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崇明岛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地理位置有何优势。

2024-05-15

1. 说说崇明岛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地理位置有何优势。

崇明岛位于我国东部经济带,靠近我国最发达的城市-上海,从经济水平看经济比较发达,从经济结构上看,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尤其是渔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等。由于该地位于我国长江入海口,而且正好处于我国南北海洋航运的中点位置,所以地理位置的优势比较明显,可以同时兼顾南北海洋运输,可以实现江海联运。   ·2006年,全县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三次产业保持协调发展,经济总量首次突破百亿元。据初步测算全年完成增加值108.3 亿元,比上年增长13.1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6.5亿元,比上年增长2.8 %,占全县增加值的比重为15.2%,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1.4亿元,比上年增长17.2 %,占全县增加值的比重为47.5 %,比上年增加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0.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 %,占全县增加值的比重为37.3%,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财税体制不断改革和深化,税收来源明显增加。2006年完成税收收入36.1亿元,比上年增长21.6%。财政监管得到加强,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06年完成财政收入34.0亿元,比上年增长15.9 %。其中:县级财政收入15.0亿元,比上年增长7.3 %。财政支出在支持经济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全年地方财政支出39.3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其中:用于企业挖潜改造13.3亿元,比上年增长11.3%;用于基本建设2.6亿元,比上年增长112.4%;用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救济2.4亿元,比上年增长36.1%。
固定资产投资
  ·围绕建设现代化生态岛区总目标,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不断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创历史新高。2006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6 亿元,比上年增长25.1 %。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5.7亿元,比上年增长37.1 %;更新改造投资2.0亿元,比上年增长8.9 %;房地产投资9.7亿元,比上年增长24.9%;农村集体投资7.2亿元,比上年增长9.2%。农业
  ·2006年,全县农业生产以现代生态农业为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全县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为77.2万亩,同比增长0.5%,总产实现32万吨,同比增长4.2%,完成7.9万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成7000亩规模优质有机大米示范基地,以“寒优相晴”为主的优质稻米种植面积达38万亩;蔬菜及其特色经济作物总产值为13.5亿元,同比增长2.3%,播种面积达到57万亩,总产量为115万吨,同比增长2.7%。林业重点推进四旁绿化,继续发展规模化经济林,新增林带面积4.9万亩,其中公益林4.3万亩,经济林0.6万亩。畜牧业方面控制生猪、鸡蛋生产,发展奶牛、特种家禽生产,2006年全县生猪出栏27.5万头,同比增5.8%,;白山羊出栏24万头,同比增5.4%;家禽出栏570万羽,同比增4.8%;鲜蛋总产1530万公斤,同比增1.5%;鲜奶总产1400万公斤,同比增12.2%。渔业方面做强河蟹产业,稳定常规养殖业,2006年渔业总产量为7.7万吨,同比增2.0%。河蟹养殖面积达到100万亩,其中岛外养蟹90万亩,三岛养蟹10万亩。生产河蟹1.2万吨;其他特色水产品养殖面积为1.5万亩,贝类5000亩,产量达到2000多吨。   ·2006年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44.9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种植业22.2亿元,增长2.3%;林业1.1亿元,增长19.0%;牧业5.7亿元,增长3.3%;渔业15.0亿元,增长1.5%;农业服务业0.9亿元,增长2.4%。全年粮食种植面积为51457公顷,粮食总产量达317424吨。工业
  ·工业企业产品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大,长兴海洋装备岛建设有力推进,工业生产呈现持续、稳定增长,生产总量达历史最高水平。200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31.3亿元,比上年增长12.4 %;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31.0亿元,比上年增长13.9 %;产销率达99.8%。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继续提高。2006年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36.3亿元,比上年增长18.3 %;全年完成利润总额6.8亿元,比上年增长15.0%。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全县工业中占主导地位,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10.1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3.9 %。和三岛功能定位相匹配的重点支柱行业增长幅度明显,通用设备、金属制品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这三大行业的产值达61.6亿元,比上年增长26.7%。“一业特强”产业不断做大做强,日用不锈钢和商业设备制造业全年完成产值13.6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建筑业
  ·建筑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仍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2006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0.4亿元,比上年增长20.8 %;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5.1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列入县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房屋施工面积为98.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7.6%;竣工面积39.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3%。金融业
  ·金融改革不断深化,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银行存贷总额继续增加。2006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69.6亿元,比年初增加48.7亿元;贷款余额145.3亿元,比年初增加23.5亿元。内外贸易
  ·商业设施不断完善,“和谐建材市场”、“瀛南轻纺城”、“苏宁电器”等专业市场相继开张营业,县内商品市场供应品种丰富,销售更趋活跃。2006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2.8亿元,比上年增长11.5 %。其中吃的商品零售额7.0亿元,比上年增长11.5 %;穿的商品零售额2.9亿元,比上年增长10.8 %;用的商品零售额12.1亿元,比上年增长11.6 %;烧的商品零售额0.8亿元,比上年增长11.0 %;集市贸易成交额4.1亿元,比上年增长10.0%。
  ·外贸企业以重点产品为龙头,努力提高出口能力。2006年完成外贸出口拨交额31.3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工业品出口拨交额31.0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农副产品出口拨交额0.3亿元,比上年下降23.9 %。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2006年全县引进各类企业2612户,比上年增加1098户;注册资金总额56.1亿元,比上年增长35.6%;累计完成税金24.0亿元,比上年增长26.0%。其中崇明工业园区和富盛开发区共引进注册企业556家,注册资金16.1亿元,完成税金10.5亿元;各乡镇、委局经济小区引进企业2056家,注册资金40.0亿元,完成税金13.5亿元。
  ·2006年,新批准三资企业30家,比上年增加6家;项目总投资2074万美元,比上年下降70.3%;合同外资1581万美元,比上年下降42.3 %;实际利用外资102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7.3 %。邮电通讯及交通运输
  ·通信条件不断改善,邮政业务保持一定水平。2006年全县邮电业务收入2.3亿元。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6.7万门。年末拥有电话用户23.1万户,比上年净增0.4万户。每百户住宅电话拥有量达69.3部。邮政业务平稳发展, 2006年末共有邮政所40个,全年进出函件687万件,进出包件15万件,进出特快专递15万件,发行各类报刊杂志1499万份。   ·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信息资源利用得到加强,围绕加快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政府外网建设。在完成乡镇、委局共64个单位接入外网实现与市外网联通的同时,选择8个单位进行政务外网试点工作。政府网站建设不断深化,上海崇明政府门户网站第三次改版后顺利开通,每月页访问量达80多万人次,网站文字信息量达3200多万字。政府信息公开内容不断充实、完善,便民服务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建立长效机制,稳步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全年共采集社会保障卡信息10788人次,发放社会保障卡8644张。
  ·交通投入增加,客运能力增强。2006年总投资2135万元建成了大众水陆换乘中心,投资2580 万元建造了1艘高速轮和1艘公务轮,新增客位288个,沪崇之间的车客来往更加快速、便捷。年末水运航线18条,全年水运旅客1215万人次;渡运车辆153万辆次。2006年陆上公交新增客车15辆,更新客车30辆,年末共有公交线路30条,线路长度907.1公里,全年运送旅客2247万人次。旅游业
  ·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生态休闲旅游初具规模。崇明农业旅游发展规划初稿已出台。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已着手编制。崇明西沙湿地生态修复实验基地引鸟工程已启动。旅游节庆活动有了新的突破。2006年精心组织了崇明森林旅游节开幕式和大型水上焰火晚会,成功举办了“崇明桑果节”、“森林百花展”、“崇明荷花节”、“长兴岛柑桔节”、“横沙岛秋之韵”、“第四届全国蟋蟀大赛”、“渔家欢乐节”、“环岛驾车自助游”等主题活动,使崇明旅游市场亮点不断,打响了崇明旅游品牌,岛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逐年增加。2006年接待游客85.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4%;完成营业收入2.1亿元,比上年增长13.0%

说说崇明岛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地理位置有何优势。

2. 说说崇明岛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地理位置有何优势。

崇明岛地处长江口,是中国第三大岛,被誉为“长江门户、东海瀛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世界上最大的沙岛。崇明岛成陆已有1300多年历史,现有面积为1041.21平方公里,海拔3.5米~4.5米。全岛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林木茂盛,物产富饶,是有名的鱼米之乡。
它位于东经121°09′30″~121°54′00″,北纬31°27′00″~31°5l′15″,处于长江入海口,三面临江,东南濒东海,西、南分别与江苏常熟、太仓、上海市嘉定、宝山、川沙、南汇等县隔江相望,东、北分别与江苏启东、海门市一衣带水。
崇明岛前景目标定位:崇明是上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坚持三岛功能、产业、人口、基础设施联动,分别建设综合生态岛、海洋装备岛、生态休闲岛,依托科技创新,推行循环经济,发展生态产业,努力把崇明建成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岛区。   ·崇明岛功能定位主要体现以下六个方面:森林花园岛、生态人居岛、休闲度假岛、绿色食品岛、海洋装备岛、科技研创岛

3. 崇明岛形成的原因及发展趋势

一,形成原因及发展趋势
   长江带的泥沙淤积形成。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长江对南岸冲刷严重,北侧易阻塞,所以崇明岛有可能与长江北岸连成一片。

二,原因
    长江中上游不合理的开垦耕种,使水里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进入长江。
   开采矿产时不注重环境保护,造成地面植被破坏。
   大量生活、工业固体垃圾倒入长江。

崇明岛形成的原因及发展趋势

4. 崇明岛形成的原因及发展趋势

一,形成原因及发展趋势
长江带的泥沙淤积形成。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长江对南岸冲刷严重,北侧易阻塞,所以崇明岛有可能与长江北岸连成一片。
二,原因
长江中上游不合理的开垦耕种,使水里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进入长江。
开采矿产时不注重环境保护,造成地面植被破坏。
大量生活、工业固体垃圾倒入长江。
三,影响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沙化。当大面积沙化后,会对气候造成恶劣影响,干湿愈加分明,同时空气质量降低,环境容污排污能力降低,这又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恶化。

5. 崇明岛的地理环境

  崇明县目前由崇明、长兴、横沙等三岛组成,三岛陆域总面积1411平方公里。

  其中崇明岛位于西太平洋沿岸中国海岸线的中点地区,地处中国最大河流长江入海口,是全世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也是中国仅次于台湾岛、海南岛的第三大岛屿,有“长江门户、东海瀛洲”之称。全岛三面环江,一面临海,西接滚滚长江,东濒浩瀚东海,南与浦东新区、宝山区及江苏省太仓市隔水相望,北与江苏省海门市、启东市一衣带水。全岛面积1267平方公里,东西长80公里,南北宽13至18公里。岛上地势平坦,无山岗丘陵,西北部和中部稍高,西南部和东部略低。90%以上的土地标高(以吴淞标高0米为参照)在3.21米至4.20米之间。岛屿地理位置在东经121°09′30〃至121°54′00〃,北纬31°27′00〃至31°51′15〃,地处北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5.2℃,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岛上水土洁净,空气清新,生态环境优良,居民平均寿命76.7岁。

  长兴岛位于吴淞口外长江南水道,东邻横沙岛,北伴崇明岛。岛呈带状,东西长26.8公里,南北宽2 ~ 4公里。面积88平方公里,其中滩涂面积8.5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26.2平方公里(不包括前卫农场)。南沿有深水岸线近20公里,一般水深-12米至-16米,最深处-22米,可停靠30万吨级轮船。

  横沙岛是长江入海口最东端的一个岛屿,三面临江,一面临海。背靠长兴,北与崇明岛遥相呼应,南与浦东隔江相望。岛呈海螺形,南北长 12公里左右,东西宽8公里左右。平均海拔2.8米。总面积56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面积26.8平方公里。目前尚有滩涂资源0米以上20万亩、-5米以上67万亩。周边岸线30余公里,其中南端约有2公里深水岸线,水深-12米左右

崇明岛的地理环境

6. 崇明岛快速增长的利弊

崇明岛快速增长的利弊如下:1、利:崇明岛快速增长能够使岛内面积迅速扩大,可利用土地增加,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2、弊:目前崇明岛仍然以没年五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目前来看北面长江航道的淤积速度要更快一些,估计再过50年崇明岛就要和北面的江苏完全连为一体了,到时候这个中国第三大岛屿也将不复存在了。

7. 崇明岛形成的原因

问题一:崇明岛是如何形成的  地处长江口门户的崇明岛,面积1000余平方公里,仅次于台湾岛和海南岛,而居第三位,亦是我国几个大岛中唯一的由泥沙堆积而成的冲积岛。 
  崇明岛,形如一春蚕,东西长,南北狭。在它的旁边还有横沙、长兴两岛。崇明岛的形成与长江江口的演变相联在一起。由于长江口有着向东南伸展,且口门沙岛有不矗北靠的趋势,因此,从前的崇明岛与现在的位置和形状相差甚远。据考,约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长江口门在今扬州、镇江一带,那时的口门沙岛只是江中的两个小沙洲,称为东沙和西沙,面积亦甚小,约数十平方公里。岛上先民从附近江苏丹阳、句容等地迁来,以打渔为生。到了唐神龙元年(705年),始建立崇明镇于西沙,大概这是最早“崇明”两字的出现。在这以后,崇明岛不断顺江下移,下涨上坍,于宋朝已在西沙西北面张出了姚刘沙、东北面堆积而成了三沙,而原来的东沙和西沙则渐渐被崩塌冲走。接下来,三沙的命运亦和东沙、西沙一样,逐渐地被冲涨,旧去新来,在其下侧堆积形成了马家浜、平洋沙,长沙等沙洲,其中的长沙即是现在崇明岛的前身。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沙岛依次北靠或被冲坍消失了,然崇明岛发展到今日,正处于其顶峰时期。崇明岛亦是不稳定的,就连其县城亦是一再迁移。至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此前崇明县城已经有了五次大搬家。到了清潮光绪年间(1875~1908年),长沙南岸迅速地淤涨起来。后经当地百姓建石塘石坝等,制止了淤涨的势头,县城才得以保持并稳定下来。 
  目前的崇明岛北靠的趋势已十分明显,北支水道最宽处仅1.5公里左右,且水深甚浅,江底已日益淤死,估计不久的将来,随着北支的淤死,崇明岛将成为启东的一部分,而不再成为岛屿了。只是到那时候,今日的长兴、横沙两岛要取代崇明岛了。 
  崇明岛上,地势平坦,景观如同江南田地,初到崇明岛的人,甚至感觉不到已到了岛上。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一道道灌溉用的水渠,村落密布,道路交错,并无一般海岛的荒凉感觉。 
  但是,作为海岛,崇明岛当然有其一些独特的资源与景观。大致有三样特别之景:一曰蟹多。崇明岛上,尤其在近海边的泥滩上,到处是小蟹,几乎黑压压的布满滩面。游人行走滩面,小蟹们受到惊吓,纷纷逃入滩上无粉的洞穴,速度之快,令人惊叹!可以说,即使你以最快的速度俯身抓拾,也难碰触到它们半点。当然,滩面上蟹穴满地,用“千疮百孔”形容之,绝不为过。所以,崇明岛又有“蟹岛”之美名。加上崇明方言,把“啥”字亦念成“蟹”字之音,听来亦颇为别致。尤其是当地渔民百姓用土产蟹来款待你时,且又要客气地说:“没啥哈(“蟹蟹”),吃点蟹吧!”初到沉得十分有趣,即使以后回顾,亦会感到此番经历又是何处可觅呢! 
  崇明岛的第二大特色是海滩芦苇成林,可称其为“环岛绿色长城”了。由于芦苇适宜于滩地生长,且长势甚猛,在崇明岛北岸及东南岸团结沙一带,我们曾看到宽达数公里的芦苇带。人行其中,似觉无边无际,可能当年沙家浜的芦苇荡之规模亦不过此。芦苇之初用,不仅可护岸促淤,而且可作造纸之原料。 
  第三大特色是岛身形状迁徒无常,始终处于迅速的演变过程中。不像基岩岛屿,午百年来基本上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崇明岛却自始至终演变不断。现在还在酝酿着堵塞北支等工程。看来我国这个第三大岛演变成为长江口北岸陆地那个日子的到来要比预见的更早些。 
  崇明岛还有一个美丽的古称:“东海瀛洲”。相传在远古东海之中有一瀛洲侧境,是神仙居处,但这个仙岛没有稳固下来,一直飘忽不定。秦始皇和汉武帝先后派人到东海之上四处寻找,都没有找到。后来到了明朝,朱元璋皇帝把“东海瀛洲”四个字赐给了崇明岛。从此,崇明岛便有了古瀛洲的美......>> 
  
   问题二:崇明岛的成因?  属于水流堆积而成的 主要是长江水流里面的泥沙慢慢堆积的 
  具体来说崇明岛是新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中的产物,它的原处是长江口外浅海。长江奔泻东下,流入河口地区时,由于比降减小,流速变缓等原因,所挟大量泥沙于此逐渐沉积。一面在长江口南北岸造成滨海平原,一面又在江中形成星罗棋布的河口沙洲。这样一来,崇明岛便逐渐成为一个典型的河口沙岛。它从露出水面到最后形成大岛,经历了千余年的涨坍变化。 
  
   问题三:崇明岛的形成  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故面对河流流向,水流向右偏,即水流向南岸冲刷流速较快,则南岸侵蚀严重,而北岸泥沙淤积较严重。 
  
   问题四:崇明岛是咋么产生的  崇明岛是新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中的产物,它的原处是长江口外浅海。长江奔泻东下,流入河口地区时,由于比降减小,流速变缓等原因,所挟大量泥沙于此逐渐沉积。一面在长江口南北岸造成滨海平原,一面又在江中形成星罗棋布的河口沙洲。这样一来,崇明岛便逐渐成为一个典型的河口沙岛。它从露出水面到最后形成大岛,经历了千余年的涨坍变化。 
  公元618~626年(唐武德年间),在东布洲(今吕四一带)南面水中涨出两个沙洲。两洲隔水70余里,时名东沙、西沙(又名顾俊沙),这就是岛的前身。1025年(宋天圣三年),于东沙西北续涨姚刘沙(因姚、刘两姓先居而得名),并与东沙接壤。1101年(宋建中靖国元年),姚刘沙西北隔水50里处涨出三沙(因三次叠涨而成,故名;又说因句容朱、陈、张三姓先居而得名)。 
  1271~1368年(元朝),先后涨出营前沙、马驮沙、张蒲沙等10余沙。元末明初,东沙坍没,西沙坍存无几,三沙北涨,姚刘沙南坍北涨,渐与三沙连壤。1399~1644年(明建文初年至明末)先后涨出马鞍沙、陈恩沙、高明沙、小阴沙、长沙、袁家沙、响沙、高头沙等30余沙。1522~1722年(明嘉靖初年至清康熙末年),诸沙涨坍频繁。姚刘沙与三沙坍没,西沙、陈恩沙、樊濂沙等先后陷于水,平洋沙先大涨而后大坍,而长沙却与坍存之平洋沙和周围的袁家沙、吴家沙、响沙、南沙诸沙涨连成片。1644年左右(明末清初绩,崇明岛在涨中连成东起高头沙、西至平洋沙,长200里、宽40里的一个大岛。 
  
   问题五:高三地理 指出崇明岛为什么每年都会东西延伸  长江河道流下来的泥沙沉积在入海口(崇明岛这处)形成冲积平原

崇明岛形成的原因

8. 崇明岛形成过程 今后面临什么问题

约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长江口门在今扬州、镇江一带,那时的口门沙岛只是江中的两个小沙洲,称为东沙和西沙,面积亦甚小,约数十平方公里。岛上先民从附近江苏丹阳、句容等地迁来,以打渔为生。到了唐神龙元年(705年),始建立崇明镇于西沙,大概这是最早“崇明”两字的出现。在这以后,崇明岛不断顺江下移,下涨上坍,于宋朝已在西沙西北面张出了姚刘沙、东北面堆积而成了三沙,而原来的东沙和西沙则渐渐被崩塌冲走。接下来,三沙的命运亦和东沙、西沙一样,逐渐地被冲涨,旧去新来,在其下侧堆积形成了马家浜、平洋沙,长沙等沙洲,其中的长沙即是现在崇明岛的前身。 
简单说就是长江冲击而成的

面临的问题大约就是 位置东移、交通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