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万买“理财”只剩2190元,客户怒告银行,法院是如何判决的?

2024-05-15

1. 320万买“理财”只剩2190元,客户怒告银行,法院是如何判决的?

320万买“理财”只剩2190元,客户怒告银行,法院最终判决银行承担50%的责任。

相信很多人在银行购买过理财产品,由于理财产品的收益要比定期或者活期存款的利率要高不少,而且有银行担保不会亏损本金的情况下,大部分人都不想让自己的钱被通胀贬值掉,所以很多都选择了理财产品,但是家住北京的焦某用320万元的巨款购买了银行的理财产品,结果却碰到了一个陷阱,原来其购买的并不是正规的银行理财产品,而是在基金经理郭某的蒙蔽下购买了私募基金,后来基金的实控人因为非法揽储锒铛入狱,导致了这个私募基金兑付困难,投资款也有去无回,焦某仅仅获得了2190元的执行款,焦某于是将广发银行北京太阳宫支行告上了法庭。

4月25日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公布了该起诉讼的判决结果,法院判决广发银行原理财经理郭某违规私自向焦某等客户销售理财产品,构成职务行为,相应法律后果由广发银行承担,因此该行被判承担焦某投资损失50%的责任。 虽然等来了最终判决,但是焦某依然觉得非常难过,毕竟320万元的存款不仅损失了10年的利息,而且仅仅剩下了当初的一半,跟金钱损失相比,更大的还有精神上的损失。郭某也承认其推销理财产品的行为跟银行无关,属于个人行为,但是法院最终认定了银行没有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对焦某的损失承担责任,焦某缺乏资金安全管理意识,也是造成损失的原因,自己承担另外的50%。
320万买“理财”只剩2190元,客户怒告银行,你知道法院是如何判决的吗?欢迎留言讨论。

320万买“理财”只剩2190元,客户怒告银行,法院是如何判决的?

2. 女子购买320万理财剩2190元,客户怒告银行,法院最终是如何判决的?

女子购买320万理财剩2190元,客户怒告银行,法院最终是如何判决的?
一、女子购买320万理财剩2190元是怎么回事?北京有一名女子在一位银行理财经理的推荐之下,花了320万元购买了一些银行理财项目,但是后来发现,所谓的这些理财项目,其实都是一些不法分子在打折理财项目地幌子去非法集资,这让这名女子觉得非常的后悔,后来,这些理财项目地相关负责人就被警方给抓走了,这名女子最终也只拿到了2000多块钱的退回资金,这名女子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320万元竟然只剩下了这么一点,随后,这名女子就把这家银行告到了法院,希望银行能够赔偿自己所有的损失。

二、法院最终是如何判决的? 法院在审理这起案件的过程当中,判定这家银行在不法分子非法集资的这件事情当中存在一定的责任,所以,最终法院判定这家银行需要承担50%的责任,也就是说,这名女子可以从银行方面拿回自己一半的损失。

三、怎么评价这件事?这名女子最后虽然经过法院的审理,拿回了一半的损失,赔偿可是她也有一半的资金就这样莫名其妙的失去了,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毕竟对于普通人来说,100多万元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这名女子也非常的悔恨,他觉得自己不应该不经过仔细的考察和查看,就这样轻易的相信他人,但是事情已经发生了,这名女子也吸取了经验教训,今后他再也不会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购买理财产品了,这件事情也提醒了我们,大家一旦涉及到钱财问题,一定要小心谨慎,避免上当受骗。

3. 130万买“理财”血本无归,投资者状告银行,法院是如何审理判决的?

法院认为银行负有过错,但是对于投资者的要求也是没有允许,不过银行是要赔偿投资者相应的本金以及亏损。另外这也是一起典型的个人投资者与银行发生的事件,如果银行工作人员说得清楚,并且表明投资的项目来源于哪里?那么这个男子也不会直接就去投资130万元,而且这130万元是男子卖房的钱财,可以说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通过对于这件事情的分析,小编找出了5个方面。第一、银行并没有按照监管要求对客户进行能力评估,第二、并没有妥善保管相应的文件资料,所以也没有办法向法院以及监管部门提供各种会议记录,甚至视频等材料。第三、工作人员在推销产品的过程当中并没有提及亏损的方面,只是提及了各种强制分红以及回报率,所以属于一种诱惑性欺诈的方式。
第四、银行单方面也并没有严格执行方案里面的种种要求,所以银行的过错是非常明显的,也是非常大的,即使不服从法院判处的处决,也是没有任何用处的。第五、银行只顾着去推销产品,而没有去落实,更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责。所以不管从哪一个方面来看,银行都是占主要责任的,同时也要承担男子的损失。但是男子提出的要求有些无理取闹,130万元本金是可以要回来的,但是强行索要分红以及其他的回报率也是不太切合实际的。
投资理财在生活当中是很正常的一个方面,不过还是要注意其他方面的事件,不然很有可能会出现较大亏损的现象。另外不要被工作人员所说的收益给吸引到,同时也要考虑亏损的问题,毕竟亏损现象比回报率更加的重要一些,也能够让大家了解到这支产品的方方面面,这个时候才能够通过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判断、选择。

130万买“理财”血本无归,投资者状告银行,法院是如何审理判决的?

4. 买银行理财亏18万,62岁老人将银行告上法庭,法院这样判

很多人去银行存钱,经常会遇到银行工作人员推荐理财产品的情况,导致明明就想存个钱,最后稀里糊涂就买了理财产品。
  
 同时也有的就想买个低风险的理财产品,也被忽悠买了其他类型的,尤其老年人居多,62岁的王大爷便是这种情况。他经历的事情还被选为了老年人权益保护十大典型案例,最近被最高人民法院公开,给很多人敲响了警钟。
     
 2015年,王大爷想在银行购买一款理财产品,银行的工作人员告知其那款理财产品已经售罄,同时向其推荐了另一款理财产品,并保证年利率不低于6%,还有分红。工作人员称该产品为低风险理财产品,王大爷就花一百万买了。
  
 但没想到,等待王大爷不是不低于6%的年利率,而是接近18%的亏损率,100万元最后到手只有七十多万,加上5万的分红,王大爷还是亏了18万。一怒之下,王大爷将银行告上了法庭。
     
 一审判决中,王大爷的诉求被驳回,但二审时,法院判银行赔偿7万,能让银行赔偿7万这样的做法还是很少见的,大部分人应该是自认倒霉,毕竟投资本身就有风险。那么银行为什么会被判赔偿呢?
  
 原来银行在给王大爷推荐理财产品的时候,没有对其进行风险评估,而是直接进行了操作。法院认为王大爷风险评估之后认定为平衡型,其购买的理财产品应该为中低风险,而银行推荐购买的却是高风险型,银行承担一定的责任。
  
 银行没有按照要求进行说明,也不能拿出证据证明对王大爷明确告知了产品的风险程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程度。
     
 这样的结果出来之后,网民意见不一。有的人认为理财本身就有风险,难道只能赚不能亏?银行不应该赔,王某自己应该承担全部的责任。但也有人认为银行这是诱导人进行高风险投资,而且大多数都是年龄比较大的人,所以需要赔钱。
  
 在这件事情里,比较有争议的一个点就是主角是老人,其本身并没有太大的风险感知能力,一些老年人甚至是瞒着子女进行投资,很难有一定的警惕性,如果换了年轻人买理财产品亏损,这个钱就不一定能拿到了。虽然银行赔偿了7万,但王大爷损失还是比较严重的。
     
 不管怎么说,老年人在购买理财产品时还是需要注意,不能盲目听信别人的话,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候,一定要拿到相应的风险提示书,做到心中有数,购买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最好能和子女商量,征得子女同意后再进行购买,同时不能太贪。
  
 毕竟高回报的背后就是高风险,投资也从来没有只赚不赔。
  
 作为子女需要对老人经常进行理财类产品购买知识的普及,让他们意识到其中的风险所在,告诉他们要量力而为。
     
 与此同时,银行也不能砸了自己的牌子。这件事情中的银行在没有将风险完全告知的情况下,还告诉王大爷这款理财产品有不低于6%的年利率,明显带有一些欺骗的行为。
  
 可靠度一直是银行发展所需要的东西,银行不能为了那一点的利益做出这样的带有欺骗性质的行为,否则最终只会危害到自身的本职业务的信誉,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这件事情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对相关理财产品推销人在进行产品推销时所说的话,一定要有自己清楚的判断,同时要将一切正规化,提前做好准备工作,要不然吃亏的还是自己。

5. 银行理财亏了状告银行的事怎样了?


银行理财亏了状告银行的事怎样了?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