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创新如何领跑全球?

2024-05-16

1. 金融科技创新如何领跑全球?

近日,美国的一家论坛发起了一个有关中国的问题讨论,发起者是这么问的:你能说出一两件有关中国的实情吗? 美国网友热议,纷纷表达了对中国的看法,而就笔者看了之后总结认为,美国民众对于中国的印象,似乎总有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普遍停留在“他们生产便宜货,人人一辆自行车”的观念上。但高看自己的美国人恐怕根本就不曾想到,中国已经在很多方面都赶超欧美,成为世界的领跑者!笔者今天就从金融科技领域切入,和大家分享中国是如何赶超欧美,领跑全球的!

互联网科技突飞猛进 中国金融科技一枝独秀
著名的美国《时代》周刊在一篇题为“中国世纪”的文章中声称,中国的和平崛起已成既定事实,21世纪注定是中国的世纪……
而这一论述,今天已经成为事实,尤其是在互联网科技领域:阿里巴巴的阿里云正在与亚马逊AWS对标,而其在语音和图片技术方面也有诸多布局,而腾讯方面也在加速布局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等。此外国内还有科大讯飞、大疆这样技术驱动的知名公司,这些公司不仅在国内有所作为,并且在国际上也越来越有技术份量,拥有自己的话语权。《纽约时报》也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而非硅谷,正处在移动(通信)技术最前沿》的文章,可见,中国在互联网科技层面已经走在了世界前沿。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7.9亿,预计到2018年,用户规模将达到8.9亿。资讯获取、娱乐游戏、移动购物消费、移动社交媒体、移动搜索、各种移动直播等,美国已远远的被中国甩在身后。
而在中国互联网科技大风口下,中国金融科技也得到前所未有的进步,据毕马威和CB Insights发布的一季度金融科技研究报告,2016 年一季度中国金融科技领域完成9 笔融资,总计达24 亿美元,接近该领域去年全年融资总额,占一季度全球科技融资半数以上。美国商务部在一份名为《2016顶尖金融科技市场报告》的文件中指出,未来亚洲将在这一领域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而中国将领衔2017年金融科技发展。

飞贷破解互联网信贷世界难题,中国领跑成全球科技新中心
众所周知,金融科技是舶来品,欧美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基础,他们有着成熟的法律监管、大量专业的金融人才、相对完善的征信体系、成熟的金融服务体系以及雄厚的资金基础等,也已经在第三方支付、互联网理财方面取得了突破,但却始终因为各方面制约影响,在互联网信贷方面一直没有突破性发展。
《华尔街日报》报道所述,“金融互联网变革最难的部分是移动互联网信贷。做移动互联网信贷,就必须先有移动互联网风控,风控已经很难了,要把它完全移动互联网化,更是世界级难题。”
而这一世界级难题已经被中国飞贷攻破:飞贷利用自身在金融科技领域的优势,接入包含央行征信系统在内的几大征信体系进行筛选,开发出一整套的“天网”风控系统,这套系统不仅利用到了刷脸识别、设备指纹等先进技术,还克服了我国征信体系不发达、征信数据源相互割裂等难题,彻底颠覆传统贷款方式,将金融机构与借款人连接在一起,解决了传统贷款的五大难--申请难、审批难、提现难、还款难、再借难问题,最终破解互联网信贷世界难题,成为全球首家做到能非定向风控的企业。实现了面向全民开放,3分钟,无需抵押,无需见面,最高借款达30万元,一部手机即可完成所有操作的行业新模式。
“我不得不承认,现在金融科技确实在中国发展的比美国快,我们在美国也是研究中国公司的案例和中国公司的商业模式。现在美国学生通过飞贷的案例学习金融科技,作为中国人也应该引以为豪,中国公司的创新表现确实非常突出。” 沃顿商学院Raphael Amit教授曾如此表示。
正是这样的一家公司,破解了移动互联网信贷世界难题,领跑中国金融科技走向世界前沿,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曾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美国政府是时候加大资金投入,确保美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否则将被中国无情超越,到时悔之晚矣。
然而金融科技只是中国科技崛起的冰山一角,今天的中国再也不是曾经那个Copy To China(复制到中国)的中国,To Copy China(到中国复制)已经逐渐兴起,中国已经在多个领域逐渐超越欧美,成为世界创新的新典范和领跑者!

金融科技创新如何领跑全球?

2. 如何看待金融科技?科技金融?

对金融科技以及科技金融的看待是:
1、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涉及的技术具有更新迭代快、跨界、混业等特点,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前沿颠覆性科技与传统金融业务与场景的叠加融合。主要包括大数据金融、人工智能金融、区块链金融和量化金融四个核心部分。
金融科技重点关注金融大数据的获取、储存、处理分析与可视化。一般而言,金融大数据的核心技术包括基础底层、数据存储与管理层、计算处理层、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层。

2、科技金融:
科技金融的参与者主要有政府、NPO、企业、社会中介机构等。其中政府在其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政府不仅投入巨大的资金直接资助科技型企业、创投公司、成立科研院所,还设立限定产业领域的基金,如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孵育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
企业是科技金融的主要收益方,也是检验科技成果是否具备转化条件的试金石。然而我国企业在科技金融方面的格局是大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差,而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中小企业反而缺乏科研资金,处于被资助的地位。

金融科技的应用:
金融科技中的智能金融技术,利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来帮助传统金融行业节省人力成本,减少员工重复劳动。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中的一些领域,比如算法研究,已处于国际前列,借助这一力量发展金融科技,更有利于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最终提升金融机构生产效率。
随着大数据金融、互联网金融以及区块链技术的普及,金融科技的应用和发展可以让更多的人尤其是贫困人口以更低成本、更为便捷地获得金融服务,分享更多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果。

3. 金融科技创新应用思考

 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金融 科技 (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明确提出了近三年以来金融 科技 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浙江省把数字化改革作为新发展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抓手,全面推进“数字浙江”建设。2021年以来,浙商银行深入贯彻中央与浙江省委的战略部署,围绕“两最”总目标全面实施平台化服务战略,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数字化思维和理念,提升数字化能力和方法,构建数字化体系与机制,积极打造“ 科技 +金融+行业+客户”综合服务平台,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银行经营提质增效。
     
    一、金融 科技 创新基础 
   近年来,随着新兴 科技 的快速发展,各类数字化技术不断涌现,在政务、金融、产业链等各领域进行了大量应用,逐渐拉开了各行各业乃至全 社会 的数字化转型大幕。银行业作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了近三十年来的电子化、信息化建设和迭代后,对 科技 手段的重要性与 科技 引领金融创新具有清晰的认知。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银行业在技术变革浪潮中持续推动金融 科技 发展与转型升级,电子化取代了原有的手工操作、登记簿记账模式,信息化实现了数据大集中、应用互联互通以及线上业务办理。当前,随着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金融行业的 探索 与应用,银行业对数字化转型发展也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银行通过金融 科技 深化服务实体经济,在推动银行自身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同时,还推动了各行各业的产业链转型升级,为经济 社会 全面数字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金融 科技 创新挑战 
   尽管银行业开始加快金融 科技 在金融业务中的应用,但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还是存在来自内外部的制约与挑战。
    第一,技术成熟度制约业务场景落地。 数字化转型浪潮得益于数字化技术的飞速进步,然而技术在各自领域的成熟度存在差异,每种技术均有各自发展时期特定的业务场景产物,技术的不确定性以及局限性制约了应用场景的落地。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例,其在图像识别、生物识别技术已经进行了较多应用,但在语义识别、逻辑推理等领域仍处于技术发展上升期,尚未形成具有较好效果的示范应用。另外,如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等领域进行了较多应用,但在跨链、链上链下一致性以及作为基础设施构建更大范围联盟链等关键技术上仍然需要突破。因此,银行数字化转型需要将金融 科技 作为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创造场景、重塑流程。
    第二,安全自主可控尚待内外部能力提升。 我国银行应用的大部分操作系统、服务器等基础设施以及数据库、技术平台等软件较多依赖于国外相关技术厂商,自主创新与研发能力尚待提升。以区块链技术为例,部分银行及厂商基于Hyperledger Fabric等国外开源区块链底层平台进行二次开发,最终应用于金融业务之中,虽然是开源产品并且实现了国密等符合国情与监管要求的特性,但仍可能存在安全后门、制裁使用等问题。对应领域的人才不足也使得国产化进程较为困难,国产基础设施、软件的能力、易用性、生态等也需要时间来检验。
    第三,标准化体系建设需要创新与迭代。 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通过产学研、迭代开发等机制快速推进,甚至在关键技术的攻关上采用了“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加快突破,而标准化建设往往需要在技术与应用进入初步推广期之后进行立项,标准制定的周期相对较长,可能无法跟随新技术、新应用的变化,需尽快建立适合数字化转型的标准化体系快速迭代建设机制,为金融 科技 应用提供规范指引。
    第四,互联网对银行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带来冲击。 头部互联网公司在零售端产品、架构、运营等方面的理念与管理模式独具特色,银行在吸纳融合互联网典型机制的同时,也对自身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形成了冲击。一是在组织架构上,银行因为特有的金融属性需在审慎框架内进行有限尝试,而互联网公司可通过扁平化管理加快决策,其 科技 公司属性允许进行试错;二是在运行模式上,业务部门与信息 科技 部门相互独立,以需求为驱动开展研发工作,难以支撑数字化转型阶段新技术应用的敏捷反应、快速决策、技术储备,而互联网公司通过以客户为中心、以场景为切入点的理念在零售端布局产品占据了大量入口。银行如何平衡两者,推动产品创新与应用推广,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三、金融 科技 创新对策 
   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新技术与金融场景的融合应用,更是对体制机制的重塑。以浙商银行近年来的实践为例,银行数字化转型之路有四大核心。
    第一,加速 科技 前置,引领业务创新 。浙商银行目前已成立研究院,综合运用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落地金融应用,优化经营模式、改造业务流程,加强数据运用,提升各条线业务和系统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同时,浙商银行与知名高校以及头部高新技术企业共建联合研究中心、金融 科技 实验室,加强产学研合作, 探索 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数字技术,加强研究成果落地转化,以 科技 引领业务创新。
    第二,强化自主可控,加强技术攻坚 。浙商银行坚持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核心应用自主研发,近年来在区块链、知识图谱等底层基础技术与应用建设上完全自主可控,积极拥抱鸿蒙、鲲鹏、麒麟、泰山等国产软硬件基础设施生态,并通过多方安全计算、TEE等技术加强对敏感个人信息数据的保护。自主可控离不开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创新,浙商银行积极参与各项省部级重点课题项目、“揭榜挂帅”项目等,以最大限度激活企业 科技 人员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攻坚核心关键技术,助力打造国产自主可控的金融 科技 发展模式。
    第三,以标准化建设引领,有序推进技术发展 。浙商银行广泛参与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标准制定。目前已参与《信息安全 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 参考架构》、《信息安全技术 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规范》等国家标准制定,参与工信部电子标准院、北京金融 科技 产业联盟等机构主导的具有行业、产业示范意义的标准制定,为金融 科技 技术的标准化建设添砖加瓦。同时,浙商银行积极参与中国人民银行企业标准“领跑者”活动,加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向行内标准的转化和引导,切实做到以标准为指引,推进产品实施,提升各项技术与应用的标准建设。
    第四,转变 科技 管理,创新协同机制。 浙商银行全面构建适应于平台化服务等全行战略发展要求的全新金融 科技 组织架构,实施以产品为中心的创新协同机制,推行一体化敏捷研发机制;实施“引进来、输出去”工程,持续加大 科技 投入和高精尖人才引进力度,培养金融 科技 复合型人才,充实金融 科技 队伍,通过金融 科技 产品输出加强服务实体经济,构建生态,形成标准;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持续申请区块链、人工智能金融 科技 基础技术相关专利,截至2021年8月末,区块链发明专利授权数9项,位居股份制行第一。
     
    四、金融 科技 创新 
   一是区块链和物联网技术双引擎驱动业务创新。浙商银行于2017年在同业首创基于自主可控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将企业各类资产转化为区块链电子金融工具,帮助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企业盘活应收账款,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 社会 效益。同时,为解决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数据一致的问题,提升链上数据的真实性、时效性,浙商银行通过采用物联网技术,采集真实、实时的企业经营动态、动产质押数据,建立了“客观信用体系”,通过边缘端统一管控、原生数据上链、多维度交叉验证等机制,提升银行风险管控能力,构建良好的产业链供应链金融生态,目前已在金属加工、养殖、仓储等行业进行了试点与推广。
   二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综合运用提升风控能力。浙商银行大数据风控平台综合应用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知识图谱”技术,广泛引入外部相关数据、模型,填补了客户准入、关联关系、授信审批、贷后管理、预警管理、财务分析等系统支持能力的空白。浙商银行充分整合利用内外部数据构建10亿级企业画像知识图谱,结合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技术实现舆情分析预警自动化处理,根据大数据风控规则或模型形成预警信号或风控结论,进一步深化金融 科技 各项技术的综合运用,实现了全行风险管控的数据化、移动化、智能化。
     
    五、金融 科技 创新展望 
    第一、纵横驱动,构建金融 科技 应用创新基石 。一是顶层纵向驱动,设立“金融 科技 管理委员会”,创新 科技 体制机制顶层设计,由“一部N中心”向“一部一公司一研究院”转型,实现组织架构变革;二是业务横向驱动,通过金融 科技 支持团队派驻业务条线协同业务创新,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提出,主动在业务模式中融入金融 科技 能力,提升数字化能力转化率;三是 科技 横向驱动,加强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建立适应数字化转型、实现快速迭代的研发机制,构建适应不同行业技术输出和业务服务于一体的基础性平台。
    第二、对标同业,加强新技术综合运用 。通过对标先进同业的产品服务体系、先进的金融 科技 手段,研究先进同业好的理念、好的做法、好的机制; 探索 5G、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的融合交叉解决方案,激发技术创新的活力,形成新一代金融应用技术,从而加速推动银行业金融 科技 创新进程。
    第三、场景切入,聚焦服务实体经济 。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痛点、难点,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场景服务为切入点,提供“ 科技  金融 行业 客户”综合服务解决方案,加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制造业、乡村振兴、“双碳”、绿色产业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在有效服务实体经济中推进自身金融 科技 的高质量发展。
     
    文章转载自《中国金融》2021年第22期 

金融科技创新应用思考

4. 如何看待金融科技?科技金融?

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两个词虽然字一样,但意思并不完全相同,给大家说说二者的区别。
关于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就是业内所说的Fintech。维基百科对此给出的定义是,由一群通过科技,让金融服务更高效的企业,构成的一个经济产业。Fintech公司通常是那些尝试绕过现存金融体系,而直接触达用户的初创企业,它们挑战着那些较少依赖于软件的传统机构。

简而言之,金融科技理解为:利用包括人工智能、征信、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前沿科技手段,服务于金融效率提升的产业。
现阶段,随着央行政策以及监管的手段的发出,越来越多的人愈加重视金融科技,重视金融科技人才培育。
关于科技金融
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了科技金融的性质和作用,在第十七章“健全支持科技创新创业的金融体系”第三节“促进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中提到:
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多元化和差异性的科技创新融资模式,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参与产学研合作创新。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符合创新特点的结构性、复合性金融产品开发,加大对企业创新活动的金融支持力度。
目前这是对国内科技金融最权威的表述。即科技金融落脚于金融,利用金融创新,高效、可控的服务于科技创新创业的金融业态和金融产品。
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之别
1、落脚点
金融科技的落脚点是科技,具备为金融业务提供科技服务的基础设施属性。与其并列的概念还有军事科技、生物科技等。
科技金融的落脚点是金融,即为用以服务于科技创新的金融业态、服务、产品,是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典型代表。与其并列的概念还有消费金融、三农金融等。
2、目标
发展金融科技的目标在于利用科技的手段提高金融的整体效率。
发展科技金融的目标在于以金融服务的创新来作用实体经济,推动科技创新创业。

5. 科技金融的现状

截止2013年2月1日,全国至少已经设立了30家专门服务科技企业的科技支行;截止2012年11月底,深圳创投机构数量和管理资金占据全国1/3,近2524家创投机构管理基金超过3000亿元,投资3500多个项目,其中已有300多家被投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成功上市;2013年1月16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又称新三板)在北京落地,拓宽了科技企业的股权融资渠道。

科技金融的现状

6. 投资金融科技如何把握时机

[微笑]亲,您好!一般的做法是,可以在每个月收到各种投资对账单时结算一下,现在不管是银行、券商,还是基金公司都会提供这类每月结算的服务。如果可以上网的话就会更加方便了,通过网络开展的电子交易,投资时也可以设定止损点和获利点,在符合其设定的条件时会自动买进或卖出。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通过事先的设定来帮助自己把握投资时机。【摘要】
投资金融科技如何把握时机【提问】
[微笑]亲,您好!一般的做法是,可以在每个月收到各种投资对账单时结算一下,现在不管是银行、券商,还是基金公司都会提供这类每月结算的服务。如果可以上网的话就会更加方便了,通过网络开展的电子交易,投资时也可以设定止损点和获利点,在符合其设定的条件时会自动买进或卖出。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通过事先的设定来帮助自己把握投资时机。【回答】
[微笑]亲,您好!投资理财是持续不间断的行为,由于市场趋势在变化,在长期投资的过程中仍应灵活掌握。在投资时可以通过先手设定损益点来避免遇到价格大幅波动时不知该如何处理的情况。这也是目前来说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所谓设定止损点的意思是,要想一想投资者小伙伴们自己可以忍受这笔投资亏损多少,比方说说投资10万元,如果投资者小伙伴们觉得这笔钱亏损到剩下9万元就会无法原谅自己,那么,投资者小伙伴们的止损点就是10%。【回答】

7. 金融科技化要有金融科技化的样子

   
        
   文/孟永辉
    
   在产业 科技 化日渐深入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产业开始了与新 科技 深度融合的序幕。
    
   作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金融行业亦不例外。
    
   不过,在金融产业 科技 化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某些“互联网+”的影子,最终让好生生的金融 科技 化变成了互联网金融的代名词。
    
   很显然,如果金融行业的 科技 化仅仅只是将新技术与金融行业简单相加,而忽略了新技术与金融行业的深度融合,所谓的金融 科技 化或许仅仅只是一个概念。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必然需要选择一种有别于“互联网+”的模式,所谓金融 科技 化的才能真正跳出互联网的固定思维,真正进入到一个全新时代。
    
   那么,什么才是有别于“互联网+”的模式呢?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弄清楚了“互联网+”模式的“关键部件”,在金融 科技 化的过程中,避免与这些“关键部件”触碰,那么,跳出“互联网+”的怪圈,便不再是一种幻想。
    
   回顾“互联网+”模式,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流量和资本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几乎所有的“互联网+”玩家都把获取流量和资本看成是发展的“生命线”。
    
   因此,避免对流量和资本的依赖,找到流量和资本之外的新驱动元素,成为金融 科技 化真正开启的关键所在。
    
   这就需要我们深度思考互联网时代的玩家对流量和资本依赖的根本原因。找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和方法,玩家们对于流量和资本的依赖便会迎刃而解。
    
   其实,互联网时代的玩家们之所以会把流量和资本看得如此重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流量和资本是互联网玩家们的吸收养分,光合作用的关键要素。
    
   资本的投资是互联网玩家在获取养分,流量的获取是互联网玩家在光合作用。只有两者相互协同,互联网玩家才有生存下来的可能性。
    
   为了避免金融 科技 化陷入到“互联网+”的怪圈,我们真正需要做的就是要建构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重塑玩家们的能量获取与消耗体系。
    
    1 
      
   根据我的理解,金融 科技 化的养分更多地来自于对于金融行业的激活、重塑和再造,而不是简单地进行流量收割。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金融行业的流量并不如互联网时代充沛。 
    
   相对于互联网时代的以C端用户为主,金融 科技 化时代的流量主要是以B端用户为主的。
    
   我们都知道,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很多的互联网平台有少则上千万,多则上亿的流量,并且这些流量的获取成本是相当低的。
    
   到了金融 科技 化时代,流量早已不像那个时代那样丰沛,流量的获取成本同样正在不断攀升。在这个时候,我们再去用流量作为发展的生命线,无疑会使我们的发展路子越来越窄。
    
   因此,我们不能再把流量作为发展的生命线了,我们需要在流量之外找到新的增长引擎,以驱动金融行业驶向更加遥远的深海。
    
   这就需要我们立足金融行业本身,从战略纵深上下功夫,通过对于金融行业的深度精耕来获得新的发展动能。
    
    其次,资本的投资策略发生改变,更多地开始坚持长期主义。 
    
   相对于互联网时代资本的狂热与躁动,现在的资本市场越来越趋于理性与客观。现如今,我们听到的最多的就是长期主义,生命共同体等理念。
    
   说到底,资本已经不再把自己当成是一个第三方,不再把自己当成是一个旁观者,而是开始更多地参与到行业的建设与运作过程当中,以此来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当资本市场的投资策略开始发生这样的变化,我们的策略同样需要发生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符合发展的需要。
    
   对于金融 科技 化的玩家们来讲,我们同样需要进行相类似的调整,以适应资本市场的新变化,从而更好地发挥资本的作用。
    
   从这个角度来看,金融 科技 化的玩家同样需要放弃以往只做平台的思维,通过更加深度地参与到行业的实际运作过程当中,通过长期的精耕细作实现与资本市场的协同与共生。
    
   从互联网时代的两条生命线——资本和流量来看,我们都需要更加深度地介入到金融行业本身,通过对金融行业本身的深度改造,才能跳出原有的怪圈,真正进入到属于金融 科技 化自己的“时区”里。
    
    2 
    
   既然在金融 科技 化时代,我们需要立足金融行业本身,通过对金融行业的深度改造来获得新的发展动能,那么,我们究竟要如何才能将这种目标付诸实现呢?
    
    首先,需要寻找新的“手术刀”。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解决的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将原本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才能完成的工作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来实现。
    
   在这个背景下,互联网其实就是解决这种痛点和难题的“手术刀”。互联网平台便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并且发展起来的。
    
   当金融 科技 化时代来临,重塑与再造金融行业成为主要的痛点和难题。这些已经不再是互联网技术所能解决的,于是,我们就需要寻找新的“手术刀”。
    
   跳出金融行业本身,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更加清晰的发展路线图:当下,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越来越多地成为改造行业发展的“利器”。
    
   在这个大背景下,它们同样具备成为金融行业“手术刀”的潜质。通过将它们应用到金融行业里,我们的确可以解决那些互联网技术无法解决的痛点和难题。
    
    其次,需要寻找新的“互联网平台”。 
    
   这里所说的“互联网平台”其实仅仅只是一个代名词,它所做的早已不再是互联网时代简单地撮合和中介的角色。
    
   在金融 科技 化时代,所谓的“互联网平台”更像是一个联接器的角色,它将新技术应用到金融行业当中,让金融行业内部烟囱林立的信息孤岛打通,从而建构一个全新的金融运行体系。
    
   虽然我们依然用“互联网平台”来称呼它,其实它的功能和作用早就已经超脱了“互联网平台”本身,从而具有了更多的内涵与意义。
    
   在金融 科技 化的过程中,这个角色是相当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新技术能否真正应用到金融行业当中,金融行业本身能否真正发声根本性的改变,金融行业的重塑能否真正达成。
    
   正是因为如此,我才会用“互联网平台”这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概念来定义它。通过这种定位,我们才能真正明白它在金融 科技 化时代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再次,需要寻找新的“产业链”。 
    
   互联网金融之所以会出现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它过度地放大了金融行业的投资和理财的属性,忽略了金融行业产业链的打造。
    
   早在几年前,我就意识到了“产业链”的重要性。这不仅仅只是在金融行业重要,即使是在其他的行业,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互联网金融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在于金融上下游的“断层”,最终让金融行业的风险无限扩大。当金融 科技 化时代来临,我们必然需要用“产业链”来弥补金融行业的“断层”,从而让金融行业的发展进入到全新的时代。
    
   所谓的新金融产业链,其实就是要修复互联网金融缺失的,被阉割的“断层”,从而让金融行业重新回到完整、有序的发展阶段。
    
   对于金融 科技 化的玩家们来讲,这就需要他们不仅仅只是要做金融本身,还要做金融相关的流程和环节的工作,从而将金融行业打造成为一个全新的生态体系,彻底规避互联网金融的痛点和难题。
    
   当金融 科技 化的大门开启,产业 科技 化的大军当中又多了一个有力的参与者。
    
   可以确定的是,金融 科技 化与互联网金融本身是存在着巨大差别的。
    
   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互联网思维来实践金融 科技 化,于是,寻找金融 科技 化的正确方式和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寻找新的“手术刀”、寻找新的“互联网平台”,还要打造新的“产业链”,只有这样,金融 科技 化才能真正跳出“互联网+”的牵绊,真正进入到属于自己时区。
    
   这时,金融 科技 化才有金融 科技 化的样子。
    
    作者:孟永辉,资深撰稿人,专栏作家,特约评论员,行业研究专家。长期专注行业研究,累计发表 财经  科技 文章超400万字。支持保留作者来源的分享,转载请保留作者版权信息,违者必究。 

金融科技化要有金融科技化的样子

8. 金融科技:变革从去金融化开始

  文/孟永辉 
     
       
    无论是蚂蚁金服,还是京东 科技 ,几乎都是如此。然而,仅仅只是简单意义上的目标对象的转移并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只有彻彻底底的去金融化,才是金融 科技 玩家们的未来发展之道。可能有人会说,彻底的去金融化之后,所谓的金融 科技 便无法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金融 科技 。对此,我并不这么认为。 
     
    在我看来,彻底的去金融化仅仅只是放弃了互联网式的收割流量的发展模式,而是真正通过让金融回归「基础设施」来寻找新的发展方式和方法。尽管这种方式与简单意义上的收割流量相比更加繁杂,但是,它却是真正能够给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变革的发展模式,并且符合经济 社会 发展的大方向。 
     
     彻底地去金融化,金融 科技 的必然  
     
    当下,一场深度而又全面的变革正在上演。实体经济的避实就虚,虚拟经济的避虚就实,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数实融合,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全新的风口。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死抱着金融不放的做法已经不合时宜,相反,彻底地去金融化,才是金融 科技 未来发展的必然。 
     
     传统意义上的金融概念正在土崩瓦解。   在很大程度上来看,我们口中所提到的金融概念,多半是传统的金融概念,即投资、理财、保险。事实上,经历了互联网时代的洗礼,特别是随着金融与 科技 的深度融合,金融的概念业已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现在的金融,早已不再是投资、理财和保险这么简单,而是开始被数字、数据以及衍生于两者的新功能所代替。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所说的去金融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去金融化,而是更多地代表的是拥抱金融的新功能和新属性,用新的功能和属性来满足用户的新需求。因此,这里所说的去金融化,更多地代表的是一种与传统金融功能和属性的决裂,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与金融毫无关联。 
     
       
     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方式开始被重塑。   以往,提及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通过投资的方式来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这就给人一种错觉,即,人们简单地认为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必然是需要通过投资的方式来实现的。于是,他们认为的彻底的去金融化,其实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是相悖的。 
     
    事实上,并不这样。笔者认为,实体经济与金融融合的方式正在被重塑,才导致了这一切的发生。在传统时代,甚至在互联网时代,实体经济与金融之间并未发生如此深度的融合。在某种情况下,金融依然是金融,实体经济依然是实体经济。 
     
    现在,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了。首先,金融已经被数字化了,我们看到,金融行业当中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数字化的身影。数字货币为代表的金融新形态,数字风控为代表的金融新环节,开始深度改变着金融本身。同时,实体经济同样开始了一场深度数字化的浪潮。传统意义上的人、财、物等元素开始越来越多地被数字和数据所取代,实体经济正在发生一场深度而全面的变革。 
     
    当金融与实体经济都在发生深度改变的大背景下,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方式,早已从传统意义上的两种形态,两种行业的融合,变成了同一种形态,同一种元素之间的融合。在这个一种大背景下,彻底的去金融化,并不是不做金融,而是要通过改变金融的形态和元素来寻找与实体经济结合的新方式。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仅仅只是将简单地用传统的金融功能,仅仅只是借助传统金融的手段,是无法达成这样一个目标的。我们需要用彻底的去金融化,特别是去除传统金融的「躺赚」思维,真正通过与实体经济实现深入而又全面的融合,实现赋能实体经济的目标。 
     
    我们可以将传统的功能看成是投资、理财、保险和信托,然而,现在,金融的功能早已不仅仅止于此,更多地包含数字、数据以及衍生而来的新功能上。简单来讲,现在金融需要的是一种全面的、多维的功能,而不是一种浅藏辄止的功能。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需要金融的功能开启一场深度、多元、颠覆性的变革。而真正触发这样一种变革的,必然需要通过彻底的去金融化,才能真正实现。 
     
    彻底的去金融化,并不是迎合监管的必然,而是金融 科技 发展的必然。我认为,只有经历了这样的发展阶段之后,金融才可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找到回归实体,赋能实体的正确方式和方法,金融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回归实体。 
     
     大变局下,金融的变革之道在哪?  
     
    对于金融行业来讲,这不得不说是一场大变局。认识到这样一种大变局,并且找到实现彻底去金融化的正确之道,或许是开启新的时代背景下,金融新发展的正确之道。在我看来,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金融的变革之道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数字新形态的孪生。   可以肯定的是,金融行业将会和其他的行业一样发生一场深刻而又全面的数字化变革。我们看到的的数字货币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未来,金融本身的内在环节和流程,同样将会发生一场深度变革。现在,以人为代表的有形的金融流程和环节见识被彻底颠覆,取而代之的将会是一个以数字和数据为主导的金融新形态时代的来临。 
     
    如果我们要寻找未来的金融变革之道,以数字化为主导的数字新形态的孪生,将会是一个主要方向。在这样一场变革里,数字化将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对金融外在形态的变革,而且还包含了对金融内在形态的变革。经历了这样一个阶段之后,金融行业将会彻底摆脱传统的形态和概念,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 
     
    找到金融数字化的路径和方法,并且以数字化来开启金融行业的新发展,才是保证金融行业的发展可以进入到全新发展阶段的关键所在。因此,寻找金融与数字化结合的方式和方法,并且真正让金融有所蜕变,才是保证金融 科技 有所改观的关键所在。 
     
     服务实体方式的 探索 。   的确,金融的意义在于服务实体,赋能实体,但是,服务实体的方式却是一直都在发生改变的,特别是在数字时代,这种现象表现得更加明显。除了赋能和服务的「工具」变了,赋能和服务的「角度」,同样也需要一场深度变革。 
     
    因此,如果我们来寻找数字大变革时代的金融变革之道的话, 探索 一种与这个时代契合的服务实体的新方式,才是保证金融行业有所新进化的关键所在。可以说,服务实体的方式是否合适,直接关系到金融是否能够真正赋能实体,是否能够真正回归实体。 
     
    对此,笔者认为,大变革时代,金融赋能实体的方式应当是全面的、深度的,甚至是完全融合的。换句话说,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将不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行业,甚至还有可能会融为一体。因此,找到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方式,特别是区别于传统的方式,或许,才是关键所在。 
     
     商业模式的创新。   如果没有创新的商业模式作为支撑,那么,大变革时代的金融赋能实体经济是无法跳出传统的发展模式的。因此,创新金融服务实体的商业模式,关键是要摆脱传统时代的收割思维,或许,才是保证金融可以进入到新发展阶段的关键所在。 
     
    笔者认为,当金融 科技 的发展进入到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不能在像以往那样靠收割流量来盈利了,而是需要赋能实体后,给实体经济带来收益之后,从实体经济的收益当中获得收益。虽然这种方式比互联网时代的收割流量的方式复杂很多,周期长了许多,但是,这样一种商业模式则是一种更加长久,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金融与实体经济绑定在一起,甚至成为实体经济的一部分,通过这样一种深度绑定的方式,而不是一种浅尝辄止的方式,才是真正开始金融新商业模式的关键所在。我认为,这是金融新变革的关键所在。找到了创新的商业模式,决定了金融新变革的成熟,下一步就是能够给金融行业带来本质性的改变。 
     
     结语  
     
       
     —完—  
     
     作者:孟永辉,资深撰稿人,专栏作家,特约评论员,行业研究专家,战略咨询顾问。每日一文,长期专注行业研究,提供深度思考与硬核干货。支持保留作者来源的分享,转载请保留作者版权信息,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