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濒临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2024-05-14

1. 大熊猫濒临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大熊猫几乎没有天敌却濒临灭绝,网友:这是全靠自己“作”

大熊猫濒临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2. 大熊猫濒临灭绝的原因

熊猫会濒临灭绝存在各种不利因素中,其内在原因是由於食性、繁殖能力和育幼行为的高度特化。外在原因则是栖息环境受到破坏,形成互不联系的孤岛状,导致种群分割,近亲繁殖,物种退化。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不足1600只,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截止2011年10月,全国圈养大熊猫数量为333只。大熊猫最初是吃肉的,经过进化,99%的食物都是竹子了,但牙齿和消化道还保持原样,仍然划分为食肉目。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

3. 大熊猫为什么濒临灭绝?怎么办呢?

存在各种不利因素中,其内在原因是由於食性、繁殖能力和育幼行为的高度特化。外在原因则是栖息环境受到破坏,形成互不联系的孤岛状,导致种群分割,近亲繁殖,物种退化。
由于人类的盲目活动,使其生境遭到破坏,导致其栖息地面积缩减。
熊猫的食物来源单一,只吃竹子,一旦竹子遭到破坏,其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熊猫本身的繁殖能力降低,其生殖系统受到某些细菌的感染,雌性的产卵率降低,雄性的交配欲望降低,这也是导致熊猫即将灭绝的一大原因。
熊猫宝宝的存活率较低。
熊猫对居住地的依赖性较强,对环境变迁的适应性较差。


拓展资料: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英文名称:Giant panda),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体色为黑白两色,它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不足1600只,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截止2011年10月,全国圈养大熊猫数量为333只。大熊猫最初是吃肉的,经过进化,99%的食物都是竹子了,但牙齿和消化道还保持原样,仍然划分为食肉目。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

大熊猫为什么濒临灭绝?怎么办呢?

4. 保护的那么好,为什么还说大熊猫在未来会濒临灭绝?

因为它的数量实在是太少了,即使是未来也不能保证。大熊猫之所以成为我国的国宝,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曾经一度濒临灭绝,虽然如今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这也是我们人工辅助的结果。熊猫其实在自然界中并没有天敌,但是繁衍率却很低。
           

           
熊猫的交配率在动物中算是垫底的了,基本上每年都只有短短的一段发情期。熊猫们大多数都是独居,因此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就是无人求偶,好不容易到来的发情期,却因为周边没有雄性熊猫前来求偶而错过,这是多么可惜的一件事情呀!

但还存在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恰巧周边有许多雄性熊猫,那这样一来就尴尬了,熊猫害羞的性格却注定了,极有可能会出现不了了之的结局,最后两只大熊猫都被吓跑了,甚至还有了心理阴影,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有心理阴影。而好不容易决定与哪一只雄性进行交配,雌性熊猫还有可能已经发情结束了,可以是诸多的因素共同影响着熊猫的繁殖能力。
           

           
而让熊猫的繁衍雪上加霜的是,熊猫产的幼崽抵御外界环境的能力非常弱,说白了这些幼崽都是“早产儿”,所以才导致了熊猫幼崽的存活率不堪入目。所以导致大熊猫数量非常少,濒临灭绝。

5. 大熊猫为什么快要灭绝了?

1、发情难,大熊猫的发情期每年只有两到三天,而这两到三天中还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交配对象;

2、授孕难,即使交配成功,着床率也极低,还有通过人工受精的也同样如此;

3、存活率低,有一半的熊猫会产下双胞胎,在野外熊猫妈妈因为条件不允许只会选择养其中一只强壮一点的,另一只弱一点的会遭到遗弃将无法成活。在人工繁育基地中,双胞胎将会在人类的帮助下轮流让妈妈喂养,但存活率依然不能保证;

4、栖息地被破坏,熊猫是独居动物,每个成年大熊猫都有自己的活动范围,领地意识很强,栖息地的破坏导致范围缩小会影响正常生活。而没有食物也就是竹子,对野外熊猫是致命的威胁,现在因为人类的不断开采,栖息地正在逐渐地缩小。
大熊猫是我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中国特产,也送出了一批大熊猫作为外交上的礼物,在92年亚运会上,大熊猫也是我们的吉祥物,甚至在2008年的奥运会,福娃的外形就是大熊猫,可见我们对大熊猫的喜爱程度。但是不管对大熊猫的保护再好,可是数量一直是稀少的,这是为什么呢?实际上,这和大熊猫的性格有关,他是唯一不喜欢繁殖的动物。。。

  大熊猫十分惹人喜爱,但它们对同类的感情却并不亲密。熊猫对性的热情,和人类对待牙科根管手术的积极性差不多。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10月8日报道, 大熊猫数量少得可怜,而性欲的缺乏正是其中一部分原因。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内的一块牌子上写着:“拯救大熊猫是我们的当务之急”。然而,大熊猫们自己却没有对这种“急迫”感同身受。

它们的生理周期是问题的一部分。雌性大熊猫每年只在春季有一次发情期,而且持续时间很短,可怀孕的状态仅能维持24到72个小时。雄性大熊猫如果此时不采取行动,就又要等上一年。《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一篇发表于2012年的文章写道,“应该没有哪种哺乳动物像雌性大熊猫一样,对交配这么没有兴致。”

此外,大熊猫还异常挑剔:只有在和伴侣真正合得来的时候,它们才想要交配,而这种情况极少发生。

圈养也是大熊猫交配率如此低的原因之一。四川省一所研究中心的主任称,只有不到5%的圈养雄性大熊猫可以自然交配。也有研究人员表示,圈养条件下的雌性大熊猫往往无法正常进入发情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科学家对圈养大熊猫的生存环境进行了改造,更真实地模拟野外生活环境,从而激发大熊猫的性欲。

然而还有一个事关纯洁的难题。研究人员发现,因为交配太少,大熊猫鲜有目睹同类交配行为的机会,这就导致了它们对如何交配几乎一无所知。为了给大熊猫提供指导,科学家采取措施,给它们播放“熊猫成人电影”。

大熊猫为什么快要灭绝了?

6. 为什么熊猫会濒临灭绝

熊猫会濒临灭绝存在各种不利因素中,其内在原因是由於食性、繁殖能力和育幼行为的高度特化。外在原因则是栖息环境受到破坏,形成互不联系的孤岛状,导致种群分割,近亲繁殖,物种退化。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不足1600只,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截止2011年10月,全国圈养大熊猫数量为333只。大熊猫最初是吃肉的,经过进化,99%的食物都是竹子了,但牙齿和消化道还保持原样,仍然划分为食肉目。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

7. 大熊猫濒临灭绝的原因

1、由于人类的盲目活动,使其生境遭到破坏,导致其栖息地面积缩减;2、由于生境的破坏,其唯一的食物竹子被大面积破坏,而竹子本身也发生大面积开花现象,所以,食物的减少也是其原因之一;3、熊猫的食物来源单一,只吃竹子,一旦竹子遭到破坏,其生存就会受到影响;4、熊猫本身的繁殖能力降低,其生殖系统受到某些细菌的感染,雌性的产卵率降低,雄性的交配欲望降低,这也是导致熊猫即将灭绝的一大原因;5、熊猫宝宝的存活率较低;6、熊猫对居住地的依赖性较强,对环境变迁的适应性较差.

大熊猫濒临灭绝的原因

8. 大熊猫为什么濒临灭绝原因是什么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和国宝,因濒临灭绝受到国家保护,那么你知道大熊猫濒临灭绝的原因吗?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大熊猫为什么濒临灭绝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大熊猫濒临灭绝的原因   
      1、森林采伐。大熊猫栖息地每年的采伐面积达到至少1万公顷。其栖息地每年以大约2.5 平方千米的速度在消失(Kleiman et al,1991年)。近30多年来,陕、甘、川三省大熊猫分布区内人口倍增,已达43万余人,大型森工企业自1950~1985年共达27个(不含县属伐木场),采伐的森林核实面积为42万多公顷,年均伐木面积为2万多公顷,致使栖息地由70年代初的31,450平方千米,经过15年后,已锐减至13,921.52平方千米,减少面积达17528.48平方千米,占原栖息地的56%,并造成6个伐区内熊猫消失,10个伐区内仅残存极少数熊猫,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2、捕捉过多。如在解放前汶川县草坡,英、美等西方国家,在那时收购、捕捉活体达20多只(猎杀者在外),致使那里的大熊猫种群,迄今已逾50余年,数量仍然很少,且尚未恢复。又如宝兴县从1963年迄今,仅在一个县内,捕捉的大熊猫就达113只以上。从50年代中期开始,从野外捕捉的熊猫已超过240只到国内外展出,其中又集中在宝兴110余只,平武60余只,致使这两个县种群结构被破坏,数量大幅度下降。根据大熊猫生命表分析,它们一个世代约需12年,种群增长很慢,如果大量捕捉,即使在保护得好的情况下,也需要几十年才能恢复;
   
      3、近些年来,盗猎、走私大熊猫皮张标本尚时有发生;
   
      4、大熊猫种群分布在25个以上岛状隔离的生境中。这些隔离的生境区大小为205平方千米(30~2384km范围),其中大多数(67%)的面积少于350km2。这种种群的孤立和分割则是长期威胁其种群的重要因素,小群体的近交衰退现象将降低繁殖力、幼体成活率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最终"岛状"成员将消失。据潘文石等对秦岭熊猫种群的遗传分析,那里有200余只大熊猫,可构成一个约90只的繁殖群体,其世代杂合率递减率为0.54%,经过12代后即140年后,每个成员都将有1/8的基因相同,相当于表(堂)兄妹的亲缘关系;
   
      5、由于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大熊猫被迫退缩于山顶,竹种十分单纯,一遇竹子开花,将无回旋余地,仅1975年岷山地区箭竹开花,死亡达138只以上;80年代邛崃山冷箭竹大面积开花,灾后发现大熊猫尸体108具,抢救无效死亡33只,共计141只;
   
      6、在大熊猫栖息地存在未经政府允许的矿产开发、污染以及矿工的伐树和捕猎也是威胁之一。
   
      7、大熊猫一生才生几个后代,一般每两年才繁衍一次,一胎只会生两只小熊猫而且雌熊猫没有精力全部养活它们。
         大熊猫的食物特性   
      大熊猫的食谱非常特殊,几乎包括了在高山地区可以找到的各种竹子,大熊猫也偶尔食肉(通常是动物的尸体有时也是竹鼠)。大熊猫独特的食物特性使它被当地人称作"竹熊"。竹子缺乏营养,只能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营养,大熊猫逐步进化出了适应这一食谱的特性。在野外,除了睡眠或短距离活动,大熊猫每天取食的时间长达14个小时。一只大熊猫每天进食12~38公斤食物,接近其体重的40%。大熊猫喜欢吃竹子最有营养,含纤维素最少的部分,即嫩茎,嫩芽,和竹笋。大熊猫栖息地通常有至少两种竹子。当一种竹子开花死亡时(竹子每30~120年会周期性地开花死亡),大熊猫可以转而取食其他的竹子。但是,栖息地破碎化的持续状态增加了栖息地内只有一种竹子的可能,当这种竹子死亡时,这一地区的大熊猫便面临饥饿的威胁。
   
      大熊猫是独居动物,每个成体的巢域明确,雄性个体的巢域通常很大,接近30平方公里,一般和多个雌性个体的巢域重叠。当雄性大熊猫在同一巢域相遇时,如发情期在雌性熊猫周围,它们之间有明显的等级,为争偶会导致争斗。占优势的雄性个体有和雌性交配的优先权,但  其它  雄性也还有机会。雌性个体在3-4岁时性成熟,雄性个体5岁左右。年轻的雄性个体在等级中位置较低,到7-8岁时才有机会交配。雌性个体从4岁到20岁,通常每2-3年产仔一次。虽然大熊猫唯一的家庭结构只存在母兽和不到一岁半的幼仔之间,大熊猫之间也会通过声音和气味经常交流,即使不是在发情期。大熊猫幼仔在一岁左右断奶,并一直和母亲在一起到一岁半左右,直至母亲再次怀孕。如果母兽未怀孕,幼仔会和母亲一起生活到两岁半,这时母亲将它赶走。独立之后,大多数的幼仔在母亲的附近居住,另一些,尤其是雌性,会远离出生地生活。大熊猫的行为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圈养大熊猫可以存活30年或更长,但野生大熊猫的寿命通常只在20年左右。
         大熊猫的天敌   
      尽管大熊猫与世无争,但在它的栖息领域里,还是有一些与它们为敌的动物,如金猫、豹、豺、狼、黄喉貂等,但是它们主要是袭击大熊猫的幼仔和病弱年老者,因为年轻体壮的大熊猫仍不失食肉祖先的凶猛,遇强不弱,令敌害生畏,。动物园里貌似温顺憨态的大熊猫一旦被激怒,也有伤人事件发生。
   
      豺 :主要袭击少年大熊猫或病弱老年个体。捕猎绝招是爬上其脊背,先挖眼,后抓肛门将肠拉出,故称“掏狗”;
   
      豹 :袭击少年大熊猫及年老病弱个体;
   
      金猫:常袭击大熊猫幼仔。
   
      从大熊猫生育、成长来看,大熊猫属于逐步走向衰败、十分脆弱的种群,外界条件的恶变会十分敏感得使其种群数量下降,最终导致灭绝。
         大熊猫的形态特征   
      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躯长1200~1800mm,尾长100~120mm。体重80~120kg,最重可达180kg,  饲养  的熊猫略重,一般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头部和身体毛色黑白相间分明,但黑非纯黑,白也不是纯白,而是黑中透褐,白中带黄。秦岭地区的个体偏大,体毛粗糙,腹毛略呈棕色色泽。岷山(尤以青川平武)则个体较小,体毛也较前者为细,腹毛棕色不明显,但凉山的个体并不偏小。
   
      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蔽在密林的树上和积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敌发现。相对锋利的爪和发达有力的前后肢,有利于大熊猫能快速爬上高大的乔木。
   
      大熊猫皮肤厚,最厚处可达10毫米。身体不同部分的皮肤厚度也不一样,体背部厚于腹侧,体外侧厚于体内侧,皮肤的平均厚度约为5毫米,并且色白而富有弹性和韧性。
   
      大熊猫的视觉极不发达。这是由于大熊猫长期生活于密密的竹林里,光线很暗,障碍物又多,致使其目光变得十分短浅。此外由于它的瞳孔像猫一样是纵裂的。因此,当夜幕降临的傍晚,它们还能活动。
         大熊猫的进食  方法     
      大熊猫每天需要花费将近一半的时间来进食。大熊猫的消化道保留了祖先的特性,与肉食类动物相似,如相对较短的消化道、锋利的犬齿、单室胃,没有盲肠以及相对锋利的爪和较发达的肉垫。在慢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以高纤维竹为主食,并演化一些适应以竹为生的结构特点,如咬肌、齿冠齿突发达,前爪除有五趾外还演变出一伪拇指组成对握结构以便于握竹。
   
      大熊猫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手脚并用地收集、准备食物和进食。它们并不在乎它们在什么地方——坐着、平躺、侧倚——它们只是不停的剥竹竿,吃竹叶。大熊猫食物的99%都是竹子,有时候也可能是一些野花,藤蔓,野草,蜂蜜,甚至是一些肉。
   
      大熊猫主食竹子,也嗜爱饮水,大多数大熊猫的家园都设在溪涧流水附近,就近便能畅饮清泉。大熊猫每天至少饮水一次,有的地方虽然食物很丰富,缺了水,也难以找到大熊猫的身影。到了冬季,当高山流水被冰冻结以后,有的大熊猫也可能因为留恋自己家园的隐蔽条件和食物基地而不惜长途跋涉,沿沟而下,到谷中去饮水,然后返回家园。大熊猫取水总是求近舍远,日复一日地走出一条明显的饮水路径。它们到了溪边,以舔吸的方式饮水,若溪水结薄冰或被砂砾填没,则用前掌将冰击碎或用爪挖一个大约25×20米的浅坑舔饮。大熊猫以竹类为主要食物,而竹类却难以消化、吸收。由此,使大熊猫的能量摄入受到极大的限制,它的一切活动都必须考虑到尽量多地摄入能量,尽量少地消耗能量。
   
      随着气候和食物分布的变化,大熊猫有垂直迁移习性,夏季上移高山、撵笋觅食,秋冬高山积雪则下移到中低山地区。
   
      大熊猫对竹类的消化利用率较低,食物在体内停留的时间短,因而采取大量进食、快速排出的方式,来获得足够能量以满足其需求。根据不同季节大熊猫采食竹子部位的不同,其每天的采食量大致如下:竹笋23~40千克;竹叶10~18千克;竹秆17千克。大熊猫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这表现在它们优良的采食策略上。它们不但选择区域内营养价值最好的竹子种类,而且还优先选择营养价值最高的部位。采食的顺序为竹笋,嫩竹,竹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