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景理论的基本原理

2024-05-12

1. 前景理论的基本原理


前景理论的基本原理

2. 赌客信条的目录

第1章 前景理论——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行为太害怕损失,这是人类非理性的贪婪和恐惧的根源。10亿美元一次,你愿意吗通胀预期下,你会买楼吗前景理论你是个“见好就收”的人吗因为小损失,甘冒大风险捡到100元的快乐,不敌丢失100元的痛苦迷恋小概率事件厌恶的只是损失禀赋效应幼犬效应让“试行办法”成为正式策略延伸阅读 俄罗斯轮盘赌与投资行为第2章 参照依赖——独立评判与联合评判攀比,是人类的天性。否则就无法做出选择,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否幸福。同侪悖论参透得与失参照点(参照系)参照值影响风险偏好交替对比中杯效应陪衬品只是“药引子”厌恶极端在星巴克要买小杯咖啡人质危机框架效应延伸阅读 谁是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第3章 锚定效应——难以觉察的参照值漫天要价,就地还钱。锚定效应证明,人类在无意识中仍会做出比较。先入为主“维多利亚的秘密”的秘密飞来之锚硬塞给你的“锚定点”随机数字也会影响你常识的陷阱订婚戒指的预算利用“锚定效应”操纵谈判杀价的艺术“虚头”与“虚拟价值”“地王”是楼市之锚第4章 心理账户——金钱的感情色彩人们会赋予金钱不同的价值,贴上不同的标签,放在不同的“口袋”。你的“左口袋”是满的吗你会给钱贴“标签”吗“飞机撒钱”可行吗大钱小花,小钱大花越有钱,就越一毛不拔吗小处精明,大处浪费心理账户的利与弊你有划分“心理账户”的倾向吗延伸阅读 行为经济学的精髓是什么第5章 赌场原理——庄家恒赢之玄机利用人们的心理盲区,是赌场赚钱的依据。输了5美元,还是2.6 2亿美元蕉鹿自欺“庄家的钱”效应翻本心态沉没成本谬误钓鱼工程承认失败方可终止失败预设输赢的上限小赌也要讲究“心理卫生”你会利用“心理账户”吗赌瘾疫苗为什么“久赌神仙输”第6章 小数法则——无视先验概率大数法则是赌场恒久稳定赚钱的数理依据。大数法则小刀锯大树“撞骗”的数理依据广结善缘无视样本大小小数法则做生意,不要相信“小数法则”股神大哥的预测模式赌客谬误连抛100下硬币,会一直出正面吗延伸阅读 雅各布与大数法则第7章 懊悔理论——懊悔规避与寻求自豪害怕后悔,追求自豪,可导致集体性的癫狂。楼市暴涨,你会惜售房产吗外重者内拙懊悔规避行动的懊悔VS忽视的懊悔行动不如不动进退维谷当房子成为负资产,你会懊悔吗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固守现状追求自豪的“卖出效应”你会和自己的投资结婚吗第8章 理性原罪——多重选择下的冲突多则惑,少则明。人类大脑不堪复杂的比较行为。令人迷惑的选择单一的选择理性的,太理性的冲突下的选择当机器人有了感情决断力崩溃延伸阅读 神经经济学简介第9章 跨时抉择——及时行乐与渐入佳境及时行乐未必不是一种睿智,远见太远也是一种贪婪。时间价值效用贴现贴现率夸张贴现信用卡危机“远水”与“近渴”回到未来如果没有明天“吸毒”一定是非理性行为吗跨期抉择:先吃好葡萄,还是坏葡萄享受当下与享受未来传统贴现效用理论“朝四暮三”VS“倒吃甘蔗”鲁文斯坦的新贴现理论未来损益贴现率抉择取决于人的先前的期望景气指数与投资储蓄负债规避消费愉悦VS支付痛楚支付的痛感阈值,决定了你吝啬与否延伸阅读 小气鬼和败家子是天生一对第10章 过度自信——认知自大与错误研判控制也许只是幻觉,资讯也许只是垃圾,理论也许只是病毒。夜郎自大自负的创业者傻瓜力量大你自信过头了吗计划谬误一届长达31年的奥运会灾难的根源省小钱,费大事过度自信导致交易频繁控制错觉资讯幻觉概率盲本能地寻求规律无厘头的理论解释的冲动高手,就是对自己诚实的人第11章 幸福哲学——快乐的量化与优化放大快乐,缩小痛楚。悲观者视为精神吗啡,乐观者视为人生哲理。回到边沁时代幸福微积分泰勒四原则施恩于人,宜点滴渐进长痛不如短痛好马配好鞍先报喜,后报忧利好可以“冲喜”宁送“鸡首”,不送“牛后”无用之用,是为大用送他想要的,却不想说的两好选一好,不如没的选忆苦思甜快乐是目的,也是过程幸福鸿沟强调双赢,促进合作当时只道是寻常好花堪折须适时想做就去做唯一严肃的哲学问题延伸阅读 国民幸福指数第12章 九重幻象——思维的盲点与陷阱人类天生注定会犯糊涂,关键在于如何不在关键时候犯糊涂。幸存者谬误暴得大名,妄夺天工吃到的柠檬是甜的选择你爱的,你将更爱你选择的坦然接受不一致性沉默的证据偏见的形成利用偏见:安慰剂效应死一个人是悲剧,死一万人只是统计数字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出的一道题我们都是概率盲患癌症的真正概率为多少第13章 对抗诸神——风险探索简史天威难测,天机不可泄露。人类对风险的控制,堪称现代与古代的革命性分野。天才们的激情赌局期望值理论期望值理论的不足边际效用理论风险偏好期望效用理论期望效用理论的不足延伸阅读 丹尼尔·贝努利与圣彼得堡悖论第14章 均值回归——“天之道”与“人之道”日中有昃,月圆则缺;否极泰来,乐极生悲。这种规律具有普遍性吗?高尔顿的豌豆实验人可以活一千岁吗姚明的后代会有多高凶年之后,乃有丰年均值回归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均值”什么时候能“回归”预测“均值”是场赌戏何必削足适履均值回归不具有普遍性延伸阅读 高尔顿和他的优生理论第15章 钟形曲线——“中庸先生”与“极端先生”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数学王子”与钟形曲线数学不会错,但数学会被用错统计歧视将军里面挑瘸子幂律曲线分清“中庸先生”与“极端先生”钟形乌托邦10法则中国会出现人口超亿的都市吗“中庸先生”起作用的职业“极端先生”起作用的职业你具备成为“超级巨星”的条件吗延伸阅读 胜者通吃的社会第16章 双尾理论——从“长尾”到“双尾”穷尾越长,富尾反而越集中。这是“长尾理论”假装没有看到的。长尾现象捡芝麻,还是捡西瓜“长尾”是幂律曲线的另一种形式M形社会:中产的沦陷双尾效应穷尾市场长尾只是特例,双尾才是恒常新奢华品用蓝海战略创造“准奢华品”普通人如何在“双尾时代”求存狙猎“黑天鹅”延伸阅读 上下分流的时代术语表致谢参考文献……

3. 行为经济学的前景理论

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是卡勒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Amos Tversky)在1979年提出的。所有关于行为经济学的著作,都绕不开这个理论。曾有一位著名的财经编辑问过卡尼曼,为什么将他们的理论称为“前景理论”,卡尼曼说:“我们只想起一个响亮的名字,让大家记住它。”也有学者将“前景理论”翻译为“预期理论”或“展望理论”,在不同的风险预期条件下,人们的行为倾向是可以预测的。卡勒曼是在原有传统经济学理论,期望效用函数理论(Expected Utility Theory),的基础上完善,并阐释其无法解释的现象。在《赌客信条》一书中,作者孙惟微将前景理论归纳为5句话:1、“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在确定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多数人会选择确定的好处。所谓“见好就收,落袋为安。称之为“确定效应”。2、在确定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做一个抉择,多数人会选择“赌一把”。称之为“反射效应”。3、白捡的100元所带来的快乐,难以抵消丢失100元所带来的痛苦。称之为“损失规避”。4、很多人都买过彩票,称之为“迷恋小概率事件”。5、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照点决定,举例来说,在“其他人一年挣6万元你年收入7万元”和“其他人年收入为9万元你一年收入8万”的选择题中,大部分人会选择前者。称之为“参照依赖”。 所谓确定效应(certainty effect),就是在确定的好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做一个抉择,多数人会选择确定的好处。用一个词形容就是“见好就收”,用一句话打比方就是“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正所谓落袋为安。让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实验。A.你一定能赚30000元。B.你有80%可能赚40000元,20%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你会选择哪一个呢?实验结果是,大部分人都选择A。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人”这时会跳出来批判:选择A是错的,因为40000×80%=32000,期望值要大于30000。这个实验结果是对“原理1”的印证:大多数人处于收益状态时,往往小心翼翼、厌恶风险、喜欢见好就收,害怕失去已有的利润。卡尼曼和特韦斯基称为“确定效应”(certainty effect),即处于收益状态时,大部分人都是风险厌恶者。“确定效应”表现在投资上就是投资者有强烈的获利了结倾向,喜欢将正在赚钱的股票卖出。投资时,多数人的表现是“赔则拖,赢必走”。在股市中,普遍有一种“卖出效应”,也就是投资者卖出获利的股票的意向,要远远大于卖出亏损股票的意向。这与“对则持,错即改”的投资核心理念背道而驰。 面对两种损害,你是会选择躲避呢,还是勇往直前?当一个人在面对两种都损失的抉择时,会激起他的冒险精神。在确定的坏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做一个抉择,多数人会选择“赌一把”,这叫“反射效应”。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让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实验。A.你一定会赔30000元。B.你有80%可能赔40000元,20%可能不赔钱。你会选择哪一个呢?投票结果是,只有少数人情愿“花钱消灾”选择A,大部分人愿意和命运抗一抗,选择B。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人”会跳出来说,两害相权取其轻,所以选B是错的,因为(-40000)×80%=-32000,风险要大于-30000元。现实是,多数人处于亏损状态时,会极不甘心,宁愿承受更大的风险来赌一把。也就是说,处于损失预期时,大多数人变得甘冒风险。卡尼曼和特韦斯基称为“反射效应”(reflectioneffect)。“反射效应”是非理性的,表现在股市上就是喜欢将赔钱的股票继续持有下去。统计数据证实,投资者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远长于持有获利股票。投资者长期持有的股票多数是不愿意“割肉”而留下的“套牢”股票。 如何理解“损失规避”?用一句话打比方,就是“白捡的100元所带来的快乐,难以抵消丢失100元所带来的痛苦”。前景理论最重要也是最有用的发现之一是:当我们做有关收益和有关损失的决策时表现出的不对称性。对此,就连传统经济学的坚定捍卫者 保罗·萨缪尔森,也不得不承认:“增加100元收入所带来的效用,小于失去100元所带来的效用。”这其实是前景理论的第3个原理,即“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大多数人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不对称,面对损失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面对获得的快乐感。行为经济学家通过一个赌局验证了这一论断。假设有这样一个赌博游戏,投一枚均匀的硬币,正面为赢,反面为输。如果赢了可以获得50000元,输了失去50000元。请问你是否愿意赌一把?请做出你的选择。A.愿意B.不愿意从整体上来说,这个赌局输赢的可能性相同,就是说这个游戏的结果期望值为零,是绝对公平的赌局。你会选择参与这个赌局吗?但大量类似实验的结果证明,多数人不愿意玩这个游戏。为什么人们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这个现象同样可以用损失规避效应解释,虽然出现正反面的概率是相同的,但是人们对“失”比对“得”敏感。想到可能会输掉50000元,这种不舒服的程度超过了想到有同样可能赢来50000元的快乐。由于人们对损失要比对相同数量的收益敏感得多,因此即使股票账户有涨有跌,人们也会更加频繁地为每日的损失而痛苦,最终将股票抛掉。一般人因为这种“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会放弃本可以获利的投资。 买彩票是赌自己会走运,买保险是赌自己会倒霉。这是两种很少发生的事件,但人们却十分热衷。前景理论还揭示了一个奇特现象,即人类具有强调小概率事件的倾向。何谓小概率事件?就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件。比如天上掉馅饼,这就是个小概率事件。掉的是馅饼固然好,但如果掉下来的不是馅饼而是陷阱呢?当然也属于小概率事件。面对小概率的赢利,多数人是风险喜好者。面对小概率的损失,多数人是风险厌恶者。事实上,很多人都买过彩票,虽然赢钱可能微乎其微,你的钱99.99%的可能支持福利事业和体育事业了,可还是有人心存侥幸搏小概率事件。同时,很多人都买过保险,虽然倒霉的概率非常小,可还是想规避这个风险。人们的这种倾向,是保险公司经营下去的心理学基础。在小概率事件面前人类对风险的态度是矛盾的,一个人可以是风险喜好者,同时又是风险厌恶者。传统经济学无法解释这个现象。小概率事件的另一个名字叫运气。侥幸,就是企求好运,邀天之幸。孔子很反感这种事,他说:“小人行险以侥幸。”庄子认为孔子是个“灯下黑”,他借盗跖之口评价孔子:“妄作孝弟,而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对小概率事件的迷恋,连圣人也不能免俗。前景理论指出,在风险和收益面前,人的“心是偏的”。在涉及收益时,我们是风险的厌恶者,但涉及损失时,我们却是风险喜好者。但涉及小概率事件时,风险偏好又会发生离奇的转变。所以,人们并不是风险厌恶者,他们在他们认为合适的情况下非常乐意赌一把。归根结底,人们真正憎恨的是损失,而不是风险。这种损失厌恶而不是风险厌恶的情形,在股市中常常见到。比如,我们持有一只股票,在高点没有抛出,然后一路下跌,进入了彻彻底底的下降通道,这时的明智之举应是抛出该股票,而交易费用与预期的损失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扪心自问,如果持有现金,还会不会买这只股票?你很可能不会再买吧,那为什么不能卖掉它买别的更好的股票呢?也许,卖了它后损失就成了“事实”吧。 假设你面对这样一个选择:在商品和服务价格相同的情况下,你有两种选择:A.其他同事一年挣6万元的情况下,你的年收入7万元。B.其他同事年收入为9万元的情况下,你一年有8万元进账。卡尼曼的这调查结果出人意料:大部分人选择了前者。事实上,我们拼命赚钱的动力,多是来自同侪间的嫉妒和攀比。我们对得与失的判断,是来自比较。嫉妒总是来自自我与别人的比较,培根曾言:皇帝通常不会被人嫉妒,除非对方也是皇帝。对此,美国作家门肯早有妙论:“只要比你小姨子的丈夫(连襟)一年多赚1000块,你就算是有钱人了。”传统经济学认为金钱的效用是绝对的,行为经济学则告诉我们,金钱的效用是相对的。这就是财富与幸福之间的悖论。到底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你收入20万元,该高兴还是失落呢?假如你的奋斗目标是10万元,你也许会感到愉快;假如目标是100万元,你会不会有点失落呢?所谓的损失和获得,一定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卡尼曼称为“参照依赖”(Reference Dependence)。老张最幸福的时候是他在20世纪80年代做“万元户”的时候,虽然自己的村镇已经改造成了城市,拆迁补贴也让自己成为了“百万元户”,但他感觉没有当年兴奋,因为邻里都是“百万元户”了。讲这个故事的用意不难明白,我们就不再进行烦琐的论证了 得与失都是比较出来的结果。传统经济学的偏好理论(Preference theory)假设,人的选择与参照点无关。行为经济学则证实,人们的偏好会受到单独评判、联合评判、交替对比及语意效应等因素的影响。参照依赖理论: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照点决定。一般人对一个决策结果的评价,是通过计算该结果相对于某一参照点的变化而完成的。人们看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看最终结果与参照点之间的差额。一样东西可以说成是“得”,也可以说成是“失”,这取决于参照点的不同。非理性的得失感受会对我们的决策产生影响。 1,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利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2,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喜好的;3,大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考点决定简言之,人在面临获利时,不愿冒风险;而在面临损失时,人人都成了冒险家。而损失和获利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改变评价事物时的参照点,就会改变对风险的态度。 尽管前景理论与原有的经典模型期望效用函数理论相比,可以阐释更多现象,但仍无法解释随机优势(Stochastic dominance)等现象。之后,为改善前景理论,累积前景理论和等级依赖效用理论分别被提出,用以解决随机优势等现象。等级依赖效用理论也适用于解释连续性和无限性的结果(例如,结果为任意实数)。

行为经济学的前景理论

4. 《丧家狗》的作者是谁?

  李零

  关于这个书的相关评论和报告,摘录了一些,你看一下,希望对你有些帮助


  李零读孔子:他是一条丧家狗

  书评人:

  最近,北京大学教授李零把他讲《论语》的讲义结集出版,书名叫《丧家狗》。李零的专业是考古,考古讲究实证和复原,这样的思维被他运用于对《论语》的解读。

  《丧家狗》开篇考证了孔子的长相、出身、成分、姓名、家庭、籍贯。说孔子大个子、有一颗圆圆的大脑袋,出身破落贵族家庭,是父母野合而生,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在穷街陋巷长大,15岁求学,30岁开馆授徒,50岁通过《周易》,算出自己将当官,仕途不顺,55岁出国游学,除短暂服务于卫、陈两国,哪个国家都不肯用他,60岁的时候,颠沛流离,路过郑国,一个相面的人说他:上半身有圣人气象,下半身像垂头丧气像丧家狗——这是书名《丧家狗》的由来。与时下众多天马行空的“论语心得”不同,《丧家狗》的体例老老实实:原文——字词注释——白话翻译——李零的点评和发挥。

  这不是孔子第一次被称作丧家狗。文革期间,巴金先生曾撰文《孔老二罪恶的一生》,“丧家之狗”的典故经由这篇“战斗檄文”广为传颂。

  对李零来说,丧家狗这个称呼不含有当年的意识形态色彩,它戏谑而严肃。戏谑之处在于李零想像一个顽童一样戳穿“孔圣人”的神话。严肃之处在于,他以严谨的学术推导让孔夫子还俗。在考证孔夫子的身世经历的同时,李零梳理了空门弟子的传承关系,试图证明:后世道统学家津津乐道的孔门传承关系是人造的“直线传播”,孔子死后,发生了一系列造神运动。而这一切与孔子无关。李零说,“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李零自称“红旗下的蛋”。生于1948年的他跟他的同辈学人有大致相同的经历:黑帮子弟、上山下乡。青春时代的幻灭和底层生活经历,让李零的研究取向兼具庞和专的特点。他研究竹简帛书,数术方技,也研究毒药、巫术、脏话和厕所。他从野学问入手,一点一点向正统和经典包抄。在北大,李零开四大经典阅读课。这四大经典是《老子》、《周易》、《孙子兵法》、《论语》。李零认为,这四本书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侧面,《论语》和《老子》是人文类学术,《孙子兵法》是管理人的学问,数术方技是关于天道、性命、医学的学问,这方面没有经典,只好把《周易》经传拿来读。

  思维跳跃是此人的一大特点。两千四百年前孔子的语录,经常激发他对今人今事的联想,古与今的隔阂在刹那间被出其不意地打通,文风朴实粗糙,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4月22日,专为《丧家狗》出版召开的座谈会上,左中右三派学者齐聚北京鲁迅博物馆,大部分学者对李零“先识字,再读书”严谨读《论语》的态度以及他亦庄亦谐,不拘一格的文风表示赞赏,但李零从《论语》中抽取出的“丧家狗”的意象却引发了或激烈或缓和的争议。

  大陆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社科院学者陈明认为,《丧家狗》是“作家的文采+训诂学家的眼界+愤青的心态”,将孔子概括成丧家犬就是受文革刺激的愤青心态的表现;《论语》不能成为简单的训诂学的对象,因为人文遗产重在阐述,而非还原。

  李零的同事、北大教授刘东认为,中国文化从简单走向辉煌的过程不能用简单的还原主义来解读;孔子不仅仅是丧家狗,孔子有忧也有乐,他既有奔走侯门不得志的一面,也有为韶乐和福云流水悠然自得的一面。

  赞同李零观点的北大教授钱理群则认为,任何找不到心灵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孔子是,李零是,他自己也是。丧家狗只是一个中性词。而与钱理群一样致力于鲁迅研究的王得厚却不同意钱理群德夫子自道。他说,好为王者师的人才是丧家狗,李零不是,钱理群也不是。

  会场上,被七嘴八舌的同侪所环绕的李零时时陷入沉思。4月20日,在万圣书园接受本报记者专访的时候,他曾极力在自己的作品和当下的“论语热”、“孔子热”中划清界限: “我给大众写书主张通俗化,但是我也反对庸俗化,人民群众也不能惯着,人民群众喜欢的恰恰是那些科学管不了的东西,神神秘秘的东西,测不准的东西,极其实用的东西。我写书是想把人家脑袋给搞清楚了。如果你把他们搞糊涂了,举国若狂地崇拜你,实际上把你也搞糊涂了。”

  李零在《丧家狗》中努力要做的工作是剥离孔子合《论语》身上的意识形态色彩。但记者翻看采访记录却发现,大部分话题仍然是围绕意识形态展开的。这或许是思想的一个悖论,我们要反对什么东西,通常只能站在它的对面,并且不得不借用它的语汇。▲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