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英法等国是怎样解决苏伊士运河问题的?

2024-05-13

1. 1954年英法等国是怎样解决苏伊士运河问题的?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出动45000人的军队,对埃及的西奈半岛进行突然袭击,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第二天,埃及总统纳赛尔下令全国总动员,反击入侵之敌。第三天,英法军队空袭埃及城市,借机侵入埃及。这次战争起因于苏伊士运河问题,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
苏伊士运河开通后,英国收购了苏伊士运河公司44%的股权。1882年英国出兵侵入埃及,在运河区建立了它在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驻军近10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埃及人民要求结束英国的占领。英国政府不得不同埃及进行谈判,宣布准备从埃及撤军。
1952年7月,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亦称“七月革命”),推翻埃及国王。次年6月,埃及成立共和国。1954年2月,纳赛尔出任总理。
纳赛尔执政后,恢复与英国的谈判,双方于1954年10月签订协定,英国同意在20个月内撤离运河区。1956年6月,最后一批英军撤离运河区。埃及人民激动万分,纳赛尔说:“这是我们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我们一直在梦想这一天的到来。我们祈祷,永远不会再有别国的旗帜飘扬在我们的国土上。”开罗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庆祝埃及的胜利。纳赛尔随后担任了埃及总统兼总理。
不过,英国的军队虽然撤离了运河,运河的经济大权仍然操纵在英国和法国的手中,英法牢牢控制着苏伊士运河公司(法国占有52%的股份),1955年公司的收入有1亿美元,而埃及只得到其中的区区300万美元。
纳赛尔有一个他称为“新金字塔”的宏伟计划,他决定在尼罗河上修建阿斯旺水坝,用以发电和灌溉,造福全国。工程估计需要十几亿美元的资金,埃及的国力无法承担,需要寻求国外贷款。
美国和英国1955年同意向埃及提供贷款,但附加了一些条件。1956年,美国国会和政府中反对援建阿斯旺水坝的声音强烈,国务卿杜勒斯决定取消援建计划。7月19日,美国政府正式宣布撤销援建计划。第二天,英国也取消了贷款。
纳赛尔在“七月革命”后推行反对英国和以色列的政策,1955年万隆会议后开始与前苏联接近,从前苏联购买武器,前苏联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也来到埃及。美英不愿看到前苏联插足埃及,企图通过取消贷款迫使纳赛尔改变政策,甚至将纳赛尔逼下台。但纳赛尔却做出了令他们没有料到的强烈反应。
纳赛尔获悉美国的决定后,表示埃及不会向武力屈服,也不会向美元低头。他决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用运河公司的收入修建水坝。1956年7月26日是七月革命胜利4周年的日子,纳赛尔届时要在群众纪念集会上发表演讲。在演讲前2小时,纳赛尔向内阁成员通报了运河国有化计划,并安排了接收工作。纳赛尔在当天演讲的最后,宣读了《共和国总统关于苏伊士运河公司国有化的命令》。演讲过程中,事先安排的人员接管了运河公司。
纳赛尔发表演讲的时候,英国首相艾登正在伦敦宴请来访的伊拉克国王,宾主谈笑风生,议论着纳赛尔的前途。一位秘书匆匆进来递给艾登一份电报,带来了纳赛尔宣布苏伊士运河国有化的消息,艾登看后大惊失色,没有了平日的绅士风度。他连夜召开内阁会议,研究对策。次日上午,艾登在议会下院宣读声明,表示英国要用武力保卫在苏伊士运河的利益。
法国获悉消息后,许多政府官员也都主张使用武力保护法国的利益,国民议会也通过决议,支持政府采取强硬措施。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法的实力都已今非昔比,立即发动战争还有一些顾虑。两国希望得到美国的支持,而美国却准备利用这个机会,取代英法在中东的地位,因此反对英法对埃及使用武力。英法一方面在国际上开展谈判活动,一方面积极备战。
第一次中东战争后,埃及宣布与以色列仍处于战争状态,禁止以色列使用运河,并封锁蒂朗海峡。以色列把埃及看作它的主要威胁,于1955年11月制订了占领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南端的沙姆沙伊赫的作战方案,目的是控制亚喀巴湾和蒂朗海峡。苏伊士运河纠纷发生后,法国要求以色列参加对埃及的战争,双方1956年9月底在巴黎进行了会谈,以色列同意参战。10月22日,英、法、以三方在巴黎就侵略埃及举行具体的协商,最后签订了一份秘密协议。三方议定,由以色列在10月29日首先向埃及发动全面进攻,10月30日英法政府以保护运河通航安全为由,出面要求双方停火;如果埃及拒绝,英法就于10月31日进攻埃及。英法保证,由以色列控制亚喀巴湾西岸和蒂朗海峡。
发动侵略前夕,以色列有意施放烟幕。10月25日,以色列向安理会表示永不挑起战争。28日,本?古里安总理和以驻美大使发表声明,保证不发动任何侵略战争。29日夜,以色列侵略军按计划分四路向西奈半岛进犯。
由于此前埃及将防御重点放在运河地区和尼罗河三角洲,西奈半岛的守军只有3万人,以色列军队的推进比较顺利,但仍然遭到埃军的顽强抵抗。10月30日下午,英法政府装模作样地向埃以双方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双方停止战争行动,从运河向后撤退10英里,并要求埃及在31日早上6时30分予以答复,否则英法将进行军事干预。
以色列接受了最后通牒,纳赛尔则拒绝了英法的要求。最后通牒规定的时限过去后,英国害怕白天发动空袭容易遭到埃军炮击,一直到下午还没有发动计划中的袭击。本?古里安担心英法中途变卦,命令参谋长达扬将军队从西奈撤出。好战的达扬先是拖延,然后才被迫停止进攻。亚历山大、苏伊士等城市的机场、工业和交通设施、军事目标进行轮番轰炸。以军也随即重新发动进攻。11月5日,英法发动地面进攻,2万多名伞兵和海军陆战队员在塞得港登陆。
英法的侵略行径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美国和前苏联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要求英法以停止侵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要求各方停火、撤军。阿拉伯国家停止了对英法的石油供应。11月5日,前苏联向英法发出核威胁。11月6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亲自给艾登打电话,要他“立即下令停火”。
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以色列于11月5日同意停火,英法于11月6日午夜宣布停火。打了9天的第二次中东战争正式结束。
12月15日,英法军队开始撤离埃及,22日撤离完毕。1957年3月,以色列军队全部撤出西奈和加沙地带,但以色列获得在亚喀巴湾和蒂朗海峡自由通航的权利。

1954年英法等国是怎样解决苏伊士运河问题的?

2. 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为什么美国不支持英、法两国?

如今在美国的众多盟国中,英国是最忠实的铁杆小弟,对老美言听计从,两国在国际社会上夫(狼)唱(狈)妇(为)随(奸),老美也特别照顾自己这个小弟,有先进武器一定先紧着给英国优先供给,比如F35战机,对英国是优先提供,老美的F35甚至能够在英国航母起降。
可是谁知道,在60多年前第二次中东战争中,美国可是曾经坚决反对过英法和以色列入侵埃及的军事行为,甚至还对英国进行极限施压,迫使其就范。
战略级的航运通道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是法国人在19世纪修建的,是连接地中海和印度洋的重要人工运河,在此前,无论地中海与印度洋的红海距离多么近,欧洲人要想前往亚洲,也只有陆路或者是绕过漫长的非洲大陆,而苏伊士运河修通以后,将这个航运大大缩小。


苏伊士运河与原来的欧洲到亚洲航线对比

16世纪土耳其人征服了埃及的马木留克王朝,埃及成为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领土,然而到19世纪,来自阿尔巴尼亚的阿里,在埃及建立了自己统治,担任埃及的帕夏,虽然名义上仍属于土耳其,但是实际上埃及已经属于独立地位。
而此时欧洲的列强也开始不断向全世界扩张,特别是法国,在经历了拿破仑的失败以后,丢掉了在美洲的殖民地后,将目光投向了亚洲,于是他们将在埃及主持修建了苏伊士运河,但是法国人并没有取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而最终随着埃及沦为英国的保护国,苏伊士运河落入了英国的手中。
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动了英法的奶酪二战结束后,英国霸权衰落,但是仍旧控制苏伊士运河,1952年英国支持的埃及法鲁克王朝被纳赛尔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建立了如今的埃及共和国,为何维护主权,纳赛尔直接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结果引发了英法两国的强烈不满。
而在纳赛尔等人建立的埃及共和国,坚决反对以色列的犹太人复国运动,早在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国之后,当时还是法鲁克王朝时期埃及就参与了围攻以色列的第一次中东战争。而此后对于以色列,埃及是最为坚决的反对国之一。
埃及纳赛尔政府收回苏伊士运河严重的损害了英法和以色列的利益,特别是以色列新仇旧恨一起来,于是1956年发动了对埃及的战争,也被称作是第二次中东战争。

第二次中东战争

英法是世界大国,虽然在二战受到严重削弱,但是仍然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以色列更是中东地区小霸王,结果战争是一边倒,埃及被英法和以色列联军给狠狠揍了一顿。
但是虽然军事上英法和以色列取得了胜利,但是实际他们却没有夺回苏伊士运河,反而受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以及国际社会的普遍谴责,其中苏联甚至威胁直接使用武力,而美国则停止对英国的经济援助,抛售英镑等举措,施压英国,最终英法和以色列从埃及撤军,可谓是英法以色列不败而败,而埃及则是不胜而胜。
为什么老美会反对英国,甚至对英国进行施压呢?首先是美国为了收拾不听话的小弟。二战后美国尽管成为了西方世界的老大,但是英法等国并不甘心,他们作为二战前的世界强国,还希望保住他们的殖民体系,比如法国试图维护在越南的殖民地,而英国则想要继续控制阿拉伯地区,新老大已经诞生,昔日老大还不甘心,那么新老大必然会打压旧老大,而英国从甘心屈居人下,到死心塌地地成为美国的跟班,也是有一个过程的,而这次美国施压英国,就是这个过程的开始阶段。而这样的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后来老美打越南战争,纠结了一众小弟,韩国和澳大利亚都来了,但是英国愣是没参与,直到1982年英国和阿根廷马岛战争的时候,美国大力支持英国,英国才彻底成为了美国的小弟。

第二次中东战争中谢尔曼坦克

其次美国是要收买阿拉伯国家的人心。二战后美苏开始争霸,两国都开始向中东地区施加影响,划分势力范围,比如埃及和叙利亚就成为苏联的铁杆,而其他国家则倾向于美国,对于英法以色列入侵埃及的事件,中东阿拉伯国家一致进行谴责,显然如果此时美国也支持英法以色列,无疑是会在中东地区失掉人心,反而是会对苏联扩张中东势力的助攻,因此美国从利益的考量上选择了反对。

3. 英国于二十世纪中叶攻打苏伊士运河详情

  1953 年 4 月,以纳赛尔为首的埃及新政府与英国政府就英军撤离地处埃 及境内的苏伊士运河问题进行谈判,经过反复斗争,英国被迫于 1954 年 10 月同埃及签订协定,同意分批撤军。1956 年 6 月,英军全部撤离埃及,但苏 伊士运河公司仍为英、法所控制,成了埃及的“国中之国”。1956 年 7 月 26 日,纳赛尔总统的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公司的全部财 产移交埃及,冻结公司在埃及和在国外的资金和资产。这一决定。震动了西 方世界,英、法为夺回对运河的控制权,对埃及进行了种种威胁,乃至发动 战争;埃及为捍卫国家尊严,主权和经济利益,不惧英、法的威胁而采取抗 争。这一事件最终演变为苏伊士运河战争的爆发,这一战争又被称为第二次 中东战争。
  苏伊士运河是埃及境内的一条国际通航运河、全长 175 公里,它沟通了 地中海和红海,使欧、亚两洲的航程比绕道好望角缩短了 6000—12000 公里, 成为连接欧、亚、非三洲的交通要冲,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运河自 1869 年开 通后,即被英、法帝国主义长期占领:1882 年,英国派兵占领埃及,在运河 区建立了它的海外最大军事基地;1936 年,英国和埃及签订了英埃条约。肯 定了英国在苏伊士运河区的驻军权力;苏伊士运河公司也被英、法垄断资本 所控制。埃及殖民化的结果导致运河的大量收入流入了伦敦和巴黎银行。埃 及人民为收回运河主权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
  1948 年至 1949 年的巴勒斯坦战争亦即第一次中东战争后,埃及民族解
  放运动有了较大的发展。1951 年 10 月,埃及废除了丧失主权的英埃条件。
  1952 年 7 月 23 日,以毕业于埃及皇家军事学院,参加过巴勒斯坦战争的青 年军官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英国扶植的法 鲁克封建王朝,废除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
  埃及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中东的局势,动摇了英、法在埃及的统治
  地位,引起了他们的仇视和恐慌。尤其是纳塞尔执政后所采取的收回苏伊士 运河主权的坚决行动,更为英、法政府所妒恨。英、法两国为重新霸占苏伊 士运河,恢复对埃及的殖民统治,对纳赛尔政府进行种种威胁,并冻结了埃 及在英、法的存款和运河公司的基金,指令两国商船通过运河时拒不向埃及 交纳通行费,向埃及政府进行挑衅。
  1956 年 8 月 16 日,在英、法两国的倡议下,22 个国家聚合伦敦,举行
  有关苏伊士运河的国际会议。美国反对埃及的运河国有化,在会议上提出把 运河交给“一个和联合国保持联系”的“国际委员会”管理,这一计划未能 获得通过。伦敦会议未达成任何协议。9 月 19 日,美、英、法三国再次召集
  18 国在伦敦举行会议,讨论建立“苏伊士运河使用协会”问题,仍未达成协 议。9 月 30 日,英、法将苏伊士运河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10 月 13 日,安理会否决了英、法要求埃及接受“国际管理”制度提案,并建议埃及 和英、法再次举行会议。英、法知道已无法通过谈判或其他压力迫使埃及屈 服,遂表面上同意继续谈判,暗中却在勾结以色列,积极准备对埃及发动战 争,企图用军事手段来实现谈判桌上未能获得的东西。
  当埃及于 1956 年 7 月宣布运河国有化后,英国三军参谋长即奉命拟订一 项进攻埃及、占领运河的军事计划。8 月 3 日,英国宣布处于紧急状态,随

  即征召了 2 万多陆军后备投人员入伍。5 日,一个英法联合计划小组开始工 作,8 日即拟定了入侵埃及的初步计划。主要方略是:英法盟军在埃及亚历 山大港附近登陆,然后穿过尼罗河三角洲直扑运河区。这个计划后来又作了 修改,决定先用飞机摧毁埃及的空军,然后用空袭破坏埃及的经济、后勤基 地和士气,最后在运河北端登陆。8 月中旬,英、法政府分别批准了这个定 名为“火枪手”的军事计划,随即就开始向地中海大量增兵。
  在策划和准备发动入侵埃及的战争时,英、法觉得两国的兵力不足,法 国即提出要以色列参与他们的侵略计划。这对于以色列来说,正是求之不得 的事。以色列对埃及禁止它的船只通过亚喀巴湾的蒂朗海峡和苏伊士运河怀 恨在心,早在 1955 年 11 月就制定了一个侵占加沙地带和埃及西奈半岛的作 战方案。所以,法国与以色列一拍即合,以色列自愿充当入侵埃及的急先锋。
  1956 年 10 月 13 日,法国和以色列双方商定了联合入侵埃及的军事计 划;14 日,英、法在艾森的乡村别野举行了一次极为秘密的会议,制定了进 攻埃及的作战计划。决定由以色列首先向西奈半岛的埃及军队发起进攻,吸 引埃及主力部队支援;英、法随即从塞浦路斯、马尔他、亚丁和航空母舰上 出动飞机轰炸埃及,摧毁埃及的军事设施;英、法再出动军队从塞得港登陆, 向运河区进击,切断埃军的退路;最后由以色列占领西奈半岛全境,英、法 占领运河区,全歼埃军。
  为支持以色列充当入侵埃及的急先锋,法国向以色列提供了 30 余架“神
  秘”式喷气战斗机;以色列的空军驾驶负被秘密派去法国接受训练;法国的 教官也穿着便服来以色列传授军事技术;大批法国制造的坦克和北大西洋公 约组织储备的武器零件,陆续运往以色列。到开战前,以色列共有军队 10 万人、坦克 400 辆、火炮 150 门、作战飞机 155 架。
  面对英、法、以三国的威胁,纳赛尔领导的埃及政府决心严阵以待,抗
  击任何敢于发动侵埃战争的入侵者。当时,埃及总兵力约为 15 万人、坦克
  530 辆、火炮 500 门、作战飞机 255 架,但有许多飞行员和坦克手还在苏联 受训,多数先进和重型装备尚不能在实战中发挥作用。如:2000 辆苏制坦克 只有 50 辆可供作战;100 架米格式战斗机只有 30 架可飞行;50 架辛式轰炸 机只有 12 架可用。虽然有 255 架作战飞机,其中能完成作战任务的仅 100 余架。为防止可能发生的进攻,纳赛尔总统采取了一些战备措施,包括组织 “民族解放军”;联合其他阿拉伯国家,加强集体防务;同叙利亚、约旦组 成联合司令部;制订运河区保卫计划,把保卫运河及尼罗河三角洲作为防御 重点,等等。
  1956 年 10 月 29 日下午 5 时,由以色列为急先锋的入侵埃及的战争爆发 了。以色列上校阿里尔·沙龙指挥以军 202 伞兵旅在法国空军的支援下,利 用埃军在西奈中部地区兵力稀少,防御单薄的弱点,首先在米特拉山口空降
  了 500 余伞兵和部分武器装备。同时,该旅的主力 3000 人,与米特拉山口的 伞兵会合,向米特拉山口突进。
  埃军统帅司令部接到前线报告后,东部军区司令部于当日 20 时命令第二 步兵旅的第 5 营和第 6 营立即开过运河,迎战米特拉山口的以军空降部队。 同时,埃军总参谋部派遣第 4 装甲师的主力由运河西岸进入比尔·吉夫贾法 地区,两个国民警卫旅尾随前进。第二侦察团向东南运动,企图切断以色列 空降部队的退路,对米特拉山口的以军构成包围之势。
  米特拉山口全长 30 公里,两旁悬崖峭壁,十分险峻。10 月 31 日中午时

  分,以色列军队两个连,包括坦克支队和重迫击炮队组成的侦察分队进击米 特拉山口。当以军进入海坦谷地时,即遭到埃军 5 个连伏兵的袭击。埃军占 据了南北两侧的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充分发挥火力优势,打得以军进退两 难,只得利用临时工事进行抵抗。双方激战至黄昏,以军才占领海坦谷地东 部。
  以军为实现“中间突破”的战术,威胁西奈北部埃军主力,配合第 202 伞兵旅在南线的进攻,派遣第 38 特遣部队突击位于西奈半岛东北部的阿布奥 格拉。阿布奥格拉东距埃以边境 30 公里,向西可通往运河重镇伊斯梅利亚, 从阿里什到库赛马的公路也须经过这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埃军在阿布奥 格拉的前方鲁阿法水坝、乌姆希汉和乌姆卡特夫,都筑有坚固据点,形成了 完整的防卫体系。所以,当 10 月 30 日中午以军第 7 旅进至乌姆卡特夫南线
  600 米处时,遭到埃军反坦克火炮的射击,损失不小。
  以军正面进攻失败后,第 7 旅奉命采取迂回战术,于 31 日拂晓越过埃军 防守薄弱的达卡山口,进逼阿布奥格拉和鲁阿法水坝。同时,以军南部军区 司令部为配合第 7 旅行动,命令第 10 步兵旅提前于 30 日下午出动。由东向 西正面进攻,于当晚抵达乌姆希汉和乌姆卡特夫的东线,第 7 旅由乌姆卡特 夫南面进攻。埃军也从阿里什和运河方向调集部队增援阿布奥格拉。
  10 月 31 日,以军第 7 旅对阿布奥格拉发起进攻,受到埃军顽强抵抗和
  准确的炮火轰击。中午,埃军两个步兵营夹击以军。以军在空中人力支援下, 占领了阿布奥格拉,随即兵分两路,一路向西推进,一路向东围攻鲁阿法水 坝埃军据点。埃军凭借 20 多个反坦克掩体组成的防御工事,进行顽强抵抗, 但未能抵挡住以军的避攻。
  10 月 31 日,以军总参谋长达扬将军亲自督促第 10 步兵旅进攻乌姆卡特
  夫,但遭到埃军炮火猛烈袭击,进攻屡屡受挫,即使撤换了旅长古迪尔,仍 不能得手。以军又命令第 37 机械化旅进攻乌姆卡特夫,11 月 1 日凌晨,第
  37 旅先头部队发动进攻,遭到埃军炮兵和反坦克武器的集中射击,后续部队
  也误入雷场,旅长艾林达阵亡,大部分官兵受伤,进攻失败。以军总参谋部 不得不命令停止进攻乌姆卡特夫阵地。
  正当埃及军队在西奈抵抗入侵以军,大批埃军由运河区开进西奈并准备
  进行大规模反击的时候,英、法两国借口保护运河航运,向埃及发出“最后 通碟”,要求埃、以双方停火,并允许英、法军队进驻运河区,否则派兵干 涉。纳赛尔总统当即拒绝了英、法的无理要求。纳赛尔明白英、法的“最后 通牒”不过是出兵入侵埃及的借口罢了,与英、法的战争已不可避免,立即 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10 月 31 日下午,英、法空军对埃及的 15 个机场、一些兵营和开罗、亚 历山大、塞得港、伊斯梅利亚、苏伊士等城市的重要经济、交通设施,进行 了疯狂的轰炸,同时轰炸西奈的埃军部队,企图将埃军拦截在西奈半岛。
  埃及识破了英、法的这一战略企图,纳赛尔总统为防止英、法占领运河 区,而使西奈埃军受到夹击的危险,在英、法空袭后,立即命令增援部队停 止进入西奈,在西奈的守军迅速撤至运河区。这样,埃及开始有组织有计划 地撤出西奈半岛。驻守在乌姆希汉和乌姆卡特夫的埃军,虽受到以军的三面 包围,仍然利用夜色掩护,向阿里什方向撤退。
  10 月 31 日,以色列军队在英、法空袭埃及后,开始向准备撤退的埃军 进攻。但沿途遭到埃军的顽强阻击。11 月 2 日凌晨,当以军进驻阿里什时,

  埃军主力已全部撤出西奈半岛,从而保存了有生力量。 在运河区,埃军同英、法军队的战斗主要在塞得港进行。从 11 月 1 日起,
  英、法空军对塞得港进行连续轰炸。11 月 5 日拂晓,英军舰载机又轰作了塞 得港和富阿德港的埃军防御阵地,上午 8 时 2O 分,英、法向塞得港空投了第 一批伞兵,英军伞兵约 600 人在加密尔机场周围着陆,并迅速占领了机场; 法国伞兵 500 人在富阿德港降落并很快占领了供水厂。下午 1 时 45 分,英、 法又在这两个地区空降了第二批伞兵。
  11 月 6 日上午,英、法军队首先用猛烈炮火袭击塞得港防御阵地,然后
  2.2 万名海军陆战队员开始登陆。英海军第 3 突击旅在塞得港登陆作战,法 国海军陆战旅在富阿德港登陆。6 日深夜,英、法登陆部队沿苏伊士运河南 下,企图一举占领运河区,但遭到了埃军的顽强抵抗。
  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埃及军民奋起保卫塞得港。英、法第一批伞兵着陆 后,即遭到塞得港守军的反击,埃及当局通过设在各重要地点的广播,迅速 告诉居民敌军的降落地点,群众立即行动起来,协助守军消灭敌人。使英、 法侵略军始终未能全部占领塞得港,先头部队只进到塞得港以南 27 公里外的 卡卜。
  英、法公然对埃及这样一个主权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受到了国际社会 的谴责,中国、苏联以及世界各国强烈谴责英、法、以三国对埃及的侵略, 英、法极为孤立,被迫接受联合国停火协议,于 11 月 6 日宣布停火。12 月, 英、法军队全部撤出埃及。1957 年 3 月,以色列军队也撤出埃及。
  苏伊士运河战争以英、法、以三个入侵者的失败而结束。兵力及武器装
  备均处劣势的埃及之所以能取得胜利,首先就在于它是为捍卫国家主权而不 得不进行的反侵略之战,故能充分得到国际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正 义必然战胜邪恶”。苏伊士运河之战正是这一公理的证明。从军事谋略的观 点来看,苏伊士运河战争的双方都不乏成功之处。英、法鼓动以色列的参与 以及首先从守备薄弱的西奈半岛发动进攻,调动了埃及在重点防御的运河区 兵力的增援,这就很有利于英、法军队完成攻占运河区这一主要作战目的。 同时,对奔袭或救援或撤退的埃军都可能予以围歼。埃及的纳赛尔总统正确 地看到英、法发动战争的目标是运河区,故以重兵在此防御,而几乎放弃了 西奈的防御。当以色列在西奈发动进攻时,他虽从运河区调兵去增援,但很 快就识破英、法调兵之计,不仅火速令援军撤回,而且连西奈守军一并撤至 运河区。这样,更加强了运河区的防御,对人民群众的发动,使侵略者陷入 了人民战争的汪洋之中,从而获得了胜利。

英国于二十世纪中叶攻打苏伊士运河详情

4. 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美国为什么不支持英、法两国,反而打压他们?

在人们的印象中,美、英、法一直是最亲密的盟友,因为都是西方国家,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立场基本一致。但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中,美国不仅没能与英法站在一起,反而与苏联联手打压英法。怎么回事?

苏伊士运河于1869年通车。它是一条海平面的水道,它的开通使地中海和红海紧密相连。

开通后过往船只不用绕道,欧洲到非洲东海岸、西亚、南亚、东亚、东南亚的海上距离大大缩短。

具体来说,如果欧洲大西洋沿岸国家的船只前往印度洋,航程将缩短5500-8009公里;从地中海国家到印度洋,航程可缩短8000-10000公里;对于黑海海岸,航程至少可以缩短12000公里。



如果苏伊士运河开通,世界上七分之一的运输船只将通过它。

既然过往船只可以“抄近路”,节省时间和成本,大家都会争先恐后的通过运河,而且会有过路费。这就好比我们国家的高速。如果方便走高速,就要交修高速的路桥公司。

因此,运河的开通将为埃及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埃及是一块诱人的大蛋糕,也是一个巨大的聚宝盆。

但很长一段时间,苏伊士运河的经营权并不在埃及手中,而是在英国人手中。

因为苏伊士运河是法国人开的,所以把经营权卖给了英国。埃及为什么不开放自己,因为埃及人的智慧和工业水平都不够好,建不了这么大的工程。

所以他们虽然也想独立开运河,不想让别人分蛋糕,但是建金字塔也没那么容易,只好给法国人美言几句,请别人开。

但是法国人不是活雷锋,也不是白求恩。他们要为开门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人们反过来挖门。因此,埃及政府与修建运河的法国公司签订协议,规定在运河开通后99年内,法国有权管理运河并分配利润。



为什么埃及政府如此慷慨?是看着威胁吗?一点也不,因为开渠成本太高。

运河工程已经进行了11年,可以说是历经千辛万苦。由于经验不足,方案改了好几次,建设资金一次又一次增加,超过预算两倍。

所以埃及和法国签订的协议是合理的,非常公平的。一个愿意战斗,一个愿意接受。而且,当初埃及政府向全世界招标,与帝国主义和强权无关。

法国人修建运河的时候,英国什么都没有,但是1875年,负债累累的法国人把运河的股份卖给了英国,英国人自然拥有了运河的管理权。然而,法国人并没有完全撤军。英国银行和企业占运河股份的49%,其余51%属于法国。

如果合同没有到期,英法两国经营运河,大家应该会相安无事。

然而二战后,埃及出现了一个叫纳赛尔的强人。和萨达姆、卡扎菲一样,他也是一个中层军官。他还发动政变,推翻了埃及法鲁克王朝的统治,控制了政权。

通过政变上台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无所畏惧,无所畏惧,推翻之前所有的契约。

纳赛尔强行终止了合同,并宣布运河将于1956年国有化。埃及不仅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还在运河上修建了大坝。



现在英法退出,认为在好的运河上建大坝是违法的,损害了英法的利益。英国和法国在联合国积极工作,并提出了对运河实施“国际控制”的计划。然而,英国和法国的建议没有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支持,该计划以失败告终。

我着急的时候,机会来了。原来埃及与以色列处于敌对状态,不允许以色列船只通过运河。以色列仍然对此感到担忧。英法秘密接触以色列,计划入侵埃及。

以色列本来打算教训埃及一顿,看到英法两个强国也想和埃及开战,自然喜出望外,于是三国一拍即合,打算攻打埃及,控制运河。

1956年10月29日,在法国空军的掩护下,以色列对埃及开战,并很快派兵进攻加沙地带和整个西奈半岛,向运河区推进。

这时,英法开始出面,两国同时向埃及和以色列军队放出狠话。你不能来运河,因为我们两国都有运营运河的权利。

但埃及总统纳赛尔是个强人,无视英法的警告,英法只是找了个借口和埃及军队作战。

1956年10月31日,英法联军以保护的名义出兵埃及控制运河。

情况紧急。根据美国驻联合国代表的提议,联合国召开了大会紧急会议。在会议上,美国提出了一项建议,即埃及各方必须立即停火。



在大会特别会议上,美国代表提出的提案获得表决,该提案以压倒多数获得通过。

在这场战争中,苏联和美国很少达成一致,他们联手向英法施压。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致电英国首相艾登,措辞强硬;甚至威胁要使用武力。

美国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在国会通过了针对英国的制裁法案,并硬卖英镑,导致英镑大幅贬值。

英法不怕,就怕大哥来说话。当他们看到大哥生气时,他们吓坏了,立即宣布从埃及撤军。

在这场战争中,由于美国和苏联的干预,埃及轻松取得了巨大胜利,收回了苏伊士运河主权。

埃及人请法国修建苏伊士运河
美国想主导世界秩序
美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伤亡巨大。无论从什么角度看,他们都不希望世界爆发大的冲突,而是想做世界警察,建立世界秩序,禁止别人挑战自己的权威。



英法对埃及的军事行动是对一个主权国家的悍然入侵,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和二战期间日本侵略亚洲国家,德国侵略欧洲国家没有根本区别。

作为一名世界警察,美国不能主持正义,不能保护自己的小弟弟,所以没有资格做世界警察。

因此,美国放低姿态,摆出一副不顾一切的姿态,阻止英法的侵略,以此树立包公的公正形象。

美国想争取埃及

埃及是中东的大国,在阿拉伯国家有很大的影响力,在阿以冲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谁拥有埃及,谁就有阿拉伯世界的支持。

如果美国入侵英法是在另一边看着,不能旗帜鲜明地支持埃及,埃及就会成为苏联的弟弟。事实上,战争爆发后,苏联不遗余力地支持埃及,不惜一切代价给予道义和军事援助。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必须争取主动。



表面上美苏在苏伊士运河战争打成平手,实际上美国人占了上风。

埃及人很清楚,没有美国的强力干预,苏联的援助,这是杯水车薪,是无法打败英法的。

不要说美国和英法同流合污。即使保持中立,英法也稳操胜券。至少埃及会陷入持久战。

所以纳赛尔虽然表面上和苏联眉来眼去,但对苏联的穷人从来不感冒,对美国的富人总是情有独钟。1967年,埃及与苏联断绝关系,1970年萨达特就任埃及总统后,埃及与美国的关系进入蜜月期。

下面的

5. 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后,为什么此后英国仍能与美国“美英特殊关系“,而法美关系却迅速趋于恶化?

法美关系的确很长一段时间在苏伊士运河危机后没能恢复。其实,原因有以下几个,首先,两国在危机前已经有摩擦,法国觉得美国在越南的立场是背叛了他们,这证实了北约内部在欧洲舞台之外缺乏一致合作与稠密规划机制。而且埃及战争打到一半,英国单方面在美国压力下停火了,而这时法国依旧没有停火。后来法国还私自将核武器技术给了以色列,这些都造成了美国的不满。两国交恶不可能会因为一件事造成的,种种事情后来造成了戴高乐领导下的法国政府退出了北约。

如果说的大俗话一点的话,就是法国人想做欧洲老大,不鸟美国人,不买美国人的帐,英国则一直像一只乖乖虎,那你说美国会喜欢谁呢?

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后,为什么此后英国仍能与美国“美英特殊关系“,而法美关系却迅速趋于恶化?

6. 20世纪50年代,将英国控制的苏伊士运河收回的是()。

答案A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记忆历史史实。1956年,埃及人民在纳赛尔的领导下将英国控制的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7. 苏伊士运河战争中,美国采取了什么行动?

美国政府,既面临苏联要求联合采取决定性措施,又面临英法要求保证北约组织团结,显得有些左右为难。如果不与苏联联合采取行动,那么在”运河回合”中得分的将是苏联,而得罪阿拉伯国家的就是美国。
经过内部的紧急磋商,美国政府一方面声明拒绝与苏联采取联合行动,并以美军进入全面警戒状态为姿态,警告苏联不得进攻英法;另一方面照会英法,表明只有当苏联进攻欧洲或埃及进攻英法舰船时,才有所谓”大西洋的保护”问题,当务之急是限英国在12小时内停火。

苏伊士运河战争中,美国采取了什么行动?

8. 美国为什么在英法挑起苏伊士运河战争后,选择和苏联搭伙?

现在有个词非常火,那就是“豪横”。而提及美国的时候,用这个词来形容它,无疑是非常贴切的。只不过很多人可能并不是很清楚一件事,那就是美国并非只在现在这么豪横,它其实在很早以前就表现得非常豪横了。

就拿苏伊士运河战争来说,虽然这本就是不占理的英法两国挑起的事端,而且他们针对的一方还是埃及,并非是美国。美国若不参与这件事,于他而言似乎也没啥太大的损失。可他却偏参与到了其中,而且还对战况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只是很多人会觉得有些不解,那就是美国这次竟然一反常态地跟苏联搭伙打压起英法两国来,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一、苏伊士运河战争发生的起因。

说到这场战争的时候,就不得不先给大家交代一下促使它发生的原因。熟悉欧洲地理和历史知识的人应该都知道,苏伊士运河原本是埃及境内的一条能沟通欧、亚、非三洲的国际通航运河,可以说它的战略位置一直都非常重要。

但因英法两国采用军事手段和订立不平等条约的方式占有了该运河的控制权,所以才导致原本属于埃及的运河反倒一直为英法两国所用。后来在埃及总统纳赛尔的坚持下,埃及政府对外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这样一来,英法两国就将丧失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他们又怎么可能会乐意呢?于是没过多久,他们便想办法挑起了这场战争。


二、苏伊士运河战争发生的经过。

英法两国为了保护好自己的名声,便怂恿以色列将扩张行动的方向对准埃及的苏伊士运河。结果埃及为了维护自身的权益,真的跟以色列打了起来。而英法两国赶紧出来主持大局,规劝双方撤军。

只是以色列虽然表现出听劝的样子来,但是埃及却并未做出任何妥协的举动。如此一来,正中了英法两国的下怀。于是很快,他们便开始明目张胆地联合以色列一起围攻起埃及来。只是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苏联和美国竟然会在紧要关头掺和进来。


美国的艾森豪威尔将军先是给英国的首相发了封电报,责令他赶紧让英军撤退。但英国首相对他的警告熟视无睹,依然表现出我行我素的样子来。于是,艾森豪威尔将军便生气了,又是抛售英镑,又是停止向英国施以经济援助,硬是把英国搞得头都大了。

而与此同时,苏联也没有闲着。他们见美国有了行动,便也向英法以三国提出了严正警告。并扬言若是他们不听劝的话,那自己就用核武器对付他们。后又在英法以考虑要不要撤军的时候,与美国达成了搭伙打压英法以三国的协议。


三、苏伊士运河战争发生的结果。

本来英法两国表现出并不是很惧怕美国或者苏联的样子,甚至还故意将他们单独一方传来的话当成耳旁风对待。但是在看到他们双方竟然搞起了联合行动,那他俩就只能选择灰溜溜地按照美苏用联盟形式说出的话去做了。

于是,这场关于苏伊士运河的战争便在美苏两个大国的干预下被平息了下来。不过很明显英法两国对这样的结局颇感不满,所以他们才会在答应撤军的那一年的次年三月份,才将军队全部撤离战争发生地。


四、美国一反常态跟苏联搭伙打压英法两国的原因。

可能看完上述内容后,大家都会以为美国这是难得站在公平正义的位置上主持了回公道。但是实际上,美国会这么做的原因可并没有这么简单。

首先,他跟苏联搭伙打压英法两国,并非单纯为了帮埃及伸张正义,而是嫌英法两国挑起战争前居然没跟它打过招呼。

其次,它也担心若是任由英法两国胡作非为,将来苏联若也效仿它们,那美国的利益受损程度只会变得更大。最后,当时中东宣布独立的旧殖民地国家数量不少,这么做多少也能给自己增加点人缘,方便日后在中东扩张势力。


美国的目的如此不单纯,苏联选择参与进来的目的自然就更加不单纯了。甚至可以说,就算美国坚决保持中立,那苏联也肯定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帮着埃及对抗英法以三国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它与埃及纳赛尔政府本就关系亲密。若是谁敢动了它的小伙伴,那出于利益一体原则的考虑,它也只能选择帮助自己的小伙伴,来对抗伤害自己小伙伴的势力方。由此可见,美国之所以会在此战争中做出一反常态之举,原因真的没有表面上的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