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英国殖民地经济与本国国内经济的关系

2024-05-14

1. 17世纪英国殖民地经济与本国国内经济的关系

17世纪是英第一帝国形成时期。第一帝国建立的思想动力源于重商主义思想的发展。在英国重商主义发展史上,托马斯.孟、威廉.配第及达维南特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们所提出的重商主义的贸易扩张和殖民帝国理论构成了英国殖民扩张和建立帝国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并赋予了英第一帝国鲜明的重商主义特色。
这一时期商业资本兴起,促使封建自然经济瓦解,各国国内市场统一,并通过对殖民地的掠夺和对外贸易的扩张积累了大量货币财富,推动了工场手工业发展,因而产生了代表商业资本利益和要求的重商主义经济思想。重商主义学派是现代早期经济学的主导学派,产生于15世纪,全盛于16、17世纪,瓦解于18世纪下半叶资产阶级阶段古典经济学兴盛时期,是最早运用政治经济学方法研究国际问题的理论学派。主张国内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就在这一时期许多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建立。重商主义学派的发展经历了早期的重金主义和晚期的贸易差额论两个阶段。
英国的重商主义政策贯穿于北美殖民地整个时期,对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往往交织地发挥着消极和积极的“双重”作用。英国的重商主义政策从制定到执行完全是从母国的角度来考虑,随着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壮大,其对殖民地不同地区的经济运行所产生的消极作用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北美13州殖民地打破英国重商主义对其规定的发展模式成为它们摆脱母国统治走向独立的主要诱因之一。
近代历史中的英国,表现出来的政治智慧是令人叹为观止的。相比这种伟大的智慧,其他社会中的那些计谋简直就是不值一提的蝇营狗苟。人们很有必要深入研究英国历史上的政治智慧,这可能是人类关于社会问题思考和实践的顶峰,至今无人超越。
中国现存的美元储备超过万亿。这已经招来不少批评。批评者指出,这种巨量的外汇储备并不是什么好事,热衷于积累外汇,只能说明重商主义的思维方式仍然在中国大行其道。中国将为此付出沉重代价。果然,就像历史上的所有重商主义者曾经遇到的情况一样,中国巨额的美元储备也面临着严重的贬值问题,且难以找到解决的办法。
重商主义并不是表示重视商业,而是重视通过商业取得现金。重商主义者认为,现金是财富唯一的体现方式,而商业的作用就是尽可能多地挣钱。有了钱,才能富国强兵,才能发展壮大。因此,国家要尽可能增加出口,减少进口。贸易顺差是好的,逆差是不好的。而通过贸易顺差积累下巨额的现金,那最好不过。
这种思维方式符合人们“钱越多越好”的生活常识,因此在世界各地流行。可惜,常识未必正确。钱只是交易的媒介。挣来大量的钱,却不去购买商品或者服务,等于是在白白为他人劳动。对方拿走并享用了你的劳动果实,你却守着一堆纸自得其乐——在金融电子化时代,你甚至连纸都没有,有的只是一些计算机里的数字。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革命的国家。历史上,英国人也不能免俗,曾经热衷于重商主义,认为获取大量金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最重要的。到海外开拓殖民地就是为了大量地获取金银。西班牙、葡萄牙不是在开拓美洲的过程中得到了那么多金银吗?
于是,英国人也赶紧来到美洲,开辟自己的殖民地。1607年,得到英国皇家特许状的弗吉尼亚公司在北美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殖民地。在其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英国人在北美先后建立了十三个殖民地。英国还在西印度群岛、印度等地也建立了殖民地或殖民据点。
既然奉行重商主义国策,英国对殖民地最大的兴趣是商业和财富,而不是直接统治。因此,英国对殖民地的政治统治比较松弛,而且,当时的英国本土已经具备了深厚的自治传统,那些殖民海外的英国人自然也会把这种自治传统带到海外。北美十三个殖民地从一开始就实行了高度的政治自治。英国对此并没有多加干涉。但是,英国对殖民地的经济控制却一直十分严格,坚持重商主义的国策。
根据重商主义国策,英国开拓殖民地的目标是,把各个殖民地联结起来,组成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帝国内,各个殖民地根据自己的条件,各有分工,按照部分服从整体的原则,为整个帝国作出贡献。殖民地要按照英国政府的统一安排,向母国供应原材料,购买母国的工业品。殖民地不能与英国本土在工业上展开竞争。当时英帝国内部的分工是,工业品由英国本土生产,北美主要生产烟草、鱼、木材、棉花等,西印度群岛种植甘蔗,印度则出产各种香料。
帝国的各个殖民地不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利益。他们只是作为帝国整体的一部分,出产英国本土不能生产的原料,并成为英国本土工业品的销售市场。
为了贯彻这个国策,英国颁布了一系列法案,其中最重要的是1651年通过的《航海条例》。这个条例规定:英国与殖民地之间的贸易,只能通过英国或者殖民地建造并拥有的船只进行,其他船只不得介入;殖民地出产的原料只能销往英国或者其他帝国殖民地,不得与帝国外的地区进行自由贸易;殖民地输入的工业品只能来自英国本土,至少要从英国转口。这个条例的用意非常明显,一要促进英国的航海业,二要促进英国的制造业。
18世纪以后,北美殖民地逐渐有了发展自身工业的能力。北美人想要建立自己的工业。英国人对此的回答是:不可以。为了抑制殖民地的工业发展,英国陆续颁布了一些法案。1732年颁布《帽子法案》,禁止将帽子从一个殖民地输往另一个殖民地,这等于是在禁止北美生产帽子。1750年通过《钢铁法案》,禁止在北美兴建可能与英国工业竞争的钢厂及炼钢高炉。
英帝国对殖民地的经济控制并没有完全破坏当地的经济发展。首先,英帝国范围广大,即使仅仅在帝国内进行贸易,也能够产生出相当的利润,这种垄断贸易甚至让不少殖民地商人发了财。其次,英国并没有严格执行那些法案,殖民地的走私一直非常活跃。走私在很大程度上架空了英国对殖民地的贸易控制。但是,重商主义政策毕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后果。这种负面后果逐渐成为殖民地和英国之间难以解决的矛盾。
1756年,欧洲列强之间展开了“七年战争”。这场战争的两个主要对手就是英国和法国。两个国家在欧洲和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展开了广泛的军事斗争。法国最终败下阵来,英国取得了北美殖民地的主导权。
英国虽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北美殖民地的形势却因此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前,由于面临法国的威胁,十三个殖民地需要母国英国的安全保护,为此而承担一些经济上的牺牲,是可以接受的。但法国既然已经败退,英国的保护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从英国方面来讲,按照重商主义原则,殖民地只应该是母国利益的来源,而不应该成为经济上的负担。七年战争使英国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殖民地防务所需的经济负担就格外沉重了。为了减轻经济负担,英国提出,殖民地应该自己承担防卫费用。为此,英国试图增加北美殖民地的税收,以补偿英国驻军的开支,也用来偿还因为七年战争欠下的巨额债务。英国还开始强化执行以往的法案,打击走私,努力维持符合重商主义原则的殖民地地位——原料的提供者和制成品的购买者。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可以在美国建国史中读到。英国人想要收税,北美人坚决不服从。双方矛盾逐渐激化,最终战场上见分晓。英国人被打败。1783年9月,英国与美国签订了《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英国失去了北美的十三个殖民地。
以后的历史表明,美国独立在英国帝国史上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历史学家以1783年为分界线,将英帝国划分为第一英帝国和第二英帝国。
第二英帝国在北美仅仅保有加拿大、纽芬兰等几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地方,其他殖民地也大多是一些据点和局部地区。连片的北美十三块殖民地的丧失,看来足以使英帝国就此沉沦下去。当时的许多人也确实认为,英国将继西班牙和荷兰之后沦为一个二流国家。奥地利国王约瑟夫二世就宣布:“英国已降为二流强国!”可事实是,在以后的岁月里,第二英帝国继续成长,不但没有衰弱,反而更加强大,并在19世纪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日不落帝国”。
英国人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答案就是,工业革命赋予了英国人新的观念。在新观念的推动下,面对美国的独立,英国人正确地总结了经验教训,逐渐抛弃了重商主义政策,接受了自由贸易的主张。“日不落帝国”正是建立在自由贸易的基础上,也是自由贸易的辉煌成就。
美国独立以前,工业革命的发展就已经使得英国的重商主义渐趋没落,自由贸易的思想开始逐渐登上历史舞台。英国主流社会的思想已经开始转变,认为对外贸易比统治殖民地更加重要。“我们的贸易优先于统治”。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划时代的巨著《国富论》,为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英国首相小皮特宣称自己是斯密的学生,是自由贸易的信徒。
美国独立虽然表面上严重打击了英帝国,可是实际的损害要小得多。由于实行自由贸易,打破了以往贸易只能在帝国范围内进行的约束,1783年以后短短几年,英国对北美的贸易就超过了殖民时期的最高水平。凭借强大的工业能力,英国迅速从战争失败中恢复过来。英国国内也很快就摆脱了失去美洲殖民地的悲观情绪。而且,英国人就此改变了对所有殖民地的态度。政治家和思想家伯克说道:“英国应当用殖民地对她的感情纽带来保持殖民地。如果他们想独立,英国应允许他们独立。”
进入第二帝国,英国继续在世界上扩张势力,但没有采用过去那种尽量占领殖民地土地的方法,而是以保卫全球贸易路线为目的,控制战略要地,如南非、斯里兰卡、马耳他等。对已有的其他殖民地,如加拿大、印度,则改变统治策略,强调更加灵活、温和的治理方式,同时努力建设这些殖民地,促进殖民地自身的发展。结果,说法语的加拿大魁北克和英国人只占少数的印度,都长期留在英帝国内。
英帝国虽然和其他帝国同样使用“帝国”这个名词,但含义大不相同。那些单纯凭借暴力手段称霸,蛮横地掠夺他人的帝国,不但如过眼云烟般很快消失,而且在被统治者心中还留下了残暴可憎的记忆。而英帝国,以自由贸易立身,以传播现代化的统治体系为手段,不但成就了帝国的伟业,而且,把英国的语言、文化、政治传统、政治制度传播到了全世界。至今,英国仍因此而受益。客观地说,世界也因此而受益。

17世纪英国殖民地经济与本国国内经济的关系

2. 15世纪末到17世纪初英国经济领域发生的变化及其背景

16、17世纪是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时期,中世纪分散在地方领主和自治城市手中的权力和特权开始向单一的君权过渡。与这一趋势相伴随,各种“绝对主义”思想在欧洲兴起。英国君权的扩张是以父权主义和有机体首脑论作为合法性基础的。戴维·昂德唐教授认为,这两者是16、17世纪英国政治文化的主潮,决定着这一时期政治发展的方向。而在这两者之中,父权主义的影响更大。长期以来,学术界偏重于研究少数精英人物的政治思想,而对于普遍流行的、已形成为某种共识的政治文化却缺乏足够的研究。有鉴于此,本文拟对16、17世纪英国的父权主义略述一二,以期引起学术界同仁对同类问题的重视。      一      历史上不少时代都出现过对秩序问题的担心,但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16、17世纪的英国人表现得那样强烈。在当时人留下的各种文献资料中,秩序和稳定似乎是压倒一切的主题。亨利八世时代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埃利奥特爵士以问答的方式写道:“抛弃一切秩序之后,世上还会留下什么呢?”只有“混乱……哪里缺少秩序,哪里必定冲突不已”。   16、17世纪英国人对秩序问题的担心不是没有理由的。当时的英国刚从中世纪晚期农民起义、封建战争引起的社会动荡中走出不久,人们迫切希望和平与稳定。而且,16、17世纪是西欧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重要时期,社会关系异常紧张。在摆脱了封建制度的束缚之后市场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地理大发现引起的“价格革命”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过程。随着封建制瓦解和市场经济发展,资本原始积累开始了,阶级分化出现了。15世纪末、16世纪初英国领主掀起了第一次“圈地狂潮”。16、17世纪农民中的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   贫富分化和经济局势恶化使英国社会充满了危机。1549年东盎格里亚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圈地农民起义——凯特起义,1607年密德兰再度爆发反圈地农民暴动。17世纪30年代初英国南部多数郡都发生了谷物骚动。犯罪率也急剧上升,1570年至1630年是英国历史上发案率的一个高峰时期。有识之士忧心忡忡。1536年理查德·莫里森爵士写道:即使“在和平时期,所有人几乎不也是处在反对富人的战争之中么?”1641年爱德华·卡拉米在下院演说中指出:穷人和富人的冲突正在撕裂这个国家,“富人抱怨穷人,说他们懒惰,偷窃成性;穷人抱怨富人,说他们傲慢,铁石心肠”。霍布斯相信惟有“利维坦”(《圣经》中提到的一种海中怪兽——作者注)式的国家才能迫使他们停止相互厮杀。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民族国家作为社会仲裁和强制性社会控制机构出现了。民族国家的基本特征是中央集权,它是以牺牲封建特权、等级会议和大一统的基督教会为代价建立起来的。在中世纪王权的神圣色彩最为浓厚的法国,国王权力的扩张采取了“君权神授”的形式。在当时欧洲社会经济变革最为迅速的英国,绝对主义的发展相对缓慢。因为自“大宪章”以来,英国已牢固确立了“国王在法律之下”的传统,这一传统有效地阻止了君权神授以及最高权力是“必要的罪恶”等绝对主义思想的传播,使得英国君主强制性贯彻自己意志的能力受到限制。因此,他们不得不通过有别于大陆欧洲的方式加强自己。父权主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出现的。      二      政治上的父权主义不是以神秘的神权和抽象的契约原则为基础的,而是出于家和国的类比。国是家的扩大,君主是国家的父亲。因此,君主拥有父亲对子女那样自然的权力和权威。君父思想十分简单,毫无深奥的哲理可言,但恰恰是这种简单的道理缩短了政治和普通人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使得政治变得易于理解,从而为君主和臣民之间的沟通打下了基础。   让我们从当时人的日常生活经验开始。直到大工业社会出现之前,欧洲人的家庭生活一直是家长式的。在16、17世纪家长的地位因宗教改革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长期以来由教士阶层垄断的教牧职责转移到世俗首领尤其是家长身上。在英国,无论是国教还是清教都把家长当做家庭中的祭司,主持家庭成员和仆人的精神事务。惠特吉福特大主教说,家长们“负有指引家庭成员的责任,就像牧师有责任指引他们一样”。清教牧师W古奇在其著名的《家庭职责》中写道:“丈夫是妻子的牧师……他是家庭中的至上者,支配一切,主管一切;他是自己家中的君王。”   较早将家庭生活经验运用于政治的是法国人波丹。1570年,他发表了《国家论》六卷。他在这本书中首次提出国家主权的概念,宣称主权是“绝对的、不可分割的、永恒的”。他希望通过加强国家主权以制止在上帝的名义下进行的内战。为了论证主权,即绝对君权的合法性,他运用了家国类比的方法。他给国家下的定义是“由若干户人家组成的合法政府”。家庭是私有的范围,国家是公有的范围。家长是私有范围的绝对主宰,君主是公有范围的最高权威,两者相通。他从家国类比的角度进一步指出反抗君主,即使暴虐的君主都是不合法的。   

3. 英国从政治经济方面指出英国在17到19世纪成为近代世界领头羊的原因

(1)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政治上,英国较早的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经济上,英国率先进行并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这是英国在17-19世纪成为近代世界领头羊的原因.
  (2)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后,在短短百年时间里就完成了“从蚂蚁到大象”的转型,成为世界性大国.在19世纪后期,美国取得南北战争胜利,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美国抓住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机遇,重视科技发明和技术创新,经济获得快速发展,成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大国.
  (3)据所学知识可知,从20世纪末期至今,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是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4)综合以上问题,结合自己的认识可知,一国崛起需要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重视科技创新、实行改革、坚持开放、实行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策、强有力的国防保障、善于抓住国际机遇等.
  故答案为:
  (1)政治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或较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经济上:率先进行并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2)破除的障碍:取得南北战争胜利,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抓住的机遇:抓住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机遇,重视科技发明和技术创新,经济获得快速发展,成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大国.
  (3)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
  (4)条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重视科技创新(或科教兴国);实行改革(创新制度、调整结构);坚持开放;实行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策;强有力的国防保障;善于抓住国际机遇等.

英国从政治经济方面指出英国在17到19世纪成为近代世界领头羊的原因

4. 17 世纪18世纪英国在政治经济领域各发生了什么大事

英国:政治: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17世纪的英国,社会贫困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传统的教会贫穷观和教会救济制度是造成职业流浪汉队伍有增无减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更重要的原因应该归结为时代性的原因。一是16、17世纪英国进入了人口长周期的快速增长时期,出现了人口过剩危机;二是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展,致使许多人口陷入失业或潜在失业的境地。这些严重的问题引发了政府的担忧,促使了国家政策的变化。新政策体现了国家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它使政府在国家管理上具有了近代的特征。

5. 16世纪以前,英国人口和经济增长率均低于西欧平均水平,然而17世纪开始,英国逐渐发展为世界第一强国。英

     ⑴打击封建贵族,加强中央集权;打击教会,实行宗教改革;没收教会财产,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金。(6分)(2)产业发达(产业资本战胜商业资本);贸易保护政策;现代化的财政金融体系;受革命和战争影响较小。(6分,任答三点)(3)手工工场的技术积累和自然科学的进步;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政治稳定;人口增长和圈地运动提供大量劳动力;军事强大保障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国内市场的统一;农业科学的应用;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丰厚资本;工业革命所需燃料—煤蕴藏丰富等(8分,任答四点)(4)努力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鼓励科学技术的发展;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善于抓住历史机遇;与时俱进的制度变革。(5分,言之成理即可)         试题分析:(1)注意材料信息“原先那种在权力和资源基础上的封建割据被一个更集中的体系所代替”“亨利八世与教皇决裂,创立了一个奉行温和新教的国家教会制度”“这些资产通过王室的出售和赠送落入到商人和绅士阶层手中”,再加以概括。(2)注意材料信息“贸易保护政策,损害了荷兰的利益”“荷兰的商业资本推动了英国的产业发展”“ 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货币政策实现了现代化,稳健的公共财政体系”“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给英国造成了损失微不足道”,再加以概括。(3)先注意材料信息由于“1688年的“光荣革命”,英国实现了政治稳定”“18世纪英国人口飞速增长,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廉价劳动力”“收税公路和海岸运输发展,加强了国内市场的统一”“圈地运动和农业科学的应用改变了一切”“尚无一个国家有军事力量向18世纪英国在世界市场的地位发起挑战”,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丰厚资本;工业革命所需燃料—煤蕴藏丰富等。(4)本问属于开放式问题,但要注意紧扣材料,论从史出。点评:大国的崛起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在复习备考中,要注意主要大国崛起的历史轨迹和历史规律,注意决定大国的崛起和衰落的关键性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注意大国崛起过程中大国关系的演变,注意大国崛起对中国的和平崛起的重要启示。本专题以大国崛起的历程为主体,以国际关系的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对课本相关知识加以梳理和总结,以期加深同学们对世界史和国别史、对大国崛起和大国关系的理解。    

16世纪以前,英国人口和经济增长率均低于西欧平均水平,然而17世纪开始,英国逐渐发展为世界第一强国。英

6. 17世纪英国实现经济增长的方法

如下:从16世纪到17世纪前半期,英国的工业迅速增长。不但老的工业部门如采矿业、炼铁业、羊毛加工业、造船业等不断发展,而且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工业部门,包括棉纺织业、玻璃制造业、肥皂业及丝织业等。其中发展最快的是_煤业,根据达勒姆、诺桑伯兰等10余个地区的资料,1551年-1560 年,煤的年产量为21万吨,到1681年-1690年,年产量已增长至2982万吨。增长最快的时期是1600年-1660年,从地区上看增长最快的是东北部这一带煤矿的发展,甚至使诗人约翰·克里夫兰诗兴大发,他在诗中写道:英国是个完完全会的世界,无所不有,它甚至拥有西印度群岛的财富,你应该校正一下你的地图:纽卡斯尔应是秘鲁!_他把以纽卡斯尔地区所盛产的黑煤比之于南美的白银!当时英国的煤产量比欧洲其他国家煤产量的总和还要多3倍。采煤工业的发展,为一些老的工业部门如炼铁业及新的工业部门如造纸、制糖等工业采用新技术并大规模地发展开辟了道路在工业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大规模的工业企业,特别是像采矿业和金属冶炼业。这些工业部门需要大量资金和劳动力,当时开采一个煤层,至少需要上千镑资金,这是一个普通工人许多年才能挣到的钱。_同时大规模的工业还需要众多的劳动力,纽卡斯尔的煤矿约有工人500-1000人。像这样大规模的工业企业,独立的手工工匠已无从问津,这只能由握有大量资金的资产阶级和贵族雇佣大批工人去从事经营铁的产量也有所增长。不过,由于它的起点低,绝对产量并不高。年产量16世纪50年代为5000吨,到17世纪50年代增至23万-24万吨。而且铁的质量也不如某些外国的好,有时还需要从瑞典进口大量质量较好的生铁,其价格比英国的还低。以前有人认为,由于木材砍伐过多,燃料缺乏所以铁的产量降低了。但这个说法,已为新的研究所否定。_虽然在英国的个别地区,木材短缺,但就全国范围来看,并未_现燃料短缺现象。这个时期,生产铁的中心从萨赛克斯、肯特转移到了米德兰西部和约克郡南部等地,这并非由于前者缺少木材,而是因为它的铁矿石质量不好。同时,这时的冶铁方法也有了改进,16世纪时用的是土法吹炼,现在则为水力鼓风炉所代替效率提高了5-10倍不过,不能过分夸大1617世纪前半期的英国工业发展水平。因为在18世纪后半期工业革命发生之前,英国的工业从整体来说,仍然处于手工工场阶段。英国经济学家奈夫把这个时期英国工业的发展形容为发生了一次工业革命,其意义仅次于18世纪末的那次更大规模的工业革命”。_这未免过甚其词。事实上,直到17世纪中叶,英国的工业仍处于手工工段,并以分散的手工工场为主要形式,羊毛加工业更是如此。这些分散的手工工场,大多由商人提供给农村的农户以羊毛等原料,由农民和农家妇女在家内进行加工。另有集中的手工工场,它们大都存在于采矿、冶金、玻璃和造纸等工业部门中。即使在这些集中的手工工场中,大规模的企业也属少数,除了少数大规模企业之外,一般也只是雇佣少数工人进行生产。工人中有一些是利用农闲到工场去作临时工的农民直到17世纪初,英国的经济基础仍然是农业和土地。_英国的工业部门绝大多数和土地这种当时人所说的英国的“自然财富”有联系,如:铁矿、铅矿、锡矿、谷物、皮革、蜂蜡等。这些都是工业生产的主要原料,制造_来的产品主要也是用于居民的直接生活消费。同时,制造这些产品的劳动力大都是农民。工场产品的原料基本上都经由农民之手。而工场中的工人,不论固定的或临时性的也大都来自农民。农民关心他们的原料的销售,也关心他们到工场后的工资待遇,即使是冶铁业、采矿业等部门的生产,也与农民和土地有密切的联系。_例如,当时的铁制品许多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如铁钉铁锤、刀子、斧头等直到17世纪革命前,纺织工业仍是最主要的工业部门。15世纪50年代至17世纪40年代,英国纺织品出口价值大约增长了15-16倍,如把物价增长也计算在内,则增长5-6倍。到17世纪,呢绒仍占英国出口价值总额的3/4。不过,纺织业的生产技术并无多大改进,只发明了一种织袜机。由于价格昂贵,很少有人买得起。

7. 在英国崛起成为世界大国的过程中,17世纪末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中经济领域的变化主要是

答案C
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抓住题目所设定的时间背景——17世纪末。因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是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的完成是在19世纪上半期,工业资产阶级逐步掌握政权更应该是工业革命开展后的事情。近代市的兴起也是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才出现的,由此可以断定A、B、C三项不可能。圈地运动是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它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就已经开展了,但由于受到封建制度的束缚,发展速度受到了一定影响。17世纪末,英国资产阶革命完成,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为了推动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化的进程,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英国政府不但对圈地运动给予鼓励,而且还颁布了许多法律加以保护和推动。因此,在17世纪末,圈地运动由原来的缓慢进行变为迅速发展。综合上述分析,可以断定只有C项符合题目要求。

在英国崛起成为世界大国的过程中,17世纪末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中经济领域的变化主要是

8. 在英国崛起成为世界大国的过程中,17世纪末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中经济领域的变化主要

答案C
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抓住题目所设定的时间背景——17世纪末。因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是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的完成是在19世纪上半期,工业资产阶级逐步掌握政权更应该是工业革命开展后的事情。近代市的兴起也是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才出现的,由此可以断定A、B、C三项不可能。圈地运动是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它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就已经开展了,但由于受到封建制度的束缚,发展速度受到了一定影响。17世纪末,英国资产阶革命完成,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为了推动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化的进程,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英国政府不但对圈地运动给予鼓励,而且还颁布了许多法律加以保护和推动。因此,在17世纪末,圈地运动由原来的缓慢进行变为迅速发展。综合上述分析,可以断定只有C项符合题目要求。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