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经济计划模式是什么

2024-05-14

1. 日本的经济计划模式是什么

   
    2009年10月自学考试《经济法概论》真题单项选择题第23题
    日本的经济计划模式是( )
    A.社会市场经济体制
    B. *** 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
   
    C.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体制
    D.国家调节的市场经济体制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B
     校名师权威解析: 日本的经济计划模式是 *** 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参见教材294页。
    
    
    
  

日本的经济计划模式是什么

2. 日本经济发展的条件及途径

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不是很突出,所以我主要说说它的社会经济条件。1.日本经济起步较早,在明治维新后就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2.日本是岛国,有许多优良港口,对外交通运输便利。3.抓住了科技革命的机遇。引进新技术。采用新技术,也为日本在电子、汽车等行业奠定了雄厚的基础。4比较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5不得不说的就是美国的支持。二战后美苏争霸,美国在亚洲扶持日本牵制苏联和中国,给予了日本许多经济援助,资金、技术以及许多军事订单。这些都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途径:1走资本主义道路,全面向欧美学习。2引进新技术,提高生产。3采取了开放形经济,占领国际市场。4重视教育,培养人才。5利用美国支持 

3. 求日本经济的发展史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人口大国,资源小国,原料、燃料大量依赖进口。其国土面积37.2万平方公里,与中国的云南省基本相当。但就是这样一个要素资源禀赋极其稀缺、1870年人均GNP不足英国的四分之一,美国的三分之一的国家,到1989年其人均GNP却已是英国的1.6倍,美国的1.1倍。日本经济的发展史,特别是二战以后日本经济的奇迹令人着迷,发人深思。在诸多研究日本经济发展的书中,日本学者南进亮的《日本经济发展史》一书算是一本代表作,其丰富的内容和翔实的资料向我们展示了日本的现代经济增长之路。更为重要的是,书中对日本经济发展成功经验的总结,对于我们一个处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政府转型的国家而言,相信也会有诸多借鉴与启示。在此本人归纳了以下几点,也算是一些心得吧。
1、教育是民族之本。很多人把日本经济的起步归因于明治时期政府所采取的开明政策,但在本书的研究中却认为,从江户时代继承下来的优秀劳动力,对明治经济及其以后的大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口素质是全民教育普及的成果。日本的“私塾在1868年达到12000-13000所,学生人数达到837000人,估计在维新时期接受私塾教育的男子占43%,女子占10%左右。根据R.P道尔的推测,维新时期日本的读写普及率比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还高出很多。”“道尔还引用了1877年一个法国人所写的话:日本的初等教育已达到使我们羞愧的程度。”,“日本早在1872年就实行了义务教育制度。”(第14-15页)事实证明,正是基于发达初等教育的全民素质提高,才使得维新时期新发令、新的土地制度及后期技术引进得以快速而又圆满的实施。
2、发展战略与竞争环境是经济实现追赶的关键。日本是格申克隆意义的相对后进性国家,工业化初期经济存在紧张状态,技术落后。但日本通过选择符合自身要素禀赋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以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带动产业和技术升级,最终实现经济追赶。同时,日本国经济的奇迹是与竞争机制与环境密不可分的。德川时代的日本,日本处于幕府地方分权式的统治之下,全国经济与市场处于完全分割的状态。自明治维新后,随着一系列旧制度的废除和西欧先进制度及技术的引进,日本现代的政治、金融和财政体系逐步确立。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日本民间资本的发展的历史经验。书中表明,无论是战前还是战后,在日本民间投资活动都比政府的活跃,活跃的民间投资与政府投资相互补充,一方面通过资本增加提供了潜在的生产力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消费和出口创造了有效需求结果。
3、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日本经济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创新史,包括制度与技术创新。明治时期的地租改革既增加了政府收入,而且货币地租的实施为农村劳动力从落后的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创造了条件;造船奖励法、航海奖励法极大地促进了日本造船业和海运业的发展,并为以后工业化走钢铁国产化道路奠定了基础;外资法的通过,使得国外先进技术潮水般涌进日本,学习效应与技术溢出极大地缩短了日本和西欧国家的技术差距。在技术革新方面,日本十分重视研发投入,50年代后期实际研究费用增加率就几乎和技术引进率相等。事实证明,创新活动是日本经济发展奇迹的重要源泉。
4、企业家精神是经济的灵魂。企业是经济的微观主体,而企业家精神则是企业的灵魂。日本的企业家是熊比特意义的,具有创新思维,冒险精神。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的创业史是日本经济发展史的浓缩,日本企业的集团化和国际化的历程是日本经济巨变的真实写照。






日本的发展史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人口素质,防止两极分化,自强不息。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借鉴日本的发展经验


    日本拥有不足2%的世界人口、0.25%的世界面积和极为匮乏的自然资源,却创造了17%的世界财富。笔者随团到日本研修和考察,在领略世界经济大国的富裕、发达和文明程度的同时,切身感受到我们在许多方面需要向日本学习。其中,最让我们感慨和深思的是日本低起点、快速度的发展史!


    19世纪中叶之前,和中国一样,日本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没有接触到欧洲的新兴文明。1853年,美国军舰开进了日本港,日本国门从此被打开。日本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成为被压迫的国家和民族。自此,国内矛盾触发,幕府统治结束,明治维新开始。明治政府推行“富国强兵”政策,迅速提高了日本的综合国力,也将日本引上了与西方列强为伍、竞相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1945年,日本战败,整个国家经济陷入崩溃边缘。其后,在以美国为主的外力下,日本开始了国家改造和经济复苏。1960年开始,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今天,日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我们不能否认,日本创造了一个奇迹。考察日本的发展史,结合在日本的见闻和感受,笔者认为以下几点经验对中国的发展应当有所启示。


    改革和创新是发展的灵魂


    不断改革和创新,为日本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历史上,日本曾为中华文明所折服,虚心向中国学习,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后,日本看到了西方文明,又虚心向西方学习。1871年,日本政府派出了100余人的考察团,赴欧美进行了历时22个月的考察访问,对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司法机构、教育体系等进行了详尽的调查研究。我们参观日本参议院时,见到大厅里矗立着当年的考察团团长,后来的四任首相、三任枢密院议长的伊藤博文的铜像,日本人民至今没有忘记他。西方取“经”后,日本开始了深层次、全方位的自我革新,很快走上了发达的资本主义道路。二战后,日本又开始向美国学习。20世纪50年代,日本派出大批青年赴美留学,多数学生学成后回国。从当今的日本生活方式可以看出,他们已将东方和西方文化融为一体,善于兼收并蓄,勇于变革创新,虚心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为日本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使日本最终确立了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


    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是发展的战略选择


    日本是个非常重视人口素质的国家,总人口1.27亿左右,人口密度是我们的2.5倍。在东京等大城市,购物、就餐等生活都需要排队。日本人无论在车站、超市或其他地方都自觉地排队,这种意识体现了日本国民的素质。日本把国民教育放在突出地位,把功夫下在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体系。日本的教育制度与我国相似,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初中以下为义务教育,入学率为100%,高中升学率为96%,大学升学率为50%。20世纪80年代,日本就提出了终身教育的问题。1990年日本制定实施《终身教育法》,以促进形成学习型社会。日本教师的地位很高,公立学校的教师列入公务员行列,其工资高于政府一般的行政官员。笔者认为,与日本相比,中国人口多确实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但不能把它看成一个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把一切问题都归于此,怨天尤人;而应当在毫不松懈地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同时,下大力气抓好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的义务教育,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防止两极分化是日本始终坚持的发展道路


    有数据显示,与美、英、德、法等国比较,日本的犯罪率最低。这与日本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关。日本战后的飞速发展阶段,虽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但由于国家采取的措施得当,社会没有形成两极分化,并逐步消除了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据有关机构调查,日本居民认为自己的生活状况与别人比较处于中档的比例,其满意度1958年为72%,1979年为91%,1989年为87.3%。多数日本人认为,自己所处的是一个“平等社会”、“无阶层社会”、“同质社会”。日本消除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维护社会公平是日本二战后始终坚持的发展道路。日本战后的发展史很注重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的缩小。日本解决收入差距的途径主要有:一是建立比较平等的工资体系,企业内部的管理层与普通员工的工资差距较小;二是对农户、个体户、中小私营企业的个人所得征税率较低;三是个人所得税递增率高,在日本,你如果拥有1亿日元,实际上只有3000万可以支配。


    自强不息是日本的民族精神


    忍辱负重、自强不息,已经固化为日本民族的优良品格。许多日本人对军国主义侵略史已经“淡化”,这已经引起国际公愤;但是,他们对自己战败时的惨状却记忆犹新。江户东京博物馆内,不仅存有当年东京等地被炸情况的图片和录相,还有专门制作的一些场景模型,他们教育后代不要忘记“悲惨的过去”。与日本人交谈,提到日本历史,他们总会滔滔不绝地讲述被美军轰炸的情景。可见,这些已经深深扎根于他们的思想和情感,成为激励其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翻开日本近代史,可以看到这个国家变化发展的轨迹:闭关锁国导致了民族屈辱,由民族屈辱而富国强兵,富国强兵之后便对外侵略,对外侵略险些造成国家破碎,战后的日本又在废墟上再次腾飞。50多年来,日本因战败而迎来了和平,被占领而实现了民主改革,失去了在国际事务的发言权而取得了经济高速增长的成功。这些变化发展尽管有外力在起作用,但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其面向未来、忍辱负重、自强不息的精神,不能不让人赞叹。


    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正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在积极发展自身的同时,需要积极借鉴日本发展中的有益经验,我们要学会从日本的发展史中获得重要启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吸收日本发展模式中的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作者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硕士研究生]


    资料链接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阶段


    日本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经济发展在战后经历了快速发展时期。这主要可分为四个阶段。


    经济恢复期(1945—1955年)。战争毁灭了日本42%的国民财富,经济混乱,物价飞涨,大量失业,通货膨胀。借助占领军的巨大影响力,日本政府提出了“增加生产以平息通货膨胀,稳定国民生活”的政策,进行了经济和社会的民主化改革。1949年基本稳定了通货膨胀,经济开始恢复,1953年接近战前水平。


    高速增长期(1955—1973年)。18年间国民生产总值(GDP)增加了12.5倍,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0倍多,年均增长9.8%。1966年追超英国,1967年追超法国,1968年追超西德,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仅次于美国,成为亚洲新巨人,引起全球经济界的注目,被称为“世界经济奇迹”。


    中速增长期(1974—1991年)。受两次石油危机的打击,日本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期。靠贸易立国的日本经济被迫加快产业结构的重组和调整,重化工结构转向知识密集型产品结构。这期间GDP年均增长4.3%,比高速增长期下降一半。


    经济危机并走出困境期。进入1992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出现经济危机,1992—1998年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仅为1%,其中1997、1998两年出现负增长,但目前仍是世界经济大国。受到企业效益恢复的刺激,设备投资逐渐复苏,雇佣及收入环境正在逐渐得到改善。由于企业的推动,日本经济复苏的前景越来越明朗

求日本经济的发展史

4. 日本的经济发展史

 日本经济真正的崛起之迷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
  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
  ” 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
   
  早在1872年明治 *** 颁布《学法令》时,就在《学制布告》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口号,要在全国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务不学之人",接着,1886年明治 *** 宣布在全国实施义务教育,大约经过30年的努力,终于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
  而且从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
  正如日本前内阁总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所说的:"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
  "这应该是日本崛起奇迹的根源。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追求至善、精益求精。
  吉田茂是日本战后最负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满 *** 的语言写就《激荡的百年史》,总结日本民族如何战胜困难、目光远大、勇猛进取、善于学习、追求完美。
  他说日本民族具有一种止于至善的专业精神。
  除非不做,做什么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于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历经明治维新和战后经济奇迹,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之主因。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战后日本经济起飞有三位导师。
  第一位导师是道奇,他教导日本人要发展经济,首先是稳定货币金融,将日元与美元汇率固定于360日元。
  第二位导师是戴明,全面质量管理之父也。
  德鲁克说,质量管理是美国人发明的,但完美运用、臻于化境的却是日本人。
  第三位导师就是德鲁克自己。
  他教会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战略和实施目标管理。
  德鲁克对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
  七十岁时被荣聘为东京大学研究日本艺术文化的教授,引以为傲。
  德鲁克与吉田茂英雄所见略同。
  二师皆以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处,便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
  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
  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
  盛田昭夫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
  他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
  ""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
  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
  " 
  而中国人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坑蒙拐骗。
  是当今中国社会之普遍心理。
  与日本人追求至善、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相比是不是还有很大的差距?! 
  结论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
  不客气地说,中国由于难以接受别人的教育思想,国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的相比都不是一个等级。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
  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
  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的时候,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有37个国家参展,当时清 *** 也派出了展览团。
  在这次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
  
  这是就是时代的差距! 
  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
   

5. 日本的经济发展?


日本的经济发展?

6. 日本经济发展的条件及途径

日本经济发展的条件:
有利条件:海岸曲折,多良港;人口密集,劳动力素质高
不利条件:国内资源贫乏,市场狭小
发展途径:大力发展海上航运,进口原料、燃料、出口产品、开拓国际市场
文综高考预测题。

7. 日本发展的条件及经济类型

1970 年由于美国的国际收支恶化,美元大量流出,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制大大动摇。1971 年8 月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并对进口加征10%的关税,即发生了所谓“尼克松冲击”。1971 年底十国财政部长在华盛顿开会,对各国通货进行了调整,其中日元对美元汇率从1 美元兑换360 日元调整到1 美元兑换308 日元,但行情仍不稳定,又于1973 年2 月转为浮动汇率制,即各国通货的比价不再固定,而由市场机制来决定。
1973 年10 月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石油输出国将油价从每桶约2—3美元提高到4 美元、8 美元、12 美元,从而引发了所谓“石油危机”。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对石油消费国的经济造成了很大影响,引起了通货膨胀、经常收支恶化等问题,尤其是对进口中东石油依赖很大、号称“油上楼阁”的日本经济的冲击更大。
在石油危机的影响下,日本国内投机盛行,物价暴涨,甚至出现了家庭妇女抢购卫生纸的现象。为此,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金融紧缩政策,结果虽然控制了物价上涨,但却导致设备投资停滞,经济增长明显减速,雇用减少,失业增加。
日本政府于1975 年春解除了金融紧缩,又于1977 年底采用了财政刺激政策,同时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促使劳动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转变。由于出口持续扩大,填补了国内需求的减少,结果经济开始稳步回升,同时物价保持稳定,失业率趋于下降,经济增长率的上下摆动也不大。
为了克服石油危机,努力推行生产与经营合理化的民间企业功不可没。它们依靠市场原理,一方面大力节省资源能源,并实行“减量经营”以节省各种费用,一方面通过技术革新实现了产品、特别是出口产品的高附加价值化。通过推进生产与经营合理化,企业的素质与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发生尼克松冲击与石油危机以后,人们曾经预计日本经济承受不了这样的双重打击:担心进入浮动汇率制以后,日元升值会导致民间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担心石油价格上涨会带动物价全面上涨,导致经常收支恶化,总之,担心日本会进入“零增长”的经济萧条时代。
但是,到了70 年代后半期,人们逐渐发现,尽管油价上涨,在西方国家中受打击最大的日本经济却恢复得最快;尽管汇率浮动,民间企业却能在困境中顽强地恢复其活力。整个日本经济由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与企业素质的增强而加强了对外部冲击的抵抗力。因此,尽管在1978—1979 年爆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石油价格从1978 年中期的每桶13 美元暴涨到1980—1981 年的每桶 40 美元),1981—1983 年又出现了世界性经济危机,日本经济所受影响甚小。总之,日本经济走上了稳定增长的道路,其经济表现在发达国家之中实属上乘

日本发展的条件及经济类型

8. 日本经济支柱产业主要是哪些?每年给日本带来多少收入?

战后以来,日本不仅每10年制定一次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这一时 
期产业发展的基本理念和目标,而且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确定不同 
的支柱产业,以带动国民经济全面发展。 
 在战后最初10年的经济复兴时期,提高生产力是日本面临的最优 
先课题,为此,日本不仅把在当时对其他产业起基础作用的煤炭开采 
作为支柱产业,同时还将被称为“工业粮食”的钢铁作为第二支柱产 
业,并制定“煤炭钢铁超重点计划”,通过“倾斜生产方式”投入大 
量资金。当煤炭生产力基本接近战前水平之后,又着力发展钢铁生产。 
当时,作为钢铁产品原料的生铁是由八幡制铁和富士制铁两家钢铁公 
司垄断的,这两家公司若拒绝供应生铁,其他钢铁公司就无法维持生 
产,这一状况严重地制约了日本钢铁产业的发展。在此情况下,日本 
通产省通过提供资金、税收优惠、增加外汇配额等方式积极支持川崎 
制铁公司引进最先进的技术和高度自动化设备,在千叶县建立了超大 
规模的钢铁厂,从而大大提高了日本钢铁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到 
1961年,钢铁成为日本出口量最大的产品。到1973年,日本粗钢产量 
达到1亿2000万吨,超过了美国,仅次于当时的苏联,成为世界第二钢 
铁生产大国。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钢铁工业发挥了巨大的推 
动作用。 

  进入70年代,正当日本大力发展重化学工业尤其是石油化学工业 
时,日本又提出将汽车作为支柱产业发展的目标。当时有人认为,尽 
管日本的钢铁工业实现了赶超世界钢铁大国的目标,但在汽车领域, 
无论如何努力也赶不上欧美国家,从而对发展汽车产业采取消极态度。 
但通产省认为,汽车工业作为高度综合性产业,具有带动其他产业向 
高层次发展的各种要素和巨大波及效果,也是反映日本工业水平的一 
面镜子,从而把汽车工业作为战略产业加以扶持。为此,日本派遣大 
批技术人员到国外学习和吸收先进的汽车制造技术。此后不久,日本 
汽车迅速扩大了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进入70年代以后,汽车产业取 
代了钢铁产业成为日本的支柱产业。 

  正当日本汽车宛如倾盆大雨袭击欧美市场时,家用电气作为日本 
新一代支柱产业又冲出日本,冲向了世界。近年来,随着因特网的迅 
速普及和数字技术的飞跃发展,信息产业迅速扩大。1997年日本信息 
产业生产总值达111.1万亿日元,其附加值也达47万亿日元,超过了 
传统产业建筑业。目前,因特网利用人数已达1700万,企业之间通过 
因特网进行的电子商务总额1998年已达86000亿日元。信息化技术的进 
展,因特网的普及和通信服务的日益多样化,不仅将改变日本的产业 
结构,创造新的需求,提高社会效益,增加新的就业机会,而且必将 
增强日本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因此,信息 
产业作为新的战略产业在日本日益受到重视。 

  日本支柱产业的发掘和发展一直是由政府主导进行的。日本政府 
不仅根据时代和国民需求的变化提出确立新支柱产业的设想,并设立 
包括产业界、学术界、新闻界和消费者代表在内的“审议会”进行充 
分研究和讨论,以吸收专业人员的意见和反映国民的意向,在此基础 
上形成法案或政策。此外,日本政府不仅通过“行政指导”直接对企 
业进行干预,确保支柱产业顺利发展,还按不同行业设立行会组织, 
行会组织既是在政府和企业之间起沟通作用的桥梁,也在行业内部进 
行协调,并就本行业的发展趋势、生产状况、技术开发等进行调查和 
指导。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