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研究

2024-05-12

1. 我国的研究

1. 明清前的研究
我国有文字记载对岩溶洞穴观察、研究时代,最早可以追索到先秦时代(公元前221年)。1995年 [7]在查阅了大量的古籍资料后,归纳出明清时代前的研究状况:
(1)先秦至宋元时代
①先秦时代(公元前221年):主要是对洞穴所在位置、岩石及水文现象观察等方面的粗浅认识的记载。②汉及三国时代(公元前206—公元265年):主要是进行了洞穴探查和对洞穴化学沉积物的认识。进行了按形态的分类和命名,如命名为石钟乳、石花、石床、石脑、石柱等。③晋及南北朝时期(公元260—594年):这段时期洞穴考察的地区和研究内容皆有空前的扩大和深入,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洞穴学发展里程碑中的第一个高台阶。表现为:洞穴考察地区扩大(向江南地区扩展);对洞穴多种化学沉积物定名和进行了成因描述;洞穴小气候的初载;洞穴水文知识的增长;洞穴生物的记载;洞穴利用等等。④隋唐时代(公元589—896年):隋唐时代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洞穴学发展的第二个高台阶。这时我国第一部全国洞穴志《北堂书抄》问世,不仅视洞穴学为一门独立学科,并能深入分析某些洞穴化学沉积物的成因。⑤宋元时代(公元960—1368年):这一时期我国第二部洞穴专著《桂海岩洞志》问世,它是继《洞天福地记》后的又一部洞穴学专著,而且较后者要详细得多。这一时期在研究地域上,向我国岩溶最发育的西南地区延伸,特别是广西地区的洞穴,得到更为广泛、深入的考察。另外,在北宋仁宗至哲宗年间(公元1031—1095年)出了一个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最奇特的人物”———沈括,并把他的《梦溪笔谈》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8]。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卷二十五中谈到:“信州铅山县有苦泉流……又石穴中水,所滴皆为钟乳盘孽,春秋分时汲井泉则生石花,大卤之下则生阴精石,皆湿之所化也。”[9]这里沈括叙述了他对洞穴沉积物成因的看法。
(2)明清时代
明清时期对洞穴探索、研究最具代表的人物,首推徐弘祖,其代表作是宏篇巨著的《徐霞客游记》。 [7]称:《游记》是一本内容广泛、涉及自然地理及人文地理多方面的地理学巨著,其中岩溶地貌和岩溶洞穴研究、水文地理研究、植物地理研究等攀登了当时的世界高峰。其对洞穴调查研究的项目包括:洞穴位置、洞穴岩石、洞穴规模、洞穴化学沉积物、洞穴成因、洞穴气候、洞穴水文、洞穴生物、洞穴光线、洞穴声响、洞穴文物、洞穴分类、洞穴地名、洞穴利用等等。《游记》的记载可谓林林总总,几乎包括了现代对岩溶洞穴研究的所有内容。
[明]徐弘祖在对洞穴沉积物的成因记述中提到:“皆玉乳之所融结”或“石髓之所凝”[10]。提及了洞穴石灰华是由“玉乳”、“石髓”-溶液,经“融结”或“凝”-蒸发后引起的化学沉淀作用。
2. 现代的研究
现代的研究主要是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对岩溶洞穴的研究。民国期间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只做过一些零星工作,没有获得明显的进展。
(1)改革开放前的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949)以来至改革开放(1978)这一时期,由于大规模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岩溶研究工作得到很大的发展。近30年来,进行了大量的岩溶洞穴调查、勘探和研究工作,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资料和研究成果。1961年召开的全国研究会议,在总结以往工作的基础上,指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1966年召开全国岩溶学术会议,讨论了岩溶学的基本问题和研究方向(笔者注:这次会议决定将“喀斯特”一词改为“岩溶”)。1975年召开了全国岩溶十年规划会议,并在广西桂林成立了地质矿产部岩溶地质研究所。这一时期主要进行以岩溶水文地质、岩溶工程地质、岩溶地貌、岩溶发育史等方面的工作。地区上以重要水利枢纽地区研究最为详尽,贵州、广西的岩溶研究则在这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3]。
(2)改革开放后的研究
这一时期除了与国民经济建设紧密联系的岩溶水文地质、岩溶工程地质、洞穴勘测、洞穴利用等研究外。在岩溶洞穴的成因理论研究方面,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洞穴探险、洞穴发现、洞穴旅游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启动,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一时期“生物岩溶”在国内也开展了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一些岩溶研究中,联合了地质基础学科的专业人员,参加岩溶课题研究。在共同协作过程中,他们提出了一些研究岩溶的新观点。

我国的研究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