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的介绍

2024-05-15

1. 张秀的介绍

张秀,男,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汉族,1958年7月出生,内蒙古土右旗人,大学学历,197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12月参加工作。

张秀的介绍

2. 张秀的介绍

张秀,女,1962年7月生于武汉,湖北省博物馆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湖北省妇女书协副主席。

3. 张秀的资料简介

人物档案

    张秀,1962年7月生于武汉,湖北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她18岁起即为屈原祠、黄鹤楼、武当山等名胜古迹题写碑文、匾牌;1985年获“中国钢笔书法大赛”特等奖,随后7获“银河杯”和“青藤杯”等全国书画大奖赛一等奖。出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课本”——《写字》(毛笔、钢笔)书法字帖和教材80余种。

   “张秀小楷”,令国学大师惊叹

    4月11日,记者从湖北省文联获悉,张秀入选湖北省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文库,正忙于“八艺节明清书画展”布展。记者拨通张秀的电话,“下午吧,到我家。”她很爽快地答应了。

    走进张秀寓所,厅房洁净,满目皆书,几幅条幅搭在书架旁斜拉的一条绳子上。“这是我的新作,用米襄阳(米芾)笔意写就。”只见铁线游走,瘦秀皱透,好生潇洒。

    她同时在准备一个国外书展,其20多年所书精品都归拢到了一块。打开那一米见方的大册页,记者看到了令张中行惊叹的“张秀小楷”,其中一幅录王羲之《兰亭序》,结体紧密,遒劲精致,清秀飘逸,“这件作品得了好多一等奖”,她笑着说。

    “写字时,我力求做到心手双畅,笔随心走。常觉心里升起一股真气,游于手臂、手腕、手指,飘向笔尖,泻落纸上,有种爽快之感。”谈到自己的书法作品,温婉秀丽的张秀顿时神采奕奕,小姑娘一般,眉飞色舞,话如连珠。



     张秀的字,一点一画,一丝不苟,“同自然之妙有,智巧兼优(赵朴初语)”,1985年,国学大师张中行先生偶见张秀的书法作品后,慕其小楷秀美,托人求书。此后,张中行先生《留梦集》、《写真集》等著作,专请张秀题写书名、写内文标题。

   “我很幸运,学书法没走弯路”

    张秀说,她练书法源于父亲的爱好。“在文革特殊的年代,父亲教的历史课停开,便改教美术,上街画宣传画,写标语。我五六岁时,随父亲上街,在他勾勒出的字框里,涂抹着红颜料。开始,觉得好玩,久而久之,就着了迷。”

    也许从父亲那里得了“安静”的遗传,岁不满十的张秀写起字来,可以坐一整天不出门。“冬天写字,脚在地炉里取暖,棉鞋被烧了个洞都不知道;夏天为了防蚊子叮咬,就在脚上套个塑料袋……” 

    1980年,张秀以一笔娟秀楷书被特招进湖北省博物馆,从事展览陈列和书画研究工作。因此,有机会与大书法家陈上岷先生共事。“陈先生现在90岁了,可是全国数得上的写小楷的大家,从来低调不张扬。所谓求其上者得其中,看陈先生写楷书,真是受益多多。我很幸运,学书法没走弯路。”



  张秀临写的《曾侯乙墓编钟铭文》

    工作之余,张秀又亲见到文征明、杨守敬历代先贤大师真迹,眼界大开。“看真迹予人的震撼绝对不一样!那时候,往往白天看到自己喜欢的书画作品,晚上会通宵达旦地心慕手追。”张秀拿出她20年前的学书作品,那些用毛边纸装订得整整齐齐的练习本、作品集,圆润的隶书,娟秀的小楷,让人不忍掩卷。这些,却是从一箩筐一箩筐旧作中选出来的。

   钢笔写出毛笔字韵味,百万人大赛中摘桂冠

    纵狼毫而明志于纸上,斑斑迹相,贯通古意。然而,为张秀赢得全国知名度的却是钢笔书法。

    说到1985年钢笔字获奖的事,张秀谦虚地说:“是一种幸运。那天,柳长忠(现湖北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对我说,张秀,你毛笔字那么好,怎么钢笔字那么丑,无外乎换一枝笔而已,有一个全国性的钢笔书法大赛,去参加……”

    “我当时没在意,柳长忠走后,便试着把写毛笔小楷的技法运用到钢笔字的创作中去,力求作品舒张雅逸、劲挺厚实,没想到写出来的钢笔字还真有一点毛笔字的韵味。”在比赛截稿的最后一天,张秀便把参赛作品寄了出去,不想竟成了全国10个特等奖中唯一的一个女性书家。

    1985年,正值全国钢笔书法热,百万人参赛,获奖难度大,当然获奖后的影响也大。获奖之后,全国各地的出版社都来约稿。

    张秀拿出了一本艺术成果文件夹,字帖与专著目录,足足有80余种。“更有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粉丝’写信来,当时我的信要用麻袋装,根本看不了,求字的人也络绎不绝……”

    张秀获誉最多的作品当推“用半年时间临写的《曾侯乙墓编钟铭文》,今天,如参观湖北省博物馆,便可看到它们。

    张秀给我找出当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曾侯乙墓编钟铭文》一书,一面面翻去,两相比较,她临写铭文的精细和神韵与编钟铭文丝毫不差。“曾有好几位书家临写,他们是画,而我是用毛笔写,一气呵成,气韵更生动,最后便选用了我的作品。”

    说到复制,张秀告诉记者,她曾受辛亥革命博物馆之托,复制孙中山和宋庆龄的结婚证。“做了3个月,复制了很多,挑一件最好的给了博物馆。可惜,后来这件复制件被人偷了。”

  “钱也许挣得少,但爱好和工作合二为一”

    年轻胆大气盛。“不知道当年写了多少字。黄鹤楼古铜顶碑文、道教圣地武当山真武帝修行处磨针井崖刻、李时珍纪念馆药物长廊碑文等等,题遍全省名胜古迹;数千字的蝇头小楷,一气呵成;直径数米的摩崖石刻,把三四枝毛笔绑在一起,一笔写就……”

    “曾经有日本、河南、浙江等好多单位高薪‘挖’我呢。”张秀呵呵一笑,说自己还是愿意留在省博物馆。“有水的地方,有灵气。博物馆这个环境,能让人不浮不躁,保守内心。钱也许挣得少,但爱好和工作合二为一,内心饱满。”

    生活中,张秀最大的爱好是旅游,可谓超级“驴友”:泸沽湖的篝火、钱塘江的浪潮、丽江的歌舞、成都的茶馆……都成为她旅途的点缀。“1997年大年三十,一家三口还在昆明旅行。除了新疆、内蒙、黑龙江没去,基本上把中国所有省会走遍了。”

    张秀笑言先生曾是她的“粉丝”,现在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德国语言文学。“不时有德国友人来家做客吃饭,当然是由我来掌勺。”

    张秀女儿的作文本上,一手小楷标致饱满。张秀笑言:“学书有诀窍。”

    “灵犬衔春旺旺到,胖猪拱福滚滚来。”采访结束之际,记者看到门上的这副对联,张秀说这是“先生出上联,我对下联,女儿张白渺书写。”

张秀的资料简介

4. 张秀的艺术简介

张秀幼时始学颜书,先后师承周华琴、黄亮先生。作品入选全国第三、四届书展。1985年,张秀荣获中国钢笔书法大赛特等奖,为唯一女性获得者。随后六次荣获“银河杯”和“杏花杯”等全国书画大奖赛一等奖。张秀18岁起,即为武当山古建筑磨针井题字,为湖北秭归屈原纪念馆题写山门匾额和为屈原衣冠冢题写对联,并为东湖等名胜古迹书写碑文;1989年,中华书局出版《曾侯乙墓编钟铭文》皆由其从出土编钟上精心临写下来;出版的作品有国家教材“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课本”——《写字》等毛钢笔书法教材和字帖60余种。张秀已被载入《当代中国书画家辞典》。著名学者张中行在《负暄三话》之“闺秀小楷”中,评价张秀小楷“十足明清闺秀风格,秀丽柔婉之外又加一些刚劲明快;兼收一些隶意;还有一些唐人写经。总之很美。”作家董桥著文《张秀那一手闺秀小楷》,赞叹张秀作品“一笔不苟散发着明清闺秀小楷的流风遗韵”。中国书协副主席黄琦评论张秀书法“运转自如,不附轻巧;追求疏逸,能去媚柔”。

5. 张铚秀的介绍

张铚秀(1915—2009)1915年7月出生于江西省永新县,1928年参加虹桥村农民暴动,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原昆明军区司令员、云南省委书记。

张铚秀的介绍

6. 张广秀有什么事迹?

【张广秀】大学生“村官”的典范
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期间,全身心为村民服务,身患重病不忘本职,用真诚赢得了大家的认可
2010年9月份,被天津市血液研究所和临沂市人民医院确诊为急性白血病

7. 张秀芳的详细介绍

 每晚11点20分,62岁的张秀芳都会准时打开电视机,展开白纸装订起来的日记本。她费力地眯着眼,几乎将鼻尖抵在本子上。“这是啥做法?是官商沟(勾)结吗?”她一边念叨,一边歪歪扭扭地写道。老树皮似的手紧紧攥住水笔,一笔一画都像刻进白纸里。这个头发花白的妇人,正在写作她的“贪官笔记”。事实上,她是山东省平度市城关街道办事处金沟子村的一个普通农妇。20多年来,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的她以贩卖蔬菜为生。每天天刚蒙蒙亮,张秀芳就和老伴儿开着电动三轮车,到青岛市区兜售蒜薹、茄子和土豆。不过,如今即使白天卖菜再辛苦,每晚的同一时间,张秀芳都会准时收看一档关于反腐倡廉的法制节目,它专门讲述全国各地的贪官犯下的重大案件。这个习惯开始于今年3月。一天晚上,张秀芳在亲戚家串门,碰巧看到一个“神奇”的电视节目,“原来的一个大官铐着手铐,蹲在监狱里”。她一下子入了迷。这个没啥文化的老太太,萌发了一个想法:“我要把社会的不公平写下来,看看是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当地,每到晚上9点,村民们基本都会上床睡觉。而张秀芳常常会先眯上两个小时,一到11点10分,就跟上了闹钟一样,自然惊醒。有时候,她索性整个下午都赖在床上,这样就可以将整个晚上腾出来。为了省钱,张秀芳常常拒绝打开家里那盏25瓦的日光灯。她习惯于就着电视机的光线,趴在屏幕前一边看节目,一边记录“贪官笔记”。大半年下来,她已经写了整整三大本。日记装在一个红布袋子里,它原本是张秀芳卖菜时用来装零钱的“宝贝”。为了避免弄脏,她还在3本日记外面裹了一层塑料膜。日记本是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孙子用剩的,每一本都用白纸整整齐齐地装订起来。每一页上,张秀芳都用蓝色的水笔,横七竖八地写着几百个字。这些“关键词”,大多是张秀芳的随手涂鸦。每个贪官的名字,罪行,受到的惩处,她都一一记录下来。她甚至为此专门配了两副老花镜,写日记的时候戴上度数深的,看电视的时候则换上度数浅的。她常常翻着自己的笔记,跟周围的人讲述这些贪官的故事。“一个山西的村主任,居然盖了8层楼,还买了一部80万元的汽车!”这个大嗓门的老太太用当地的土话喊道。而最令她气愤的是,一个浙江的副厅级官员,居然“3年里贪了几千万”。更多的时候,她还会一个人托着腮帮子想:“为什么每个贪官都有情妇,并且不止一个?”“您日记里,一共写了多少贪官的故事呀?”有人好奇地问。张秀芳回答不上来,因为记录的贪官太多,自己又从来没数过。于是,她灵机一动,想了一个法子。根据贪污的数额,张秀芳给这些犯事的官员,取了不同的代号,有的叫“五万”,有的是“四百万”、“六千万”,当然还有的叫“三亿”。“一万块钱就是一摞!一亿元可以装一个耕地用的大拖拉机!”老太太皱紧眉头,用手势激烈地比划着。偶然性起,张秀芳还会像老师批改作业一样,在末尾加上自己的感想。字数多的时候,是一句话,比如“三麻袋钱还没分完就进了监狱,好!”,感叹号用力到划破了纸面;少的时候,则可能是几个字,如“前腐后继”、“不止(知)羞耻”。每天起床后,张秀芳都会认真地“复习”前一天的日记。要是遇上心情好,有村民来访时,张秀芳就会清清嗓子,将这个故事细细讲上一遍。虽然有时,她还会搞错官员们的名字,或者故事发生的地点。记录了一阵子之后,张秀芳开始将一些很“潮”的词语挂在嘴边,它们都是她从电视上听来的。夏天的傍晚,跟村民一起乘凉,张秀芳会装作不经意地说起“和谐社会”,告诉邻居们什么叫做“公平、公正、以人为本”,或者严肃地指出“农民必须有土地,这叫耕者有其田”。“你们知道什么叫官吗?为老百姓办事,让老百姓吃饱饭的才是官。贪官不是官,是蛀虫!”张秀芳一本正经地“教育”来访的记者。张秀芳还越来越喜欢评论各种社会现象。她在电视新闻里看到,一些农村把农田保护区快成熟的小麦拔起来,种上“退耕还林”的小树。老太太忍不住叉着腰,骂道:“这帮败家玩意儿。”不久前,村里的干部合计着,拿出一个规划,要把一些农民的宅基地卖给开发商。张秀芳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我拼了老命也不干!”原来,写“贪官笔记”时间长了,张秀芳摸索出来一个“规律”。她发现,官员在权力太大的时候,很容易“变坏”。而且,大部分贪官都是借着城市规划、土地买卖的名义“做坏事”。这些贪官还往往和商人、黑社会相互“沟(勾)结”,如果“有人不同意,他们就会找黑社会来打击对方”。据张秀芳的儿子说,对社会上“不和谐”的事情,老太太总是十分关注。哪里的房屋拆迁,出现自焚案;一些“伤天害理”的歹徒攻击幼儿园的娃娃;或者是为了争抢家庭财产,儿子杀害父母,制造了灭门惨案,等等。这个被儿子称为“愤老”的老人,常常觉得自己“特别孤独”。她曾试图跟村里的同龄人讨论一些社会现象,可是“他们啥都不懂”。老太太只能撇撇嘴,甩甩手,遗憾地走开。只有记录“贪官笔记”,才是张秀芳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这个曾经的老戏迷甚至忘了几十年来的最大爱好。以往,只要电视上有《红灯记》、《白毛女》等戏曲节目,张秀芳总会有些蛮横地夺过遥控器,牢牢地攥在手里。这个曾经最麻利的家庭主妇,也开始忘记给小孙子买蜡笔,忘记缠着在外工作的儿子们讲新鲜事,忘记吩咐外出干活儿的老伴儿多添衣服。每逢遇到家人抱怨,她依然保持一贯的“愤怒”态度,大声反驳:“大河没水小河干,我干的是正事儿”。事实上,张秀芳起初试图将“贪官笔记”藏起来,是大儿媳妇发现了老太太的“秘密”。一天晚上,大儿媳妇半夜起来上厕所,看到张秀芳在黑咕隆冬的堂屋里待着,一边看电视,一边写字。她裹着一件厚厚的花棉袄,冻得脸色发青,鼻子红得“跟辣椒似的”。最近,由于儿子在网络上“爆料”,这个62岁的农村妇女突然成了“名人”。县、市,甚至北京的媒体都纷至沓来。在媒体的要求下,老太太端出专业的样子,现场演示起记录“贪官笔记”的情形。她一直绷紧脸,一会儿托着腮帮子沉思,一会儿抓起笔,郑重其事地写下几个字。私底下,原本“天不怕地不怕”的张秀芳也跟两个儿子嘀咕:“出了名,好处多还是坏处多?要是坏处多,咱这个名儿,就别出了吧!”尽管如此,她依然“兴奋得很”。做记者的小儿子陈宝成跟她开玩笑说:“你这3个本子烂了,怎么办?不如咱们买块石碑,把贪官们刻上去!”没想到张秀芳把这话放在了心上,干家务活儿的时候都能开心得哼起小调来。“天下这么多贪官,咱得花多少钱买石碑啊!我没钱啊!”没过几天,老太太开始犯起了愁。“贪官笔记”不能白记,张秀芳有自己的“宣传策略”。每到周末,张秀芳都会做上一桌子菜。在这种例行的家庭聚会上,她会掏出日记本。这个山东农妇盘着腿,用口水蘸着日记的纸,一页页地翻过去。她从没学会普通话,不过这并不妨碍她狠狠地教育小孙子:“不能只关心自己家的问题!”当然,她也不会放过给两个儿子说教的机会。尽管在当地的农村,张秀芳的两个儿子都算得上“出息人”,一个是中学教师,一个是媒体记者。她对儿子们参加一些有官员在场的饭局,保持“谨慎”的态度。每一回,张秀芳都会端端正正地坐在堂屋里,“审讯”饭局归来的儿子们。“里面的是好官吗?”这个问题常常让两个儿子哭笑不得。对于这个世界,张秀芳有太多的问题。她老是想不通:为什么很多村庄都要把农民的土地卖了,还没人管?为什么农村的房子拆了又盖,盖了又拆,只为了一点拆迁补偿费?为什么很多当官的贪了那么多钱,却还能不断地往上升?她尝试用自己的思维去坚持,“世界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不应该是那个样子的”。可这个没啥文化的农妇又说不清楚“这个样子”到底是什么情形。只有当别人称赞“贪官笔记”时,这个愤怒的老太太才忍不住傻乐起来:“我小时候写的作文,都被老师拿到课堂上念的!” 张秀芳还让儿子给自己开通了微博,“是我小儿子注册的,平时都是由我说着,我大儿子给我维护。” 说起自己的孩子们,张秀芳一脸骄傲,大儿子是中学教师,二儿子是新闻记者,两个儿媳妇都是律师。的确,记者一进她家屋门,就看见墙上悬挂着一个赠送给她二儿子陈宝成的锦旗,上面写着:“ 妙笔文章担道义 喉舌为民鼓与呼”。“现在我有12000多个粉丝,多家媒体的记者,还有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在微博上关注了我。”张秀芳说,她19日上午立碑的消息也是孩子们在网上发布的。6月19日晚8时,记者从网上看到,“反贪老太张秀芳”的粉丝数量是12047个,微博说明上写着:网络红人、山东青岛市“贪官笔记”作者。她的微博也大都关注的是社会“不和谐”事件,每一条下面都有评论。

张秀芳的详细介绍

8. 张秀芳的介绍

张秀芳, 女,汉族,1954年11月出生,上海人,1974年6月参加工作,1980年10月入党,大学学历,高级政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