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过去曾经采取过的财政政策,简要评价

2024-04-27

1. 美国过去曾经采取过的财政政策,简要评价

政府也可以利用本身的支出和税收活动来达到一定的目的,这叫做财政政策。通过增加或减少政府支出或调整税收项目,联邦政府可以增加或减少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如果政府削减本身的支出,减少从企业购买的东西,这就降低了企业的销售和赢利额,于是人们手里的钱也就减少。同样,如果政府增加税收,人们手里能花的钱也会减少。另外,支出和税收政策能一起产生影响来增加或减少总需求。例如,如果政府的税收超过了支出,就会使个人和企业的收入减少。这会减少对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量,因而是对付通货膨胀的一种方法。

财政政策利用预算赤字或剩余来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在美国,某些财政政策工具会自动起作用,不需要总统或国会采取行动。例如,大家认为累进所得税会自动促进经济稳定,当个人和企业的收入减少时,累进所得税会减少政府的征税额,从而抵消由于收入减少而引起的支出减少。当经济增长时,联邦税收也会迅速增加,从而减少通货膨胀的压力。战后经济衰退时期,国会有时采取紧急支出措施,如暂时增加公共服务开支,以此作为抵消私人支出的减少和防止失业的补充手段。

在利用财政政策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许多人反对减少政府开支,因为这意味着削减用于教育,卫生和其他服务项目的经费。至于增加税收,则不论个人或企业都不会欢迎。利用财政政策来促使需求量急速下降的做法也是有争议的,因为这不但会降低通货膨胀率,还会增加失业人口。

 税收

美国的联邦政府以及州和地方政府都是通过税收来维持其开支的,各级政府主要依赖一、两种税收。一般说来,地方政府的收入主要来自财产税,州政府大多依靠营业税和消费税。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州的所得税也变得很重要了。

联邦政府的主要税收来源是所得税,最近几年所得税占联邦税收总额的五分之二。联邦政府的其他税收还有公司利润税和社会保险税。

联邦政府所得税的征收对象是国内外的美国公民和居住在美国的外国人,以及美国的某些非居民收入。最早的美国所得税法是在1862年为了支援南北战争而制定的。这部现代所得税法的前身是以累进税原则为基础的。根据1862年通过的税法还设立了“国内税收委员办公室”,这一机构有权评估和征收税款,并可通过剥夺财产和收入,以及提出刑事起诉等手段征税。这一权力一直延续至0今天,仍无多大变化。

1895年最高法院判定所得税法为违宪,因为该项税收没有按照宪法规定在各州之间按比例分配。直到1931年通过了宪法第十六修正案,国会才有权征收所得税而不需分配。根据第十六修正案制定的税收法规定,对个人和公司的收入征税。但在30年代以前,除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外,所得税系统并不是联邦税收的主要来源。

在1918年财政年度内,一年的国内税收额第一次突破10亿美元大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采用现代联邦税收管理制,各项所得税的税率都提得很高,使这种税收成为联邦税收的主要来源。1943年实行从工资中扣除所得税的办法,使得纳税的人数到1945年时增加到6000万,税款增加到430亿美元。

1986年10月,总统签署了“1986年税务改革法”,这也许是自有所得税以来美国税收制度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改革。根据这项法律,国会同意降低个人和企业的所得税率,但要求他们放弃许多流行的逃避所得税的做法。

旧税法中设15个等级段,最高税率为50%,“税务改革法”废除了这一税法,采用只有2个等级段——15%和28%的制度。新税法还规定增加纳税人因需抚养家属而依法减免的所得税比例,并增加标准减税数额,这是在纳税人不能列出减税项目时使用的。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减轻千百万低收入美国人的纳税负担。实际上,应纳税的收入少于20000美元的大多数美国人交纳的税额大大减少;高收入者的情况也是如此,由于逐步取消有钱人的个人开支扣除额和按15%税率纳税的收入部分,这些人的有效税率为31%。

税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减少或取消许多旧税法允许的减税项目,包括营业税减免额,以及为了信用卡,储存费卡,分期付款购物,赊购汽车等支付利息的减免额。个人退休帐户上2000美元以下的扣除额仍然允许,但根据新税法这种扣除只限于不参加工作期间退休计划的人,或年收入低于25000美元的个人或年收入低于40000美元的已婚夫妇。此外,对于企图广泛利用减税规定来减少自己的纳税义务的任何个人或企业,将课以最低为2l%的税。

许多支持1986年税法的人认为,改革的目的是要增进联邦所得税制度的公正性。虽然原来的联邦所得税是以累进税制为基础的,但免税项目的增加,例外情况和漏洞使累进税制有名无实,反而使有钱的个人和企业比那些不如他们有钱的人纳税还少。新法大大减少了累进层次,但通过消除不公平现象恢复了人们对税制的信心。新税法重申公正征税的目标,否定了用税收来达到其他社会和经济目标的想法。

美国过去曾经采取过的财政政策,简要评价

2. 美国现行的财政政策是什么

1.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贸易交流。
2.积极鼓励培植新兴企业发展。
3.严格控制股市期货市场炒作。
4.迅速停止战争及军队外派。
5.积极参与与更多的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合作。
6.以合作和谐代替敌对与仇视思维。
7.美元必须由国家掌控不允许私人驾驭。
8.压缩政府机构各项开支经费。
9.压缩军队开支经费。
10.积极建立美元的国际信誉。
11.提高储蓄利率。
12.对垄断型企业适度限制。
13.积极建设国家形象与更多的国家为善和平共处互利共赢。
14.积极建立国家金融预警与措施。
15.积极与世界各国金融预警沟通。
16.经济结构向民生倾斜。相信经济危机会很快缓解过去的。

3. 美国的财政紧缩案,对中国的影响

总的说来,因为我国持有最大比例的美国债券,美国货币贬值就是在变相盗取我国财富。所以,美国财政紧缩,也就使美国减少国债发行,进而减少美元贬值的速度,一定程度上来说,使我国财富损失较少。但是另一方面来说,财政紧缩会导致美国经济一定程度的衰退,减少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对我国外贸产业造成一定影响。
总的来说,我认为利大于弊。因为每个国家都应该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体,我国这种依赖出口的方式很危险,应该及早改正过来,这正是一个机会。应该把依赖外贸的经济逐渐转变为主要依靠本国消耗的经济,提高我国消费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美国的财政紧缩案,对中国的影响

4. 为什么西方各国政府反对积极的财政政策,请用宏观经济学的只是回答,谢谢。

  这个问题比较大。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解释可以从很多方面去说:
  (1)学派争执
  新古典学派认为政策对于经济收入的影响在长期中是无效的(其余理性预期理论,及长期AS曲线为垂直)。但是新古典学派中的货币主义者认为财政政策是完全无效的,而货币政策应该保持持续的,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西方各国反对财政政策。
  (2)IS—LM—BP曲线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如果汇率是固定的,资本处于完全流通状态(BP是一条水平线),那么该国将无法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财政政策的效果将被扩大。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完全资本流通下,财政政策将完全无效。西方反对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方面是因为西方各国汇率是浮动的,资本流通情况良好。另一方面,是针对中国的固定汇率制度而言,想让中国进一步开放汇率浮动和资本市场。
  (3)我国经济发展的路径
  中国在经济上取得的成就是令人注目的,由于政治形态的不同,在西方国家看来一直是一种威胁,而我国长期的经济繁荣正是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特殊性,允许国家投资的领域很多,从而以政府购买,市政投资为代表的扩张财政政策是促使我国经济繁荣的根本原因,但是这种方式对私人经济的影响很大,导致我国私人资本的力量较为薄弱。西方在我国转型阶段提出这个声音某种意义上是想往伤口上撒盐。在转型期,我国还是要坚持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循序渐进的放开市场。如果该题目不涉及中国的话,这第三点可以省去。
  不知道,这样说您是否满意

5. 如何分析美国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

  中国需要再次谈判购买美元国债的问题,美国会多发国债,国债利率可能微调;美元利率则可能明年上调,结束或减少“负利率”现象。
  众所周知,美国自从1980年代里根开始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以来,执行了接近30年的赤字经济政策,在全世界明目张胆的执行“高赤字、高逆差、高负债”国策,用“美元绿纸”来给各个“资源与产品输出国”打白条。
  据国图文件资料,2001年至2007年,美国政府年均财政赤字在3700亿美元以下,但2008年该赤字水平攀升至8450亿美元。而根据奥巴马政府白宫预算管理办公室的估计,2009年至2011年美国政府的预算赤字将分别高达1.84万亿、1.26万亿与9290亿美元,占当年GDP的规模将分别达到12.9%、8.5%与6.0%。这自然会引发一个问题,美国政府如此之高的财政赤字能够持续下去吗?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美国的长期经济国策是否会发生变化。
  我的回答是:显然不会,除非遇到其它国家的强力猝击,遇到其它国家或国际组织在军事、货币或者产业产品方面的严峻挑战。
  在这些领域能够挑战的国家最多是俄罗斯、欧盟和德国日本;俄国挑战军事,欧盟挑战美元,德国日本挑战实体产业领域。从现实来看,美国会坚持它已经习惯了的、维持了30多年的长期经济发展策略,会坚持滥发美元和美元国债,赚取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铸币税”红利。
  如果美国的这种行为不是特别极端,那么其它国家则缺乏强力挑战的动力,最多会一定程度的阻止美国,有限度的承认它的国际地位,也防止它在世界上肆意妄为。
  而像中国这样的国家,有很大的特殊性,只能提供技术含量相对低的商品;所以最适宜负担转移,提供战略上的智力支持,做谋划者,打文字战。
  第二,美元国债的供求分析。
  经过去年和今年的增发,美元国债已经远远供过于求,而且还会存在继续增发的现象,而市场的资金也缺乏购买美元国债的动力。所以从长期来看,美元国债有可能一定程度调高利率,但根据本人的判断,如果没有“其它非经济因素”的交易筹码,从纯粹赢利原因角度,现在不适宜购买美元国债,因为存在过多的政治甚至军事因素,加大了资金投资的不可控风险。
  另外,目前美元国债的市场结构大概是:政府内部(除美联储外的其他政府机构、政府管理的各种基金)约购买40%,美国国内投资者与外国投资者各购买30%。美国国内普通投资者,存在储蓄率过低购买乏力的现象;美元国债期待来自“境外”的资金“支持”,吸纳招安游走在世界各国的“美元”。  第三,美国境外美元的投资取向。
  因为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很多国家背负美元债务,导致国内经济破产;即使是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也因为石油价格急剧下降的原因,美元储备也存在下滑,而这些国家都是传统的美元债务高持有国。
  中国是尚有余力保持并增加美元外汇的国家之一,如何利用这些“美元资产”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按照现有国际情况来看,美国当前的财政政策确实可以维持,但通货膨胀、美元贬值以及存量国债的价值缩水都难以避免,美国的财政赤字也会越来越高,一旦市场开始调整,那么作为美国国债的最大债权人,中国的外汇储备安全将面临重大挑战。
  中国要利用这些有限的美元纸币,购买拥有可控性强的实用物品和资产,以达到安全增值或在某领域垄断的目的。

如何分析美国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

6. 美国中央财政是如何产生的

美国财政是指美国实行联邦制,其行政体制和财政体制均分为联邦、州和地方三级。联邦财权由国家宪法授予,州财权由国家宪法和州宪法授予,地方财政由州宪法授予。美国财政年度从10月1日至次年的9月30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级财政收支对比关系不断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联邦财政收支占各级财政收支总额的1/3左右》战后,联邦财政收支已占到财政总收支的2/3左右。

1985年联邦财政支出为9469亿美元,其中收入保障支出为2685亿美元,占总支出的29%;国防支出为2847亿美元,占总支出的30%;国偾利息支出为1647亿美元,占总支出的18%!卫生保健支出为1206亿美元,占总支出的13%,它与收入保障支出一起共同构成社会福利支出,因此,社会福利支出是美国联邦财政最大的开支项目.同年联邦财政收入为7451亿美元,其中税收收入占95.4%,非税收收入(如邮政收入、销售农产品收入)仅占4.6%。
财政三大马车~税收,货币,国债。

7. 财政政策效应的财政政策

 内在稳定器所谓“内在稳定器”是指这样一种宏观经济的内在调节机制:它能在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情况下自动发挥作用,使宏观经济趋向稳定。财政政策的这种“内在稳定器”效应无需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调控效果,财政政策工具的这种内在的、自动产生的稳定效果,可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行发挥调节作用,不需要政府专门采取干预行动。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效应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累进的所得税制和公共支出尤其是社会福利支出的作用。1、累进的所得税制累进的所得税制,特别是公司所得税和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对经济活动水平的变化反应相当敏感。如果当初政府预算收支平衡,税率没有变动,而经济活动出现不景气,国民生产就要减少,致使税收收入自动降低;如果政府预算支出保持不变,则由税收收入的减少导致预算赤字发生,从而“自动”产生刺激需求的力量,以抑制国民生产的继续下降。2、公共支出尤其是社会福利支出在健全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制度下,各种社会福利支出,一般会随着经济的繁荣而自动减少,这有助于抑制需求的过度膨胀,也会随着经济的萧条而自动增加,这有助于阻止需求的萎缩,从而促使经济趋于稳定。如果国民经济出现衰退,就会有很多人具备申请失业救济金的资格,政府必须对失业者支付津贴或救济金,以使他们能够维持必要的开支,从而使国民经济中的总需求不致下降过多;同样,如果经济繁荣来临,失业者可重新获得工作机会,在总需求接近充分就业水平时,政府就可以停止这种救济性的支出,使总需求不致过旺。乘数效应乘数效应包括正反两个方面。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扩大、税收减少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扩大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扩张效应。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削减、税收增加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收缩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紧缩效应。1、投资或公共支出乘数效应它是指投资或政府公共支出变动引起的社会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增加或减少的影响程度。一个部门或企业的投资支出会转化为其他部门的收入,这个部门把得到的收入在扣除储蓄后用于消费或投资,又会转化为另外一个部门的收入。如此循环下去,就会导致国民收入以投资或支出的倍数递增。以上道理同样适用于投资的减少。投资的减少将导致国民收入以投资的倍数递减。公共支出乘数的作用原理与投资乘数相同。2、税收乘数效应它是指税收的增加或减少对国民收入减少或增加的程度。由于增加了税收,消费和投资需求就会下降。一个部门收入的下降又会引起另一个部门收入的下降,如此循环下去,国民收入就会以税收增加的倍数下降,这时税收乘数为负值。相反,由于减少了税收,使私人消费和投资增加,从而通过乘数影响国民收入增加更多,这时税收乘数为正值。一般来说,税收乘数小于投资乘数和政府公共支出乘数。3、预算平衡乘数效应预算平衡乘数效应,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当政府支出的扩大与税收的增加相等时,国民收入的扩大正好等于政府支出的扩大量或税收的增加量,当政府支出减少与税收的减少相等时,国民收入的缩小正好等于政府支出的减少量或税收的减少量。奖抑效应奖抑效应主要是指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各种奖惩措施,优惠政策对国民经济的某些地区、部门、行业、产品及某种经济行为予以鼓励、扶持或者限制、惩罚而产生的有效影响。货币效应1、货币效应直接影响货币流通表现为政府投资、公共支出、财政补贴等本身形成一部分社会货币购买力,从而对货币流通形成直接影响,产生货币效应。2、公债政策的货币效应财政政策的货币效应主要体现在公债上。公债政策的货币效应又取决于公债认购的对象和资金来源。如果中央银行用纸币购买公债,这无异于纸币发行,从而产生通货膨胀效应;如果商业银行购买公债,且可以用公债作为准备金而增加贷款的话,也会导致货币发行,从而使流通中的货币增加等等。 我国实施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以来,不断有研究者提出,这一宏观政策会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国外也有人士表示担心,中国大规模发行国债,增加政府投资、扩大支出,是否会产生挤出效应。所谓“挤出效应”,是指由于政府通过向企业、居民和商业银行借款来实行扩张性政策,而引起利率上升,或引起对有限信贷资金的竞争,导致民间部门投资减少。它将使政府扩张性财政支出的效应部分地甚至全部地被抵消。挤出效应并不是在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调节时必然要发生的。具体到中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践来看,依据对经济运行各项指标的分析,在我国出现挤出效应的观点尚得不到有力的证据支持。这可以从增发国债对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来考察:增发国债对利率的影响我国自1996年5月以来,名义利率多次下调,但实际利率是上升的,这并不是财政扩张带来的结果。由于中国尚未实行名义利率的市场化,积极财政政策不会影响名义利率的升降。实际利率的上升主要是因为物价水平下降,而中央银行出于种种考虑没有及时随物价变动调整名义利率所致,进一步看,价格水平下降也不是财政扩张的结果,相反,积极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物价水平的下降。增发国债对借贷资金量的影响增发国债没有与民间竞争有限的资金。几年来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率超过70%,存在较大的存贷差额。商业银行资金过剩主要是风险意识增强、企业投资收益较低、预期不好及产业政策调整的缘故,而且这种过剩是在满足了政府借款需求之后的过剩。从实际经济运行看,民间投资主要受到民间资本的边际产出?或利润率 和公共投资影响,民间资本边际产出上升会引起民间投资规模的增加。如果公共资本投向竞争领域,即与民间资本的生产可以相互替代,增加公共投资就很可能挤出民间投资。积极财政政策的投资领域主要是生态环境保护、高速公路、铁路、供水和机场、粮库、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属于社会公共支出领域,对民间投资不会形成挤出效应。相反,基础设施建设还可以改善民间投资的外部环境,提高民间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推动民间投资。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具有替代关系,即财政增加政府购买支出可能挤出居民消费。但这要通过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具体分析才能确定。某项财政支出如招待费,的确是私人消费的替代品;公共设施支出则是私人消费的互补品;还有一些公共支出既是私人消费的替代品又是互补品,比如国家用于食品和药品检验的支出,既减少了私人的检疫支出,又可增加私人对食品和医药的支出。有关部门通过财政购买支出和居民消费关系的计量模型分析发现,我国财政购买支出与居民消费总体是互补关系,扩大政府支出对需求总体上具有扩张效应。 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如何,直接关系着积极财政政策的总体效果问题,以及扩大举债规模的风险控制问题。国债资金使用效益越高,扩张性政策的效果将越趋于“高乘数效应’的一端,同时政府扩大举债规模的安全空间越大。要提高国债资金使用效益,我认为至少要掌握好如下几个层次或环节上的事项:1.资金投入项目的合理选择和较充分的可行性论证。2.项目建设与相关方面协调衔接关系的处理,应符合科学规划和施工合理规范的要求。3.保证已确立的项目资金不被挪用和按进度拨付到位。4.切实保证工程质量。几年来,政府国债资金以及带动其他配套资金支持的建设项目和技改项目,效果总体而言是明显的。但根据国家综合部门派出的检查组对建设项目的稽查,从选项、配套规划、资金专用到工程质量,各个层次上的问题还都存在,有的还相当严重。比如,第一,有些建设工程是在原有项目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仓促决定上马的,可行性论证很不充分;第二,有的项目不按基建程序办,项目建议书还没批,就已大张旗鼓干起来;第三,有的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深度不够,不具备开工条件也硬开工;第四,有的城市规划存在明显欠缺,连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的统一考虑都未做到;第五,个别项目的工程质量出现严重问题,甚至成为“豆腐渣”工程;第六,工程招投标、监理方面的地区、部门保护主义现象往往比较严重;第七,少数地区还发生了国债项目建设资金被挪用的现象。针对上述问题,有关部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项目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对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招标投标、施工管理和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建立明确的责任人制度,对在监督稽查中发现有问题的项目,在没有得到纠正之前停止拨付资金,发生挪用资金的项目,在完成整改前停拨资金和追回被挪用资金,追究责任,等等。这些稽查、监督、纠错、惩处和加强管理的措施,对于提高国债资金使用效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近两年,国债项目资金被挪用和工程质量低下方面的问题相对减少。今后,仍有必要对相关环节高度重视,常抓不懈,因为总体而言,我们相关管理经验的不足、制度的不够完善和施工监理、质量保证体系方面与国际水平相比的差距,毕竟是必须正视的现实。 关于1998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的一大争议问题,是“为什么不实行减税政策”。按照一般逻辑,扩张性财政政策包括政府减税和增支两大方面。1998年后,中国的财税政策却是在扩张导向下增支而不减税?严格地说是不以减税为重点 ,究其理由,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过低,从宏观税负看,减税已无空间。发展中国家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在20—30%,发达国家的比重更高,而我国这一比重1997年只有11%左右,可以说总体上不具备减税的空间。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企业负担和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和减轻负担的强烈呼声,但具体分析,其原因在于税外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集资,同时各部门与权力环节通过“四乱”征收的财力大都是放在预算外分散掌握的,弊端丛生。所以我国急需对症下药加以解决的问题是清理“四乱”,整顿非税收入,降低税外负担,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而不是减税。第二,中国现行税制结构制约着减税效应的发挥,使减税事倍功半,得不偿失。所谓税收对经济的“稳定器”作用,主要是指直接税?即所得税 的调控作用,而现阶段我国的税收主体是间接税,1997年前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三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高达65%以上,而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相加也仅占16%左右。近一半的企业亏损经营,降低所得税对他们毫无意义。减免间接税,则不仅会大量减少财政收入,而且刺激经济的效果很弱,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加之间接税的减税有向下拉动物价的作用,对通货紧缩可能雪上加霜,不利于改善市场预期。第三,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和税收环境也不宜于以实行减税为重点。目前我国的市场体制还不健全,企业的投资和经营行为远没有走上规范化轨道,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减税信号的反应并不灵敏。特别是长期以来通过各种越权和随意减免税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做法,仍有一定惯性,这一类做法客观上助长了各种偷税、骗税现象的发生,削弱了税收的杠杆作用。管理部门担心,在这种情况下强调减税,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且可能扰乱税收秩序,妨碍税收执法环境的形成与稳定。应当指出,认为税收增长绝对不能高于GDP增长是一种误解。实际上,只有在管理体制和税制结构相对稳定、成熟的时期,税收占GDP的比重才不会发生明显的波动。而我国经济发展尚处于转型期,体制和税制均处于转轨过程中,很多因素都在剧烈变化,所以实事求是地说,不宜简单地用税收收入占GDP比重相对稳定的框架来套中国的现实。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税收的持续增长存在一定的合理性。首先,它在一定意义上是前十年税收占GDP比重下降过头之后的正常回调。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分权改革和减税让利安排,使我国税收占GDP的比重下降至20世纪90年代前期的10%以下,而从国际经验看,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重大至为20%以上,发达国家更要高得多。经过回升调节,我国税收占GDP比重也仅达到接近15%,所以说宏观税负并不高。1999年税款征收总量超过万亿元,与加大清欠力度有直接关系,这也是以前的欠税大户感到冲击很大的原因。但是要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就应将弹性征收减少,加强征管力度,硬化以法律为依托的税收约束。打击走私而增加的税款,更是完全合理的。当然,作为具体案例,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蛮横征收、“征过头税”的现象,所以提高征管队伍执法水平,加强对其监督也是当务之急。此外,也发现有“列收列支”、“贷款空转”等单纯为保证税收达标而弄虚作假的扭曲现象。一种建设性的建议是下一步在承认需要进一步健全法治、加强征管的前提下,创造配套条件,将税收指标转为像GDP一样的预测性、指导性指标。在依法纳税、依法征税的基础上,届时可以借鉴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用短期国债调节税收预测数与实征数的差额所可能形成的财政收支缺口。虽然从总体上说,中国减税空间不大,但并不排除在具体项目上的税收减免,如已出台的加大出口退税力度、固定资产方向调节税暂停征收、企业投资抵免新增所得税40%等政策,都会产生鼓励投资、刺激消费的积极效应。 启动积极财政政策以来,我国国债规模随赤字规模及其他变动因素而扩大之后,是否仍控制在适度区间内和是否能保证财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也与政策的总体效果的考察紧密相关。从名义指标看,我国财政虽然处于困难境况,但国债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还是比较低的,1998年末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约为10.3%,如果再加上当年用于补充国有独资银行资本金的2700亿元特别国债,这一比重也不过13.6%左右,明显低于大多数国家的同一比重。国债余额/GDP比重虽有所上升,但仍未达到20%。我国的主要问题,是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当年举债额/当年支出额 偏高?已在70%左右 ,以及名义指标远不足以反映现实情况。对此,看来应至少考虑到如下几个相互联系的方面:首先,国债余额/GDP比重是一个更为全面、综合地反映一国举债潜力的指标,我国在这一指标很低的情况下却出现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偏高的情况,与现时体制因素?不允许地方政府举债等 和政府财力分散程度?相当大量的预算外政府性资金不在债务依存度指标的分母中反映 关系很大。第二,这几年增发国债用于政府投资,是在特定条件下采取的反周期财政措施,并不意味着长期所持的控制债务规模、压缩赤字的原则被放弃,换言之,这种反周期应急举措决不可引为常例,放开手脚年年使用。第三,举债扩大投资规模的支出安排同样具有支出刚性即“棘轮效应”,抬高了的支出基数和建设盘子,会形成要求后续年度有更多财力投入的压力,也包括安排债务还本付息的压力;因此必须精心协调衔接短期调节与中长期发展,合理运筹资金,避免形成过于陡峭的偿债高峰以至出现政府债务危机和支出盘子难以为继状况。当前条件下增发国债,应当多发长期债?如十年、十五年、二十年,甚至更长,利用低通胀的时机降低国债筹资的总成本。第四,举债筹得的资金如何合理运用,使之产生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一个关键问题。前已述及,应当承认这方面我们的管理水平还不高,经验还相当有限,有必要充分重视、切实改进,探索专项国债形式,强化国债资金使用的通盘科学规划、可行性研究与贯穿全过程的严格的责任制。第五,现时中央财政的脆弱性值得引起高度关注,要通过必要的体制调整和加强管理措施,扭转中央财政本级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比重连年下降局面,增强中央财政的调控实力。最后,从更宽广的范围考虑,应当承认,我国名义上的赤字、国债指标远远未能反映现实情况的全貌,所以名义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必须与隐性的赤字与国债同时考虑,或者说,名义规模扩大,实际上必然缩小在安全区内消化和弥补公共部门隐性赤字与隐性国债,如各级政府欠发工资、粮食系统亏损挂账、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亏空,还有各部门、地方举借的性质类同于主权债的债务等,及政府或有债务,如养老基金空账、农村互助合作基金死账的可用空间和调节余地。对这方面的问题,必须予以充分重视,通过综合治理、配套改革,来逐步化解风险,“标本兼治”地求得解决。如果仅看名义赤字、国债指标而得出的“我国发债空间还很大”的结论,极易把宏观调控引入误区,即把本应预留于“治本”操作?如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的发债空间,在治标时就消耗殆尽。总之,在我国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适当扩大的同时,必须强化风险意识与防范机制,全面把握现实情况,精心和稳妥地把握赤字与举债的合理数量界限,并在国债规模总量扩张的同时,对国债结构作合理调整,以及反周期应急举措与中长期可持续发展和深化改革的衔接,通过反周期调节争取赢得克服体制、结构等方面深层矛盾的时间和条件,以及财政经济良性循环的综合环境,这样才有可能迎来国民经济的新一轮高速增长。 稳健财政政策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中性”财政政策,也就是财政收支保持 平衡,不对社会总需求产生扩张或紧缩的影响。我国实行稳健财政政策是基于对经济发展新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是加强和改善宏现调控的现实选择,是新形势下的新举措。稳健财政政策不仅是财政政策名称和赤字规模的调整变化,更是财政政策性质和导向的根本转化。其科学内涵概括来说就是“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实行稳健财政政策,绝不意味着财政政策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中不作为或无所作为。相反,财政政策要在消除经济发展中的不健康和不稳定因素、稳定宏观经济运行等方面发挥更重要更积极的作用。当前 可采取如下几项措施,充分发挥稳健财政政策效应。适当调整国债投资的规模和方向当前我国应逐步减少长期建设国债规模,优化国债和财政支出结构。考虑到 政策要保持相对的连续性,国债投资项目需要后续资金来完成,所以减赤字、压国债都要有一个逐渐的过程。在国债投资和使用的方向上,要做到“有保有控”。所谓“保”是指政府资金使用的重点将集中于国家发展规划确立的战略发展目标和农林水、生态保护与国土整治、西部开发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点项目,以及与公共卫生体系、教育、科技进步、社会保障关系密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条件建设。所谓“控”是指政府首要考虑的应是市场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政府资金将退出一般竞争性、营利性的投资项目。因此,国债资金应重点向完善社会保障系统、解决三农问题、加快西部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 基地等方面倾斜。同时,对有利于技术升级和优化部门结构的高新技术产业、新 兴主导产业以及对于社会总体发展需要的公共产品和部分准公共产品中形成瓶颈制约的基础设施项目,如港口、铁路、电力、资源勘探等依靠地方财政难以解决的项目继续提供支持。注重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实行稳健财政政策,预示着消费在经济增长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在近七年的扩大内需政策下,“三驾马车”中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都十分强劲,但消费需求一直是块“短板”,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2003年,中国消费占GDP的比重仅为55%,比世界平均水平低近15个百分点。2004年1—9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1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7%。这一速度与投资增长27.7%、出口增长35%以上相比,明显相去甚远。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老百姓的消费水平,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一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就业为民生之本,只有人人都有工作,有稳定的收入,才能有效带动消费。二是在严格抑制大城市住房价格的上涨与房地产的投机“炒作”的同时,支持和满足住宅大众消费增长,降低汽车消费税费率、规范和促进汽车消费信贷发展、鼓励经济型轿车消费。三是继续实行有利于农民增收的政策,增强农民的购买力。我国总体上己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应逐步加大支农力度,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出发,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四是改革分配制度,改善社会预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缩小贫富差距,从而提高那些想消费却没钱的人的购买力。推进税制改革 加强税收征管通过进一步完善税制,不断增强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有利于鼓励企业扩大投资,加快技术改造,建立经济自主稳定增长的内在机制。为此,第一,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虽然短期内会导致税收减少,但有利于培植税源,把“蛋糕”做大,有利于推动企业的发展。第二,推进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要设置合理的过渡期,使外资企业的宏观税负水平总体不出现大的变化,为企业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第三,改革和完善农业税费制度。继续推进减免农业税改革试点工作,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打造坚实基础。第四,完善地方税制度,结合税费改革对现有税种进行改革,并开征和停征一些税种。在统一税收的前提下,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政管理权。第五,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制度。一般说来,加强税收征管能够带来税收实际征收率的迅速提升,从而大大拉近了制度税负和实际税负之间的距离。但对于实行“稳键”财政政策而言,加强税收征管可以压低非政府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减少经济运行中的扩张因素,这是同稳健财政政策目标相一致的重要举措。具体来说:一要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堵塞各种漏洞,切实做到应收尽收。依法清理和规范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控制减免税。二要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保证重点支出需要,各项财政支出都要精打细算。三要积极探索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制度,加强监督检查,严格管理,坚决制止铺张浪费、花钱大手大脚的行为,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四要科学使用预算执行中的超收,一般不能做刚性支出和投资安排。四、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按照公共财政体制要求,政府首要考虑的应是市场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 与公共服务。对一般竞争性、盈利性的投资项目,政府资金应退出,以尽可能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这些领域中配置资源的优势。而那些市场不能做或做不好的领域,政府就要去做。政府应通过各种手段的有效实施,为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要准确界定政府职能,政府应将自身职能由发展经济、开辟财源转向公共服务,公共财政进入应该发挥作用的领域,消除“错位”、“越位”和“缺位”现象。其次,科学处理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正确划分事权与财权,依法规范和科学核定收支基础,使政府分配关系建立在责权利相结合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划分关系,改革和完善省级财政体制。加大对县以下基层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再次,按照社会公共需要确定政府公共支出范围。政府改革支出应集中在三方面,即维持性支出、转移性支出和公共工程性支出。最后,要不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公共财政理念的实质就是服务性财政,按照这一理念要求,建立起一个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实行新公共管理的行政管理机构,不断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依存效应体现在发展依存与体制依存两个方面。发展依存是指经济的有效增长对积极财政政策已经产生了比较明显的依赖性,似乎要保持7%以上的经济增长,就必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体制依存是指行政性的投资选择机制所造成的层层的行政依附,并且导致企业在对市场依赖与政府依赖的选择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向后者倾斜,这又会在客观上放大政府与行政机制对市场和市场机制的遏制作用。上述四个方面的负面效应已经在我国的经济运行中逐步开始显现,应当引起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充分重视。鉴于世界经济与我国经济的现实状况,在短期内淡出积极财政政策还不可能,因此,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过程中,应当赋予这种政策以更充分的改革内涵,并且要在政策的作用方向和作用机制上进行必要的甚至是比较大的调整,以便把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与我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和协调起来。首先,国债投资要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并且要把国债投资的市场化进程与财政政策向公共财政的转化和社会化投资体制与投资机制的培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加快投资体制和投资机制的市场化进程,进而建立起一个社会化的投资机制,促进储蓄与投资的顺畅转换。其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松紧搭配问题要予以充分考虑并提上议事日程,并且要着力于建设这种政策搭配和协调运用的制度基础,从而大大地推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市场化转轨步伐。再次,积极财政政策不仅要有外延的扩大和增量的变化,而且更要注重内涵的提高和存量的调整,特别是要着力做好国有股减持和税赋调整这两篇大文章,以便使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步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并且逐步实现政府职能与政策功能的市场归位。

财政政策效应的财政政策

8. 美国目前财政、货币政策有哪些特征?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放松。 
央行货币政策是使用各种工具来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了各种宏观经济政策措施,以实现既定的目标。包括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信贷紧缩和利率上升是“从紧”的货币政策,总需求可以被压制,但限制短期投资的发展,相反,一个“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扩大总需求,并有利于发展,但容易出现通胀上升的短期投资。财政政策,包括税收政策和国家财政支出政策,增加税收和削减开支是“从紧”的财政政策,可以减少社会总需求,但不利的投资。在另一方面,是一个“松”的财政政策有利于投资,但社会总需求的扩大容易导致通货膨胀。 

经济:经济增长放缓和持续高企的CPI的困境。 

政策微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基准利率,允许存款利率上浮至10%,以市场为导向的利率改革试点。 

根据中国目前的情况,我认为:是双重的整体宽松,但宽松货币政策是缓慢的步伐,你可以放松的地方,实现收入的适当组合。财政政策将需要放松。 9.7%2011年第一季度

 1。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下降到9.5%和9.1%,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经济增长放缓将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主要是为失业人士,并通过适当的货币宽松政策以刺激经济所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如社会稳定的失业率达到解决就业,职工收入稳定,社会稳定的目的。反而造成一定的规模,一是要解决企业的资金链问题,货币宽松的信贷增长,民营中小企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今天的主要创造者,可能不是很明显的效果;第二,在金融机构通过创新金融工具的高准备金率的环境下,已形成以绕过某些货币政策的方式有货币政策打折的实际效果。 

 2。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来实现,如财政政策,货币流动性紧张释放,扩大投资,但消费量减少。在CPI高企用来做市场利率水平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组合保持稳定,存贷款利率应该不会有大的松动,否则这将是今年的调控(尤其是价格控制)付东。 
协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以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然而,这两个政策协调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正确的方法,以确定这两个政策与他们的具体操作,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协调。例如,需要产业政策与其他政策,外交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的协作收入分配政策;有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社会和政治环境;合理的价格体系和企业(包括金融类企业)运行机制;还需要有各部委,部门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