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钢的产量数据

2024-04-28

1. 粗钢的产量数据

(一)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年我国粗钢为77904万吨,同比分别增长7.5%。其中,2月份达到历史最高的220.8万吨,3-6月份虽有回落,但仍保持在210万吨以上较高水平。分省区看,1-6月,河北、江苏两省粗钢产量同比分别增长6.8%和13.2%,两省合计新增产量占全国2694万吨增量的42.4%,另有山西、辽宁、河南和云南等省增产也在100万吨以上。分企业类型看,1-6月,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同比增长5.5%,低于全国平均增幅2个百分点,但仍有60%的增产来自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二)钢材价格低位运行。2013年1-6月,国内钢材市场整体表现低迷。随着粗钢产能大幅释放,市场供需陷入失衡状态,钢材价格步入下降通道,已弱势下跌4个多月。截止2013年7月26日,钢材价格指数降到100.48点,低于年初6.6点。钢铁工业协会重点统计的八个钢材品种价格比年初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平均跌幅5.7%。分品种来看,占我国钢材产量比重较大的建筑用线材、螺纹钢价格跌幅分别达4.9%和6.7%,中厚板和热轧卷板价格跌幅分别达5.7%和9.7%。(三)钢材出口增长较快。国内钢材市场供需失衡刺激企业出口。1-6月,我国累计出口钢材3069万吨,同比增长12.6%;进口钢材683万吨,下降1.8%,进口钢坯和钢锭32万吨,增长50%。将坯材折合粗钢,累计净出口2506万吨,同比增长17.3%,占我国粗钢产量的6.4%。从出口价格看,1-6月出口棒线材均价624.3美元/吨,同比下降18%;板材835.2美元/吨,同比下降2.8%。(四)钢厂及社会库存高位运行。市场供需矛盾向流通领域蔓延,国内钢材库存延续上年末增长态势。3月15日达到历史最高的2252万吨,比上年最高点增加351万吨,其中建筑钢材库存1432万吨,占库存总量的63.6%。之后,随着季节性消费增加,库存逐渐回落,7月26日降至1540万吨。市场供大于求也推高钢厂库存,3月中旬重点企业钢材库存创历史记录,达到1451万吨,同比增长29.7%,6月下旬降至1268万吨,仍比年初增长29.9%,比2012年同期增长11.4%。(五)钢厂盈利水平逐月下滑。2013年上半年,冶金行业实现利润736.9亿元,同比增长13.7%,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实现利润454.4亿元,同比增长22.7%。1-5月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的盈利状况远不如行业总体水平,并呈逐月下降态势,尽管实现利润增长34%,但也仅有28亿元,销售利润率为0.19%。5月当月,86家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仅实现利润1.5亿元,连续5个月环比下滑,其中34家亏损,亏损面高达40%。(六)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明显回落。2013年1-6月,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3035亿元,同比增长4.3%,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投资2356亿元,同比增长3.3%,比2012年同期回落6.1个百分点;黑色金属矿采选投资679亿元,同比增长7.8%,增速大幅回落15个百分点。(七)2015年8月20日,国际钢协消息称7月份全球65个纳入统计的国家粗钢产量为1.33亿吨,同比下降3.8%,环比下降2.2%。1-7月,全球粗钢产量为9.46亿吨,同比下降2.1%。

粗钢的产量数据

2. 我国粗钢产量

2022年1-5月份,全国粗钢产量43501.6万吨,同比下降8.7%。按钢材品种来看,2022年1-5月份,我国钢材产量5.49亿吨,同比下降5.1%。其中,钢筋产量9742.6万吨,同比下降12.9%;线材产量5859.3万吨,同比下降15.1%;冷轧薄板产量1756.6万吨,同比下降0.3%;中厚宽钢带产量7900.5万吨,同比增长1.6%;焊接钢管产量2239.6万吨,同比下降4.1%。

3. 4月粗钢产量上升,这对去产能有何影响

去产能结构性问题不能一刀切 减量发展是场“持久战”记者冯彪
作为2016年重大任务之一,“去产能”已成为当下的高频词。高层最近频频谈及供给侧结构改革,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首当其冲。而随着相关去产能配套文件相继公布,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去产能的步伐明显加快。
去产能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之一,如果推进顺利,无疑有利于改进企业的盈利状况,提高经济运行效率,这也是供给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此外,去产能还关乎千万职工及其家庭的生计。为全面了解各地和企业去产能的进展、成效以及在此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今日推出“经济智囊献策”系列第二篇,以飨读者。
高层一周三提供给侧结构改革,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首当其冲。
《》记者梳理发现,截至目前,部委层面已有8份涉及钢铁、煤炭化解产能的文件公布。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资委、央行、银监会、证监会等10余部委都加入到化解过剩产能的“攻坚战”中。
在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看来,化解产能是一个长期过程,甚至还会出现反复,在此过程中,需以企业为主,尊重市场规律,政府主要做好托底工作。
“供给侧改革不仅需要去产能,去产能也并非去钢铁,减量发展不是不发展,而是以减量化为主线,实现‘绿色化、有序化、智能化、多元化’等‘九化协同’发展,重塑钢铁产业价值链,全面提高钢铁竞争力。”李新创说。
我国产能过剩有哪些特点?目前面临哪些新情况和新特点?行业的未来发展途径到底在何方?《》记者(以下简称NBD)带着这些问题专访了李新创。
●谈问题:化解产量需因地因企施策
NBD:一周时间内,高层多次表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是其中的主要任务。化解过剩产能在供给侧改革中有什么作用?
李新创:中央把去产能作为主要任务,抓住了当前经济工作的主要矛盾。从行业来看,我国钢铁业已完成规模的扩张,当前已经从增量发展进入减量发展的时期,我国钢材消费量已经进入了峰值弧顶下降阶段。目前,我国钢铁产能在11.4亿吨左右,产能利用率持续处于合理水平线以下,钢铁行业处于产能全面过剩阶段,这也是导致当前钢铁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最主要原因,2015年钢铁行业销售利润率为-2.23%。
化解产能目标就是要使产能利用率回到合理水平,解决供给严重大于需求的局面。
NBD:应该如何看待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
李新创:应该要全面、客观判断产能过剩,不应只盯着产能利用率,应综合分析一个较长时期内的行业经营情况、产能利用率、产业组织程度等。当前,中国钢铁行业已经处于全面过剩状态,但同时也不能够忽视结构性问题,要结合产能利用率和钢材流向两个角度来看,不同品种和不同地区的产能过剩情况仍有差别。
从品种生产线利用率来看,中厚板产能利用率最低,过剩最为严重;棒材、线材、型钢、热轧宽带钢产能利用率稍高,处于中高程度过剩;而冷轧电工钢、镀锌板、冷轧宽带钢等则处于轻度过剩;从区域来看,结合产能利用率和钢材流量流向总体判断,华北地区产能过剩最严重。此外,西北等相对封闭的市场,也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
这种结构性问题表明,化解产能需要因地施策、因企施策,不能简单地“一 刀切”。
●谈任务:去产能也要打“持久战”
NBD: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了去产能任务,目前您了解到各地去产能进展如何,处于什么阶段?
李新创:目前中央的各项政策基本公布,进入落地实施阶段。地方政府公布的产能化解目标力度都很大。
我了解到部分大中型钢厂已经开始主动化解,例如河钢集团主动担当去产能的国企责任,今明两年再压减粗钢产能502万吨。部分小型钢厂因资金链断裂或亏损严重而被迫关停。
但也应看到,钢铁是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企业,进入不容易,退出更不容易,企业当前面临着债务压力大、职工安置等问题。
事实上,美国、日本、欧洲等经济体化解过剩产能用了十几年甚至二十多年,我国要压减的产能难度可能超过上述经济体。因此,化解产能是一个长期性过程,甚至会出现反复,短期内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很难改变,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NBD:今年一季度出现钢价上涨,部分钢厂复产,4月粗钢产量上升,这对去产能有何影响?
李新创:一季度钢价上涨是前期价格跌无可跌情况下的修复性“反弹”,而且钢材产量下降,市场预期、政策预期向好,信贷扩张,同时也存在期货价格炒作,多重因素带来前几个月国内钢价出现增长。产量在4月迅速回升后,价格再度回落,这说明我国钢铁产能过剩、产量供大于求的格局没有改变,因此化解过剩产能的目标不能动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上升、钢厂复产很正常,价格波动也很正常。但如果价格波动太大,说明市场还不成熟,企业对市场变化预期过高或过低,这不利于企业合理安排生产和有计划推动产能化解。
●谈前景:“九化协同”重塑钢铁产业价值链
NBD:近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在央企中压减10%的钢铁和煤炭产能,此前国务院也提出化解1亿~1.5亿吨钢铁产能,地方提出的目标之和甚至超过国务院总目标。这些任务如何落实?
李新创:一是加强环保、安全、质量相关法规的执法,依法依规淘汰不达标的产能;二是引导企业主动退出,完善激励政策,鼓励企业通过主动压减、兼并重组、转型转产、搬迁改造、国际产能合作等途径,退出部分钢铁产能。
应该说中央和地方化解产能的意愿都很强,但我认为还是应以企业为主体,并重市场规律,坚持市场倒逼,让落后低效产能在市场竞争中逐步淘汰。现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公布了任务目标,但要避免通过行政手段将任务再分配到企业。政府之手不能过长,政府应主要做好职工安置托底工作。
另外,相对来说,央企中优势产能较多,也有信贷方面的优势,国务院提出10%的压减目标,我认为是考虑到央企的表率作用。
NBD:您提出要实现减量化发展,如何理解?
李新创:以前增量发展时代,靠扩大规模获取效益,创新很慢。在减量过程中,创新的紧迫性、创新带来的价值就比增量时代更突出。减量发展并不是不发展钢铁工业,而是要科学发展,是从过去的追求规模转向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钢铁工业应该是以减量化为核心的“九化协同”发展、创新发展,重塑高效的产业价值链,即减量化、绿色化、有序化、品质化、差异化、智能化、多元化、服务化和国际化,进一步全面提高钢铁产业竞争力。

4月粗钢产量上升,这对去产能有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