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纪忠的人物简介

2024-04-29

1. 余纪忠的人物简介

余纪忠,籍贯江苏武进,台湾新闻界泰斗,《中国时报》创办人,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常委、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台湾篮球协会理事长、台湾当局“国家统一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杰出校友。余纪忠早年就读国立中央大学历史学系,后赴英国伦敦政经学院就读,学成返国服务。先后参与党、政、军、报业等职。1949年来台后,致力报业和出版业,创办《中国时报》。《中国时报》是台湾最大的民营报纸,《中国时报》和《联合报》是台湾民营报业的两大支柱。2002年4月16日,是台湾《中国时报》报系创办人余纪忠93岁的生日。但不幸的是,4月9日10时零8分,他因肝癌在台北的家中去世。

余纪忠的人物简介

2. 余纪忠的个人影响

余纪忠曾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台湾篮球协会理事长、台湾当局“国家统一委员会”委员。正是由于具有丰富的政治经历和新闻经验,因此他对政治、社会与文化动态把握较准。《中国时报》的言论风格从一开始就富有自由色彩。余纪忠曾希望借报纸的影响力促进岛内政治革新,所以该报在新闻报道和评论上的尺度较宽。台湾很多学者、政坛人士及企业家都习惯把《中国时报》的社论作为岛内政治气候的指标。他在大陆生活40寒暑,在台湾度过了50多个春秋,对两岸一直存有深厚的感情。2000年9月,《中国时报》创办50周年前夕,余先生亲撰长文,呼吁台湾当局痛下决心,与主张“两国论”者划清界线,强调中华民族不能分离。这样的主张,有利于两岸的和平统一,且可确保台湾的生存发展。在2001年《中国时报》51周年社庆上,余纪忠宣布正式退休,由其子余建新接任时报系董事长。2001年10月,由余纪忠和夫人蔡玉辉捐资150万美元建造的南京大学浦口校区教学实验大楼“玉辉楼”落成启用。此前,余还曾捐资700余万美元设立“华英文教基金会”,专门帮助母校提升学术水平。2009年,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将学校一栋基础实验大楼命名为“纪忠楼”,2012年,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校史馆为余纪忠先生设立永久陈列特展。 余先生身材高大,平易近人,谈吐儒雅。余老先生辞世后,《中国时报》在题为《一代报人的典型、一世理念的坚持》的社论中说,余先生对两岸最终获得和平,一直怀抱着“高度的关注”。这不仅缘于他对故国家园的情感眷恋,更由于他亲历战祸频仍、黎民生离死别的沧桑悲剧,“不愿再见到两岸同胞兵戎相见”。因而余先生晚年一直殚思竭虑,为两岸如何迈向和平的进程“寻找模式与出路”。

3. 余纪忠的生平经历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余由英伦兼程返国投笔从戎。“革命实践研究院”结业,抗战期间,曾为胡宗南幕僚,历任三青团宣传处副处长,中央军校第七分校政治部副主任,青年军第二0三师政治部主任,抗战胜利后,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祝东北特派员,东北保安司令部政治部主任,东北行辕新闻处长兼《中苏日报》社长 。1949年他举家迁居台湾,并于1950年在台北创办了《征信新闻》,从此倾心投入新闻事业。1955年,他购买机器,自建工厂。《征信新闻》当时仅是一份侧重经济信息的小报,经过大约15年的发展,该报逐步确立起岛内民营大报的地位,其对某些重要问题的评论、建议等深受岛内朝野重视;同时,其发行量不断扩大,70年代末正式突破100万,成为岛内第一大民营报纸。 《中国时报》在基础稳固后又积极向杂志市场进军,并大力发展海外华人知识分子读者群。该报创办的刊物水准较高,颇受读者欢迎,如《时报周刊》、《时报杂志》的发行量在岛内杂志中一直名列前茅。《时报周刊》、《工商时报》、《中时晚报》等相继创办,除这3种报纸外,中国时报系还拥有6种杂志,是目前台湾卓具规模的报业集团,台湾最有影响的新闻媒体之一,是拥有报纸、杂志、出版社和互联网业务的庞大集团,旗下共有20多家公司,员工近万人。

余纪忠的生平经历

4. 余纪忠的人物评价

余纪忠辞世后,台湾岛内各界在表达深切哀悼的同时,一致称赞余先生是“一代报人的典范”,始终关心两岸关系发展,昏迷前仍“心系两岸和平”。余纪忠的办报经历,伴随着台湾岛内政治的发展以及海峡两岸关系的变化而历尽坎坷。1984年,《美洲中国时报》因报导大陆体育代表团在奥运会上的出色战绩,被台湾官方以外汇管制的方式封杀。1986年,民进党成立,当时台湾仍未解除党禁报禁,余纪忠的《中国时报》是台湾唯一大幅报导民进党建党的报纸。在中国大陆生活了四十个寒暑的余纪忠,在统独问题上立场鲜明。他反对台独,主张中华民族和平统一,并提出过著名的“中华邦联”主张。虽然余纪忠和他的《中国时报》有明显的反台独色彩,但是民进党领导人对辞世的老报人表达了崇敬之情。总统陈水扁和副总统吕秀莲联名发表声明,对余纪忠“对台湾民主化之贡献”,表示“推崇”,并说,“对国内民智的启迪、政治的民主化,余纪忠先生功不可没”。行政院院长游锡坤(方方土)也发表声明赞扬说,余纪忠“在威权时期力主开明,在解严后促成多元社会声音,对台湾民主发展贡献良多。”

5. 余忠的介绍

讲授“磁性物理”、“铁磁学”等本科及研究生课程。在大功率铁氧体材料及高频开关电源方面取得部级鉴定科研成果6项,参加“934”工程,主持及参加多个纵向及横向项目研究,实现成果产业化3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项,授权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校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等各1项。发表论文50余篇。

余忠的介绍

6. 余纪忠追忆的是谁?

  4月9日上午10时08分,台湾新闻界泰斗、《中国时报》创办人余纪忠先生因肝癌病逝于台北家中,享年93岁。他的去世,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一手创建台湾最大的报业集团 
 余纪忠先生于1910年生于江苏省武进县,在南京中央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的前身)毕业后,远赴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留学。“七七事变”爆发后,他返回祖国投笔从戎,1949年迁居台湾,次年以一介平民身份创办《征信新闻》。初期,该报仅四开—张,内容以财经为主,然而由于报道及言论皆精辟深入,影响力迅速扩及社会各层面。于是,余纪忠又于1955年购买机器,自建工厂。1968年,报社正式启用美国高斯公司的新型轮转式彩色印报机,印出全亚洲第一份彩色报纸,全球华文报纸进入彩印时代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同年9月1日,报纸正式更名为《中国时报》。此后随着海外版、《时报周刊》、《工商时报》等的先后创刊,中国时报逐渐发展成为台湾最大的报业集团。1995年9月,中时报系全球资讯网正式推出“中时电子报”,这是华人世界第一大新闻网站。 
陪余先生登上教学大楼 
 余先生在大陆生活40寒暑,在台湾度过50多个春秋,对两岸一直存有深厚的感情。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美洲《中国时报》大幅报道了大陆选手得奖的消息,结果触犯了台湾的政治禁忌,导致美洲中时被迫停刊。即使在身患重病的时候,余先生也念念不忘两岸和平。据他的主治医生表示,只要有重要的政要采探病,余先生都会直接印他们建议,再三强调两岸和平的重要性。对于母校的建设,余先生也一直记挂在心。1999年,他捐资700万美元成立“华英文教基金会”,资助东南大学和南京大学。5月中旬,已90高龄的他又亲自来到南京大学,使我有幸一睹他的风采。在南京生活多年,我印象中的江南文人多少有些弱不禁风,恒余先生给我的感觉却完全不同。他身材高大,平易近人,谈吐儒雅,由于本行是学历史的,所以他对大学历史系的情况十分关注,来到历史系考古收藏室,仔细观看发掘出来的文物,谈及六朝遗迹,更是如数家珍,根本不像一位身患绝症的老人。回到母校,余先生显得兴致勃勃,执意要登上教学大楼顶部,鸟瞰校园全景。因大楼没有电梯,陪同人员怕累着他,想找人背他上去。他说什么都不肯,大家只得跟着他爬了几层楼。年轻人都累得气喘吁吁,他却放眼四望,为母校的变化备感欣慰。 
海峡两岸同声哀悼 
 对于这样一位长者的去世,海峡两岸都表达了深切的哀悼之情。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国台办主任陈云林都发去唁电,汪道涵在唁电中说:“惊悉余纪忠老先生仙逝,深表哀悼……先生关心祖国统一和两岸关系发展,于两岸文化新闻事业的交流合作著力甚多,绩效显著。”余先生辞世后,台湾政界主要人士,包括陈水扁、连战、宋楚瑜和马英九等人都先后到余家志哀。 
《中国时报》未来的路不好走 
 余先生的去世,使更多的人关注《中国时报》未来的发展,可以说目前是该报比较困难的时期。当年余先生力主办网站,投资数以千万计,单是员工也有几百人,但由于广告明显不足,去年亏损约有4亿港币。余先生办报50年,从未辞退员工,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也不得不陆续辞退500多人。最近,又传出香港富豪李嘉诚有意收购中时的消息。香港媒体分析指出,余建新作为集团继承人,作风未必有其老父所具有的个人色彩,日后将会更多地依靠团队精神把报纸带入企业化发展的新时代。但面对一个和父亲完全不同的时代,余建新的路并不好走。(子陵)环球时报

7. 余建忠的介绍

余建忠,1946年出生于云南昆明。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云南大学附属中学校长、云南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云南北辰高级中学校长、云南大学人文素质部主任、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云南省人民政府督学。

余建忠的介绍

8. 余纪的个人简介

余 纪 (出生年月 1951.4 性别 男 专业方向 电影电视剧作学) 余纪,男,汉族,中共党员, 1951年4月8日生,重庆市人。1982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获硕士学位;1988年到峨眉电影制片厂,历任编剧、副主编、导演;1994年调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任影视艺术系教授、系主任、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带头人、文艺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