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管理中,为什么说识人用人是最难的呢?

2024-04-28

1. 在管理中,为什么说识人用人是最难的呢?

说明人的各种行为习惯都是不确定的,不容易管理。

在管理中,为什么说识人用人是最难的呢?

2. 在公司里面用人遵循什么原则呢?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怎样才能具备识人用人的能力呢?


3. 作为一名管理者应如何用人,识人


作为一名管理者应如何用人,识人

4. 面对新公司,不认识人,没人理会,没人安排工作的尴尬怎么办啊?

多学,多问,多了解。
进入新公司,要快速适应公司环境,多学,多问,多了解。
给你几点建议:
1.  学习以观察为主,提问为辅。
2.  不要生硬的提问,有想知道的问题可以等碰到事情再问,不要显得你的问题很唐突。
3.  不要刻意去和你的同事相处,一切顺其自然。
4.  需要增进和同事的交流最好是在他们讨论工作以外的事情时切入,而且捡自己确实了解和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观点,不知道的内容就聆听,不求表现。
5.  工作就是工作,做自己的事,不要太关注周围,把分给你的任务做好做踏实才对。
6.  如果是关系到你目前任务的问题,不要怕对方不耐烦,少问为什么,多问怎么做,必须先把处理方法清楚了,完成任务后等有空再问为什么这样做。

5. 如何做好企业人才的选用预留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基本问题的思考,离不了几个老生常谈的基本问题:选人、育人、用人、留人。只要能聚焦企业的核心,聚焦有活力的机制,人力资源管理也是很简单。
选人——对招聘策略的反思
一、从哪里招人?
从学校招聘:1、物美价廉;2、无污染;3、容易认同文化;4、对第一家用人单位有感恩心理。但是,从学校招的人不是拿来就可以用的,这要求企业建立和完善培训体系,费时费力。
从社会招聘:人立马可以用,还能节省不少培训费用。特别是其它企业已经检验过的高人,是能给企业人力资源带来能力和水平提升(最典型的就是我们职业经理人,绝大部分都是从别的企业挖过来的)。但社会上招人存在的风险不可忽视。一是用人风险。对个人的背景、前单位的表现很难摸清,在中国这样一个诚信所缺乏的社会中,用人风险无法避免(尤其是高层),而每一个人新应聘的时候都是说原来的单位不适合他;二是用人成本。在我国还有一个很大的社会局限性,可供选择的社招人员的数量并不多。另外,如果企业在用人上是持机会主义态度,也会导致人力资源队伍自身的凝聚性问题产生。雇佣军往往是死亡率最高的兵种,会带来原企业固有的文化,会与公司不断冲突。彼此价值如果不能融合,人力资源就容易产生问题,空降往往是来的时候都是很高兴,走的时候都是惨不忍睹。
我个人更倾向像华为那样从学校招人。容易培养自己兵,容易形成统一的文化,也容易为未来的人才储备和人才成长建立良好的通道。
二、招什么样的?
都说招好人。什么是好人?企业要求有好人、能人、牛人。可好人坏人很难甄别,好人和坏人脑袋上面都没有特殊的标志。我觉得,找到同路人最重要。
三、什么标准招?
依据什么标准招人?很多企业招人就是看三历:学历、经历、简历,最好是211、985、“海龟”。有经验的知道这并不靠谱。还有一些企业搞测评,引进国外的人力资源测评方法,测评也不一定靠谱。活生生的案例是华为的任正非,他从人力资源部拿到了一张人力资源测评表,做完后匿名放了回去,人力资源评测完后在测评表上打上评语:此人不适合在华为工作。用简单的目标去测复杂的人,我觉得是非常的荒唐,不管你是用什么万能的指标,很多企业就是用这些东西是在选人。
三、招多少适合?
许多企业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招人。现在我们80后、90后多聪明,多便宜,为什么企业不多招一点,多储备一点。我们不能等着企业要人了再满天下找,企业要建立人力资源的储备体系。如果没有储备体系,未来的可持续成长,企业扩张就没有人力资源的支持。
四、给多少钱好?
招人给多少钱好?我想到了一句话,微软总裁讲过一句话,微软最大的竞争对手是高盛。为什么?因为高盛把微软想要的人给抢了,出价比微软更高。有一句话怎么说,便宜没有好货。中国很多企业追求物美价廉,偶尔能抢到好人才的基本靠运气。
华为招聘基本只招8所大学的,计算机系的,TOP3,TOP4,TOP5,出价是出多少?签合同25万。为什么是要花这么大代价把这些人招聘进来?这个就是人力资源价值。我们企业很重视人力资源,但是一谈到钱的时候就变得投机了。一流的人干一流的活,三流的人打死也不可能做出一流活。华为关于人力资源,就是坚持人力资源高投入不动摇。我们很多的企业在其它方面,比如说建厂房、买游艇方面很大方,一到钱花在人身上,说和做的还是有差距。我自己就有深刻体验,我出去讲课企业基本上都是要砍价,像卖猪肉一样的,砍的你都不想讲了。
五、识人的智慧
关于招聘我提几条建议:1、让他的主管给他写一个推荐(如果在原企业干的不太好,主管不会给他企业推荐信的);2、多做一些访谈;3、多看看他的微信,如果微信上整天是秀吃、秀穿,尽量别要。微信也反映出一个人的是非、志向、学识。
关于识人,我觉得我们可以回归中国人的智慧,通过古人的经验来识别同路人、来用人、来激励人、来使用人、来配置人。中国的古人的用人智慧就是三个字:实验法。这里我举两个方法:
1、人心险于山川,故用人之法非实验就无以知其究竟
远则易欺,远使以观其忠
近则易狎,近使以观其敬
烦则难理,烦使以观其能
卒则难办,卒使以观其能
急则易夹,急使以观其信
财则易贪,委财以观其仁
危则易变,告危以观其节
久则易惰,班期2年以观其则
杂处易淫,派往繁华以观其色
2、如何识人用人——诸葛亮识人七观法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志在何方)
穷之以辞辨而观其变(判断和反应能力)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眼界学识如何)
告之以祸难观其勇(是否勇敢坚韧)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能否自制)
送之以利而观其廉(是否廉正)
期之以事而观其信(信用几何)
育人——对培训策略的反思
一、强化开发,而不是培训
培训和开发是不一样的。一些企业有很多培训课,不分层次,一帮人,请一个名人来讲讲,忽悠忽悠。这种培训是无法和系统性培训相比的,不会有好的效果。
我认为企业更多的应该强化开发,而不是培训。企业要尽量避免学历化培训。有的企业把自己的高管分批送去读MBA,公司出钱,奖金照发,读完了,十几人当中有两个回企业就不错了。
我建议企业强化开发。培训开发过程当中我们到底开发什么?不是培训知识,技术是知识,而是和他职位匹配和他承担的工作相关的技能。企业往往重知识的培训,忽视技能的培训。老板可以读万卷书,基层人员则应该读万遍书而不是读万卷,基层人员如果读万卷如何安心去提高效率?
我们要建立针对职位、针对工作的培训体系。很多企业大学搞培训体系,不了解基层的具体业务和职位现状,设计出的体系实际上是有问题的。应该反思。
再就是课堂培训要和实战结合。记得曾经去夏普参观他们的培训学院。夏普的培训现场像车间一样,几乎是缩小的车间,不像我们这样在课堂。
二、华为“训战结合”的经验
课堂培训和实战相结合,是华为提出来了,华为的开发培训体系提出的理念就是“训战结合”。
与一些企业将培训当作一种人力资源福利不同,华为的课程都是收费的。华为后备干部培训现在已经60多期了,自愿报名,教材费自己交,差旅费自出。同时,还要扣除培训期间的工资,因为这个期间没有给公司创造价值。华为的经验是,适当的收费比不收费的课堂的教学效果好很多,受训人员重视程度也不一样。
华为强调培训开发以技能为主,而非以知识为主,培训与实战操作必须一致。这是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的新思路,华为培训目标是,“三年从士兵到将军”。其培训的关键是要提升战斗能力,造就具有高能力、认同公司文化、又能够抱团的队伍。
华为是按照任职资格建立培训体系,有固定的教材、固定的案例、固定的讲师、固定的教学模式。很多的企业培训没有体系,只是一个个模块,一个个孤岛。企业如果没有教学体系,就难以形成系统的技能。

用人——对绩效管理的反思
我们知道用人是看绩效,今年关于绩效管理争论不小。先是索尼前常务董事天外伺郎的一篇文章《绩效主义毁了索尼》(2004年,《文艺春秋》)在网上疯传,造成巨大影响;之后是《名利场》杂志作家艾肯沃尔德撰文解密微软“衰落”,讲员工大排名已成为导致人心涣散的主要因素,但没有明确讲是绩效主义毁了微软。对于绩效管理的争论,让很多企业纠结不堪。
我想拨乱反正,谈谈我的观点。
“成果主义”不是“绩效主义”。《绩效主义毁了索尼》原刊登在日本的《文艺春天》,写于2004年,那时索尼事业还蒸蒸日上。索尼真正进入衰落期是2008年,那年才出现亏损,2004年就得出了结论是绩效主义毁了索尼,这个从逻辑上解释不太清楚。我查阅了原文,原文章是用“成果主义”,“成果主义”和“绩效主义”根本不是一回事。“成果主义”我们理解就是结果导向,只论结果不论过程。IBM高管陈果甚至认为索尼前CEO斯金格砍掉了天外伺郎负责的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典型的美式管理方法),天外伺郎一怒之下在一本文艺杂志上写了篇文章吐槽,没想到被国内管理界如获至宝。
索尼自身并没有将失败归结为“绩效主义”。说“绩效主义”使员工失去了热情、失去了创新和团体活力值得商榷。看待索尼衰落问题,我们也要到其它佐证。索尼前CEO斯金格说:“乔布斯想到了,索尼也想到了,但是索尼没有付出实践,因为做音乐的CEO不希望看到CD消失。”像索尼这样的大型公司如果完全不用绩效体系,仅仅依赖员工完全基于内部动力而行动的所谓激情,索尼会死的更快。索尼真正问题是在绩效主义实施前已经埋下了种子,像大多数由盛而衰的伟大公司所共同遭遇的,比如成功导致的对创新的漠视甚至抵制。我们看一下死掉的公司,都会体现在两个核心问题:第一,对于客户的傲慢;第二,内部机制的衰退。这两个才是根本的原因。我不认为一个绩效管理工具就会把一伟大的索尼给毁掉。索尼自己内部的评价也没有将失败归结为绩效主义。
华为曾去KPI化。华为也曾是去KPI化,而且长达10年。从1987年到1996年,华为没有考核,甚至连考勤也是没有。那时候我们在华为调研,华为连考核制度都没有。华为真正考核是1995年12月,那个时候华为才第一次知道考核的理念。现在所谓的互联网思维,都做互联网的人在说,一个互联网公司几十人需要什么KPI。一旦管理几万人,十几万人,你看需要不需要。企业在不同的阶段所使用的管理工具是有差异的,这个和互联网思维没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看看华为绩效管理的演进历程:去KPI化(87年-96年/裸化)——无绩效考核,无考勤;人事考核(95年1月—98年4月/僵化)——考核是过程(考核内容为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绩效考核(98年4月—2000年10月/优化)——考核是手段(工作绩效和工作结果);绩效管理(2000年10月至今/固化)——考核是管理(绩效/结果与取得绩效的过程)。
绩效管理≠KPI。摩托摩拉有三个公式:企业=产品+服务;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企业所有的问题都是人的问题。怎么管人?绩效。真正管人实际上是绩效管理。但是,绩效管理不等于KPI。绩效管理是一套管理体系,KPI是一个指标。我们很多人连KPI都没有搞清楚。什么是KPI?KPI是关键成功要素,而不是指标。
管事凭效果,管人凭考核。海尔张瑞敏当年说过一句话,管事看效果,管人靠考核。我的同事看到了说,那一套体系都是基于指标。If you can’t measure it ,you can’t manage it。如果不能衡量它,就不能管理它;再简单讲,可衡量就可管理。可衡量就是我们讲的绩效管理,是一个评价体系,而KPI是管理体系的一个评价工具。我不认为绩效主义是错的。
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就是绩效。企业是一个功利组织,作为功利组织来讲其实就是功和利;功就是我们的能力、功夫,利就是利益。即企业的本质决定——功利。像管理的本质决定效率、经营的本质决定赢利、员工的使命决定付出、竞争的本质决定价格、客户的需求决定价值、市场经济的本质决定投入与产出……这些是最基本的常识我们不需要论证。绩效在企业中一定是管理核心,企业不是慈善机构,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市场经济不同情弱者,一个企业想活的长一些,做的大一些,还是应该回归到绩效。
企业家说绩效。郭士纳说,“最优秀的公司领导人会给自己的公司带来高绩效的公司文化。拥有高绩效文化的公司,就一定是商业领域的赢家,而且该公司的员工对公司的忠诚程度也很高,除了自己的公司不愿到其它任何公司。”再看微软是怎么说的——“微软的绩效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形成内部竞争,保持有关对绩效评定的焦虑,驱使员工自觉地追求超越自己和他人。”再看韦尔奇的“数一数二:活力曲线,干部四象限”,一个是价值观纬度,一个是绩效纬度,这GE是作为选发干部和淘汰干部的两个核心的评价体系。任正非则讲,华为不会去KPI化(他今年在9月份还在讲),必须“根据当期产量多少来确定基本评价(KPI),根据对土壤未来肥沃的改造来确定战略贡献,两者要兼顾,没有当期贡献就没有薪酬包,没有战略贡献就不能提拔”。
我对绩效管理持有的9个观点。绩效管理是令人讨厌,但它是有效的。对于任何一个组织人数超过一定规模的人数来讲是不可替代,我们还没有找到可以替代绩效管理的更好的管理工具。对于绩效管理我的观点是:1、支撑战略目标的实现;2、将组织目标转化(分解)成部门、团队、个人目标;3、帮助澄清组织目标;4、传递压力,激活组织;5、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绩效不断得到提升;6、是管理者必备的管理工具,有助于提升管理能力;7、鼓励员工进行绩效管理;8、绩效管理就是管理;9、是人力资源管理价值链的重要构成环节。
举华为绩效考核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指标不重要。考的是三个方面:1、结果目标高绩效;2、措施执行力;3、团队。华为高绩效是考出来的,华为执行力强也是考出来的,狼性也是考出来。
优秀的企业文化也是考出来的。华为对文化也是要考核,我们再看看华为在文化考核方面的案例——A.考核的依据:(文化理念):责任意识、创新理念、敬业精神与团队合作精神是我们企业文化的精髓;B.考核的目的(企业管理实践):劳动态度考核;C.考核内容:①基本行为准则②责任心③敬业精神④奉献精神⑤团队精神;D.达成的目标:考核结果与退休金、晋升和机会分配直接挂钩,并作为确定工资、奖金和股金的依据。古语有云,“润物细无声”,文化落地不是靠《华为基本法》这个文本大纲,不是靠任正非的讲话,不是靠举办几场文化活动,而是靠制度的支撑。优秀文化不是弘扬出来的,是考出来的。通过考核这种工具,使文化能够由嘴上到手上,由墙上到地上。否则,文化永远像一只幽灵飘荡在企业当中。
绩效是干出来的。关于绩效考核我有一些建议希望大家去思考:1、KPI比平衡计分卡更适合,我们无法用一个平衡的工具来评价不平衡的发展路径;2、360度考核就是一个美丽的谎言(360度考核无责任主体、考错了也无人承担责任,保护自己最好的办法是首先打击敌人,360度考核很容易变成了打压对手的一个工具);3、绩效是干出来的,不是考出来的(我们是有时间评绩效、考绩效,却没有时间干绩效);4、从绩效下达到绩效承诺转变(下达是自上而下的,承诺是自下而上的;华为就是一个承诺者,是下级给上级承诺);5、考核周期拉长(华为早期是月度考核后来是季度考核,现在是半年度考核为主);6、从关注个体绩效到重视团队绩效;7、考核比例分布由过去的向右变成了向左(刚性十足的绩效考核目标给员工的创新会造成影响);8、强调沟通、反馈、改进……
留人——对薪酬管理的反思
一、靠什么留人:感情留人、薪酬留人、事业留人
基于贡献给报酬。在薪酬管理上我们要注意一个重要的转化,过去是“评价分配制”,先考核然后切蛋糕。现在我们提出“获取分享制”,这已经成为公司价值分配的新理念,企业要从“给人(人得要素)发工资”转向“给事(绩效结果)发工资”,要敢于给员工物质表彰,导向冲锋,激发员工活力,公司就一定会持续发展。人所有细胞都被激活,这个人就不会衰落,拿什么激活?合理规划劳动所得和资本所得,社会保障是基础,“获取分享制”是一个个的发动机。华为给员工的报酬是以他的贡献大小和任职能力为依据,不会以员工的学历、工龄和职称,以及内部“公关”做得好支付任何报酬,认知不能成为任职的要素,必须看态度、贡献。
薪酬战略构成要素。市场:根据与市场价格相适应的技能、知识与经验付酬;职位:根据职位大小付酬;绩效:根据绩效目标的达成情况付酬;素质与价值观:奖酬对价值观的认可度及作出的杰出贡献所需的理想行为。下面的图可以看得更清晰。

如何留人。我简单总结了一下:“以理想主义为旗帜、以实用主义为原则、以拿来主义为手段”;“以文化为纽带、以制度为核心、以利益为基础”;“非物质激励:如水,如母爱,温暖;物质激励:如山,如父爱,厚重”;“用资本主义方式创造价值、用社会主义方式分配价值”。所以,当我们知道哪些是促使公司成功的关键因素,我们也就知道用什么样的薪酬政策去管理他,即可以通过薪酬政策来调节关键的成功因素。
二、如何打造金刚石——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反思
怎样使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有力量?这个才是核心。时间关系不一一去展开,其中有几点:
1、人力资源管理要由“石墨”转向“金刚石”;
2、由“孤岛化”、“摊大饼”、“机无力”转向体系、整体的构建;
3、关于干部管理:干部管理应该形成相对独立的管理体系、干部的选用育留;
4、关于组织氛围管理:文化管未来、氛围管当下;
5、关于组织能力管理:是素质模型,还是任职资格;
6、关于员工管理:统一意志,自由灵魂;
7、关于“80”后管理:哈哈,呵呵;
8、关于知识管理:把知识分子变成战士与战马,而不是奴才与奴隶。

如何做好企业人才的选用预留

6. 最为管理者你是如何识人用人的?

身为一个经营者及管理者,如何知人善用而又不让人才外流,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一、 如何识人?
    看这个人的经历。有的人学历很好,但经历不见得适合,因此,是不是更换工作频繁、是不是适合你的公司任用、是不是这项特定职务所需要的人才?
   从一个人的仪表、讲话的态度、眼神,可看出一个人的心思是否浮动、情绪是否稳定。有些人的习性,总是表现得紧紧张张,但却并不表示他的心、他的头脑、他的工作有问题。然而像这样的人往往无法做大领袖,只能做中下层次的管理者或执行的人。为什么他没办法做高层的经营领袖呢?因为他看来比较害羞、紧张,没那么沉着,让人误以为他的自信心不够。但他的心非常清楚,这种人做幕僚很好。

第二、用人要能先安人

对公司而言,比较重要的职务,不要忽略了新进人员的稳定程度。要做中层以上的干部,个性稳定,工作才能稳定,如果个性不够沉稳,常常朝秦暮楚,随时会把公司的情报拿走。若一来就担任公司的核心主管,工作没多久就走掉了,纵然未带走什么,也会使公司损失。常常异动,也会影响到部属的稳定性。所以公司内的基层员工,不可以经常换人,主管更是不能让他轻易走掉。

一个人若经常换工作,也不等于他不稳定,要看他常常换工作的原因是什么?有些人换工作,是遇到工作环境的问题,而不是他自己个人的问题;或者为了达成某个工作的目的,才常常主动或者被动地换工作,换换换,使他历练成一个具有多方面能力的人才。学得相当程度之后,老板可能就要重用这样的人了。

至于如何用人?用人着重安人。

第一是安家︰要为他的家庭设想,要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如果家庭情况很糟糕,他就不会安心工作。如果关心部属,使他的家庭很安定,无后顾之忧,那他一定会为公司尽心尽力。

第二是安业︰要为部属的前途设想。不一定是指步步高升的职位,而是应该有个办法,让他不断地有成就感,能有兴趣一直做下去。一个人能一直在公司做下去,让他去开发一些事,一方面是公司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是工作人员本身的成长。

第三是安心︰要主动地去了解员工的困难,去解决员工的困难。因为老板是主导整体和全面的人,老板最清楚公司可能发生什么问题,要为员工事先设想到他会遭遇什么困难,要预先及事后为他解决。这样一来,部属会很感激老板的体恤,能为他设想那么周到。

再者,用人之道,在于以诚待人,以礼待人。一个新员工进来,对他的所知当然不多,但你既然要聘用他,就得相信他。在相信他的同时,要关怀他,就是了解他工作进行得如何?有什么困难?好的要给他鼓励,不足的要帮他解决问题,使得属下觉得老板始终对他的工作情况了若指掌,他再调皮,也不会玩出什么花样。一旦当他被你训练成功之后,就该肯定他、尊重他、赞赏他,切切不可以高姿态的立场,炫耀自己而看轻他。

归属感留人心

第三 如何留人呢?

现在有很多公司留不住人,这不全是老板的因素,有的是外在环境的诱惑。例如,外面的公司较好,待遇高,升迁快,或者管理制度好,更能使人成长。这种种的诱因都可能使他们跳槽。

好的公司,历史较久且有制度的机构,人才都该是自己训练出来的。由新进员工开始,一级一级往上升。

刚刚开始成立公司时,应该礼聘外面一些有经验、有能力的人才来帮忙,或者结合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来经营。久了之后,就要运用自己的子弟兵,由基层训练起。一开始就要让这些员工有一个大家庭的归属感,让他们在公司内,有安全感,对工作前途都觉得有保障,员工就留下来了。

不过无论你的机构有多么完美,总有一些人才还会流失,因为其他公司也会以高薪来挖走你的人才,或者离开之后独立创业,或者另有其他的因缘而离开。没关系,心胸放大一点,这就是替国家、替社会训练出人才,便是你对国家社会的贡献。若有这样的信念,员工走了,也会感念老板,感激公司,纵然有影响,也该是正面的多一些。

另外,也会有人想要跳槽来到你的公司。一般而言,除非整个公司的实际需要,否则最好不要轻易延用跳槽的人,担当重要的职务。因为跳槽过来的人的想法、作法,很难于短期内跟你取得默契。不过,经营很久的公司,也不能完全排除采用跳槽的人才,延揽一些睿智的、特殊的、具有高度专业知能的人才,还是有需要的。

同舟共济

引进新观念、新科技及新方法,公司才会有前瞻性。至于如何任用他们,最好是成立新的部门,由他发挥所长。不一定要来担当原体系的某项主管。否则他与左右上下之间的默契,需要一段时日才能培养起来。如果正好某一部分的主管出缺,非得找新来的人员递补,则另当别论。

一个公司机构为什么留不住人才?可能有几个原因︰第一,可能是员工倦勤。你如能关怀他一段时日,他可能还会留下来。第二,他本身的条件不足,个性特殊,不论怎么努力,总是不觉得有成就感,倒是常有无力感和挫折感,于是想不如离开吧。第三,他希望老板在运作上的改进,或者公司在人事上的改善,未能在期待的时限配合他的想法,他便感到失望而另栖他枝去了。第四,由于婚嫁后的家庭因素,或由于希望改变一下生活环境,以及取得深造的机
会。

身为经营者或管理者,最好能跟一个想要离职的人才谈谈心,从中了解原由所在,也能借此了解员工的处境。除非老板认为「你走了算了,我另外再找一个人会比你更好。」否则在双向沟通的谈话中,他会告诉你原因。当老板诚恳地告诉他︰「让我们来设法改进,我们也正在设法改善,请你留下来,让我们共同来努力吧。」他感于你的恳切,会留下来的。当然,对于一个方向明确,充满了活力和远景的机构,用不着担心留不住人才的问题。只是世界上还不曾有永远鼎盛的事业,故养成同舟共济的观念很重要。
科力普省心购,中小企业一站式采购平台

7. 年轻人怎么创业

年轻人创业可以从以下几个入手比如早餐店、车迷俱乐部、美容护理、儿童玩具,具体介绍如下:
1、早餐店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创业项目,为什么这么说呢?现在不少人开始关心健康问题,粗粮面点和现磨豆浆成为大家偏爱的早餐食品。随处可见的杂粮早餐店成为受不少创业者青睐的投资项目,早餐店如果位置选的好,生意普遍不会差。
2、车迷俱乐部,随着汽车的普及,人们对汽车的认识和喜爱与日俱增。专业车迷数量迅速增长及车迷队伍的扩大,这种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如果开家车迷俱乐部,肯定是个顺应市场的创业商机,想赚钱的朋友为何不尝试一下呢。
3、可以做美容护理,女人的“美丽产业”大有赚钱机会。中国目前美容行业市场每年约3000亿元,美容经济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高额利润、庞大市场每年有难以计数的美容新产品、高科技护理仪器、高科技瘦身设备问世
4、可以搞一个儿童玩具市场,虽然有商业头脑的人近几年已经赚得是风生水起,但也丝毫没有影响它的热度。目前国内,特别是乡镇市场还缺乏玩具专卖店的销售形式,儿童玩具的整体消费人均数量也严重偏低。

注意事项:
1、做任何事都必须持之以恒不可中途放弃,不然竹篮打水一场空。
2、创业之后要谨防一些打着投资的幌子上当受骗。

年轻人怎么创业

8. 为什么有人说“千万不要去小公司上班”?

一到毕业季大学生就会手忙脚乱,因为不知道到底应该选择大公司还是选择小公司。,有些人会说大公司的福利待遇好,但是竞争压力比较大,不如去小公司,但有些人却说小公司不行,坑太多。为什么有人说“千万不要去小公司上班”?
第一:都特别容易出现问题,无法长期工作。小公司一般都是刚刚起步状态,公司的决策人一般都会没有经验,而且在决策问题的时候往往出现问题,经营困难,有时候还会出现工资拖欠问题,为大学生获取一个小公司的一个重要考量风险。

第二:没有正常的作息时间,很累。小公司因为刚刚起步,需要经营和维护的客户有很多,如果你只是一个几层销售人员,那么每天会累到不想说话,而且这个期间正好是你的实习期,又不敢反抗,此时退出也不会有任何的工资,所以很难退出。

第三:招聘时的福利待遇并不能够实际兑现。很多小公司会画大饼,在照片的时候夸大其词的说,员工会享受什么福利待遇,这样能够吸引很多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大学生蜂拥而至,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却不会真正兑现。

尤其是正处在实习期的人,根本就是敢怒不敢言。而且某些小公司会非常的坑人,一过实习期就会用各种理由去辞退新人。这也是很多小公司惯用的计量,在实习期猛用新人一过实习期就会辞退,所以在选择工作时一定要睁大眼睛。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