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资本是投入金融保险业的资本吗

2024-05-15

1. 产业资本是投入金融保险业的资本吗

所谓的产业资本是指由生产企业投入的,直接进入生产领域的资本。金融资本是指由金融企业(如银行、保险业)投入的,间接进入生产领域的资本。区别在于:1、金融企业是不直接参与生产的,只是以债权人的身份为资金需求方提供资金,但是作为一个需要发展下去的行业来说,金融业不光要支持实体产业的发展,它也要有自己的盈利积累,从而形成金融资本。2、产业资本需要靠生产、流通与销售来实现资本积累,而金融则需要从实体经济及金融各个细分领域中的投资来形成金融资本。3、产业资本形成过程中离不开实体的商品,而金融资本形成过程中则以金融元素如各类货币及金融工具为生产要素来实现生产与再生产。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产业资本是投入金融保险业的资本吗

2. 保险业属于资本市场吗

保险资金与资本市场互动的博弈分析[摘要]保险资金与资本市场的融合是提高保险投资收益率,进而提升保险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在保险业发达国家,保险业的发展与资本市场密不可分,然而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尚不完善,保险资金与资本市场呈现弱对接。本文通过建立模型具体分析了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博弈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保险资金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取得“双赢”的对策建议。[关键词]保险资金;资本市场;弱对接;博弈理论保险资金运用是现代保险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柱,它与资本市场具有天然的割舍不断的联系。保险业对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反过来又促进保险业的发展,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平台。国际实证经验表明:一国或一地区保险业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完善呈现正相关关系。换言之,发达的保险业需要有完善的资本市场作依托,完善的资本市场同样离不开大量保险资金的支撑,二者相辅相成,互动互存。一、保险资金与资本市场互动的现状(一)保险业发达国家保险资金与资本市场的深度融合随着金融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保险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保险资金运用已经成为保险业发展的生命线。一般发达国家保险资金运用在呈现多元化的同时,更多地倾向于资本市场,投资于股票、债券等证券的比例较高,表现出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一方面,其成熟的资本市场对保险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成熟的资本市场投机性相对较弱,能够较真实的反映发行公司的价值,减弱市场价格风险,对保险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使得保险业发达国家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承保利润缩小的情况下,借助资本市场的高投资回报,仍保证了较高的保险资金收益率。如1975年—1992年间,美国的承保收益率为-8.02%,英国的承保收益率为-8.72%,法国的承保收益率为-11.6%,日本的承保收益率为0.33%,而同期这些国家的保险投资收益率分别为14.44%,13.29%,13.01%和8.48%,使每年税后利润达到5%左右,从而保证了保险公司的稳定经营。从以下保险资金运用结构表及各国盈利情况的比较中,亦可见一斑(见表1、表2)。另一方面,保险业的发展对资本市场的完善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发达的保险业积累了巨额稳定的保险资金,为资本市场提供着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促进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大。同时,因为保险资金具有理性的保险市场主体和有效的保险监管体系,保险资金与资本市场的深度融合,进一步促进了资本市场主体的发育成熟和市场效率的提高,对资本市场结构的不断完善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我国保险资金与资本市场的弱对接我国保险业关于拓宽保险投资渠道,使保险业与资本市场良性对接的讨论由来已久,政策也在逐步放宽。1999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保险资金可以通过投资证券投资基金而间接进入股市,标志着我国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的开端。2004年2月,《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保险资金以多种方式直接投资资本市场”。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政策坚冰开始融化。2005年2月,中国保监会与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联合制定了《关于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交易有关问题的通知》、《保险公司股票资产托管指引》和《关于保险资金股票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等配套文件,保险资金直接投资股票市场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2006年,《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颁布,2006年10月保监会《关于保险机构投资商业银行股权的通知》的下达,进一步推进了保险资金融入资本市场的步伐。虽然在有关政策的支持下,保险投资收益率有所回升,保险资金入市规模的扩大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2006年我国股市的持续牛市,但是从实质意义上来讲,这些政策的放宽并没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保险资金的主导投资方式,保险资金与资本市场的互动发展也未真正形成。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成熟度不够以及保险机构资本市场运作技术匮乏等原因,一直以来,我国保险资金运用过分偏重了保证资金的安全性,而忽视了其盈利性,保险资金未能得到有效利用。保险公司投资渠道狭窄,资金运用结构单一,保险总资产中90%仍投资于固定收益类产品,银行存款占比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仅银行存款和国债两项投资占去的比重就高达70%,而投资于资本市场的份额非常之少,这使保险资产面临着巨大的利率风险敞口。虽然近些年不断有保险资金试水股市,这也对资本市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支持力,但是资本运作绩效仍不乐观,各家保险公司秉持的投资理念依然是谨慎少量。在总体情况上表现出我国保险资金与资本市场的弱对接(见表3、表4),保险资金与资本市场的互动发展受到限制。二、保险资金与资本市场互动的博弈论解释考虑到保险资金与资本市场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我们根据博弈理论和以上事实,建立一个动态博弈的模型。为了更清晰地阐释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先分别设立两阶段模型图,最后再归结为一个完整的博弈模型。首先说明第一阶段的关系(见图1),假定N代表资本市场;P代表保险资金的投资决策主体;支付组合的前一项表示资本市场的效用(效用的提升即意味着资本市场完善度与成熟度的提高),后一项表示保险公司从资本投资中所得到的效益支付。其中,设立参数m和n,m≥0,n≥0。这一阶段,自然首先选择资本市场类型,是成熟、完善的,或是尚不够完善的,这是一个先决的条件。然后,保险投资决策主体决定,是否让保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以获取较高的投资收益,以及以什么样的比重来进入。。。。。。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3. 保险业资本流向何处

中国保险业形势变化随着“入世”日期的日益临近,中国保险业也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日前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又批准了德国格宁等8家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开展或扩大业务。至此,已有27家外资保险公司获准在中国经营保险业务,中国保险市场的大门已经敞开,不少国人终于等来了企盼已久的“洋保险”。“洋保险”与土生土长的民族保险优势各在何处,保险市场的开放到底会对民族保险业造成怎样的冲击,老百姓又能从中得到哪些好处呢?首先不可否认的是,保险市场的开放将对本土的民族保险业造成一定的冲击。新中国历史最长的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也不过只有50余年的历史,77亿元的注册资本。而获准进入中国的国外保险公司哪一家也有几百年的经营历史,数百年积累下来的雄厚资金、丰富的承保经验,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以及高素质的人员队伍是内资保险公司望尘莫及的,这些优势将使他们在产品的开发与销售、客户服务、人才的集中等方面对民族保险业形成挑战。与他们的这些优势相比,内资保险企业在险种设计思路、市场营销观念、公司管理模式等方面确实有很多的功课要补,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面对竞争毫无还手之力。应该说,内资保险公司在服务网络的数量、客户的认知程度、市场的熟悉情况等方面也有着外资公司不可比拟的本土优势。而外资公司要想在这方面达到内资公司的水平,是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金钱的。所以“内、外”各有优势,又各有功课要做,现在的关键是谁的功课完成的快,谁就能抢占市场先机。依笔者的观点,内资保险业并不处于劣势,先进的经验、好的方法容易学,而本土优势却是很难取得的。正如中国“入世”谈判官员所讲:“外资保险进入中国市场还有个适应过程,等他们适应好,中国公司也学到他们的东西了。”那么,开放后的市场情况又会是怎样呢?我们不妨先看一看我们的邻居菲律宾保险市场开放后的情况。菲律宾于1997年开始开放保险市场,到2000年保险业务增长了9%,投保国民占总人口比例已从1996年底的11%增至15%。正是由于外资保险公司凭借其雄厚实力铺天盖地大做广告,在各地开设分支机构并雇用大批营销员展业,国民的保险意识才得以大大提高,从而促成了国民投保热情的高涨。在外资保险公司的冲击和竞争加剧的压力下,许多内资保险公司进行了改组,改善服务质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赢得了客户的信赖。再以我国保险市场开放较早的上海为例,尽管外资公司在数量上已经超过中资公司,但它们的保费收入只占上海市保费总收入的10%。而外资公司对保险业起到的催化剂作用,却使上海业内人士尝到了甜头。他们认为,由美国在友邦保险公司首先使用的个人营销员制度,目前已成为上海寿险业务中最主要的展业方式。此外,市民商业保险意识的觉醒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近年外资保险进入的结果。由于外资保险公司提供的便利服务,也使大批外商投资企业在上海的营运得到了保障。因此,开放的市场,只能更促进内资保险业的发展。现在的关键是国人要对内资保险有信心。国外好的产品,不一定在中国适销对路,而内资企业却往往对国人的需求比较了解。同时内资保险企业必须要在经营体制、产品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尽快与国际接轨,构筑出内资保险企业新的优势,满足国人对于保险的需求。但不论“洋保险”还是“土保险”竞争结果如何,最大的受益者都将是我们的老百姓。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保险业资本流向何处

4. 保险和资本市场的关系

保险业与证券业市场关系的比较分析商业保险基金:重要的证券机构投资者商业保险业因其竞争性、投资经营的灵活性而成为当今世界上一种积累大量资本的金融中介机构,也是资本市场上的重要机构投资者。对此,中国本身并没有现实老道的经验教训,只能很好地仔细研究西方与新兴市场国家的情况,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千金难买牛回头我不需再犹豫)商业保险机构必将是今后我国证券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是资本市场的一股支撑力量,资本市场也将成为保险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力量源泉。一、发展迅速的中国保险业与资本积累中国保险业在90年代以迅猛的势头发展,保费收入年均增长25%;据估计2000年的年度保费收入将达2400亿元。我国到1996年保费率为1.26%,而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在10%以上,新兴市场国家的韩国为11.61%,南非高达13%,巴西近5%,智利近3.5%。这说明中国的保险业还仅是刚刚开始,预示着保险业将集中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盈利性的保险业和社会性养老保险已成为当今世界资本积累的重要渠道,在1990年,人寿保险公司与养老基金的总资产占GDP的份额,英国为97%,美国为75%,新加坡为78%,马来西亚为48%,智利为30%,韩国为48%(世界银行,1995年)。(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二、发达国家的商业保险机构是证券市场上的重要机构投资者1、美国的保险业与证券市场关系日益紧密,不仅保险公司的大部分准备金投资于证券市场,而且保险公司本身也在发生兼有保险与投资功能的金融商品1990年美国人寿险公司资产运用最大一项是证券投资,占到54%,其中债券投资占资产的49.8%,优先股股票占0.7%,普通股股票占3%;其次是用于抵押贷款的资产,占18.9%;用于现金、短期和其它货币形式的资产仅占5.2%;该年投资净收入占其总收入的25.96%。为了保证人寿险公司在证券市场上投资的安全,美国对保险公司实施的一般会计原则也有限制性规定:一是保险公司对股票和较低投资级别的垃圾债券的投资要投入较少资金,因为这些资产的风险较大,市价的下降将减少人寿险公司的盈余,甚至危及投保人的利益;二是不鼓励人寿险公司的管理人员通过在债券市场上的过于复杂交易(如掉期)来获取利益,即限止对衍生市场的参与。1991年底,美国财产险公司近6000亿美元资产,在其投资资产中,联邦政府及机构债券占22%,地方政府债券占36%,公司债券占18.4%,股票占19.7%,抵押贷款占1.4%,也就是,投资的97.2%是用于证券市场,其中债券占77.2%,不到1/4为股票。除此之外,美国人寿险公司的一部分保险单还直接构成证券商品系列,兼有保险和投资的功能,这主要包括通用人寿险、通用可变寿险、年金以及担保投资合约。2、随着日本金融自由化的进展,日本保险公司与资本市场的关系也日益紧密在银行和证券公司连续开发高利新型金融产品的竞争压力下,保险公司不断突破原有的传统限制,朝着“综合金融机构”方向发展;人寿险公司获准可直接贷款给投机企业,在从政策上引导保险经营体制改革的同时,也意味着政府进一步放宽了保险公司对证券市场参与的政策规定,从而也使日本保险业与证券化的关系从80年代末开始日趋相互依赖。三、中国保险业与证券市场的关系分析中国的保险机构主要以现金和存入银行作为保险准备金的主要运用方式,这一比例占到近50%,高于美国10多倍,因而保险公司实际上成为银行信贷资金来源的一个间接提供者:投资支出仅占1/5多一点,远低于美国80%的水平。这至少反映出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方面:1、法律上的限定。1995年10月生效的《保险法》明确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必须稳健,资金运用仅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并且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不得用于向企业投资,对于保险公司运用的资金及各种项目资金占其资金总额的具体比例,均由金融监管部门统一规定,保险公司对此没有自主权。2、银行信贷间接融资和计划管理模式使然。只要信贷计划和利率管制制度还存在,社会资金融通就必然是以政府控制的银行信贷间接融资为主导,经济活动的资本供给主要通过银行进行,相应地,社会闲置资金也就尽可能地向银行集中,其中就包括保险公司收取集聚的大量保险准备金;否则,计划管理的框架就是不完全和低效的。但保险准备金与银行信贷资金毕竟不同,负债性质也各异,对保险业的要求应更严格一些。我国的传统保险业正是在这种政策和现实基础上运行的。3、在证券市场机制不健全、规模较小、投机性较强、投资参与者素质不高的环境中,也不适宜保险公司过多地参与证券市场。比如法律允许进入的国债和金融债券市场的品种单一、市场分割性、流动性低的现状就不利于保险公司大量方便地进出和持有。要知道,美国、日本的保险业之所以能够以债券投资为资金的主要运用渠道,那是因为其债券种类达几百种、上千种,市场派生产品丰富、交易市场机制健全,至少投机性没有我国目前这样大,丰富的品种结构和高度流动性市场基础使得保险公司可以充分地运用组合投资方法、技巧来安排资金运用,在保持应有流动性的同时,获得能够支撑其业务开展之需的收益。可以说,目前中国的保险公司与证券市场的相关性微弱,尚谈不上成为影响证券市场的一类机构投资者,证券市场也没有成为保险经营机构的一个利润来源,尚未对保险业的发展起到应有的积极推动作用。然而这种状况只能说是一时的,不可能是一种较长期现象,因为两个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两者的关系必然随着各处的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市场化的进展而呈现频繁变动的状态,相关性将日益增强,也必然趋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所展示的一般规律性模式。四、如何看待我国今后保险业与证券市场的关系1、资本增值是商业保险经营的核心动力机制,是决定某一个保险公司竞争力大小的关键因素。从微观角度讲,一个保险公司的竞争能力和生命力首先取决于其偿付能力,而偿付能力的大小又取决于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利润水平,如果保险公司不盈利或是长期亏损的,就不会有较高的偿付能力,进而会被市场淘汰掉,也就根本谈不上商业保险机构之说,因为盈利性是商业保险区别于社会性保障并维持其生存与发展的最根本因素。现代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利润赚取已不再完全取决于其直接承保业务本身,更多的是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和投资收益水平,而与保险资产运用要求最适应的就是证券市场投资,因为证券市场的组合投资,不仅流动性大,风险比起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私有银行存款来也小,收益自然也高于银行存单。所以,保险机构参与证券市场也是中国今后的大势所趋。这不仅是保险业本身发展之需,也是优化证券市场投资者结构、降低投机性,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需要,无论是对保险市场,还是对证券市场,其意义都是积极的。从宏观的角度看,保险公司作为承保灾害事故危险的一类企业,对于不管是产生于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原因的危险只能起到一种分散作用,即将这些危险从由一个人或少数人承担分散给更大范围的社会成员承担,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保持经济与社会的稳定,而对于这些危险,仅靠商业保险是无论如何也消灭不了、回避不了的,因为危险对于人类而言在某种程度上是客观存在的,比如人的生老病死、大自然的灾害事故是必然的。然而即使这种危险的分散机制,其健全有效与否,也取决于保险公司这个中介组织的整合与分散处理能力,而这种能力也必须要有超出保险业本身的第三方力量予以协助,即通过保险经营中介的投资,将保险业与保险市场以外的市场力量结合起来,用来自其它市场的力量(即收益)来强化保险经营中介整合处理分散危险的能力,否则,不论保险业本身的结构如何,没有投资将其它市场与社会的力量引入,保险业的危险分散机制也是微弱的,也就是,从宏观角度而言的保险经营也需要依赖投资。所谓投资,也就是一个不断追求资本增值的过程,所以说,资本增值是保险业的一个核心动力机制,从而就需要中国保险界树立这样的意识,即以追求资本增值为核心,不应再片面追求保费收入增长的粗放型经营。资本增值型的经营也就意味着保险业将来要广泛介入证券市场,这对于中国的证券界而言,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需要下大力气研究的课题,也就是,证券业为自身的发展也需要研究保险市场。如此这般,两者相关性必然趋于增强,但这首先需要大力发展中国证券市场,不断改善其运行的基础机制,至少使其成为一个适合于保险经营机构参与的市场。2、基于现行的法律法规条件,首先应当是发展健全中国债券市场尤其是国债和金融债券市场的运作机制。要使中国保险公司成为在证券市场上起积极作用的机构投资者,并使后者成为前者的主要利润来源,也只能从中国现实情况出发一步一步地走,况且现行法律界定了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仅限于国债和金融债券。所以,一是应当在丰富国债种类的同时,继续坚持国债发行机制的市场化,即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国债品种,使投资者有充分的选择余地,也使类似于保险公司这样的组合投资者有可选择的工具作为其资产组合之用,尤其是应当针对保险公司这一类投资者发行10年期以上的定期付息的长期附息债券,真正使其获取资产组合收益;二是不应再向保险公司分配那种低利率且不流通的国债;三是在增加可流通国债发行量的同时,开辟以场外交易为主、场内交易为辅的国债市场组织格局,以增加二级市场的存量资产工具,并适应包括保险公司在内的机构投资者大额交易的需求;四是研究开发有序且有强力的债券派生产品,以满足机构投资者组合投资的保值增值之需;五是就中国现阶段大量发行的金融债券而言,必须转为市场化发行,并允许进入二级市场交易,形成一、二级市场相互的衔接的统一市场,才能成为机构投资者有所偏好的投资领域。也只有将这些措施落实到实处,才能做到在增加保险公司债券投资量的同时,降低银行存款的所占份额,政策的目标应当使银行存款份额降到30%以下,债券投资占到近50%,才能形成支持保险业发展的良性的且具有较强投能力的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结构。3、最根本的还是在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过程中,逐步取消信贷计划的管理方式,减弱这种指导思想的影响,并逐步放松利率管理。因为只有信贷计划减弱了,才能解除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主要集中于银行存款的制约条件;也只有信贷计划的减弱,才能有伴之而来的利率市场化,而利率市场化恰恰是证券资本市场得以真正发展、机制得以真正健全的前提条件,才能使保险公司大量进入证券市场投资,证券市场也才能得以对保险业起到应有的作用。并且市场化的利率机制本身也有利于保险公司特别是人寿险公司合理正确预定利率、管好各自的资产运作,才能增强以支持及时、足额理赔和给付为目标的投资能力。4、当股票市场的机制日趋健全完美、投机限定在适当领域,至少是有关股票市场的法律法规真正健全并能起到作用之时,应当放开对保险公司参与股票市场投资的限制。股市作为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机构投资者的一个重要投资领域,当然必须在法规政策上做到确保保险公司是以中长期投资为主,而非以短线投机炒作为主。这也是将来的必然之势。否则,长期对保险公司资金运用设置太多、太死的限制,来自盈利和竞争的压力,会迫使他们进行私下的不规范投资,但这种行为所导致的消极影响恐怕比放松限制还要大得多。除此之外,还应放松对保险公司参与不动产投资和抵押贷款的约束。5、保险公司在培养营销队伍和发展代理人、经纪人队伍的同时,还应当更加注意对高素质专业投资队伍的培养。有一批懂证券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组合投资理论与实务操作以及熟悉不动产投资和抵押贷款业务的专业人员,不仅是保险公司参与证券市场与其它投资的关系,也是从法律上放松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限制的前提条件,更是保险公司实施以资本增值为核心机制、确保自身处于长期竞争优势以维持长远发展的首要因素,而目前中国的保险业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甚至近乎是个空白,所以,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立是急需努力的方向。财政部国债司袁东《上海证券报》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五日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5. 保险业资本流向哪个市场

银行理财、保险理财没有汇率,只有利润率。保险利润率是保险企业从当年保险费中扣除当年的赔款、税金、费用支出和提留各项准备金后的纯收入与投资纯收入之和,包括营业利润和投资利润两部分。保险利润率是制约保险供给的一个重要因素,利润率对保险供给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险资本,二是险种结构。众所周知,需求的动力是消费,供给的动力是利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平均利润率规律支配着一切经济活动,保险资本也受平均利润率规律的支配。如果保险企业利润率高,就会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流向保险业,而在一般情况下,保险资本量与保险供给成正比关系,从而扩大保险供给;反之,如果保险企业利润率低,一些保险资本就会退出保险业,流向其他高利润的行业,从而缩小保险供给。同样,某一险种利润率高,保险人会争相开发,从而增加某险种的供给;反之,如果某险种利润率低甚至亏本,保险人就会减少或停止供给。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保险业资本流向哪个市场

6. 商业保险与资本市场的关系

1.商业保险公司作为企业,可以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
2.商业保险公司积累了大量的保险资金,可以以机构投资者的身份投资资本市场。
3.资本市场的收益水平影响商业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进而影响保险公司的经营。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