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是《隆中对》

2024-05-15

1. 课文是《隆中对》

 

课文是《隆中对》

2. 隆中对课文

近期目标是夺取荆、益州。根据原文: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可以看出
最终的目标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内政方针:内修政理      外交方针 :外结好孙权
若形式变化,一路为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另一路则是 :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3. 《《隆中对》》、课文


《《隆中对》》、课文

4. 课文《隆中对》里的一些问题。

1.说明了诸葛亮是一个善于观察时局的人,也表现了他对天下的了如指掌
2.衬托了刘备的领导才能,脸徐庶、张飞、关羽等不同类型的人也能为他所用
3.表现了他对诸葛亮恭敬谦虚的态度。表明了他对兴复汉室的心态、对前人的讽刺、更表明了他对成大业的决心

5. 关于语文的隆中对的一些小问题

1.“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热心求贤。针对时局特点,表明平生抱负,询问除奸兴汉的大计。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 
2.求贤若渴,诚心
3.运用贤能 体恤百姓 加强民族团结 改善睦邻关系 对内革新政治等

关于语文的隆中对的一些小问题

6. 初中课文隆中对原文

    导  语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作者陈寿西晋史学家,中国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去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时的谈话内容。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初中课文隆中对原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7. 《隆中对》阅读理解

 《隆中对》阅读理解1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小题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将军宜枉驾顾之() (2)欲信大义于天下() (3)遂用猖蹶()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小题3】刘备说自己“智术浅短”,你怎么看?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拜访(2)通“伸”伸张(3)因此
     【小题2】因此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
     【小题3】刘备并不是一个“智术浅短”的人(这是他自谦的说法),从“欲信大义于天下”中可以看出刘备志向远大;从“三顾茅庐”中可以看出他求贤若渴;从“志犹未已”中可看出他有恒心有毅力。(2分,观点正确,理由中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顾”“信”“用”皆是古今异义字词,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概括语境判断。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把关键字词“由是、遂、诣、凡、见”理解准确,翻译后要疏通句子。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抓住文中关键的语句如“欲信大义于天下”,再从刘备“三顾茅庐”的行为来分析说明刘备并非“智术浅短”。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隆中对》阅读理解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yì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小题1:下列词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由是先主遂诣亮(告诉)B.此人可就见(接近、趋向)
     C.先主器之(器重,重视)D.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则名微而众寡而其主不能守
     B.此用武之国或置酒而招之
     C.因屏人曰:“汉室倾颓……”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D.信义著于四海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小题3:翻译下面文言文语句。(4分)
     ① 将军宜枉驾顾之。 (2分)
     译文:
     ②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2分)
     译文:
     小题4:下列有关选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从分析天下形势,并提出对策、蓝图中,可见诸葛亮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军事家、具有天才的预见能力。
     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可能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必要性。
     C.选段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围绕“隆中对”的“对”前、 “对”中、“对”后依次写来,且详略得当。
     D.选段语言“言简而意丰,文省而深刻”,如结尾一个“善”字,就把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小题5: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根据文意,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能用原文中的词。)(2分)
     ①孙权: ②益州: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①将军应该屈尊亲自拜访他。②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你说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小题4:B
     小题5:①联(合) ②夺(取、占)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A项中的“诣”应该解释为“拜访,请教”,所以选A。
     小题2:
     试题分析:A项中的“而”,第一个表并列,第二个表转折;B项中的“之”,第一个是 “结构助词,的”,第二个是代词;C项中的“因”,第一个是“于是”的意思,第二个是“凭借,靠”的意思;D项中的“于”都有“在”的意思,所以选D。
     小题3:
     试题分析:第一句翻译时要注意“宜”和“顾”的意思必须要翻译出来。第二句翻译时要注意这是一个问句,译文也必须为问句形式,同时需注意“然”和“谓”的意思。
     小题4:
     试题分析:对照原文分析,B项中应该是先谈“必要生”,再谈“可能性”。
     小题5:
     试题分析:此题要注意“一个字”的要求和“不能用原文中的词”这一限制条件。由原文“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这两句话我们可以概括出对孙权是“联(合)”的态度,对益州则是“夺(取,占)”的态度。
   《隆中对》阅读理解3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选自晋朝·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隆中对》)
     【乙】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王曰:“不也。”
     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选自西汉·刘向《烈女传·赵将括母》)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将军宜枉驾顾之顾:(2)欲信大义于天下信:
     (3)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用:(4)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日:
     (1) 拜访(2)通“伸”,伸张(须写出本字和解释。)(3)因此(4)每天
     1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孝成王因为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因此最终没有加罪于她。(“以”“卒”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C)(3分)
     A.“凡三往,乃见”、“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两句中的'“乃”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王以为若其父乎”、“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两句中的“若”的意义和用法也不同。
     B.刘备善于听从他人意见,以诚心求得人才,终成就三国鼎立之势;而孝成王不听从他人意见,最终兵败。
     C.两段选文在塑造人物时都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甲文徐庶极力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侧面表现了诸葛亮的谋略与才干,乙文第一段写括母分析赵括父子是侧面表现括母仁智。
     D.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两件事“三顾茅庐”和“长平之战”在两段选文中仅以“凡三往”“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就概括了,这是因为这两件事本身与突出两篇传记的主人公的性格关系不大,这也告诉了我们写文章时与中心关系不大的事件要略写。
   《隆中对》阅读理解4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选自陈寿《隆中对》)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行拂乱其所为( 违背 ) (2)人恒过然后能改( 常常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2)这个人你可以前去拜访他,而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3.乙文中刘备描述了当时“汉室倾颓”的混乱局面,如果用甲文中的话概括导致这种混乱局面的原因,最恰当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2分)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1句1分,2分)
     4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乙文中的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2分)
     类比论证或对比论证(1分) 求贤若渴,延揽人才,复兴汉室,礼贤下士,善听谏言,谦虚(答出一个即可,1分)

《隆中对》阅读理解

8. 《隆中对》课后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