得的结果。概括描述性思想时,说明这些思想具有的共同点含义。
  
 总结句要说明行动产生的结果,或者是目标。在将各行动联系起来前,先用明确的语句描述各行动,步骤流程,找出明显的因果关系,将每组中的行动步骤控制在五个以下。直接从这些行动步骤流程总结概括行动的结果,目标。
  
 总结句要使用明确的词汇。使用明确的语言表达最终结果的必要性,无论怎样强调也不过分,除非使用的语言达到了这要求,否则根本无法客观的,判断列出的行动步骤是否包括了所有应当包括的步骤。当说明一系列的行动步骤时,我们要有意的区分层次,以便将每一个层次上的行动步骤控制在五个以内,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楚的,看清某一过程的总体结构,也可以使我们在总结概括结果时考虑采用较少的行动步骤。
  
 直接概括行动的结果。将某一系列行动的所有步骤都理顺后,总结概括结果。总结概括性语句必须说明完成行动步骤后导致的直接结果,且措辞必须明确具体。用明确的语句表述行动,步骤流程等,然后区分不同的抽象层次,再直接从各行动步骤流程等总结概括出行动的结果。这种概括性的句子。既能引导读者按照你的思路去理解,也能使你检查行动步骤是否完整全面。
  
 找出个结论之间的共性。完成归纳跃进,概括出主题思想。找出结构上的共性。确定了概括性思想之后,我们就可以应用逻辑顺序的概念,检查信息系统是否还有什么问题,遗漏。适当的概括性语句的主要价值可以帮助我们减少文章的枯燥感,增加阅读者的兴趣。完成提炼总结概括得完整思考过程。
  
 
                                          
 通过这一章的论述,我们首先是自己明确了解各组思想之间的关系,然后向读者指明这种关系。作者认真思考和检查每一组思想,那么表达的思想将会非常清晰明确,具体,而且发现一些在此之前没有想到的有意义的思想。

金字塔原理――关于思考的逻辑

8. 金字塔原理-思考的逻辑小结

    金字塔原理的第二条规则规定:所有列入同一组中的思想必须具有某种逻辑顺序。这条规则可以保证你列入同一组中的思想确实属于这一组,还可以防止你一楼任何一组信息。所以,在我们平常的写作中,就需要这些逻辑顺序。这些逻辑顺序有三种:
  
             1.确定前因后果关系。  时间(步骤)顺序  
  
             2.将整体分割成部分,或将部分组成整体。  结构(空间)顺序  
  
             3.将类似事物按重要性归为一组。  程度(重要性)顺序  
  
 接下来我小结一下如何应用这三种逻辑顺序以及如何概括各组思想。
  
     在按照时间顺序组织的思想组中,你要按照采取行动的顺序(第一步、第二步。。。)依次表述达到某一结果必须采取的行动。该组中的思想可以是实际的行动步骤或行动性的思想,也可以是大脑隐含的思维过程得出的结论。两种情况下都有可能出现逻辑不清的情况。前一种是由于人们难以区分原因及结果,后一种是由于人们没有认识到其思维过程中已包含了某种逻辑过程。
  
      根据结果寻找原因 
  
      避免出现因果关系错误的方法就是假设自己采取了文中提到的每一项行动,并想象一下自己采取每项行动后产生的结果,就可以判断你必须采取的某项行动,是为了在时间上先于另一项行动,还是为了实现另一项行动。
  
      揭示隐含的逻辑思路 
  
     你得到的结论可能是基于某个隐含的逻辑过程。很多时候,人们列举的结论并没有明确说明其真实思想。
  
     结构顺序即当你使用示意图、地图、图画或照片想象某事物时的顺序。
  
  创建逻辑结构的原则 :
  
              1。各部分之间相互独立。 
  
              2.所有部分完全穷尽。 
  
  描述逻辑结构的顺序: 
  
             自上而下、自左向右。 
  
   重要性顺序:  
  
          明确指出魅族中的项目(思想、观点、问题等)列入该组。确保所有具有该特性的项目列入该组。在每组中,根据各个问题的重要性排序,先强后弱,先重要后次要。  (即先满足完全穷尽的原则,后按重要性排序。) 
  
 总结句应遵从的原则:
  
  1.避免使用缺乏思想的句子 
  
          概括行动性思想时,应说明采取行动后取得的结果。 
  
      概括描述性思想时,应说明这些思想具有的共同点的含义(共同点的意义) 
  
  2.要说明行动产生的结果/目标 
  
       将各行动(步骤、流程等)联系起来之前,先用明确的语句描述各行动。 
  
       找出明显的因果关系组合,尽量将每一步中的行动、步骤控制在5个以下。 
  
       直接从这些行动、步骤、流程,总结、概括行动的结果、目标。 
  
  3.要使用明确的词汇/语句 
  
         理清自己思路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想象自己确实采取了这些行动,然后根据完成这些行动将产生的明确结果,修改个行动步骤的措辞,使之更加明确、具体。 
  
  4.区分行动步骤的层次 
  
  5.直接概括行动的结果 
  
       该组行动、步骤之间完全穷尽。 
  
       总结概括的语句必须说明各行动步骤直接导致的结果,且措辞必须明确。具体。 
  
       先用明确的语句表述各流程、行动,然后区分不同的抽象层次。再直接从各行动、步骤、流程中总结概括出行动的结果。 
  
  6.找出各结论之间的共性 
  
  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 
  
        找出将这些思想联系在一起的结构上的共性。(问题分类) 
  
      寻找这些思想间更密切的联系。(找出共同点) 
  
      完成跃进归纳,概括出主题思想。(明确说明普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