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啸的艺术展览

2024-05-13

1. 韩啸的艺术展览

 2013年11月30日,意大利三大双年展之一的佛罗伦萨双年展正式拉开帷幕。当代艺术家韩啸受邀参加本次展览。佛罗伦萨双年展由创始人Pasquale和PieroCelona于1997年创立,它是意大利三大双年展之一,同时也是国际知名的当代艺术平台和艺术节日之一,每届展会将世界各地的优秀艺术家聚集在佛罗伦萨,分享美好的艺术经验。    “跨越太平洋”一年一度的美国迈阿密海滩SCOPE艺术博览会于12月2日开幕,当代艺术家韩啸作为特邀艺术家参加 展览,此次韩啸展出的作品《手术:韩啸行为艺术展》和画作《民》。      继尤伦斯《肉身的力量——韩啸的手术刀》行为艺术展后,韩啸稍作休整,便马不停蹄地奔赴欧洲开始了艺术巡展。10月 29日,韩啸受邀参加捷克行为艺术节,于捷克国家美术馆上演《吉--属于自己的身体》行为艺术。作为捷克行为艺术节开场表演之一,韩啸在《吉--属于自己 的身体》中上演开运整形--给自己注射玻尿酸。    2012年5月12日下午,韩啸进行了《手术:韩啸行为艺术展》。是为一名女性进行丰胸手术,并且该手术进行了同期 电视直播和网络直播。而这种跨界的行为艺术院批也吸引了不少业内人士前来参观,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副主任、批评家、策展人王春辰,艺术国际网主编、批评 家吴鸿,清华大学青年批评家段君,中央美评家刘礼宾,中国艺术研究院批评家杭春晓等人都出现在了行为艺术的现场进行观摩。    2013 年10月,《肉身的力量—韩啸的手术刀》于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行。在此次《肉身的力量》中,韩啸却大胆的将自己作为整形手术的受术者,而同时身为受术者的他还要承担起施术者的角色(自己给自己植发),因此在此次行为艺术开始之前,韩啸如何将施术者和受术者的角色统一起来,就成了观众们议论的焦点。    2013年12月14日—2014年1月30日,第一届“中国-东盟艺术双年展”在南宁东盟文化广场中心展厅隆重举行。本次双年展的主题为:交流与融合。艺术展汇集了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进程中各个阶段的近100位精英艺术家以及其他国家艺术家的200多件作品。韩啸作为受邀参展的艺术家之一,在展览现场上演《我的生活》行为艺术。  2014年8月30日下午,由山东时代美术馆、现代青年杂志社主办,韩啸、樊三川策展的“水墨-时代 ”学术邀请展在济南山东时代美术馆(济南韩氏整形美容医院地下三)举办。樊三川、韩啸、梁建平、吕子真、任云、王浩、周宇光七位艺术家受邀参展。本次展览共展出了56幅水墨作品。此次展览是继7月份举办了“形 ·容 ——身体的风景艺术展 ” “形·体——当代摄影展” 之后,韩啸再次携手多位知名艺术家举办的艺术展。同时也是韩啸筹建的山东时代美术馆的一次尝试。

韩啸的艺术展览

2. 画油画需要准备哪些材料

颜料、松节油、画笔、画刀、画布、上光油、外框等。
1、颜料,掌握颜料的性能有助于充分发挥油画技巧并使作品色彩经久不变。
2、松节油,在油画的调制中,起稀释颜料的作用。
3、画笔,有尖锋圆形、平锋扁平形、短锋扁平形及扇形等种类。
4、 画刀,用于在调色板上调匀颜料。
5、画布,容易形成统一的画面色调,作画时还可不经意地露出底色
6、上光油,保持画面的光泽度,防止空气侵蚀和积垢。
7、外框,使画面显得完整、集中,画中的物象在观者的感觉中朝纵深发展。

扩展资料油画的当代意义
趋向于个体表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和个性化语言及实验性探索在画作中得到强化。从展览可见,写实造型、人物创作依然是油画系的强项,而抽象绘画也逐渐和老师们的创作结合起来,成为油画系的特点之一。
除此之外,工作室的界限被打破了,老师们的风格虽有趋近之处,但也各不相同。“这些作品从表意到表情,从再现到表现,从形式到内涵,从叙事到观念,从具象到抽象等,都构成了当代绘画的现状。”
中央美院美术馆副馆长、“意义的回归”展策展人王春辰说,22位教师作品的背后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艺术变局,与中国语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和互动。
新世纪以来,在全球艺术变革的新语境下,新媒体和各种媒介艺术不断发展,油画也面临着如何继续发展的考验。“在今天,绘画已经不完全是原来传统意义上的绘画,它正以庞杂、多元的面貌被观看。”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说。
由于互联网信息的快速传播,任何新的东西都会被快速模仿和替代。
“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能够不断自觉地自我更新,主动研究传统、社会、世界和自我,用艺术方式与世界不断对话,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方式,同时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不断演化、主动更新,为日后艺术道路上的不断蜕变打下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油画

3. 卓凡的主要个展

 《我要写字——卓凡行为艺术》个展(人工装置) 策展人:利博尔-塞奇卡(捷克) 展地:捷克驻华大使馆 2011年10月8日北京《我要拈花——拈花八式》个展(人工装置) 策展人:赵寂惠 展地:中国陈设委总部 2011年9月29日北京《我要拈花——卓凡装置展》个展(人工装置) 策展人:邱志军 展地: 福建美术馆福建省福州市 2011年9月24日福建《机械复制时代的人工装置》个展(人工装置) 策展人:胡斌 展地: 广州53美术馆 广东省广州市 2011年8月6日广州《尚品》个展(人工装置) 策展:高燕 展地:798艺术区红三房 2011年6月18日北京 《食言者》个展(人工装置) 策展:利博尔-塞奇卡(捷克) 展地:捷克驻华大使馆 2010年10月1日北京《自动全自动——卓凡人工装置艺术展》个展(人工装置) 策展:张海涛 展地:宋庄美术馆 2010年8月1日北京 1、《捷豹速度》机械装置——展览主题:创客嘉年华 策展团队:创客嘉年华组委会 展地:中华世纪坛 展地:北京市朝阳区长安街 2012年4月2、《我要捉影》 机械装置——展览主题:ART北京影像展 策展:赵力吴秋罨 展地:北京中国农展馆 2012年4月3、《我要抓住》 机械装置---展览主题:任我行国际新媒体展 策展人:顾振清 展地:北京工体--北京市东城区 2012年6月25日 北京《我要驯兽》----雕塑展览主题:阅水成川 策展人:范迪安 展地: 中国美术馆北京市东城路朝阳门内街2011年9月25日 北京 1、《我要驯兽——豹子》---机械装置——展览主题:清晰的地平线——1978年以来的当代雕塑 策展人:何桂彦 展地: 寺上美术馆--北京市顺义区火寺路 2011年11月 北京2、《我要驯兽——熊》---机械装置——展览主题:龙生九子 策展:吴鸿 展地:红星画廊 中展德美 2011年11月3、 《红雾》---装置艺术---展览主题:复感 动观 2011海峡当代艺术双年展 策展人:范迪安 黄才郎 展地(一): 中国美术馆 展地(二): 国立台湾美术馆 展 地:北京市东城路朝阳门内街 台湾台中市路台中市 五权西路 2011年3月7日 北京 2011年6月10日 台中5、《我……》系列(我·很用力……我·很高兴……)装置艺术---展览主题:《异体·异在——“生理实验”当代艺术专题展》 策展人:胡斌 展地: 广州53美术馆广东省广州市2011年2月27日 广州6、《呢喃·自在之莲……》---装置艺术---展览主题:超验—当代艺术家实验展 策展人:宁佳 展地:以太空间 展地: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路11号院N2-43号 2011年1月2日 北京7、《X光片·运动……》---装置艺术---展览主题:超现实波普 主办:中华文促会、卓达三溪堂 策展:彭峰 承办:流动艺术北京红风汇 展地:天津卓达三溪堂雕塑园区三溪塘 2011年1月 天津8、《X光片·我很用力……》---装置艺术---展览主题:艺术日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成立暨当代艺术邀请展 展览委员会:杭间 杜大恺 石冲 陈辉 岛子 张敢 策展:岛子 展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 中国当代艺术基金会 2011年1月 北京 1、《自动化﹒我很高兴》--- 装置艺术---展览主题:轨迹与质变 北京电影学院60周年院庆当代艺术邀请展 暨第二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 策展:刘旭光 王鸿海 展地:北京电影学院 2010年10月 成都2、《产生泡沫的速度是……》---装置艺术 展览主题:“隋建国和他的学生”当代艺术展 策展:刘礼宾 展地:成都A4画廊 2010年8月 成都3、《悬挂》---装置艺术 展览主题:首届多媒体艺术展 策展:吴秋龑 展地:798创意广场 2010年7月 北京4、《狂奔》---装置艺术---展览主题:集美首届国际当代艺术作品展 策展:王新轮 展地:集美大学 2010年6月 厦门5、《奔跑的捷豹》---装置艺术---展览主题:北京首届动画艺术节 策展: 孙 炎 展地:北京王府井步行街 2010年7月 北京6、《旋转﹒产生泡沫的速度是》---装置艺术---展览主题:当代艺术青年批评家邀请展 策展:杭春晓 展地:北京时代美术馆 2010年6月 北京7、《雾爆……》---互动影像—装置作品---展览主题:“独白”当代艺术展 策展:盛 葳 展地:成都A4画廊 2010年5月 成都8、《西红柿》---影像作品---展览主题:2010年ART北京 策展:吴秋龑 展 地:北京农业展览馆2010年4月 北京9、《喘息》---互动装置艺术---展览主题:2010北京车展之“同做公益人 南登陆大厅主场开幕式” 策展:罗 明 展 地:北京新国际展览中心 2010年4月 北京10、《悬挂的高度3米3》---现成装置艺术---展览主题:“不确定的可能性”——798及周边青年群落展 策展:张海涛 夏彦国 展地:宋庄美术馆 2010年元旦 北京 1、《捷豹。速度》(互动雕塑—机械装置作品)展览主题:经验惊艳 中国当代艺术展 策展:盛葳 何桂彦 展地:北京中汽南方捷豹旗舰4S店 2009年10月 北京2、《对视》 (互动造型装置作品)展览主题:“制造生活”策展:刘晓辉 展地:中间艺术馆(北京市海淀区杏实路65号) 2009年10月 北京3、《白布·清洗成白布的时间是……》(互动图片—装置作品) 展览主题:北京大学首届实验短片展之中国青年影像艺术家实验电影(影像)作品展 策展:沈朝方 展地:北京大学 2009年10月 北京4、《旋转.被牵动的奥古斯都右臂》(互动雕塑装置作品) 展览主题:“岸·月亮河首届学院雕塑展” 策展:田华丰 展地:月亮河美术馆(北京通州) 2009年10月 北京5、《触感·这个手指捅烂番茄的力度是……》(互动影像—置作品)展览主题:“回忆未来?未完成”实验媒体艺术展——青年策展人邀请展(第五届中国宋庄文化艺术节)策展:吴秋龑 展地:小堡美术馆 2009年9月 北京6、《东方即白· 被捅痛而惊醒的雄狮》(互动雕塑机械装置作品)展览主题:“再实验:智性与意志的重申”青年艺术家推荐展(2009北京798艺术节之主题展 )策展:鲍栋 杜曦云 刘礼宾 展地:798艺术区 2009年9月 北京7、《每分钟·脊骨抽动的频率是……》 (互动现成品装置作品)展览主题:“同行”——德中当代艺术展 策展:邹跃进 王春辰 展 地: 武汉市美术馆 2009年9月 武汉8、《 你,最高的肺活量是……》 (互动影像—装置作品) 展览主题:“国际新媒体艺术展——我们的能力”及研讨会 策展:全丙森(韩国) 王春辰 展 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09年7月 北京9、《每分钟:这部车的激情频率为18次每分钟》(互动造型装置作品) 展览主题:“各搞各的” 当代艺术展 策展:顾振清 展 地:台北现代美术馆 2009年2月 台北10、《每分钟:来回抽动的频率为30次每分钟》(互动现成品装置作品) 展览主题:“无法——草场地的春天”展 策展:顾振清 展 地:荔空间 2009年3月 北京   1、《刺痛》(互动现成品装置作品)展览主题:中央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 展 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08年12月 北京2、《每分钟:这部车的呼吸频率为22次每分钟》(互动造型装置作品) 展览主题:“中国幻想”展 策展:黄笃 展 地:铸造美术馆 2008年11月 北京3、《这部车轮胎的直径比是61:55:50:39》 (现成品改造作品) 展览主题:“图画手工”展 策展:阎 安 展 地: 偏锋艺术中心 2008年9月 北京4、《透视》(现成品改造作品)展览主题:“空白·北京”巡回展 策展:周 翊(美籍) 展 地:北京丰联广场.北京中间美术馆.北京华联广场 2008年7月 北京 《材料研究》(现成品改造作品)展览主题: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研究生毕业”展 展 地:中央美术学院王府井美术馆 2006年5月 北京2004年《四环.晴》(雕塑作品)展览主题:中央美术学院“宾虹意象”展学院之光展 展 地:中央美术学院多功能主展厅 2004年4月 北京2003年《门》(空间装置作品)展览主题:“界限”当代艺术展 策展:吕胜中 展地: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研究所展厅 2003年5月 北京2003年《结构》(材料作品)展览主题:中央美术学院“工作室联”展 策展:隋建国 展地: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通道展厅 2003年10月 北京2002年 艺术活动《苹果树》(材料作品)展览主题: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创作”展 展 地:中央美术学院多功能主展厅 2002年6月 北京2002年《记忆1》(金属材料作品)展览主题:中央美术学院“通道画廊”巡回展 策展:文 楼 展 地: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通道展厅 2002年4月 北京2001年 艺术活动《手》(雕塑作品) 策展:孙 伟 展览主题: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学生作品展” 展 地: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通道展厅 2001年10月 北京

卓凡的主要个展

4. 请问我国优秀女画家左冰冰老师的相关资料......

  剖析左冰冰油画艺术的灵与肉

  人之初,性本善?
  对人性深层的追问正是左冰冰作品的精神内核。
  人是画家笔下永恒的主题,人有七情六欲,欲望与冲动,妒忌与贪婪,悲哀与仇恨,这些都是人性的普遍弱点,而善与恶,美与丑,天堂与地狱,又总是只有一步之遥,肉体与灵魂在某种状态下正是界于这一步之遥之间。
  左冰冰油画作品中的人体,这些肉体似乎停留在性释放的狂喜和有罪感的抑制这两者的中途状态,停留在感觉的直接性与记忆中的道德幽灵这两者之间,正是在这种灵与肉,左冰冰正是在爱与欲胶着的瞬间,准确地捕捉到人性中“本我”的真实性,从而力求揭示人类生命本源的奥秘。
  对于左冰冰来说性是一种生命价值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写”, “艳”和“眩”是左冰冰作画的性格。画中沉睡的面孔,充满诱惑的肉体乃精神陷于物质之中,半梦半醒的神态抑或亢奋的表情,多以X形构图为主,似乎都取典型的梦游中的姿态,她们沉湎于幻想之中,仿佛走入了其它的世界,夸张的笔意,流动的线条营造出强烈动感,不稳定的气氛,也是作者内心世界的隐性渲泄。
  谈到“写”,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中国书法的书写,写的过程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融入行动者个人思想感情、生命感悟、审美体验的有意思的创作过程。左冰冰一反常态,抛弃传统的作画方式,把以往色彩的涂抹、叠加、堆积,通通简化为一种“写”的行为,以多彩绚丽的线条编织构成画面元素,这种大胆尝试也许是画家左冰冰对中国文化的某种解读方式吧。
  再看作品中的“艳”,色彩以红黄蓝三原色为主,冷暖两组色系的强烈碰撞,象征着两性的迷离与神秘。上帝从男人的身上取下一根肋骨,创造了女人,因此女人和男人都是对方的一半,每个人来到世上都在艰难地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左冰冰作品中艳丽的冷暖色彩运用正是这种生命体验的物化,“艳色”和“艳事”或许正是左冰冰对人性价值的某种心灵观照。
  “眩”——读左冰冰的画会给人一种眩晕的感觉,这都是由她画面的色彩、造型、构图等方面的个人追求有直接关系。
  在中国当代艺术探索的女性艺术家中,象左冰冰这样敢于直面人性问题,并且从个体感悟的角度对人性价值提出了深层次的诘问,这实在很不容易,也从这些方方面面成就了左冰冰的艺术面貌和学术价值。


  边缘与禁忌的自由―王春辰论画家左冰冰的绘画艺术

  这几年,中国的情色绘画开始多了起来。在80年代,艺术家基本上在争取创作形式与风格的自由,其叙事仍然保留了相当多的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绘画的痕迹;90年代初出现个体化的自我叙事,多为日常生活的一般故事,9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一批锐利的女性主义艺术,用女性视角来观照周边的世界,有的温和些,有的是以强烈的质疑态度来审视自我,甚至直指禁忌的身体,将身体意识敞露开,打开了一扇扇惊疎之门。
  如陈羚羊的《12月花》、邢丹文的《我是女人》、向京的《你的身体》等等,这些艺术家以果敢、直接的视觉冲击来叩打身体的观念及其政治话语。进入21世纪,女性意识与社会传统之间的冲撞继续成为艺术家追问的课题,也就是说,在多样化的中国当代艺术景观里,以女性意识直指视觉目光的艺术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线,而且这不是孤立的现象,倒是成为一批艺术家的自觉行动。这里面既有社会变迁的心理冲击,也有跨越时代门槛的人性的追溯。
  左冰冰的绘画可以放到这一个大的时代框架里来看待。这又是一批新的女性艺术,如四川的沈娜的女性身体自恋、北京的黄敏虚构的时代错位的情色景象,它们再次显现为今天的性别意识的解读。左冰冰的绘画塑造了华丽的女性图景,这是一些悬浮起来的形象,没有关联,没有故事依托,但也是一些自我迷恋或巫山云雨的镜头,表面上是生活场景的片断瞬间,但这一些作品汇集到一起,呈现出的是一种大胆的态度和明确的宣示。画家用最直接的方式披露了生活的被隐匿的真实。它们应该说是生活的一种指涉,更严格地说是当代社会的一种性别批评话语的视觉传达,即当代的情色绘画的重点不是情色,而是其语境中的当代文化和社会的交错状态,对它们的构建既不是高位的道德批判,也不是取媚于市井的消费。相反,是某种人类存在现象的透视,也是由从属而走向主体的在场,它们不是解决深奥的精神分析问题,而是试图以视觉的方式重构女性的主体性。
  显然,这是恒久弥新的题材,从古至今、从中国到外国,情色绘画贯穿在人类文化的历史中,最初它们不是以艺术的目的出现,而是生活的一种想象和反映,更是社会观念的折射。但历史上的情色绘画多以女性为被动的、被压制的角色,而进入到当代社会,问题变得复杂起来,它既显现为人类的固有欲望,同时也是性别意识与心理的重新构造,以往人们说女性是被男人构造的产物,而今在相当程度上,女性成为自我构造的对象,所谓新的情色并非为满足男性,而有了它们要独立成为一种地位的倾向。左冰冰对它们的探索和表现,也是这种新的倾向的反映,女性主体性的宣言既有对生命价值的肯定,也有对性别专制的批判。这是一种有勇气与智慧的绘画题材,极敏感,但又极富有挑战性,左冰冰做出了自己的尝试,并且也将在提炼、深化方面做下去。这种对抗性的艺术也必将显赫于今天的艺术景观中。

  2010-5-10 于深圳机场为大雨滞留中

  王春辰:
  美术史学博士,艺术批评家、策展人,现工作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从事当代艺术理论与批评研究,学术关注点为当代影像的发展与批评、绘画的当代转型、文化批判理论与艺术。
  开设外国美术史、当代艺术理论与批评、当代影像批评等课程。出版有《1940年以来的艺术》(2006年)、《绘画现象学》(2006年)、《装饰新思维》(2006年)、《艺术的终结之后》(2007年)、《美的滥用》(2007年)、《艺术的阐释》(2008年)、《艺术史的语言》(2008年)、《蔡国强:我想要相信》(2008年)、《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2009年)等美术理论及艺术史译著。策划的展览有:异像:一种城市图像心理学(北京)、透视:中国当代艺术展(香港)、影像动力学(北京)、超自然:中国新世纪摄影展(纽约)、过去与今天:中国当代艺术展(韩国)、迷局:中国影像五人展(伦敦)、墨道法相:姬子个展(北京)、国际新媒体艺术展(北京)、同行-德中当代艺术展(武汉)等。

  性非性的镜像——专访左冰冰

  ART:女性与性实际上历来是被禁锢的话题,您在您的作品中果敢地表达性题材,表现出被捆绑、被束缚的状态,您收到的来自各方的评论如何?
  左冰冰:对性的表达,从远古的壁画,到现在的行为艺术,有很多表达方式,只是艺术家们的视角和表现手法不同而已。中国文化内敛、含蓄,传统社会又是男权社会,且不说女性一般不敢将心中关于性的真实感受直白地表达出来,即便男性艺术家,他们表达性的题材的比例也少。在今天,社会上仍有不少人对性的表达持有异议,甚至谈性色变。尤其是对于我画的性题材,由于表达的是自恋、自慰等行为,他们更是接受不了。社会这么大,我们也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认同某一种表现手法。但我渴望表达性的想法酝酿已久,并没有其它什么特别的想法,然后我就自然地走出来,我只是想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而已。
  我想通过自己对性的理解和认识,以油画的方式,来表达每个人、尤其是女性的潜意识中对性爱的追求。性爱本身是美妙的,是人类繁衍和幸福的必需品,是艺术发源滥觞处,我们有何理由不能直接、真实地面对!更不应将其看作洪水猛兽!性爱本身是圣洁的,有人非要将性爱与色情联系在一起,那是他个人的事情,正所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社会本来就是由男人和女人两个部分组成的,缺一不可。过去男人在社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显然是不公平的,男女在这个社会中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女人对社会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女人观察世界的视角在某些方面与男人是有区别的,男人看女人与女人看女人是不同的,女性视角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两方面的观点都应加以关注,只有两方面都顾及到了,这个社会才是完整的、和谐的。所以,20世纪以后,女权主义蓬勃发展,她们直面自己的内心感受,更加大胆地加以表达,为自己的权力和平等而战,这是一个时代的进步。

  ART:能否谈谈您作品成形的一个过程?是怎样的一个心路历程成就了您现在的艺术形式?
  冰冰:我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在画布上不断地追求心灵的真实,再由心灵的真实而及视觉的真实。是心灵的真实感受自然而然催发、成就了我现在的绘画风格,我并没有刻意追求,而只是在观照自己的内心对性爱的感悟时,真实地书写了自己的体念。因此,我的绘画风格是我在追求心灵真实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成就的。
  至于现在的艺术形式,我觉得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当然,很多东西都是在偶然中开始的。在我第一次对着镜子画自已的时候,开始对自已的身体产生了兴趣,并像其他画家那样,也开始“自恋”起来,这个驱使我不停去表现一些跟自己有关的作品,或想像跟自己有关的作品。
  在研究生课程班毕业展里,我画了一组《生命的律动》,那些全是在扭动的胎儿。这个笔触可能跟我平时比较喜欢跳舞有关系,我觉得扭动的曲线很美。就这样,我喜欢了用扭动、旋转的笔触在画面表现我的意念中的真实,这样慢慢形成了我个人的绘画语境。另外,我心里一直憧憬着“爱的雨露”。只有在爱的雨露的滋润下,才会有丰富的灵感去创作那些超乎想象的作品。

  ART:您怎么看待性和艺术的关系?
  冰冰:对女性来说,性是爱的延伸。人生不能没有爱,但可以没有性。没有爱,生活会显得暗淡,人性会变得冷漠,作品(不管是绘画还是音乐)就不会有光明的意境。爱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激情。有想象力和激情,作品就会充满生命力。“性只是爱的一种表现形式”,没有爱的性事不会有艺术的升华。比如动物也有性,就没听说动物有艺术。
  性爱的题材与艺术是密不可分的。从古至今,无论是文学还是各种艺术,都离不开性,性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艺术史是离不开性题材的,性爱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是艺术家和文学家最钟情表达的一个主题。
  艺术题材是多姿多彩的,题材本身没有对错之分。差别在于表达角度不同,或思想深刻与否,或表现手法是否与你要表达的内容贴切。我只是借助一个题材去表达我自己的内心思想、感受和观念。性爱本身是很美好的,把它看成是黄色的东西,显然是一种浅薄的认识。

  ART:您是如何看待当代艺术理论对艺术的影响的?
  冰冰:当代艺术理论的基础是哲学,人性论是哲学的重要内容。人性的解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代艺术是以上种种视觉形式的代言人。每个当代艺术家都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着对“时间需要的形象”的认识。其实关键不是素材,而是对视觉形象的创造力,艺术大师就是在这些方面有贡献的人。
  当代艺术理论有很多鲜活的东西,对艺术的影响也很大。但如果只知道套用已有的理论,不深入创作,无切身感受,就无法领会艺术的精髓。
  我们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有自己深厚的文化土壤,要寻找自己的根。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这些艺术大师在世界上的影响很大,就是因为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哲学有深刻的理解和体认,他们的艺术有深厚的文化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更加关注精神世界,当代艺术更加关注现实世界,更加尖锐。或许,在虚实之间,应该双修互补,这样既能传承中国传统哲学、艺术和人文思想,又能观照时代主题,将传统发扬光大。

  ART:关于您作品的学术性,您是怎样思考的?
  冰冰:我没多想过这个问题,如果一位作家在搞创作的时候,总想着他的作品的艺术性在哪里,这种感觉太不自然了。因为艺术是单纯的,不应带太多复杂的东西在里面。而所谓学术性,也不仅仅是说出来的,它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修炼,慢慢的浸润并沉淀到作品里去的。上升到理论需要时间的磨砺,功到自然成。

  ART:9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一批锐利的女性主义艺术作品,同样作为一位锐利的女性艺术家,您作品的独特性在哪里?
  冰冰:品味一幅绘画作品就如读一篇小说或散文,至于读后感如何,那应该由读者自已来言说吧!


  画家左冰冰印象
  作者:梅景秀

  “月光族,享乐主义,精神的叩问者”。作为同窗老友,这是我对我在广州美院时的同学——当代青年女艺术家左冰冰的一大印象。
  记得在高中时,就读了文学巨著《飘》,里面那位主角——赫思嘉,让我刻骨难忘,她是一个集叛逆、率直、天真、勇敢、坚强、固执、倔强等于一身的综合体,她那具有前行意识的开拓进取精神和顺应解放潮流的自由灵魂,时常撞击着我的心灵,那时,我也想做一个中国的赫思嘉,然而,最终我却没能做到。
  后来,考上了广州美术学院,认识了一个叫左冰冰的同学,数年的同窗寒暑中,长期近距离的接触,让我对她的认识不断加深,对她的某些看法也不断发生变化。然而,有一样东西却始终没有改变过的,那就是她在我眼里,是一位不折不扣当代中国的“赫思嘉”,一个对既有规则的漠视者,一个时代矛盾结晶的闪光多棱镜——我没能做的,她却做到了!
  传统眼光中的女画家,作品给人的感觉是注重形式的美,思想性、精神性的东西却会肤浅、单一,而左冰冰却打破了这个规则,让我们看看她的作品吧:她的作品大多以“性—自尉”为主题展开,表象根植于人的本能欲望,画家以其强烈而直白的艺术语境冲击着人的视觉神经,其内里则是对当代现实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的体语和反思,寄予了画家本人对当代物欲横流的消费文化背景下的精神家园迷离失所的深切关注,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内省性。
  冰冰的作品中,常以痉挛的手指、长发、伸出的舌头尖、迷乱的神情和暧昧的粉色调为基本道具,营造出一个处于性兴奋点的状态,线条流畅自由,叙述手段直接而赤裸,若把这种“自慰”的状态放置在时代大背景中,就会产生一种超越题材局限的普世性——当下人性的魅惑、迷乱、和孤独、疏离,这正契合了我们时代文化的焦点,也更能引起社会深层次的文化共鸣。
  左冰冰以她的艺术表现展现了体内赫思嘉的精神所在!
  由于与冰冰不在同一个城市,因此,我们的沟通更多的是在电话上,每次通电话,谈的最多的话题要数创作了,而每每这个时候,她的语气也是最兴奋的——又有新的创作计划了、对最新作品如何的构思、在表现手法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又被新的灵感惹得几晚没睡好……每当听到她那充满阳光的话语,我暗暗地想:冰冰,你是一块会燃烧的冰,将视觉的常规烧得荡然无存,在灰烬中诞生出新的艺术生命!

5. 傅文俊的代表作品介绍

段君(清华大学艺术史博士,著名青年批评家、策展人,曾任白盒子美术馆副馆长):对于《故乡的云》这组作品我有两个直观的感觉:首先是作品本身强调质感,整体色调颇有古意;其次是题材具备开放性。作者强调了“云”的概念,在中国文化里,“云”是故土的隐喻和延伸。民国时代和当年拍摄黄山的中国传统摄影师都比较注重云彩,所以《故乡的云》既具备了浓厚的中国本土元素和意境,同时又因为国外题材的选取,而使东西方文化巧妙且浑然天成的融合在一起。傅文俊先生没有将视野仅集中在自身国家及社会所发生的事物上,其作品的视角与思考均立足于世界、观察世界并表达世界,这一点值得赞许。王春辰(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美术馆副馆长兼学术部主任,罗德美术馆特约策展人,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故乡的云》这组作品整体感觉很好。傅文俊采用非洲题材,并取名为《故乡的云》,其作品的人物主体和后期制作精致完美,二者合成后,关系自然密切,画面细致而且具有美感。云是一种乡愁,是留恋,是一种失望,亦或者是告别,甚至是人像所在世界的社会冲突与经济发展,延伸下去,是其文化消失和全球化之间的关联。卢梭曾经有一篇著名的文章,讨论的是“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时至今日,“文化侵略”依然是一个非常普遍而具有现代性意义的话题,在享受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便捷与高效的同时,我们自己很多原有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场景空间,都在被毁掉。傅文俊对这种问题进行了思考,并采取了新的表现形式来表达,深入地探讨了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如何保持文化的独特性。从观念摄影的角度来看,傅文俊的整体艺术创作已经非常纯熟,其自身对艺术的理解和表达也发人深思。杨卫(当代艺术著名批评家、策展人,曾任《艺术评论》首席编辑、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秘书长,):《故乡的云》是写实摄影和观念摄影的契合,其创作过程引进了新的艺术创作方法,把艺术家本身更多的思考和改变代入到写实摄影中,产生了艺术家独有的摄影作品。原本写实的摄影,在后期处理中加入了立意明显的历史痕迹,使作品本身具有观看性,并延伸出审美功能。这种肌理和斑驳,产生了老照片式的美感,甚至是绘画感。抛开摄制人物的自身故事,照片本身就有很强的可阅读性,其实在一幅作品中,艺术家创作时的立意与背景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位观众看到它时所产生的感受,而我本人在这组作品当中就感受到了艺术家对于历史文化和文明差异的思考。整体来说,《故乡的云》将写实转换成新的审美,是现代新的艺术摄影和艺术家创作完美结合的成果,我个人都想把这样的作品挂在书房中,细细品读与思考。彭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艺术学系主任,国际美学协会执行委员,中华美学会常务理事,2011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故乡的云》系列作品中趣味性和严肃性共存,让看作品的人可以从作品内的人物主体上轻松出发,略显斑驳的背景又引申并联想其所处环境和自身故事,继而对其生活方式与所处时代的差异作出符合观者人生阅历的判断。傅文俊对作品的处理新颖而具有想法,画面整体视觉效果明显,云彩的运用赋有智慧,其中云、人像和背景中的斑驳肌理构成了作品中特点鲜明和独具意味的画面效果。夏可君(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博士,著名哲学家,艺术批评家,策展人):我对《故乡的云》系列的第一观感是与“画”类似,但细看后可以发现其艺术语言纯粹,表现内容单纯,并且把绘画语言巧妙地加入到摄影当中。傅文俊把非洲现实人物和代表着时间痕迹的背景密切地拼接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刷感,这种冲刷感让我强烈的感受到时间对于文化和人类的影响,而地域和科技又使这种影响存在更大的差异。贾方舟(中国第一代当代艺术批评家,现今仍活跃于当代艺术前沿的重量级艺术批评家,策展人):这个系列作品的首先能体现出傅文俊良好的艺术修养,其次让其艺术家的身份更加丰富且多元化。《故乡的云》把绘画因素融汇进摄影当中,其背景的处理具有艺术创新精神,很好地表达了绘画性语言和摄影语言,作为创作者,傅文俊兼具了摄影家和油画家的角色,努力而出色地将二者融合。作品从文化本身出发,对信念和仪式做出了人性上的思索与展现,让那朵漂浮在人像之上的云承载了创作者的情怀与期望。从《图腾》的视觉展示上我们可以看到与之前作品在创作风格上的较大变化,傅文俊通过蒙太奇技法的后期制作,使画面更多的蕴含了多媒体艺术的创作因素,以往作品中的深沉与内敛也转换成轻松与魔幻的情景表达。艺术家此组作品中为媒体跨界所做的努力是不言而喻的。蹴足于《图腾》作品前,观者不得不被画面所释放的视觉张力所吸引,平面空间的视觉组接使静止的摄影作品具有了3D效果的视错觉,从而改变了观者的视觉感知。多媒体艺术之所以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关键在于它具有鲜活性、互动性、虚拟性,而这些特点使其更容易得到传播与接受。傅文俊在不突破摄影概念的前提下,将各种多媒体艺术语言:数字化技术、应用编程、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图形设计软件、数字输出打印等技术手段嫁接于自己的作品,使作品本身的展示与传播方式有别于媒介本身的特质,从而改变主体观者与客体平面摄影之间的接受关系。画面中奥巴马与原始部落、野生动物与世界名胜的拼接,使视觉空间拥有了魔幻般的幻觉塑造。傅文俊镜头下神秘的三维图景可为是再现世界的另一方式,其中蕴含了艺术家本人对世界的观看角度以及对当下社会、文化、历史与生活的生存体验。作品中每一主题元素的空间占用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平面关系和特效处理,不言自明的宣称着艺术家对文化中心主义、后殖民文化、人与历史、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与批判。正如艺术家所言,图腾所隐喻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意义在当下的社会、文化、历史与生活中也有着具体而强烈的体现,比如对文化中心话语的惟命是从、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既定认知、以及对后殖民文化理论的盲目推崇等等,何尝不是一种图腾的崇拜。各种权利关系的对抗在艺术家的图景下得到了充分的揭示,并以轻松鲜活的方式为观众所接受。——罗一平(广东美术馆馆长)摘自《镜头下的魔幻图景》傅文俊,艺术大师、古代文明的推崇者,通过一段“历史之旅”为人们指引方向,创造出一座庞大的、由图像组成的当代艺术博物馆;这些图像虽然是人们已经看过的,但艺术家用他天才的、已寻得新真理的头脑重新将图像过滤,然后再呈现出来。精髓和简练是这种呈现的关键词,这也是每位艺术家所渴望做到的。而傅文俊已完成了这个宏伟的目标,现在他要告诉我们如何去“观看”。首先他向我们讲述最古老、真实的理想:美。他的作品所表现出的美是宽广的、拥有多重意义的;它们拥有一种“蕴含于自身的美”,与柏拉图提出的属于理想世界的概念相呼应。这种美是西方的,来自古代西方哲学和古希腊艺术,同时融入罗马时代“各部分和谐统一”的思想,各种相互冲突的力量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同时这种美也是东方的,拥有阴阳的平衡;这种美一如身心的健康与平衡。对于中国艺术家傅文俊的观念摄影作品,我认为他是当代东方摄影当之无愧的先驱。初看他新近创作的观念摄影作品,可以发现傅文俊拥有着卓越的艺术表达能力,这种能力通过令人赞叹、又极具表现力的破碎感表现出来。事实上,这位中国艺术家运用了强烈的视觉表达语言,用强烈的视觉对比创造出极具冲击力的震撼效果。在傅文俊的观念摄影作品中,他用独特而新颖的手法和令人兴奋的想象力和创意展现出隐藏在每件作品下艺术家的非凡个性。傅文俊对摄影艺术进行着不懈地思考和研究,他对摄影的痴迷赋予了其作品热烈、紧凑的视觉效果。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留意其符号观念的真实性以及在冲破重重传统文化障碍后显得尤为突出的创新性。傅文俊艺术作品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们能够表现他本人的艺术精神,这些作品冲破传统的艺术模式和被束缚的表现形式,是一场富有哲学与宗教思想的革命结果。艺术中情感内容的减少和对纯粹美学的疏远创新了傅文俊的当代性艺术语言,并将之充分表现在他的观念摄影作品中。这是在艺术领域对多重价值的探索,对社会精英阶层知识分子产生了强烈刺激,激发他们对存在于现实、图像和逻辑表现三者之间,尚未确定而又相互冲突的关系的认知与思考。——莱蒂齐娅·兰扎罗蒂(意大利)摘自《傅文俊的当代博物馆》中国所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象的道理一样。这里的一是阳,二是阴,无论阴还是阳都不可能单独成为万物存在的理由。老子曰: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的冲气即是三。“三”就像水火交融里的蒸汽。既非常态亦非定态。就像傅文俊先生作品中的三杰一样,他们的存在既非常态,因为他们艺术的产生基于对中世纪艺术理念的突破,同样的他们的艺术亦非定态,因为他们的艺术也会伴随着艺术的发展而被改变或者替代。用句最浅显易懂的话说就是否定——否定——再否定,“三”就是一个再否定的过程:艺术的向前发展本身既不是对之前艺术的肯定也不是全然的否定。在我看来,艺术家十分聪明,作品的题目《三生万象》是一语双关。毋庸讳言,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三者的艺术代表了文艺复兴的高峰,三位大师的并置可以理解为文艺复兴的最全面展现,代表了时下的万象。然而自文艺复兴之后,无论是哪个流派的更替都没有文艺复兴那样注重艺术的内涵。艺术顺着对人性尊重的这一理念越来越多的转向现世。到尼采的“上帝已死”,再到巴洛克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直到后现代主义的众多流派,艺术的文化内涵从崇高的精神享受转向了虚无甚至破坏。眼观当下艺术在某些艺术家的理念中更是流落为无精神内涵的花样翻新。——维托里奥·马佐利尼(意大利著名批评家、策展人)用中国一句戏文喟叹就是:“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我能想像傅文俊先生在夕阳中面对圆明园、在放睛时眺目世博园的那份家国感慨与历史情怀。因此,当他找我操办展览时,我无法不领命。而在美学的技术上,其重要性已经等而次之了。他的拼贴与挪用,属于当代艺术的修辞格。在摄影后期的加工,则是他对“造影术”这一理念的实践,显然,造影更接近于造物,这是艺术家的野心。我喜欢北大考古系徐天近教授一语:“古今一体,恒久当代。”以此赠给有志于当代艺术的同道。要想当代艺术其当代性恒常久远,历史学与未来学,都是上佳的艺术资源。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前辈艺术家,傅文俊先生其游有艺,其心可鉴。面对这场横跨一个多世纪的游园盛会,从北京到上海,从野蛮到和平,他时时生起“游园惊梦”之感,不知置身何处。最后,凝结成12幅圆明园、8幅世博园的摄影作品。这一出游园惊梦,无声处有惊雷。——胡赳赳(《新周刊》副主编)作品中,艺术家傅文俊广泛使用视觉隐喻,将多重图像元素作为符号,表达他的所思所想。这位中国艺术大师在图片处理上显得相当不凡,他能够以一种意义丰富的方式将这种独特的创造性表达技巧发挥出更多的价值。——萨布里娜·法尔佐尼(意大利艺评家)摘自《傅文俊的全新观念摄影》傅文俊创作的第二批系列作品为《十二生肖全图》。对重大事件的回应和摄影的观念性是这批作品的两个主要特征。前者与今年发生的一件事情相关联:佳士得在2009年2月23日至25日在法国巴黎举办“伊夫;圣罗兰与皮埃尔;贝杰珍藏”专场拍卖,拍品中就包括1860年英法联军自圆明园掠走、流失海外辗转多年的鼠首和兔首铜像。这一事件引起了中国人的强烈反应,也引起了中国政府、中国文物界的高度关注,原因在于这是一个超出了拍卖的经济范围而涉及到中国历史和民族情感的一件大事。正是这一点促使傅文俊从艺术的角度来表现圆明园十二生肖雕塑与圆明园,以及上述发生的事件之间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事件的及时反应,甚至能与事件同时发生和出现,正是摄影,特别是纪实摄影、新闻摄影的长处和优势,就此而言,傅文俊用摄影回应当下发生的重大事件,并没有什么可称道的。然而,傅文俊这批作品的意义在于,它们并不像新闻摄影那样记录当时发生的事件,而是在这一事件发生之后,把它置入一个更深广的历史中去对它进行反思。这显然与他采取了观念摄影这一当代艺术的方法来回应这一事件有关系。傅文俊对这一事件的反思是通过把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或者说是让当下切入到历史之中的方式进行的。为此目的,傅文俊在《十二生肖全图》的十二幅摄影品中,通过重复圆明园遗址的形象,强化了佳士得这次拍卖活动后面深层的历史意味;而被作者强行置入圆明园遗址前面的十二个手提电脑,以及这十二个手提电脑中的十二个圆明园生肖图像和中英文对照的说明文字,则无疑掲示和呈现了圆明园作为历史留传下来的遗址与当下世界的联系,或者说当下发生的拍卖事件在重构和叙述那段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在此意义上说,《十二生肖全图》对当下重大事件的回应,作为一种历史观,无疑强调了现在对于重新理解和反思历史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价值。——邹跃进(著名批评家、策展人)摘自《历史的意味》闲置废弃的蒸汽机机车,炼钢厂令人生畏的巨大无比的车间、高炉和烟囱,如巨龙一般向远方不断延伸的铁轨,还有在新的造城运动中被夷为平地的工业废墟和老旧房屋……,等等这些并非自然的而是人类自己制造的“工业景观”或“工业风景”,正是傅文俊在他的作品中不断重复的主题和对象。他在影像中叙述的那些关于城市的故事并非一种简单的未来主义者的乐观憧憬,相反,刻意做旧的技术处理和对破败之物的选择,还有晦暗压抑的色调,都使他的作品染上了一种挥之不去的、伤感的怀旧的挽歌情调,仿佛城市的落日与黄昏。在傅文俊的作品中,工业文明时代的风景好像一个封存千年的古墓,观者与它们的距离甚至比真正的那些古墓还要遥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的这些作品具有一种“工业景观”考古学的价值:艺术家用一种看似冷静、客观、科学的立场和态度改写了关于城市与工业风景的记忆。用一种技术颠覆了另一种技术,这种颠覆是双向的、致命的:即针对“工业风景”所代表的城市文明,也针对创造这种文明的现代人与工具理性。傅文俊作品的矛盾与困惑在于,艺术作品语言媒介的技术性虽然帮助其达成了创作的最终意图,但却是必须丢去的身外之物,“得意忘言”、“得鱼忘筌”,不知艺术家放得下否?——管郁达(著名策展人、批评家)摘自《城市的风景与挽歌》

傅文俊的代表作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